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lown Film Extrusion Process for Polybags: Technical Overview and Applications
1
作者 Sunil Badgujar Sudeep Asthana +6 位作者 Ravindra Kanawade Krunal Suthar Ankit Solanki Karuppiah Nagaraj Mahaveer Singh Bilkhu Harekrushna Sutar Swapna Rekha Panda 《Advance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CAS 2024年第4期188-201,共14页
The choice of extrusion process is a decisive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finished product quality for polybag manufacturing. One important component influencing the quality of the finished product is the selection of the... The choice of extrusion process is a decisive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finished product quality for polybag manufacturing. One important component influencing the quality of the finished product is the selection of the extrusion technique. Two popular procedures that vary in the kind of dye used and the final product’s texture are cast film and blown film. In the horizontal extrusion moulding method known as “cast film”, heated resin is injected into a flat dye and allowed to cool on chill rolls. The film produced is clear, lightweight, and appropriate for lamination;its thickness varies based on the winding speed and the film is slower to crystallize and has less clarity but more durability because the resin molecules have reoriented, facing limitation of high wastage generation. This study primarily focused on the preparation of polybag film using the blown film extrusion process, utilizing high-quality polymer resins such as polyester polyethylene (PP) and linear low-density polyethylene (LLDPE) to minimize waste generation. The novelty of the process was reflected in minimising the waste generation. The control parameters considered in this study are temperature, pressure, and air intake volume. W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these critical process control parameters on the gauge thickness, optical properties, and mechanical strength of the polybag film produced through blown film extrusion. Additionally, we replicated the blown film process using simulation software developed at Pennsylvania College of Technolog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confirmed the overall stability of the polybag film produced through the blown film extrus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LDPE Melt Flow Index blow-Up ratio Lay-Flat Width Draw-Down ratio
