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terolateral rotatory instability in vivo correlates tunnel position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sing bone-patellar tendon-bone graft 被引量:6
1
作者 Yasutaka Tashiro Ken Okazaki +4 位作者 Koji Murakami Hirokazu Matsubara Kanji Osaki Yukihide Iwamoto Yasuharu Nakashima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7年第12期913-921,共9页
AIM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rotatory and anterior-posterior instability in vivo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 reconstruction using bone-patellar tendon-bone(BTB) autografts, and to clarify the influence of tu... AIM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rotatory and anterior-posterior instability in vivo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 reconstruction using bone-patellar tendon-bone(BTB) autografts, and to clarify the influence of tunnel positions on the knee stability.METHODS Single-bundle ACL reconstruction with BTB autograft was performed on 50 patients with a mean age of 28 years using the trans-tibial(TT)(n = 20) and trans-portal(TP)(n = 30) techniques. Femoral and tibial tunnel position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high-resolution 3 D-CT bone models two weeks after surgery. Anterolateral rotatory translation was examined using a Slocum anterolateral rotatory instability test in ope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1.0-1.5 years after surgery, by measuring anterior tibial translation at the medial and lateral compartments on its sagittal images. Anterior-posterior stability was evaluated with a Kneelax3 arthrometer.RESULTS A total of 40 patients(80%) were finally followed up. Femoral tunnel positions were shallower(P < 0.01) and higher(P < 0.001), and tibial tunnel positions were more posterior(P < 0.05) in the T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TP group. Anterolateral rotatory translations in reconstructed knee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shallow femoral tunnel positions(R = 0.42, P < 0.01), and the rotatory translations were greater in the TT group(3.2 ± 1.6 mm) than in the TP group(2.0 ± 1.8 mm)(P < 0.05). Side-to-side differences of Kneelax3 arthrometer were 1.5 ± 1.3 mm in the TT, and 1.7 ± 1.6 mm in the TP group(N.S.). Lysholm scores, KOOS subscales and reinjury rate showed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CONCLUSION Anterolateral rotatory instability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shallow femoral tunnel positions after ACL reconstruction using BTB autografts. Clinical outcomes, rotatory and anterior-posterior stability were overall satisfactory in both techniques, but the TT technique located femoral tunnels in shallower and higher positions, and tibial tunnels in more posterior positions than the TP technique, thus increased the anterolateral rotation. Anatomic ACL reconstruction with BTB autografts may restore knee function and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ATELLAR TENDON bone-patellar tendon-bone Rotatory INSTABILIT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unnel POSITION Anatomic Singlebundle
下载PDF
多平面重建及3D打印在前交叉韧带翻修术中的应用
2
作者 梁杰晖 吴松 +7 位作者 沈民仁 鲁安洁 谭凌捷 罗洁文 封景 曹阳博 王姣菊 何金深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12,共18页
