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Late Triassic I-Type Granites from the Longmu Co-Shuanghu Suture Zone in the interior of Tibetan Plateau, China: Petrogenesis and Implication for Slab Break-Off 被引量:2
1
作者 ZHAO Zhen WU Zhenhan +2 位作者 LU Lu YU Junqiu WU Yanj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AS CSCD 2018年第3期935-951,共17页
The Jiangaidarina granitic mass(J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gmatic belt in Longmu CoShuanghu Suture Zone(LSSZ)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An integrated research involving wholerock geochemistry, zircon LA-I... The Jiangaidarina granitic mass(J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gmatic belt in Longmu CoShuanghu Suture Zone(LSSZ)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An integrated research involving wholerock geochemistry, zircon LA-ICP-MS U-Pb ages and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was carried out to define the timing, genesis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JM. Zircon LA-ICP-MS U-Pb ages have been obtained ranging from 210 to 215 Ma, rather than the Early Jurassic as previously thought. Fifteen granite samples contain hornblendes and show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Oand SiO, indicating that the JM is an I-type granite. All the granites are enriched in LREE relative to HREE, with negative Eu anomalies(Eu/Eu*=0.56-0.81), and have similar trace elements patterns, with depletion of Ba, Nb, Sr and P. These suggest that the JM was fractionated, and this is also proved by the characteristic of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oxide elements(TiO, MgO, FeOt, MnO, CaO) and SiO. Almost all ε(t) values of the granites are between-10.3 and-5.8, implying that the JM has a crustal source intimately related with the South Qiangtang Block(SQB), except for one(+10.2), showing a minor contribution from mantle source.Moreover, relatively low NaO/KO ratios(0.42-0.93) and high A/CNK values(0.91-1.50) reflect that the JM was predominately derived from the medium-high potassium basaltic crust, interacted with greywacke. Our new geochemical data and geochronological results imply that the Late Triassic magmas were generated in a post-collisional tectonic setting, probably caused by slab break-off of the Longmu Co-Shuanghu Tethyan Ocean(LSTO). This mechanism caused the asthenosphere upwelling, formed extension setting, offered an enormous amount of heat, and provid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emplacement of voluminous felsic magmas. Furthermore, the LSTO could be completely closed during the Middle Triassic, succeed by continental collision and later the slab broke off in the Late Trias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Late Triassic I-type granite slab break-off Longmu Co-Shuanghu Suture Tibetan Plateau China
