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thylene Blue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Adsorption on Archidendron jiringa Seed Shells
1
作者 Sarah Nadira Hurairah Nurulhuda Md Lajis Azhar Abdul Halim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0年第2期128-143,共16页
A study of batch and column adsorption using A. jiringa seed shell as a natural adsorbent to remove methylene blue from aqueous solution was carried out.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A. jiringa s... A study of batch and column adsorption using A. jiringa seed shell as a natural adsorbent to remove methylene blue from aqueous solution was carried out.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A. jiringa seed shell in removing methylene blue as well as to determine the isotherm and adsorption kinetics of methylene blue by A. jiringa seed shells. Parameters in the batch study showed optimum pH for adsorption was at pH 7 with the optimum contact time of 60 minutes whereas the adsorbent dose obtained was 12 g/l. The percentage removal of methylene blue increased with elevated temperature while the ionic strength reduced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in the dye uptake. Langmuir isotherm was suitable for this study rather than Freundlich model due to the higher regression value: R2 = 0.9999. The most suitable kinetic model for this study was the pseudo second order, compared to pseudo first order, Elovich and intra particle with the value of regression: R2 = 0.9158. This column adsorption study used several different flow rates: 15 mL/min, 18 mL/min, 21 mL/min, 24 mL/min and 27 mL/min for 75 minutes long. The breakthrough time was lesser: 10 minutes in higher flow rates (24 mL/min and 27 mL/min), which indicated the shorter time for the adsorbent to be saturated. Thomas and Yoon & Nelson’s models were proven to be more suitable compared to Bohart-Adams model for the fixed bed adsorption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jiringa seed SHELLS ADSORPTION ISOTHERM Kinetic Model METHYLENE blue
下载PDF
服务于“蓝色种业”的海洋生物技术
2
作者 秦松 孙林 +3 位作者 王亚军 刘正一 王寅初 张健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从我国海洋生物技术三十年来理论实践创新的角度出发,以我国“蓝色种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主题,综述1989年以来中国特色的宏微观结合的海洋生物技术育种创新成果,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成就。分析有关国际前沿趋势以及中国海水养殖产业... 从我国海洋生物技术三十年来理论实践创新的角度出发,以我国“蓝色种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主题,综述1989年以来中国特色的宏微观结合的海洋生物技术育种创新成果,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成就。分析有关国际前沿趋势以及中国海水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总结面向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的精准育种是未来十年国际海水养殖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我国应积极应对、调整部署,为世界规模第一的“蓝色农业”提供精准高效的科技创新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技术 种业 海水养殖 蓝色农业
下载PDF
基于超声改性橡胶籽壳活性炭的制备方法研究
3
作者 潘晓威 赵祉芳 +4 位作者 占国艳 梁耀辉 潘政 陈淑贤 叶剑芝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5-1243,共9页
