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78
1
作者 张声生 汪红兵 +13 位作者 李振华 唐旭东 王新月 刘建平 张福文 陈明 陶琳 唐博祥 朱培一 吴兵 李保双 宋秀江 刘敏 查波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验证中医药辨证论治方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3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并分别用辨证论治(中药组)和匹维溴胺(西药组)治疗,疗程4周。结果症状疗效评价:治疗后中... 目的验证中医药辨证论治方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3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并分别用辨证论治(中药组)和匹维溴胺(西药组)治疗,疗程4周。结果症状疗效评价:治疗后中药组在腹痛程度积分、排便满意度积分、生活干扰积分以及BSS(IBS病情变化积分表)总积分4个方面优于西药组(P<0.01,P<0.05);总体疗效上,中、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165/173)和81.3%(143/17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项症状腹痛的评价:中、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1%(149/173)和70.3%(121/1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便性状疗效评价:治疗后中药组在每天排便的最多次数、10天中排便急迫感的天数和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3方面均优于西药组(P<0.01,P<0.05)。结论中医辨证论治IBS-D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辨证论治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IBS病情变化积分表 大便性状问卷
下载PDF
人类抗坏血酸(维生素C)遗传缺陷学说暨人类第一病因学说(上)——五个关于维生素C的重大发现及其对人类健康的深远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张科生 黄山鹰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5-58,共4页
通过对维生素C发现历程的分析,提出并阐述了人类抗坏血酸遗传缺陷学说。由于人类普遍存在这一遗传缺陷,因此进而提出,抗坏血酸遗传缺陷是人类全部遗传缺陷中第一位的遗传缺陷,也是人类全部病因中第一位的病因。
关键词 维生素C 遗传缺陷 低抗坏血酸症 肠道耐受量 脂蛋白(a)
下载PDF
小肠血管瘤病:病例报导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忠华 赵玉祥 王永平 《现代医用影像学》 1994年第6期258-261,共4页
血管瘤是肠道的良性肿瘤,很少见,发病率为1/14,000。小肠钡餐检查可见到类似息肉样病变的粘膜下充盈缺损,与小肠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不易区别。本文报导我院遇到的1例小肠血管瘤病并提供这方面的文献复习资料。
关键词 血管瘤 小肠钡餐 充盈缺损
下载PDF
混凝土桥梁结构缺陷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盛君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8年第1期109-110,共2页
文中在系统分析混凝土桥梁结构缺陷的类型及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混凝土桥梁结构缺陷的产生原因,并对混凝土桥梁结构产生的缺陷危害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混凝土桥梁结构表层缺陷的检查分析方法及内容。
关键词 混凝土桥梁 结构缺陷 表层缺陷 内部缺陷
下载PDF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8例报告
5
作者 聂建雄 《中外医疗》 2011年第10期4-5,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18例,男15例,女3例,均为重物压砸伤或车祸致伤致足跟部及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组织裸露,均采用带血管蒂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皮瓣修复;效果良好。结果...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18例,男15例,女3例,均为重物压砸伤或车祸致伤致足跟部及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组织裸露,均采用带血管蒂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皮瓣修复;效果良好。结果 18例中1例出现血管危象,及时行血管解痉治疗而皮瓣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而Ⅱ期行植皮后创面愈合,其余病例转移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修复。结论足跟部及踝部皮肤缺损,采用带血管蒂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皮瓣修复,手术风险小,且不牺牲肢体主要血管,能有效降低肢体的伤残率。保全肢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皮瓣 踝周缺损 修复
下载PDF
分子诊断技术在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苟静 王朝霞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773-1776,共4页
随着生物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诊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与治疗。儿童炎症性肠病(IBD)是感染、免疫、环境等因素作用于特定遗传背景下引起的慢性肠道炎症。儿童IBD,尤其是早发、极早发IBD的发病与单基因缺陷关系更为密切。... 随着生物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诊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与治疗。儿童炎症性肠病(IBD)是感染、免疫、环境等因素作用于特定遗传背景下引起的慢性肠道炎症。儿童IBD,尤其是早发、极早发IBD的发病与单基因缺陷关系更为密切。在临床工作中早期识别这类患儿,及时完善基因检测,不仅可以明确基因缺陷类型,而且可以揭示其炎症信号传导通路,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同时IBD治疗药物相关的药物遗传学直接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应答率,从而影响临床缓解及肠黏膜修复,因此尽快了解与揭示亚裔人口的自身药物免疫原性,对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减少患儿在诱导缓解及维持缓解期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减少并发症及复发十分重要。总之,分子诊断在儿童IBD诊治中的意义不仅仅限于病因诊断,对治疗方法及药物选择也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分子诊断 单基因缺陷 药物遗传学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