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5篇文章
< 1 2 9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CO_(2)flooding in an oil reservoir with strong bottom-water drive in the Tahe Oilfield,Tarim Basin,Northwest China
1
作者 Li Zhang Haiying Liao Maolei Cui 《Energy Geoscience》 EI 2024年第1期230-233,共4页
The dissolution and diffusion of CO_(2)in oil and water and its displacement mechanism were investigated by laboratory experimen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Block 9 in the Tahe oilfield,a sandstone oil reservoir wit... The dissolution and diffusion of CO_(2)in oil and water and its displacement mechanism were investigated by laboratory experimen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Block 9 in the Tahe oilfield,a sandstone oil reservoir with strong bottom-water drive in Tarim Basin,Northwest China.Such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as solubility ratio of CO_(2)in oil,gas and water,interfacial tension,in-situ oil viscosity distribution,remaining oil saturation distribution,and oil composi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CO_(2)flooding could control water coning and increase oil production.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injection process,CO_(2)expanded vertically due to gravity differentiation,and extended laterally under the action of strong bottom water in the intermediate and late stages.The CO_(2)got enriched and extended at the oil-water interface,forming a high interfacial tension zone,which inhibited the coning of bottom water to some extent.A miscible region with low interfacial tension formed at the gas injection front,which reduced the in-situ oil viscosity by about 50%.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enhanced oil recovery(EOR)is estimated at 5.72%and the oil exchange ratio of CO_(2)is 0.17 t/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ng bottom-water drive reservoir CO_(2)flooding Enhanced oil recovery Coning of bottom water Tahe oilfield Tarim Basin Northwest China
下载PDF
The critical rate of horizontal wells in bottom-water reservoirs with an impermeable barrier 被引量:7
2
作者 Yue Ping Du Zhimin +1 位作者 Chen Xiaofan Liang Baoshe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23-229,共7页
