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ulation of the ocean surface mixed layer under the wave breaking 被引量:10
1
作者 SUNQun SONGJinbao GUANChanglo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3期9-15,共7页
A one-dimensional mixed-layer model, including a Mellor- Yamada level 2.5 turbulence closure scheme, was implemented to investi- gate the dynamical and thermal structures of the ocean surface mixed layer in the northe... A one-dimensional mixed-layer model, including a Mellor- Yamada level 2.5 turbulence closure scheme, was implemented to investi- gate the dynamical and thermal structures of the ocean surface mixed layer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 gy released through wave breaking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model as a source of energy at the ocean surfac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breaking waves on the mixed layer was studie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e simulated SST is overestimated in summer without the breaking waves. However, the cooler SST is simulated when the effect of the breaking waves is considered, the corre- sponding discrepancy with the observed data decreases up to 20% and the MLD calculated averagely deepens 3.8 m. Owing to the wave-enhanced turbulence mixing in the summertime, the stratification at the bottom of the mixed layer was modified and the tempera- ture gradient spread throughout the whole thermocline compared with the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without wave break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eaking waves mixed layer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THERMOCLINE
下载PDF
Wave breaking on turbulent energy budget in the ocean surface mixed layer 被引量:6
2
作者 孙群 管长龙 宋金宝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9-13,共5页
As an important physical process at the air-sea interface, wave movement and breaking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ocean surface mixed layer (OSML). When breaking waves occur at the ocean surface, turbulent kineti... As an important physical process at the air-sea interface, wave movement and breaking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ocean surface mixed layer (OSML). When breaking waves occur at the ocean surfac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TKE) is input downwards, and a sublayer is formed near the surface and turbulence vertical mixing is intensively enhanced. A one-dimensional ocean model including the Mellor-Yamada level 2.5 turbulence closure equations was employed in our research on variations in turbulent energy budget within OSML. The influence of wave breaking could be introduced into the model by modifying an existing surface boundary condition of the TKE equation and specifying