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理化性质与褐根病感染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潘浣钰 彭少麟 +4 位作者 张素梅 吴锦容 赵厚本 王文天 户桂敏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50-1653,共4页
以澳门松山公园为取样点,研究了受褐根病感染的不同受害等级树木根部土壤的理化性质,探讨了褐根病菌感染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褐根病菌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为褐根病菌的感染和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以澳门松山公园为取样点,研究了受褐根病感染的不同受害等级树木根部土壤的理化性质,探讨了褐根病菌感染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褐根病菌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为褐根病菌的感染和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方面,树木根部土壤中磷元素和速效钾的缺乏降低了树木的防御抵抗能力,为褐根病菌的感染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树木受到褐根病菌感染的初期,由于担子或担孢子萌发和菌丝体的快速生长大量消耗了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元素,使土壤营养元素更加匮乏,从而使树木自身防御能力进一步下降;此外土壤pH的降低为病菌的生长创造了更为优越的条件。树木死亡后由于褐根病菌生长的减缓,土壤理化性质有复原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山公园 褐根病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中药材植物川芎的3种新病害鉴定记述 被引量:7
2
作者 谭万忠 王立东 +2 位作者 李培 王志坤 王教敏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2-107,共6页
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大宗常用中药材,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和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川芎的病害也有加剧的趋势.该研究通过对四川省都江堰市川芎种植园的调查,采集感病植株样品回室内分离并根据科赫氏证病律步骤进... 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大宗常用中药材,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和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川芎的病害也有加剧的趋势.该研究通过对四川省都江堰市川芎种植园的调查,采集感病植株样品回室内分离并根据科赫氏证病律步骤进行病害诊断鉴定,发现并确诊了3种新的真菌性病害,即川芎根腐萎蔫病、叶褐斑病和灰霉病,它们的病原菌分别是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细极链格孢组(Alternaria tenuissima group)成员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该文分别记述了3种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菌特征,为进一步探讨川芎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根腐萎蔫病 叶褐斑病 灰霉病 症状 病原菌
下载PDF
苎麻根褐腐病防治药剂的室内筛选
3
作者 陈奕坤 王吐虹 +3 位作者 翟杨 程毅 高春生 余永廷 《中国麻业科学》 2020年第5期203-208,共6页
苎麻是我国最主要的纤维作物之一,由钟器腐霉(Phytopythium vexans)为主引起的苎麻根褐腐病是近年来在苎麻主产区发现的一种新的毁灭性病害,给苎麻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试验选取目前市场上常用的18种高效、低毒杀菌剂,选取钟器腐... 苎麻是我国最主要的纤维作物之一,由钟器腐霉(Phytopythium vexans)为主引起的苎麻根褐腐病是近年来在苎麻主产区发现的一种新的毁灭性病害,给苎麻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试验选取目前市场上常用的18种高效、低毒杀菌剂,选取钟器腐霉菌株HF1,利用含毒介质法在室内进行药剂初筛,筛选出对钟器腐霉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然后针对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测定其EC50,确定筛选出的高效杀菌剂对钟器腐霉的杀菌效果。结果表明,精甲霜·锰锌、代森锰锌、克菌丹、溴菌腈和啶菌恶唑5种药剂初筛效果显著,抑制率均达到了100%。其中精甲霜·锰锌抑菌作用最强,其EC50值最低,为1.004 mg/L,可以作为田间根褐腐病用药的首选药剂。苯菌灵、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抑菌效果较差,对钟器腐霉几乎无抑制作用。用上述抑菌效果最好的精甲霜·锰锌对不同地区分离菌株进行抑菌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的钟器腐霉菌株对同种杀菌剂抗性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 钟器腐霉 根褐腐病 筛选 杀菌剂
下载PDF
葡萄房枯病、褐斑病、栓皮病、扇叶病、蔓枯病和白纹羽病的识别与防治 被引量:2
4
作者 金苹 《农业灾害研究》 2012年第9期14-16,22,共4页
