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s of burial process on diagenesis and high-quality reservoir development of deep-ultra-deep clastic rocks:A case study of Lower Cretaceous Qingshuihe Formation in southern margin of Junggar Basin,NW China
1
作者 CHEN Sirui XIAN Benzhong +4 位作者 JI Youliang LI Jiaqi TIAN Rongheng WANG Pengyu TANG Heyu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2期364-379,共16页
Taking the Lower Cretaceous Qingshuihe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Junggar Basin as an example,the influences of the burial process in a foreland basin on the diagenes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res... Taking the Lower Cretaceous Qingshuihe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Junggar Basin as an example,the influences of the burial process in a foreland basin on the diagenes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reservoirs of deep and ultra-deep clastic rock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in section,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lectron probe,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 and fluid inclusion data.The Qingshuihe Formation went through four burial stages of slow shallow burial,tectonic uplift,progressive deep burial and rapid deep burial successively.The stages of slow shallow burial and tectonic uplift not only can alleviate the mechanical compaction of grains,but also can maintain an open diagenetic system in the reservoirs for a long time,which promotes the dissolution of soluble components by meteoric freshwater and inhibits the precipitation of dissolution products in the reservoirs.The late rapid deep burial process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fluid overpressure,which effectively inhibits the destruction of primary pores by compaction and cementation.The fluid overpressure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fractures in the reservoir,which enhances the dissolution effect of organic acids.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reconstruction of porosity evolution history,it is found that the long-term slow shallow burial and tectonic uplift processes make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deep-ultra-deep high-quality clastic rock reservoirs,followed by the late rapid deep burial process,and the progressive deep burial process has little con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ultra-deep layer clastic rock reservoir DIAGENESIS burial process Lower Cretaceous Qingshuihe Formation southern margin of Junggar Basin
下载PDF
某新建化工装置工艺地埋管道技术特点分析与质量控制
2