Barrier impacts on water cut and critical rate of horizontal wells in bottom water-drive reservoirs have been recognized but not investigated quantitatively. Considering the existence of impermeable barriers in oil fo... Barrier impacts on water cut and critical rate of horizontal wells in bottom water-drive reservoirs have been recognized but not investigated quantitatively. Considering the existence of impermeable barriers in oil formations, this paper developed a horizontal well flow model and obtained mathematical equations for the critical rate when water cresting forms in bottom-water reservoir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barrier increases the critical rate and delays water breakthrough. Further study of the barrier size and location shows that increases in the barrier size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barrier and oil-water contact lead to higher critical rates. The critical rate gradually approaches a constant as the barrier size increases. The case study shows the method presented here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critical rate in a bottom-water reservoir and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water cresting behavior of horizontal w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rizontal well bottom-water reservoir barriers critical rate cresting
下载PDF
断控缝洞型油藏底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策略
3
作者 王敬 徐智远 +5 位作者 刘俊源 冯键宇 王琦 焦玉卫 张琪 刘慧卿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1113,共13页
根据断控缝洞型油藏构造成因和地震资料,分析了典型缝洞结构特征,设计并制作了“树状”缝洞结构三维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不同生产速度、不同井储配置关系下底水驱和底水驱后多介质协同开采实验,揭示了该类缝洞结构下底水驱剩余... 根据断控缝洞型油藏构造成因和地震资料,分析了典型缝洞结构特征,设计并制作了“树状”缝洞结构三维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不同生产速度、不同井储配置关系下底水驱和底水驱后多介质协同开采实验,揭示了该类缝洞结构下底水驱剩余油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明确了底水驱后不同开采方式下剩余油动用特征。研究表明,“树状”缝洞结构中,底水驱后剩余油主要包括非井控区断裂带剩余油和井控区断裂带顶部“阁楼型”剩余油;高生产速度下存在明显的底水沿断裂带的水窜现象,采用间歇式排采可以有效削弱断裂带间的干扰效应,起到抑制水窜的效果;与直井开采相比,水平井能够降低断裂带间的导流能力差异,呈现出较好的抗水窜能力;水平井越靠近“树冠”上部,底水驱阶段采收率越高,但综合考虑底水驱及后续注气开发,水平井部署在“树冠”中部且钻穿较多数量的断裂带时总采收率更高;底水驱后顶部注气吞吐优于气驱、大段塞吞吐优于小段塞吞吐,既可以有效动用与油井横向连通的井控区断裂带顶部“阁楼型”剩余油又可以动用非井控区断裂带剩余油,从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控缝洞型油藏 缝洞结构特征 三维物理模型 底水驱 剩余油 挖潜策略
下载PDF
衰竭底水气藏注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与碳封存机理
4
作者 张烈辉 熊伟 +5 位作者 赵玉龙 文绍牧 曹正林 刘莉莉 罗山贵 汪永朝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8,I0001,共15页