目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膝关节韧带损伤中最常见的类型。韧带重建手术存在较高的失败率,骨道异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失败因素。数字骨科技术可以在术前较为精准地制订翻修手术过程中骨道的实施方案,提高翻修手术成功率。本研究术前通过多... 目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膝关节韧带损伤中最常见的类型。韧带重建手术存在较高的失败率,骨道异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失败因素。数字骨科技术可以在术前较为精准地制订翻修手术过程中骨道的实施方案,提高翻修手术成功率。本研究术前通过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测定骨道位置和直径及3D打印模型建立模拟骨道,以制订前交叉韧带翻修术方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至2021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行前交叉韧带翻修术的12名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术前制订的膝关节3D打印模型及术前膝关节CT数据。测量骨道直径及位置,以此为基础指导术中翻修骨道的建立,并对术后的骨道进行再次测量及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包括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Knee Evaluation Form,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运动等级评分]。结果:术前通过测量发现4名患者的股骨骨道位置和2名患者的胫骨骨道位置欠佳,通过MPR与3D打印技术指导术中新骨道的建立,术后测量所有患者的骨道位置满意。术前的股骨与胫骨骨道内口直径测量值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843(P<0.05)和0.889(P<0.001),组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11(P<0.05)和0.784(P<0.05);术中建立的股骨与胫骨骨道内口直径与术后复查CT测量的股骨及胫骨骨道内口直径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P<0.001)和0.987(P<0.001)。12名患者末次随访的各项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01),再次手术率为0。结论:MPR与3D打印技术能较为精准、有效地测量前交叉韧带重建骨道参数,为重建失败患者制订个性化的翻修方案,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翻修手术的成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翻修 骨道测量 多平面重建 3D打印 数字骨科学
下载PDF
定量CT测定锁骨远端骨密度分区指导肩锁关节脱位重建的价值
3
作者 许健 毕文智 +7 位作者 冀云聪 康运康 马培旗 王家亮 张宗夕 干阜生 于海洋 郭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20-1924,共5页
背景:肩锁关节脱位喙锁韧带重建在锁骨侧骨隧道的最佳位置尚未达成共识,且术后会发生锁骨侧骨隧道扩大、骨溶解、锁骨骨折、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骨密度在内植物固定强度及稳定性上起重要作用,锁骨远端骨密度的区域差异在肩锁关节脱位... 背景:肩锁关节脱位喙锁韧带重建在锁骨侧骨隧道的最佳位置尚未达成共识,且术后会发生锁骨侧骨隧道扩大、骨溶解、锁骨骨折、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骨密度在内植物固定强度及稳定性上起重要作用,锁骨远端骨密度的区域差异在肩锁关节脱位修复重建中不应被忽视,目前临床上尚无人体有关锁骨远端骨密度的定量研究。目的:通过定量CT测量锁骨远端不同区域骨密度的大小,为外科医生修复重建喙锁韧带提供参考。方法:对2022年10-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阜阳市人民医院)行定量CT检查的101例患者1616份亚分区进行锁骨远端骨密度测量。对于每个定量CT样本,首先由内侧向外侧划分锁骨远端为以下4个区域,即锥状结节区(A区)、结节间区(B区)、斜方嵴区(C区)以及锁骨远端区(D区),再将每个区域分为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确定8个亚分区,在亚分区中设置半自动感兴趣区(ROIA1、A2、B1、B2、C1、C2、D1、D2),将每个定量CT扫描图像传输至QCTpro分析工作站,对锁骨远端感兴趣区松质骨骨密度进行测量,测量时注意避开锁骨骨皮质。结果与结论:①不同侧肩部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锁骨远端A1、A2、B1、B2、C1、C2、D1、D2亚分区骨密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可以认为锁骨远端不同区域骨密度有差别,经过两两比较,除A1与A2,D1与D2,A2与B1之间的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亚分区骨密度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锥状韧带解剖止点A2区骨密度高于B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1区骨密度高于A2区,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斜方韧带解剖止点C1区骨密度高于C2区、D1区及D2区,B区骨密度高于C区及D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表明,锁骨远端不同区域骨密度存在差异,肩锁关节脱位修复重建时锁骨远端骨密度的区域差异不容忽视,除考虑生物力学因素外,还应考虑将内植物或骨隧道置于骨密度较高的区域,以提高内植物固定强度及稳定性,减少骨隧道扩大、骨溶解、骨折及内植物失效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脱位 修复 重建 锁骨 骨密度 定量CT 区域 骨隧道 喙锁韧带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测量方式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方雨婷 谢培钧 +7 位作者 柳直 黄军凯 王猛 孔嘉琛 张璇 王宇杰 张双明 徐艳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32-135,共4页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金标准,临床上有多种测量方式对骨隧道大小具有一定的衡量,并具备各自优点,在韧带重建术后提示骨隧道大小对患者恢复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测...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金标准,临床上有多种测量方式对骨隧道大小具有一定的衡量,并具备各自优点,在韧带重建术后提示骨隧道大小对患者恢复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测量骨隧道大小的文献,归纳X线摄影、CT、MRI的不同测量方式,分析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变化的临床应用前景,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不同骨隧道测量方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骨隧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数字优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在下胫腓联合损伤中骨隧道建立的应用
