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the Bright Band Characteristics Measured by Micro Rain Radar (MRR) at a Mountain and a Coastal Site in South Korea 被引量:8
1
作者 Joo-Wan CHA Ki-Ho CHANG +1 位作者 Seong Soo YUM Young-Jean CHOI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211-221,共11页
Data from a long term measurement of Micro Rain Radar (MRR) at a mountain site (Daegwallyeong, DG, one year period of 2005) and a coastal site (Haenam, HN, three years 2004-2006) in South Korea were analyzed to ... Data from a long term measurement of Micro Rain Radar (MRR) at a mountain site (Daegwallyeong, DG, one year period of 2005) and a coastal site (Haenam, HN, three years 2004-2006) in South Korea were analyzed to compare the MRR measured bright b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iform precipitation at the two sites. On average, the bright band was somewhat thicker and the sharpness (average gradient of reflectivity above and below the reflectivity peak) was slightly weaker at DG, compared to those values at HN. The peak reflectivity itself was twice as strong and the relative location of the peak reflectivity within the bright band was higher at HN than at DG. Importantly, the variability of these values was much larger at HN than at DG. The key parameter to cause these differences is suggested to be the difference of the snow particle densities at the two sites,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riming. Therefore, 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 cloud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at HN may have varied significantly from un-rimed snow growth, producing low density snow particles, to the riming of higher density particles, while snow particle growth at DG was more consistently affected by the riming process, and therefore high density snow particles. Forced uplifting of cloudy air over the mountain area around DG might have resulted in an orographic supercooling effect that led to the enhanced riming of supercooled cloud dro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 Rain Radar bright band thickness and sharpness cloud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local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ON THE GENERATION OF RADAR ECHO BRIGHT BAND
2
作者 董慧杰 王振会 +1 位作者 郭丽君 王云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5年第3期285-294,共10页
In this study, the vertical profiles of radar refractive factor(Z) observed with an X-band Doppler radar in Jurong on July 13, 2012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a stratiform cloud precipitation process were simulated using... In this study, the vertical profiles of radar refractive factor(Z) observed with an X-band Doppler radar in Jurong on July 13, 2012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a stratiform cloud precipitation process were simulated using the Sim RAD software, and the contributions of each impact resulting in the bright band