气藏注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并实现碳封存有望成为大幅度提高天然气产量与碳减排协同的潜在关键技术。为了给底水气藏注CO_(2)高效开发提供指导,针对地层水盐度对CO_(2)-CH_(4)-H_(2)O-NaCl体系相平衡影响、气藏注气过程中压力变化对C... 气藏注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并实现碳封存有望成为大幅度提高天然气产量与碳减排协同的潜在关键技术。为了给底水气藏注CO_(2)高效开发提供指导,针对地层水盐度对CO_(2)-CH_(4)-H_(2)O-NaCl体系相平衡影响、气藏注气过程中压力变化对CO_(2)-CH_(4)-H_(2)O-NaCl体系相平衡影响、注采方案对注CO_(2)提高气藏采收率影响、盐度对注CO_(2)提产及封存影响等目前认识不清的问题开展了CO_(2)-CH_(4)-H_(2)O-NaCl体系相平衡规律及注CO_(2)提采与封存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盐度增加,CO_(2)和CH_(4)在盐水中的溶解度降低,液相的密度和黏度增加,盐度对气相性质几乎没有影响;②随着压力增加,CO_(2)和CH_(4)在液相中的溶解度均增加,气相、液相密度和黏度均增加,液相偏差因子随压力增加而增加,气相偏差因子先减小后增加;③同注同采方案CH_(4)产量更稳定且产出的CO_(2)少,而先注后采方案则会加速CO_(2)与CH_(4)的混合,CO_(2)封存量低,前者更适合注CO_(2)提采及封存;④在不考虑盐析效应的前提下,盐度对CH_(4)采收率和CO_(2)封存量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同盐度的衰竭底水气藏中CH_(4)采收率均超过80%、CO_(2)封存率均超过99%,短期注CO_(2)过程中,CO_(2)主要以气态或超临界态的形式被封存,少部分CO_(2)溶解在液相中,100年后CO_(2)在液相中的溶解质量分数约为5%。结论认为,衰竭底水气藏注CO_(2)能增压补能、驱替置换残余天然气,提高采收率并实现碳封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竭底水气藏 注二氧化碳 提高气藏采收率 碳封存 e-CPA状态方程 CO_(2)-CH_(4)-H_(2)O-Nacl体系 相态变化规律
下载PDF
浅层水平缝油藏底部注水研究
5
作者 冯晓伟 石立华 +2 位作者 张恒 吴东军 高飞龙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3期93-102,共10页
延长东部油田主力油层平均中深670 m、平均渗透率0.3~0.5 mD,为特超低渗浅层油藏,油井压裂时易形成水平裂缝,致使注水开发过程中油井出现快速水淹,造成油井产量大幅下降,采收率低。针对这一问题,在对水平缝注水渗流特征、压裂水平缝油... 延长东部油田主力油层平均中深670 m、平均渗透率0.3~0.5 mD,为特超低渗浅层油藏,油井压裂时易形成水平裂缝,致使注水开发过程中油井出现快速水淹,造成油井产量大幅下降,采收率低。针对这一问题,在对水平缝注水渗流特征、压裂水平缝油井水淹规律和底部注水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底部注水开发方式,并应用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3个参数综合表征水窜层位与非水窜层位特征,为底部注水选层提供依据;通过室内核磁共振在线测试及岩心流动驱替实验,结合油藏数值模拟和现场示踪剂测试等综合手段,对注水参数进行了优化。开展底部注水先导性试验的3个井组单井产油量由0.054 t/ d提高到0.179 t/ d,含水率由15%下降到10%,地层压力提高了0.18 MPa,预测最终采收率提高了2.1个百分点,取得了较好效果。研究表明,当渗透率变异系数<0.5、突进系数<1.5、渗透率级差<5,注入速度为0.06 mL/ min,注水压力7 MPa时,注水开发效果最好。底部注水能够有效解决浅层水平缝油藏注水开发效果不佳的问题,为同类油藏的高效注水开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水平缝油藏 底部注水 自发渗吸 驱替 矿场实践
下载PDF
复杂底水气藏水侵动态模拟及应用——以元坝长兴组气藏为例
6
作者 张明迪 符东宇 +2 位作者 胡景涛 景小燕 周贵祥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5期10-19,共10页
元坝长兴组气藏为局部发育隔夹层的条带状生物礁底水气藏,不同气水分布模式下两相渗流机理复杂,水侵动态认识不深入,控水对策制定缺乏理论指导,严重制约了气藏高产稳产。通过设计流体微观渗流实验,分析不同气水分布模式水侵机理,建立隔... 元坝长兴组气藏为局部发育隔夹层的条带状生物礁底水气藏,不同气水分布模式下两相渗流机理复杂,水侵动态认识不深入,控水对策制定缺乏理论指导,严重制约了气藏高产稳产。通过设计流体微观渗流实验,分析不同气水分布模式水侵机理,建立隔层型及无隔层型气井水侵早期预警模型,开展气井见水风险评级,形成差异化控水稳气技术对策。研究成果表明:1)气藏隔层发育使得水侵机理呈现显著差异,考虑复杂气水分布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水侵动态模拟精度,气井见水时间预测误差可小于10%。