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flavonoid from the bract of Zea mays L. 被引量:1
1
作者 Yan Wang Yin Yan Liu +3 位作者 Xiao Hong Yang Di Chen Cheng Peng Guang Shu Wang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1期1350-1351,共2页
A new flavonoid was isolated from the bract of Zea mays L.The structure of the compound was identified as 4',5,7-trihydroxy-3',5'-dimethoxyflavone 7-O-[β-D-apiofu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 on the ground... A new flavonoid was isolated from the bract of Zea mays L.The structure of the compound was identified as 4',5,7-trihydroxy-3',5'-dimethoxyflavone 7-O-[β-D-apiofu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 on the ground of chemical and spectroscopic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ea mays L. Flavonoid bract
下载PDF
Phylogeny and Evolution of Bracts and Bracteoles in Tacca (Dioscoreaceae) 被引量:1
2
作者 Ling Zhang Hong-Tao Li +5 位作者 Lian-Ming Gao Jun-Bo Yang De-Zhu Li Charles H. Cannon Jin Chen Qing-Jun L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1期901-911,共11页
Most species in the genus Tacca (Dioscoreaceae) feature green to black purple, conspicuous inflorescence involucral bracts with variable shapes, motile filiform appendages (bracteoles), and diverse types of inflor... Most species in the genus Tacca (Dioscoreaceae) feature green to black purple, conspicuous inflorescence involucral bracts with variable shapes, motile filiform appendages (bracteoles), and diverse types of inflorescence morphology. To infer the evolution of these inflorescence traits, we reconstructed the molecular phylogeny of the genus, using DNA sequences from one nuclear, one mitochondrial, and three plastid loci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atpA, rbcL, trnL-F, and trnH-psbA). Involucres and bracteoles characters were mapped onto the phylogeny to analyze the sequence of inflorescence trait evolution. In all analyses, species with showy involucres and bracteoles formed the most derived clade, while ancestral Tacca had small and plain involucres and short bracteoles, namely less conspicuous inflorescence structures. Two of the species with the most elaborate inflorescence morphologies (T. chantrieri in southeast China and T. integrifolia in Tibet), are predominantly self-pollinated, indicating that these conspicuous floral displays have other functions rather than pollinator attraction.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motile bracteoles and involucres may facilitate selfing; display photosynthesis in the dim understory, and protect flowers from herbiv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A bracteoles bractS ITS molecular phylogeny RBCL Tacca TRNH-PSBA trnL-F.
原文传递
Bract suppression regulated by the miR156/529-SPLs-NL1-PLA1 module is required for the transition from vegetative to reproductive branching in rice 被引量:10
3
作者 Lei Wang Luchang Ming +15 位作者 Keyan Liao Chunjiao Xia Shengyuan Sun Yu Chang Hongkai Wang Debao Fu Conghao Xu Zhengji Wang Xu Li Weibo Xie Yidan Ouyang Qinglu Zhang Xianghua Li Qinghua Zhang Jinghua Xiao Qifa Zhang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7期1168-1184,共17页