5
作者 李明慧 熊吉祥 +1 位作者 周鑫 张磊 《解剖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34-338,共5页
目的通过数字优化设计寻找下胫腓联合骨隧道最佳置入位置。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95名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100个下胫腓联合CT资料,导入Mimics19.0软件中重建模型。在胫骨和腓骨之间进行虚拟钻孔并设计隧道叠加在重建模型上... 目的通过数字优化设计寻找下胫腓联合骨隧道最佳置入位置。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95名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100个下胫腓联合CT资料,导入Mimics19.0软件中重建模型。在胫骨和腓骨之间进行虚拟钻孔并设计隧道叠加在重建模型上,作为虚拟模型。此外进行3D打印作为实际模型。分别测量8个参数,分别为骨隧道长度,胫骨隧道中心到胫骨前、后部的距离,腓外侧隧道中心到腓骨前、后部的距离,骨隧道胫骨侧点到内踝距离,骨隧道腓骨侧点到外踝距离以及骨隧道与水平面间夹角。结果比较了虚拟模型和实际模型的8个参数,测量结果间差异均不明显(P>0.05)。在解剖学层面上不同性别结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受累侧结果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优化设计可以为下胫腓联合重建提供精准可靠的骨隧道,从而为手术提供良好的固定,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胫腓联合 骨隧道 3D打印 数字优化设计 解剖学
下载PDF
理想化股骨隧道位置对ACL重建术后肌腱-骨界面愈合的影响
6
作者 王哲 王大麟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219-223,共5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理想化股骨隧道位置对术后肌腱-骨界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61例行AMP单束解剖重建治疗的ACL断裂患者,其中,行理想化股骨隧道位置重建术(IDEAL)的患者为试验组(31例),行传统足印区中心点股骨隧道重建(M...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理想化股骨隧道位置对术后肌腱-骨界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61例行AMP单束解剖重建治疗的ACL断裂患者,其中,行理想化股骨隧道位置重建术(IDEAL)的患者为试验组(31例),行传统足印区中心点股骨隧道重建(MID)的患者为对照组(30例)。术中均利用股骨隧道尺进行测量,并记录不同组别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MRI检查结果;根据MRI信号强度结果将肌腱-骨界面的愈合程度分为5个等级,比较不同时间点患者肌腱愈合程度,并分析不同股骨隧道位置对术后肌腱-骨界面愈合的影响。结果61例患者均得到12月以上的随访,试验组患者股骨隧道长度长于对照组(P<0.05);且在术后6个月、12个月的肌腱-骨界面愈合过程中,试验组MRI结果显示肌腱愈合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想化股骨隧道位置重建不仅可增加股骨隧道长度,侧面提高肌腱-骨界面的接触面积,同时可依靠其等距性促进肌腱-骨界面愈合,并加速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L重建 股骨隧道位置 股骨隧道长度 肌腱-骨界面 愈合
下载PDF
经骨隧道缝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腱性锤状指疗效分析
7
作者 任胜 孙彩莲 刘文状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 探讨经骨隧道缝合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腱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2月至2022年9月手术治疗的31例腱性锤状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单指损伤,其中拇指2例,示指4例,中指12例,环指4例,小指9例;开放性损伤10例,闭... 目的 探讨经骨隧道缝合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腱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2月至2022年9月手术治疗的31例腱性锤状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单指损伤,其中拇指2例,示指4例,中指12例,环指4例,小指9例;开放性损伤10例,闭合性损伤21例。新鲜损伤15例,陈旧性损伤16例。均在指神经阻滞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经骨隧道缝合联合克氏针固定。结果 术后有1例开放性损伤患指局部红肿流脓,经加强换药后愈合,其余均一期愈合,无皮肤坏死、感染加重、不愈合发生。本组3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6个月,无锤状指复发或甲板畸形。按Crawford标准评价手指功能:优18例,良9例,可4例,优良率为87.1%。结论 经骨隧道缝合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腱性锤状指可重建肌腱止点,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少,关节活动良好,可有效纠正锤状指畸形,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锤状指畸形 骨隧道 克氏针固定
下载PDF
An Improved Transosseous Pullout Suture Technique for Arthroscopic Repair of a Meniscus Root Tear
8
作者 Wen-bin ZHAO Feng TU Hao WANG 《Current Medical Science》 SCIE CAS 2023年第4期779-783,共5页
