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促炎性细胞因子及血脑屏障破坏程度与预后的关系分析
1
作者 王楠斐 李平根 +2 位作者 吴昊 王超 刘文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7期143-147,共5页
目的:分析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促炎性细胞因子及血脑屏障破坏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3年6月于宜春市人民医院实施开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检测脑脊液促炎性细胞因子[高... 目的:分析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促炎性细胞因子及血脑屏障破坏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3年6月于宜春市人民医院实施开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检测脑脊液促炎性细胞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脑屏障破坏程度[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根据预后情况[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GCS评分>8分,n=24)和预后不良组(GCS评分≤8分,n=36),比较两组脑脊液HMGB-1、MIP-1α、IFN-γ、IL-6水平和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脑脊液促炎性细胞因子、血脑屏障破坏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以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脑脊液促炎性细胞因子联合血脑屏障破坏程度预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预后情况的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脑脊液HMGB-1、MIP-1α、IFN-γ、IL-6水平和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HMGB-1、MIP-1α、IFN-γ、IL-6水平和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与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GCS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中,脑脊液HMGB-1、MIP-1α、IFN-γ、IL-6水平联合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预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预后情况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77,敏感度为94.44%,特异度为92.50%。结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促炎性细胞因子及血脑屏障破坏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可通过检测其水平,预测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 脑脊液促炎性细胞因子 血脑屏障破坏程度 预后
下载PDF
颅脑创伤后癫痫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垚 王雪萍 +1 位作者 谭戈(综述) 刘凌(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2期1134-1139,共6页
创伤后癫痫(post-traumatic epilepsy,PTE)是癫痫结构性病因最常见的类型。揭示创伤后癫痫的发生机制,将有助于早期进行针对性干预,降低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本综述总结了PTE产生的主流机制假说,包括:(1)颅脑创伤后早期血脑屏障破坏... 创伤后癫痫(post-traumatic epilepsy,PTE)是癫痫结构性病因最常见的类型。揭示创伤后癫痫的发生机制,将有助于早期进行针对性干预,降低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本综述总结了PTE产生的主流机制假说,包括:(1)颅脑创伤后早期血脑屏障破坏后导致血清蛋白外渗使得兴奋性氨基酸增加;(2)颅脑创伤激活神经炎症,炎症介质的产生干扰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的平衡;(3)颅脑创伤导致神经变性,Tau蛋白、淀粉样蛋白APP和Aβ的大量产生使得海马神经元兴奋性增高;(4)脑外伤后水通道蛋白AQP-4异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或)肠道菌群紊乱,导致轴突发芽和兴奋性递质活性增强。通过进一步探讨明确PTE的发病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多的疾病修饰治疗,为PTE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癫痫 机制 血脑屏障 神经炎症 神经变性
下载PDF
