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溶峡谷型水库沉积物磷形态分布及污染评价——以万峰水库为例
1
作者 杨柳英 焦树林 +3 位作者 王磊 李银久 李娟 韦宗校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1-1143,I0018,共14页
开展岩溶峡谷型水库沉积物磷形态分布、影响因素及污染风险研究,对区域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典型岩溶峡谷型水库——万峰水库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特征基础上,识别沉积物磷形态空间分异影响... 开展岩溶峡谷型水库沉积物磷形态分布、影响因素及污染风险研究,对区域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典型岩溶峡谷型水库——万峰水库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特征基础上,识别沉积物磷形态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并进行磷污染评价。结果表明,(1)沉积物总磷(TP)含量为79.37~438.04 mg/kg,无机磷(IP)占比为73.26%~78.84%,IP是沉积物磷的主要赋存形态。铁铝结合态无机磷(Fe/Al-Pi)含量为16.86~91.82 mg/kg,是IP的主要赋存形态;弱吸附态有机磷(H_(2)O-Po)含量为0.27~8.03 mg/kg,是有机磷(OP)的主要赋存形态。(2)残渣态磷(Res-P)、弱吸附态无机磷(H_(2)O-Pi)、钙结合态无机磷(Ca-Pi)、潜在活性无机磷(NaHCO_(3)-Pi)、Fe/Al-Pi是TP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沉积物的厚度对于TP具有多重作用,与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显著。(3)生物有效性磷(BAP)含量为66.97~201.46 mg/kg,占TP的55.6%~59.6%;磷污染指数均值为0.53,生物有效性指数均值为0.81。表明沉积物磷污染程度整体为轻度污染,但仍存在潜在的内源磷污染上覆水体风险。建议岩溶峡谷型水库在控制外源磷输入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内源磷的管理,以降低内源磷释放污染上覆水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磷形态 污染评价 生物有效性磷 岩溶峡谷型水库 万峰水库
下载PDF
岩溶区峡谷型水库枯水期表层水体有机碳浓度分布特征
2
作者 韦宗校 杨柳英 +5 位作者 焦树林 刘炜 李银久 冯椰林 邵雨潇 李娟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2-540,共9页
为揭示岩溶区峡谷型水库碳循环规律,以岩溶区峡谷型水库万峰、董箐水库为研究区,通过现场监测和水体样品采集,分析水库枯水期理化指标、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浓度的变化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万峰水库水体温度(Water Tempe... 为揭示岩溶区峡谷型水库碳循环规律,以岩溶区峡谷型水库万峰、董箐水库为研究区,通过现场监测和水体样品采集,分析水库枯水期理化指标、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浓度的变化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万峰水库水体温度(Water Temperature,WT)、电导率(Conductivity,COND)、总溶解固体物(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含量、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总氮(Total Nitrogen,TN)浓度、总磷(Total Phosphorus,TP)浓度均比董箐水库高,且变化范围较大,万峰、董箐水库WT、COND、TDS、TP的空间差异较小,ORP和TN的变异系数较大,具有较高的空间变异性;万峰水库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浓度分别为3.11-6.66、2.35-5.12 mg/L,呈干流高于马岭河支流的分布特征,董箐水库TOC、DOC浓度分别为3.07-4.75、2.87-3.99 mg/L,呈库湾(D1)>码头(D4)>坝前(D2)的分布特征,万峰水库TOC和DOC浓度均比董箐水库高,且变化范围较大;万峰、董箐水库有机碳均以DOC为主,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含量较少但高于其他水库。本研究为岩溶区水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 溶解有机碳 峡谷型水库 岩溶区
下载PDF
大巴山峡谷区高陡危岩发育特征与风险评价
3
作者 李松岩 李嘉雨 +2 位作者 张可 陈亮 罗文豪 《路基工程》 2024年第4期34-41,共8页
基于三维倾斜摄影采用数字地质调绘手段,研究西渝高铁明通隧道出口高陡危岩的发育特征及成因,基于无人机数字地质调绘成果对危岩区进行稳定性分析和落石运动轨迹数值模拟,分析危岩体崩落后的弹跳高度、运动速度、运动动能、运动距离。... 基于三维倾斜摄影采用数字地质调绘手段,研究西渝高铁明通隧道出口高陡危岩的发育特征及成因,基于无人机数字地质调绘成果对危岩区进行稳定性分析和落石运动轨迹数值模拟,分析危岩体崩落后的弹跳高度、运动速度、运动动能、运动距离。结果表明:WY01/02/04危岩带落石滚落到隧道洞口和#0桥台上的概率大,建议接长隧道明洞,设置桥墩防撞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峡谷 岩溶发育 危岩落石 倾斜摄影 非接触式勘察 地质调绘 轨迹研究 防灾减灾
