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rcutaneous osteoplasty for extraspinal metastases 被引量:11
1
作者 Qinghua Tian Yongde Cheng Chungen Wu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Medicine》 2018年第3期137-142,共6页
As an extension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 percutaneous osteoplasty(POP) refers broadly to percutaneous bone cement injected into various parts of the body and narrowly to cement injected into extraspinal bo... As an extension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 percutaneous osteoplasty(POP) refers broadly to percutaneous bone cement injected into various parts of the body and narrowly to cement injected into extraspinal bone lesions. POP mainly includes such surgeries as percutaneous sacroplasty, percutaneous acetabuloplasty, percutaneous femoral osteoplasty, and percutaneous iliac osteoplasty(Figure 1). Currently, POP is a positive and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extraspinal bone lesions in that it can rapidly relieve pain, effectively prevent pathological fractures, and partially inactivate tumors, with few complications.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detail the POP techniques and report their safety and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extraspinal metast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UTANEOUS OSTEOPLASTY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extraspinal METASTASES
下载PDF
Extraspinal Incidental Findings at Lumbar Spin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Two Hospitals:Prevalence and Clinical Importance
2
作者 Odile Fernande Zeh Emilienne Guegang Goujou +5 位作者 Armel Philippe Awana Julienne Onguene Medza Joshua Tambe Claude Sandra Raissa Abomo Ngodo Maxwell Goudjou Sandjong Joseph Gonsu Fotsin 《Ope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17年第4期241-248,共8页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importance of incidental extraspinal findings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lumbar spine in two hospital faciliti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It was a descriptive and retrospective study ...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importance of incidental extraspinal findings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lumbar spine in two hospital faciliti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It was a descriptive and retrospective study from November 2015 to March 2016. The records of patients who had done 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scan of the lumbar spine were re-read in search of incidental findings. The incidental findings found were classified using Colonography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C-RADS) classification of extracolonic lesions to assess clinical significance. The prevalence of incidental findings was calculated for each facility, as well as the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age, the organs involved and the clinical importance. A non-detection rate was calculated by confronting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with the original report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incidental findings was respectively 33% (19 out of 36) in Jordan Medical Center (JMC) in Yaounde and 27.74% (106 out of 292) in