下载PDF
Computational Film Cooling Effectiveness of Dual Trench Configuration on Flat Plate at Moderate Blowing Ratios
2
作者 Antar M.M. Abdala Qun Zheng Fifi N.M. Elwekeel Ping Dong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2013年第2期208-218,共11页
In the present work,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s was made using ANSYS CFX to predict the improvements in film cooling performance with dual trench. Dual-trench confguradon consists of two trenches together, one wider tr... In the present work,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s was made using ANSYS CFX to predict the improvements in film cooling performance with dual trench. Dual-trench confguradon consists of two trenches together, one wider trench and the other is narrow trench that extruded from the wider one. Several blowing ratios in the range (0.5:5) were investigated. The pitch-to-diameter ratio of 2.775 is used. By using the dual trench configuration, the coolant jet impacted the trench wall two times allowing increasing the spreading of coolant laterally in the trench, reducing jet velocity and jet completely covered on the surfa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configuration increased adiabatic effectiveness as blowing ratio increased. The spatially averaged adiabatic effectiveness reached 57.6% for at M= 2. No observed film blow-off at all blowing ratios. The adiabatic film effectiveness of dual trench case outperformed the narrow trench case, laidback fan-shaped hole, fan-shaped hole and cylinder hole at different blowing rati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 turbine dual-trench film cooling adiabatic effectiveness jet interaction phenomena flat plate moderate blowing ratios
下载PDF
凹槽叶顶的气膜冷却特性 被引量:1
3
作者 吴芳芳 许卫疆 +2 位作者 刘存良 史经垠 余泽宇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8-285,共8页
涡轮工作时,叶顶间隙内高速高温的间隙泄露流会直接冲刷动叶顶部,产生局部高温区域,因此控制间隙泄露流至关重要。基于压敏漆涂料(PSP)实验,研究了密度比、吹风比和间隙高度对凹槽叶顶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密度比增大,凹... 涡轮工作时,叶顶间隙内高速高温的间隙泄露流会直接冲刷动叶顶部,产生局部高温区域,因此控制间隙泄露流至关重要。基于压敏漆涂料(PSP)实验,研究了密度比、吹风比和间隙高度对凹槽叶顶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密度比增大,凹槽叶顶气膜冷却效果逐渐提高,尤其是大间隙下冷效提高较为明显,叶顶面平均冷效增加了35%;间隙高度和吹风比对叶顶表面冷效的作用不是单一的,小间隙条件下,叶顶表面气膜冷效随着吹风比增大而增大,大间隙条件下,吹风比的增加使得叶顶表面气膜冷效先减小后增加,同时小吹风比时,间隙高度增加提高了叶顶尾缘区域和孔周围的气膜冷效,叶顶面平均冷效提高了6.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槽叶顶 间隙高度 吹风比 密度比 气膜冷效
下载PDF