作者 丁道森 《化工管理》 2024年第26期156-158,共3页
随着石油和化工行业企业规模的不断提升,在新建装置中只靠一次验收来控制项目的质量变得越来越困难。为此,文章阐述了华南某石化在建重整芳烃联合装置的工艺地埋管道技术特点,通过在施工阶段介入质量控制,预制场巡查、清洁度检查、打压... 随着石油和化工行业企业规模的不断提升,在新建装置中只靠一次验收来控制项目的质量变得越来越困难。为此,文章阐述了华南某石化在建重整芳烃联合装置的工艺地埋管道技术特点,通过在施工阶段介入质量控制,预制场巡查、清洁度检查、打压见证、防腐补漆检查、标高调整见证、隔热及胶粘带完整性检查等措施,实现在现场施工配合阶段对地管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地埋管道 标高 质量控制 石油化工
下载PDF
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3
作者 卢红霞 陈振林 +1 位作者 高振峰 占王忠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3-55,共3页
碎屑岩储层是中国油气资源的最重要储层类型,加强碎屑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研究对油气资源评价、油藏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探讨了碎屑岩成分、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温压场、地质流体以及埋藏作用等因素对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 碎屑岩储层是中国油气资源的最重要储层类型,加强碎屑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研究对油气资源评价、油藏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探讨了碎屑岩成分、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温压场、地质流体以及埋藏作用等因素对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讨论了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优质储层形成条件。通过研究发现,碎屑岩成分、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是成岩作用的基本条件,对成岩作用有决定性影响;温压场、地质流体是影响成岩作用的关键因素,对储层原生孔隙保存以及次生孔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埋藏作用对储层孔隙度演化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碎屑岩成分 沉积相 温压场 地质流体 埋藏作用
下载PDF
压实过程中埋深和时间对碎屑岩孔隙度演化的共同影响 被引量:86
4
作者 刘震 邵新军 +3 位作者 金博 李鹤永 许晓明 梁全胜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5-132,共8页
在相同埋深条件下,由于经历时间不同,地层压实程度将会存在差别。从粘弹塑性体应力—应变模型(Bingham模型)推导出均速埋藏条件下地层孔隙度是埋深和经历时间的双元函数。该函数充分表明,在压实作用阶段,埋藏时间和埋深两个因素对地层... 在相同埋深条件下,由于经历时间不同,地层压实程度将会存在差别。从粘弹塑性体应力—应变模型(Bingham模型)推导出均速埋藏条件下地层孔隙度是埋深和经历时间的双元函数。该函数充分表明,在压实作用阶段,埋藏时间和埋深两个因素对地层孔隙度演化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充分证实这一结论,作者首先分析3个代表性沉积盆地地层孔隙度与埋深和埋藏时间的关系,阐明了除了埋深因素的作用,埋藏时间明显影响到了地层孔隙度的改变。另外,利用沉积物实验室压实物理模拟实验结果与实际盆地地层压实特征的差异性,进一步证明了压实过程中承压时间对压实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一深度地层孔隙度与埋深的表面关系不能掩盖地层孔隙度受埋藏过程控制的实质,即地层孔隙度受埋藏时间和深度的双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深 埋藏时间 孔隙度 压实作用
下载PDF
市政公路隧道浅埋暗挖施工中软土预加固注浆工艺研究
5
作者 刘琪 《山西建筑》 2024年第18期90-92,共3页
某地铁站点的出入口下穿市政公路,拱顶上覆层为软土,存在塌陷风险。在隧道初期支护阶段采用长管棚预注浆+超前小导管预注浆加固方案,注浆材料为水泥浆液,但实际效果不佳。研究过程分析了原方案存在的问题,包括浆液渗透性差、凝结时间较... 某地铁站点的出入口下穿市政公路,拱顶上覆层为软土,存在塌陷风险。在隧道初期支护阶段采用长管棚预注浆+超前小导管预注浆加固方案,注浆材料为水泥浆液,但实际效果不佳。研究过程分析了原方案存在的问题,包括浆液渗透性差、凝结时间较长、注浆压力不均匀,为了提高加固效果,改为双重管后退式注浆技术,注浆材料改用水泥+水玻璃。路面和拱顶沉降监测结果显示,改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软土加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公路 隧道施工 浅埋暗挖 软土地基 预加固 注浆工艺
下载PDF
