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utomated Silicon-Substrate Ultra-Microtome for Automating the Collection of Brain Sections in Array Tomography
1
作者 Long Cheng Weizhou Liu +2 位作者 Chao Zhou Yongxiang Zou Zeng-Guang Hou 《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 SCIE EI CSCD 2021年第2期389-401,共13页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and working principle of brain neural networks requires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brain tissue samples using array tomography method.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construction perform...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and working principle of brain neural networks requires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brain tissue samples using array tomography method.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construction performance,the sequence of brain sections should be collected with silicon wafers for subsequent electron microscopic imaging.However,the current collection of brain sections based on silicon substrate involve mainly manual collection,which requires the involvement of automation techniques to increase collection efficiency.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sign of an automatic collection device for brain sections.First,a novel mechanism based on circular silicon substrates is proposed for collection of brain sections;second,an automatic collection system based on microscopic object detection and feedback control strategy is proposed.Experimental results verify the function of the proposed collection device.Three objects(brain section,left baffle,right baffle)can be detected from microscopic images by the proposed detection method.Collection efficiency can be further improved with position feedback of brain sections well.It has been experimentally verified that the proposed device can well fulfill the task of automatic collection of brain sections.With the help of the proposed automatic collection device,human operators can be partially liberated from the tedious manual collection process and collection efficiency can be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ray tomography automatic collection system brain sections microscopic object detection serial section
下载PDF
Mobile Phone Usage and the Risk of Brain Tumors
2
作者 Naina Sawal Amir Hossein Mortazavi Entesab 《Occupational Diseases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16年第3期47-55,共10页
Purpose: This literature review investigated the possibl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use of mobile phones and brain tumors. Methods: In brief, 11 publications were retrieved from JSTOR, PubMed, Google Scholar and Summon ... Purpose: This literature review investigated the possibl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use of mobile phones and brain tumors. Methods: In brief, 11 publications were retrieved from JSTOR, PubMed, Google Scholar and Summon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usage of mobile phones in patients with a brain tumor and those without. Papers published in English, and after 2001 were selected for. There was no limit on age, gender,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type of brain tumor. Results: For regular mobile phone usage, the combined odds ratios (OR)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for three studies are: 1.5 (1.2 - 1.8), 1.3 (0.95 - 1.9), and 1.1 (0.8 - 1.4),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 odds ratio did not increase, regardless of mobile phone use duration. Additionally, Lonn et al. (2005) observed that the risk also did not significantly increase when assessing the laterality (ipsilateral or contralateral) of the tumor in relation to side of head used for the mobile phone. Kan et al. (2007) observed an OR of 1.22 when comparing analog phone to digital phone use. Conclusion: This review concludes that there is no current association between mobile phone u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rain tumors. Although certain studies speak in favor of an increased risk, many are plagued with either: sampling bias, misclassification bias, or issues concerning risk estimates. Further research needs to be done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long-term effect of mobile phone usage on the risk of developing a brain tum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lular Phone Cancer Tumor brain Mobile Phone Short Term Long Term CROSS-sectionAL Meta-Analysis RADIOFREQUENCIES GLIOMA MENINGIOMA and Schwannoma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三维定标法在冠、矢状位MRI脑结构定位的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沈龙山 王震寰 +4 位作者 张磊 张顺花 张艳 张俊祥 刘志军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716-719,共4页
目的:为冠状及矢状位断层影像解剖研究探讨新的方法。方法:应用个人计算机设备,采用计算机辅助的三维定标法,对大脑冠状位、矢状位MRI上中央进行了识别、定位,并与连续追踪法结果比较。结果:计算机辅助三维定标法精确、方便地实现了中... 目的:为冠状及矢状位断层影像解剖研究探讨新的方法。方法:应用个人计算机设备,采用计算机辅助的三维定标法,对大脑冠状位、矢状位MRI上中央进行了识别、定位,并与连续追踪法结果比较。结果:计算机辅助三维定标法精确、方便地实现了中央沟在冠状面、矢状面等各断层MRI的识别和准确定位,识别结果与连续追踪法互相印证。结论:计算机辅助的三维定标技术可用于断层影像解剖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影像解剖 磁共振成像 三维定标法 中央沟
下载PDF
基于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的生物元素成像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欣颖 郑令娜 +4 位作者 王海龙 史俊稳 丰伟悦 李亮 王萌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46-1651,共6页
生物体内的微量元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功能,也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现代生物医学的研究亟需能在组织、细胞等不同水平上原位分析生物样品中微量元素的分析方法。本研究建立了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原位分析生物样... 生物体内的微量元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功能,也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现代生物医学的研究亟需能在组织、细胞等不同水平上原位分析生物样品中微量元素的分析方法。本研究建立了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原位分析生物样品的方法。采用线扫描模式和较小的激光输出能量(<1 J/cm^2),得到了鼠脑切片和金纳米颗粒暴露后单细胞的金属元素成像图。LA-ICP-MS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检出限好、运行成本较低等优势,有望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激光剥蚀 元素成像 单细胞分析 鼠脑切片 金纳米颗粒
下载PDF
人脑伏隔核的数字解剖 被引量:3
5
作者 陈禹 韩锋 +5 位作者 王伟 郝嘉南 许冬明 晏发隆 刘学成 牛松青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4-358,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人脑中伏隔核的定位、参数测量及三维显示。方法运用数控铣床完成1例45岁男性标本头部原始数据的采集,断面间距0.5mm。选取包含脑组织的连续横断面图像300幅,利用Photoshop CS软件完成尾状核、壳、伏隔核的图像分割,在重建... 目的探讨数字人脑中伏隔核的定位、参数测量及三维显示。方法运用数控铣床完成1例45岁男性标本头部原始数据的采集,断面间距0.5mm。选取包含脑组织的连续横断面图像300幅,利用Photoshop CS软件完成尾状核、壳、伏隔核的图像分割,在重建的连续冠状断面图像上按照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颅脑图像分割方法区分伏隔核,计算伏隔核体积及相关位置信息。利用Amira 3.1.1软件实现尾状核、壳、伏隔核的三维可视化。结果伏隔核及其毗邻结构、常用伏隔核损毁靶点清晰显示。伏隔核体积左侧为972.5mm3,右侧为830.6mm3,左侧大于右侧。伏隔核质心三维坐标,左侧(-11.0,24.4,1.3),右侧(9.3,23.9,1.7)。结论伏隔核的数字解剖能够清晰显示伏隔核的形态,明确伏隔核的体积、位置及毗邻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隔核 断面解剖 数字解剖 数字人