气膜孔堵塞对凹槽叶顶冷却传热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徐柯文 何坤 晏鑫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152,共14页
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燃气透平叶片气膜孔堵塞条件下凹槽叶顶的冷却传热性能,获得了3种吹风比M=0.5, 1.0, 1.5和不同堵塞比B=0, 0.2, 0.4, 0.6, 0.8条件下的凹槽叶顶的气膜冷却效率和传热系数分布。研究表明:气膜孔堵塞会导致凹槽叶顶气... 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燃气透平叶片气膜孔堵塞条件下凹槽叶顶的冷却传热性能,获得了3种吹风比M=0.5, 1.0, 1.5和不同堵塞比B=0, 0.2, 0.4, 0.6, 0.8条件下的凹槽叶顶的气膜冷却效率和传热系数分布。研究表明:气膜孔堵塞会导致凹槽叶顶气膜冷却性能下降、热负荷升高,堵塞比越大,凹槽叶顶的冷却传热性能越差。气膜孔堵塞显著改变了叶顶区域的流场结构,加剧冷气的抬升效应,导致冷气过早离开凹槽。吹风比是影响堵塞工况下凹槽叶顶冷却传热性能的重要因素,吹风比为1.0、堵塞比为0.8时,凹槽叶顶的面积平均气膜冷却效率相比于未堵塞时下降了64.88%、传热系数上升了13.01%。减小吹风比可以改善小堵塞比工况下的叶顶气膜冷却性能,吹风比为0.5、堵塞比为0.4时,叶顶平均气膜冷却效率仅下降了6.82%,但小吹风比会导致大堵塞比工况下的气膜冷却性能恶化严重,吹风比为0.5、堵塞比为0.8时,平均气膜冷却效率下降了82.09%。增大吹风比,可改善大堵塞比工况下的叶顶气膜冷却性能,吹风比为1.5、堵塞比为0.8条件下叶顶平均气膜冷却效率下降了51.34%、传热系数上升了11.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透平 凹槽叶顶 气膜孔堵塞 气膜冷却 传热 吹风比
下载PDF
中国模式下砾性土液化指数评价新方法
5
作者 袁近远 崔家伟 +2 位作者 李兆焱 袁晓铭 张钰洋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8-108,共11页
砾性土地震液化是我国土木工程震害防治技术体系建设面临的新问题,砾性土液化指数作为砾性土液化判别的最终表征量及抗液化对策的实际控制指标,是当前体系发展中亟待突破的瓶颈。该文继承中国模式,基于2008年我国汶川地震实测数据,提出... 砾性土地震液化是我国土木工程震害防治技术体系建设面临的新问题,砾性土液化指数作为砾性土液化判别的最终表征量及抗液化对策的实际控制指标,是当前体系发展中亟待突破的瓶颈。该文继承中国模式,基于2008年我国汶川地震实测数据,提出以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击数比余量为基本变量的砾性土液化指数评价新方法。采用我国独有资料,构建砾性土的理论计算液化指数与宏观调查液化指数间函数关系,分析我国规范中既有液化指数与液化等级对应关系的可行性,建立适于砾性土液化指数与液化等级的对等关系,以实测资料多方论证新方法的合理性。提出的新方法,保持了中国模式的优势,可为实际工程应用和我国规范修订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性土 液化指数评价 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击数比 理论液化指数 宏观液化指数
下载PDF
不同开度可调涡轮导叶前缘气膜冷却效果研究
6
作者 靳合龙 白晓辉 +3 位作者 张振华 李鹏刚 陈磊 刘存良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2024年第2期19-28,共10页
针对变循环发动机的可调低压涡轮导叶开展了不同开度下的前缘气膜冷却效果研究。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5种典型导叶开度下的导叶表面压力系数分布规律,探究了开度与冷气吹风比对叶片前缘气膜出流特性和覆盖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针对变循环发动机的可调低压涡轮导叶开展了不同开度下的前缘气膜冷却效果研究。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5种典型导叶开度下的导叶表面压力系数分布规律,探究了开度与冷气吹风比对叶片前缘气膜出流特性和覆盖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导叶开度的减小导致前缘的气动驻点位置向压力面方向移动,造成前缘冷气射流更多地流向吸力面侧,使吸力面气膜冷却效率提高;此外,导叶开度的减小导致吸力面与压力面的冷气贴壁效果都有提高,但两者的具体机理不同。导叶开度的变化对前缘气膜孔最佳吹风比影响较小,不同开度下的最佳吹风比都在1.0附近。由于导叶开度为0°时滞止线位于气膜孔排4之上,堵塞效应显著,与开度为5°、−5°条件相比,面平均气膜冷却效率降低了1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循环发动机 可调低压涡轮导叶 气膜冷却 导叶开度 吹风比
下载PDF
清梳效果的评估与改进
7
作者 赵建奎 张志强 《纺织器材》 2024年第4期67-72,共6页