埋藏对65种半干旱草地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闫巧玲 刘志民 +1 位作者 李雪华 马君玲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77-782,共6页
比较了半干旱草原科尔沁沙地65种植物新采种子和埋藏1年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埋藏1年后,有38种植物的种子仍具有活力.新采种子萌发率>80%的植物种子埋藏后萌发率下降;而萌发率<80%的植物种子埋藏后萌发率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比较了半干旱草原科尔沁沙地65种植物新采种子和埋藏1年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埋藏1年后,有38种植物的种子仍具有活力.新采种子萌发率>80%的植物种子埋藏后萌发率下降;而萌发率<80%的植物种子埋藏后萌发率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埋藏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因植物生态类群(杂草、草原植物、草甸植物、沙生植物)而异.种子埋藏1年后,多年生植物萌发率没有明显提高,而1年生植物萌发率显著提高(P<0.05).对于新采种子和埋藏1年种子萌发率间相差10%以下的物种,可根据萌发格局将植物种分为3类:埋藏促进型(如差巴嘎蒿)、埋藏抑制型(如大籽蒿)和埋藏不变型(如鹤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萌发/休眠 持久种子库 生活型 生态类群 植被过程 埋藏
下载PDF
尾矿坝变形光纤光栅监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优平 黎剑华 《黄金》 CAS 2015年第1期60-63,共4页
变形监测是矿山尾矿坝监测的重要项目之一,采用传统监测仪器存在自动化程度低、数据采集不实时、测量误差大等问题。结合江西某钨业公司尾矿坝安全在线监测工程,探讨了光纤光栅监测技术应用于尾矿坝变形监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提出了光... 变形监测是矿山尾矿坝监测的重要项目之一,采用传统监测仪器存在自动化程度低、数据采集不实时、测量误差大等问题。结合江西某钨业公司尾矿坝安全在线监测工程,探讨了光纤光栅监测技术应用于尾矿坝变形监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提出了光纤光栅位移传感器应用于尾矿坝变形沉降监测中的埋设工艺,以解决与松散尾矿坝体存在变形协调问题。通过光纤光栅监测与传统电测法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光纤光栅监测数据更加平稳、可靠,能很好满足尾矿坝变形监测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坝 变形监测 光纤光栅 埋设工艺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建造-改造作用与多类型储层有序性分布 被引量:5
8
作者 樊太亮 高志前 吴俊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8,共18页
我国深层海相碳酸盐具有埋藏深度大、地质时代老、地质演化过程复杂等特点,其储层形成和分布受到众多因素制约,是海相油气勘探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总结了团队在塔里木盆地长期研究成果,从深层碳酸盐岩建造和改造作用出发,揭示塔里... 我国深层海相碳酸盐具有埋藏深度大、地质时代老、地质演化过程复杂等特点,其储层形成和分布受到众多因素制约,是海相油气勘探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总结了团队在塔里木盆地长期研究成果,从深层碳酸盐岩建造和改造作用出发,揭示塔里木盆地多类型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发育条件和有序性分布。(1)塔里木盆地台地格局、地层发育演化及后期的埋藏与改造,均是盆缘构造事件在盆内的构造-沉积作用响应。早古生代盆地经历了地貌张裂分化与小型裂陷群形成、地貌挤压分化与层间不整合发育、古隆起与大型不整合作用、多期不整合叠加与古隆起埋藏改造等演化过程。(2)碳酸盐岩台地沉积过程中存在着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分异演化作用,可分为雏形期、建造期、鼎盛期和分解-消亡期,相应的台地边缘演化经历了缓斜坡、进积镶边、加积镶边和退积陡坡等建造过程,控制着台缘礁滩、台内滩、早期白云岩化潮坪等有利于规模化储集岩发育的沉积相带分布。(3)多级次不整合和断裂-流体改造是优质储层形成的重要机制。多期区域构造活动和周期性海平面变化控制了不同级别的不整合面发育,海平面下降主导的层序界面导致碳酸盐岩周期性暴露,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层间岩溶和同沉积岩溶,区域构造运动所对应的大型不整合控制了大规模表生岩溶储层发育,不同规模的断裂和裂缝既是储层发育带,也是流体活动和改造的主要区带。(4)塔北-顺北地区不整合发育强度和断裂活动强度由北向南有序变化,控制了碳酸盐岩储层类型与分布的有序性变化,自北向南依次发育雅克拉断凸潜山型白云岩储层、塔河主体区古风化壳型岩溶储层、塔河斜坡区层控型岩溶储层、塔河覆盖区断溶型储层和顺北断控型储层,反映出由剥蚀区至覆盖区不整合控储作用逐渐变弱,而断裂控储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碳酸盐岩 建造-改造作用 储层有序分布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从波动观点看塔北地区油气藏的形成演化——以英买7油藏为例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国臣 吕修祥 金之钧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1-148,共8页