its input. The vertical diffusion and dissipation of TKE were effectively enhanced in the sublayer when wave breaking was considered. Turbulent energy dissipated in the sublayer was about 92.0% of the total depth-integrated dissipated TKE, which is twice higher than that of non-wave breaking. The shear production of TKE decreased by 3.5% because the mean flow fields tended to be uniform due to wave-enhanced turbulent mixing. As a result, a new local equilibrium between diffusion and dissipation of TKE was reached in the wave-enhanced layer. Below the sublayer, the local equilibrium between shear production and dissipation of TKE agreed with the conclusion drawn from the classical law-of-the-wall (Craig and Banner, 19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ve breaking ocean surface mixed layer turbulent energy budget
下载PDF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ne-dimensional Mellor-Yamada and K-profile parameterization turbulence schemes with the non-breaking surface wave-induced vertical mixing 被引量:3
3
作者 LI Yan QIAO Fangli +2 位作者 YIN Xunqiang SHU Qi MA Hongy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9期62-73,共12页
Both the level 2.5 Mellor-Yamada turbulence closure scheme (MY) and K-profile parameterization (KPP) are popularly used by the ocean modeling community. The MY and the KPP are improved through including the non-br... Both the level 2.5 Mellor-Yamada turbulence closure scheme (MY) and K-profile parameterization (KPP) are popularly used by the ocean modeling community. The MY and the KPP are improved through including the non-breaking surface wave-induced vertical mixing (Bv), and the improved schemes were tested by using continuous data at the Papa ocean weather station (OWS) during 1961-1965.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v can make the temperature simulations fit much better with the continuous data from Papa Sta- tion. The two improved schemes overcame the shortcomings of predicting too shallow upper mixed layer depth and consequently overhea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during summertime, which are in fact com- mon problems for all turbulence closure models.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Bv effectively reduced the mean absolute error and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the upper layer temperature and increased the corre- 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simul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Furthermore, the performance of vertical mixing induced by shear instability and the Bv is also compared. Both the temperature structure and its seasonal cycl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including the Bv, regardless of whether shear instability was included or not, especially for the KPP mixing scheme, which suggested that Bv played a dominant role in the upper ocean where the mean current was relatively weak, such as at Papa Station. These results may provide a clue to improve ocean circulation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breaking wave-induced mixing mixed layer numerical modeling Papa Station