为合理控制纺纱半制品质量、提高成纱品质,详细介绍清梳效果评估的目的、方法及标准,结合实际生产经验及乌斯特公报数据,重点从半制品棉结、杂质、短绒及纤维伸直度等方面对清梳效果进行评估,分析问题及成因,并对梳棉、清梳等重点工序... 为合理控制纺纱半制品质量、提高成纱品质,详细介绍清梳效果评估的目的、方法及标准,结合实际生产经验及乌斯特公报数据,重点从半制品棉结、杂质、短绒及纤维伸直度等方面对清梳效果进行评估,分析问题及成因,并对梳棉、清梳等重点工序及部位提出改进方法。指出:清梳效果的评估与改进应依据半制品结杂、短绒、伸直度变化规律,分析判断清梳联各工序的清梳效果,结合落棉率的分配及落物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及时调整不达标工序和部位,充分发挥器材专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梳效果 评估 棉结 杂质 短绒 纤维伸直度 锡刺比 半制品质量
下载PDF
100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锅炉吹管方案比较与优化
8
作者 杨博 王林 +2 位作者 刘辉 牛佩 高景辉 《工业加热》 CAS 2023年第7期13-17,共5页
为提高100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锅炉蒸汽吹管系数,改善管道吹扫质量,对某电厂3号锅炉吹管系数偏低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临吹门前的管路阻力过大导致了过热器吹管系数偏低,指出了超高压主汽门、临吹门、支管弯头等三处阻力增大点,并利用... 为提高100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锅炉蒸汽吹管系数,改善管道吹扫质量,对某电厂3号锅炉吹管系数偏低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临吹门前的管路阻力过大导致了过热器吹管系数偏低,指出了超高压主汽门、临吹门、支管弯头等三处阻力增大点,并利用了临吹门与主蒸汽管通流面积比来评估临吹门的通畅性。基于3号锅炉的研究结论,对4号锅炉临吹系统进行了针对性的阻力优化,采用临时管将超高压主汽门旁路,同时临吹门改用双阀-支管布置方式。采用上述改进措施后,在过热器单吹阶段,4号锅炉较3号锅炉最大吹管压降比值提高21.6%,过热器出口蒸汽压力则降低23.1%;在过热器与再热器串联吹扫阶段,4号锅炉过热器、一次再热器、二次再热器最大吹管压降比值,较3号锅炉分别提高45.8%、68.7%、64.1%,过热器出口蒸汽压力则由9.3 MPa降低至8.5 MPa,吹管全程过热器压降比值稳定维持在1.40以上,蒸汽吹扫质量与临时吹管系统的安全性均得到可靠保障,相关经验可供后续同类机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00 MW 二次再热 压降比 临吹门 阻力优化
下载PDF
冷气射流对航空发动机涡轮气动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国昌 穆晗冬 +1 位作者 贾惟 孔庆国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8-114,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射流环境对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气动损失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分别考虑压力面与吸力面2种气膜冷却打孔方案,总结在不同吹风比条件下叶栅通道内部流场环境特点,以及不同流场环境下叶栅损失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叶... 为了研究不同射流环境对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气动损失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分别考虑压力面与吸力面2种气膜冷却打孔方案,总结在不同吹风比条件下叶栅通道内部流场环境特点,以及不同流场环境下叶栅损失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叶栅通道内部气膜冷却射流环境分为低动能比射流环境(动能比小于1)与高动能比射流环境(动能比大于1),这2种射流环境的边界层、叶栅出口二次流损失、动能亏损情况以及叶栅出口的总压损失系数有不同的变化特点:在低动能比环境下,冷气射流会贴附壁面流动,进而影响边界层;在高动能比环境下,冷气射流直接与主流掺混。吸力面的冷气射流对叶栅气动损失有较大影响,当射流动能较大时,使叶栅总压损失变化50%以上;而压力面的冷气射流对叶栅气动损失影响很小,经过计算,压力面的冷气射流仅使叶栅总压损失系数最大变化0.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损失 平面叶栅 吹风比 冷气射流 气膜冷却 数值模拟 涡轮叶片 航空发动机
下载PDF
气膜孔布局对涡轮端壁气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杜昆 裴祥鹏 刘存良 《风机技术》 2023年第3期43-48,共6页