不同间隔时间冰片处理对大鼠栀子苷脑靶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喻斌 阮鸣 +2 位作者 董小平 金路 瞿红霞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62-866,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间隔时间冰片处理对大鼠栀子苷脑内浓度的影响,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冰片分别灌胃5、15、30 min后静脉注射栀子苷,不同时间点取血取脑,样本预处理后采用HPLC检测栀子苷浓度,采用3P97计算血-药和脑-药参数,并获取脑靶相关参... 目的研究不同间隔时间冰片处理对大鼠栀子苷脑内浓度的影响,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冰片分别灌胃5、15、30 min后静脉注射栀子苷,不同时间点取血取脑,样本预处理后采用HPLC检测栀子苷浓度,采用3P97计算血-药和脑-药参数,并获取脑靶相关参数。结果栀子苷在血浆和脑组织分布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冰片处理后可提高栀子苷脑-药动力学的Cmax和AUC,延长MRT,缩短Tmax。其中冰片15 min组对栀子苷脑内相对生物利用度和脑靶指数的提高作用最明显。结论冰片处理后可提高栀子苷入脑量和入脑速度,冰片灌胃15 min后血脑屏障开放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片 给药间隔 栀子苷 血脑屏障 脑靶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鼠脑液压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对磷脂酶A_2和脑水肿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海东 王文仲 +2 位作者 周晓平 陈思峰 方健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SCD 1998年第6期326-328,共3页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早期血脑屏障通透性(BBBP)、磷脂酶A2(PLA2)与脑水肿的改变及其相关关系;以及地塞米松和尼莫地平治疗的影响。方法:应用鼠脑液压伤模型,观测伤后不同时间伊文氏蓝在伤侧脑组织内吸光度变化、PLA...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早期血脑屏障通透性(BBBP)、磷脂酶A2(PLA2)与脑水肿的改变及其相关关系;以及地塞米松和尼莫地平治疗的影响。方法:应用鼠脑液压伤模型,观测伤后不同时间伊文氏蓝在伤侧脑组织内吸光度变化、PLA2和脑含水量改变;并观测经腹腔注射地塞米松和尼莫地平后上述指标的改变。结果:液压伤后1小时伤侧脑组织伊文氏蓝吸光度开始升高,伤后6小时至峰值,随后逐渐降低,伤后12小时~72小时仍维持在高于对照组1倍以上的水平;PLA2于液压伤后1小时发生改变,12小时~24小时达峰值,48小时~72小时仍高于对照组;脑含水量在伤后24小时~72小时呈阶梯状升高;创伤早期BBBP的改变程度较PLA2和脑含水量明显;BBBP与PLA2和脑含水量均呈正相关。结论:①创伤早期BBBP增加是由脑血管功能紊乱和机械物理损伤所致,也是PLA2升高和血管源性脑水肿形成的诱因;②创伤后24小时~72小时PLA2的升高,导致细胞毒性脑水肿,促使血脑屏障结构破坏,BBBP增加,脑继发性损伤加重,3者间呈互相增强作用;③早期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和尼莫地平治疗对抑制PLA2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液压伤模型 磷脂酶A2 血脑屏障通透性 脑水肿
下载PDF
洛美利嗪抑制原代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P-糖蛋白的活性(英文)
5
作者 李运曼 康恺 方伟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1110-1114,共5页
目的研究洛美利嗪对血脑屏障上P-糖蛋白功能活性的影响,寻找新型高效的P-糖蛋白抑制剂。方法使用罗丹明123荧光指示剂研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P-糖蛋白的活性,应用RT-PCR技术分析洛美利嗪对mdr基因mRNA的影响。结果洛美利嗪能够浓度依赖... 目的研究洛美利嗪对血脑屏障上P-糖蛋白功能活性的影响,寻找新型高效的P-糖蛋白抑制剂。方法使用罗丹明123荧光指示剂研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P-糖蛋白的活性,应用RT-PCR技术分析洛美利嗪对mdr基因mRNA的影响。结果洛美利嗪能够浓度依赖性地增加RBMECs中的罗丹明123水平,对RBMECs上mdr基因mRNA表达无影响。结论洛美利嗪通过抑制P-糖蛋白功能活性而逆转血脑屏障上的多药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美利嗪 P-糖蛋白 血脑屏障 RT-PCR
下载PDF
缺血再灌注诱导大鼠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6
作者 陈兴洲 陆兵勋 +1 位作者 石向群 美泊 《海军医高专学报》 1998年第1期12-15,共4页
研究了大鼠大脑中动脉短暂闭塞后血脑屏障通透性与凋亡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结果表明,血脑屏障受损程度与凋亡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数量随缺血时间延长而增加,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 血脑屏障 毛细血管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脑通汤对缺氧-复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何筑 况时祥 +1 位作者 张树森 邹家莉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17-23,共7页
