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a cancer vaccine prepared by fusions of hepatocarcinoma cells with dendritic cells 被引量:26
1
作者 Juan Zhang~1 Jin-Kun Zhang~2 Shao-Hong Zhuo~3 Hai-Bin Chen~2 1 Clinical Laborato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Shantou 515041,Guangdong Province,China2 Cancer Pathology Laboratory,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Shantou 515031,Guangdong Province,China3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hird Municipal Hospital of Shantou,Shantou 515073,Guangdong Province,Chin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5期690-694,共5页
AIM: To prepare a cancer vaccine (H(22)-DC) expressing high levels of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based on fusions of hepatocarcinoma cells (H(22)) with dendritic cells (DC) of mice and to analyz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 AIM: To prepare a cancer vaccine (H(22)-DC) expressing high levels of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based on fusions of hepatocarcinoma cells (H(22)) with dendritic cells (DC) of mice and to analyz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duction of specific CTL activity of H(22)-DC. METHODS: DCs were isolated from murine spleen by metrizamide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purified based on its characteristics of semi-adhesion to culture plates and FcR-,and were cultured in the medium containing GM-CSF and IL-4. A large number of DC were harvested. DCs were then fused with H(22) cells by PEG and the fusion cells were marked with CD11c MicroBeads. The H(22)-DC was sorted with Mimi MACS sorter. The techniques of cell culture, immunocytochemistry and light microscopy were also used to tes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wth and morphology of H(22)-DC in vitro. As the immunogen, H(22)-DC was inoculated subcutaneously into the right armpit of BALB/C mice, and their tumorigenicity in vivo was observed. MTT was used to test the CTL activity of murine spleen in vivo. RESULTS: DC cells isolated and generated were CD11c+ cells with irregular shape, and highly expressed CD80, CD86 and CD54 molecules. H22 cells were CD11c- cells with spherical shape and bigger volume, and did not express CD80, CD86 and CD54 molecules.H(22)-DC was CD11c+ cells with bigger volume, being spherical, flat or irregular in shape, and highly expressed CD80, CD86 and CD54 molecules, too. H(22)-DC was able to divide and proliferate in vitro, but its activity of prolife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s compared with H(22) cells and its growth curve was flatter than H(22) cells. After subcutaneous inoculation over 60 days, H(22)-DC showed no tumorigenecity in mice,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control groups (P【0.01). The spleen CTL activity against H(22) cells in mice implanted with fresh H(22)-DC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s (P 【 0.01). CONCLUSION: H(22)-DC could significantly stimulate the specific CTL activity of murine spleen,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fusion cells have already obtained the function of antigen presenting of parental DC and could present H(22)specific antigen which has not been identified yet, and H(22)-DC could induce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 although simply mixed H(22) cells with DC could stimulate the specific CTL activity