下载PDF
A Simulation Study of Support Break-Off and Water Inrush during Mining under the High Confined and Thick Unconsolidated Aquifer
2
作者 Yu Liu Qimeng Liu +2 位作者 Zhouyang Jin Liyong Cai Xueli Cui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4年第12期599-611,共13页
The thick Cenozoic unconsolidated aquifer is deposited under Sunan syncline core in Huaibei coalfield, the water yield property of unconsolidated bottom aquifer is strong and water pressure is high in some areas (up t... The thick Cenozoic unconsolidated aquifer is deposited under Sunan syncline core in Huaibei coalfield, the water yield property of unconsolidated bottom aquifer is strong and water pressure is high in some areas (up to 4 MPa in some areas). Water inrush accident often occurs during mining under unconsolidated aquifer, the biggest characteristic is abnormal mine pressure and support break-off during water inrush accident comparing with normal condition. In order to study mechanism of?support break-off and water inrush during mining under the high confined thick unconsolidated aquifer, a simulation of similar material was design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under normal condition, the compound breakage sequence of water-resisting key strata between coal seam and high confined thick unconsolidated aquifer is from top to bottom and the basic reason of synchronous fracture is the load of bottom key strata increased suddenly when the breakage of top key strata happened. Because of high confined thick unconsolidated aquifer, surface acts on the bottom key strata soil layer in the form of uniformly distributed load, which is the load-transfer mechanism of confined thick unconsolidated aquifer. Once the overlying key strata compound breaks, the height of unstable strata will reach far more than 30 meters and exceed support capability of current fully-mechanized mining supporter, which leads to support break-off accident during mining process under confined unconsolidated aquif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PORT break-off and Water Inrush Simulation Experiment Compound BREAKAGE Load Transfer
下载PDF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Late Devonian I- and A-Type Granites from the Xing’an Block,NE China:Implications for Slab Break-off during Subduction of the Hegenshan-Heihe Ocean 被引量:2
3
作者 Zheng Ji Wenchun Ge +4 位作者 Hao Yang Yanlong Zhang Yu Dong Junhui Bi Xiwen Liu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50-160,共11页