下载PDF
峡谷区特长深埋岩溶隧道成套勘察技术及工程应用
4
作者 杨福荣 尹茂 +1 位作者 包振宇 孙耀明 《公路交通技术》 2024年第3期110-117,共8页
为解决深切峡谷区特长深埋岩溶隧道因险峻的地形地貌、复杂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带来的勘察难题,依托重庆巫溪至陕西镇坪高速公路工程,提出利用“空-天-地”勘察技术手段,从“点-线-面”维度逐步递进,构筑、完善岩溶地质体模型,并对其开... 为解决深切峡谷区特长深埋岩溶隧道因险峻的地形地貌、复杂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带来的勘察难题,依托重庆巫溪至陕西镇坪高速公路工程,提出利用“空-天-地”勘察技术手段,从“点-线-面”维度逐步递进,构筑、完善岩溶地质体模型,并对其开展工程地质分析工作。工程实践发现:从空间地质体模型上进行分析,能有效解决隧道线路走廊选择、围岩分级、动态及静态岩溶涌突水、水环境影响等重大地质问题,更好地服务于工程设计,为施工及建设管理提供可靠的地质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谷区 特长深埋岩溶隧道 岩溶地质体 勘察技术 应用
下载PDF
西南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格局 被引量:13
5
作者 谭秋锦 宋同清 +5 位作者 彭晚霞 曾馥平 杨钙仁 杜虎 鹿士杨 范夫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5579-5588,共10页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黔西南峡谷型喀斯特水田生态系统(ST)、旱地生态系统(HD)、草地生态系统(CD)、灌草生态系统(GC)、人工林生态系统(RGL)和次生林生态系统(CSL)的碳贮量、组成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6种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为RGL(121...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黔西南峡谷型喀斯特水田生态系统(ST)、旱地生态系统(HD)、草地生态系统(CD)、灌草生态系统(GC)、人工林生态系统(RGL)和次生林生态系统(CSL)的碳贮量、组成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6种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为RGL(121.53)>CSL(116.76)>GC(54.14)>CD(36.05)>ST=HD(0.00)103kg C/hm2,占植物碳贮量绝对贡献的层次:RGL和CSL为乔木层、GC为灌木层、CD为草本层;2)地被物碳贮量分别为CSL(18.34)﹥GC(5.82)﹥RGL(3.96)﹥CD(0.47)﹥ST=HD(0.00)103kg C/hm2,仅占生态系统总碳贮量的0%—4.9%;3)土壤碳含量为CSL(44.11)>RGL(29.39)>GC(21.50)>CD(19.81)>ST(17.56)>HD(16.70)g C/kg,土壤碳贮量为CD(153.12)>CSL(126.11)>ST(112.26)>HD(115.31)>RGL(65.04)>GC(52.69)103kg C/hm2,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且与土壤深度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4)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为CSL(261.21)﹥RGL(190.53)﹥CD(189.64)﹥HD(115.31)﹥GC(112.65)﹥ST(112.26)103kg C/hm2;RGL的碳格局为植物大于土壤,CSL反之,但都是地上大于地下;GC为植物约等于土壤,地下大于地上;ST、HD和CD为土壤大于植物,地下大于地上。黔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固碳潜力很大,减少人为干扰、适宜的退耕还林还草造林措施和合理的管理对策是促进该区域植被恢复、生态重建、增加碳贮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贮量 格局 生态系统 峡谷型喀斯特
下载PDF
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特征 被引量:15
6
作者 谭秋锦 宋同清 +4 位作者 彭晚霞 曾馥平 杜虎 张浩 范夫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302-3310,共9页
采用样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峡谷型喀斯特水田、旱地、草地、灌丛、人工林、次生林6种生态系统不同深度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特征及其分形关系。结果表明: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组成不同,... 采用样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峡谷型喀斯特水田、旱地、草地、灌丛、人工林、次生林6种生态系统不同深度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特征及其分形关系。结果表明: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组成不同,微生物数量均以次生林最高,旱地最低,其组成数量均为细菌>放线菌>真菌,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数量多达26.66×105—71.64×105cfu/g,占全部微生物比例为87.00%—95.50%,其次为放线菌数量,为1.45×105—3.78×105cfu/g,所占比例为4.21%—12.39%,真菌数量最小,为0.07×105—0.23×105cfu/g,所占比例仅为0.24%—0.61%,不足1%。