which could inhibit the growth of tumor in some degree, it could not prevent the generation of tumor. It shows that the DC vaccine is likely to become a helpful approach in immunotherapy of hepatocarcin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cer Vaccines Animals Antigens CD Antigens CD80 Antigens CD86 Cell Fusion Dendritic Cells Integrin alphaXbeta2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liver Neoplasms Experimental control Male Membrane Glycoproteins MICE Mice Inbred BALB C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spleen
下载PDF
从“虚瘀劫肝”论原发性肝癌中医药防治思路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明刚 蓝艳梅 +2 位作者 蒋祖玲 蒙健林 刘潇 《现代中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31-36,共6页
理论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源泉,在新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新方药或新诊治方案是中医药临床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的新突破口。正邪交争,正不胜邪是慢性疾病持续进展的内在驱力和一般特性,慢性肝病持续恶性进展囊括了:肝纤维、肝硬化、肝癌等逐步恶... 理论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源泉,在新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新方药或新诊治方案是中医药临床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的新突破口。正邪交争,正不胜邪是慢性疾病持续进展的内在驱力和一般特性,慢性肝病持续恶性进展囊括了:肝纤维、肝硬化、肝癌等逐步恶化的病理进程。其在遵循中医“正不胜邪”基本病机的基础也必须有其特殊性和指向性,也可理解为在慢性肝病持续进展的病理状态下将一般性的病机进行指向性和特征性的阐发。肝正虚主要是指维持正常肝再生修复的相关机制和途径异常或紊乱,肝邪胜则是指肝损伤因素持续存在及其下游触发的恶性肝再生状态进行性亢进;而“瘀”作为正邪交争过程中产生的最主要病理产物也在不断推动疾病的恶性发展。在此基础上,从“虚瘀劫肝”论肝癌的病理新认识及补虚(补肾生髓、健脾)祛瘀(疏肝、柔肝、化肝)阻断慢性肝病持续恶性进展以防治肝癌的基本思路,期望有益于疑难肝脏病症的临床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正邪交争 补肾调肝治脾 虚瘀劫肝 肝再生 理论创新
下载PDF
基于既病防变思想的健脾行气解毒法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效果
3
作者 李江艳 李阳 尹旭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1487-1490,共4页
目的研究基于既病防变思想的健脾行气解毒法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安阳市中医院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8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接受索拉非尼联合放疗,观察组(40例)联... 目的研究基于既病防变思想的健脾行气解毒法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安阳市中医院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8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接受索拉非尼联合放疗,观察组(40例)联合基于既病防变思想的健脾行气解毒法治疗,对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肿瘤标志物水平、复发转移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总胆红素(TBil)、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肿瘤复发转移率及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既病防变思想的健脾行气解毒法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效果确切,能够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肝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和肿瘤复发转移率,安全性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病防变思想 健脾行气解毒法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肝功能
下载PDF
胆汁酸驱动消化道炎癌转化及中医药防治策略
4
作者 刘宇婧 徐汉辰 季光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1-468,共8页
消化道肿瘤在全球肿瘤发病和死亡排行榜上多年位居前列,更是我国高发肿瘤,极大的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常见消化道肿瘤包括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等,均为典型的炎症依赖性肿瘤,其发生过程伴随着炎症微环境的浸润及炎—癌演变过... 消化道肿瘤在全球肿瘤发病和死亡排行榜上多年位居前列,更是我国高发肿瘤,极大的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常见消化道肿瘤包括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等,均为典型的炎症依赖性肿瘤,其发生过程伴随着炎症微环境的浸润及炎—癌演变过程。因此,探究炎癌转化的驱动因素及寻找能有效靶向炎症向癌症转化关键节点的干预策略,从而控制消化道肿瘤的发生是关键科学问题。作为机体重要代谢物之一的胆汁酸,除了能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外,还能在消化道炎癌转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调节胆汁酸代谢是消化道炎癌转化防治的关键环节,同时以中医肝脾理论以及肠肝轴学说为理论依据,探讨通过胆汁途径抑制消化道炎症转化的防治策略。本文就胆汁酸驱动消化道炎癌转化的具体机制以及中医药防治策略进行相关论述,并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 炎癌转化 胆汁酸 肝脾理论 肠肝循环