本文运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方法,在综合分析野外露头、岩心、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塔北地区不同小区的岩性-时间剖面。研究表明,740~760Ma、200~240Ma、100~110Ma、60~70Ma、30Ma是控制塔北地区构造演化的主要周期... 本文运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方法,在综合分析野外露头、岩心、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塔北地区不同小区的岩性-时间剖面。研究表明,740~760Ma、200~240Ma、100~110Ma、60~70Ma、30Ma是控制塔北地区构造演化的主要周期。早古生代、三叠纪和第三纪以来是3次主要的沉积高峰,志留纪末—晚泥盆世早期为主要剥蚀期,剥蚀量一般>1000m,北部>1500~2000m,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的剥蚀过程亦很明显。志留纪末下奥陶统顶面埋深超过2000m,下奥陶统底面约3300m。沉积—剥蚀过程的变化对油气藏的形成演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据古地温计算,寒武系及下奥陶统在奥陶纪末期就进入生烃期,但由于整体上升,使有机质热演化处于近停止阶段,保存了二次生烃能力。三叠纪埋深速率快、幅度大,下奥陶统顶面重新超过原埋深,下奥陶统残留地层开始大量生烃,按深度计算二叠纪地层也进入大量生烃门限深度,随后发生一系列抬升过程,晚第三纪下奥陶统残留地层重新超过早古生代及三叠纪的最大埋深,第三系中下部地层也进入生烃门限。早古生代晚期抬升幅度大的地区是二次生烃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波动过程 剥蚀量 埋藏史 二次生烃 油气藏
下载PDF
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四段天然气成藏过程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智远 孟宪武 +2 位作者 沈开元 张晓文 宋晓波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I0001,共10页
基于川西地区构造演化,利用区域基础地质资料和流体包裹体等分析测试数据,恢复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四段埋藏—热演化史,明确天然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两类包裹体,即含烃盐水包裹体和盐水包裹体,盐水包裹体较为常见,显微镜... 基于川西地区构造演化,利用区域基础地质资料和流体包裹体等分析测试数据,恢复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四段埋藏—热演化史,明确天然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两类包裹体,即含烃盐水包裹体和盐水包裹体,盐水包裹体较为常见,显微镜下可见气烃和极少量的液态烃包裹体;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在80~200℃之间,表现为双峰型特征,峰温分别为130~140和160~170℃;天然气主成藏期有两期,第一主成藏期主要为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中晚期,第二主成藏期主要为中—晚中新世。天然气成藏过程为上二叠统烃源岩在晚三叠世(印支末期)进入生油高峰期,形成古油藏;至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古油藏裂解成气;中—晚侏罗世(燕山早期),雷口坡组烃源岩进入生气高峰期,进一步补充气源,在川西地区正向构造中形成天然气藏。受喜山期构造挤压抬升的影响,雷口坡组内部继续发育小断层,至中—晚中新世,古气藏发生调整并最终定型。该结果为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裹体特征 埋藏—热演化史 成藏过程 均一温度 雷口坡组四段 川西地区
下载PDF
汉代明器连机水碓考辨 被引量:1
11
作者 付娟 《古今农业》 2015年第4期22-30,共9页
连机水碓是我国古代发明的重要水利粮食加工工具,据文献记载出现于晋代。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明器绿釉陶碓房反映了最早的连机水碓样式,文物时代定为汉代。本文从有关水碓、连机水碓的文献引证和考古发现两方面,梳理了水碓及连机水碓的... 连机水碓是我国古代发明的重要水利粮食加工工具,据文献记载出现于晋代。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明器绿釉陶碓房反映了最早的连机水碓样式,文物时代定为汉代。本文从有关水碓、连机水碓的文献引证和考古发现两方面,梳理了水碓及连机水碓的发明史,考证了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明器绿釉陶碓房的出土年代,将其由汉代改订为西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机水碓 汉代 西晋 明器 粮食加工工具