下载PDF
Time-Dependent Ferrofluid Dynamics in Symmetry Breaking Transverse
4
作者 Sebastian Altmeyer 《Open Journal of Fluid Dynamics》 2013年第2期116-126,共11页
We investigate the Taylor-Couette flow of a rotating ferro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ymmetry breaking transverse magnetic field in counter-rotating small-aspect-ratio setup. We find only changing the magnetic field... We investigate the Taylor-Couette flow of a rotating ferro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ymmetry breaking transverse magnetic field in counter-rotating small-aspect-ratio setup. We find only changing the magnetic field strength can drive the dynamics from time-periodic limit-cycle solution to time-independent steady fixed-point solution and vice versa. Thereby both solutions exist in symmetry related offering mode-two symmetry with left-or right-winding characteristics due to finite transverse magnetic field. Furthermore the time-periodic limit-cycle solutions offer alternately stroboscoping both helical left-and right-winding contributions of mode-two symmetry. Th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are solved with a second order time splitt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spatial discretization of hybrid finite difference and Galerkin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ylor-Couette Flow FERROFLUIDS Reynolds Number Symmetry breaking Rotating System and Boundary layer
下载PDF
倾角变化条件下反倾层状斜坡倾倒变形演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杜睿锡 郑达 +2 位作者 吴章雷 陶诗鑫 周鸿轲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0-159,168,共11页
倾倒变形是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的一种典型破坏模式,为了研究不同岩层倾角对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倾倒变形的影响,以澜沧江上游古水水电站坝前倾倒变形体为原型,从岩层倾角变化的角度出发,利用大型土工离心机试验分析了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的失稳... 倾倒变形是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的一种典型破坏模式,为了研究不同岩层倾角对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倾倒变形的影响,以澜沧江上游古水水电站坝前倾倒变形体为原型,从岩层倾角变化的角度出发,利用大型土工离心机试验分析了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的失稳破坏过程、变形演化特征与最终失稳模式等。结果表明:①反倾层状斜坡的变形演化过程基本概括为岩层压密-坡脚压裂阶段、弯折面形成-部分失稳阶段和弯折面贯通-彻底失稳3个阶段,岩层倾角的改变并不会影响斜坡阶段性演化过程;②岩层倾角越大的斜坡,斜坡形成弯折面所需时间越短,失稳破坏发生后坡体贯通性倾倒破坏深度更大,对应的变形范围越大,折断岩层的破坏程度越剧烈;③岩层倾角变化会导致斜坡的倾倒变形过程与最终失稳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倾角较小的55°和70°模型斜坡前部岩层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明显弯曲倾倒变形,最终以“倾倒-弯曲-滑移”的失稳模式发生破坏;倾角最大的85°斜坡岩层发生的弯曲变形较小,最终以“倾倒-折断-崩塌”的模式发生破坏。研究结果对大型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倒变形 反倾层状岩质斜坡 破坏模式 弯折面 离心机模型试验 古水水电站