本文数值研究了在不同布局条件下,气膜孔吹风比和复合角对涡轮静叶端壁绝热冷却效率的影响。通过数值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可靠性。研究表明:端壁可以被划分为四个区域,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结构相差较大。其中Region 1... 本文数值研究了在不同布局条件下,气膜孔吹风比和复合角对涡轮静叶端壁绝热冷却效率的影响。通过数值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可靠性。研究表明:端壁可以被划分为四个区域,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结构相差较大。其中Region 1受气膜孔射流吹风比影响较大,当气膜孔射流吹风比为1.0时,该区域的冷却面积达到最大;相比于Region 2,Region 3的流动具有更大的横向分量,因此复合角为30°的气膜孔在Region 2得到较高的冷却效率,而复合角为0°的气膜孔在Region 3得到较高的冷却效率。Region 4主流脱离端壁现象十分严重,主流会携带冷却射流离开壁面,因此,气膜孔吹风比对该区域的冷却效率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 吹风比 绝热冷却效率 端壁
下载PDF
凹槽叶顶椭圆与圆形冷却孔轴向偏转角对气热特性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郭嘉杰 陶志 +2 位作者 宋立明 王新军 李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5-86,共12页
改善叶顶气热特性对提升透平的气动效率和安全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引入了一种在冷却方面具有重大潜力但在叶顶研究中鲜有报道的冷却孔型——椭圆孔,并采用ANSYS CFX 19.2商业软件求解三维稳态RANS方程组,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凹... 改善叶顶气热特性对提升透平的气动效率和安全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引入了一种在冷却方面具有重大潜力但在叶顶研究中鲜有报道的冷却孔型——椭圆孔,并采用ANSYS CFX 19.2商业软件求解三维稳态RANS方程组,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凹槽叶顶椭圆孔与圆形孔在气热特性方面的差异,以及轴向偏转角结构对叶顶流场、冷却与传热的影响。研究发现,正轴向偏转结构减小了气膜抬升与分离,有利于提高平均冷却效率并降低泄漏流量与总压损失,负偏转结构虽然提高了气膜覆盖面积但大大增大了射流涡尺度,导致了泄漏流量与总压损失的增加。椭圆孔相比圆形孔其出流边曲率更小,气膜覆盖范围更宽,在大偏转角结构减弱了出流收缩现象,能显著提升气膜冷却效率与减小射流涡尺度,但在小偏转角结构中易产生流动分离导致射流涡尺度的增长。本文还发现凹槽前缘负偏角冷却孔在吹风比M=2.0时能有效减弱凹槽前缘再附区换热恶化现象并显著提升气膜覆盖范围,其中OH-60结构的平均气膜冷却效率达到了0.1111,是吹风比M=1.0时参考结构的9.32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气膜冷却 凹槽叶顶 吹风比 椭圆孔
下载PDF
长炉龄高氧化性条件下转炉稳定生产实践
12
作者 任涛 刘林 +2 位作者 冯超 朱荣 杨华鹏 《工业加热》 CAS 2023年第8期1-5,13,共6页
高废钢比、长炉龄和降低生产成本是钢铁企业转炉冶炼的重要发展方向。为解决生产过程中提高废钢比例造成终点过吹问题,某钢厂针对提升复吹效果进行了经济炉龄推进的可行性研究和分析,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日钢特色的转... 高废钢比、长炉龄和降低生产成本是钢铁企业转炉冶炼的重要发展方向。为解决生产过程中提高废钢比例造成终点过吹问题,某钢厂针对提升复吹效果进行了经济炉龄推进的可行性研究和分析,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日钢特色的转炉经济炉龄控制模式。首先,将原有毛细管式的底吹透气砖改为环缝式透气砖,采用梅花桩底吹布局并增长底吹透气砖长度的装置改进,并结合碳氧积动态调整底吹强度工艺制度来延长底吹透气砖寿命;然后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顶吹氧气和底吹空气下的熔池流场的变化,并分析了措施实施前后炉衬侵蚀变化情况;最后通过溅渣方式的优化,将原溅渣模式加轻烧镁球+生白云石改为加焦粉+轻烧白云石,并采用高枪位逐步压枪的方式溅渣,有效减少了溅渣时长和熔池侵蚀。将改进后的生产工艺应用在该钢厂实际生产中,采集炉衬侵蚀、钢铁料消耗和炉渣全铁数据。工业实践结果表明,实施优化后生产工艺后,钢水质量提升,其静态脱磷率由前炉役的66.3%提高至70.7%;冶炼和溅渣时间缩短,冶炼周期由44 min/炉降低至35 min/炉;优化后炉役的耐材成本降低1.17元/t,废钢消耗量提升4%,炼钢成本降低11.94元/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炉龄 高废钢比 复吹效果 钢水质量 降低成本
下载PDF
二次燃烧氧枪在120 t复吹转炉的应用实践
13
作者 王世峰 宁生龙 +4 位作者 于朋 程明刚 席小波 朱晓雷 郑淑国 《鞍钢技术》 CAS 2023年第3期40-43,共4页