2)无隔层型及隔层型2类气水分布模式气井无水采气期的可控因素影响程度由强到弱均为避水高度、生产压差及井筒内径。3)针对无隔层型井区气井,避水高度对气井无水采气期影响趋势与生产压差及井筒内径有显著差异,其影响规模可达另2个因素的3倍以上;隔层型气井无水采气期对于各因素敏感性较无隔层气井显著降低,影响程度变化趋势趋于一致。4)识别气井水侵加剧特征后,应综合考虑底水锥进临界产量及产能来动态调控气井生产压差,延缓水侵速度,元坝气田产水风险井无水采气期平均延长2.3年,控水侵效果显著。以上研究成果有效支撑了元坝气田水侵动态分析及防控对策制定,为同类型气藏高效开发提供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坝气田 底水气藏 隔夹层 水侵动态模拟 控水对策
下载PDF
深水硬质岩嵌入式承台无封底施工关键技术 被引量:1
7
作者 曾健 关小会 郭志伟 《中外公路》 2024年第2期207-213,共7页
深水嵌入式承台基础施工中,需将泥面开挖至封底混凝土以下并对基底进行清理,以保证封底混凝土的高度和浇筑质量。对于地质条件良好的硬质岩,存在开挖困难、水下作业工期长、质量控制难、施工成本高等问题。该文依托重庆嘉华轨道专用桥... 深水嵌入式承台基础施工中,需将泥面开挖至封底混凝土以下并对基底进行清理,以保证封底混凝土的高度和浇筑质量。对于地质条件良好的硬质岩,存在开挖困难、水下作业工期长、质量控制难、施工成本高等问题。该文依托重庆嘉华轨道专用桥主墩承台施工,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工程实施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一种深水硬质岩嵌入式承台无封底施工技术。该施工技术,采用开挖壁体基槽并浇筑基槽混凝土的方式取代大体积封底混凝土,达到为承台施工提供干作业环境的目的,可将承台范围内基坑开挖由水下作业转为干作业,缩短水下开挖作业工期,节约水下混凝土用量,提高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台 深水硬质岩 双壁钢围堰 无封底 基槽 渗透水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低渗透底水油藏油井见水模式预测模型
8
作者 蒲万芬 靳星 +2 位作者 唐晓东 白园园 王遨宇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4年第2期37-47,共11页
注水开发使得低渗透底水油藏油井见水模式更加复杂,需要进一步明确及预测油井见水模式来针对性地指导水淹治理措施。神经网络模型具备处理多元回归问题和计算速度快等优势,可被用于分析地质工程多因素参数与油井见水模式的内在关系,构... 注水开发使得低渗透底水油藏油井见水模式更加复杂,需要进一步明确及预测油井见水模式来针对性地指导水淹治理措施。神经网络模型具备处理多元回归问题和计算速度快等优势,可被用于分析地质工程多因素参数与油井见水模式的内在关系,构建见水模式预测模型。在油井见水模式划分的基础上,通过灰色关联理论和神经网络算法对BCL低渗透底水油藏油井见水模式的主控因素和预测模型进行了研究。发现水层厚度、隔夹层数、隔夹层长度和避水高度是该类油藏注水开发下影响油井见水模式的主控因素。基于主控因素结合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油井见水模式预测模型。通过对18组测试数据进行验证,平均预测误差1.4%,获得了较好的预测精度。通过易于获取的主控因素快速预测注水开发低渗透底水油藏油井的见水模式,为该类油藏的高含水针对性治理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见水模式 主控因素 低渗透底水油藏
下载PDF
大连市乌蟒岛海域大型深水坐底式网箱建设适宜性分析
9
作者 刘敏 迟庆宏 +4 位作者 李兴 马成龙 蒋欣燃 单晨枫 田涛 《渔业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38,共7页
为更加准确、科学、高效地评估大型深水坐底式网箱建设的适宜性,针对大连市乌蟒岛西北部321 hm^(2)海域,对该海域的政策符合性、海况适宜性和运营增效性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评估在该海域建设大型深水坐底式网箱的适宜性。结果显示:该海... 为更加准确、科学、高效地评估大型深水坐底式网箱建设的适宜性,针对大连市乌蟒岛西北部321 hm^(2)海域,对该海域的政策符合性、海况适宜性和运营增效性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评估在该海域建设大型深水坐底式网箱的适宜性。结果显示:该海域区域1为最适宜进行大型深水坐底式网箱建设的区域,其次为区域2、3、4、5。最适宜建设区域主要位于该海域的东南部,海域面积约13 hm^(2),符合政策要求,海域水交换状况良好,海底地形平坦,地质结构稳定,地基承载力条件较好。此区域完全可满足大型深水坐底式网箱的建设和运营需求,有利于大型深水坐底式网箱的功能发挥。本研究构建了大型深水坐底式网箱建设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选出适宜建设区域,可为大连市乌蟒岛海域大型深水坐底式网箱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深水坐底式网箱 适宜性 海水养殖 地形地貌