wer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In the simulation, the parameters inputted into Sim RAD were updated until the output Z profile was nearly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 The input parameters were then deemed to reflect real conditions of the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wider(narrower) and brighter(darker) bright band corresponded to a larger(smaller) amount, wider(narrower) vertical distribution, and larger(smaller) mean diameter of melting particles in the melting layer. Besides this,radar reflectivity factors under the wider(narrower) melting layer were larger(smaller). This may be contributed to the adequate growth of larger rain drops in the upper melting layer.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of the generation of the radar bright band showed that a drastic increasing of the complex refractive index due to melting led to the largest impact,making the radar reflectivity factor increase by about 15 d BZ. Fragmentation of large particles was the second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 making the value decrease by 10 d BZ. The collision-coalescence between melting particles, volumetric shrinking due to melting, and the falling speed of raindrops made the radar reflectivity factor change by about 3-7d BZ. Shape transformation from spheres to oblate ellipsoids resulted in only a slight increase in the radar reflectivity factors(about 0.2 d BZ), which might be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few large particles in stratiform clou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ight band radar reflectivity factor cloud microphysical structure
下载PDF
Evaluating the Algorithm for Correction of the Bright Band Effects in QPEs with S-, C-and X-Band Dual-Polarized Radars
3
作者 Yang CAO Debin SU +1 位作者 Xingang FAN Hongbin CHE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41-54,共14页
The bright band, a layer of enhanced radar reflectivity associated with melting ice particles, is a major source of significant overestimation in 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QPE) based on the Z–R(reflectivi... The bright band, a layer of enhanced radar reflectivity associated with melting ice particles, is a major source of significant overestimation in 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QPE) based on the Z–R(reflectivity factor–rain rate) relationship.The effects of the bright band on radar-based QPE can be eliminated by vertical profile of reflectivity(VPR) correction. In this study, we applied bright-band correction algorithms to evaluate three different bands(S-, C-and X-band) of dual-polarized radars and to reduce overestimation errors in Z–R relationship–based QPEs. After the reflectivity was corrected by the algorithms using average VPR(AVPR) alone and a combination of average VPR and the vertical profile of the copol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AVPR+CC), the QPEs were derived. The bright-band correction and