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雉繁殖期活动区与栖息地特征 被引量:11
1
作者 贾陈喜 郑光美 +1 位作者 周小平 张和民 《四川动物》 CSCD 2004年第4期349-352,共4页
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并结合野外观察 ,对血雉繁殖期活动区与栖息地特征进行了研究。孵卵期 (5月 )雄鸟的活动区面积为 31 90hm2 ,雌鸟为 8 6 7hm2 。育雏期一个家族的活动区面积为 15 4 5hm2 (6月 )和17 33hm2 (7月 )。繁殖季节相邻两... 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并结合野外观察 ,对血雉繁殖期活动区与栖息地特征进行了研究。孵卵期 (5月 )雄鸟的活动区面积为 31 90hm2 ,雌鸟为 8 6 7hm2 。育雏期一个家族的活动区面积为 15 4 5hm2 (6月 )和17 33hm2 (7月 )。繁殖季节相邻两个繁殖对的活动区有重叠。血雉繁殖季节喜欢在北坡和东坡活动 ,这种选择与食物的分布有关。倒木在繁殖期栖息地选择中占有一定地位。用多元总体假设检验、单变量F检验及主成分分析法对实验样方与对照样方间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期 繁殖季节 倒木 育雏期 卵期 灌木林 空地 活动区 面积 特征
下载PDF
卧龙自然保护区血雉的社群组织 被引量:18
2
作者 贾陈喜 郑光美 +1 位作者 周小平 张和民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35-142,共8页
1994年11月至1995年9月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地区,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并结合野外观察,对血雉的社群组织进行了研究。血雉冬季集群活动,相邻群体相遇,有驱逐行为发生。分群配对时,雌鸟长距离迁移。血雉为单配偶制,配偶关系... 1994年11月至1995年9月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地区,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并结合野外观察,对血雉的社群组织进行了研究。血雉冬季集群活动,相邻群体相遇,有驱逐行为发生。分群配对时,雌鸟长距离迁移。血雉为单配偶制,配偶关系联结紧密,可维持整个繁殖季节。孵卵由雌鸟承担,取食时由雄鸟相伴,雌雄鸟共同育雏。繁殖季节不参加繁殖的亚成体雄鸟、参加繁殖的成体雄鸟或配偶对往往也有集群活动的倾向。在繁殖季节,驱逐行为视个体间是否为同一冬季群体而有所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雉 社群组织 繁殖特性
下载PDF
血雉育雏期家族活动和暖雏行为 被引量:3
3
作者 贾陈喜 郑光美 +1 位作者 周小平 张和民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6-380,共5页
1994年 11月至 1995年 9月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地区 ,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并结合野外观察 ,对血雉育雏期家族群的活动和暖雏行为进行了研究。双亲共同育雏组成家族群活动。雌鸟每次暖雏持续时间7 87± 0 45 (90 )min ,与雏... 1994年 11月至 1995年 9月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地区 ,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并结合野外观察 ,对血雉育雏期家族群的活动和暖雏行为进行了研究。双亲共同育雏组成家族群活动。雌鸟每次暖雏持续时间7 87± 0 45 (90 )min ,与雏鸟的日龄无关 (r =0 0 6 3 ,P =0 5 40 ) ;相邻两次暖雏的间隔时间为 13 6 0± 1 15min。随着雏鸟日龄的增长 ,暖雏次数趋势于减少 (r =- 0 878,P <0 0 0 1) ,而在多云、降雨等较冷的天气暖雏次数增多。雏鸟 40日龄后未再观察到暖雏行为。以家族群每日平均移动率计算活动性并探讨与雏鸟日龄的关系时发现 ,两者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 =0 6 80 ,P <0 0 0 1) ,育雏期第二个月家族群活动区面积 (0 17km2 )比第一个月的 (0 15km2 )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雉 育雏期 暖雏行为 睢鸟
下载PDF
四川省石渠县高山血雉繁殖初期的集群和生境需求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6
4
作者 鲁庆彬 王小明 王正寰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3-248,共6页
2004年4月,在四川省石渠县西南部,对高山血雉(Ithaginiscruentus)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该处的高山血雉仅分布于海拔3400—3700m的范围内。从观察到的36群381只高山血雉来看,平均每群(10·67±5·17)只,最大集群19只,最经常的... 2004年4月,在四川省石渠县西南部,对高山血雉(Ithaginiscruentus)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该处的高山血雉仅分布于海拔3400—3700m的范围内。从观察到的36群381只高山血雉来看,平均每群(10·67±5·17)只,最大集群19只,最经常的集群形式是每群8—16只。影响高山血雉生境需求的主要因子,按重要性大小排列依次为坡位、离水源距离、离公路距离、植被郁闭度、植被高度和坡向。高山血雉的生境偏好性表现在下坡位、离水源较远(>100m)、稀灌(15%—30%)、低灌(1·50—2·50m)和半阴半阳坡。其中,集群大小与坡位和离水源距离相关,即在繁殖初期,高山血雉的集群大小变化趋势是随着坡位的升高而减小,随着离水源距离的减小而增大。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与在不同生境类型中食物资源的可用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雉 集群 生境需求 繁殖初期 石渠