Reproductive transition of grasses is characterized by switching the pattern of lateral branches,featuring the suppression of outgrowth of the subtending leaves(bracts)and rapid formation of higher-order branches in t... Reproductive transition of grasses is characterized by switching the pattern of lateral branches,featuring the suppression of outgrowth of the subtending leaves(bracts)and rapid formation of higher-order branches in the inflorescence(panicle).However,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such changes remain largely unknown.Here,we show that bract suppression is required for the reproductive branching in rice.We identified a pathway involving the intrinsic time ruler microRNAI56/529,their targets SQUAMOSA PROMOTER BINDING PROTEIN LIKE(SPL)genes,NECK LEAF1(NL1),and PLASTOCHRON1(PLA1),which regulates the bract outgrowth and thus affects the pattern switch between vegetative and reproductive branching.Suppression of the bract results in global reprogramming of transcriptome and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following the reproductive transition,while these processes are largely dysregu-lated in the mutants of these genes.These discoveries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plant architecture and provide novel insights for improving crop y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SS plant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al timing lateral branch bract suppression
原文传递
甜加糯型鲜食玉米留层加工关键工艺研究
4
作者 牛虎利 张昊宇 +4 位作者 常宏杰 田伟 郭明昊 张高帅 闫海鹏 《河北工业科技》 CAS 2024年第2期154-160,共7页
为了最大程度延长并保持甜加糯型鲜食玉米的营养成分和口感,对玉米加工工艺进行研究。首先,确定了需要保留玉米内部2~4片苞叶的加工要求;其次,以冀糯173甜加糯型鲜食玉米为研究对象,掌握了鲜食玉米苞叶包覆状态及其在穗柄上的生长分布规... 为了最大程度延长并保持甜加糯型鲜食玉米的营养成分和口感,对玉米加工工艺进行研究。首先,确定了需要保留玉米内部2~4片苞叶的加工要求;其次,以冀糯173甜加糯型鲜食玉米为研究对象,掌握了鲜食玉米苞叶包覆状态及其在穗柄上的生长分布规律,提出了先定位切割再利用内外层苞叶附着力的差异去除外层苞叶的加工工艺;然后,在开展鲜食玉米外部形态尺寸测量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环状定位结构,并搭建了去苞叶设备;最后,通过合理留层试验对所提出的加工工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先经定位环定位切割穗柄,再经去苞叶设备处理的玉米能够苞叶合理留层2~4片,定位环参数为大内径53 mm、小内径41 mm、接触区8 mm、保护区2 mm、厚度2.5 mm。先定位切割再去除外层苞叶的加工工艺合理可行,能够实现甜加糯型鲜食玉米合理保留内层苞叶的加工目标。鲜食玉米留层加工工艺可为甜加糯型鲜食玉米留层加工生产线的设计和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学 甜加糯鲜食玉米 玉米形态学 玉米加工工艺 苞叶合理留层
下载PDF
不同品种三角梅开花过程中苞片色彩参数和色素含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慧会 曾莹 +1 位作者 圣倩倩 祝遵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5,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花色三角梅开花进程中的苞片色彩参数和色素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苞片色彩淡化机制。【方法】以橙色系和粉色系三角梅中5个苞片色彩淡化程度明显的品种为材料,利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比色卡(RHSCC)和色差仪对花蕾期(S1)、... 【目的】探究不同花色三角梅开花进程中的苞片色彩参数和色素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苞片色彩淡化机制。【方法】以橙色系和粉色系三角梅中5个苞片色彩淡化程度明显的品种为材料,利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比色卡(RHSCC)和色差仪对花蕾期(S1)、盛花期(S2)和末花期(S3)的苞片色彩参数进行测量,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对其开花过程中苞片色素含量进行测定,并对苞片色彩参数与色素含量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开花进程中,5个三角梅品种苞片色彩呈现不同程度的淡化现象,其中橙色系品种‘变色龙’和‘金色光辉’的苞片色彩总淡化程度相对较大,粉色系品种‘中国丽人’‘金边重粉’和‘金发女郎’的苞片色彩淡化程度较小;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开花过程中除‘变色龙’苞片中总黄酮含量高于甜菜色素外,其他4个品种苞片中色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甜菜色素、总黄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苞片色彩参数与色素含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甜菜色素是影响三角梅苞片色彩变化的主要色素,其中以甜菜红素的影响最大;总黄酮和甜菜黄素是影响橙色系三角梅苞片色彩淡化的主要色素,甜菜红素和总黄酮是影响粉色系三角梅苞片色彩淡化的主要色素。【结论】不同品种三角梅在开花过程中的苞片色彩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三角梅苞片色彩参数与色素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苞片色素的成分变化是影响三角梅苞片呈色和淡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梅 苞片 色彩 色素