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的含量不同,次生林MBC与MBN最高,人工林MBP最高,旱地MBC最低,草地MBN与MBP最低;各生态系统均为MBC>MBN>MBP。不同生态系统的MBC/SOC、MBN/TN、MBP/TP分别为0.44%—0.97%、2.13%—3.13%、1.46%—2.13%,差异不显著;MBC/MBN在3.06—6.54之间,其中次生林极显著高于其他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差异不显著。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且具有良好分形关系,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探讨土壤微生物活性为提高石灰土土壤肥力、促进喀斯特植被迅速恢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土壤微生物数量 土壤微生物量 峡谷型喀斯特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岩溶峡谷区海西早期洞穴系统发育模式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源 鲁新便 +2 位作者 蔡忠贤 张恒 刘显凤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4-372,共9页
塔河油田岩溶峡谷区发育大型岩溶洞穴型储集层,勘探效果较好。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并结合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对地下岩溶洞穴系统、古地貌、古水文系统进行精细刻画,探讨洞穴形成机理,进而总结洞穴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峡... 塔河油田岩溶峡谷区发育大型岩溶洞穴型储集层,勘探效果较好。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并结合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对地下岩溶洞穴系统、古地貌、古水文系统进行精细刻画,探讨洞穴形成机理,进而总结洞穴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峡谷上游段地表水垂向侵蚀作用强烈,峡谷失去了排水功能演变为干谷,下游段水动力条件减弱。(2)峡谷区岩溶洞穴类型划分为暗河洞穴、峡谷—断裂双控型洞穴。暗河洞穴主要发育在峡谷上游段,与峡谷呈"映射"关系。峡谷—断裂双控洞穴发育于峡谷两侧,垂向上具有多层性特征。(3)综上探讨峡谷区岩溶洞穴形成机理,认为较充足的水源补给条件以及水流强烈的垂向侵蚀溶蚀作用控制了暗河洞穴发育,多期次排泄基面下降以及断裂系统共同控制峡谷—断裂双控洞穴的发育。结合现代恩施地区洞穴系统特征,提出了峡谷地区洞穴发育模式,为下一步洞穴储集层预测和勘探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地貌 古水系 洞穴系统 峡谷 岩溶模式 海西期 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西部斜坡区中下奥陶统古岩溶洞穴发育特征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长建 吕艳萍 张振哲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08-1017,1047,共11页
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西部斜坡深切曲流峡谷区中下奥陶统的古岩溶发育条件和洞穴发育特征,基于地震及钻井资料,利用层拉平法、构造趋势面、振幅异常等方法,还原了古水文地貌条件和古岩溶水系统,划分了深切曲流峡谷区岩溶洞穴类型,... 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西部斜坡深切曲流峡谷区中下奥陶统的古岩溶发育条件和洞穴发育特征,基于地震及钻井资料,利用层拉平法、构造趋势面、振幅异常等方法,还原了古水文地貌条件和古岩溶水系统,划分了深切曲流峡谷区岩溶洞穴类型,构建了深切曲流峡谷背景下岩溶洞穴的发育模式。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育海西早期古岩溶作用,古地貌总体东高西低,岩溶地貌单元以峡谷、溶丘和洼地为主,地表主干水系深切曲流为研究区最低的岩溶水排泄基准,地下、地表分支水系由南北平台区向中心主干汇流;(2)深切曲流峡谷区地下河洞穴识别了暗河型、伏流型、穿洞型、顺河潜流型、渗流入流型等5种类型,主要分布在不整合面以下0~90 m,穿洞型、顺河潜流型溶洞易被泥质充填;(3)深切曲流峡谷、岩溶残丘和断裂联合控制了古岩溶洞穴的发育,形成了塔河岩溶盆地海西早期深切曲流峡谷区中心汇流型岩溶洞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切曲流 峡谷 海西早期 古岩溶 岩溶洞穴 塔河油田
下载PDF
塔河油田岩溶峡谷区伏流坍塌型古暗河缝洞系统 被引量:8
9
作者 张长建 吕艳萍 +2 位作者 马海陇 耿甜 张晓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7,共9页