目的:探讨脑通汤对缺氧-复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大鼠原代BMECs培养传代至第二代,分为对照组、正常血清组、缺氧-复氧模型组、大、中、小剂量脑通汤含药血清组,后5组细胞均放入三气培养箱中持续通入95... 目的:探讨脑通汤对缺氧-复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大鼠原代BMECs培养传代至第二代,分为对照组、正常血清组、缺氧-复氧模型组、大、中、小剂量脑通汤含药血清组,后5组细胞均放入三气培养箱中持续通入95%N2和5%CO2混合气体缺氧24 h再复氧2 h制作脑缺血再灌注细胞模型;采用MTT法检测缺氧24 h和复氧2 h时BMECs的活性并计算细胞存活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MECs中HIF-1α、VEGF、MMP-9 mRNA的表达。结果:缺氧24 h时,模型组的BMECs的活性及存活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血清组及各剂量含药血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氧2 h时各剂量含药血清组BMECs的活性及存活率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正常血清组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HIF-1α、VEGF、MMP-9 mRNA的表达量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含药血清组的HIF-1α、VEGF mRNA的表达量明显升高,MMP-9 mRNA的表达量明显下降,脑通汤大、中剂量组变化更显著(P<0.01);正常血清组与模型组比较上述3种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通汤可以保护缺氧-复氧损伤的BMECs,其机制可能与其能上调HIF-1α、VEGF mRNA表达以及下调MMP-9mRNA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通汤 缺血再灌注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血脑屏障 通透性
下载PDF
右甲吗喃对大鼠脑损伤后血脑屏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毛小林 魏学忠 +2 位作者 李拴德 许在华 王咸昌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8年第8期495-497,共3页
目的:研究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右甲吗喃对大鼠脑创伤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伊文思蓝(EB)只透过血脑屏障的特点,于大鼠脑损伤前30分钟及伤后10分钟、2小时腹腔内注射右甲吗喃(1... 目的:研究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右甲吗喃对大鼠脑创伤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伊文思蓝(EB)只透过血脑屏障的特点,于大鼠脑损伤前30分钟及伤后10分钟、2小时腹腔内注射右甲吗喃(10mg/kg),伤后6小时测定脑半球EB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伤前30分钟及伤后10分钟应用右甲吗喃可显著降低伤侧脑半球EB含量(P均<0.01),伤后2小时用药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伤前30分钟与伤后10分钟、伤后10分钟与伤后2小时用药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脑损伤后2小时以前应用右甲吗喃对血脑屏障损伤具有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甲吗喃 血脑屏障 脑损伤 实验 脑保护
下载PDF
家兔^3H—cAMP颈内动脉注射后脑脊液放射活性的检测
9
作者 唐可春 李楚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29-231,共3页
在许多类型的发热过程中,血浆中cAMP含量都明显升高。但是否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从而介导发热,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实验经家兔颈内动脉注入~3H-cAMP,并用抗体结合法证明在开始注入后5、15及30分钟,有大量~3H-cAMP出现于脑脊液... 在许多类型的发热过程中,血浆中cAMP含量都明显升高。但是否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从而介导发热,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实验经家兔颈内动脉注入~3H-cAMP,并用抗体结合法证明在开始注入后5、15及30分钟,有大量~3H-cAMP出现于脑脊液中;并以注射后5分钟含量最高,但此含量仍明显低于同时血浆中~3H-cAMP含量。此结果提示,至少在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家兔血浆中的cAMP能有限制地通过血脑屏障而进入脑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CAMP 脑脊液 放射活性
下载PDF
脑胶质母细胞瘤放化疗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10
作者 秦德兴 墨浩 +4 位作者 欧广飞 宋永文 康恭礼 胡郁华 谷铣之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8-169,共2页