We present detailed geochronological,geochemical,and zircon Hf isotopic data for Late Paleozoic granitic rocks from Handagai and Zhonghe plutons in the Xing’an Block,NE China,aiming to provide constraints on their or... We present detailed geochronological,geochemical,and zircon Hf isotopic data for Late Paleozoic granitic rocks from Handagai and Zhonghe plutons in the Xing’an Block,NE China,aiming to provide constraints on their origin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New zircon U-Pb ages indicate they were formed in the Late Devonian(ca.379 Ma) immediately after a striking 50 Ma magmatic lull(ca.430-380 Ma) in the Xing ’ an Block.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features suggest that the Handagai monzogranites and Zhonghe alkali-feldspar granites are I- and A-type granites,respectively,although both of them have high-K calc-alkaline features and positive zircon ε_(Hf)(t) values(+3.47 to +10.77).We infer that the Handagai monzogranites were produc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juvenile basaltic crustal materials under a pressure of <8-10 kbar,whereas the Zhonghe alkali-feldspar granites were generat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juvenile felsic crustal materials at shallower depths(P ≤ 4 kbar).Our results,together with published regional data,indicate their generation involves a subduction-related extensional setting.Slab break-off of the Hegenshan-Heihe oceanic plate may account for the subduction-related extensional setting,as well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arc magmatism from the Early-Middle Devonian lull to the Late Devonian-Early Carboniferous flare-up in the Xing’an Bl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Devonian granitoids GEOCHEMISTRY slab break-off Hegenshan-Heihe Ocean Xing’an Block
原文传递
大学生是否真的“断亲”?——基于对544份问卷的分析
4
作者 李安安 郭浩 栾海玲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4年第3期57-64,98,99,共10页
“断亲”一词的出现使得亲戚关系式微再次成为重要议题。本文基于调研数据发现:“断亲”现象实际仅存于一成左右的大学生之中;大学生偏好与母系亲戚互动;其与各代际亲戚的互动方式呈现线上与线下差异;其与亲戚互动的主要内容为分享日常... “断亲”一词的出现使得亲戚关系式微再次成为重要议题。本文基于调研数据发现:“断亲”现象实际仅存于一成左右的大学生之中;大学生偏好与母系亲戚互动;其与各代际亲戚的互动方式呈现线上与线下差异;其与亲戚互动的主要内容为分享日常与抒发情感;家庭教育、地理空间和学缘关系对大学生与亲戚互动产生多重影响,互联网使用仅抑制大学生与少数类别亲戚的互动。本文认为尚不可以通过部分社会表象判断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断亲”现象,应客观理性地看待大学生基于家庭氛围、生活时代、群体特征不同而采取有别传统的亲戚互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亲” 大学生 亲戚互动
下载PDF
Ti/TiAl异质叠层结构的强化机制、制造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5
作者 孙靖 金阳 +3 位作者 李送斌 王捷 张莹 尹玉环 《电焊机》 2024年第2期8-16,共9页
Ti/TiAl微叠层材料体系具有优异的强韧性及高温性能,该体系可有效克服钛铝合金制备与加工过程中的突发性开裂等弱点。综述了Ti/TiAl叠层结构的制造方法、强韧化机制及典型失效方式。研究表明,叠层复合结构相较于传统单一材料或非连续增... Ti/TiAl微叠层材料体系具有优异的强韧性及高温性能,该体系可有效克服钛铝合金制备与加工过程中的突发性开裂等弱点。综述了Ti/TiAl叠层结构的制造方法、强韧化机制及典型失效方式。研究表明,叠层复合结构相较于传统单一材料或非连续增强复合材料,通过多材料的韧性差异和多层界面的引入,其强韧性得到明显提升。主要强化机制为复合结构多材料的韧性差异及多层界面的引入,使得裂纹扩展过程中发生偏转与产生二次裂纹,裂纹的偏转和桥接效应消耗了主裂纹的尖端能量,抑制主裂纹持续扩展。这种结构突破了传统强度-塑性约束,为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结构 增材制造 强韧化机制 裂纹偏转 突破传统强度-塑性约束 韧性差异 主裂纹尖端能量