为研究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古岩溶发育特征,通过恢复海西运动早期古地貌和古水系,划分了岩溶峡谷区洞穴类型,构建了塔河油田岩溶峡谷区伏流坍塌型缝洞成因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海西运动早期古岩溶作用,岩溶古地貌总体北... 为研究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古岩溶发育特征,通过恢复海西运动早期古地貌和古水系,划分了岩溶峡谷区洞穴类型,构建了塔河油田岩溶峡谷区伏流坍塌型缝洞成因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海西运动早期古岩溶作用,岩溶古地貌总体北东高南西低,微地貌以低幅度溶丘、溶峰和洼地的组合为主,古水系主要为峡谷明流、伏流、暗河与干谷的组合;主干水系具有南段深切曲流峡谷、中段峡谷和北段伏流-天窗的分段结构,分支水系为树枝状暗河网络;伏流坍塌型地下河洞穴可识别,划分为暗河型、伏流型、顺河潜流型和穿洞型4种类型;研究区古暗河系统发育演化可分自由曲流型、伏流-深切曲流型和坍塌天窗伏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奥陶系 海西运动早期 暗河类型 岩溶地貌 岩溶峡谷 缝洞系统
下载PDF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Carbon Storage in a Typical Karst Canyon Area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斯屿 白晓永 +4 位作者 王世杰 秦罗义 李盼龙 罗光杰 李月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5年第4期199-207,共9页
Qinglong County in Guizhou, China is a typical karst canyon area. Using quadrat methods and a land use transfer matrix we studied the carbon storag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evolution process over three indepe... Qinglong County in Guizhou, China is a typical karst canyon area. Using quadrat methods and a land use transfer matrix we studied the carbon storag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evolution process over three independent periods (1988, 1999 and 2009) in this area. Based on the results we estimated the carbon pool capacity of the entire karst canyon area in Guizhou and contribution ratios. Carbon storage and average carbon density of the karst area in Qinglong decreased at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over the sampling period. The actual carbon storage of the karst canyon area in Guizhou was estimated to be 42.55 Tg. The average carbon intensity of the karst canyon area in Guizhou is far higher than that of national terrestrial ecosystems, especially in vegetation areas. Through cross comparison, we found that karst canyon areas have great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and we sugges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ontrol and preven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karst area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storage evolution process karst canyo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原文传递
高原峡谷区喀斯特石漠化演变过程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闫利会 周忠发 +1 位作者 陈全 魏小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2-117,125,共7页
基于多源、多时相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GIS技术,定位监测、定量分析石漠化的演变过程,有助于认识石漠化的演变过程,从而更好地开展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选取典型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为例,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3年的影像数据,研究... 基于多源、多时相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GIS技术,定位监测、定量分析石漠化的演变过程,有助于认识石漠化的演变过程,从而更好地开展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选取典型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为例,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3年的影像数据,研究石漠化的演变轨迹、方式和速率等。