目的 观察并比较脑胶质母细胞瘤放疗加化疗与不加化疗的疗效。方法 试验组 2 8例患者放射治疗 2 0~ 40Gy后 ,加用化疗药洛莫司汀 (CCNU)或卡莫司汀 (BCNU) ;对照组 2 8例单纯放射治疗 2 0~ 40Gy ,不加化疗药。结果 经随访 ,试验组... 目的 观察并比较脑胶质母细胞瘤放疗加化疗与不加化疗的疗效。方法 试验组 2 8例患者放射治疗 2 0~ 40Gy后 ,加用化疗药洛莫司汀 (CCNU)或卡莫司汀 (BCNU) ;对照组 2 8例单纯放射治疗 2 0~ 40Gy ,不加化疗药。结果 经随访 ,试验组和对照组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5 7 1% ,2 2 5 % ,15 0 %和 17 9% ,7 1% ,3 6 % ,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2 9 7± 7 0个月和 9 7± 3 5个月 ,P <0 0 0 1,差异有极显著性。显示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瘤放疗 2 0~ 40Gy后 ,血脑屏障开放 ,是化疗最佳时机 ,这期间加化疗 ,可显著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药物疗法 胶质母细胞瘤 放射疗法 治疗 疗效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宫内缺血缺氧环境中透过胎盘屏障及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玉姗 周俊 +2 位作者 柳慧 杜宇 林雪梅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87-689,72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在宫内缺血缺氧时透过胎盘屏障及胎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方法孕19d(孕晚期)SD大鼠,分为3组:rhEPO治疗组(Treat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和生理盐水缺血...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在宫内缺血缺氧时透过胎盘屏障及胎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方法孕19d(孕晚期)SD大鼠,分为3组:rhEPO治疗组(Treat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和生理盐水缺血对照组(I/R组)。Treat组和I/R组制备宫内缺血缺氧模型,Sham组只进行开关腹手术。Treat组和Sham组根据注射rhEPO的剂量不同各自再分为3组,分别在宫内缺血缺氧处理或开关腹手术前30min经孕鼠尾静脉注射125I标记的rhEPO 2500U/kg、5000U/kg、7500U/kg,I/R组在宫内缺血缺氧处理前30min经尾静脉注入生理盐水。均于缺血缺氧处理或开关腹手术后24h取胎盘、羊水及胎鼠脑、肝、心、肺和肾,检测并比较各组织中125I-rhEPO的放射比活性。结果 Treat组和Sham组胎盘、羊水及胎鼠各组织中均能检测到125I-rhEPO的分布。125I-rhEPO在胎盘、羊水及胎鼠各组织中的分布均随rhEPO注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各剂量组中,Treat组胎鼠各组织中的125I-rhEPO含量均高于Sham组(P<0.05)。结论在宫内缺血缺氧环境下,胎盘屏障及胎鼠血脑屏障对外源性rhEPO的通透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缺血缺氧 胎盘屏障 血脑屏障 通透性
原文传递
Angiopep-2修饰的载三氧化二砷介孔二氧化硅脂质囊纳米递药系统的构建及体外评价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燕 费伟东 +3 位作者 陶姣阳 邹佳峰 陆燕平 李范珠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89-1297,共9页
目的以聚丙烯酸(polyacrylic acid,PAA)接枝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es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为核(PAA-MSN),采用薄膜水化法自组装形成Angiopep-2(氨基酸残基序列为TFFYGGSRGKRNNFKTEEY)修饰的功能化MSN脂质囊纳米粒(ANG-LP-P... 目的以聚丙烯酸(polyacrylic acid,PAA)接枝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es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为核(PAA-MSN),采用薄膜水化法自组装形成Angiopep-2(氨基酸残基序列为TFFYGGSRGKRNNFKTEEY)修饰的功能化MSN脂质囊纳米粒(ANG-LP-PAA-MSN)。通过Angiopep-2与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和脑胶质瘤细胞上高表达的低密度脂蛋白相关受体1(LRP-1)特异性地识别、结合,旨在增加水溶性药物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_2O_3)跨血脑屏障并靶向脑胶质瘤能力。方法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重分析仪(TGA)等考察递药系统的理化性质和载药量,透析袋法考察其不同pH(pH 6.0、7.4)环境下的释药特征;噻唑蓝(MTT)比色法考察递药系统对人脑微毛细血管内皮细胞(HBMEC)和脑胶质瘤细胞(C6)毒性;通过构建体外BBB细胞模型研究载体对As_2O_3跨膜转运能力的影响。结果该载药纳米粒(ANG-LP-PAA-MSN@As_2O_3)呈圆整的"核-壳"结构,分散性与稳定性良好,载药量为6.32%;PAA接枝后的递药系统突释现象显著改善并表现出pH响应特性;脂质囊包裹以后的递药系统显著提高了生物安全性,同时增加了药物的跨BBB转运率;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ANG-PAA-LP-MSN@As_2O_3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脑胶质瘤效果。结论该智能靶向递药系统能够有效增加As_2O_3跨BBB转运,增加药物在脑胶质瘤部位的聚集,并实现肿瘤部位pH响应释放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pep-2 三氧化二砷 脑胶质瘤 PH响应 介孔二氧化硅 脂质囊纳米粒 聚丙烯酸 血脑屏障