下载PDF
基于“湿热蕴毒”探讨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炎-癌转化”的中医药干预思路
5
作者 缪雨希 曾根平 +3 位作者 黎佩银 陆希婧 罗颂平 曾蕾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2472-2478,共7页
“炎-癌转化”是宫颈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发展至宫颈癌的重要机制之一。持续性宫颈HR-HPV感染作为宫颈癌的重要诱因,其引起的局部非可控性炎症微环境是宫颈癌发生的内在机制。“炎-癌转化... “炎-癌转化”是宫颈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发展至宫颈癌的重要机制之一。持续性宫颈HR-HPV感染作为宫颈癌的重要诱因,其引起的局部非可控性炎症微环境是宫颈癌发生的内在机制。“炎-癌转化”的宏观及微观病理过程均与中医“湿热蕴毒”的病机演变相契合,湿热聚结为“炎-癌转化”的驱动因素;湿热久蕴致脾虚肝郁为其病机演变特征;湿热久稽,肝脾失调,瘀滞蕴结胞门,终成“癌毒”。持续性宫颈HR-HPV感染所致的“炎-癌转化”进程主要责之于中医的湿、热、虚、毒病理因素。调控持续性宫颈HR-HPV感染炎性微环境为宫颈癌防治的重要途径。临证时以清热燥湿、健脾疏肝为核心治法,攻伐有道、内外同调,以截断“炎-癌转化”的进程。基于“湿热蕴毒”探讨持续性宫颈HR-HPV感染“炎-癌转化”进程,可为中医防治宫颈癌及中医药干预“炎-癌转化”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HPV) 炎-癌转化 宫颈癌 炎症 湿热 脾虚肝郁 癌毒 清热燥湿 健脾疏肝
下载PDF
化瘀涤痰益智方结合认知康复训练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6
作者 汪金宇 程为平 程光宇 《中医药信息》 2024年第8期47-51,57,共6页
目的:观察化瘀涤痰益智方结合认知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PSCI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进... 目的:观察化瘀涤痰益智方结合认知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PSCI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进行认知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给予化瘀涤痰益智方结合认知康复训练联合治疗,共治疗12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MoCA评分、SS-QOL评分、血清神经递质水平和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MMSE和MoCA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MoCA和SS-QOL评分明显升高,5-HT、DA与NE的含量明显上调,OUT、Chao1与Shannon指数明显增加,Simpon指数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MMSE、MoCA和SS-QOL评分明显升高,5-HT、DA与NE的含量明显上调,OUT、Chao1与Shannon指数明显增加,Simpon指数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MMSE疗效总有效率83.3%(25/30)高于对照组50%(15/30)(P<0.05);治疗组MoCA疗效总有效率86.7%(26/30)高于对照组60%(18/30)(P<0.05)。结论:化瘀涤痰益智方结合认知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疗效确切,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神经递质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瘀涤痰益智方 脑卒中 认知障碍 肠道菌群
下载PDF
基于仲景“肝病实脾”理论探析现代临床肝病治法
7
作者 宋雪 吕冠华 范颖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3期194-198,共5页
肝硬化、脂肪肝、肝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等是全球常见肝病,随着患病率逐渐上升,中西医治疗肝病的研究成为热点。从中医学理论出发,以“肝脾相关”为切入点,探讨肝脾之间阴阳五行亢盛、经络交汇、气机运行、消化吸收等交互作用,探讨... 肝硬化、脂肪肝、肝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等是全球常见肝病,随着患病率逐渐上升,中西医治疗肝病的研究成为热点。从中医学理论出发,以“肝脾相关”为切入点,探讨肝脾之间阴阳五行亢盛、经络交汇、气机运行、消化吸收等交互作用,探讨“肝脾相关”理论的科学内涵,为治疗现代肝病提供助力。通过对肝病专家治疗肝硬化、脂肪肝、慢乙肝,肝硬化腹水、肝癌等的临床用药进行分析,探索现代临床肝病证治规律,发掘“肝病实脾”的临床意义,为今后中医药在肝脏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病实脾 肝硬化 脂肪肝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癌
下载PDF
基于五运六气探讨胃癌患者先天运气禀赋特点及治疗策略
8
作者 韩奇成 王宇立 +1 位作者 程东峰 方志红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7期707-714,共8页
目的:通过探索胃癌患者的先天五运六气分布特征,归纳其运气禀赋特点并以此探讨胃癌的治疗策略。方法:选取胃癌患者668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分析其出生日期在岁运、主气、客气、司天在泉、运气相合等运气学特征上的差异,探讨胃癌患者发病... 目的:通过探索胃癌患者的先天五运六气分布特征,归纳其运气禀赋特点并以此探讨胃癌的治疗策略。方法:选取胃癌患者668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分析其出生日期在岁运、主气、客气、司天在泉、运气相合等运气学特征上的差异,探讨胃癌患者发病的先天运气禀赋特征,并依此提出相应治疗策略。