Jacques Monod Hospital. The extraspinal incidental findings were classified mainly as extracolonic 2 (E2): 58% in each facility. The percentage detection of incidental findings was 5% at JMS and 1.7% at Jacques Monod Hospital. Conclusion: Extraspinal incidental findings are frequent in both hospitals. However, the rate of detection remains very 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cidental Finding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Lumbar Spine extraspinal Lesions
下载PDF
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3
作者 张风江 丁大领 +3 位作者 余斌 李恩 陈煜 邱锴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12期35-39,共5页
目的探讨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患者病例资料,均经显微镜切除,根据肿瘤生长特点选择手术入路。采取后正中全椎板切除入路29例,颈外侧入路11例,前后联合入路2例,半... 目的探讨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患者病例资料,均经显微镜切除,根据肿瘤生长特点选择手术入路。采取后正中全椎板切除入路29例,颈外侧入路11例,前后联合入路2例,半椎板入路6例以及肌间隙入路8例。结果肿瘤全切除53例,部分切除3例,其中前后联合入路1例因肿瘤包绕同侧椎动脉行次全切除。8例在术中肿瘤切除后采用侧块螺钉植入、椎体次全切术等方式行内固定术。术后病理均为神经鞘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5~66个月,肿瘤复发1例,无运动功能障碍加重,无继发脊柱畸形。结论应根据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特点制订个体化手术入路,术前、术中准确评估脊柱稳定性,结合显微外科技术,尽可能全切肿瘤,合理选择脊柱内固定,可减少术后脊柱畸形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脊柱内固定
下载PDF
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一期全切的手术治疗策略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洋 邹福建 +4 位作者 邓雷 薛军 蒋登志 徐忠烨 晏怡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1期28-35,共8页
目的 建立新的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临床分型,并根据术前分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制定一期全切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最佳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4例颈椎管内外沟... 目的 建立新的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临床分型,并根据术前分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制定一期全切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最佳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4例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依据新的“三分型”系统进行临床分型。Ⅰ型:肿瘤主体位于椎管内及椎间孔区,采取后入路半椎板术式;Ⅱ型:肿瘤涉及椎间孔内外,生长范围广,采取后入路个体化椎板切除+内固定术式;Ⅲ型:肿瘤主体位于椎间孔外及肿瘤位于C1-2水平,采取侧方入路术式。不同分型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达到一期全切肿瘤的手术目标。术后评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有无改善、有无肿瘤复发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等临床疗效,分析此分型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价值。结果 84例患者中,Ⅰ型10例,Ⅱ型40例,Ⅲ型34例,均达到一期全切目标,术中未发生椎动脉的损伤。术后病理诊断以神经鞘瘤最为常见,共70例(83.3%)。术前McCormick脊髓功能评分Ⅰ级33例,Ⅱ级43例,Ⅲ级7例,Ⅳ级1例。随访时间6~4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43例患者疼痛及无力等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29例患者临床症状较术前无变化;12例无症状患者无新发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McCormick脊髓功能评分Ⅰ级69例,Ⅱ级13例,Ⅲ级2例,Ⅳ级0例,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无肿瘤复发,未见颈椎不稳或畸形,其中Ⅱ型患者也未发生固定材料松动、脱落或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新的“三分型”有助于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在一期全切肿瘤的同时兼顾了脊柱稳定性,更加简单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 肿瘤分型 一期全切 手术方式
下载PDF
微波消融联合经皮骨成形术在椎外溶骨性转移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志龙 林文俐 +3 位作者 杜贞华 张晓帆 梁逸宁 左太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80-585,共6页