原文传递
健脑解郁方对脑小血管病并发抑郁症模型大鼠不同脑区类淋巴系统功能的保护效应
13
作者 向韵 骆妍 +5 位作者 陈桑妮 刘彤彤 邱峰 钟紫艳 侯光菡 孟盼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0期2-10,共9页
目的:探讨健脑解郁方改善脑小血管病并发抑郁症(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related depression,CSVDD)大鼠前额叶皮质和海马类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GS)功能障碍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6只WKY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30只SHR大... 目的:探讨健脑解郁方改善脑小血管病并发抑郁症(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related depression,CSVDD)大鼠前额叶皮质和海马类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GS)功能障碍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6只WKY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30只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尼莫地平(21.6 mg/kg)+丁苯酞(54 mg/kg)+氟西汀(5.4 mg/kg)组、健脑解郁方7.02、14.04、28.08 g/kg组,每组6只;大鼠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400 mg/kg,连续8 w联合双侧颈总动脉狭窄(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stenosis,BCAS)4 w,再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ed mild stress,CUMS)加孤笼饲养3 w,建立CSVDD大鼠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价大鼠认知记忆能力;激光散斑成像监测大鼠脑血流量;ELISA法检测大鼠血脑屏障(BBB)情况;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情况,小脑延髓池注射观测类淋巴系统流入功能;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脑组织中留存的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含量,评估类淋巴系统流出功能;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脑组织中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目标象限游动时间显著缩短,目标象限潜伏期显著升高(P<0.01),大鼠脑血流量显著降低,脑脊液/血清白蛋白商值(CALB/SALB)显著升高,大鼠出现明显的血管周围间隙扩大(P<0.01),第三脑室背侧出血及轻微脑出血,大鼠前额叶皮质及海马冠状面全脑荧光面积分数降低(P<0.05或P<0.01),大鼠前额叶皮质、海马CA1、CA2、CA3、DG中APP的荧光强度显著升高(P<0.01),大鼠前额叶皮质、海马CA1、CA2、CA3、DG中AQP4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健脑解郁方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和目标象限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0.05或P<0.01),目标象限游动时间显著延长,脑血流量显著升高,CALB/SALB比值显著降低,脑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情况明显减少,第三脑室背侧出血降低,前额叶皮质和海马的全脑荧光面积分数显著升高(P<0.01),APP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5或P<0.01),AQP4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健脑解郁方可能通过降低血脑屏障损伤和出血情况,促进脑血流量,加强脑区代谢物流入功能和脑内代谢废物的排除,以降低脑组织淋巴系统免疫炎症反应,改善CSVDD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和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脑解郁方 脑小血管病并发抑郁症 类淋巴系统 血脑屏障 淀粉样前体蛋白 水通道蛋白-4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