结果:出生于木运不及和水运太过之年、主运为少商、客运为太宫、太阳寒水客气、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的胃癌患者比例最高,岁运、主运、客运、客气、司天在泉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属性相同的客运进行组合,客运属性为土的胃癌患者比例最高,客运属性为木的胃癌患者比例最低,客运属性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于阳明燥金主气的胃癌患者比例最高,出生于少阳相火主气的胃癌患者比例最低,主气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考虑到一甲子年(即60年)中运气相合分布并不平均,因此将胃癌患者出生日期的运气相合分布与一甲子中运气相合分布进行比较,出生于顺化年、天刑年的胃癌患者比例显著升高,出生于小逆年的胃癌患者比例显著降低,运气相合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胃癌患者的先天运气禀赋以肝郁脾虚、燥、寒为主要特点,治疗上当以平肝和胃为主,辅以滋阴润燥、顾护阳气、针药并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运六气 胃癌 治疗策略 运气相合 肝郁脾虚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探讨肝郁脾虚型肝癌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
9
作者 尹萍 白媛媛 +3 位作者 莫荣莲 李蓉蓉 李彦容 侯恩存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530-535,共6页
目的:挖掘目前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癌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处方相关的药物靶点及疾病通路,探索核心处方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检索纳入CNKI、维普、万方中关于肝癌的中医临床文献,运用Microsoft Excel 2021进行中药频数和性味归经统计,... 目的:挖掘目前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癌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处方相关的药物靶点及疾病通路,探索核心处方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检索纳入CNKI、维普、万方中关于肝癌的中医临床文献,运用Microsoft Excel 2021进行中药频数和性味归经统计,通过SPSS Modeler 18.0软件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SPSS 25.0软件分析组方用药规律;运用TCMSP平台检索核心药物的有效成分及靶点,在人类基因GeneCards数据库得到肝癌靶基因,将核心药对及肝癌靶基因同时导入Venny 2.1.0平台得到药物-疾病交集靶点。采用Cytoscape3.9.0构建药物-疾病-靶基因网络图,利用metascape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45篇文献,83首处方,高频药物前5位分别为:柴胡、白术、茯苓、甘草、白芍。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辛、甘、苦味为主,归经以肝、脾、肺和胃经为主。共获得20组关联药物,核心药物聚类处方4首。获得核心药物有效成分112种、药物靶点209个、疾病靶点16458个,疾病-药物交集靶点204个。GO功能富集分析获得生物过程1840个、细胞组分113个、分子功能215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209条信号通路。结论: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癌的中药主要通过调控Akt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B重组蛋白等关键靶点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郁脾虚型 数据挖掘 网络药理学
下载PDF
基于“形神一体观”探讨中晚期肝癌辨治
10
作者 莫郑波 项琼 宋恩峰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期55-59,共5页
“形神一体观”来源于我国朴素的古代哲学思想,形神两者互根互生,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体有恙,劳心伤神;心神不宁,形体失养。“形神一体观”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古代医家认为,肝癌病证属本虚邪实。肝癌多由人体正气虚损,... “形神一体观”来源于我国朴素的古代哲学思想,形神两者互根互生,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体有恙,劳心伤神;心神不宁,形体失养。“形神一体观”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古代医家认为,肝癌病证属本虚邪实。肝癌多由人体正气虚损,阴阳失和,情志不舒日久,致使肝失条达,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津液不布,聚湿为痰,气滞痰凝,瘀阻经络,肝脾损伤,气机瘀滞,久郁化火,内停瘀血,热毒湿蕴,渐积所成。在临床上,早期肝癌,多采用手术方法切除肿块,患者患病时间短,病情较轻,术后能较快回到正常生活,心理负担较轻。而中晚期肝癌,术后多需辅助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周期长,压力陡增,极易造成情志失调,诱发一系列临床症状。由此可见,长期情志失调,情绪抑郁,不仅增强恶性肿瘤易感性,促进恶性肿瘤发生与发展,还可促使肿瘤血管生成,加速肿瘤转移。中晚期肝癌从调摄“形神”论治,在“形”健脾,在“神”解郁的主导思想下,通过固本健脾、解郁散结等药物,联合情绪疏导,调整机体和情志平和,尽可能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神一体观 中晚期肝癌 在“形”健脾 在“神”解郁 中医辨治
下载PDF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乳腺癌患者癌症相关性疲乏疗效观察
11
作者 胡正军 任广胜 +2 位作者 金益峰 靳永杰 于小伟 《中医药信息》 2024年第8期52-57,共6页