结合120 t复吹转炉生产实际,设计了二次燃烧氧枪喷头参数,优化了转炉冶炼工艺制度。实践表明,与普通氧枪相比,应用二次燃烧氧枪吹炼可以缩短供氧时间约93 s,供氧效率提升10.6%,熔池钢水平均温度提升约18.527℃,废钢比提高1.3%,脱磷率提... 结合120 t复吹转炉生产实际,设计了二次燃烧氧枪喷头参数,优化了转炉冶炼工艺制度。实践表明,与普通氧枪相比,应用二次燃烧氧枪吹炼可以缩短供氧时间约93 s,供氧效率提升10.6%,熔池钢水平均温度提升约18.527℃,废钢比提高1.3%,脱磷率提高1.5%,且对煤气回收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燃烧氧枪 复吹转炉 氧枪喷头 废钢比
下载PDF
140t铁水包底吹氩混合特性物理模拟研究
14
作者 王晓慧 郑淑国 朱苗勇 《炼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22,41,共7页
针对铁水包底吹搅拌工艺,以某厂140 t铁水包为原型,基于相似原理建立物理模型,探索了合理的混匀时间测定方法,研究了圆底及平底铁水包底吹氩的混匀特性,并考察了气量、透气砖位置及高径比对混匀特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一种合理的混匀时间... 针对铁水包底吹搅拌工艺,以某厂140 t铁水包为原型,基于相似原理建立物理模型,探索了合理的混匀时间测定方法,研究了圆底及平底铁水包底吹氩的混匀特性,并考察了气量、透气砖位置及高径比对混匀特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一种合理的混匀时间测定方法,即:通过示踪流场找出混匀较慢的几个典型监测位置并测定其混匀时间,将所测数据的最大值作为本方案的混匀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圆底铁水包中心底吹下,随吹气量增大,混匀时间整体呈减小趋势,最佳混匀气量为800 L/min,且混匀时间随高径比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中心底吹下,当吹气量小于200 L/min时,圆底铁水包的混匀效果要明显好于平底铁水包,当吹气量超过300 L/min后,平底与圆底铁水包的混匀效果相差不大;就本研究而言,平底铁水包中,随高径比增大,混匀效果最佳底吹位置由中心向0.33R偏移,且0.67R孔底吹的混匀效果始终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水包 底吹氩 高径比 底吹位置 混匀时间
下载PDF
双排圆柱孔气膜冷却效率叠加特性数值研究
15
作者 余强 赵丹 +1 位作者 傅景 陈剑 《现代机械》 2023年第4期38-42,共5页
为了获得双排圆柱孔气膜冷却效率的叠加特性,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孔排距、孔排排布方式以及吹风比对冷却效率叠加特性的影响,并与经典的Seller冷却效率叠加公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顺排较大孔排间距下,孔排气膜间的相互... 为了获得双排圆柱孔气膜冷却效率的叠加特性,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孔排距、孔排排布方式以及吹风比对冷却效率叠加特性的影响,并与经典的Seller冷却效率叠加公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顺排较大孔排间距下,孔排气膜间的相互干扰影响较小,数值模拟值与Sellers计算值相差较小,但顺排小孔排距和叉排结构下,数值模拟值与Sellers计算值相差较大,较大吹风比下,在孔下游区域,气膜再次贴壁效果明显,对近孔区冷却是不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孔 冷却效率 吹风比 气膜冷却
下载PDF
浅谈影响83 dtex/36 f涤纶全拉伸丝染色的因素
16
作者 许群群 宋作强 《合成纤维》 CAS 2023年第4期12-14,共3页
以规格为83 dtex/36 f的涤纶全拉伸丝(FDY)为研究对象,讨论了侧吹风风速、热辊温度、牵伸倍数等因素对FDY染色性能的影响。通过优化工艺,选择合适的侧吹风速度、热辊温度、牵伸倍数,从而有效提高FDY的染色性能,改善产品质量。结果表明:... 以规格为83 dtex/36 f的涤纶全拉伸丝(FDY)为研究对象,讨论了侧吹风风速、热辊温度、牵伸倍数等因素对FDY染色性能的影响。通过优化工艺,选择合适的侧吹风速度、热辊温度、牵伸倍数,从而有效提高FDY的染色性能,改善产品质量。结果表明:侧吹风风速为0.30~0.50 m/s、一辊温度为81~90℃、二辊温度为126~138℃、牵伸倍数为1.3~1.5时,产品染色均匀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纶FDY 侧吹风风速 热辊温度 牵伸倍数 染色性能
下载PDF
精细混棉清梳联技术创新及应用
17
作者 倪敬达 崔中浩 李界宏 《棉纺织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1-75,共5页