以农业废弃物橡胶籽壳为原料,以KOH为活化剂,与超声处理相结合制备活性炭,通过调整制备处理条件对活性炭的表面结构进行调控,以获得最佳制备条件。采用傅里叶显微红外、扫描电镜、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等手段,研究活性炭的物理化学特性,... 以农业废弃物橡胶籽壳为原料,以KOH为活化剂,与超声处理相结合制备活性炭,通过调整制备处理条件对活性炭的表面结构进行调控,以获得最佳制备条件。采用傅里叶显微红外、扫描电镜、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等手段,研究活性炭的物理化学特性,考察其吸附能力,并比较超声预处理与未超声预处理的活性炭的特性。研究得出最优制备条件为:剂料比为1∶1,超声作用时间为60 min,活化时间为60 min,活化温度为700℃。超声预处理后的活性炭(UAC)的亚甲基蓝吸附值为400 mg/g、碘吸附值为1340.2 mg/g、得率达25.9%,总孔容为0.9511 cm^(3)/g,比表面积为1034.5009 m^(2)/g;未经超声预处理的活性炭(NAC)的亚甲基蓝吸附值为300 mg/g,碘吸附值为894.0 mg/g,得率为20.8%,比表面积为690.2461 m^(2)/g,总孔容为0.6830 cm^(3)/g。二者均含羟基、醇羟基、羰基官能团,橡胶籽壳活性炭的氮气吸附等温线为Ⅰ型。KOH活化后的活性炭表面存有大量孔结构,UAC活性炭表面光滑平整,有许多丰富规则的孔结构,优于NAC活性炭。橡胶籽壳的碳(C)含量丰富,经过KOH活化后,UAC和NAC的C含量由原来的56.81%,分别提高到75.97%、64.89%。KOH活化后的样品比橡胶籽壳更加稳定,UAC和NAC样品的总重量分别损失62%和68%之后趋于稳定。综上所述,超声处理制备的活性炭性能更佳,说明超声波的空化效应作用在活性炭结构表面,使其结构发生变化,进而提高其吸附性能、比表面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籽壳 活性炭 碘吸附值 亚甲基蓝吸附值
下载PDF
磷酸活化花椒籽制备活性炭及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彬 王亚非 +2 位作者 査飞 田海锋 常玥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297-3302,共6页
以H_(3)PO_(4)为活化剂处理花椒籽制备花椒籽活性炭,采用FTIR、XRD、N 2吸脱附、SEM和EDS对制备的活性炭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测定了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结果表明,在85%(质量分数)的磷酸∶花椒籽=0.8,室温下浸渍10 h,550℃下碳化60 m... 以H_(3)PO_(4)为活化剂处理花椒籽制备花椒籽活性炭,采用FTIR、XRD、N 2吸脱附、SEM和EDS对制备的活性炭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测定了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结果表明,在85%(质量分数)的磷酸∶花椒籽=0.8,室温下浸渍10 h,550℃下碳化60 min,可制得比表面积为740 m^(2)/g,包含微孔和介孔的活性炭,其产率为23.4%。利用制备的花椒籽活性炭对亚甲基蓝进行吸附,在温度30℃和pH=13.0时吸附60 min,其对初始浓度为500 mg/L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容量为495 mg/g,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吸附焓为33.7 kJ/mol,吸附熵为125.9 J/(mol·℃)。动力学研究表明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吸附过程较好模拟,吸附活化能为6.33 kJ/mol。研究为花椒籽的高质化利用和花椒籽活性炭吸附处理染料废水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籽 活性炭 H_(3)PO_(4) 亚甲基蓝 吸附
下载PDF
紫苏籽蛋白协助泡沫分离去除亚甲基蓝
5
作者 孙宇格 陈林 +2 位作者 姚楠 赵春全 胡楠 《当代化工研究》 2023年第4期163-166,共4页
染料在赋予生活色彩的同时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为了解决化学表面活性剂再污染和生物表面活性剂价格昂贵的问题,本研究以农产品紫苏籽(PS)为原料,将碱提后的紫苏籽蛋白(PSP,提取率为42.1%)创新性地作为起泡剂和捕收剂,... 染料在赋予生活色彩的同时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为了解决化学表面活性剂再污染和生物表面活性剂价格昂贵的问题,本研究以农产品紫苏籽(PS)为原料,将碱提后的紫苏籽蛋白(PSP,提取率为42.1%)创新性地作为起泡剂和捕收剂,采用绿色环保的泡沫分离技术去除水溶液中的亚甲基蓝(MB),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减少生物毒性和环境风险的目的。此外重点考察了分离过程中PSP对泡沫性能与MB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SP浓度500mg·L^(-1)、pH值10.0的条件下,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为94.6%、富集比为78.8。本文开发的技术为处理染料废水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分离 起泡剂 捕收剂 紫苏籽蛋白 亚甲基蓝
下载PDF
United States Secret War in Laos: Long-Term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Health Impacts of the Use of Chemical Weapons
6
作者 Kenneth R. Olson David R. Speidel 《Ope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CAS 2023年第4期199-242,共44页