下载PDF
微/纳米纤维层状复合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过滤性能
6
作者 陈如欢 杨东兰 +3 位作者 黄春玲 钱幺 吴波伟 邬晓龙 《纺织科技进展》 CAS 2024年第6期28-32,共5页
为研究纳米纤维对复合非织造材料结构和过滤性能的影响,以单层ES(PE/PP)纤维网作为纳米纤维的接收基材,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将聚丙烯腈纳米纤维(PAN)均匀收集在纤维网表面。将纤维网进行层叠,得到PAN/ES复合纤维网后,经热风粘合加固制成复... 为研究纳米纤维对复合非织造材料结构和过滤性能的影响,以单层ES(PE/PP)纤维网作为纳米纤维的接收基材,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将聚丙烯腈纳米纤维(PAN)均匀收集在纤维网表面。将纤维网进行层叠,得到PAN/ES复合纤维网后,经热风粘合加固制成复合非织造材料。测试分析不同结构设计对复合非织造材料的透气透湿、强力及过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随着单层微米纤维网克重的减小,即纳米纤维层数的增加,复合非织造材料的过滤阻力和过滤效率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当纳米纤维层数为7层时,复合非织造材料的纵横向断裂强力及过滤效率最佳;随着各层纺丝时间梯度差的增大,非织造材料的过滤阻力和过滤效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当纺丝时间梯度差为3min时,过滤效率与过滤阻力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纤维 纳米纤维 层状复合 过滤性能 断裂强力
下载PDF
15×K6-EPIWRC多层阻旋转抗冲击钢丝绳研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宋自武 《金属制品》 CAS 2024年第2期4-7,共4页
多层压实股钢丝绳阻旋转性能在一些应用场合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钢丝绳旋转超过相关要求会影响工作效率,甚至产生安全事故。为最大限度地克服阻旋转性差、断芯、外层磨损超标3大难题,新产品采用1-4+4/15结构形式,对绳芯进行注塑处理,以满... 多层压实股钢丝绳阻旋转性能在一些应用场合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钢丝绳旋转超过相关要求会影响工作效率,甚至产生安全事故。为最大限度地克服阻旋转性差、断芯、外层磨损超标3大难题,新产品采用1-4+4/15结构形式,对绳芯进行注塑处理,以满足客户要求。26.0 mm钢丝绳研制完成后,实际破断拉力达到681.0 kN,钢丝绳各项指标均达到客户标准和EN12385标准要求,工艺设计合理,绳捻制紧密,抗旋转性能优良,抗冲击载荷性能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压实股 钢丝绳 阻旋转性能 耐磨性能 破断拉力
下载PDF
广西沿海“23.6”弱热带低压破纪录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8
作者 覃皓 农孟松 +6 位作者 翟丽萍 李佳颖 张惠景 蓝盈 黄晴 邱滋 黄明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9-305,共17页
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基于大气热、动力诊断方程,对2023年6月7—9日广西沿海破纪录热带低压暴雨过程的成因及低压维持的可能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中高纬度与低纬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背景下,热带低压在广西境内盘... 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基于大气热、动力诊断方程,对2023年6月7—9日广西沿海破纪录热带低压暴雨过程的成因及低压维持的可能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中高纬度与低纬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背景下,热带低压在广西境内盘旋少动,促成了此次强降水过程。期间大气热力、水汽因子均伴有显著异常,整层水汽通量散度、大气可降水量及K指数标准化异常分别达到-5.5、3.2、1.3。(2)降水最强时段集中于夜间至凌晨,准静止的中尺度对流云团以及对流系统“列车效应”使降水不断在局地累积,造成破纪录累计雨量。(3)7日(8日)夜间至8日(9日)凌晨,热带低压东南侧(东侧)暖式切变线(边界层急流)以及陆面摩擦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9日边界层急流辐合强于8日切变线辐合,锋生强迫更强。热带低压系统增强导致的气压梯度力增大以及位势高度经向平流对应的气压梯度力做功过程促进了局地动能增长,是边界层急流发展的原因。(4)热带低压环流不断将中国南海水汽卷入其内部,水汽辐合及垂直输送使得湿层不断增厚,有利于降水率增大。持续的暖湿气流输送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维持,使大气低层对流不稳定结构贯穿整个降水过程。其中,风垂直切变和大气斜压性的有利配置使得9日层结不稳定特征较8日更强,与动力条件相结合促使9日出现更强降水。(5)热带低压系统维持主要受水平风场辐合效应支撑,地转风分量在整个过程中贡献相对较弱,非地转风分量的水平散度项主导了局地涡度变化,与非地转风惯性旋转后向热带低压中心辐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纪录暴雨 热带低压 边界层急流 动能 非地转风