为了解决传统清棉混棉工艺用工多、占地面积大、配比精度不高,纤维损伤大等问题,结合清棉工序混棉特有的单纤维混和功能,所生产的混纺纱具有优异的染色效果和服用性能等优点,各清梳联制造企业根据不同的工艺需求,将精细混棉工艺充分融... 为了解决传统清棉混棉工艺用工多、占地面积大、配比精度不高,纤维损伤大等问题,结合清棉工序混棉特有的单纤维混和功能,所生产的混纺纱具有优异的染色效果和服用性能等优点,各清梳联制造企业根据不同的工艺需求,将精细混棉工艺充分融合到清梳联工艺,研发了4个类型智能化多组分精细混棉设备。探讨了精细混棉的工艺特点和优势,介绍了4种类型精细混棉设备的工艺原理和适用范围,最后总结了适用不同混纺需求的6种典型精细混棉清梳联工艺流程。应用实践表明,精细混棉清梳联可以满足不同工艺需求的混纺纱生产,实现在清棉工序纤维的精细混和效果,可助力混纺和色纺产品的工艺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纤维混和 技术创新 精细混棉清梳联 混和均匀度 称重精度 混纺比偏差
下载PDF
不同横槽结构对气膜冷却效率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章大海 陈秋炀 +3 位作者 曾敏 罗来勤 张冬洁 王秋旺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11-616,共6页
在不同吹风比下,对几种带有横槽的离散孔气膜冷却结构的流动过程和气膜冷却效率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在相同槽深的情况下,宽槽、窄槽和斜槽对冷却效率的影响;并将斜槽的模拟结果与异型孔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横槽的作用下,由... 在不同吹风比下,对几种带有横槽的离散孔气膜冷却结构的流动过程和气膜冷却效率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在相同槽深的情况下,宽槽、窄槽和斜槽对冷却效率的影响;并将斜槽的模拟结果与异型孔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横槽的作用下,由于面积的突扩,使得气膜孔射流向主流的穿透能力有所降低;在横槽下游,二次流能够更好地贴附壁面,气膜冷却效率有一定的提高;在低吹风比下,斜槽冷却效果明显,而在高吹风比下,窄槽冷却效果较明显;斜槽的气膜孔冷却效果优于异型孔;宽槽内出现了横向涡,窄槽内出现了涡锥,斜槽内出现了反向涡对,槽下缘处的固壁对冷却气流的横向扩散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膜冷却 数值模拟 横槽 吹风比
下载PDF
气膜孔形状对排孔下游冷却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5
19
作者 朱惠人 许都纯 刘松龄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5-78,共4页
实验研究了气膜孔几何形状及吹风比对孔排下游的局部冷却效率的影响。所用孔形是簸箕形孔、圆锥形孔及圆柱形孔 ,实验的参数范围为二次流孔径雷诺数 Re=1 0 0 0 0~ 2 5 0 0 0 ,二次流吹风比 M=0 .3~ 2 .0 ,在上述范围选取了 2 6个工... 实验研究了气膜孔几何形状及吹风比对孔排下游的局部冷却效率的影响。所用孔形是簸箕形孔、圆锥形孔及圆柱形孔 ,实验的参数范围为二次流孔径雷诺数 Re=1 0 0 0 0~ 2 5 0 0 0 ,二次流吹风比 M=0 .3~ 2 .0 ,在上述范围选取了 2 6个工况分别对 3种孔形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 :圆锥形孔、簸箕形孔及圆柱形孔的最佳吹风比分别为 1 .0 ,0 .7及 0 .5。当吹风比大于 0 .7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簸箕形孔 圆锥形孔 气膜冷却效率 最佳吹风比 气膜孔形状 排孔下游 航空发动机
下载PDF
射流注入角对平板气膜冷却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捷 韩振兴 +2 位作者 刘建军 蒋洪德 周嗣京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9-411,共3页
本文对不同射流注入角的典型单排孔冷却结构的平板气膜冷却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对象为轴线与主流来流方向分别成30°、60°、90°的射流孔板,对它们在吹风比为0.5、1.0、1.5条件下的射流孔下游的绝热气膜冷却效率分... 本文对不同射流注入角的典型单排孔冷却结构的平板气膜冷却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对象为轴线与主流来流方向分别成30°、60°、90°的射流孔板,对它们在吹风比为0.5、1.0、1.5条件下的射流孔下游的绝热气膜冷却效率分布特性进行了分析。在吹风比M=0.5时,三个射流注入角条件下近孔区域都能形成较好的冷气覆盖效果;M=1.0时,三者的下游横向平均冷却效率基本相同;M=1.5时,注入角60°的条件下冷却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膜冷却 射流注入角 吹风比 冷却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