下载PDF
沙埋和种子处理对樟子松贮藏种子萌发出苗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郭米山 王谦 +2 位作者 高广磊 赵媛媛 丁国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6-93,共8页
樟子松是我国北方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树种,近年来樟子松人工林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问题,自然更新障碍则是限制樟子松人工林发展演替的关键因子。为探究樟子松人工林自然更新的限制因子,通过不同沙埋深度及不同种子处理方法等... 樟子松是我国北方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树种,近年来樟子松人工林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问题,自然更新障碍则是限制樟子松人工林发展演替的关键因子。为探究樟子松人工林自然更新的限制因子,通过不同沙埋深度及不同种子处理方法等室内发芽试验,对樟子松种子萌发出苗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沙埋深度为0-3.00 cm范围内,无沙埋时樟子松种子萌发出苗能力最强,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种子萌发出苗能力不断降低,沙埋深度显著影响种子的萌发和出苗;2)4℃低温冷藏保存的种子比常温保存和-18℃低温冷冻保存的种子,在萌发出苗上更具优势;3)种子经25~30℃温水浸种24 h处理后,在出苗率和出苗时间等方面优于55-60℃热水浸种和不浸种处理,表现为樟子松种子较为适宜的处理方式。其研究可为解决樟子松人工林自然更新障碍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并为樟子松人工育苗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萌发出苗 沙埋 种子处理
下载PDF
西山煤田煤层气关键成藏期 被引量:4
13
作者 邓强 逄建东 +2 位作者 牛佳文 赵云斌 李晶晶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5-170,共6页
针对西山煤田多期性、多幕性构造运动及多阶段变质演化和变质作用而导致的异常复杂煤层成藏演化史,在研究埋藏史、构造演化史的基础上,借鉴前人测年、热演化史、成熟史及生烃史等研究成果,探讨了煤层气藏的成藏过程和关键成藏期。通过... 针对西山煤田多期性、多幕性构造运动及多阶段变质演化和变质作用而导致的异常复杂煤层成藏演化史,在研究埋藏史、构造演化史的基础上,借鉴前人测年、热演化史、成熟史及生烃史等研究成果,探讨了煤层气藏的成藏过程和关键成藏期。通过东区与西区煤层差异热演化史特征和聚气史的对比研究,认为东区受祁县隐伏侵入岩体影响,二次生烃时期为晚三叠-早侏罗世;西区受狐偃山岩体的影响,二次生烃期为晚侏罗-早白垩世。指出东区深成变质作用生气高峰期与二次生烃连续,生气史曲线二次生烃台阶不明显;西区的生气高峰期与二次生烃不连续,生气史曲线呈明显的台阶特征。证实西区煤层二次生烃时间比东区的晚近50 Ma,煤层气遭受散失的时间相对短,对煤层气藏的保存有利。研究成果为该煤田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埋藏史 成藏过程 关键成藏期 二次生烃 西山煤田
下载PDF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储层的埋藏-烃类充注-成岩时空演化过程 被引量:26
14
作者 罗静兰 邵红梅 +2 位作者 杨艳芳 李杪 罗春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5-187,共13页
目前国内对火山岩成岩作用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定性的静态研究阶段。与盆地埋藏热史-烃类充注史-构造演化史相应的火山岩储层的成岩-孔隙时空动态演化过程方面的研究依然缺乏。各类薄片显微镜下火山岩中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孔隙类型等的... 目前国内对火山岩成岩作用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定性的静态研究阶段。与盆地埋藏热史-烃类充注史-构造演化史相应的火山岩储层的成岩-孔隙时空动态演化过程方面的研究依然缺乏。