In 1959, the United States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IA) operation, against the Pathet Lao insurgences and Viet Mien military troops and supply route, began. The Ho Chi Minh Trail was developed after the North Vie... In 1959, the United States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IA) operation, against the Pathet Lao insurgences and Viet Mien military troops and supply route, began. The Ho Chi Minh Trail was developed after the North Vietnam government and military decided to reunify South and North Vietnam. The People’s Army of Vietnam (PAVN) then connected the old trails leading from North Vietnam panhandle southward into eastern Laos, Cambodia and South Vietnam. Starting from Hanoi, the primary trail turned southwest into Laos and eastern Cambodia before branching into South Vietnam. Beginning in 1960s, the volume of traffic on the network of trails expanded significantly, but it still took more than a month’s march, by foot and bicycle, to travel from North to South Vietnam. Ho Chi Minh Trail traffic was impacted by repeatedly by Royal Laotian Air Force (RLAF), which was supported by US Air Force tactical herbicide spraying (Operation Ranch Hand program), and US Air Force bombing runs. By the late 1960s, the trail was improved and could accommodate heavy trucks in some sections and was used to supply the annual needs of over one hundred thousand regular PAVN troops active in South Vietnam. By 1974, the trail was a well-marked series of jungle roads (some of them paved) with underground support facilities such as hospitals, fuel-storage tanks, and supply caches with weapons. The Ho Chi Minh Trail was the major supply route for PAVN forces that overran Republic of Vietnam (RV) forces in 1975 and unified Vietnam.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determine the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health impacts of RLAF and US Air Force secret spraying of tactical herbicides on Ho Chi Minh Trail in La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 Chi Minh Trail Laos Cambodia North Vietnam South Vietnam Agent Orange Agent blue Dioxin TCDD Arsenic Cloud seeding Mud Making
下载PDF
百子莲种子发育生理生化特性 被引量:12
7
作者 孙颖 卓丽环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59,共3页
为了解引种植物百子莲种子发育过程中生理生化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种子繁殖,采用测量观察和生理试验方法,对种子长度、质量、含水量和种子中淀粉、可溶性蛋白质以及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α-淀粉酶的质量分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百子... 为了解引种植物百子莲种子发育过程中生理生化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种子繁殖,采用测量观察和生理试验方法,对种子长度、质量、含水量和种子中淀粉、可溶性蛋白质以及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α-淀粉酶的质量分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百子莲种子发育前2周种子生长量最大;种子干质量在授粉后42d趋于稳定。淀粉在种子发育初期积累迅速,总体上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呈逐渐上升趋势;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呈逐渐下降趋势。淀粉质量分数、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与种子干质量、种子大小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与淀粉质量分数、种子干质量、种子大小呈显著负相关。POD、PPO、α-淀粉酶的质量分数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变化显著,POD、PPO活性与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α-淀粉酶活力与种子大小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子莲 种子发育 Α-淀粉酶 过氧化物酶 多酚氧化酶
下载PDF