Objective: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iency of an improved transosseous pullout suture technique for arthroscopic repair of a meniscus root tear.Methods: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21,53 patients ... Objective: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iency of an improved transosseous pullout suture technique for arthroscopic repair of a meniscus root tear.Methods: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21,53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meniscus root tears combined with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and/or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tears were collected.Totally,in 29 patients(group A),the 2.0 mm modified pullout tunnel method was used to suture the posterior meniscus root,while 24 patients(group B)were trea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4.5 mm pullout tunnel method.In group A,20 patients had lateral meniscus posterior root(LMPR)combined with ACL tears,5 patients had LMPR combined with ACL and PCL tears,and 4 patients had medial meniscus posterior root(MMPR)combined with ACL tears.In group B,19 patients had LMPR combined with ACL tears,3 patients had LMPR combined with ACL and PCL tears,and 2 patients had MMPR combined with ACL tears.The improvement of the Lysholm and VAS scores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group A and group B before the operation,1 month and 3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and after the final follow-up were compared.Results:Preoperative Lysholm score was 26.0±5.6 in group A and 26.7±5.8 in group B(P>0.05).One-month postoperative Lysholm score was 66.5±5.7 in group A and 54.3±2.4 in group B(P<0.001).Three-month postoperative Lysholm score was 81.1±7.2 in group A and 73.2±9.7 in group B(P<0.05).Lysholm scores after the final follow-up was 90.3±5.6 in group A and 90.0±5.0 in group B(P>0.05).Preoperative VAS score was 6.3±1.4 in group A and 6.3±1.2 in group B(P>0.05).One-month postoperative VAS score was 1.8±0.7 in group A and 2.4±0.9 in group B(P<0.05).Three-month postoperative VAS score was 0.7±0.6 in group A and 0.8±0.6 in group B(P>0.05).VAS score after the final follow-up was 0.2±0.4 in group A and 0.3±0.5 in group B(P>0.05).Conclusion:The improved transosseous pullout suture technique using a smaller 2.0 mm bone tunnel can virtually eliminate the risk of conflict with other bone tunnels and facilitate the management of bone tunnels in multiple ligament injuries,while also diminishing suture abrasion caused by the windshield wiper effect.The technique achieves good clinical effic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niscus root tear bone tunnel multiple ligament injury tunnel management windshield wiper effect
下载PDF
经骨隧道钢丝捆扎治疗骨性锤状指
9
作者 王子富 周洪翔 王刚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5-529,共5页
目的 评价经远节指骨骨隧道钢丝捆扎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显微手足修复重建病区收治的骨性锤状指患者32例,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采用经骨隧道钢丝捆扎法... 目的 评价经远节指骨骨隧道钢丝捆扎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显微手足修复重建病区收治的骨性锤状指患者32例,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采用经骨隧道钢丝捆扎法治疗,对照组(17例)采用微型骨锚钉法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观察切口愈合及并发症情况。采用Crawford标准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57.5±18.1)min vs (69.6±15.3)min],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6 936.25±639.78)元vs(11 021.62±459.73)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9±7.0)个月。术后3个月采用Crawford标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优良率为100.0%(15/15),对照组优良率为82.4%(14/1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皮肤坏死、骨折块移位、关节畸形等并发症;对照组有3例术后切口恢复较差(2例出现线结反应),1例发生骨折畸形愈合,1例发生甲板畸形。结论 经骨隧道钢丝捆扎治疗骨性锤状指手术操作简单,患者远指间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锤状指 远指间关节 骨隧道 钢丝