resulting QPEs were evaluated in eight precipitation events by comparing to the uncorrected reflectivity and rain-gauge observations, separately. The overestimation of Z–R relationship–based QPEs associated with the bright band was reduced after correction by the two schemes for which hourly rainfall was less than 5 mm. For the verification metrics of RMSE(root-mean-square error), RMAE(relative mean absolute error) and RMB(relative mean bias) of QPEs, averaged over all eight cases, the AVPR method improved from 2.28,0.94 and 0.78 to 1.55, 0.60 and 0.40, respectively, while the AVPR+CC method improved to 1.44, 0.55 and 0.30, respectively.The QPEs after AVPR+CC correction had less overestimation than those after AVPR correction, and similar conclusions were drawn for all three different bands of dual-polarized rad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化雷达 评估算法 雷达反射率 降水事件 修正算法 关联系数 度量标准 平均
下载PDF
一种星载降水测量雷达和地基天气雷达的频率修正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吴琼 仰美霖 +3 位作者 陈林 尹红刚 商建 谷松岩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3-360,共8页
通过结合全球降水测量卫星(GPM)反演算法中用到的0℃层亮带模型以及米散射计算,生成了固态、液态以及混合相态3种降水情况下的散射函数查算表;通过与GPM实测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查算表的精度,表明散射计算的最大偏差小于0.5 dB。基于该查... 通过结合全球降水测量卫星(GPM)反演算法中用到的0℃层亮带模型以及米散射计算,生成了固态、液态以及混合相态3种降水情况下的散射函数查算表;通过与GPM实测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查算表的精度,表明散射计算的最大偏差小于0.5 dB。基于该查算表,完成了星载Ku波段雷达到S波段雷达的频率修正。对散射函数的分析表明:Ku波段到S波段的频率修正取决于相态以及谱参数(D_(m))。其中,液态降水的频率修正量以负为主,最大不超过-3 dB。混合相态降水的频率修正量随着0℃层亮带高度的不同差异非常明显。固态降水的频率修正在不存在0℃层亮带时均为正,存在0℃层亮带时则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显著变化。该方法可用于实现星、地不同波段雷达之间的频率修正,为星载雷达探测精度的一致性检验提供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降水测量卫星 亮带 米散射 查算表 频率修正
下载PDF
基于多波段比亮度特征的火箭发动机类型辨识研究
5
作者 孙一强 牛青林 +1 位作者 贺志宏 董士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1-32,共2页
针对天基红外预警分类识别问题,从典型火箭发动机喷焰光谱结构分析入手,以燃烧产物分子H_(2)O、CO_(2)、CO、HCl特征波段辐射亮度比构造分类特征向量,提出以HCl和H_(2)O特征波段亮度比作为固、液类型大类的特征量,再以CO_(2)、CO分别与H... 针对天基红外预警分类识别问题,从典型火箭发动机喷焰光谱结构分析入手,以燃烧产物分子H_(2)O、CO_(2)、CO、HCl特征波段辐射亮度比构造分类特征向量,提出以HCl和H_(2)O特征波段亮度比作为固、液类型大类的特征量,再以CO_(2)、CO分别与H_(2)O特征波段亮度比为特征量进行固、液发动机子类进行分类的总体分类策略。采用粒子群优化的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对所提出的分类策略进行了数值实验验证,并探究了分类策略的抗噪性能。结果表明在该数值实验条件下,无噪声时平均分类正确率度达到100%,加入5%和10%的高斯噪声后,分类准确率在9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喷焰红外光谱 多波段比亮度特征 类型辨识
下载PDF
基于东北偏振雷达冬季相态识别的研究
6
作者 王浩宇 吴翀 +1 位作者 刘黎平 杨华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13-22,共10页
双线偏振雷达的水凝物识别是其重要应用之一,目前国内研究多集中于沿海地区夏季强对流的研究,关于冬季粒子识别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模糊逻辑相态识别算法,选用东北首部双偏振S波段业务雷达,对冬季粒子相态识别进行研究,对冬季零度层亮... 双线偏振雷达的水凝物识别是其重要应用之一,目前国内研究多集中于沿海地区夏季强对流的研究,关于冬季粒子识别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模糊逻辑相态识别算法,选用东北首部双偏振S波段业务雷达,对冬季粒子相态识别进行研究,对冬季零度层亮带进行识别,并将识别信息作为输入因子,运用到模糊逻辑识别算法中。算法采用梯形隶属度函数,输入因子有:水平反射率Z_(H)、差分反射率Z_(DR)、差分相移率K_(DP)、共极相关系数ρ_(HV)、标准差SD_(Z_(H))、零度层亮带信息MLH。利用2021年2月13日一次雨雪转换天气个例,对方法进行相态识别并验证。结果表明:识别效果与实际观测结果一致,能够较好地反映各粒子相态分布情况;零度层亮带信息的引入,可以优化冬季粒子识别结果;冬季零度层亮带分布形态不规则,识别难度较大;近地面处识别结果有待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 冬季粒子识别 零度层亮带 模糊逻辑算法