下载PDF
乳酸菌对不同果穗状态全株青贮玉米饲料品质的影响
6
作者 田吉鹏 程云辉 +2 位作者 刘蓓一 顾洪如 丁成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1期72-75,79,共5页
为研究乳酸菌添加剂对不同果穗状态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营养品质、真菌污染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利用蒸馏水(CK)、植物乳杆菌处理(LP处理,添加量为1×10^(6)CFU/g鲜样)以及布氏乳杆菌处理(LB处理,添加量为1×10^(6)CFU/g... 为研究乳酸菌添加剂对不同果穗状态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营养品质、真菌污染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利用蒸馏水(CK)、植物乳杆菌处理(LP处理,添加量为1×10^(6)CFU/g鲜样)以及布氏乳杆菌处理(LB处理,添加量为1×10^(6)CFU/g鲜样)添加进果穗全包、果穗露顶和果穗露顶穗腐组中进行青贮发酵。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均取得了良好的发酵效果。果穗露顶组具有更高的WSC含量和霉菌数量,且相对果穗全包组具有更高的总酸含量、乳酸/乙酸比值和更低的pH。LP处理增加了乳酸含量、降低了pH。LB处理显著增加了乙酸含量并降低乳酸/乙酸比值,具有最低的酵母菌数量和最高的有氧稳定性,2种添加剂的使用均显著降低了氨态氮含量和霉菌数量。乳酸菌添加剂的应用对于提升不同果穗状态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营养品质和有氧稳定性并降低真菌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果穗露顶 全株玉米青贮 真菌污染 有氧稳定性
下载PDF
湖北罗田主栽板栗品种果实表型多样性分析
7
作者 朱海洋 于昕冉 +3 位作者 侯晓雅 徐开明 晏文君 赵振利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0-169,共10页
【目的】探究湖北省罗田县主栽板栗品种的果苞和坚果在形态特征上的多样性,评估这些性状的变异范围,并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对果苞横纵径、坚果横纵径、果苞质量、坚果粒数、坚果单粒质量等13个表型指标进行测定,并应用描... 【目的】探究湖北省罗田县主栽板栗品种的果苞和坚果在形态特征上的多样性,评估这些性状的变异范围,并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对果苞横纵径、坚果横纵径、果苞质量、坚果粒数、坚果单粒质量等13个表型指标进行测定,并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方差分析法、多重比较法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不同品种板栗在同一指标上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13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6.80%,在这些特征中,坚果单粒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4.09%,而坚果纵径的变异系数最小,仅为2.63%。2)坚果表型的性状稳定性较高,其平均变异系数为5.94%,明显低于果苞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7.80%),表明坚果表型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稳定性。3)据相关性分析,其中有5对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6对呈显著正相关,1对呈极显著负相关,1对呈显著负相关;果苞质量与坚果横径呈显著正相关,与坚果单粒质量和底座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坚果单粒质量与坚果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底座横径呈显著正相关,板栗坚果单粒质量与坚果表型性状更为紧密,与果苞表型性状相关性较小。【结论】对湖北省罗田县的主栽板栗品种果进行果实表型多样性分析,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其遗传变异规律,可为湖北省罗田县主栽板栗种质资源评价及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表型多样性 相关性 果苞 坚果
下载PDF
珙桐AP2/ERF家族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鉴定
8
作者 曾沥 孙曼丽 +2 位作者 刘晋芸 胡小盼 魏炜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67,共9页