下载PDF
单排锚钉联合骨隧道与双排锚钉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研究
10
作者 刘国印 吕德珍 +4 位作者 冷楠楠 柏天婷 王永强 陈建民 汪勇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46-751,共6页
目的探讨单排锚钉联合骨隧道(SRA-BT)与双排锚钉(DRA)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GT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接受锚钉固定技术治疗的GT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和锚钉固定方式分为SRA-BT组(18例)和DRA组(22例),SRA-BT组采用... 目的探讨单排锚钉联合骨隧道(SRA-BT)与双排锚钉(DRA)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GT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接受锚钉固定技术治疗的GT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和锚钉固定方式分为SRA-BT组(18例)和DRA组(22例),SRA-BT组采用内排锚钉联合骨隧道的缝线桥固定技术,DRA组采用内排锚钉联合外排锚钉的缝线桥固定技术。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和术后相关指标、并发症、术后肱骨大结节位移距离;术后6个月时评估患者的肩关节疼痛程度、功能和活动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未发生感染和内固定失败。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肱骨大结节位移距离和术后恢复日常生活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RA-BT组切口长度较DRA组增大,住院总费用低于DRA组(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静息和活动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术后2组间术后静息和活动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ASES评分及前屈、外展、0°外旋和90°内旋的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RA-BT与DRA治疗GTF的临床疗效明确,均能有效提高肩关节功能并缓解术后疼痛,但SRA-BT在降低医疗费用上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 大结节骨折 单排锚钉 双排锚钉 骨隧道 缝线桥
下载PDF
单排锚钉联合骨隧道与钢板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比较
11
作者 刘国印 吕德珍 +3 位作者 施巍 王婷婷 陈建民 汪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901-1906,1912,共7页
目的 探讨单排锚钉联合骨隧道(SRA-BT)和肱骨近端钢板(PHP)在肱骨大结节(GT)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间接诊的44名GT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SRA-BT组(n=18)和PHP组(n=26)。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合并症... 目的 探讨单排锚钉联合骨隧道(SRA-BT)和肱骨近端钢板(PHP)在肱骨大结节(GT)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间接诊的44名GT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SRA-BT组(n=18)和PHP组(n=26)。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合并症、骨折愈合及术后GT移位距离,并采用VAS评分、ASES评分和量角器测量分别对术后6个月时的疼痛程度、功能状况和活动度(ROM)进行评估。结果 PHP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总费用均显著高于SRA-BT组(P <0.05),SRA-BT组术后GT移位距离大于PHP组(P <0.05),两组术后并发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静息VAS和活动VAS均优于术前(P <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ASES评分均优于术前(P <0.05),但SRA-BT组高于PHP组(P <0.05)。前屈和外展时SRA-BT组的最大ROM均优于PHP组(P <0.05),但0°外旋和90°内旋时两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SRA-BT与PHP治疗GT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和预后,但SRA-BT明显降低了医疗费用,且具有手术创伤小,不需二次手术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 大结节骨折 单排锚钉 骨隧道 钢板
下载PDF
数字优化设计在喙锁韧带重建术中骨隧道精准定位的应用
12
作者 张磊 王锐涵 +2 位作者 唐自慧 易刚 周鑫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5-389,共5页