下载PDF
N区块底水油藏不同夹层油井见水时间预测公式参数优化
10
作者 闫文华 张昊 +3 位作者 张祺 王威翔 相欣 王晨竹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底水油藏底水锥进,使油井过早见水,导致含水率快速上升,产油量快速递减,为改变这些不利因素,提前预测油井的见水时间显得尤为重要。通常,底水油藏按照夹层渗透性质可分为无夹层井区和不渗透性夹层井区。本研究首先选用合理的预测见水时... 底水油藏底水锥进,使油井过早见水,导致含水率快速上升,产油量快速递减,为改变这些不利因素,提前预测油井的见水时间显得尤为重要。通常,底水油藏按照夹层渗透性质可分为无夹层井区和不渗透性夹层井区。本研究首先选用合理的预测见水时间公式,结果表明无夹层井区油井预测见水时间与实际见水时间最大绝对误差为11.1 d,最大相对误差5.6%;不渗透性夹层井区油井预测见水时间与实际见水时间最大绝对误差为19.0 d,最大相对误差7.2%;此外,在无夹层井区添加人工隔板抑制底水锥进,可使该井区的油井见水时间得到不同程度的延缓。本研究运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优化最佳地层垂向渗透率系数α,结果表明采出程度为20.1%,较未优化前提高了3.9%;综合含水率下降了4.7%,累计产油量增加了250×10^(3)m^(3)。最后,鉴于不渗透性夹层见水时间可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并结合各因子R值结果可见极差最大是夹层半径rb,根据极差排序将影响模型预测见水时间参数由大到小排序,排序结果得到最佳组合方案,即:夹层半径r_(b)>夹层距油水界面高度h_(b)>油井的打开程度b>产油量q_(o),方案使得预测累计产油量增加了383×10^(3)m^(3)(5%),采出程度提高了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见水时间 夹层 数值模拟 正交试验设计
下载PDF
底水油藏底水分布规律及射孔参数优化——以周长油田延安组油藏为例
11
作者 王攀 曹宗 +1 位作者 陈浩 王振龙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3期139-148,共10页
为了明确射孔参数底水油藏开发的影响,针对由于早期布井随意性较大,无井网格局,无具体的开发方案,导致研究区采油速度低、递减快,稳产难度大的问题,运用油藏地质参数分析和油藏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分析不同射孔参数条件下,不同类型底水... 为了明确射孔参数底水油藏开发的影响,针对由于早期布井随意性较大,无井网格局,无具体的开发方案,导致研究区采油速度低、递减快,稳产难度大的问题,运用油藏地质参数分析和油藏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分析不同射孔参数条件下,不同类型底水油藏开发效果。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力油层延10层底水发育,水井射孔注水厚度大小不一,对应油井受效和开采效果有明显差异;2)依据夹层分布和油水接触关系,目标油藏分为直接接触型、不稳定夹层型和稳定夹层型3类;3)Ⅰ类底水直接接触型水井射孔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抑制底水突进;最优油井射孔程度约为2 m;4)Ⅱ类/Ⅲ类型隔层分隔底水型水井射孔程度越高,开发效果越好;油井射孔程度约为70%时,开发效果好。该研究成果对同类型底水油藏开发参数设计及稳油控水提高采收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射孔厚度 数值模拟 参数优化 隔层
下载PDF
黄河水沙监测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
12
作者 蒲宝卿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3-29,共7页
对黄河水沙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使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奇异谱分析等方法构建数学模型.分析含沙量与各因素的关系、水沙通量变化规律、水沙通量趋势预测、河底高程变化规律预测等问题,并提出水沙通量监... 对黄河水沙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使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奇异谱分析等方法构建数学模型.分析含沙量与各因素的关系、水沙通量变化规律、水沙通量趋势预测、河底高程变化规律预测等问题,并提出水沙通量监测的优化策略.在环境治理、调水调沙、防洪减灾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通量 奇异谱分析 河底高程 调水调沙 时间序列分析