下载PDF
冷垫背景下冻雨和极端大暴雪成因机制分析
7
作者 张桂莲 霍志丽 王学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25-733,共9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通辽市和赤峰市多普勒雷达资料、气候极端降雪以及NCEP的FNL(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11月17-19日内蒙古中东部极端回流大暴雪天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500 hPa东移高空槽前暖湿气流、700 hPa...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通辽市和赤峰市多普勒雷达资料、气候极端降雪以及NCEP的FNL(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11月17-19日内蒙古中东部极端回流大暴雪天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500 hPa东移高空槽前暖湿气流、700 hPa西南急流以及暖式切变线为降雪提供了丰富的水汽和动力辐合抬升机制,地面至850 hPa均为偏东风冷垫,中高空西南暖湿空气沿低层冷垫爬升产生锋生,是造成此次大暴雪的主要原因。降雪最强时段,从低层到高层均为上升运动,中低层水汽几乎接近饱和状态,深厚湿层有利于产生高效率的强降雪;通辽探空图有冰相层、逆温层、融化层、中性层等多种特殊层结,并有明显表征冻雨的“象鼻”层结曲线;低层东北风急流与中高层西南急流形成强的垂直风切变和温度差,动力锋生在降雪期间一直维持,动力锋生最强阶段和降雪最强时刻相对应。雷达反射率有0℃层亮带,50~55 dBz带状强回波;基本径向速度低层长时间维持东北急流构成的冷垫,并有一对正负速度中心的风速核,形成“牛眼”结构,“牛眼”结构代表边界层出现急流核;雷达基本径向速度图低层东北风,中高层西南急流,很好地反映了西南暖湿急流在冷垫上爬升的天气学结构特征,通过多普勒雷达实时监测弥补了普通降雪短时观测的不足,这对暴雪短时预报预警具有非常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流大暴雪 冷垫 冻雨 特殊大气层结 0℃层亮带 “牛眼”结构
下载PDF
冲孔参数对汽车用6014铝合金板材冲孔边部质量和扩孔率影响
8
作者 樊飞 林艳 《轻合金加工技术》 CAS 2023年第5期45-50,共6页
采用不同的冲孔工艺参数对0.9 mm厚的6014铝合金板材冲孔,然后进行扩孔试验研究,分析了冲孔冲头圆角半径、冲头与凹模的不同相对单边间隙对冲孔边部质量和扩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冲头圆角半径为0.1 mm时,随着冲头与凹模间的相对单边... 采用不同的冲孔工艺参数对0.9 mm厚的6014铝合金板材冲孔,然后进行扩孔试验研究,分析了冲孔冲头圆角半径、冲头与凹模的不同相对单边间隙对冲孔边部质量和扩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冲头圆角半径为0.1 mm时,随着冲头与凹模间的相对单边间隙由13.9%增加到33.3%,板材冲孔边缘毛刺高度由13.3μm增加至152.1μm,板材冲孔边缘各个方向的光亮带占比变化差异不大,板材的扩孔率由60.5%降低至32.0%。当冲孔冲头与凹模的相对单边间隙为13.9%时,随着冲头圆角半径由0.1 mm增加至0.9 mm,板材冲孔边缘各个方向毛刺高度随冲头圆角半径变化不大,但板材冲孔边缘光亮带占比变化明显。当冲头圆角半径为0.1 mm、光亮带和撕裂带的临界线较平直时,光亮带占比为24%,扩孔率为60.5%;当冲头圆角半径由0.5 mm变为0.9 mm时,光亮带占比由30%左右降至10%以下,光亮带和撕裂带的交界线较曲折,板材的扩孔率由43.0%降低至4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扩孔率 相对单边间隙 圆角半径 毛刺高度 光亮带占比
下载PDF
SDS-PAGE电泳蛋白染色方法研究进展
9
作者 迟玲玲 王京燕 +2 位作者 于娜 盖维娜 申欣宜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5期117-119,共3页
SDS-PAGE电泳结束后,蛋白质条带染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步骤。目前蛋白质染色方法主要有考马斯亮蓝染色法、银染法、荧光染色法、负染法等,其中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又分为传统考染和胶体考染;银染又分为银染A法和银染B法;每种方法各有利弊,目... SDS-PAGE电泳结束后,蛋白质条带染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步骤。目前蛋白质染色方法主要有考马斯亮蓝染色法、银染法、荧光染色法、负染法等,其中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又分为传统考染和胶体考染;银染又分为银染A法和银染B法;每种方法各有利弊,目前,对染色方法改进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蛋白质染色的灵敏度,缩短染色时间,用无毒的化学物质去替换现在凝胶电泳中常用的有毒物等方面。如何在保持方法高灵敏度的同时,又能够有效地降低染色背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染色方法 考马斯亮蓝 蛋白质条带
下载PDF
强降水云物理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2
10
作者 肖辉 王孝波 +2 位作者 周非非 洪延超 黄美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5-404,共20页