下载PDF
层冰边界条件下多气泡破冰试验研究
9
作者 李庆海 于福临 +4 位作者 郭文琦 苏超 李战全 贾风光 龚月滢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04-111,共8页
为提高破冰船的破冰能力,探究气泡运动状态和特征参数对层冰的影响规律,在一定的气泡间距和气泡与层冰距离条件下,通过超高速摄像机研究在层冰下方布置单个气泡、水平布置2个气泡、垂直布置2个气泡的运动状态、半径变化及其破冰效果。... 为提高破冰船的破冰能力,探究气泡运动状态和特征参数对层冰的影响规律,在一定的气泡间距和气泡与层冰距离条件下,通过超高速摄像机研究在层冰下方布置单个气泡、水平布置2个气泡、垂直布置2个气泡的运动状态、半径变化及其破冰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带孔层冰下方布置单个气泡时,气泡塌陷后形成冲击波,在层冰的上、下表面形成膨胀波和压缩波,导致层冰自上向下破裂;无孔层冰下方水平布置2个距离过近的气泡,相互融合后坍塌,形成斜射流后释放冲击波,传播到层冰的上、下表面,导致层冰自下向上破裂;带孔层冰下方水平布置2个距离较近的气泡时,气泡融合后坍塌,形成朝下的斜射流,射流碰撞后形成冲击波,导致层冰自下向上破裂;带孔层冰下方垂直布置2个距离较近的气泡时,气泡相互融合后收缩,形成向下的射流,射流碰撞产生水锤效应,产生冲击波传播到层冰表面产生反射波,导致层冰自下向上破裂。气泡与带孔层冰相互作用的破冰效果弱于无孔层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冰边界 气泡 破冰效果 射流 冲击波
下载PDF
坚硬顶板周期来压覆岩破断力学机理研究
10
作者 张军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3期221-226,共6页
坚硬顶板破断运移规律一直是采矿领域研究的热点,针对覆岩内部破断裂隙分布不明晰的问题,以砌体梁理论中的关键块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线性增压荷载下悬臂梁模型,根据弹性力学应力逆解法,在艾里应力函数满足双调和方程的基础上,采用叠加... 坚硬顶板破断运移规律一直是采矿领域研究的热点,针对覆岩内部破断裂隙分布不明晰的问题,以砌体梁理论中的关键块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线性增压荷载下悬臂梁模型,根据弹性力学应力逆解法,在艾里应力函数满足双调和方程的基础上,采用叠加原理推导并验证了满足模型应力边界条件的内应力分量解析解。在此基础上,以Mohr-Coulomb屈服准则作为破断判据,推导了破断迹线隐函数方程式。采用Matlab软件计算和绘图得到了破断迹线,通过算例校验分析了岩石黏聚力、内摩擦角对破断迹线的影响规律,验证了破裂迹线求解的正确性。这对于进一步认识覆岩破断力学机理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硬顶板 覆岩破断 周期来压 应力场 关键层
下载PDF
影响电缆用交联聚乙烯绝缘使用因素
11
作者 樊庆东 耿屹汝 许占文 《电气开关》 2024年第2期115-116,共2页
通过试验数据分析,讨论了对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以下简称XLPE电缆)使用中的影响因数,通过对影响因数分析,在使用中可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确保使用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 绝缘层断裂 影响因数
下载PDF
低烟无卤阻燃护套电缆耐开裂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12
作者 刘春喜 代永强 +1 位作者 杨拉明 武林超 《现代传输》 2024年第4期18-21,共4页
本文通过分析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护套料的制造原理,结合不同材料厂家对低烟无卤阻燃材料性能试验,并外护套开裂多发生的钢带铠装结构的电缆外护套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低烟无卤阻燃材料中不同成分对温度的响应敏感程度不同,造成其生产... 本文通过分析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护套料的制造原理,结合不同材料厂家对低烟无卤阻燃材料性能试验,并外护套开裂多发生的钢带铠装结构的电缆外护套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低烟无卤阻燃材料中不同成分对温度的响应敏感程度不同,造成其生产的电缆耐热应力存在较大差异;同时,电缆铠装层所选用的结构形式以及电缆外护套的厚度是影响低烟无卤阻燃型电缆开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烟无卤阻燃 抗开裂 抗张强度 断裂伸长率 铠装层
下载PDF
枸石山合剂的制备工艺及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13
作者 方德宇 张林 +4 位作者 吴品昌 赵丹玉 王艳杰 张晓丽 陈民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0-83,I0025,共5页