目的观察CT引导下微波消融(MWA)联合经皮骨成形术(POP)治疗椎体外溶骨性转移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MWA联合POP治疗18例椎体外溶骨性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国际肌肉... 目的观察CT引导下微波消融(MWA)联合经皮骨成形术(POP)治疗椎体外溶骨性转移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MWA联合POP治疗18例椎体外溶骨性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国际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system,MSTS)评分、骨转移患者生活质量特异性量表(QLQ-BM22)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肢体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记录手术成功率和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对随访期间患者局部肿瘤控制状况和生存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例患者的MWA联合POP手术均成功。术中4例患者出现少量骨水泥渗漏,均无明显症状。手术前后VAS评分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74,P<0.01);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均P<0.01),而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前后MSTS评分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0,P<0.01);术后各时间点MSTS评分均高于术前(均P<0.01),而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前后QLQ-BM22评分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26,P<0.01);术后各时间点QLQ-BM22评分均低于术前(均P<0.01),而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3~28个月,生存时间为(9.14±7.94)个月。随访期间死亡7例,6例术后1年内死亡,1例术后26个月死亡。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8、15、16个月肿瘤复发,平均复发时间为13个月。结论CT引导下MWA联合经皮骨成形术治疗椎体外溶骨性转移瘤并发症少,安全可行,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术后局部肿瘤复发率低且复发周期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融术 经皮骨成形术 椎体外溶骨性转移瘤 安全性 疗效
下载PDF
经皮骨成形术治疗椎外转移性骨肿瘤的应用 被引量:22
6
作者 田庆华 吴春根 +3 位作者 顾一峰 何煜 李明华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45-650,共6页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经皮骨成形术(POP)治疗椎体外转移性骨肿瘤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91处病灶)行POP治疗的椎外骨转移性肿瘤患者。其中38例患者同时行射频消融术(RFA)。临床适应证为视觉模拟评分(VAS)高于3分,并对止...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经皮骨成形术(POP)治疗椎体外转移性骨肿瘤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91处病灶)行POP治疗的椎外骨转移性肿瘤患者。其中38例患者同时行射频消融术(RFA)。临床适应证为视觉模拟评分(VAS)高于3分,并对止痛药耐受。所有患者至少随访3个月,通过术前、术后VAS评分及止痛药服用量的变化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后24 h 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2±1.4)分降至术后(2.4±1.9)分,术后3个月降至(1.9±1.7)分,术后6个月降至(1.7±1.6)分。术后10例患者(15.9%)疼痛完全缓解,36例(57.1%)完全不需止痛药,23例(36.5%)止痛药用量减少或止痛药级别降级,3例(4.8%)维持原剂量,1例(1.6%)使用止痛药级别升级。单独行POP与POP联合RFA治疗疼痛缓解程度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892)。13例(20.6%)发生肿瘤周围软组织骨水泥渗漏,但临床无明显症状;1例发生病理性骨折。结论 DSA引导下行POP治疗椎外转移性骨肿瘤临床效果良好、创伤小、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骨成形术 骨转移瘤 椎外 疼痛评分
下载PDF
颈部椎管内外肿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9
7
作者 杨俊 刘伟明 王江飞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236-238,共3页
根据肿瘤与椎间孔的关系将 2 7例颈部椎管内外肿瘤分为 3种类型 ,并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Ⅰ型 ( 1 3例 ) :瘤体主要在椎管内 ,向椎间孔内生长不超过 1cm ,椎间孔轻微扩大 ,采用后正中切口手术。Ⅱ型 ( 4例 ) :瘤主体在椎管外 ,少部分长... 根据肿瘤与椎间孔的关系将 2 7例颈部椎管内外肿瘤分为 3种类型 ,并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Ⅰ型 ( 1 3例 ) :瘤体主要在椎管内 ,向椎间孔内生长不超过 1cm ,椎间孔轻微扩大 ,采用后正中切口手术。Ⅱ型 ( 4例 ) :瘤主体在椎管外 ,少部分长入椎间孔 ;采用颈部入路手术。Ⅲ型 ( 1 0例 ) :肿瘤在椎管内外都较大 ,椎间孔明显扩大 ;采用颈部和后正中入路 ,分 2期切除肿瘤。结果 :全切肿瘤 2 5例 ,近全切除 2例。其中 2 3例随访 6~ 79月 ,2 2例恢复工作。提示 :对颈部椎管内外肿瘤 ,应分型选择术式 ,以利于全切肿瘤 ,并利于维持脊柱稳定性和椎动脉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椎管内外肿瘤 治疗 外科手术 颈部入路手术
下载PDF