利用改进的三维完全弹性强对流云模式 ,模拟了 1 998年 7月 2 1日晨发生在武汉附近的特大暴雨个例 ,结果显示 ,该模式模拟得到的降雨量与实测接近 ,计算得到的雷达回波强度最大值也与实际观测相一致 ,说明该模式对实际对流性强降水具有... 利用改进的三维完全弹性强对流云模式 ,模拟了 1 998年 7月 2 1日晨发生在武汉附近的特大暴雨个例 ,结果显示 ,该模式模拟得到的降雨量与实测接近 ,计算得到的雷达回波强度最大值也与实际观测相一致 ,说明该模式对实际对流性强降水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 ,通过冷云和暖云两种不同情况的比较分析 ,研究了云微物理过程在强降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模拟结果表明 ,详细云物理过程的考虑对深入理解武汉这次强降水的形成过程是有意义的。该个例雨水的形成主要是暖雨过程 ,冰相微物理过程对该对流性强降水过程的发展和演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形成雨水的冷相过程中 ,霰的融化及其在 0℃层下碰并云水形成雨水的过程是主要的。模式云在 0℃层附近存在明显的雷达回波亮带 ,亮带中间含有强回波核和及地下挂回波。分析表明 ,这种强回波核和下挂回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冰相粒子在 0℃层融化形成的 ,融化的冰相粒子与云滴碰并又加速雨水的产生。在这些融化的冰相粒子中 ,贡献最大的是霰粒。文中还分析了该强降水暴雨云维持长时间强降水的云物理机制。在低层大气温暖高湿和环境风切变有利条件下 ,倾斜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之间的准稳态结构可能是暴雨强降水得以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云物理过程 三维数值模拟 对流云 雷达回波亮带
下载PDF
2010年夏季北京零度层亮带特征统计 被引量:16
11
作者 黄钰 阮征 +2 位作者 葛润生 马建立 嵇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04-709,共6页
零度层亮带对研究层状云降水机理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具有意义,应用风廓线雷达对北京2010年4—9月不同类型的降水进行观测,提出了针对北京地区的亮带识别算法,通过订正的亮带识别算法对降水数据进行亮带识别,得到了延庆地区亮带出现的高... 零度层亮带对研究层状云降水机理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具有意义,应用风廓线雷达对北京2010年4—9月不同类型的降水进行观测,提出了针对北京地区的亮带识别算法,通过订正的亮带识别算法对降水数据进行亮带识别,得到了延庆地区亮带出现的高度、持续时间以及和降水量、降水类型的对比等数据。根据统计结果得到了2010年夏季北京延庆地区融化层的分布特征,回波强度最大值主要出现在36~40 dBz之间,亮带厚度主要为1000~1500 m,上下边界速度差值主要为4~5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度层亮带 风廓线雷达 回波强度 速度
下载PDF
多普勒雷达实时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观测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史锐 程明虎 +2 位作者 崔哲虎 何会中 刘朝晖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39-43,共5页
使用2002年6~7月长江中游地区宜昌S波段多普勒雷达在两次大范围混合性强降水过程中部分时段体积扫描强度数据以及周边100km范围内的7个雨量计整理成10min记录一次的雨量资料,分析了实时雷达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的特征.研究表明:反射率... 使用2002年6~7月长江中游地区宜昌S波段多普勒雷达在两次大范围混合性强降水过程中部分时段体积扫描强度数据以及周边100km范围内的7个雨量计整理成10min记录一次的雨量资料,分析了实时雷达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的特征.研究表明: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可反映出所选区域上空零度层亮带高度位置、回波的垂直变化规律等信息,以此分析降水的类型、云中粒子的发展变化;从雷达连续体扫得到的中、低仰角对应高度上的实时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的变化规律、PPI图像上对应雨量站点上空的回波变化情况及10min记录一次的地面雨量的变化趋势对比来看,发现三者能很好地统一起来,可用来较细致地分析降水云体的变化,有利于在无地面雨量计的地区分析降水量的大小、确定降水类型、估测降水的发展;对无亮带、反射率因子值较大而且越低仰角值越大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的区域,对应地面上常有对流性强降水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降水精度 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 回波范围
下载PDF
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分析冻雨天气的云结构 被引量:13
13
作者 陈英英 武文辉 +3 位作者 唐仁茂 周毓荃 毛节泰 赵姝慧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7-713,共7页
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中的欧洲中心中期天气预报(ECMWF)温湿度廓线、雷达反射率因子等产品结合探空秒数据和地面观测资料从云物理的角度分析了2008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一次典型冻雨天气的云结构特征。分析表明:此次冻雨发生时温度... 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中的欧洲中心中期天气预报(ECMWF)温湿度廓线、雷达反射率因子等产品结合探空秒数据和地面观测资料从云物理的角度分析了2008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一次典型冻雨天气的云结构特征。分析表明:此次冻雨发生时温度廓线上存在明显的逆温层,但有逆温层并不一定出现冻雨,融化层与次冻结层的相对厚度决定着最终的地面降水类型,沿Cloudsat轨迹10个纬距的范围内出现由雨向冻雨、冰粒、雪的过渡。结合湿度剖面发现,逆温层水汽充沛。ECMWF资料与轨迹上长沙站的探空秒数据对比发现,ECMWF的温度产品要比湿度产品有更高的准确性。毫米波云剖面雷达CPR的反射率因子产品显示,此次冻雨有明显的零度层亮带特征,且亮带刚好出现在0℃等温线上界以下,直观地展示出基于经典"融冰过程"的冻雨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 冻雨 逆温层 零度层亮带