下载PDF
成人大脑中央前沟在冠状断面上的定位 被引量:3
6
作者 丁娟 李传福 +4 位作者 刘树伟 郑金勇 李振平 侯金文 刘汉明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 :探索大脑中央前沟在冠状断面上的准确定位。方法 :采用冠状断层标本与相应MRI图像对照观察、统计的方法。结果 :1 在豆状核首次出现断面上 ,中央前沟的出现率左侧 3 3 %、右侧 3 0 %。在中央前沟首次出现断面上 ,豆状核的出现率... 目的 :探索大脑中央前沟在冠状断面上的准确定位。方法 :采用冠状断层标本与相应MRI图像对照观察、统计的方法。结果 :1 在豆状核首次出现断面上 ,中央前沟的出现率左侧 3 3 %、右侧 3 0 %。在中央前沟首次出现断面上 ,豆状核的出现率左侧 97%、右侧 1 0 0 %。 2 在前连合断面上 ,中央前沟的出现率左、右侧均为 87% ,且位于大脑半球额叶上外侧面中点附近。 3 在中央前沟消失、中央旁小叶前部出现的断面上 ,中央前回的髓突粗大而饱满 ,出现率左侧 70 %、右侧 80 %。结论 :1 中央前沟首次出现在豆状核及内囊前肢出现而前连合及背侧丘脑尚未出现的 1~ 2个断面上。 2 前连合层面 ,中央前沟位于大脑半球额叶上外侧面中点附近。 3 当中央前回髓支粗大饱满、中央旁小叶前部出现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解剖学 磁共振成像 冠状断面 豆状核 杏仁体 成年人
下载PDF
成人大脑中央后沟及缘上回在冠状断面上的定位 被引量:4
7
作者 丁娟 刘树伟 +4 位作者 郑金勇 李振平 侯金文 李传福 刘汉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5-298,共4页
目的 :为给MRI冠状图像精确定位大脑内微小占位性病变及脑功能的影像学研究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用成年男性头部标本 3 0例和活体健康成年男性 6例 ,以经AC PC线中点的垂线为基线 ,获得 4mm层厚的颅脑连续冠状断层MRI图像。将... 目的 :为给MRI冠状图像精确定位大脑内微小占位性病变及脑功能的影像学研究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用成年男性头部标本 3 0例和活体健康成年男性 6例 ,以经AC PC线中点的垂线为基线 ,获得 4mm层厚的颅脑连续冠状断层MRI图像。将扫描后的头部标本 ,开颅取脑 ,重要脑回涂以不同颜色 ,切制成与MRI扫描一致的脑连续冠状断层标本。把标本与相应MRI图像对照观察、统计 ,以确定中央后沟和缘上回在冠状MRI图像上的定位。结果 :(1)在中央后沟首次出现的断面上 ,锥体束大多消失 ,其出现率左侧 13 %、右侧 3 7% ;背侧丘脑半数仍然存在 ,其出现率左侧 43 %、右侧 5 3 %。 (2 )扣带沟缘支出现以后 ,中央后沟渐移至大脑半球上缘 ,顶内沟出现。 (3 )外侧沟由“Y”形变为“—”形时 ,缘上回完整显现 ,左侧 77%、右侧 83 %。结论 :(1)多数中央后沟首次出现在锥体束消失而背侧丘脑仍然存在的断面上 ;在切及侧脑室后角末端的断面上 ,中央后沟消失。 (2 )缘上回的辨认以外侧沟由“Y”形变为“—”形作为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解剖学 磁共振成像 冠状断面
下载PDF
足月宫内胎儿脑的矢状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孔凡镇 李振平 +6 位作者 刘树伟 林祥涛 尹群生 孙博 樊令仲 孟庆成 张忠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7-471,共5页
目的:为给MR矢状图像精确定位宫内胎儿脑发育畸形及胎儿优生优育的MRI筛查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将1例晚期妊娠尸体做腹盆部矢状位MR扫描,获取图像数据。用电动带锯按等距法制成与正中矢状面平行的腹、盆部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并获取... 目的:为给MR矢状图像精确定位宫内胎儿脑发育畸形及胎儿优生优育的MRI筛查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将1例晚期妊娠尸体做腹盆部矢状位MR扫描,获取图像数据。用电动带锯按等距法制成与正中矢状面平行的腹、盆部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并获取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图像数据,显示妊娠晚期宫内胎儿脑组织的形态结构。结果:(1)宫内胎儿头颅的倾斜及旋转方向的确定:胎儿为纵产式、头先露,胎头已经入盆,伴有颈部仰伸,胎体的前后位与孕妇一致,孕妇的正中矢状面图像与胎儿的正中矢状面图像一致,而且胎儿的头颅发生了向自己身体右侧的倾斜和旋转。(2)7幅标本的矢状断面图像是由孕妇左侧向右侧切及获得(胎体的右侧至左侧),分别经胎儿右侧大脑半球外侧凸面、外侧沟、内囊、正中矢状面、小脑中脚及脑干、左侧半球外侧凸面及左侧外侧沟。结论:宫内胎儿脑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和对应的MR图像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了宫内胎儿脑的形态结构特征,能够为胎儿脑组织的胚胎发育和临床影像诊断提供正常的形态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脑 断层解剖 矢状断面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大脑语言区断面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王跃 姜均本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00-102,共3页
采用断面解剖学方法,对31例成人颅脑语言区的研究中观察到.语言区结构与侧脑室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额叶岛盖,颞横沟和外侧裂后支升段是断面内识别语言区结构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 断面解剖 语言区
下载PDF
颅脑断层标本和图像上的皮质机能定位和动脉区域配布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光忠 沈宗文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97-400,共4页