结果发现:14年间,研究区石漠化总面积变化不明显,但石漠化内部类型之间的相互演变非常显著;石漠化演变以持续好转型为主要方式;无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在不合理的人为干扰下易恶化,应注重保护;轻度石漠化在治理过程中易反复,应防治结合;中度石漠化在人为干预治理过程中易好转,应作为石漠化治理的核心。在人为干预下,中度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的演变速率较快。对喀斯特高原峡谷区的石漠化演变过程进行定量分析,有助于制定同类地貌背景下的石漠化治理决策与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 高原峡谷区 演变过程 GIS RS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地区农用地估价问题研究——以贵州花峡谷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开忠 彭贤伟 +1 位作者 吴琳娜 姜英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36-39,共4页
喀斯特地区农用地估价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还未建立起来。目前在喀斯特农村地区开展的农用地估价主要有单宗宅基地估价、城郊结合部或城市规划区土地估价以及为解决纠纷问题而开展的单宗土地估价 3种形式,主要存在农用... 喀斯特地区农用地估价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还未建立起来。目前在喀斯特农村地区开展的农用地估价主要有单宗宅基地估价、城郊结合部或城市规划区土地估价以及为解决纠纷问题而开展的单宗土地估价 3种形式,主要存在农用地分等定级难和估价方法是否适用等难点问题。对喀斯特地区农用地估价进行探讨,对于整个喀斯特地区以及非喀斯特地区农用地估价理论与方法的完善都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估价 喀斯特地区 城市规划区 估价方法 土地估价 峡谷 农用地分等 谷地 定级 纠纷
下载PDF
岩溶峡谷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库差异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唐夫凯 崔明 +3 位作者 周金星 闫帅 丁访军 吕相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4年第4期1-7,共7页
为揭示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库及碳库管理水平的影响,探讨花江峡谷地区耕地和5种典型退耕还林(草)地(撂荒、车桑子、花椒、椿树和油桐)土壤剖面有机碳质量分数、密度以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与耕地相... 为揭示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库及碳库管理水平的影响,探讨花江峡谷地区耕地和5种典型退耕还林(草)地(撂荒、车桑子、花椒、椿树和油桐)土壤剖面有机碳质量分数、密度以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与耕地相比,退耕还林明显提高了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P<0.05),0 ~ 20 cm土层总有机碳质量分数为13.00 ~ 34.07 g/kg,其中耕地最低,椿树林地最大;土壤剖面中有机碳密度大小表现为椿树林>油桐林>撂荒地>车桑子地>花椒地>耕地.2)6种样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O ~ 20cm土层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是剖面均值的1.11 ~1.37倍,0~ 2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占整个剖面的35.68%~46.45%,显著高于其他各层,具有明显的表聚性.3)以耕地为参照,除花椒地外,其他4种退耕还林地碳库管理指数均明显大于1,即退耕能有效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水平,且以椿树和油桐林地效果最佳.此外,土壤活性有机碳比率的变化与总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变化一致,土壤活性有机碳比率可以作为反映土壤碳库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退耕具有提升土壤碳库及其质量的潜力,该区在生态恢复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退耕模式,增加植被盖度、减少人为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地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密度 碳库管理指数 岩溶高原峡谷
下载PDF
典型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唐夫凯 周金星 +2 位作者 崔明 刘玉国 雷荣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4-50,共7页