蓝标型显性核不育小麦的特性及其F_1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蒲宗君 饶世达 +1 位作者 杨武云 田宁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61-964,共4页
为了使小麦显性太谷核不育基因Ms2在杂种小麦上得以利用,以创制的显性蓝粒附加系97-866为基础,转育成功8份不同基因背景的新不育系,并对这8个不育系的粒色和育性分离状况以及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8个新不育系的后代中,蓝... 为了使小麦显性太谷核不育基因Ms2在杂种小麦上得以利用,以创制的显性蓝粒附加系97-866为基础,转育成功8份不同基因背景的新不育系,并对这8个不育系的粒色和育性分离状况以及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8个新不育系的后代中,蓝粒不育株占20.6%-23.8%,平均为22.3%;白粒非矮秆可育株占77.6%,其它类型仅占0.1%,表明蓝粒基因、Ms2和Rht10基因均位于附加染色体上,而且连锁紧密。但对性状不同轮回亲本,矮败蓝粒于的传递率有差异,部分轮回亲本间差异达到5%显著水平,同一轮回亲本在不同年份间对蓝粒不育株传递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F1代杂种优势表现为既有超亲优势又有超标优势,筛选出3个杂交种的籽粒产量超过对照1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太谷核不育 蓝粒标记 杂种优势
下载PDF
小麦—野燕麦蓝粒新种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相志国 赵献林 +1 位作者 康明辉 赵永英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3-85,共3页
野燕麦具有对小麦遗传改良有益的基因,将其遗传物质导入到小麦中对丰富小麦的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对小麦—野燕麦杂交获得的蓝粒新种质的染色体进行了初步鉴定,其染色体数目为2n=42。用蓝粒新种质蓝粒与白粒小麦进行正反杂交,其F1均... 野燕麦具有对小麦遗传改良有益的基因,将其遗传物质导入到小麦中对丰富小麦的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对小麦—野燕麦杂交获得的蓝粒新种质的染色体进行了初步鉴定,其染色体数目为2n=42。用蓝粒新种质蓝粒与白粒小麦进行正反杂交,其F1均表现为蓝色,表明蓝粒对白粒为显性,且具有花粉直感现象。然而,当用红粒小麦中国春为母本与其杂交时,杂种粒色为红粒,通过谷蛋白电泳进一步证实了该红粒杂种的真实性。这表明蓝粒在遗传过程中有母本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野生燕麦 远缘杂交 蓝粒种质
下载PDF
蓝粒小麦籽粒色素遗传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兰素缺 李杏普 刘玉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06期12-14,共3页
利用不同来源的蓝粒小麦与白粒小麦杂交,进行色素遗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来源于偃麦草的D87065和D87089的籽粒色素基因由2对互补基因控制;来源于黑麦的92-1由2对互补基因控制;来源不明确的7083L-16由1对基因控制。
关键词 蓝粒小麦 籽粒色素 遗传
下载PDF
矮败蓝标型小麦的选育 被引量:2
11
作者 蒲宗君 颜泽洪 +1 位作者 郑有良 田宁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137-140,共4页
利用蓝粒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附加系89 2343(AABB+4D/4E)与普通小麦7739 3(2n=42)杂交、回交所产生的蓝粒可育株与白粒矮败材料杂交、回交,育成了一份矮败蓝粒小麦附加系(2n=43)。选用13份遗传背景不同的白粒普通小麦与之杂交、回交,育成... 利用蓝粒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附加系89 2343(AABB+4D/4E)与普通小麦7739 3(2n=42)杂交、回交所产生的蓝粒可育株与白粒矮败材料杂交、回交,育成了一份矮败蓝粒小麦附加系(2n=43)。选用13份遗传背景不同的白粒普通小麦与之杂交、回交,育成了13份矮败蓝粒小麦。对13份矮败蓝粒后代的粒色和育性分离进行分析,蓝粒矮败不育株占22 1%,白粒非矮秆可育株占77 7%,可能表明蓝粒基因、Ms2和Rht10均位于附加染色体上,且连锁紧密;但不同轮回亲本,矮败蓝粒的传递率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 回交 自粒矮败材料 雄性不育 蓝粒可育株 小麦 选育 蓝粒基因 附加染色体
下载PDF
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的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世红 周宽基 +1 位作者 杨文雄 王化俊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12-1315,共4页
"兰州核不育小麦"是我们发现的小麦雄性不育突变体,经遗传分析,其不育性受单隐性核基因ms1g控制,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不育性遗传稳定、彻底,不受光、温等变化的影响。利用该突变体[2n=42W(msms)=42]和蓝粒附加系小麦[2n=42W(M... "兰州核不育小麦"是我们发现的小麦雄性不育突变体,经遗传分析,其不育性受单隐性核基因ms1g控制,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不育性遗传稳定、彻底,不受光、温等变化的影响。利用该突变体[2n=42W(msms)=42]和蓝粒附加系小麦[2n=42W(MSMS)+2(4E)]杂交,经连续自交选育,创建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实现了小麦隐性核不育的有效保持。本文简述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其育种应用的主要技术难点—深蓝粒的发生和累加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措施,特别是提出通过分子设计育种,使蓝粒标记基因Ba、雄性可育基因MS和花粉致死基因ki集中于4E染色体或染色体臂上,以彻底解决深蓝粒的发生和累加效应,为杂交小麦在育种工作及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核不育 4E染色体 雄性不育基因ms 花粉致死基因ki 深蓝粒累加