下载PDF
风廓线雷达探测零度层亮带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黄钰 阮征 +1 位作者 葛润生 陈钟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76-1383,共8页
L波段风廓线雷达采用相干累积技术提高雷达探测灵敏度,用于对降水云体垂直探测,能获取高分辨率的云体返回信号的全谱信息。应用它对2009年5月14日层状云降水过程中出现的零度层亮带进行了连续探测研究,得到零度层亮带附近区域中返回信... L波段风廓线雷达采用相干累积技术提高雷达探测灵敏度,用于对降水云体垂直探测,能获取高分辨率的云体返回信号的全谱信息。应用它对2009年5月14日层状云降水过程中出现的零度层亮带进行了连续探测研究,得到零度层亮带附近区域中返回信号的谱参数(功率、平均多普勒速度、速度谱宽)和回波功率谱密度分布随高度的变化和演变特征。在零度层亮带区附近质点的冰水转化过程中,云体中大部分冰晶、雪花从-1.3℃附近开始表面融化,0.8℃附近冰晶、雪花的整体冰框架开始破碎分离成尺度较小的液态降水质点,3.5℃附近冰晶、雪花全部融化为液态降水质点。同时,在0.8℃附近约300m厚度的层次中观测到回波强度谱区范围突然展宽现象,这反映出降水质点的冰水转化引起局部环境强烈降温可能导致出现少量的细部对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度层亮带 风廓线雷达 谱参数 回波强度谱密度
下载PDF
星载毫米波测云雷达在研究冰雪天气形成的云物理机制方面的应用潜力 被引量:24
15
作者 仲凌志 刘黎平 +3 位作者 陈林 王瑾 牟蓉 沃伟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05-716,共12页
从2008年1月10日起,受强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1954年以来罕见的冰冻天气,此次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冰冻范围广、受灾程度重。文中简要介绍了毫米波雷达的探测特点及衰减特性;重点利用CloudSat卫星上搭载的3... 从2008年1月10日起,受强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1954年以来罕见的冰冻天气,此次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冰冻范围广、受灾程度重。文中简要介绍了毫米波雷达的探测特点及衰减特性;重点利用CloudSat卫星上搭载的3 mm波长云廓线毫米波雷达(CPR)的探测结果分析了1月28日、2月10日南方冰雪天气形成的云物理机制,并且与C波段测雨雷达探测结果对比;结果表明:(1)毫米波雷达具有高空间分辨率,能够清楚地反映云的垂直和水平结构,且清晰地反映云中0℃层融化带的垂直特征。(2)1月28日湖南冻雨、2月10日贵州冻雨分别是"冰雪-雨-过冷雨"和"过冷云-过冷雨"两种典型的云物理机制,云内0℃层融化带的强度和厚度与近地面温度的高低是能否形成冻雨天气的关键因素。(3)毫米波雷达在冰冻天气研究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充分将毫米波雷达与天气测雨雷达以及其他遥感手段结合,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发展毫米波探测技术将对研究各种天气形成的微观物理机制、云物理的发展、气候变化的研究及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雷达 CLOUDSAT卫星 零度层亮带 冻雨 云物理机制
下载PDF
CINRAD-SA/SB零度层亮带识别方法 被引量:24
16
作者 张乐坚 程明虎 陶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1-179,共9页
该文提出一种使用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三维特征和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vertical profile of reflectivity,VPR)来自动识别零度层亮带的方法(简称3DVPR-BBID),并利用2003年6月22日—7月11日和2007年7月合肥雷达资料、2008年6月广州雷... 该文提出一种使用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三维特征和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vertical profile of reflectivity,VPR)来自动识别零度层亮带的方法(简称3DVPR-BBID),并利用2003年6月22日—7月11日和2007年7月合肥雷达资料、2008年6月广州雷达资料以及相应的探空资料,同仅使用VPR识别零度层亮带的方法(简称VPR-BBID)进行比较。结果表明:VPR-BBID和3DVPR-BBID在大部分情况下能够有效识别零度层亮带的存在,而且3DVPR-BBID能够减少VPR-BBID产生的误识别。在同探空资料观测的零度层高度的比较中,两种方法确定的零度层高度同实况比较接近,进一步分析表明:3DVPR-BBID确定的零度层高度比VPR-BBID确定的更接近观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天气雷达 零度层亮带 雷达回波三维特征 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
下载PDF