目的:观察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乳腺癌患者癌症相关性疲乏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第一次就诊时间顺序,将96例肝郁脾虚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治疗过程中脱落2例,共94例患者完成临床试验,其中治疗... 目的:观察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乳腺癌患者癌症相关性疲乏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第一次就诊时间顺序,将96例肝郁脾虚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治疗过程中脱落2例,共94例患者完成临床试验,其中治疗组48例,对照组46例,所有纳入患者均为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结束2个月以上。治疗组给予逍遥散加减口服,对照组予以仙鹤草颗粒剂口服,每2周复诊,4周后观察记录癌症相关性疲乏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癌症相关性疲乏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治疗后肝郁脾虚中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CD4^(+)、CD8^(+),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逍遥散加减能够改善肝郁脾虚型乳腺癌患者癌症相关性性疲乏,增强患者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癌症相关性疲乏 肝郁脾虚 逍遥散
下载PDF
李延萍教授从“扶土滋水抑传舍”理论述原发性肝癌转移
12
作者 聂丹 袁静 李延萍(指导)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期47-51,共5页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临床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早期并无明显症状,所以绝大部分肝癌患者被确诊时已发展至中晚期,其五年生存率不足15%。肝癌的高复发率以及高转移特性成为导致肝癌患者治疗失败、死亡的主要根源,因此...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临床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早期并无明显症状,所以绝大部分肝癌患者被确诊时已发展至中晚期,其五年生存率不足15%。肝癌的高复发率以及高转移特性成为导致肝癌患者治疗失败、死亡的主要根源,因此肝癌转移的防治已然成为了临床与科学研究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目前对于肝癌转移的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中对于控制肝癌转移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模式为防治肝癌及其转移提供了新方向。李延萍教授以现代医学研究结果为支撑,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提出肝癌转移多以脾虚及肝肾阴虚为主,脾虚贯穿肝癌发生及转移始末,在肝癌的中晚期多合并有肝肾阴虚之证。由此提出“扶土滋水抑传舍”理论,期望应用及发挥中医药特长优势,为临床防治肝癌转移、延缓肝癌患者生存时间提供新的诊疗及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土 肾水 传舍 原发性肝癌转移
下载PDF
基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浅谈从脾胃论治肝癌
13
作者 全雅丽 雷书浚 +1 位作者 赖桂花 曹建雄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8期1505-1508,共4页
肝癌是当今世界中西医共有的一大难题,病情复杂,预后不佳。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角度,探究脾胃与肝癌的内在联系,认为肝癌的发病机制可能是中轴失健,土败中虚,正不敌邪和中轴不运,土雍木郁。治疗原则应以补中气,扶正气;运中气,疏木... 肝癌是当今世界中西医共有的一大难题,病情复杂,预后不佳。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角度,探究脾胃与肝癌的内在联系,认为肝癌的发病机制可能是中轴失健,土败中虚,正不敌邪和中轴不运,土雍木郁。治疗原则应以补中气,扶正气;运中气,疏木气为要。基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该文认为对肝癌的认识应从脾胃出发,有利于辨析肝癌的本质,正确把握防治肝癌的思路,从而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圆运动理论 脾胃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疏肝健脾方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
14
作者 郑美媛 梁军霞 +1 位作者 寇宇 唐贺利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8期1614-1618,1624,共6页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方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期间唐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乳腺癌后伴抑郁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氟哌噻吨美利曲...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方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乳腺癌后伴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期间唐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乳腺癌后伴抑郁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疏肝健脾方治疗,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抑郁情绪发生率、睡眠障碍发生率,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焦虑情绪评分(SAS)、睡眠质量评分(PSQI)、神经递质指标[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多巴胺(Dopamine,DA)]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情绪低落、善忧多疑、思虑过度、神疲乏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情绪低落、善忧多疑、思虑过度、神疲乏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SAS、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HAMD、SAS、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递质5-HT、NE、DA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神经递质5-HT、NE、D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抑郁情绪发生率10.00%(4/40),睡眠障碍发生率15.00%(6/40);观察组患者抑郁情绪发生率2.50%(1/40),睡眠障碍发生率5.00%(2/40);两组患者抑郁情绪、睡眠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健脾方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能够促进乳腺癌后伴抑郁(肝郁脾虚证)患者神经递质分泌,缓解抑郁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提高临床疗效,且治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抑郁 疏肝健脾方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 肝郁脾虚证 神经递质