为探究AP2/ERF类转录因子在珙桐开花调控及花器官发育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从实验室珙桐不同发育时期苞片和叶片的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调控珙桐苞片发育相关AP2/ERF家族基因DiAP2-1、DiDREB-1和DiRAV-1,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克隆及功... 为探究AP2/ERF类转录因子在珙桐开花调控及花器官发育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从实验室珙桐不同发育时期苞片和叶片的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调控珙桐苞片发育相关AP2/ERF家族基因DiAP2-1、DiDREB-1和DiRAV-1,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克隆及功能鉴定初步研究了目的基因在珙桐苞片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制.亚细胞定位实验显示DiAP2-1主要定位于细胞质,DiDREB-1和DiRAV-1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对目的基因在珙桐中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DiAP2-1和DiRAV-1在苞片发育过程中表达量逐渐降低,DiDREB-1只在苞片第三时期高表达,推测DiDREB-1、DiRAV-1属于A类基因,DiAP2-1属于B类基因.表型实验显示DiDREB-1和DiRAV-1转基因拟南芥株系较野生型表现为明显的早花,DiAP2-1同源基因对应的拟南芥突变体与同一时期野生型拟南芥对比表现为花瓣减少且萼片大,角果呈短粗状且败育.对关键开花调控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发现DiDREB-1和DiRAV-1异源表达后使其他促花因子表达量上调进而使拟南芥花期提前.以上结果表明,AP2/ERF类转录因子DiAP2-1、DiDREB-1和DiRAV-1在珙桐苞片及花器官发育和珙桐开花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珙桐 花器官 苞片 AP2/ERF
下载PDF
以草莓花梗为外植体的高效组培快繁技术
9
作者 蔡鑫 江景勇 +3 位作者 陈银龙 王娇阳 米敏 邱莉萍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1614-1617,共4页
健康种苗是草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组培快繁技术是生产健康种苗的重要一环。文章通过比较不同品种来源、不同器官来源外植体产生的不定芽发生率和再生芽数,来探究草莓花梗成苗的快繁技术。试验发现,带有花蕾和苞片部位的花梗能在接种... 健康种苗是草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组培快繁技术是生产健康种苗的重要一环。文章通过比较不同品种来源、不同器官来源外植体产生的不定芽发生率和再生芽数,来探究草莓花梗成苗的快繁技术。试验发现,带有花蕾和苞片部位的花梗能在接种后3周形成不定芽,6周形成丛生芽;不定芽发生率可达100%。这为草莓种质资源保存、健康种苗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花梗 苞片 不定芽 匍匐茎 组织培养
下载PDF
低脂蛋黄酱的工艺配方研究
10
作者 安源春 戴涛 《现代食品》 2024年第18期113-118,共6页
本研究通过添加圆苞车前子壳粉、玉米变性淀粉复配凝胶代替蛋黄酱中部分油脂,将油脂的比例降低到30%。以感官评分和硬度、黏着度为指标,设计单因素实验对蛋黄酱进行分析,并设计正交实验进行工艺配方的优化。最终分析得出低脂蛋黄酱的最... 本研究通过添加圆苞车前子壳粉、玉米变性淀粉复配凝胶代替蛋黄酱中部分油脂,将油脂的比例降低到30%。以感官评分和硬度、黏着度为指标,设计单因素实验对蛋黄酱进行分析,并设计正交实验进行工艺配方的优化。最终分析得出低脂蛋黄酱的最佳工艺配方为:圆苞车前子壳粉添加量0.6%,蜡质玉米变性淀粉添加量2.0%,油添加量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苞车前子壳粉 玉米淀粉 低脂蛋黄酱 加工工艺
下载PDF
Cone and Ovule Development in Platycladus orientalis (Cupressaceae)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泉 邢树平 +1 位作者 胡玉熹 林金星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6期564-569,共6页
Seed cone in 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e consists of four or five pairs of decussate bracts. Usually, two pairs of the fertile bracts in the middle of the cone subtend six ovules, which initiate in an acropeta... Seed cone in 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e consists of four or five pairs of decussate bracts. Usually, two pairs of the fertile bracts in the middle of the cone subtend six ovules, which initiate in an acropetal manner. Only one ovule presents on each of the upper fertile bract, while two ovules initiate from a common primordium in the axil of lower bracts. In Beijing, most female cones initiated in July. All parts of the cone formed before dormancy, which occurred during November to the next January. After pollination in March, bract morphology changed dramatically; intercalary growth of the bract base formed a conspicuous protuberance, in which inverted vascular system developed. Furthermore, ovules on different pairs of bracts initiated in an acropetal manner and two ovules in each lower fertile bract initiated from a common primordium, 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the basipetal initiation of ovules and independently formed single ovule as reported by Takaso in Calltr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tycladus orientalis ovule development seed cone development bract structure