在灰质染兰的脑断层标本上辨认其沟回后,在连续断层标本上追踪其沟回,以校验结构观察的正确性.依据相同层面的脑和颅脑标本上的脑表沟回,内部特征性结构和颅底骨性标志进行标本的层回定位.在断层标本的层次定位后,且在层面上正确认识结... 在灰质染兰的脑断层标本上辨认其沟回后,在连续断层标本上追踪其沟回,以校验结构观察的正确性.依据相同层面的脑和颅脑标本上的脑表沟回,内部特征性结构和颅底骨性标志进行标本的层回定位.在断层标本的层次定位后,且在层面上正确认识结构,则每个断层标本上的机能定位和大脑动脉的分布区域得以确定.同样的方法亦应用于CT.MR和ECT图像.标志动脉配布界线的沟和侧脑室各部的连结虚线作为断层标本或图像上的大脑动脉区域配布的分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断层解剖 皮质机能定位 动脉区域配布
下载PDF
提高脑组织冰冻切片质量的几点体会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慧 黄景阳 袁中瑞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19-1022,1031,共5页
目的:探讨减少脑组织冰冻切片脱片和增加脑组织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准确性的方法,为脑组织冰冻切片的广泛使用进一步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在保证实验真实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将现有的脑组织冰冻切片技术结合在脑组织冰冻切片过... 目的:探讨减少脑组织冰冻切片脱片和增加脑组织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准确性的方法,为脑组织冰冻切片的广泛使用进一步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在保证实验真实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将现有的脑组织冰冻切片技术结合在脑组织冰冻切片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明胶硫酸铬钾处理载玻片,预冷的NS和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组织,液氮速冻脑组织进行冰冻切片。结果:明胶硫酸铬钾处理载玻片的方法减少了冰冻切片脱片,预冷的NS和4%多聚甲醛提高了脑组织灌流固定效果,液氮速冻脑组织减少了冰晶产生。结论:此方法使脑组织冰冻切片脱片情况下降,冰晶产生减少,提高了脑组织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准确性,该方法值得在临床和科研实验室中积极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组织冰冻切片 防脱片 免疫组化 操作技巧
下载PDF
脑组织大切片制作在神经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隗立峰 朴月善 +1 位作者 王雷明 卢德宏 《北京医学》 CAS 2017年第5期506-508,I0003,共4页
目的探讨脑组织大切片的制作在神经病理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癫痫病灶切除标本50例进行脑组织大切片制作,并行HE染色、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大切片制片质量及染色质量评价。结果 50例脑组织大切片切片质量与染色质量与常规切... 目的探讨脑组织大切片的制作在神经病理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癫痫病灶切除标本50例进行脑组织大切片制作,并行HE染色、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大切片制片质量及染色质量评价。结果 50例脑组织大切片切片质量与染色质量与常规切片相同,但大切片可观察脑组织的全貌,确定病灶的大小及范围,观察病变组织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移行与过渡;脑组织大切片特殊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显示病变特点,并可与周围组织染色相对比,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更好的效果。结论脑组织大切片制作可以提升神经病理切片质量,有助于病理医生对病变全貌的观察以提高诊断水平,能为病理诊断、科学研究提供更为全面客观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切片 大脑 癫痫 神经病理
下载PDF
脑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技术中漂片法与贴片法效果比较 被引量:5
13
作者 詹合琴 李生营 +1 位作者 尹志奎 吴蓝鸥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脑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技术中漂片法与贴片法的效果。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脑组织冰冻切片,采用兔抗BDNF(1∶500)抗体,同时运用漂片法和贴片法进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结果漂片法阳性神经元数目和灰度值与贴片法比较有... 目的探讨脑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技术中漂片法与贴片法的效果。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脑组织冰冻切片,采用兔抗BDNF(1∶500)抗体,同时运用漂片法和贴片法进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结果漂片法阳性神经元数目和灰度值与贴片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脑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技术采用漂片法效果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组织切片 免疫组化技术 漂片法 贴片法
下载PDF
大脑中央沟在MRI矢状图像上的定位 被引量:2
14
作者 曹建书 李振平 +1 位作者 刘树伟 林祥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7-520,共4页