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患者中脊髓畸形和脊髓外畸形的发生率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玉 刘臻 +5 位作者 孙旭 李洋 王斌 钱邦平 邱勇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 :探讨继发于腰骶部半椎体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中脊髓畸形及脊髓外畸形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75例腰骶部半椎体患者,其中男35例,女40例,平均年龄13.8±9.1岁(3~41岁)。术前均行全脊髓MR... 目的 :探讨继发于腰骶部半椎体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中脊髓畸形及脊髓外畸形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75例腰骶部半椎体患者,其中男35例,女40例,平均年龄13.8±9.1岁(3~41岁)。术前均行全脊髓MRI、心脏及泌尿生殖系统多普勒超声检查,统计腰骶部半椎体患者脊髓畸形及脊髓外畸形的发生情况。脊髓畸形包括脊髓纵裂、脊髓空洞、Chiari畸形、脊髓拴系、低位圆锥等。脊髓外畸形包括心脏异常、泌尿生殖系统异常、骶骨发育不良、双下肢不等长。分别按患者性别(男性与女性)、半椎体所处侧别(左侧与右侧)、半椎体分节情况(完全分节、半分节与未分节)及是否伴发其他部位半椎体(单发半椎体与多发半椎体)分组比较脊髓畸形及脊髓外畸形的发生率。结果:脊髓畸形的发生率为14.67%(11/75),其中脊髓纵裂6.67%(5/75),脊髓拴系5.33%(4/75),脊髓空洞4.0%(3/75),Chiari畸形1.33%(1/75),低位圆锥1.33%(1/75);3例(4.0%)患者同时合并两种脊髓畸形。按性别、半椎体所处侧别、半椎体分节情况及是否伴发其他部位半椎体比较脊髓畸形的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外畸形的发生率为20%(15/75),其中心脏异常6.67%(5/75),泌尿生殖系统异常4.0%(3/75),双下肢不等长4%(3/75),骶骨发育不良6.67%(5/75)。按性别、半椎体所处侧别、半椎体分节情况及是否伴发其他部位半椎体分组比较脊髓外畸形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腰骶部半椎体患者中,脊髓畸形的发生率为14.67%,脊髓外畸形的发生率为20%。骶骨发育不良、双下肢不等长、心脏及泌尿生殖系统异常是发生率较高的脊髓外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部半椎体 脊髓畸形 脊柱外异常
下载PDF
经皮骨成形术治疗椎外骨肿瘤的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3
9
作者 田庆华 吴春根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0-343,共4页
经皮骨成形术(pecutaneous osteoplasty,POP)是目前治疗椎外骨肿瘤的积极有效的介入微创治疗方法,可迅速缓解疼痛、有效预防病理性骨折及部分灭活肿瘤,且并发症少,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POP治疗椎外骨肿瘤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发... 经皮骨成形术(pecutaneous osteoplasty,POP)是目前治疗椎外骨肿瘤的积极有效的介入微创治疗方法,可迅速缓解疼痛、有效预防病理性骨折及部分灭活肿瘤,且并发症少,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POP治疗椎外骨肿瘤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外骨肿瘤 经皮骨成形术
下载PDF
椎管外神经鞘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鲁敏 袁阿彩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4期349-351,共3页
目的:探讨椎管外神经鞘瘤的超声表现特征。方法:对41例神经鞘瘤术前应用高频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结果:超声病变检出率为100%,超声病理对照符合率为87.8%。结论:高频超声对椎管外神经鞘瘤的诊断方便快捷,结果可靠,是首选方法。
关键词 神经鞘瘤 椎管外 超声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的脊柱外表现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晓敏 马宏杰 刘少旋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2年第6期498-499,共2页
目的 :提高对强直性脊柱炎 (AS)脊柱外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35例住院确诊为AS的脊柱外表现。结果 :AS除了脊柱病变外 ,还可以有外周关节、心、眼、肾、神经、肌肉及全身表现。以外周关节表现为主是AS误诊的主要原因。肾脏、... 目的 :提高对强直性脊柱炎 (AS)脊柱外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35例住院确诊为AS的脊柱外表现。结果 :AS除了脊柱病变外 ,还可以有外周关节、心、眼、肾、神经、肌肉及全身表现。以外周关节表现为主是AS误诊的主要原因。肾脏、肺、髋关节受累可能提示预后不良。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临床表现 脊柱外 鉴别诊断
下载PDF
CAF方案及综合治疗方案治疗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的疗效比较
12
作者 顾红兵 龚振夏 葛伯建 《河南肿瘤学杂志》 2002年第1期18-19,共2页
目的 评价单用CAF方案及综合治疗方案 (CAF方案 +甲孕酮 +氯甲双磷酸盐 )治疗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CAF方案 2 8例 ;综合治疗方案 3 0例。结果 综合治疗方案骨痛缓解率及骨转移灶疗效分别为 2 8/ 3 ... 目的 评价单用CAF方案及综合治疗方案 (CAF方案 +甲孕酮 +氯甲双磷酸盐 )治疗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CAF方案 2 8例 ;综合治疗方案 3 0例。结果 综合治疗方案骨痛缓解率及骨转移灶疗效分别为 2 8/ 3 0、17/ 3 0 ,均高于单用CAF方案 15 / 2 8、9/ 2 8,其差异有显著性 ;综合治疗方案的中位生存期为 6 8月 ,稍优于CAF方案 5 7月 ,但其差异无显著性。此外 ,综合治疗方案的骨髓毒性低于CAF方案 ,其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CAF方案 +甲孕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骨转移 CAF方案 甲孕酮 氯甲双磷酸盐 治疗 疗效比较