介绍了葡萄房枯病、褐斑病、栓皮病、扇叶病、蔓枯病和白纹羽病的危害症状、发病特点,提出防治这些病害应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方法。为减轻病害危害,提高葡萄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 葡萄 房枯病 褐斑病 栓皮病 扇叶病 蔓枯病 白纹羽病 识别 防治
下载PDF
树木褐根病PCR快速检测技术之建立
5
作者 吳孟玲(Meng-Ling Wu) 張東柱(Tun-Tschu Chang) +3 位作者 莊鈴木(Ling-Mu Jaung) 洪挺軒(Ting-Hsuan Hung) 陳昭翰(Chao-Han Chen) 林立大(Li-Da Lin) 《中華林學季刊》
褐根病(brown root rot disease)是林木最严重的病害,由病原真菌Phellinus noxius所引起。树木罹病初期不易以外部病徵来诊断,为掌握防治先机,针对病原菌应用聚合酶链锁反应(PCR)进行分子检测,有助於提高病害诊断效率。本研究以各... 褐根病(brown root rot disease)是林木最严重的病害,由病原真菌Phellinus noxius所引起。树木罹病初期不易以外部病徵来诊断,为掌握防治先机,针对病原菌应用聚合酶链锁反应(PCR)进行分子检测,有助於提高病害诊断效率。本研究以各林地采样分离得到的褐根病菌为样本,先以通用性引子对ITS1-F/ITS-4 进行PCR 增幅,产物经过定序与比对後重新设计出褐根病菌之专一性引子对G1F/G1R,引子对序列为G1F:5&#39;-GCC CTT TCC TCC GCT TAT TG-3&#39;;G1R:5&#39;- CTT GAT GCT GGT GGG TCT CT-3&#39;,可对褐根病菌增幅出653-bp的专一性片段。再利用改良後之快速程序抽取核酸,仅需菌丝洋菜块0.16平方公尺或0.15克感病根部样本,抽取时程仅需2小时,即可进行聚合酵素连锁反应。由检测的结果发现改良後之核酸抽取方法能大幅缩短作业时程及成本,也证实G1F/G1R引子对树木褐根病菌的专一性极佳,且可针对极少量之样本进行检测,其灵敏度可达10pg。本研究所研发的树木褐根病快速且灵敏的PCR诊断技术,应能广泛应用於林木褐根病诊断及疫情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根病 褐根病菌 聚合酵素連鎖反應
全文增补中
台湾褐根病发生情况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林石明 廖富荣 +2 位作者 陈红运 陈青 陈华忠 《植物检疫》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4-60,共7页
褐根病菌是中国大陆的检疫性有害生物。褐根病是由有害木层孔菌(Phellinus noxius(Corner)Cunningham)引起经济作物、果树、景观名木古树和园林绿化等植物的毁灭性土传病害。近年来,在台湾的59科140多种植物上普遍发生并严重危害。本文... 褐根病菌是中国大陆的检疫性有害生物。褐根病是由有害木层孔菌(Phellinus noxius(Corner)Cunningham)引起经济作物、果树、景观名木古树和园林绿化等植物的毁灭性土传病害。近年来,在台湾的59科140多种植物上普遍发生并严重危害。本文综述了台湾在褐根病方面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该病原菌的寄主、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措施以及检测与鉴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根病 有害木层孔菌 果树与园林植物 台湾
原文传递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褐根病研究动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孙龙华 毕可可 +2 位作者 黄华枝 邓嘉茹 张劲蔼 《植物检疫》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2,共6页
褐根病是由有害木层孔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根部土传病害,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为来源,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1950—2019年间褐根病研究文献的数量、年度分布、研究国家和地区、研... 褐根病是由有害木层孔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根部土传病害,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为来源,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1950—2019年间褐根病研究文献的数量、年度分布、研究国家和地区、研究机构、研究作者、出版刊物、引用频次和研究内容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WOS共检索到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153作者参与发表相关研究期刊文献50篇;其中我国台湾地区参与发文量最多,中国大陆发文量为5篇,排在第3位;台湾林业试验所是发文最多的机构,来自该机构的张东柱(Chang Tun-Tschu)教授发文量最高;《Forest Pathology》和《Plant Disease》是载文量最多的学术期刊。在CNKI期刊中检索到60名作者参与发表相关研究期刊文献17篇,其中海南大学的发文量最多。我国与国际上研究内容差异较大,国际上52.08%期刊文献是关于褐根病生物学研究,其次是生物防治、植物源农药、化学防治和分类系统;我国国内64.70%期刊文献是涉及褐根病防治技术,但我国对褐根病植物源农药、基因组学或基因功能上的研究没有报道。通过全面了解和分析该领域的文献发表情况,可为今后褐根病的研究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根病 有害木层孔菌 文献计量分析 WEB of SCIENCE 中国知网 研究动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