下载PDF
深海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沉积响应及其勘探意义
13
作者 龚承林 徐长贵 +1 位作者 尤丽 朱一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1-733,I0002,共14页
顺坡而下的重力流(浊流)与沿坡流动的底流(等深流)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当前国际沉积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与薄弱环节,交互作用沉积体系及其沉积特征相较于重力流或等深流沉积体系仍“知之甚少”。本文总结了论文作者所识别的两种典型交互作用... 顺坡而下的重力流(浊流)与沿坡流动的底流(等深流)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当前国际沉积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与薄弱环节,交互作用沉积体系及其沉积特征相较于重力流或等深流沉积体系仍“知之甚少”。本文总结了论文作者所识别的两种典型交互作用沉积体系的形态特征、沉积特征与沉积样式,查明了交互作用成因优质储层的识别标志与分布模式。深水单向迁移水道具有不对称的剖面形态与持续稳定向陡岸一侧迁移叠加的沉积样式,可进一步分为迁移方向与参与其建造底流流向相同(顺向迁移)和相反(反向迁移)两种类型;深水单向迁移朵叶具有长轴方向与区域等深线平行的形态特征以及侧向迁移延伸方向与区域等深线一致的沉积样式。重力流(浊流)与底流(等深流)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底流改造砂/交互作用砂具有与浊积砂迥异的沉积特征,如富含有孔虫和生物骨骼,无年龄倒序现象出现,突变非侵蚀接触顶界面,含有大洋水团所伴生的底栖有孔虫,可见牵引流沉积特征(如两到三段式累积概率分布特征、单峰正态的频率分布特征和位于C-M图牵引流沉积区等),这些沉积特征可作为底流改造砂的识别相标志。在剖面上,底流改造砂总是向水道迁移一侧不断迁移叠加,具有“单向叠加、有序展布”的分布模式;在平面上,底流改造砂总是沿区域等深线侧向迁移,具有“单向偏移、侧向叠置”的分布模式;时空上形成连续性好、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的超大型优质深水油气储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 深水单向迁移水道 深水单向迁移朵叶 底流改造砂
下载PDF
南海东部底水油藏水平井控水完井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谭吕 张宁 +2 位作者 曹波波 安永生 熊成琛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7-143,共7页
南海东部底水油藏分布广泛,水平井开发方式可大幅度降低底水锥进速度,但由于水平段距离长,储层非均质性和水平井跟趾效应造成的点状见水易导致油井含水率大幅上升,降低生产效益。针对上述问题,南海东部油田采用ICD、AICD、C-AICD等控水... 南海东部底水油藏分布广泛,水平井开发方式可大幅度降低底水锥进速度,但由于水平段距离长,储层非均质性和水平井跟趾效应造成的点状见水易导致油井含水率大幅上升,降低生产效益。针对上述问题,南海东部油田采用ICD、AICD、C-AICD等控水工具,结合控水颗粒充填、智能分段分流等控水工艺,开展了底水油藏水平井控水完井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显著效果。围绕南海东部底水油藏水平井控水完井技术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了不同控水方式的控水原理、技术特点和不同控水完井工具的特性曲线数学模型,总结了不同生产预测技术的应用规模和不同控水完井技术的应用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底水油藏水平井控水完井技术挑战和发展趋势,可为南海东部底水油藏水平井控水完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部 底水油藏 水平井 控水 完井
下载PDF
底水砂岩气藏注CO_(2)驱气提高采收率机理及埋存效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侯大力 龚凤鸣 +2 位作者 陈泊 梁世杰 苏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103,共11页