目的:探讨在MRI矢状图像上准确定位中央沟。方法:随机采用30例国人成年头部标本,先行MRI矢状扫描,然后开颅取脑,将重要的大脑沟、回涂以不同颜色,然后用脑切片仪切制成与MRI扫描一致的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对照观察断层标本与相应MR图像,... 目的:探讨在MRI矢状图像上准确定位中央沟。方法:随机采用30例国人成年头部标本,先行MRI矢状扫描,然后开颅取脑,将重要的大脑沟、回涂以不同颜色,然后用脑切片仪切制成与MRI扫描一致的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对照观察断层标本与相应MR图像,研究中央沟在矢状断面上的定位。结果:①在正中矢状面及旁正中矢状断面上,扣带沟缘支之前为中央后回,其前方即为中央沟。出现率为100%。②在扣带沟缘支消失之后的矢状断面上,海马出现,由海马前端向下做海马长轴的垂直线,取该线与颞叶下缘的交点与枕极连线作为基线,经海马后端再做该基线的垂线,此垂线向上正对中央沟,出现率为88.3%。③在海马消失后,颞横回出现,沿其中心点做颞叶下缘(后2/3)的垂线,该线向上正对中央沟,出现率为96.7%。④在颞横回消失后,外侧沟后支出现,环绕其周围的脑回为缘上回,缘上回前方为中央后回,再前方即为中央沟,出现率为100%。结论:扣带沟缘支、海马、颞横回、外侧沟后支是识别中央沟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面 MRI成像 断层解剖学
下载PDF
人脑纹状体的断层影像和断面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白桂芹 钱学华 +5 位作者 周庭永 张华 李林宏 刘智华 郑登儒 吕发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3-528,共6页
目的探讨断面与MRI纹状体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利用31例成人头部横断面标本及50例活体MRI扫描,观测纹状体及其相关结构,所得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断面标本纹状体面积存在性差(女性>男性);MRI成像显示纹状体面积无性差,苍白... 目的探讨断面与MRI纹状体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利用31例成人头部横断面标本及50例活体MRI扫描,观测纹状体及其相关结构,所得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断面标本纹状体面积存在性差(女性>男性);MRI成像显示纹状体面积无性差,苍白球面积存在侧差(左>右)。纹状体及其相关结构的数值在断面与MRI上表现趋势基本一致。在断面与MRI上端脑面积与纹状体面积呈正相关;尾状核头面积在断面上与背侧丘脑面积呈负相关,在MRI上与壳核面积呈负相关;侧脑室前角的距离在断面上与壳面积呈负相关,在MRI上与尾状核头面积呈正相关。结论 MRI可较好地反映纹状体及其相关结构的情况;纹状体相邻结构的变化可作为研究其形态变化的参考指标;数据标准化可有效排除个体差异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状体 人脑 断面解剖 MRI
下载PDF
^(18)F-FDG PET/CT显像对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6
作者 黄勇 杨斌斌 +5 位作者 郭坤 张微 魏熤鑫 王俊燕 康熠 魏龙晓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7年第18期2977-2981,共5页
目的:评价全身^(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c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显像在颅内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全身^(18)F-FDG PET/C... 目的:评价全身^(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c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显像在颅内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全身^(18)F-FDG PET/CT显像及临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143例患者中,PET/CT诊断脑胶质瘤10例、脑膜瘤7例、淋巴瘤2例、病变性质不明或其它类型肿瘤16例。脑转移瘤108例,确诊原发灶96例,未明确原发灶12例,原发灶检出率为88.9%,其中原发灶为肺癌的65例,占67.7%,消化系统来源恶性肿瘤17例,占17.7%,生殖系统来源恶性肿瘤3例,占3.1%,不同来源脑转移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占位性病变病人^(18)F-PET/CT显像可有效发现脑内病灶和脑转移瘤中的原发灶,并可大致区分原发灶类型,脑转移瘤来源于肺恶性病变居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脑肿瘤 体层摄影术 原发灶
下载PDF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颅内异常钙化的CT影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迎春 陈加源 +1 位作者 吴筱芸 印隆林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年第6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hypoparathyroidism,HP)脑部钙盐沉着的CT影像特征。方法 20例HP并有神经症状患者均接受头颅CT检查,结合解剖及病理分析CT影像特征。结果 20例患者脑实质内均有钙化,呈对称性分布,钙化位于豆状核20例、尾状...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hypoparathyroidism,HP)脑部钙盐沉着的CT影像特征。方法 20例HP并有神经症状患者均接受头颅CT检查,结合解剖及病理分析CT影像特征。结果 20例患者脑实质内均有钙化,呈对称性分布,钙化位于豆状核20例、尾状核及小脑齿状核19例、丘脑15例、白质半卵圆中心13例、皮质下区8例、脑干4例、内囊2例;钙化形状与钙化沉着解剖形态相似,密度不均匀,其中白质半卵圆中心、皮质下区钙化呈分水岭样分布,可见线样致密区;伴有脑萎缩5例。结论 CT软组织窗及骨窗图像能准确显示HP所致脑部钙盐沉着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钙盐沉着与解剖及病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体层摄影术 X射线计算机 钙化
下载PDF
成人角回的断层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袁亮方 马晶 +1 位作者 柏春枝 赵太平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543-546,共4页