为揭示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积累的影响,在花江峡谷地区采集典型坡耕地(Ⅰ)、撂荒地(Ⅱ)、坡耕地退耕后种植车桑子(Ⅲ)、油桐(Ⅳ)和椿树(V)5类样地的土壤剖面样品,对有机碳、全氮的含量与密度进行了研究... 为揭示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积累的影响,在花江峡谷地区采集典型坡耕地(Ⅰ)、撂荒地(Ⅱ)、坡耕地退耕后种植车桑子(Ⅲ)、油桐(Ⅳ)和椿树(V)5类样地的土壤剖面样品,对有机碳、全氮的含量与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椿树林地和油桐林地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椿树和油桐林地显著高于车桑子林地、撂荒地及坡耕地(P〈0.01);2)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密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0~20cm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分别占整个剖面的36.84%~46.01%和35.63%~44.50%,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3)研究区有机质分解较为容易、氮素矿质化作用明显,土壤C/N介于9.79~13.59之间,C/N水平总体偏低,并且表现为除坡耕地外,4种退耕还林地C/N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4)5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均与碱解氮、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与pH值呈负相关(P〉0.05)。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关键因子,研究区坡耕地退耕后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含量和密度均增加,表现了退耕还林还草促进土壤碳库和氮库积累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漠化 高原峡谷 退耕还林 有机碳 全氮 碳氮比
下载PDF
金口大峡谷地貌成因与旅游资源 被引量:10
15
作者 罗成德 《山地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30-35,共6页
金口大峡谷位于大渡河下游,主要支谷有8条,皆以嶂谷地貌为特色。与大峡谷相邻的大瓦山(3236m)为我国最高的桌状山。这一区域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受新构造运动影响明显,具有丰富的旅游地貌资源。
关键词 大渡河 金口大峡谷 大瓦山 喀斯特地貌
下载PDF
水力梯度对喀斯特峡谷形成的影响——以猫跳河、六冲河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肖鸿林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82-389,共8页
通过对猫跳河和六冲河流域上喀斯特峡谷的研究,发现其分布和形态类型同水力梯度有密切的对应关系。选取能描述喀斯特峡谷形态类型的高宽比作为参量,对其水力梯度进行定量分析,从实践上证明了喀斯特峡谷与水力梯度的关系。然后从水文... 通过对猫跳河和六冲河流域上喀斯特峡谷的研究,发现其分布和形态类型同水力梯度有密切的对应关系。选取能描述喀斯特峡谷形态类型的高宽比作为参量,对其水力梯度进行定量分析,从实践上证明了喀斯特峡谷与水力梯度的关系。然后从水文地貌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喀斯特峡谷的形成是适应水流以大水力比降和高效转化能量的结果;水流以最佳通道运行导致了喀斯特峡谷具有地表地下双重结构,水力比降的大小影响河流的下切侵蚀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峡谷 水力梯度 水文地貌场 岩溶地貌
下载PDF
顶坛花椒生长状况及其构件种群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宁 刘济明 《贵州林业科技》 2004年第3期26-31,共6页
本文研究了贵州喀斯特花江峡谷地区特有经济植物—顶坛花椒生长状况及其枝、叶构件种群 ,结果表明 :(1)顶坛花椒的树高、地径、冠幅随着树龄的增加 ,均呈现传统的“S”形增长曲线。 (2 )茎叶数在前几年迅速下降 ,5年以后变为零。第一枝... 本文研究了贵州喀斯特花江峡谷地区特有经济植物—顶坛花椒生长状况及其枝、叶构件种群 ,结果表明 :(1)顶坛花椒的树高、地径、冠幅随着树龄的增加 ,均呈现传统的“S”形增长曲线。 (2 )茎叶数在前几年迅速下降 ,5年以后变为零。第一枝高在 1~ 4年期间快速下降 ,以后基本保持稳定。 (3)各级分枝的平均分枝角度随树龄的增大而呈现不同的波动趋势 ,但总体来说略有增加。随着枝级的增加 ,平均分枝角度反而减少。 (4)各级枝平均分枝长度及平均粗度由于受枝条的萌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波动性。 (5 )在顶坛花椒的不同年龄阶段 ,约两种左右枝级的叶片面积是植株总叶面积的主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花江峡谷 顶坛花椒 生长状况 构件种群
下载PDF
花江峡谷喀斯特区土壤质量两种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周玮 周运超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9年第3期313-318,共6页