下载PDF
反复发热的强直性脊柱炎1例报道及相关文献复习
13
作者 王春雨 高永红 张英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1年第2期67-69,共3页
目的报道以反复发热伴脊柱外表现的强直性脊柱炎1例,并复习相关资料,以提高对其认识。方法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其病因、发病机制,总结强直性脊柱炎的多种临床表现。结果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尤其是较隐匿的脊柱外表现,很... 目的报道以反复发热伴脊柱外表现的强直性脊柱炎1例,并复习相关资料,以提高对其认识。方法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其病因、发病机制,总结强直性脊柱炎的多种临床表现。结果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尤其是较隐匿的脊柱外表现,很难做到早期诊治。结论临床工作中,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脊柱外表现应予重视,以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治率,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外表现 发热
下载PDF
基于一期全切除策略的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手术新分型(附13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杨 薛兴森 +6 位作者 何光建 陈欣 刘静静 张洪燕 冯华 林江凯 储卫华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361-365,共5页
目的探讨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一期全切除策略,建立其手术新分型。方法根据各手术入路可暴露的范围,将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分成2型5类:Ⅰ型为肿瘤横跨椎管内、椎间孔、椎间孔外三个区域;Ⅱ型为肿瘤只占据椎间孔及椎间孔外两个区域。按轴位... 目的探讨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一期全切除策略,建立其手术新分型。方法根据各手术入路可暴露的范围,将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分成2型5类:Ⅰ型为肿瘤横跨椎管内、椎间孔、椎间孔外三个区域;Ⅱ型为肿瘤只占据椎间孔及椎间孔外两个区域。按轴位上椎间孔外肿瘤的直径大小,将Ⅰ型分为3个亚型:Ⅰa型(直径<2 cm),采用后正中入路;Ⅰb型(直径2~6 cm),后路弧形切口入路;Ⅰc型(直径>6 cm),联合入路。将Ⅱ型分为两个亚型:Ⅱa型(直径≤6 cm),旁正中肌间隙入路;Ⅱb型(直径>6 cm),侧前方入路。并对133例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按新分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肿瘤一期全切131例,全切率为98.5%。单一切口126例,占94.7%。肿瘤病理类型以神经鞘瘤为多,共98例(73.7%)。恶性肿瘤6例,其中2例患者未能镜下全切。因肿瘤破坏及手术切除骨质而引起脊柱不稳一期行内固定的患者42例(31.6%)。术后122例患者(91.7%)的症状明显改善;7例患者的症状无明显变化;4例患者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加重,包括局部感觉减退、部分肌肉肌力下降,但日常活动能够自理。结论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手术新分型在一期全切肿瘤的基础上,兼顾了脊柱稳定性的保护,具有简单实用、手术指导性强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 分型 一期手术 脊柱稳定性 内固定
下载PDF
全椎板切开与半椎板切开在脊髓外硬膜下肿瘤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15
作者 周雷廷 付涛 皮亮 《临床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21-24,共4页
目的比较全椎板切开与半椎板切开在脊髓外硬膜下肿瘤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在周口市中心医院行脊髓外硬膜下肿瘤切除术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取全椎板... 目的比较全椎板切开与半椎板切开在脊髓外硬膜下肿瘤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在周口市中心医院行脊髓外硬膜下肿瘤切除术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取全椎板切开治疗,研究组采取半椎板切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脊髓神经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30/33),对照组为69.70%(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研究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两组NR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脊髓神经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全椎板切开脊髓外硬膜下肿瘤切除术比较,半椎板切开脊髓外硬膜下肿瘤切除术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中出血量,加快术后恢复,减轻疼痛,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椎板切开 半椎板切开 脊髓外硬膜下肿瘤切除
原文传递