目的比较数字优化设计导航模板虚拟模型和3D打印模型之间的差异。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就诊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80名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肩关节CT图像(37名女性和43名男性患者),将其CT图像导入Mimics软件,建立虚拟与真... 目的比较数字优化设计导航模板虚拟模型和3D打印模型之间的差异。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就诊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80名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肩关节CT图像(37名女性和43名男性患者),将其CT图像导入Mimics软件,建立虚拟与真实导航骨隧道,设计并打印80个包括锁骨和肩胛骨在内的肩关节,分别测量虚拟与真实导航骨隧道的10个相关参数。结果两条骨隧道在9个参数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喙突针点到喙突尖的长度(OQ)有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患者的所有测量值低于男性(P<0.01)。结论数字优化设计导航模板的的虚拟模型具有与3D打印模型相似的准确性,可用于临床肩锁关节脱位需喙锁韧带重建术治疗的患者进行骨隧道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优化设计 喙锁韧带重建 骨隧道 3D打印 导航模板
下载PDF
重建前交叉韧带失败后分期翻修的疗效
13
作者 周鹏 赵茂胜 +4 位作者 邵宏斌 栗宝鹏 杨小杰 陈钊 李慎松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失败后分期行翻修手术的疗效。方法对20例骨隧道明显扩大的重建ACL失败患者采用一期自体髂骨植骨填充骨隧道+二期ACL翻修术治疗。记录术后膝关节的稳定及活动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IKDC评分、被动活动察觉... 目的探讨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失败后分期行翻修手术的疗效。方法对20例骨隧道明显扩大的重建ACL失败患者采用一期自体髂骨植骨填充骨隧道+二期ACL翻修术治疗。记录术后膝关节的稳定及活动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IKDC评分、被动活动察觉阈值(TTDPM)试验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术后6周,膝关节屈曲125°~135°,伸直-5°~0°;患者均可扶双拐部分负重下地行走。术后3个月患者均可完全负重行走。术后1年,MRI复查显示ACL均信号良好,连续性完整。Lysholm评分、IKDC评分末次随访时均明显高于术前(P<0.01),TTDPM试验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隧道明显扩大的重建ACL失败患者采用一期植骨+二期ACL翻修术可恢复膝关节功能,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骨隧道扩大 髂骨植骨 翻修重建
下载PDF
即刻种植盾构术临床应用的回顾性研究
14
作者 彭冲 何颖君 +1 位作者 袁健铭 单俊文 《黑龙江医学》 2023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即刻种植盾构术(socket shield technique,SST)临床应用的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因为外伤等原因导致牙体缺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STT组和常规组,每组各30例。SST... 目的:探讨即刻种植盾构术(socket shield technique,SST)临床应用的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因为外伤等原因导致牙体缺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STT组和常规组,每组各30例。SST组患者采用SST手术移植种植体,常规组患者采用传统即刻种植术,观察种植成功率、红色美学及骨吸收量情况。结果:术后1年,SST组患者种植成功率为100%,常规组患者出现1例牙齿松动,成功率为96.67%,两组患者种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6,P>0.05)。SST组患者红色美学指数评分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13,P<0.05)。术前,SST组患者和常规组患者在1 mm-Is、3 mm-Is及5 mm-Is唇侧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5、0.371、0.374,P>0.05);术后1年,SST组患者在1 mm-Is、3 mm-Is及5 mm-Is唇侧骨量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6、3.192、3.284,P<0.05)。SST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年在1 mm-Is、3 mm-Is及5 mm-Is种植体唇侧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7、0.306、0.660,P>0.05);常规组患者术后1年在1 mm-Is、3 mm-Is及5 mm-Is唇侧骨量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9、4.035、3.685,P<0.05)。术后1年,SST组患者1 mm-Is、3 mm-Is和5 mm-Is骨吸收量均少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92、9.926、7.008,P<0.05)。结论:SST手术种植成功率较高,能够保持唇侧轮廓,不影响软组织美观,唇侧骨量保持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刻种植盾构术 种植成功率 美学 骨吸收量
下载PDF
不同康复方案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运动员骨隧道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书芳 矫玮 张晓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1-146,125,共7页
目的:探讨科学康复训练方案,使前交叉韧带(ACL)损伤运动员尽早重返赛场。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30位ACL重建术后运动员随机分为快速康复组、传统康复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不同的康复方案。术后各阶段进行骨隧道直径MRI测量和运动功能评估... 目的:探讨科学康复训练方案,使前交叉韧带(ACL)损伤运动员尽早重返赛场。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30位ACL重建术后运动员随机分为快速康复组、传统康复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不同的康复方案。术后各阶段进行骨隧道直径MRI测量和运动功能评估。比较分析骨隧道扩大情况及其与运动功能的关联。结果:(1)经过康复训练后,在术后24周以内骨隧道扩大呈增加趋势,24周之后呈稳定趋势;康复组骨隧道扩大百分比、骨隧道内口直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2)快速康复组骨隧道扩大百分比术后6周和24周较传统康复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特别是骨隧道内口直径术后6周、24周、1年较传统康复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1年后骨隧道扩大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3)骨隧道扩大情况与三项运动功能测试结果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的康复程序会对术后患者的骨隧道扩大产生不同影响,术后过早的康复训练会导致骨隧道内口有所扩大;康复训练方案应注意时间点的选择;骨隧道扩大与术后运动员的运动功能未见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员 骨隧道 康复程序 运动功能测试