下载PDF
血雉地理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姚建初 王廷正 《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3年第3期54-57,共4页
研究了血雉目前的分布范围以及分布现状.由于血雉的分布受海拔、气侯、植被以及人类经济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血雉呈现出断续的相对集中的种群分布状态.所以,目前的分布范围相比60年代和70年代要小,这种分布区的相应缩小与人类经济活动... 研究了血雉目前的分布范围以及分布现状.由于血雉的分布受海拔、气侯、植被以及人类经济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血雉呈现出断续的相对集中的种群分布状态.所以,目前的分布范围相比60年代和70年代要小,这种分布区的相应缩小与人类经济活动而影响到生态环境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难 地理分布 数量 生境
下载PDF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血雉种群数量与分布
6
作者 麻应太 蔺俊武 +3 位作者 吴逊涛 邵建斌 解振锋 段文东 《陕西林业科技》 2012年第2期27-30,共4页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路线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牛背梁保护区血雉种群数量与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血雉仅分布于牛背梁保护区境内秦岭主脊以南海拔1 725~2 615m的地带,而以光头山、小甘沟、牛背梁与花门楼...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路线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牛背梁保护区血雉种群数量与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血雉仅分布于牛背梁保护区境内秦岭主脊以南海拔1 725~2 615m的地带,而以光头山、小甘沟、牛背梁与花门楼地区海拔2 115~2 387m的分布最为集中。血雉在区内的分布面积为41.7km2。根据调查数据计算,牛背梁保护区境内血雉的间接数量为1 902只,在整个保护区内的平均分布密度为11.288只/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雉 种群数量 分布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秦岭
下载PDF
血雉喜食苔藓的生理生态及环境适应性 被引量:2
7
作者 郭玲 刘方庆 +1 位作者 时磊 文陇英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00-1405,共6页
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及其胚胎具有超强的抗寒能力.为探究血雉取食苔藓与其抗寒性是否有关,采用基于OTU(可操作分类单位)的微生物生态学分析方法,从分子水平鉴别川西高原巴塘血雉粪便中苔藓植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结果显示血雉最喜... 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及其胚胎具有超强的抗寒能力.为探究血雉取食苔藓与其抗寒性是否有关,采用基于OTU(可操作分类单位)的微生物生态学分析方法,从分子水平鉴别川西高原巴塘血雉粪便中苔藓植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结果显示血雉最喜食的苔藓是羽藓属(Thuidium),偶尔取食三洋藓属(Sanionia).结合生境,选择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三洋藓(Sanionia uncinata)(分别代表最喜食和偶尔取食的苔藓)为研究对象,以未被取食的纤枝短月藓(Brachymenium exile)和疣肋曲柄藓(Campylopus schwarzii)作为对照,然后采用气相色谱及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测定苔藓、血雉肌肉及对照物种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肌肉中各项抗寒性生理指标.结果表明:血雉的花生四烯酸、Ca2+-ATPase、CaM和PAL均高于雉鸡,前列腺素E(PGE)和前列腺素F2a(PGF2a)低于雉鸡;大羽藓的花生四烯酸(P<0.01)和Ca2+-ATPase(P<0.01)最高,PGE(P<0.01)和PGF2a(P<0.01)最低;不取食苔藓的花生四烯酸(P<0.01)含量最低,PGE(P<0.01)和PGF2a(P<0.01)最高.综上所述,多项抗寒性生理指标在血雉与大羽藓中的含量变化一致,表明血雉抗寒性与其所食苔藓有关,食物中的花生四烯酸含量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结果对揭示血雉胚胎超强耐寒能力的机理和进一步研究其他动物耐寒机理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 血雉 花生四烯酸 抗寒性 生物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