下载PDF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神话重写 被引量:1
6
作者 祝宇红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06,共10页
鲁迅《故事新编》用两种不同笔墨重写了两类神话人物:以灿烂、瑰奇的风格描写“神格”的女娲;以更多掺杂油滑和审视语调的笔触讲述更具“人性”的后世“新出之神”。鲁迅对神话的重写体现了他的神话观和宗教观,其与德国浪漫派的“新神... 鲁迅《故事新编》用两种不同笔墨重写了两类神话人物:以灿烂、瑰奇的风格描写“神格”的女娲;以更多掺杂油滑和审视语调的笔触讲述更具“人性”的后世“新出之神”。鲁迅对神话的重写体现了他的神话观和宗教观,其与德国浪漫派的“新神话”观念、日本明治时期学者姉崎正治致力于文明探究的神话学理念都有着深刻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神格” “绝地天通” 德国浪漫派 姉崎正治
下载PDF
生育政策调整下育龄妇女职业发展动态综述
7
作者 王淑婷 《黑龙江科学》 2023年第19期36-38,共3页
育龄妇女是社会重要的劳动力资源,在职场中占据较大比例,生育政策的不断调整会对其职业发展产生影响。从个体、用人单位、社会主体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发现,生育子女个数、产假时长、用人单位的性质及社会观念对育龄妇女的总体收入、职业... 育龄妇女是社会重要的劳动力资源,在职场中占据较大比例,生育政策的不断调整会对其职业发展产生影响。从个体、用人单位、社会主体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发现,生育子女个数、产假时长、用人单位的性质及社会观念对育龄妇女的总体收入、职业连续性、职场晋升有一定的影响,需从政策保护、社会观念、主体意识等方面为育龄妇女的职业发展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政策 育龄妇女 职业发展 个人收入 产假长度 职业中断 子女数量
下载PDF
一种航天器用热插拔大功率连接器设计
8
作者 冯萃峰 赵正阳 +3 位作者 刘飞南 孙永生 赵炎奇 王子文 《机电元件》 2023年第1期3-6,14,共5页
航天器进行在轨维护,特别是负载电源控制系统故障时,要求对大功率负载进行带载热插拔。本文提出触点并联分时通断技术,通过耐高压接触件与良导电接触件的并联混装设计、异形抗烧蚀接触件设计,确保连接器耐高压接触件先通后断,承受分断... 航天器进行在轨维护,特别是负载电源控制系统故障时,要求对大功率负载进行带载热插拔。本文提出触点并联分时通断技术,通过耐高压接触件与良导电接触件的并联混装设计、异形抗烧蚀接触件设计,确保连接器耐高压接触件先通后断,承受分断电弧烧蚀,使带载热插拔时连接器良导电接触件受到保护。研制出可多次可靠热插拔的大功率连接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功率 热插拔 分时通断 电弧 接触电阻
下载PDF
西藏申扎早白垩世花岗岩类:板片断离的证据 被引量:37
9
作者 张亮亮 朱弟成 +3 位作者 赵志丹 廖忠礼 王立全 莫宣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38-1948,共11页
拉萨地块中北部地区在~113Ma发生的带状岩浆大爆发事件被认为是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洋壳岩石圈板片断离的结果,但缺乏更多的地球化学数据。本文报道的拉萨地块中部申扎地区花岗岩类地球化学数据为这一模型提供了可靠的地球化学证据。... 拉萨地块中北部地区在~113Ma发生的带状岩浆大爆发事件被认为是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洋壳岩石圈板片断离的结果,但缺乏更多的地球化学数据。本文报道的拉萨地块中部申扎地区花岗岩类地球化学数据为这一模型提供了可靠的地球化学证据。申扎花岗岩类包括寄主花岗闪长岩(113Ma),辉长质包体和闪长质包体(111Ma)。申扎早白垩世花岗岩中的寄主岩石与镁铁质包体均属于偏铝质中-高钾钙碱性系列,所有样品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U和Th)、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Ti和Zr)。花岗闪长质寄主岩和闪长质包体具有高的(87Sr/86Sr)i值(0·7121~0·7133),负的εNd(t)值(-10·2^-9·1)及古老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1·90~1·55Ga);辉长质包体具偏低的(87Sr/86Sr)i值(0·7067和0·7108),较高的全岩εNd(t)(-2·1和-4·1)值,Nd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33Ga和1·32Ga。申扎花岗岩类中的辉长质包体具有板内玄武岩亲缘性,这一特征与班公湖-怒江洋壳岩石圈南向俯冲板片在~113Ma左右发生的板片断离有关。申扎花岗岩类是在板片断离背景下,主要由来源于古老拉萨基底物质重熔的熔体与上涌的软流圈地幔物质发生岩浆混合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块 申扎 花岗闪长岩 辉长质包体 闪长质包体 岩浆混合 板片断离
下载PDF
抽油杆柱与油管偏磨机理及偏磨点位置预测 被引量:70
10
