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in Bohai Rim Region Based on DEA-Tobit Model
1
作者 Weifeng Gong Xiaohong Qi +2 位作者 ChuanhuiWang Wenwen Li Yang Xu 《Energy Engineering》 EI 2022年第4期1663-1679,共17页
Bohai Rim region is an importa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a and a large carbon emission area in China.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 low ca... Bohai Rim region is an importa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a and a large carbon emission area in China.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 low carbon transform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Bohai Rim region.Based on the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framework,the DDF-DEA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fferences of the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were further analyzed.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determined by ML index method and classical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and then the Tobit panel model was used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all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in the Bohai Rim reg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scale efficiency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mong the internal influencing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energy efficiency in the Bohai Rim region.Industrial structure,industrial internal structure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inhibit the improvement of energy efficiency.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energy endowment also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energy efficiency.Therefore,measures such as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adjusting economic structure and optimizing energy structure will effectively improve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in the Bohai Rim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influencing factors bohai rim region DEA-Tobit model ML index method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Marine Fishery Industry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in the Bohai Rim Region 被引量:5
2
作者 LI Bo JIN Xiaom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6期1052-1064,共13页
The building of the ocean power strateg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lue agriculture plan urgently need to strengthe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ine fishery.Taking vulnerabil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 The building of the ocean power strateg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lue agriculture plan urgently need to strengthe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ine fishery.Taking vulnerabil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vulnerability index system of marine fishery industry eco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sensitivity and response capacity, and combines the entropy method with the Topsis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vulnerability of marine fishery industry ecosystem in the Bohai Rim Region from 2001 to 2015.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 the time dimension, from 2001 to 2015,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marine fishery industry ecosystem in the Bohai Rim Region shows a fluctuant and degressive trend;2) In the spatial dimensi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marine fishery industry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in the Bohai Rim Region presents the gradient characteristics which shows high vulnerability in the east and low vulnerability in the west.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 track of the system’s vulnerability level,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marine fishery industry ecosystem is divided into ‘declining’ and ‘stable’ types of evolutionary structures;3)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fishery in the Bohai Rim Region needs to be derived from the marine fishery’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 and structure, which can improve the marine environment remediation efforts, optimize the marine fishery industry structure, vigorously focus on pelagic fishery, and enhance the introduction of marine fishery’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etc.Then, the marine fishery’s development in the Bohai Rim Region will be moving in the green, circular and sustainable dir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NE FISHERY MARINE INDUSTRY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bohai rim region
下载PDF
Process and cause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in the Bohai Rim Region, China 被引量:24
3
作者 LIU Yansui HU Zhichao LI Yuhe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6期1147-1160,共14页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has brought the country a great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The high-speed growth of the economy not only led China to a period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informatization an...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has brought the country a great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The high-speed growth of the economy not only led China to a period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ut also exacerbated the situation of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review of current studies, we first used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method to evaluate the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level by population transformation index, land transformation index,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dex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dex between 1996 and 2012 around the Bohai Rim Region. The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each index, we used the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the change in the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index during the 16-year period using Global Moran's I index and Local Moran's I index. Finally, we investigated the mechanism of change of the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index at county level, summarizing five main factors:(1) the radiation from the surrounding big cities,(2)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3)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4) the publish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macro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regional policy, and(5) natural factors such as top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urbanization village-town construction bohai rim regi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ESDA