射频消融术联合经皮骨成形术治疗椎外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田庆华 吴春根 +2 位作者 顾一峰 李明华 程永德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777-1781,共5页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联合经皮骨成形术(pecutaneous osteo-plasty,POP)治疗椎体外转移性骨肿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54个病灶)行RFA联合POP治疗的椎外骨转移性肿瘤患者资料...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联合经皮骨成形术(pecutaneous osteo-plasty,POP)治疗椎体外转移性骨肿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54个病灶)行RFA联合POP治疗的椎外骨转移性肿瘤患者资料,年龄23~75岁,平均(52.6±12.2)岁。共54个转移灶得到治疗,其中髂骨24处、髋臼21处、股骨7处、坐骨1处、胫骨1处。所有患者至少随访3个月,通过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止痛药服用剂量的变化以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38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24 h 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1±1.5)分降至术后(2.2±2.0)分,术后3个月降至(1.6±1.8)分,术后6个月降至(1.3±1.8)分。术后7例(18.4%)疼痛完全缓解,25例(65.8%)完全无需止痛药,10例(26.3%)止痛药用量减少或止痛药级别降级,2例(5.3%)维持原剂量,1例(2.6%)使用止痛药级别升级。33例行走困难者中20例(60.6%)术后行动功能改善,其中4例可正常行走;12例(36.4%)仍然行走困难;1例(3%)行动不便加重,稍微活动即疼痛难忍。术后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1年生存率为68.9%,2年生存率为27.3%。8例(21.1%)发生肿瘤周围软组织骨水泥渗漏,但无明显临床症状,1例(2.6%)发生皮肤灼伤。结论 DSA引导下行RFA联合POP治疗椎外转移性骨肿瘤临床效果良好、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骨成形术 射频消融术 骨转移瘤 椎外
原文传递
经皮骨成形术治疗92例肺癌椎体外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智煜 宁琳琳 +4 位作者 李洪涛 杨玉梅 吴春根 赵晖 姚阳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43-449,共7页
目的 :探讨经皮骨成形术治疗肺癌椎体外骨转移患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6月—2012年12月,92例肺癌椎体外骨转移患者接受经皮骨成形术。于术前24 h以及术后24 h、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评定患者疼痛缓解情... 目的 :探讨经皮骨成形术治疗肺癌椎体外骨转移患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6月—2012年12月,92例肺癌椎体外骨转移患者接受经皮骨成形术。于术前24 h以及术后24 h、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评定患者疼痛缓解情况,采用Karnofsky体能状况评分和活动能力评分评定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对于骨盆转移患者,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于四肢转移患者,采用Mirels评分评定四肢骨折风险改善情况。结果 :9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的疼痛、生活质量、活动能力和髋关节活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四肢骨折风险有所下降,其中术前24 h与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的各类相关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骨成形术治疗肺癌骨转移患者的手术创伤较小,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但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患者及手术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椎体外骨转移 经皮骨成形术 视觉模拟评分 活动能力评分
原文传递
椎管外水针刀调衡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俊彪 冯思仪 +1 位作者 王慧敏 吴树旭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8年第7期66-70,共5页
目的:探讨水针刀疗法松解椎管外小关节外侧囊区及椎间孔外口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4/L5)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水针刀松解小关节外侧囊区(棘突间旁开1.5~2cm)以解除脊神经后... 目的:探讨水针刀疗法松解椎管外小关节外侧囊区及椎间孔外口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4/L5)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水针刀松解小关节外侧囊区(棘突间旁开1.5~2cm)以解除脊神经后内支压迫,观察组则松解椎间孔外口区(棘突间旁开约3.5cm)以解除脊神经前支的压迫,均治疗1次,采用JOA、ODI评分量表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功能障碍及疼痛情况。结果:治疗后1周,两组JOA、ODI、VAS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JOA、ODI、VAS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椎管外水针刀松解腰脊神经调衡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通过小关节外侧囊区、椎间孔外口区行针刺、松解治疗,均能在早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重新调整脊柱平衡,改善腰腿功能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在远期疗效方面,椎间孔外口区优于小关节外侧囊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水针刀 椎管外 调衡疗法 椎间孔外口 小关节外侧囊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