作者 杨海滨 狄勤丰 王文昌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结合油田生产实际,对抽油杆柱与油管系统的磨损介质类型和磨损机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抽油杆三维力学综合分析模型,利用VisualBasic6.0语言和Matlab6.0语言开发了相应的仿真分析软件系统,并进行了三维井眼轨迹对抽油杆柱受力变形的影响... 结合油田生产实际,对抽油杆柱与油管系统的磨损介质类型和磨损机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抽油杆三维力学综合分析模型,利用VisualBasic6.0语言和Matlab6.0语言开发了相应的仿真分析软件系统,并进行了三维井眼轨迹对抽油杆柱受力变形的影响研究。利用该软件系统,可以确定抽油杆柱与油管严重偏磨点的位置。使用新型抗摩擦接箍,可使定向井抽油杆柱偏磨的程度大幅度下降,从而节省修井时间并提高油井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油杆柱 位置预测 偏磨机理 油管 Visual 软件系统 Basic MADAB 生产实际 磨损机理 分析模型 仿真分析 受力变形 井眼轨迹 大幅度 定向井 三维 语言 接箍 油井 修井
下载PDF
湘东北新元古代强过铝花岗岩的成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40
11
作者 王孝磊 周金城 +1 位作者 邱检生 高剑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5-76,共12页
湘东北新元古代强过铝(SP)花岗岩主要由长三背和大围山两个岩体组成,它们的ASI值平均为1.24,LREE 富集,HREE 较为平坦,Eu/Eu~* 平均为0.51,Ba、Nb、Ta、Ti、P亏损,K、Rb、Th 富集,具有S型花岗岩的特征。长三背岩体单颗粒锆石蒸发法^(207... 湘东北新元古代强过铝(SP)花岗岩主要由长三背和大围山两个岩体组成,它们的ASI值平均为1.24,LREE 富集,HREE 较为平坦,Eu/Eu~* 平均为0.51,Ba、Nb、Ta、Ti、P亏损,K、Rb、Th 富集,具有S型花岗岩的特征。长三背岩体单颗粒锆石蒸发法^(207)Pb/^(206)Pb 年龄为929±6 Ma,其较老的 Nd模式年龄、2491±2 Ma 残留锆石的年龄表明该地区可能存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基底。这些花岗岩 CaO/Na_2O 值>0.3,来源于富砂屑质的中元古代冷家溪群浅变质岩的部分熔融,所处的造山带与拉克伦褶皱带一样属于高温型碰撞带。该地区及江南造山带中其他同时代SP花岗岩的带状分布表明它们与地幔柱的活动无关,而是华夏和扬子地块相互碰撞的产物。湘东北花岗岩中镁铁质微花岗岩类包体及岩体附近闪斜煌斑岩的存在,表明其形成可能有基性物质的参与。这些花岗岩属后碰撞花岗岩,其热源可能由俯冲板片裂离导致的软流圈基性岩浆底侵所提供,岩浆上升过程捕获围岩物质,并在地壳中—浅层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地球化学 年代学 强过铝花岗岩 板片裂离 湖南 成因
下载PDF
甘肃北山柳园地区花岗岩类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80
12
作者 赵泽辉 郭召杰 王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847-1860,共14页
北山柳园地区分布大量的花岗岩类岩石,岩石类型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 定年分析结果为:花岗闪长岩的侵位年代为423±8Ma 辉铜山以东(HT-)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侵位分别为436±... 北山柳园地区分布大量的花岗岩类岩石,岩石类型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 定年分析结果为:花岗闪长岩的侵位年代为423±8Ma 辉铜山以东(HT-)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侵位分别为436±9Ma 和397±7Ma。该区花岗质岩石都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K、Ni、Ta、P 和 Ti 负异常的特征,属于准铝质到过铝质的高 K 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无 Sr 和 Eu负异常的特征,ε_(Nd)(t)=-2.5~-0.8,其岩浆源于岩石圈地幔或是软流圈与岩石圈地幔相混合的岩浆熔融,并受到了含有火山弧组分的年轻地壳的混染。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具有 Sr 和 Eu 负异常的特征,ε_(Nd)(t)值分别为+1.4、-4.0~-2.0和-2.7~-0.3。HT-钾长花岗岩岩浆主要源于由于岩石圈地幔岩浆作用而导致上覆年轻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花牛山附近(HN-)钾长花岗岩岩浆主要源于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可能受到了部分年轻地壳物质的混染;二长花岗岩岩浆主要源于年轻地壳的部分熔融。柳园地区4类花岗岩类岩石都是后碰撞构造背景下的岩浆产物,岩浆形成可能与俯冲板片断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园地区 花岗质岩石 锆石SHRIMP U-PB定年 地球化学特征 后碰撞 板片裂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部赛利普中新世火山岩源区: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20
13