注CO_(2)已被广泛应用于提高油气藏采收率,但有关底水砂岩气藏注CO_(2)驱及CO_(2)埋存协同开发的研究较少,气态CO_(2)和超临界态CO_(2)驱替天然气的机理和差异尚不明确。为了改善底水砂岩气藏水侵情况和明确气态与超临界态CO_(2)驱提高... 注CO_(2)已被广泛应用于提高油气藏采收率,但有关底水砂岩气藏注CO_(2)驱及CO_(2)埋存协同开发的研究较少,气态CO_(2)和超临界态CO_(2)驱替天然气的机理和差异尚不明确。为了改善底水砂岩气藏水侵情况和明确气态与超临界态CO_(2)驱提高采收率及CO_(2)埋存机理,以X底水砂岩气藏为例,开展了注CO_(2)驱适宜度评价,提出了X气藏CO_(2)驱最优开发方案,并对比了气态和超临界态CO_(2)驱提采机理和效果,最后对注CO_(2)驱最优方案开展了生产及埋存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①X气藏适合进行注CO_(2)驱,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最优方案即注采井网为低注高采、关井时机为采出气CO_(2)浓度达10%~20%、转注时机为地层压力7.5 MPa、压力恢复水平为地层压力7.5 MPa、注气速度为3.5×10^(4) m^(3)/d、注入量为0.25 HCPV,最优方案相对于衰竭式开发预计提高气藏采收率13.83%。②超临界CO_(2)驱抑制底水锥进效果和提高采收率效果优于气态CO_(2)驱。③注CO_(2)驱最优开发方案下,该气藏的CO_(2)总埋存量为4.7×10^(6) t,其中超临界埋存量、溶解埋存量和矿化埋存量占比分别为86.05%、11.33%和2.62%。结论认为,底水砂岩气藏在发生气井水淹后采用超临界CO_(2)驱可以有效改善储层水侵情况,提高了气藏采收率,该认识为底水砂岩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砂岩气藏 气态CO_(2) 超临界态CO_(2) CO_(2)驱 CO_(2)埋存 气藏采收率 开发方案
下载PDF
应用油水井联动测试优化不稳定注水参数方法研究
16
作者 蔡涛 李坪东 +5 位作者 刘强灸 刘春林 范鹏 张禹 魏周城 安娜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5期74-78,共5页
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常规注水波及范围相对固定,技术适应性逐渐变差,采用以注水量增减或注水井停开的周期注水是一种有效的提高采收率的方法。本文提出通过对多个周期注水的井组开展油水井联动测试,即在注水量周期性变化或停注开注... 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常规注水波及范围相对固定,技术适应性逐渐变差,采用以注水量增减或注水井停开的周期注水是一种有效的提高采收率的方法。本文提出通过对多个周期注水的井组开展油水井联动测试,即在注水量周期性变化或停注开注过程中,监测注入井和采出井井底流压变化,以此来对不稳定注水的波动幅度和波动周期进行优化。该方法操作简单,受外界因素影响小,适用于不同不稳定注水油藏参数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注水 合理参数 联动测试 井底流压
下载PDF
薄层砂岩边底水油藏空气辅助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
17
作者 刘晓丽 李阳 +5 位作者 白雷 吴丛文 王红波 马挺 姜振学 万云洋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11,共9页
针对边底水油藏“双高阶段”零散分布剩余油如何有效动用、低成本高效微生物驱油体系如何研发、微生物驱效果评价及配套技术攻关等难题,建立微生物驱筛选图版并评价了油藏微生物驱的适应性;利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全面解析了油藏微生... 针对边底水油藏“双高阶段”零散分布剩余油如何有效动用、低成本高效微生物驱油体系如何研发、微生物驱效果评价及配套技术攻关等难题,建立微生物驱筛选图版并评价了油藏微生物驱的适应性;利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全面解析了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筛选了乳化效果好的采油功能菌株H3;通过对主要营养成分碳源、氮源、磷源的筛选,开展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可实现原油乳化分散和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复合粉激活体系;研究了底水油层“船底形”剩余油富集特征,形成了“微生物乳化+空气提效+稠化剂封堵”提高采收率驱油模式,明确了提高采收率幅度与注入菌体浓度、注入孔隙体积倍数正相关。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准噶尔盆地陆梁油田薄层砂岩边底水油藏,实施“4注20采”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矿场先导试验,注入微生物激活剂0.13倍孔隙体积,2017至2023年阶段增油5.6×104 t,采收率提高4.0个百分点,增油效果好的井主要分布在总菌浓度高、石油地质储量大、构造高部位、油层厚度大、底水薄、采出程度较高的区域。研究成果对丰富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序列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驱 边底水油藏 剩余油 激活体系 采收率 准噶尔盆地 陆梁油田