C-FMCW雷达对江淮降水云零度层亮带探测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金龙 阮征 +2 位作者 葛润生 吴林林 戴秀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2-322,共11页
不同于体扫雷达探测降水系统,垂直指向雷达可探测降水云中粒子垂直演变的微物理过程。C波段调频连续波垂直指向雷达(C-FMCW)采用收发分置天线,数据垂直分辨率达15~30 m,时间分辨率达2~3 s,利用其2013年6—8月在安徽定远探测数据对降... 不同于体扫雷达探测降水系统,垂直指向雷达可探测降水云中粒子垂直演变的微物理过程。C波段调频连续波垂直指向雷达(C-FMCW)采用收发分置天线,数据垂直分辨率达15~30 m,时间分辨率达2~3 s,利用其2013年6—8月在安徽定远探测数据对降水云垂直结构特征及亮带中融化微物理过程进行研究。6次降水过程共计46 h中的39.1%数据具有清晰的亮带结构特征,期间降水占地面总降水量的15%;江淮雨季层状云、对流云和混合性降水系统中均出现零度层亮带,层状云中亮带长时间维持,对流降水系统移出后减弱阶段的亮带结构稳定,混合降水系统中的对流扰动加强冲破了亮带结构。以融化层中最大回波强度Z_p所在高度进行融化层的粒子碰并增长和破碎减弱分层分析,上半层融化过程主要表现为碰并增长,下半层则是粒子破碎减弱。剔除了介电常数、下降速度引起的粒子浓度改变影响后,层状云和对流降水后期的回波强度加强表明融化增长程度接近,后者略强,混合降水云的融化增长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MCW雷达 降水云分类 零度层亮带 融化层
下载PDF
基于SimRAD平台的零度层亮带特征模拟试验 被引量:4
18
作者 董慧杰 王振会 +2 位作者 纪雷 郭丽君 张培昌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6-142,共7页
在作者先前开发的SimRAD软件平台上添加了融化层中融化粒子散射特性的计算,从而在给定雷达发射频率,大气状态参数(高度、气压、气温、相对湿度)以及水成物相态、滴谱分布、含水量等信息的条件下,定量模拟出含有融化层的层状云的雷达反... 在作者先前开发的SimRAD软件平台上添加了融化层中融化粒子散射特性的计算,从而在给定雷达发射频率,大气状态参数(高度、气压、气温、相对湿度)以及水成物相态、滴谱分布、含水量等信息的条件下,定量模拟出含有融化层的层状云的雷达反射率因子。模拟结果与大量雷达观测资料得出的层状云零度层亮带的回波特征相符合。并在此模拟的基础之上进行了零度层亮带对粒子融化速度和粒子群谱分布的敏感性试验,发现零度层亮带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廓线对二者均有一定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度层亮带 融化层 外包水膜粒子 雷达反射率因子
下载PDF
室间隔内强回声带的超声观察及心肌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宝生 任卫东 +4 位作者 唐力 晏华 陈昕 富维强 喻晓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5-87,共3页
目的通过对室间隔内强回声带的超声观察,探讨室间隔心肌结构及其成像基础,为室间隔研究提供结构基础及显像方法。方法51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用二维超声观察左室长轴切面、左室短轴切面及心尖四腔切面的室间隔,以室间隔内强回声带的... 目的通过对室间隔内强回声带的超声观察,探讨室间隔心肌结构及其成像基础,为室间隔研究提供结构基础及显像方法。方法51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用二维超声观察左室长轴切面、左室短轴切面及心尖四腔切面的室间隔,以室间隔内强回声带的中线为室间隔左、右室侧的分界线,测量各切面室间隔左室侧厚度(TLV)及右室侧厚度(TRV)并计算二者比值。结果超声明确显示室间隔内带状强回声并将室间隔分为左、右室侧,前室间隔处TLV较TRV明显增厚,中后室间隔TLV及TRV基本相等。离体加温后猪心脏的室间隔可轻易徒手将其分为两层,两层厚度特点与超声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室间隔在结构上可分为两层即室间隔的左室侧及右室侧;超声可显示室间隔两层间的界面即强回声带并准确测量室间隔左、右室侧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 强回声带 心肌结构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垂直指向的Ka波段云雷达观测的0℃层亮带自动识别及亮带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黎平 周淼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34-744,共11页
利用2013年垂直指向的Ka波段云雷达在广东观测的弱降水个例,分析了回波强度Z、径向速度Vr和退偏振因子L_(DR)在0℃层附近的变化规律,利用建模样本提出了基于云雷达垂直观测Z、Vr和L_(DR)数据的0℃层亮带自动识别方法,并利用独立观测样... 利用2013年垂直指向的Ka波段云雷达在广东观测的弱降水个例,分析了回波强度Z、径向速度Vr和退偏振因子L_(DR)在0℃层附近的变化规律,利用建模样本提出了基于云雷达垂直观测Z、Vr和L_(DR)数据的0℃层亮带自动识别方法,并利用独立观测样本进行了识别算法的检验,分析了Vr数据对识别效果的影响,与每天四次探空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0℃层亮带内,Z和L_(DR)的极大值的高度和Z、Vr、L_(DR)这三个物理量在垂直方向上的突变范围都一致,0℃层亮带的厚度与Z、Vr和L_(DR)的变化量有一定的关系,在0℃层亮带特征较明显的回波上部也存在明显的空气上升运动。Vr和L_(DR)是识别0℃层亮带的关键因子,而Z可能因云的位置和复杂的云层而产生剧烈的垂直变化。该算法可以较好识别典型的0℃层亮带,正确提取主要参数,而云的边缘和多层云等情况会影响0℃层亮带的识别。为利用Ka波段云雷达数据分析弱降水的性质提供了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指向Ka波段云雷达 0℃层亮带特征 0℃层亮带自动识别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