作者 王保弟 许继峰 +3 位作者 张兴国 陈建林 康志强 董彦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5-278,共14页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西部赛利普地区新生代火山岩依据主量元素可划分为超钾质、钾质和钙碱性系列,主要的岩石类型为粗面安山岩、粗面岩,一个超钾质岩石的^(40)Ar-^(39)Ar年龄为17.58Ma,指示出火山活动为中新世。超钾质、钾质和钙碱性火山...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西部赛利普地区新生代火山岩依据主量元素可划分为超钾质、钾质和钙碱性系列,主要的岩石类型为粗面安山岩、粗面岩,一个超钾质岩石的^(40)Ar-^(39)Ar年龄为17.58Ma,指示出火山活动为中新世。超钾质、钾质和钙碱性火山岩都显示出富集LREE及LILE(Th、U)、亏损HFSE(Nb、Ta、Ti)的特征。超钾质火山岩具有较高的K_2O(6.31%~8.55%)、MgO(6.75%~8.96%)、Cr(270.7×10^(-6)~460.4×10^(-6))、Ni(142.3×10^(-6)~233.9×10^(-6))含量,较高的(^(87)Sr/^(86)Sr)_i (0.71883~0.72732)和较低的ε_(Nd)(-14.78~-15.37),指示可能起源于一个前期亏损并经后期俯冲作用改造的富钾的方辉橄榄岩富集地幔源区。钾质火山岩具有比超钾质火山岩低的K_2O、MgO、Cr、Ni含量以及高的Ba、Sr含量,初始^(87)Sr/^(86)Sr为0.71553~0.71628.初始^(143)Nd/^(144)Nd为0.51197~0.51198,在空间上与超钾质火山岩共生,可能是前者母岩浆的演化产物。钙碱性火山岩具有较高的Sr(881.7×10^(-6)~1309.2×10^(-6))、Sr/Y比值(50~108)和较低的Y(12.05×10^(-6)~18.02×10^(-6)),明显亏损重稀土Yb(0.93×10^(-6)~1.30×10^(-6)),类似于典型的埃达克质岩成分特征但相对高钾,并具有相对低的(^(87)Sr/^(86)Sr)_i (0.70928~0.71374)以及高的ε_(Nd)(-7.90~-10.91),指示起源于富钾增厚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区域上拉萨地块超钾质岩、钾质岩与N-S向地堑系在空间上共存、时间上相吻合,由此本文认为拉萨地块中新世钾质-超钾质岩和南北向地堑系的形成可能与中新世早期北向俯冲的印度大陆岩石圈断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钾质和钾质岩 埃达克质岩 岩石圈地幔 板片断离 赛利普地区 青藏高原
下载PDF
羌塘中部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及成因机制——以红脊山地区香桃湖花岗岩为例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修政 董永胜 +3 位作者 李才 邓明荣 张乐 许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47-564,共18页
羌塘中部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尤其是南羌塘北缘大面积花岗岩的形成背景及成因机制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约束,这些问题对深入理解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晚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羌塘西部香桃湖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岩... 羌塘中部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尤其是南羌塘北缘大面积花岗岩的形成背景及成因机制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约束,这些问题对深入理解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晚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羌塘西部香桃湖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锆石的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香桃湖岩体的形成时代为213-211Ma,而非前人认为的晚侏罗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体以高SiO2(68.06%-74.05%)、较高K2O含量(3.06%-4.50%)和K2O/Na2O(1.05%-1.63%)以及低的P2O5含量(0.08%-0.14%)为特征,SiO2和P2O5具有明显负相关性,A/CNK=1.03-1.09;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强烈亏损Nb、Ti、Zr等高场强元素,同时具有P和Sr等元素的负异常;岩体的Th/U=5.19-9.36,Nb/Ta=8.13-10.06,具有高Sr(297×10^-6-465×10^-6,平均389×10^-6)低Yb(1.44×10^-6-3.02×10^-6,平均1.87×10^-6)的特征;岩体负铕异常不明显(Eu/Eu*=0.61-0.87),HREE分布平坦(Ho n≈Ybn),且尾部具有微弱上翘趋势。综合以上特征,香桃湖岩体为一套准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钙碱性I型花岗岩,其岩浆源于下地壳角闪岩相-榴辉岩相变质基性火成岩的部分熔融。岩体中暗色淬冷包体的研究暗示了幔源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同时母岩浆亦经历了一定的岩浆混合作用;综合区域内时空演化格架以及大量相关地质事实,我们认为羌塘中部横跨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分布的大规模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均形成于后碰撞阶段伸展构造背景,俯冲板块的断离是这一期岩浆活动可能的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晚三叠世 后碰撞 板块断离 羌塘中部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天山地区岩石层构造运动的地幔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36