下载PDF
银杏外种皮提取物干预肿瘤抗原致敏淋巴细胞对Heps的杀伤作用
15
作者 周鹭 许爱华 张立虎 《生物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87-90,共4页
目的:研究在银杏外种皮提取物(GBEE)干预下,肿瘤抗原致敏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用正常小鼠的脾脏制备脾淋巴细胞悬液(Lc);用反复冻融法处理肝癌Heps细胞,取其离心上清液制成肿瘤抗原(Ag);以脾淋巴细胞与肿瘤抗原体积比=2... 目的:研究在银杏外种皮提取物(GBEE)干预下,肿瘤抗原致敏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用正常小鼠的脾脏制备脾淋巴细胞悬液(Lc);用反复冻融法处理肝癌Heps细胞,取其离心上清液制成肿瘤抗原(Ag);以脾淋巴细胞与肿瘤抗原体积比=2∶1配成的肿瘤抗原致敏淋巴细胞溶液(AgLc)和浓度为480μg/mL的GBEE充分混合置于6孔板中,培养箱中培养后,将其加入接种了Heps细胞的孔板中再培养。此为GBEE+AgLc+Heps细胞组,同时设置Heps组、Lc+Heps组、AgLc+Heps组、GBEE+Heps组、GBEE+Lc+Heps组等组别,用MTT法测定各组淋巴细胞对Heps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结果:肝癌Heps肿瘤抗原致敏的淋巴细胞对Heps细胞的杀伤作用增强,杀伤率为10.63%,与Lc+Heps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GBEE+AgLc+Heps组杀伤肿瘤细胞作用最为明显,杀伤率为50.59%,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GBEE能促进肿瘤抗原致敏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外种皮提取物 脾淋巴细胞 肝癌细胞 抗原
下载PDF
中药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肝郁脾虚型胃癌相关抑郁临床观察
16
作者 杨忠 赵欣 《光明中医》 2024年第2期298-301,共4页
目的 观察中药解郁健脾方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胃癌相关性抑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选用耳穴压豆联合口服氟西汀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解郁健脾方治疗,治疗4周后评价... 目的 观察中药解郁健脾方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胃癌相关性抑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选用耳穴压豆联合口服氟西汀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解郁健脾方治疗,治疗4周后评价中医证候积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抑郁治疗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SDS评分均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试验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解郁健脾方联合耳穴压豆对肝郁脾虚型胃癌相关抑郁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效果优于单纯耳穴压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证 胃癌 肝郁脾虚证 解郁健脾方 耳穴压豆
下载PDF
超分重建影像组学模型对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的诊断效能研究
17
作者 王莹 李颖鑫 张喜荣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8期853-860,912,共9页
目的:探究超分辨率重建影像组学模型诊断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的效能。方法:回顾性选取原发性肝癌患者128例,按照8∶2随机分为训练组和测试组,所有病例均进行MRI扫描;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征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分别在超分辨率... 目的:探究超分辨率重建影像组学模型诊断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的效能。方法:回顾性选取原发性肝癌患者128例,按照8∶2随机分为训练组和测试组,所有病例均进行MRI扫描;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征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分别在超分辨率重建前后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上半自动勾画感兴趣区,然后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K最佳(SelectKBest)和LASSO回归降维并构建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性能。