原文传递
Regional carrying capacity: case studies of Bohai Rim area 被引量:4
4
作者 Yu Dan-lin Mao Han-y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2年第2期54-62,共9页
Carrying capacity research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synthesized carrying capacity researches based on systematic views began only in the 1970s. There is even less work done in China. This paper t... Carrying capacity research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synthesized carrying capacity researches based on systematic views began only in the 1970s. There is even less work done in China. This paper tries to address both synthesized carrying capacity research and its utilization in China. State spaces method from the systematic science was borrowed to construct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regional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the conceptual model and the surveys in the Bohai Rim area, we construct a representative indicators system for quantifying regional carrying capacity in the Bohai Rim. While employing system dynamic models we simulated the evolving trend of both the regional carrying states and regional carrying capacity from 1999 to 2015. The results proved the statement that Bohai Rim is overall over-capacity for a long time and will be over-capacity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Among all the restriction factors, water shortag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tand out to be the two primary obstacles for Bohai Rim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nalysis further indicates that coastal areas of the Bohai Rim burden more than its overall level. However, Shandong province shows some good signs in addressing the regional carrying capacity issues. The research is successful in addressing the quantification of regional carrying capacity issues, but nonetheless it needs further refinery and more in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carrying capacity regional carrying state bohai rim area state space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动态预测
5
作者 王宇蝶 滕泽宇 +1 位作者 陈智文 张清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8,共11页
基于环渤海地区2017—2021年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污染物浓度与社会经济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克里金插值法对环渤海地区AQI与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运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AQI与污染物浓度、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关... 基于环渤海地区2017—2021年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污染物浓度与社会经济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克里金插值法对环渤海地区AQI与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运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AQI与污染物浓度、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关系,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2022年6月—2023年12月空气质量及污染物浓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AQI及污染物浓度大致呈逐年降低的趋势。AQI的逐月变化呈“W”形,O_(3)浓度的年内变化呈倒“V”形,其余污染物则呈现与O_(3)相反的变化趋势。AQI大致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分布特点,而污染物浓度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环渤海地区5个代表性城市的AQI类别以良好为主,冬季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_(2.5)、PM10,夏季首要污染物以O_(3)为主。人口数量是影响AQI的主要因素,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对AQI具有一定影响。预测结果显示,未来环渤海地区AQI、主要污染物浓度(O_(3)除外)均呈现出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大气污染物 时空变化 时间序列预测 环渤海地区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环境规制强度与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化分析
6
作者 李一楠 林景曜 +5 位作者 王强 庄星辉 张琦琦 陈达荃 周婷 党牛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9,共11页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减排降碳的重点区域。基于2005—2020年环渤海地区3省2市共43个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面板数据,分析环境规制强度与土地利用净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耦合协调情况,并进一步探究影响该地区净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减排降碳的重点区域。基于2005—2020年环渤海地区3省2市共43个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面板数据,分析环境规制强度与土地利用净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耦合协调情况,并进一步探究影响该地区净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环渤海地区环境规制与净碳排放量耦合程度不高,环境规制的增强滞后于区域净碳排放量的增长,环境规制对地区净碳排放的约束性不强。(2)净碳排放量与环境规制强度均呈现中部高、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这与各城市职能定位相符,北部地区作为重要的“生态长城”,高能耗高污染企业鲜有分布。(3)环境规制有效地遏制环渤海地区净碳排放,通过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强度、经济活动、能源消耗强度、产业结构与科技投入是影响环渤海地区净碳排放量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净碳排放 耦合协调 时空格局 环渤海地区
下载PDF
基于状态空间法的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承载力评价与时空演化分析
7
作者 武晓雯 曹洪军 《中国渔业经济》 2024年第2期30-38,共9页
近年来,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海洋的开发与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造成严峻的海洋生态问题,制约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更好地经略海洋,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海洋生态承载力进行科学评判,在可控范围内对海洋进行科... 近年来,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海洋的开发与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造成严峻的海洋生态问题,制约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更好地经略海洋,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海洋生态承载力进行科学评判,在可控范围内对海洋进行科学的开发与利用。为此,本文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资源禀赋以及环境生态四个层面构建海洋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状态空间法,对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2010-2020年的海洋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差异与特征进行探讨,并提出改善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承载力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承载力整体水平较低,且地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山东省与辽宁省处于基本可载状态,天津市与河北省处于不可载状态。从时序层面,2010-2020年三省一市海洋生态承载力保持整体平稳略有上升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 生态承载力 环渤海地区 时空演化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物流网络空间布局结构研究
8
作者 陈红梅 肖寒 +1 位作者 林佳鑫 苏星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6-23,共8页