下载PDF
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股骨侧“锐角效应”的相关研究及骨道技术的评价 被引量:6
16
作者 闫昌葆 陈百成 +3 位作者 赵宝辉 孙然 刘虎 李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1566-1568,共3页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股骨侧的"锐角效应"以及对骨道技术进行评价。[方法]应用猪的屈趾肌腱作为移植物重建后交叉韧带,分别建立与股骨髁间窝侧壁呈80°、90°、100°夹角的骨道,以及对骨道边缘进行打磨处...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股骨侧的"锐角效应"以及对骨道技术进行评价。[方法]应用猪的屈趾肌腱作为移植物重建后交叉韧带,分别建立与股骨髁间窝侧壁呈80°、90°、100°夹角的骨道,以及对骨道边缘进行打磨处理。在骨道边缘与移植物之间放置压敏片计算得压强值来表示磨损作用的大小,压强值越大表示磨损作用越大。通过比较应用骨道技术重建PCL组与对照组的压强值来说明这种减小"锐角效应"的方法是否可行。[结果]应用骨道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各组中移植物与股骨髁间窝侧壁夹角为100°时压强最小[(3.55±0.21)MPa],并且对骨道边缘进行打磨后压强值[(3.29±0.19)MPa]明显低于对照组[(3.55±0.21)MPa]。[结论]应用骨道技术可以有效减小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股骨侧的"锐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股骨 锐角效应 骨道技术
下载PDF
自体与同种异体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胫骨骨隧道演变过程的MRI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向芳友 杨柳 +4 位作者 郭林 陈光兴 陈伟 文亚名 唐康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782-785,共4页
目的 利用MRI比较自体与同种异体骨 髌腱 骨(bone patellartendon bone ,B PT B)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 ,ACL)术后胫骨骨隧道的变化过程。方法 将5 0例B PT B重建ACL患者,分成A、B两组,A组为自体组2 0例,B组为同种... 目的 利用MRI比较自体与同种异体骨 髌腱 骨(bone patellartendon bone ,B PT B)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 ,ACL)术后胫骨骨隧道的变化过程。方法 将5 0例B PT B重建ACL患者,分成A、B两组,A组为自体组2 0例,B组为同种异体组3 0例。分别于术后1、6周、3~4、5~6、7~8、9~10、12~13、15~16、18~19、2 1~2 2个月进行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image ,MRI)检查,采用胫骨骨隧道斜轴状位扫描技术,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GE T1WI、GE STIR。动态观察骨隧道内的MRI信号变化,并比较术后6周、3~4、5~6个月骨隧道扩大情况。结果 术后6周骨隧道扩大增幅最为显著(P <0 0 5 )。术后3个时间段上比较两组骨隧道扩大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MRI动态观察发现,A组术后5~8个月,移植物与骨隧道之间已发生骨性愈合;而B组将延迟到术后7~13个月。结论 MRI是准确评价骨隧道的一种无创手段;同种异体B PT B在胫骨骨隧道内的愈合相对延迟;自体组与同种异体组术后胫骨骨隧道扩大的程度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义韧带 磁共振成像 骨-髌腱-骨 骨隧道扩大
下载PDF
骨隧道大小对前交叉韧带止点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培 刘泉 +4 位作者 周建生 刘振华 肖玉周 项平 胡汝麒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8-532,共5页
目的观察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中不同直径骨隧道对移植韧带止点转归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兔90只,雌雄不拘,体重2.5~3.0kg,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制备ACL止点转归动物模型,分成移植韧带直径(d)与骨隧道直径... 目的观察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中不同直径骨隧道对移植韧带止点转归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兔90只,雌雄不拘,体重2.5~3.0kg,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制备ACL止点转归动物模型,分成移植韧带直径(d)与骨隧道直径(D)之比(d/D)为1/1组(A组)、1/1.5组(B组)和1/2组(C组)。观察术后一般情况,并于术后4、8和16周每组处死10只动物,行移植止点大体、组织学观察及最大抗拉力载荷实验。结果3组动物术后伤口愈合佳。平均双下肢行走时间:A组1.5d、B组2.0d及C组3.5d。大体观察:术后4周,A、B组骨隧道口软组织生长多于C组;8周A、B组骨隧道口已无缝隙,C组无改善;16周A、B组与正常韧带止点相同,C组未形成止点结构。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各组肌腱与骨隧道间充满疏松结缔组织;8周A、B组潮线结构不连续,C组未见潮线样结构;16周A、B组出现连续潮线样结构,C组仍未形成潮线样结构。术后4周,A、B及C组最大抗拉力载荷分别为(75.44±7.06)、(91.37±6.14)和(126.91±4.61)N;8周为(74.31±4.81)、(88.30±7.46)和(124.34±8.44)N;16周为(62.20±5.32)、(71.53±5.99)和(83.62±5.69)N;术后各时间点A、B组间最大抗拉力载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ACL重建中d/D为1/1.5时,对止点转归无明显影响,但d/D小于此范围将影响移植物止点的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止点 转归 骨隧道