目的 优选枸石山合剂的制备工艺,进行薄层色谱定性鉴别,为合剂进一步开发提供基础性依据。方法 采用低温、恒温水浸渍,破壁打浆,纤维素酶、低温酶解,制得枸杞子原汁;采用水预煮,破壁打浆法制备石柱参原汁;采用柠檬酸食盐脱色后水预煮,... 目的 优选枸石山合剂的制备工艺,进行薄层色谱定性鉴别,为合剂进一步开发提供基础性依据。方法 采用低温、恒温水浸渍,破壁打浆,纤维素酶、低温酶解,制得枸杞子原汁;采用水预煮,破壁打浆法制备石柱参原汁;采用柠檬酸食盐脱色后水预煮,破壁打汁,糊化后,α-淀粉酶酶解得到山药原汁;用L9(34)正交设计,以合剂色泽、香气、组织形态和口感优选合剂的添加剂和稳定剂。采用薄层色谱法分析合剂中的枸杞子、石柱参、山药。结果 枸杞子、石柱参、山药原汁最佳配比为10∶1∶1,混合原汁70%∶甜菊糖0.02%∶柠檬酸0.06%∶黄原胶0.04%。薄层色谱中,枸石山合剂样品与对照药材供试品、对照品,在相应的位置上呈现出相同的斑点,阴性合剂没有干扰。结论 采用水为提取溶剂,破壁打浆,低温酶解法制得原汁,具有耗时短,提取效率高,操作安全简单,环保,无需高温等优点,并且适合规模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 破壁打浆 酶解 薄层色谱法
下载PDF
波浪作用下方块石护面稳定性研究
14
作者 琚烈红 乔光全 +2 位作者 黄哲 杨氾 麦权想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9-131,共13页
护面是海堤和护岸的重要结构,直接抵御波浪作用,可采用人工块体、块石等,种类繁多。采用紧密排列方块石作为护面结构是一种景观性较好的型式,依据方块石厚度不同能抵御不同大小的波浪作用。干砌条石及干砌块石护面曾有一些规范给出过计... 护面是海堤和护岸的重要结构,直接抵御波浪作用,可采用人工块体、块石等,种类繁多。采用紧密排列方块石作为护面结构是一种景观性较好的型式,依据方块石厚度不同能抵御不同大小的波浪作用。干砌条石及干砌块石护面曾有一些规范给出过计算方法,但现行规范没有相关内容可供设计参考,已有计算方法的理论分析还存在不足。当波浪与斜坡堤相互作用时,方块石护面出现位移或脱落可能发生在波浪回落最低阶段、波浪破碎打击阶段及破后爬高水流作用阶段,通过研究得到了不同阶段波浪对方块石护面作用力的计算方法。在波浪回落最低阶段,考虑了护面及其下方垫层渗透性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低渗透护面浮托压强计算模型,采用物模试验将计算结果与试验测量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趋势符合,量值接近;在波浪破碎冲击阶段,基于射流冲击作用原理,提出了波浪在斜坡面破碎冲击压强计算方法,通过试验分析了波浪破碎水深波高比与破波相似参数的关系,利用浅水波理论计算了波浪破碎冲击水流流速;在爬高水流作用阶段,提出了水流引起的方块石护面垂直浮托力及水平拖曳力的计算方法,通过试验结果拟合了浮托力系数和拖曳力系数,验证了水流作用下护面的受力特征。最后,针对方块石护面实际工程应用,采用该方法对不同阶段的波浪作用压强进行了计算,分析了稳定性;该实际工程的物模试验表明,方块石护面在波浪作用下试验现象与稳定性计算分析定性结论符合。文中提出有关方块石护面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作用 方块石护面 护面 稳定性 斜坡堤 波浪破碎
下载PDF
不同脂质层厚度干眼患者泪膜稳定性的观察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鹏 韩坤岭 +1 位作者 王延铮 王延岭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64-86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脂质层厚度条件下泪膜稳定性的差异。方法:纳入2020-06/2021-12于我院就诊的干眼患者194例384眼,应用角膜地形图仪行双眼泪河高度、首次泪膜破裂时间和脂质层厚度测量,分析不同脂质层厚度条件下双眼泪河高度、首次泪膜破... 目的:探讨不同脂质层厚度条件下泪膜稳定性的差异。方法:纳入2020-06/2021-12于我院就诊的干眼患者194例384眼,应用角膜地形图仪行双眼泪河高度、首次泪膜破裂时间和脂质层厚度测量,分析不同脂质层厚度条件下双眼泪河高度、首次泪膜破裂时间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根据脂质层厚度将纳入患者(384眼)分为脂质丰富组(49眼)、脂质平衡组(27眼)、脂质轻微缺乏组(266眼)、脂质显著缺乏组(42眼),四组泪河高度有差异(P=0.022),首次泪膜破裂时间无差异(P=0.322)。脂质层厚度分级与泪河高度呈正相关(r_(s)=0.143,P=0.006),与首次泪膜破裂时间无相关性(r_(s)=-0.090,P=0.083);泪河高度与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也无相关性(r_(s)=0.038,P=0.460)。结论:泪膜脂质层厚度不同的干眼患者泪膜稳定性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膜 脂质层 干眼 泪河高度 泪膜破裂时间
下载PDF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建设的环境效应 被引量:42
16
作者 黄奕龙 傅伯杰 陈利顶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9-32,共4页
水土保持是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础,但在有效拦蓄径流和泥沙的同时,水土保持建设改变了水分和养分的静态分布格局和动态循环过程,并由此对区域的环境产生影响。分析了水土保持建设对水文环境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其研究动态。不同... 水土保持是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础,但在有效拦蓄径流和泥沙的同时,水土保持建设改变了水分和养分的静态分布格局和动态循环过程,并由此对区域的环境产生影响。分析了水土保持建设对水文环境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其研究动态。不同水保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控制水文过程,改善流域的水质,提高土壤的质量,提高土壤的含水率;而人工林草植被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土壤含水率。同时对黄河断流以及土壤干层与水土保持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土保持 黄河流域 土壤干层