下载PDF
灯影组二段底水气藏试采特征及气井合理配产研究——以安岳气田GS1井区为例
18
作者 王维一 赵文韬 +6 位作者 吴洪波 聂权 韩琦 胡浩 江林 欧志鹏 江俊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9-184,共6页
四川盆地安岳气田GS1井区灯影组二段气藏为大型低幅宽缓构造、下部发育具统一气水界面底水的裂缝—孔洞型气藏,非均质性较强,开发过程中面临底水沿高角度裂缝、孔洞推进风险。为了提高GS1井区灯影组二段底水气藏开发效果,文章通过气藏... 四川盆地安岳气田GS1井区灯影组二段气藏为大型低幅宽缓构造、下部发育具统一气水界面底水的裂缝—孔洞型气藏,非均质性较强,开发过程中面临底水沿高角度裂缝、孔洞推进风险。为了提高GS1井区灯影组二段底水气藏开发效果,文章通过气藏特征综合研究,储层渗流特征、井区试采动态特征总结,综合考虑储层展布、气水关系将气藏划分四类水侵风险区,建立水侵机理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预测区域水侵模式。结合国内外典型缝洞型底水气藏研究,设计GS1井区底水气藏采气速度合理区间1.5%~3%,以延长无水采气期和确保长期稳产为目的,制定四类水侵风险区气井配产,有效指导气藏开发生产并获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同类裂缝—孔洞型底水气藏的开发生产提供了有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气藏 水侵 机理模型 合理配产
下载PDF
蓬探1井区灯二段底水气藏水侵机理
19
作者 李娟 汪周华 +4 位作者 欧家强 李钊名 杨洋 吴金川 李松岑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9729-9736,共8页
蓬探1井区灯二段气藏属于典型的超深层碳酸盐岩底水气藏,水侵是影响气藏开发效果的重要问题。目前气藏处于开发早期评价阶段,对气藏水侵机理认识模糊,制约了气藏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基于气藏现有动静态资料,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建立不同... 蓬探1井区灯二段气藏属于典型的超深层碳酸盐岩底水气藏,水侵是影响气藏开发效果的重要问题。目前气藏处于开发早期评价阶段,对气藏水侵机理认识模糊,制约了气藏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基于气藏现有动静态资料,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建立不同开发区单井机理模型,开展水侵模式预判、水侵动态主控因素分析。研究表明,蓬探1井区不同类型储层隔夹层发育,隔夹层遮挡作用显著,水侵模式总体表现为水锥型与水脊型;配产比与避水高度分别是影响两类开发区水侵程度与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对水侵机理认识为蓬探1井区开发技术政策制订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气藏 水平井 合理配产 避水高度 水平段长度
下载PDF
底水油藏水侵量计算新方法
20
作者 崔雪婷 张艺钟 +4 位作者 张茂林 杨龙 田嘉鑫 凡文科 肖千祝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64-4471,共8页
针对底水油藏的开发,在缺乏试井数据的情况下采用常规油藏物质平衡法以及试井分析方法均难以确定水驱控制储量,进而无法获得水体参数和特征来计算油田的水侵量。为了更加准确的预测水驱油田水侵量,结合生产动态资料,选择符合的水驱特征... 针对底水油藏的开发,在缺乏试井数据的情况下采用常规油藏物质平衡法以及试井分析方法均难以确定水驱控制储量,进而无法获得水体参数和特征来计算油田的水侵量。为了更加准确的预测水驱油田水侵量,结合生产动态资料,选择符合的水驱特征曲线计算水驱控制储量。在此基础上,考虑油环油、溶解气、水体等因素,建立物质平衡方程,通过亏空体积曲线法计算获得水侵量。利用Fetkvoitch拟稳态模型,采用试错法,优化计算水体体积和水侵系数,保证Fetkvoitch拟稳态模型求解的水侵量和亏空体积曲线法求解的水侵量最接近,得到最优的水体体积和水侵系数对未来生产动态中水侵量进行预测。运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的模型与本文提出两种的计算方法拟合结果对比可知的水体体积的误差为2.6%、水侵指数的误差为2.2%,计算结果准确,为底水油藏计算水侵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为预测水侵量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特征曲线 物质平衡方程 Fetkovitch拟稳态模型 水侵量 底水油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