下载PDF
Ontogeny and Metamorphic Patterns of Female Reproductive Organs of Ephedra sinica Stapf (Ephedraceae)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永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10期1011-1017,共7页
Ontogeny and metamorphic. development of female reproductive organs in Ephedra sinica Stapf were surveyed. At the end of April, female cones began to initialize from the vegetative buds. Pollination occurred in mid-Ma... Ontogeny and metamorphic. development of female reproductive organs in Ephedra sinica Stapf were surveyed. At the end of April, female cones began to initialize from the vegetative buds. Pollination occurred in mid-May and seeds matured at the beginning of July. The ontogenetic pattern of female reproductive organs of E. sin ca is basically similar to that of E. distachya L. The foliar nature of the outer envelope of the ovule in Ephedra is corroborated. Reduction of ovule number as a tendency of speciation in the genus is substantiated by the occurrence of tri-ovulate cones coupled with comprehensive characters of the genus. The metamorphic patterns as well as the leaf nature of the outer envelope indicate that female cones of Ephedra are compound while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units of the ovulate cone have been reduced from secondary reproductive shoots similar to those of cordaites by phylogenetic transformation, fusion and reduction. Each fertile bract together with its axillary female reproductive unit composed the Bract Scale and Seed Scale Complex of Ephed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HEDRA female reproductive unit ONTOGENY metamorphic development bract scale and seed scale complex
下载PDF
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差异及其对籽粒脱水的影响 被引量:38
13
作者 李璐璐 明博 +3 位作者 谢瑞芝 王克如 侯鹏 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55-1867,共13页
【目的】玉米籽粒脱水速率快、收获期含水率低是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基本要求。穗部性状是玉米遗传基础的直观表现,与籽粒脱水有较紧密的联系,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影响籽粒脱水速率的关键指标,对于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选育和筛选具... 【目的】玉米籽粒脱水速率快、收获期含水率低是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基本要求。穗部性状是玉米遗传基础的直观表现,与籽粒脱水有较紧密的联系,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影响籽粒脱水速率的关键指标,对于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选育和筛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以黄淮海夏玉米区当前主推的22个品种为研究对象,按苞叶、籽粒、穗轴和穗柄等部位将穗部性状分为41个指标参数,于2015—2016年进行连续观测,并与衡量籽粒脱水快慢的5个参数(生理成熟前籽粒脱水速率、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籽粒总脱水速率、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和收获期籽粒含水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41个穗部指标在品种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部分指标与籽粒脱水特征密切相关。