各类薄片显微镜下火山岩中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孔隙类型等的精细研究与定量统计,利用图像孔喉分析、物性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包裹体荧光、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激光拉曼探针成分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松辽盆地下白垩统营城组火山岩的成岩作用与成岩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确立了火山岩的成岩-油气充注序列,划分了成岩作用阶段;结合松辽盆地埋藏热演化史、烃类充注史、构造演化史,建立了与埋藏热演化史-烃类充注史-构造演化史-地质时代相应的火山岩的成岩-孔隙时空动态演化过程与模式,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火山岩的成岩作用与成岩演化过程对火山岩储集性能影响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序列 埋藏热演化-构造演化-烃类充注-成岩孔隙时空演化过程 孔隙演化机理 火山岩储层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地壳放射性生热效应对大陆俯冲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宋菁菁 王岳军 +2 位作者 范蔚茗 皇甫鹏鹏 周永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0-72,共13页
岩体中的放射性生热是地幔对流和地壳变质作用的关键热源之一,但地壳放射性生热率是如何影响大陆俯冲-碰撞的动力学过程,尤其是大陆碰撞区域的热结构演化,尚未获得共识。本文使用热-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对上、下地壳放射性生热率进行系统... 岩体中的放射性生热是地幔对流和地壳变质作用的关键热源之一,但地壳放射性生热率是如何影响大陆俯冲-碰撞的动力学过程,尤其是大陆碰撞区域的热结构演化,尚未获得共识。本文使用热-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对上、下地壳放射性生热率进行系统的模拟实验,以研究其对大陆俯冲动力学演化过程的影响。模型实验表明,由于大陆上地壳富集U、Th和K等主要放射性生热元素,且放射性生热率的变化区间较大(1.0~3.0μW/m^3),导致其对大陆俯冲碰撞动力学演化过程的影响较为显著,主要包括进入俯冲通道内的上地壳体积大小、碰撞区域内地壳熔融范围、俯冲下地壳物质折返的规模和两大陆的耦合程度等四个方面。而大陆下地壳则以中-基性岩为主,相对亏损U、Th、K等主要放射性生热元素,且放射性生热率的变化区域较小(0.2~0.8μW/m^3),致使其对大陆俯冲演化过程的影响相对有限,主要通过控制俯冲下地壳以及大陆板片的粘滞度和流变强度的大小,进而制约大陆俯冲过程下地壳物质折返的规模以及板片倾角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生热 大陆俯冲 地壳熔融 俯冲地壳折返 板片倾角
下载PDF
洞穴堆积物的微形态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16
作者 吴金旭 张玉修 +3 位作者 刘浩宇 Michael Storozum 高峰 杨石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68-991,共24页
洞穴是岩溶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育过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洞穴堆积物。洞穴堆积物主要包括原地碎屑堆积物、异地碎屑堆积物、化学堆积物、生物堆积物以及人为堆积物,在堆积、埋藏过程中受到沉积期后作用的扰动。微形态是利用显... 洞穴是岩溶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育过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洞穴堆积物。洞穴堆积物主要包括原地碎屑堆积物、异地碎屑堆积物、化学堆积物、生物堆积物以及人为堆积物,在堆积、埋藏过程中受到沉积期后作用的扰动。微形态是利用显微及超显微技术对原位定向样品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旨在分析肉眼无法识别的成分、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其时序、空间和成因关系。通过总结洞穴堆积物微形态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微形态分析在恢复洞穴古气候与古环境、重建洞穴堆积物的堆积与埋藏过程、构建地层年代学框架、解译古人类活动及遗传信息等方面的应用,评估了洞穴堆积物中所蕴含的地质学与考古学价值。目前,在国内的洞穴堆积物研究中,微形态分析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由此展望了微形态分析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堆积物 微形态 古气候与古环境 堆积与埋藏过程 地层年代学 人类活动 古DNA
下载PDF
海底电缆先敷后埋施工关键设备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沈光 《建筑施工》 2016年第7期963-965,共3页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海底电缆先敷后埋的施工设备,该设备将敷设和埋深分为2个工作程序,且可以单独进行施工,从而大大增强了施工的灵活机动性,提高了海缆施工的安全性。新设备能更好地解决不同地质下海底电缆的埋深问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海底电缆先敷后埋的施工设备,该设备将敷设和埋深分为2个工作程序,且可以单独进行施工,从而大大增强了施工的灵活机动性,提高了海缆施工的安全性。新设备能更好地解决不同地质下海底电缆的埋深问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电缆 先敷后埋 自行式埋设机 喷冲开沟