目的 为临床MRI图像精确定位大脑角回的微小占位性病变 ,以及脑功能的影像学立体定位的研究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用成人的头颅标本 15例 ,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5例 ,分别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MRI扫描后 ,再依据MRI扫描的... 目的 为临床MRI图像精确定位大脑角回的微小占位性病变 ,以及脑功能的影像学立体定位的研究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用成人的头颅标本 15例 ,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5例 ,分别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MRI扫描后 ,再依据MRI扫描的层次 ,获得与MRI图像一致的断层标本。把标本与相应的MRI图像做对照观察、统计 ,以确定角回在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上的定位。结果与结论 在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 3个方向上描述了角回的断面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 (1)在冠状面上 :①经窦汇的断面 :顶内沟明显纵行 ,枕颞内、外侧回的出现 ,是角回出现的标志。②经胼胝体压部的断面 :胼胝体压部和侧脑室三角区的出现 ,是角回消失的层面。 (2 )在横断面上 :①经中央旁小叶的断面 :扣带回和顶枕沟的出现 ,伴有扣带沟缘支的消失 ,是角回和缘上回出现的标志。②经室间孔的断面 :在切及颞叶结构时 ,大脑外侧沟由“一”变为“人”字形时 ,是角回消失的标志。 (3)在矢状面上 :在外侧第一个层面上角回就已经出现 ,壳核和侧脑室三角区的出现是角回消失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回 断层解剖学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连续结构追踪技术对大脑中央沟精确定位的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沈龙山 王震寰 +4 位作者 张磊 张顺花 张艳 张俊祥 刘志军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712-715,共4页
目的:为脑皮质沟回精确定位探讨新的研究方法。方法:应用个人计算机设备,运用结构连续追踪技术,对大脑中央沟在横断层MRI图像上进行了识别、定位。结果:结构连续追踪技术实现了中央沟在横断断层MRI的识别和准确定位。结论:基于连续断层... 目的:为脑皮质沟回精确定位探讨新的研究方法。方法:应用个人计算机设备,运用结构连续追踪技术,对大脑中央沟在横断层MRI图像上进行了识别、定位。结果:结构连续追踪技术实现了中央沟在横断断层MRI的识别和准确定位。结论:基于连续断层的结构追踪技术可用于断层影像上解剖结构的定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央沟 断层影像解剖 磁共振成像 连续结构追踪
下载PDF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用于剖宫产的脑保护效应及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被引量:23
20
作者 丁慧 宋文英 +1 位作者 王臻 宋宇龙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5期525-528,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Dex)用于剖宫产的脑保护效应以及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妇产科进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B、C、D组各40例。四组患者在剖宫产麻醉诱导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Dex)用于剖宫产的脑保护效应以及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妇产科进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B、C、D组各40例。四组患者在剖宫产麻醉诱导前10 min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Dex,A组(0),B组(0. 4μg/kg),C组(0. 6μg/kg),D组(0. 8μg/kg),利用ELISA法测定术后4 h、8 h、12 h、24 h的S100蛋白浓度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4组患者均联合使用罗哌卡因和芬太尼行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观察4组剖宫产产妇术后4 h、8 h、12 h、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使用PCEA的次数、总按压数、有效按压数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4组患者术前比较S100蛋白浓度和NSE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术后4 h、8 h、12 h、24 h时四组患者S100蛋白浓度和NSE浓度升高(P <0. 05);但术后各时间B、C、D组S100蛋白浓度和NSE浓度均低于A组,其中C组浓度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C、D组静息宫缩痛和产妇动态痛VAS评分4 h、8 h、12 h、24 h时评分均低于A组(P <0. 05),C、D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 <0. 05)。24 h用药量、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中,A组各项指标均最高(P <0. 05),B组次之,D组均最低(P <0. 05)。B、C、D组中,D组除了出现1例呕吐,还出现过度镇静、心动过缓等新不良反应,C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用于剖宫产的脑保护,但大剂量时会出现新的不良反应。0. 6μg/kg为较理想的右美托咪定推荐剂量,其镇痛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NSE和S100β蛋白水平的升高,发挥显著的脑保护效应和镇痛效果,并能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右美托咪定 剂量 脑保护效应 术后镇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