下载PDF
蜡梅花蕾脱落力、扩张蛋白活性与离层形成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政 马婧 +1 位作者 眭顺照 李名扬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9-113,共5页
为明确蜡梅花蕾脱落过程中脱落力、扩张蛋白活性以及离层发育的关系,同时研究保鲜剂对蜡梅切花的影响,采用查狄伦测力计以及蛋白体外重组法对瓶插蜡梅花梗脱落力和蛋白活性进行研究,同时采用石蜡切片法对瓶插蜡梅中蕾期花梗离层的形成... 为明确蜡梅花蕾脱落过程中脱落力、扩张蛋白活性以及离层发育的关系,同时研究保鲜剂对蜡梅切花的影响,采用查狄伦测力计以及蛋白体外重组法对瓶插蜡梅花梗脱落力和蛋白活性进行研究,同时采用石蜡切片法对瓶插蜡梅中蕾期花梗离层的形成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脱落力与落蕾量呈负相关,当脱落力小于2.0 N时落蕾量显著增加;2)在瓶插前期,扩张蛋白活性稳定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到了后期活性迅速增强,此时脱落力显著下降,离区细胞严重解体并导致离区断裂;3)和对照相比,3种保鲜剂组合对蜡梅切花无显著影响。脱落力、扩张蛋白活性与离层发育关系密切,脱落力可以作为蜡梅花蕾脱落过程中离层发育阶段的划分依据,扩张蛋白主要在蜡梅花蕾离层发育后期起作用;3种保鲜剂组合对蜡梅切花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梅 脱落力 扩张蛋白 离层
下载PDF
海浪破碎对海洋上混合层中湍能量收支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孙群 管长龙 宋金宝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9-74,共6页
海浪破碎产生一向下输入的湍动能通量,在近海表处形成一湍流生成明显增加的次层,加强了海洋上混合层中的湍流垂向混合。为了研究海浪破碎对混合层中湍能量收支的影响,文中分析了海浪破碎对海洋上混合层中湍流生成的影响机制,采用垂向一... 海浪破碎产生一向下输入的湍动能通量,在近海表处形成一湍流生成明显增加的次层,加强了海洋上混合层中的湍流垂向混合。为了研究海浪破碎对混合层中湍能量收支的影响,文中分析了海浪破碎对海洋上混合层中湍流生成的影响机制,采用垂向一维湍封闭混合模式,通过改变湍动能方程的上边界条件,引入了海浪破碎产生的湍动能通量,并分别对不同风速下海浪破碎的影响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了混合层中湍能量收支的变化。当考虑海浪破碎影响时,近海表次层中的垂直扩散项和耗散项都有显著的增加,该次层中被耗散的湍动能占整个混合层中耗散的总的湍能量的92.0%,比无海浪破碎影响的结果增加了近1倍;由于平均流场切变减小,混合层中的湍流剪切生成减小了3.5%,形成一种存在于湍动能的耗散和垂直扩散之间的局部平衡关系。在该次层以下,局部平衡关系与壁层定律的结论一致,即湍动能的剪切生成与耗散相平衡。研究结果表明,海浪破碎在海表产生的湍动能通量影响了海洋上混合层中的各项湍能量收支间的局部平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浪破碎 海洋上混合层 湍能量收支
下载PDF
应用CT测量膀胱经第1侧线7穴进针深度、角度方向的研究 被引量:29
19
作者 李亚东 李健男 +2 位作者 东红艳 张倩 东红升 《针灸临床杂志》 2004年第10期47-50,共4页
目的 :为给针灸临床操作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方法 :应用CT断层技术和断面解剖学 ,测量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 7个穴位的直刺深度、斜刺距离和角度。结果 :得到各组数据 ;斜刺距离和角度与罗氏指数的回归方程。结论 :不同体型人组[1] 的 7... 目的 :为给针灸临床操作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方法 :应用CT断层技术和断面解剖学 ,测量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 7个穴位的直刺深度、斜刺距离和角度。结果 :得到各组数据 ;斜刺距离和角度与罗氏指数的回归方程。结论 :不同体型人组[1] 的 7个穴位的直刺深度、斜刺距离和角度差异显著 ,斜刺距离和角度与罗氏指数存在线性关系[2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刺 膀胱经 CT测量 进针深度 穴位 CT断层 断面解剖学 针灸临床 角度 研究
下载PDF
高效快速溢油回收处理技术探讨 被引量:8
20
作者 曾德芳 罗亚田 张科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7期48-50,共3页
针对目前溢油回收处理常用的“油船吸油法”中普遍存在的吸油效率低、分层速度慢等问题 ,提出了船外高效吸油、船内快速分离的新的溢油回收处理技术路线和方法 ,并对此进行了模拟试验和研究 ,使船外吸油率提高 15 .1%~2 8.1% ,船内油 ... 针对目前溢油回收处理常用的“油船吸油法”中普遍存在的吸油效率低、分层速度慢等问题 ,提出了船外高效吸油、船内快速分离的新的溢油回收处理技术路线和方法 ,并对此进行了模拟试验和研究 ,使船外吸油率提高 15 .1%~2 8.1% ,船内油 /水分层速度提高 1.2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油 快速处理 分层助剂 破乳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