选取贵州省花江峡谷喀斯特区5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灌丛、乔木林、人工林、耕地、草坡)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质量有显著差异。应用土壤质量指数法及退化指数法对花江峡谷喀斯特区不... 选取贵州省花江峡谷喀斯特区5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灌丛、乔木林、人工林、耕地、草坡)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质量有显著差异。应用土壤质量指数法及退化指数法对花江峡谷喀斯特区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定量化对比研究,得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灌丛>乔木林>人工林>耕地>草坡。并且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定量评价方法的土壤综合质量指数与土壤退化指数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R2=9.277),说明两种评价方法都能有效地反映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质量 评价方法 花江峡谷 贵州
下载PDF
贵州深切峡谷区典型岩溶地下河水文水化学特征——以贵州三塘地下河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旺光 曾成 +3 位作者 龚效宇 邰治钦 邓俊祖 杨明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29,共11页
黔中水利枢纽水源工程—平寨水库位于贵州高原三岔河深切峡谷型岩溶区,是保障黔中地区水资源安全的重要水利基础设施。文章采用水文水化学自动监测技术,对前期水文地质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的平寨水库区间流域内的重要支流—三塘地下河系统... 黔中水利枢纽水源工程—平寨水库位于贵州高原三岔河深切峡谷型岩溶区,是保障黔中地区水资源安全的重要水利基础设施。文章采用水文水化学自动监测技术,对前期水文地质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的平寨水库区间流域内的重要支流—三塘地下河系统的水文水化学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深切峡谷型岩溶地下河系统的岩溶发育规律及管道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地下河系统水化学动态主要受覆被CO_(2)效应、有效降雨稀释效应和径流-排泄通道开放效应三者的控制。在不同时间尺度和大气降水条件下,水化学动态的总体变化特征不同,起主导作用的效应也有所不同。水温在年尺度上呈夏季高冬季低的变化规律,日尺度上呈昼高夜低的变化规律。电导率和水中CO_(2)分压的动态变化,年尺度下,在覆被CO_(2)效应与稀释效应的共同作用下总体呈现平水期较高丰水期较低;月尺度下,降雨初期可见明显的覆被CO_(2)效应,降雨后则为有效降雨的稀释效应主控;在旱季无雨条件下的日尺度上,可见由径流-排泄通道的开放效应造成的水化学日动态。径流-排泄通道开放效应的识别,可为今后在岩溶水系统模型化研究中判断岩溶管道的承压状态提供水化学方面的依据。本研究对今后该区开展地表与地下水库联合调度、水资源合理利用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水文地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谷型岩溶 地下河系统 水文水化学动态 稀释效应 CO_(2)效应 开放性效应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峡谷区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肖盛杨 舒英格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3-79,共7页
【目的】全面评价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峡谷区土壤结构退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开展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的研究。【结果】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均以>0.2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为... 【目的】全面评价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峡谷区土壤结构退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开展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的研究。【结果】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均以>0.2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为主,其量变化、MWD、GMD均表现为林草间作地>荒草地>退耕还草地>耕地;②在不同土层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稳性团聚体量总体上随粒径的减小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其中0~20 cm土层,土壤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量分布及稳定性差异具有一定显著相关性,20 cm至母质层差异不显著;③5 mm粒径团聚体成为土壤团聚体从微团聚体向大粒径团聚体团聚化过程中关键的临界点;④GMD可以作为喀斯特峡谷区整个剖面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评价指标。【结论】林草间作模式能够增强喀斯特峡谷区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对防止土壤结构退化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水稳性团聚体 稳定性指标 喀斯特峡谷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