苞叶长度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显著负相关,与收获期籽粒含水率显著正相关;"苞叶长度/果穗长度"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显著负相关;果穗夹角与籽粒总脱水速率显著正相关;穗轴生理成熟期含水率与籽粒生理成熟期、收获期含水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穗粒数与生理成熟前籽粒脱水速率、总脱水速率分别达到极显著、显著水平的负相关关系;"果穗长度/行粒数"与籽粒生理成熟前、后和总脱水速率分别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生理成熟期百粒干重与籽粒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穗部其他性状与籽粒脱水速率、生理成熟期和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黄淮海区域现有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差异较大,苞叶短、穗轴生理成熟期含水率低、果穗夹角大、穗粒数少、籽粒小等穗部特征有利于籽粒脱水,可为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筛选和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籽粒脱水 苞叶 籽粒 穗轴 穗柄
下载PDF
短日照处理天数对一品红开花和观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孙兆法 韩明三 +4 位作者 翟晓灵 吴稚斐 于遒功 薛继岗 陈莉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83-586,共4页
短日照处理不同天数后转到自然长日照下,研究短日照处理对促成栽培的‘千禧’和‘早生天鹅绒’一品红生长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日照处理天数对其发育进程、苞片着色和观赏品质有显著影响.苞片转色后结束短日照处理,节数与连续短日照相... 短日照处理不同天数后转到自然长日照下,研究短日照处理对促成栽培的‘千禧’和‘早生天鹅绒’一品红生长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日照处理天数对其发育进程、苞片着色和观赏品质有显著影响.苞片转色后结束短日照处理,节数与连续短日照相似,但开花显著延迟;现蕾时结束短日照处理,开花时间、冠幅与连续短日照相似;过渡性叶片面积在短日照处理至现蕾后13~14 d才与连续短日照相似.一品红对短日照处理天数的反应存在品种差异.现蕾前结束短日照处理导致一品红过渡性叶片的节间和花梗伸长、苞片着色变差,出现开花逆转现象.为了保证观赏品质,短日照处理要持续到现蕾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品红 短日照 观赏品质 苞片着色 开花逆转
下载PDF
玉米苞叶中新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16
15
作者 张沐新 刘银燕 +2 位作者 孙薇 杨晓虹 王广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554-2557,共4页
从玉米(Zea mays L)苞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4个黄酮类化合物,采用UV,IR,MS,1D NMR和2D NMR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它们分别为苜蓿素(1)、苜蓿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2)、苜蓿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3)和苜蓿素-7-O-[β... 从玉米(Zea mays L)苞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4个黄酮类化合物,采用UV,IR,MS,1D NMR和2D NMR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它们分别为苜蓿素(1)、苜蓿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2)、苜蓿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3)和苜蓿素-7-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其中,化合物4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苞叶 黄酮类化合物 苜蓿素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玉米苞叶多糖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扬 张艳 +2 位作者 杨秀东 刘洋 周鸿立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267-271,共5页
应用响应面法优化玉米苞叶多糖提取工艺。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择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液料比、乙醇浓度为影响因子,多糖提取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玉米苞叶多糖的最佳提取... 应用响应面法优化玉米苞叶多糖提取工艺。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择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液料比、乙醇浓度为影响因子,多糖提取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玉米苞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2.0 h、温度83℃、液料比17∶1(m L/g)、乙醇浓度63%,此条件下的多糖提取率为0.5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苞叶 多糖 响应面法 提取
下载PDF
鹅耳枥和虎榛子(桦木科)雌性生殖器官的形态发生 被引量:18
17
作者 陈之端 邢树平 +1 位作者 梁汉兴 路安民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11期1110-1114,共5页