15
作者 傅容珊 黄建华 +1 位作者 徐耀民 常筱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58-668,共11页
利用全球重力大地水准面异常、板块绝对运动及全球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计算了青藏高原—天山地区岩石层下部地幔大尺度对流格局以及此种尺度对流驱动下岩石层内应力场分布;同时,利用区域均衡重力异常数据反演青藏高原中、北部到天山地... 利用全球重力大地水准面异常、板块绝对运动及全球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计算了青藏高原—天山地区岩石层下部地幔大尺度对流格局以及此种尺度对流驱动下岩石层内应力场分布;同时,利用区域均衡重力异常数据反演青藏高原中、北部到天山地区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模型.结果表明,大尺度的地幔物质运移过程可能驱动着中国大陆岩石层整体从西部以南北方向为主的运动转向东部地区以北东和南东方向的运动;而该区域上地幔小尺度上升流动支持了现代青藏高原和天山地区的抬升运动.提出和讨论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断离隆升—挤压隆升—对流隆升”三阶段模式,并探讨了大陆岩石层构造运动的地幔深部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天山地区 地幔动力 岩石层 构造运动
下载PDF
西秦岭印支早期美武岩体的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2
16
作者 骆必继 张宏飞 肖尊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9-213,共15页
对西秦岭合作地区的美武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美武岩体的侵位年龄为245~242Ma,属于印支早期。美武岩体为一个复式岩基,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其中,花岗闪... 对西秦岭合作地区的美武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美武岩体的侵位年龄为245~242Ma,属于印支早期。美武岩体为一个复式岩基,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其中,花岗闪长岩中含有丰富的暗色微粒包体。美武岩体不同岩性单元的化学组成表现出不同的演化趋势。美武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的组成指示美武岩体的岩浆源区主要以壳源物质为主,其中,花岗闪长岩具有较高的Mg#(50~58)、Cr((46~93)×10-6)和Ni((12~50)×10-6)含量,表明有少量幔源物质的加入。石英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具有高的Mg#(63和62)、Cr(217×10-6和318×10-6)和Ni(61×10-6和110×10-6)的含量,表明其主要来自于幔源岩浆。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西秦岭中部的美武岩体形成于后碰撞早期的构造背景之下,可能与俯冲的阿尼玛卿洋壳断离作用有关。板片断离模型能较好地解释西秦岭印支早期侵入岩线性分布的特征和西秦岭造山带内中三叠世地壳的快速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 复式岩基 锆石U-PB定年 岩浆源区 板片断离
下载PDF
滇西高黎贡带~40Ma OIB型基性岩浆活动:消减特提斯洋片与印度板块断离的产物? 被引量:21
17
作者 蓝江波 徐义刚 +1 位作者 杨启军 黄小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34-1346,共13页
滇西高黎贡带基性岩脉形成于40~42Ma,以高FeO、TiO2,低K2O含量为特征.虽然多数样品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少量样品的Nb/La大于1,La/Yb比值较小和Mg#值较高,显示了似洋岛玄武岩(OIB)的地球化学特征,从而为研究区提供了软流圈上涌... 滇西高黎贡带基性岩脉形成于40~42Ma,以高FeO、TiO2,低K2O含量为特征.虽然多数样品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少量样品的Nb/La大于1,La/Yb比值较小和Mg#值较高,显示了似洋岛玄武岩(OIB)的地球化学特征,从而为研究区提供了软流圈上涌的岩石学证据.模拟计算进一步暗示高黎贡基性岩脉的源区在尖晶石相橄榄岩中(<70km),说明软流圈地幔上涌到很浅的部位,这与目前青藏高原巨厚的岩石圈(>150km)形成鲜明对比.因此,~40Ma高黎贡基性岩浆活动记录了研究区陆一陆碰撞后特殊的构造演化阶段.高黎贡带基性岩脉与达孜-甲马基性次火山岩在形成时间和地球化学性质上一致,两者均代表了碰撞后消减特提斯洋片与印度板块断离过程中软流圈上涌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黎贡带 基性岩脉 板片断离 软流圈上涌
下载PDF
滇西剑川OIB型苦橄玢岩:俯冲板块断离的产物? 被引量:9
18