结果:原发性肝癌不同证型间临床资料和影像征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模型_(NR)在测试组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585、58.3%、46.7%、53.0%,模型_(SR)在测试组中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639、50.0%、69.4%、64.6%;气滞血瘀证模型_(NR)在测试组中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608、66.7%、43.3%、56.1%,模型_(SR)在测试组中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644、53.3%、63.6%、61.0%;肝肾阴虚证模型_(NR)在测试组中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612、47.2%、63.3%、54.5%,模型_(SR)在测试组中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644、60.0%、61.4%、61.0%;决策曲线显示模型_(SR)有更高的净收益。结论:与模型_(NR)相比,模型_(SR)在判断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方面有良好的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辨率重建 影像组学 原发性肝癌 中医证型 肝郁脾虚证 气滞血瘀证 肝肾阴虚证
下载PDF
定神汤联合吴茱萸粉外敷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期间失眠临床研究
18
作者 张峰 蒋志明 +1 位作者 张鹏海 何杰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4期153-157,共5页
目的:观察定神汤联合吴茱萸粉外敷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期间失眠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期间失眠肝郁脾虚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艾司唑仑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观察定神汤联合吴茱萸粉外敷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期间失眠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期间失眠肝郁脾虚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艾司唑仑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定神汤口服、吴茱萸粉外敷治疗,2组均治疗14 d。比较2组临床疗效、睡眠质量、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7.50%,高于对照组5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50%,低于对照组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神汤联合吴茱萸粉外敷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期间失眠可提高临床疗效,有效缓解患者的失眠症状,改善睡眠质量,减少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乳腺癌 化疗 肝郁脾虚证 定神汤 吴茱萸 外敷 睡眠质量
下载PDF
近10年中医辨治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徐思中 刘嘉琪 +1 位作者 李韵然 赵奕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2219-2224,共6页
对近10年来有关中医辨治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的研究进行综述。PLGC是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基础上出现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中间阶段,PLGC的病程较缓慢。中医辨治... 对近10年来有关中医辨治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的研究进行综述。PLGC是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基础上出现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中间阶段,PLGC的病程较缓慢。中医辨治PLGC具有一定的优势。PLGC主要可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气滞证、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5种证型。胃镜技术的普及促进了胃病微观辨证的发展,微观辨证与宏观辨证的结合为PLGC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理论支持。PLGC根本病机为脾胃虚弱,脾胃气机不畅,兼有湿热、瘀毒、痰湿等病理因素蕴结,日久胃阴亏耗。中药治疗PLGC的临床研究开展较多,治疗主要采用以益气健脾为主,兼以疏肝活血、化湿消瘀、化瘀解毒、养阴益胃,从而防止PLGC向胃癌进一步发展。针灸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研究开展较少。今后需开展更多严格且规范的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深入研究针灸治疗胃癌前病变机制,以期为中医辨治PLGC提供更多高级别的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 微观辨证 益气健脾 疏肝活血 化湿消瘀 化瘀解毒 养阴益胃 针灸
下载PDF
杨廉方基于肝脾同调论治癌性呃逆的临证精粹
20
作者 李蕾 杨英姿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5期880-884,共5页
癌性呃逆为肿瘤患者经历的常见的病症之一,目前西医学对该病的致病因素和发生机制尚未明确,治疗上常选用甲氧氯普胺、巴氯芬等药物治疗,但在长期使用后易产生复发性和耐药性。杨廉方教授系重庆市名中医,并担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 癌性呃逆为肿瘤患者经历的常见的病症之一,目前西医学对该病的致病因素和发生机制尚未明确,治疗上常选用甲氧氯普胺、巴氯芬等药物治疗,但在长期使用后易产生复发性和耐药性。杨廉方教授系重庆市名中医,并担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的指导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肿瘤、脾胃病等疾病。杨廉方教授认为脾阳不足、肝气犯胃为发生癌性呃逆的关键病因,其病机主要为肝脾失和。强调癌性呃逆日久易“痰”易“湿”易“瘀”,故当明确标本,辨明虚实,治疗当分清轻重缓急,并兼顾受扰之邪,为临床治疗癌性呃逆提供了新思路。附验案1例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脾同调 癌性呃逆 名老中医经验 杨廉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