为了进一步理解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在扫描电镜下 ,对桦木科植物鹅耳枥 (CarpinusturczaninowiiHance)和虎榛子 (OstryopsisdavidianaDecne .)的雌花序、小花序和雌花的原基形成和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两种植物均具单性花 ,雌雄同... 为了进一步理解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在扫描电镜下 ,对桦木科植物鹅耳枥 (CarpinusturczaninowiiHance)和虎榛子 (OstryopsisdavidianaDecne .)的雌花序、小花序和雌花的原基形成和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两种植物均具单性花 ,雌雄同株。其雌花序为复合的穗状花序 ,每两朵小花构成一个小聚伞花序 ,多个这样的小花序螺旋排列在一个总花序轴上。小花序由 5枚苞片组成 ,1枚初级苞片 ,4枚次级苞片。后者分别由两个半环状的共同原基发育而来。鹅耳枥的近轴面次级苞片生长缓慢 ,远轴面的生长较快 ,成熟时呈扩展的叶片状 ;虎榛子的近轴面和远轴面次级苞片均生长较快 ,成熟时靠合呈囊状。花被原基为环状 ,花被随着子房的发育而逐渐长大包围子房并与之愈合。研究对前人有关小花序的苞片数目和两个二心皮子房的定位方式等方面的认识作了澄清或纠正。每个小花序的苞片数目不像Abbe观察的那么多 ;二心皮子房定位方式在鹅耳枥属是互成直角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木科 鹅耳枥属 虎榛子属 形态发生 苞片 花被 小花序 雌性生殖器官
下载PDF
河南省夏玉米最佳收获期研究 被引量:39
18
作者 刘京宝 房志勇 +4 位作者 赵霞 黄璐 夏来坤 冯保荣 刘麦囤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6-48,55,共4页
为了确定河南省夏玉米最佳收获期,2009年利用48个玉米新品种(组合)进行了夏玉米最佳收获期研究,结果表明,当籽粒黑层形成(达到生理成熟)时,籽粒含水量在25%~35%,果穗苞叶完全变干,彻底松散,可作为收获期标准。个别品种稍有差异。籽粒... 为了确定河南省夏玉米最佳收获期,2009年利用48个玉米新品种(组合)进行了夏玉米最佳收获期研究,结果表明,当籽粒黑层形成(达到生理成熟)时,籽粒含水量在25%~35%,果穗苞叶完全变干,彻底松散,可作为收获期标准。个别品种稍有差异。籽粒乳线位置品种间变化较大,如10月10日,2个品种籽粒乳线消失,6个品种乳线位置在70%~80%,10个品种在80%~90%,30个品种在90%~100%,乳线消失不能作为收获期的标准。在河南省一年两熟制地区,10月上旬为夏玉米的最佳收获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乳线 黑层 苞叶 最佳收获期
下载PDF
玉米苞叶降低动脉硬化家兔白细胞凋亡及CD_(44)表达 被引量:9
19
作者 侯建明 甄颜君 +4 位作者 王林 吴中秋 武梅芳 刘淑君 王菊素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036-1037,共2页
目的 探讨玉米苞叶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动物外周血白细胞凋亡和CD4 4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家兔分为正常对照组、动脉硬化模型组、低剂量组 (造模 9w后给予低剂量玉米苞叶煎剂 )、高剂量组 (造模 9w后给予高剂量玉米苞叶煎剂 )。 1 7w后... 目的 探讨玉米苞叶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动物外周血白细胞凋亡和CD4 4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家兔分为正常对照组、动脉硬化模型组、低剂量组 (造模 9w后给予低剂量玉米苞叶煎剂 )、高剂量组 (造模 9w后给予高剂量玉米苞叶煎剂 )。 1 7w后测血脂和血中白细胞凋亡率及CD4 4表达量 ,观察主动脉形态变化。结果 ①模型组白细胞凋亡率 (6 58± 2 53) % ,CD4 4表达量 6 97± 1 41 ,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 0 1 ) ,②白细胞凋亡率和CD4 4表达量在低剂量组分别为 3 1 1± 1 50、4 76± 0 57;高剂量组为 3 74± 1 66、4 64± 0 42 ,均显著低于模型组 (P <0 0 1 )。结论 玉米苞叶煎剂可显著降低动脉硬化家兔白细胞凋亡率和CD4 4表达量 ,且这种作用不是通过降血脂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白细胞 凋亡 CD44 玉米苞叶
下载PDF
玉米苞叶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平滑肌细胞凋亡及p53和Fas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甄彦君 朱方 +3 位作者 侯建明 刘芳 周晓红 梁虹霞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1-122,共2页
目的 探讨玉米苞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AS)的机制。方法 选用大耳白家兔 ,复制家兔 AS模型 ,随机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玉米苞叶组和正常对照组。成模后给予玉米苞叶煎剂治疗 ,8w后处死家兔 ,采用流氏细胞术检测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率... 目的 探讨玉米苞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AS)的机制。方法 选用大耳白家兔 ,复制家兔 AS模型 ,随机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玉米苞叶组和正常对照组。成模后给予玉米苞叶煎剂治疗 ,8w后处死家兔 ,采用流氏细胞术检测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率以及凋亡相关基因 p53和 Fas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p53和 Fas蛋白的表达增强 (P<0 .0 5) ,主动脉壁肉眼观测出现典型斑块。玉米苞叶组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 (P<0 .0 5) ;p53和 Fas蛋白表达下调 (P<0 .0 5) ;主动脉斑块面积较模型组明显减小。结论 玉米苞叶通过调节 p53和 Fas蛋白表达而调节 AS家兔平滑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苞叶 动脉粥样硬化 平滑肌细胞 凋亡 P53 Fa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