下载PDF
矮败蓝标型小麦不育系的选育与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蒲宗君 颜泽洪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1-34,共4页
利用蓝粒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 89 2 343[AABB + 4D(MS2 ) / 4E]与普通小麦 7739 3( 2n =4 2 )杂交、回交所产生的蓝粒可育株与白粒矮败材料杂交、回交 ,育成了一份矮败蓝粒小麦。选用 13份遗传背景不同的白粒普通小麦与之杂交、回交 ,育... 利用蓝粒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 89 2 343[AABB + 4D(MS2 ) / 4E]与普通小麦 7739 3( 2n =4 2 )杂交、回交所产生的蓝粒可育株与白粒矮败材料杂交、回交 ,育成了一份矮败蓝粒小麦。选用 13份遗传背景不同的白粒普通小麦与之杂交、回交 ,育成了 13份矮败蓝粒小麦。对后代的粒色和育性分离进行分析 ,蓝粒矮败不育株占 2 2 1% ,白粒非矮秆可育株占 77 7% ,表明蓝粒基因、Ms2和Rht10均位于附加染色体上 ,且连锁紧密 ;但不同轮回亲本 ,矮败蓝粒的传递率有差异 ,4 77A的传递率最高 ,接近 5 0 %。细胞学分析表明矮败蓝粒小麦仍为单体附加系 ;探讨了矮败蓝粒小麦在群体改良和杂种小麦生产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蓝粒标记 矮败 雄性不育 群体改良
下载PDF
山茶籽粉吸附亚甲基蓝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37
14
作者 张佳 任秉雄 +1 位作者 王鹏 王崇臣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39-1545,共7页
为研究山茶籽粉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行为,对不同温度下(298、303、308、313、318K)的吸附数据分别用Langmuir、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sh模式进行拟合,用伪一级动力学方程和伪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山茶籽粉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过... 为研究山茶籽粉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行为,对不同温度下(298、303、308、313、318K)的吸附数据分别用Langmuir、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sh模式进行拟合,用伪一级动力学方程和伪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山茶籽粉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并计算了Gibbs自由能变(ΔGθ)、焓变(ΔHθ)和熵变(ΔSθ)等热力学函数.结果表明,山茶籽粉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Langmuir方程更适合描述其吸附行为.Gibbs自由能变(ΔGθ)、焓变("Hθ)和熵变(ΔSθ)均小于零,说明此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放热的、趋于有序的吸附过程.伪二级动力学方程更适用于描述山茶籽粉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籽粉 亚甲基蓝 吸附 热力学 动力学
下载PDF
蓝标型显性核不育小麦杂种优势表现及外源染色质SSR检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蒲宗君 饶世达 +1 位作者 田宁 陈国跃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23,共5页
利用创制的蓝标型显性矮秆核不育系97-866为基础,转育了10份不同遗传背景的优良新不育系。通过杂种优势测定,结果表明,所配制的杂交组合中既有超亲优势,又有超标优势,选育出5个杂交种的经济产量均超过标准品种15%以上。利用SSR标记,初... 利用创制的蓝标型显性矮秆核不育系97-866为基础,转育了10份不同遗传背景的优良新不育系。通过杂种优势测定,结果表明,所配制的杂交组合中既有超亲优势,又有超标优势,选育出5个杂交种的经济产量均超过标准品种15%以上。利用SSR标记,初步筛选出Xgwm165-4D和Xgdm6-4D是蓝标型显性核不育系蓝粒基因所在4E染色体的特异性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2基因 蓝粒 杂种优势 SSR标记
下载PDF
大花百子莲的结实和结籽格局及种子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孙颖 马翠青 +1 位作者 陈士惠 卓丽环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8-53,共6页