以环渤海地区2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2020年统计数据,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构建了环渤海地区物流网络,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网络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物流网络整体呈现“中部强,两翼弱”的空间布局特征;网络整体密度... 以环渤海地区2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2020年统计数据,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构建了环渤海地区物流网络,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网络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物流网络整体呈现“中部强,两翼弱”的空间布局特征;网络整体密度较高、关联性较好,形成了以北京—天津为双核心、以京津冀地区为核心区的“核心—半核心—边缘”结构;北京、天津所在凝聚子群的辐射作用突出,其他子群的结构稳定性较差,子群内外协作关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物流 社会网络分析 引力模型 环渤海地区 物流网络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显著震群序列活动特征
9
作者 毕金孟 宋程 曹付阳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3年第1期100-115,132,共17页
为系统考察环渤海地区显著震群序列的活动特征,本文利用拟合效果较好的ETAS模型和充分考虑小震信息的OK1993模型对环渤海地区2012年以来的长岛、乳山、盖州、营海岫等显著震群序列参数进行拟合,分析震群的参数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为系统考察环渤海地区显著震群序列的活动特征,本文利用拟合效果较好的ETAS模型和充分考虑小震信息的OK1993模型对环渤海地区2012年以来的长岛、乳山、盖州、营海岫等显著震群序列参数进行拟合,分析震群的参数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显著震群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空间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仅在震群发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迁徙现象;b值受震群活动影响较大,呈现多次起伏变化,在显著震群或较强地震发生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低b值现象,反应了显著地震(震群)发生前的应力累积和地震活动导致了地壳应力的调整;ETAS模型对环渤海震群序列显示了较好的拟合效果,震群的a值相对较低,级联触发程度较高,为a值作为震群判定提供了更多的震例积累;显著震群中的小震群序列活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长岛地区震群触发能力较强、乳山地区震群衰减相对较慢、营海岫地区震群所处应力水平较低、盖州地区震群所处应力水平较高等。上述研究对于震群序列活动特征研究以及未来震群或显著事件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震群 ETAS模型 OK1993模型 序列活动特征
下载PDF
基于脆弱性视角的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时空特征及演化分析 被引量:27
10
作者 李博 苏飞 +2 位作者 杨智 韩增林 彭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36-1445,共10页
脆弱性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性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人海关系地域系统作为海洋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一定地域范围内人海地理空间的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以环渤海地区为例,首先,对其海洋资源、海洋科技力量和人才资源及海洋基... 脆弱性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性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人海关系地域系统作为海洋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一定地域范围内人海地理空间的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以环渤海地区为例,首先,对其海洋资源、海洋科技力量和人才资源及海洋基础设施等进行概述,分析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其次,以脆弱性为切入点,运用集对分析法分析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演进及影响因素;最后,运用三角图法对1996—2012年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进行类型分异,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降低脆弱性的对策。结果表明:(1)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指数发展变化不同,但均呈下降态势,稳定性显著增强;(2)环渤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属于单一子系统脆弱型的次数较少,复合子系统脆弱型和均衡脆弱型是主要类型,出现次数较多;(3)可通过加强陆海统筹,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强海洋污染治理,推进海洋科学技术创新,加快人才培养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实现降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 脆弱性 集对分析 三角图法 环渤海地区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232
11
作者 毛汉英 余丹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63-371,共9页
环渤海地区目前资源环境负荷已处于过载状态 ,成为制约今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 ,采用定量方法研究该区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 ,并对其今后变化的趋势进行了预测 。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区域承载力 趋势预测 对策 措施 资源环境负菏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与城市化综合水平协调度分析——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浩 郑文升 +1 位作者 张毅 严筱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6-623,共8页
城市化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具有重要影响,有必要探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推进的时空演化规律.基于软件SPSS16.0与ArcGIS9.2,应用系统相对发展度原理分别测算分析1990年~2008年环渤海地区27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系数、城市化... 城市化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具有重要影响,有必要探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推进的时空演化规律.基于软件SPSS16.0与ArcGIS9.2,应用系统相对发展度原理分别测算分析1990年~2008年环渤海地区27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系数、城市化水平系数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相对城市化的协调度系数.根据时序演化系数判断,环渤海地区城市协调水平较低,但在不断优化,山东半岛圈尤为显著,协调度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呈"S"型曲线演化趋势.Morans I分析表明,环渤海地区城市协调度总体上保持稳定的随机分布,没有强烈的极化效应;高值扩散区多集中于京津冀圈与辽东半岛圈等传统城市地带,而高值极化区与低值塌陷区则多位于山东半岛圈等新兴城市地带.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推动作用趋于弱化,但近20年推动作用仍占主导作用;在类似的区域发展背景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相对城市化的协调状况呈现比较普遍的空间近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城市化 耦合协调 时空分析 环渤海地区
下载PDF
旅游产业空间集聚识别方法分析及实证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16
13
作者 高楠 马耀峰 +1 位作者 李天顺 麻学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5-92,共8页
在对旅游产业空间集聚识别方法进行归类和总结的基础上,建构了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研究的检验流程.以环渤海地区为例,选取区位熵指数和产业区域集聚度指数对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旅游产业在空间上存在集聚,但... 在对旅游产业空间集聚识别方法进行归类和总结的基础上,建构了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研究的检验流程.以环渤海地区为例,选取区位熵指数和产业区域集聚度指数对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旅游产业在空间上存在集聚,但区域内集聚程度不均衡;旅游产业不同行业区域集聚程度与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高度相关,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空间集聚 识别方法 环渤海区域 检验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及辐射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林晓 韩增林 +1 位作者 郭建科 赵林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1,共5页
以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建立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对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威尔逊模型揭示了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金融发... 以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建立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对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威尔逊模型揭示了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金融发展不平衡,北京的城市金融竞争力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环渤海地区并未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金融辐射网络,金融一体化还不成熟,仍有金融盲区的存在;各中心城市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应打破地区间行政壁垒,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金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竞争力 金融辐射能力 中心城市 环渤海地区