下载PDF
橡胶树脂改性沥青防腐材料的研制
18
作者 续理 《石油工程建设》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共6页
为解决石油沥青用作埋地钢质管道防腐材料所存在的高温易流淌、低温易脆裂、抗细菌性腐蚀及抗植物根茎穿透能力差等问题,自1989年起,历时六年研制了一种利用橡胶树脂改性的沥青防腐材料,较圆满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文报道了橡胶树脂... 为解决石油沥青用作埋地钢质管道防腐材料所存在的高温易流淌、低温易脆裂、抗细菌性腐蚀及抗植物根茎穿透能力差等问题,自1989年起,历时六年研制了一种利用橡胶树脂改性的沥青防腐材料,较圆满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文报道了橡胶树脂改性沥青研究的技术途径、成型工艺、现场应用试验、产品的微观结构、性能和应用效果等。该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已由国家专利局在1995年10月授予发明专利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地管道 防腐材料 改性沥青 石油沥青
下载PDF
半坡遗址仰韶早期的埋葬方式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钱耀鹏 王叶 《西部考古》 2014年第1期56-81,共26页
西安半坡遗址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仰韶文化重要遗址之一,其中有关埋葬习俗的认知结果,始终影响着仰韶文化墓葬的发掘与研究。但根据目前史前墓葬的新发现及研究来看,半坡仰韶早期埋葬方式的认知结果似乎存在诸多疑问。而导致这些问题的... 西安半坡遗址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仰韶文化重要遗址之一,其中有关埋葬习俗的认知结果,始终影响着仰韶文化墓葬的发掘与研究。但根据目前史前墓葬的新发现及研究来看,半坡仰韶早期埋葬方式的认知结果似乎存在诸多疑问。而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以往人们把史前墓葬的埋葬过程均理解为一次性形成的,二是以认知结果作为埋葬方式的分类标准,从而加剧了分类结果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基于半坡仰韶墓葬的发掘情况,以埋藏特征为分类标准,可以把墓葬人骨重新分为:骨骼基本完整而有序、局部骨骼位移或缺失、整体位移且摆放整齐、整体位移而摆放凌乱和骨骼零星或严重缺失五类。进而通过分析各类人骨埋藏特征的形成条件和过程,可初步判定后四类大多应是原始埋葬过程中认为原因所致,且埋葬过程往往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最终确认半坡仰韶早期墓葬的埋葬方式存在疑似一次葬、二次葬(迁出和迁入)、二次扰乱葬(局部或整体扰乱)及多次使用或合葬所导致的人骨推挤现象,而断指习俗所代表的'割体葬仪'并无可靠证据。而且,甘青地区流行的二次扰乱葬等葬俗,似可理解为仰韶文化埋葬习俗的延续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坡遗址 仰韶文化 埋葬方式 埋葬过程 葬俗
原文传递
磨沟墓地墓道埋人与殉人问题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钱耀鹏 朱芸芸 +1 位作者 毛瑞林 谢焱 《西部考古》 2013年第1期72-116,共45页
磨沟齐家文化墓地位于甘肃省临潭县境内,2008年以来进行大规模发掘。首次共发掘清理346座墓葬,墓葬结构与埋葬现象极为复杂,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在数量占绝对优势的竖穴偏室墓中,墓道埋人现象较为常见,且埋葬特点不尽一致。... 磨沟齐家文化墓地位于甘肃省临潭县境内,2008年以来进行大规模发掘。首次共发掘清理346座墓葬,墓葬结构与埋葬现象极为复杂,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在数量占绝对优势的竖穴偏室墓中,墓道埋人现象较为常见,且埋葬特点不尽一致。在系统整理与分类考察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墓道葬人现象不仅葬式和分布位置具有多样性特点,而且形成原因也甚为复杂,往往与墓葬的埋葬过程及使用特点密切相关。进而,通过葬式、随葬品及其他现象的计量分析,明显可以把墓道埋人现象分为殉人类和非殉人类(正常埋葬)两大类,而殉人类占绝大多数。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以往发现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则在埋葬方式与埋葬过程等方面揭示出以往关于女性为妻妾殉葬的论证并不充分。根据磨沟墓地墓道殉人现象与偏室合葬特点以及其他墓地成年男女合葬墓综合分析,可以认为齐家文化的殉人现象并不能用男尊女卑或等级观念来解释,而殉人现象出现与流行的原因可能与战争直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家文化 磨沟墓地 殉人 埋葬过程 男女合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