在2007和2008年对大花百子莲(Agapanthus praecox subsp.orientalis‘Big Blue’)在群体、果序和单果水平上的结实和结籽格局进行了观测,并依据每花序单花数、单花胚珠数和单粒种子质量推算其单株潜在种子产量;此外,采用人工补充授粉方... 在2007和2008年对大花百子莲(Agapanthus praecox subsp.orientalis‘Big Blue’)在群体、果序和单果水平上的结实和结籽格局进行了观测,并依据每花序单花数、单花胚珠数和单粒种子质量推算其单株潜在种子产量;此外,采用人工补充授粉方法研究了不同授粉方式对大花百子莲结实和结籽的影响,并对其种子产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始花期、盛花期至末花期,随开花时间的延迟,大花百子莲植株的每花序单花数和座果率均逐渐降低,其中始花期开花的植株每花序单花数和座果率均最高。从果序基部、中部至顶端,座果率和结籽率均逐渐减小且差异显著。在果序基部和中部,果实内种子败育率沿果实基部至顶端依次降低,而单粒种子质量则依次增加;且果序基部的果实各部位的种子败育率均低于果序中部的果实,而单粒种子质量则差异不大。大花百子莲的单株潜在种子产量约为43.18 g,而其单株实际种子产量约为2.87 g,远低于其潜在种子产量。自然授粉的大花百子莲每柱头花粉数为27.5粒,而自花授粉、同株异花授粉和异株授粉的每柱头花粉数均超过100粒;与自然授粉、自花授粉和同株异花授粉植株相比,异株授粉植株的座果率和结籽率均显著增加。研究结果显示:大花百子莲的结实和结籽格局呈现非随机分布规律,在引种地存在有性繁殖障碍;养分和授粉状况是制约大花百子莲种子产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百子莲 结实格局 结籽格局 种子产量 授粉方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GA_3对普罗旺斯薰衣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立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5期71-74,79,共5页
以普罗旺斯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 cv.'Provence Blue')种子为试材,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GA_3浓度和处理时间对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并应用隶属函数法对各处理组合的发芽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 以普罗旺斯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 cv.'Provence Blue')种子为试材,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GA_3浓度和处理时间对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并应用隶属函数法对各处理组合的发芽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GA_3浓度和处理时间两因素对各萌发指标的影响均为GA_3浓度>处理时间,二者交互效应对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4个指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对照相比,各处理组合分别使种子萌发时间提前3~13 d;通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普罗旺斯薰衣草种子发芽的最优处理为GA_3800 mg·L^(-1)处理12 h,播种后第5天开始发芽,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苗高和根长分别达到73.33%,73.33%,0.394,0.019 0,4.92 cm和2.58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旺斯薰衣草 种子 发芽率 赤霉素 处理时间
下载PDF
年龄对蓝白花种公牛冻精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业炳 王业荣 +1 位作者 李艳梅 赵凌平 《中国牛业科学》 2006年第6期9-11,共3页
以16头蓝白花种公牛为对象,对其采精适宜年龄及不同年龄对冻精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蓝白花种公牛最初采精以20月龄为宜,3~6岁精液质量最好,7岁后精液质量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 蓝白花牛 种公牛 冻精 年龄
下载PDF
L-蓝光膜的研究和试验 被引量:5
19
作者 梁溥森 李会兴 +2 位作者 梁佩琼 涂忱梅 廖惠玲 《中国塑料》 CAS CSCD 1995年第1期53-56,共4页
本文阐述了L一蓝光膜的光学特性,它能使阳光穿透该膜后产生保持一定能差的两个光谱峰,被覆盖环境可见光增加,光质和光量符合C3类作物光合作用需要,保温性能良好。通过种植试验验证,该薄膜具有能使秧苗生长粗状,发根力强,干物... 本文阐述了L一蓝光膜的光学特性,它能使阳光穿透该膜后产生保持一定能差的两个光谱峰,被覆盖环境可见光增加,光质和光量符合C3类作物光合作用需要,保温性能良好。通过种植试验验证,该薄膜具有能使秧苗生长粗状,发根力强,干物质产量高,能预防早稻烂秧,增强苗体生理生化活性,提高秧苗抗逆力,促进禾苗旺盛生长,有利于早熟增产等生物效应,是一种性能优越的水稻育苗覆盖薄膜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 薄膜 农用 透光性
下载PDF
2份4 E-ms小麦雄性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表现
20
作者 周强 庞启华 +3 位作者 李生荣 陶军 杜小英 欧俊梅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17-820,共4页
报道了2份4 E-m s小麦雄性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2003-2004年度在四川绵阳的表现。分析认为,这2份4 E-m s小麦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在四川绵阳还未达到应用程度的价值。在穗部性状及条锈病的抗性方面,都需要加以改造。不育系自交结实率更... 报道了2份4 E-m s小麦雄性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2003-2004年度在四川绵阳的表现。分析认为,这2份4 E-m s小麦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在四川绵阳还未达到应用程度的价值。在穗部性状及条锈病的抗性方面,都需要加以改造。不育系自交结实率更是应该重视的改造重点。另外,如何将保持系自交后代分离产生的3种粒色籽粒(白粒、浅蓝粒、深蓝粒)进行有效分开,是其在生产中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4 E—ms体系 不育系 保持系 蓝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