下载PDF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剖析: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 被引量:57
15
作者 邹卫星 周立群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6-93,共8页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珠三角可分为三个阶段,环渤海可分为四个阶段;区域一体化不可逆转并正在加速;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最快,然后是珠三角和环渤海;要推动区域一体化,适...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珠三角可分为三个阶段,环渤海可分为四个阶段;区域一体化不可逆转并正在加速;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最快,然后是珠三角和环渤海;要推动区域一体化,适应市场要求、正确理论指导和政府宏观引导三者不可或缺;一体化进程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基础设施一体化最易实施也进展最快,产业结构一体化最难以协调;一体化还处于探索阶段,其目标模式还没有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一体化 长三角 珠三角 环渤海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集聚水平测度 被引量:14
16
作者 韩增林 杨文毅 +1 位作者 郭建科 孙康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35-1144,共10页
以环渤海16个城市的临港石化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的EG指数和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对其2003年和201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测度其集聚效益,最后通过对比集聚类型、集聚程度和集聚效益对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的集聚... 以环渤海16个城市的临港石化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的EG指数和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对其2003年和201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测度其集聚效益,最后通过对比集聚类型、集聚程度和集聚效益对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的集聚水平进行综合评定。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EG指数取值的正负与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将集聚分为地理空间的"区域集聚"和市场空间的"规模集聚"。2003和2013年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以"区域集聚"类型为主。2 2003年和2013年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均为低度集聚,除了一些城市的集聚程度和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得到提高外,大部分城市都有所降低。3经过10 a的发展,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的空间相关性加强,集聚效益有所提高,但集聚对产业劳动生产率不存在稳定的正向空间影响。4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子产业集聚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石油加工、炼焦与核燃料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港石化产业 集聚水平 集聚类型 集聚效益 环渤海
下载PDF
环渤海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思路与模式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宝玉 王立刚 高春雨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4-28,共5页
环渤海地区是继珠江和长江三角洲之后我国推进的第三个经济高增长区域,其农业与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就,但水资源紧缺、耕地减少、农业投入资金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不利因素,制约了环渤海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根据"全面提升环渤... 环渤海地区是继珠江和长江三角洲之后我国推进的第三个经济高增长区域,其农业与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就,但水资源紧缺、耕地减少、农业投入资金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不利因素,制约了环渤海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根据"全面提升环渤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强化建立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协调联动机制,因地制宜选择现代发展模式和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发展思路,提出环渤海不同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滨海地区外向型农业和现代渔业发展模式;大城市周边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平原地区"土地集约型"种植和"生态型"养殖发展模式;丘陵山区绿色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业 环渤海 区域特色 农村经济 外向型农业 都市型农业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港城耦合协调度综合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郭建科 谷月 +1 位作者 赵敬尧 刘天宝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7年第5期569-574,共6页
在对港口与城市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环渤海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港口—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S权重合成法对2003年、2008年和2013年港口与城市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运用核密度和Arc GIS对环渤海地区17个... 在对港口与城市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环渤海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港口—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S权重合成法对2003年、2008年和2013年港口与城市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运用核密度和Arc GIS对环渤海地区17个港口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时空演变分析,同时对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耦合协调度呈现同步稳定上升态势,港口与城市两大系统相互作用程度不断加强,内部协调性也在不断提高。2在空间上,环渤海地区17个港口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港口城市的耦合协调状态与港口和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大连、天津、青岛的耦合协调状态相对较优,丹东、盘锦、葫芦岛等的耦合协调状态相对较差。该研究成果将对环渤海地区港口与城市的协调有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城关系 耦合协调 核密度 时空分异 环渤海地区
下载PDF
环渤海区域人才共享机制的瓶颈因素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佟林杰 孟卫东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91-94,99,共5页
环渤海区域人才共享机制对于缓解环渤海区域人才结构性矛盾、增强区域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目前,环渤海区域人才共享机制的构建存在认识、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在重点分析环渤海区域人才共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环渤海区... 环渤海区域人才共享机制对于缓解环渤海区域人才结构性矛盾、增强区域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目前,环渤海区域人才共享机制的构建存在认识、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在重点分析环渤海区域人才共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环渤海区域人才共享的运行机制、推动机制、联动机制以及保障机制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区域 人才共享机制 瓶颈因素 对策
下载PDF
海洋产业现代化、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舒鸿 孙晓丽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4期15-26,共12页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海洋事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这种矛盾关系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正常步伐。本文突破传统的仅考虑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局限,将产...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海洋事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这种矛盾关系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正常步伐。本文突破传统的仅考虑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局限,将产业现代化因素纳入模型的分析框架,讨论海洋产业现代化对经济与环境之间矛盾的调节作用。本文首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环渤海地区产业现代化水平。然后利用2004—2014年环渤海地区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现代化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并根据产业现代化进程进行分组讨论。结果表明,海洋产业现代化能够缓解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胁迫关系,但是产业现代化进程不同,缓解作用不同。所以,各地区政府根据各自产业现代化进程,探索各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优化路径,对缓解海洋经济与生态之间矛盾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产业现代化 海洋经济发展 海洋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 环渤海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