作者 寇彩化 张招崇 +2 位作者 侯通 廖宝丽 李宏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679-2693,共15页
滇西剑川地区出露小规模的OIB型苦橄质次火山岩,主要由橄榄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组成,其中橄榄石主要为贵橄榄石,Mg#最高可达88.8。全岩SiO2含量为43%~48%,MgO含量为12%~24%。根据橄榄石-熔体平衡原理,恢复的原始岩浆为苦橄质岩浆(MgO... 滇西剑川地区出露小规模的OIB型苦橄质次火山岩,主要由橄榄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组成,其中橄榄石主要为贵橄榄石,Mg#最高可达88.8。全岩SiO2含量为43%~48%,MgO含量为12%~24%。根据橄榄石-熔体平衡原理,恢复的原始岩浆为苦橄质岩浆(MgO=13%,FeO=10%)。苦橄玢岩的微量元素标准化图解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具有相对富集轻稀土(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的特点。此外,斑晶橄榄石中普遍含有熔融包裹体和尖晶石包裹体。尖晶石属于富铬尖晶石,Cr#最高可达69.0,且尖晶石具有较低的Al2O3(12.5%~18.6%)和较高的TiO2(0.2%~1.7%)含量。微量元素模拟结果表明,苦橄质岩浆是高温高压(T≈1470℃,P≈2.7GPa)条件下石榴子石相橄榄岩低度部分熔融(4%~7%)的产物。结合苦橄玢岩的分布特征,推测苦橄质岩浆的形成可能与中新世时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高角度深俯冲过程中板片的断离导致软流圈物质沿着板片窗上涌而发生熔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橄玢岩 原始岩浆 板片断离 软流圈上涌 剑川
下载PDF
藏北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早白垩世双峰式火山岩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19
作者 吴浩 李才 +2 位作者 胡培远 张红雨 李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04-1814,共11页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其两侧发育的白垩世岩浆活动记录了大洋俯冲闭合过程的信息,是反演大洋演化的关键。报道了去申拉组火山岩测年结果,并对达查沟地区新发现的去申拉组玄武岩端元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2件火山岩样品的锆石U-Pb...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其两侧发育的白垩世岩浆活动记录了大洋俯冲闭合过程的信息,是反演大洋演化的关键。报道了去申拉组火山岩测年结果,并对达查沟地区新发现的去申拉组玄武岩端元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2件火山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04.14Ma和104.95Ma,表明去申拉组火山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玄武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出Nb、Ta、Ti亏损,以及高的Zr含量、Zr/Y和(Th/Nb)N值的特征。研究认为,玄武岩是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混染地壳物质的产物。结合已报道的去申拉组酸性岩数据,研究区具有双峰式火山岩特征的去申拉组是班公湖—怒江洋壳南向俯冲过程中,板片断离导致区域伸展背景下岩浆活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双峰式火山岩 板片断离 LA-ICP-MA锆石U-Pb测年 地球化学
下载PDF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建设的环境效应 被引量:42
20
作者 黄奕龙 傅伯杰 陈利顶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9-32,共4页
水土保持是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础,但在有效拦蓄径流和泥沙的同时,水土保持建设改变了水分和养分的静态分布格局和动态循环过程,并由此对区域的环境产生影响。分析了水土保持建设对水文环境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其研究动态。不同... 水土保持是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础,但在有效拦蓄径流和泥沙的同时,水土保持建设改变了水分和养分的静态分布格局和动态循环过程,并由此对区域的环境产生影响。分析了水土保持建设对水文环境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其研究动态。不同水保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控制水文过程,改善流域的水质,提高土壤的质量,提高土壤的含水率;而人工林草植被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土壤含水率。同时对黄河断流以及土壤干层与水土保持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土保持 黄河流域 土壤干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