下载PDF
早期减重步行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及骨隧道改变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赵卫卫 邵晨兰 +1 位作者 付鹏 张建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9期3643-3647,3652,共6页
背景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膝关节损伤,早期手术重建稳定性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但是术后部分患者仍存在本体感觉差、步行能力下降等问题。减重步行训练(BWSTT)是近年来运动康复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临床上多运用在中枢... 背景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膝关节损伤,早期手术重建稳定性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但是术后部分患者仍存在本体感觉差、步行能力下降等问题。减重步行训练(BWSTT)是近年来运动康复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临床上多运用在中枢神经损伤患者的步行训练中,ACL重建术后运用BWSTT的报道尚不多见。目的探讨早期BWSTT对ACL重建术后功能恢复及骨隧道改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CL重建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进行进阶性下肢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BWSTT,将本体感觉训练加入BWSTT中。术后12周采用肌电图检测术侧下肢被动关节活动度(ROM)重现偏差度,判断本体感觉恢复情况,并测定股内侧肌表面肌电的积分肌电值(iEMG);术后4、12周行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测骨隧道宽度、移植物信号强度、腱骨结点T2值,采用2000国际膝部文件委员会(IKDC)主观膝部评估表、Lysholm评分评价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平衡功能。结果术后4、12周观察组骨隧道宽度均小于对照组,术后4周观察组信号强度、腱骨结点T2值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2周观察组信号强度、腱骨结点T2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2周骨隧道宽度均大于术后4周,信号强度、腱骨结点T2值均低于术后4周(P<0.05)。术后12周观察组0°~40°区、41°~80°区、81°~120°区的被动ROM重现偏差度、iEMG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观察组的2000 IKDC主观膝部评估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12周观察组Lysholm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两组的2000 IKDC主观膝部评估表评分、Lysholm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BBS评分均高于术后4周(P<0.05)。术后12周的骨隧道宽度与Lysholm评分、BBS评分均呈负相关(r=-0.32、-0.35,P<0.05)。结论早期BWSTT中加入本体感觉训练可以加速腱骨的恢复速度,增加肌力和本体感觉,改善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早期减重步行训练 膝关节 骨隧道
下载PDF
ACL断裂单束解剖重建及胫骨隧道扩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徐丛 陈永良 +5 位作者 吕永明 戴海峰 李嘉 王永为 刘文涛 CAO Xiang-yu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2-576,共5页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后胫骨隧道扩大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的40例(40膝)患者资料,通过膝关节X线片、CT及三维重建测量胫骨隧道宽度后,对骨...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后胫骨隧道扩大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的40例(40膝)患者资料,通过膝关节X线片、CT及三维重建测量胫骨隧道宽度后,对骨隧道扩大进行分级及定义。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前抽屉试验(anterior drawer test ADT)、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pivot shift test,PST)、Lysholm评分表、IKDC2000评分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未发现关节屈伸活动障碍者。术后患侧活动度与健侧活动度,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4,P=0.069)。骨隧道扩大组与非扩大组间ADT、Lachman和P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4、0.011、0.005,P=0.33、1.0、1.0)。40例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与术后Lysholm评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0,P〈0.001);术前IKDC2000评分与术后IKDC2000评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8,P〈0.001)。骨隧道扩大各级别间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74,P=0.292),各级别两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关节镜下单束解剖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胫骨隧道扩大对患者中期临床疗效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骨隧道扩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