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化隆县独特的峡谷丹山地貌景观及其科学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心兰 张绪教 +7 位作者 李俊磊 王一凡 张向格 袁晓宁 王凯雅 王重歌 刘江 侯恩刚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244,共12页
“峡谷丹山”是内外地质营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成因地貌组合,不仅具有非常高的景观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青海省化隆县拉木峡为黄河一级支流,发育典型的角度不整合和丹霞地貌,因而成为青藏高原隆升和黄河形成演化研究的良好区... “峡谷丹山”是内外地质营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成因地貌组合,不仅具有非常高的景观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青海省化隆县拉木峡为黄河一级支流,发育典型的角度不整合和丹霞地貌,因而成为青藏高原隆升和黄河形成演化研究的良好区域。以该地貌组合类型的形态特征、成因机制及形成年代研究为目标,采用野外地质调查等方法,对组成峡谷的岩石及地层、构造背景开展研究,系统总结与分析拉木峡地貌景观的形成动力和演化过程,进而探讨其对青藏高原隆升及黄河演化的指示意义。拉木峡由约900 Ma前的新元古代化隆岩群片麻岩及角度不整合于其上的约54 Ma前的新生代古近纪西宁群红色砂砾岩层组成。约8 Ma前青藏高原快速隆升,丹霞地貌雏形开始形成。自1.1 Ma黄河贯通化隆盆地后,受拉木峡流水强烈侵蚀下切和重力崩塌的持续作用,发育“峡谷丹山”地貌组合景观。峡谷险峻幽深、丹霞栩栩如生,成为极具典型性、独特性和稀有性的国家级地质遗迹,对青藏高原隆升、黄河形成演化和新生代气候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 丹霞地貌 峡谷 化隆岩群 黄河流域 化隆县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下载PDF
北京天梯峡谷崩塌灾害及防治方案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刘伍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6年第4期18-23,43,共7页
天梯峡谷内岩石节理裂隙极为发育,岩块破碎,多处形成松动岩块,两侧岩壁陡立,形成大面积危岩带。峡谷内空间狭小,地形复杂,谷底纵坡降达25°,景区道路自峡谷谷底经过,危岩带对过往游人构成极大威胁,经多方案比选分析,最终选择了被动... 天梯峡谷内岩石节理裂隙极为发育,岩块破碎,多处形成松动岩块,两侧岩壁陡立,形成大面积危岩带。峡谷内空间狭小,地形复杂,谷底纵坡降达25°,景区道路自峡谷谷底经过,危岩带对过往游人构成极大威胁,经多方案比选分析,最终选择了被动柔性网防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谷型自然风景区 峡谷地貌 崩塌地质灾害 危岩带 治理方法
下载PDF
金口大峡谷地貌成因与旅游资源 被引量:10
3
作者 罗成德 《山地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30-35,共6页
金口大峡谷位于大渡河下游,主要支谷有8条,皆以嶂谷地貌为特色。与大峡谷相邻的大瓦山(3236m)为我国最高的桌状山。这一区域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受新构造运动影响明显,具有丰富的旅游地貌资源。
关键词 大渡河 金口大峡谷 大瓦山 喀斯特地貌
下载PDF
关于丹霞地貌概念和分类的探讨 被引量:32
4
作者 赵汀 赵逊 +1 位作者 彭华 侯荣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5-382,共8页
现代丹霞地貌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地质学家冯景兰先生和陈国达教授是最早命名并进行丹霞地貌研究的科学家,也是从那时候丹霞地貌这一地貌术语正式由我国地学家首先命名和定义,但是对丹霞地貌概念的理解达数十种之多,各有侧重。... 现代丹霞地貌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地质学家冯景兰先生和陈国达教授是最早命名并进行丹霞地貌研究的科学家,也是从那时候丹霞地貌这一地貌术语正式由我国地学家首先命名和定义,但是对丹霞地貌概念的理解达数十种之多,各有侧重。本文基于大地构造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认识提出了典型和扩展丹霞地貌的概念和分类,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丹霞地貌的准确定义和适用范围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公园 丹霞地貌 燕山运动 红层 丹霞山 大峡谷 自然遗产
下载PDF
风景独好川藏路
5
作者 张文敬 王雪珺 冯础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87-790,共4页
“中国人最喜欢的景观大道”是一个颇具开创性且兼具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实际上也属于旅游地理属性的科学新概念。它专指东起东海之滨的上海市,途经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重庆、四川、西藏,西止于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王国交界... “中国人最喜欢的景观大道”是一个颇具开创性且兼具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实际上也属于旅游地理属性的科学新概念。它专指东起东海之滨的上海市,途经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重庆、四川、西藏,西止于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王国交界的聂拉木县的樟木口岸,也就是国道318线以及道路两侧的区域长廊地带。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萨之间2100多公里的318国道川藏路段是最典型的景观大道。川藏公路沿线的冰川、冰川雨林和峡谷地貌是重要的景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大道 318国道 川藏公路 冰川 冰川雨林 峡谷地貌
下载PDF
川东褶皱山系“Ω形地貌”特征、成因和演化——以拟建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罗培 秦子晗 孙传敏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26-534,共9页
以华蓥山中段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内的"Ω形地貌"为例,在野外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借助DEM,运用地貌学相关理论,对川东褶皱山系"Ω形地貌"特征、成因和演化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该地貌在平面上呈"Ω"... 以华蓥山中段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内的"Ω形地貌"为例,在野外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借助DEM,运用地貌学相关理论,对川东褶皱山系"Ω形地貌"特征、成因和演化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该地貌在平面上呈"Ω"字形,发育于特殊的地质背景下,特点是内腔宽大,隘口窄小;华蓥山老龙洞背斜、李子沿向斜,近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节理以及走向断层——涂家院子2#逆断层是"Ω形地貌"形成的构造背景;风化作用、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是"Ω形地貌"主要外营力;"Ω形地貌"的形成过程分为6个阶段:前期(构造隆起为主的阶段)、幼年期(自由沟渠阶段)、青年期(断层发育后顺坡向形成横向断层谷)、壮年初期(形成"Ω形地貌"雏形)、壮年期("Ω形地貌"最终形成)、老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褶皱山系 Ω形地貌 特征、成因和演化 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
下载PDF
高原岩溶峡谷的景观组合特征——以贵州兴义马岭河地区为例
7
作者 邹雨甜 毛凯楠 袁媛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年第36期42-45,共4页
贵州省兴义马岭河地区是锥状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拥有着雄伟壮丽、形式丰富的地貌景观。不仅有“最美地缝”称号的峡谷、嶂谷、叠套谷,还有连绵起伏的锥状峰丛、峰林。不仅如此,还有无论严寒酷暑坐立于地表的石林,“飞流直下三千尺”... 贵州省兴义马岭河地区是锥状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拥有着雄伟壮丽、形式丰富的地貌景观。不仅有“最美地缝”称号的峡谷、嶂谷、叠套谷,还有连绵起伏的锥状峰丛、峰林。不仅如此,还有无论严寒酷暑坐立于地表的石林,“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群等等。独特的地层岩性、构造、丰富的水源,成就了融合高原和峡谷两大时空体系的喀斯特水文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义 喀斯特 峡谷 岩溶地貌 地质旅游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碎屑岩—碳酸盐岩混源型深水峡谷体系特征与控制因素
8
作者 柳保军 张向涛 +5 位作者 颜晖 吴宇翔 谢世文 石宁 陈淑慧 向绪洪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2-548,共17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世珠江组SQ21.0层序发育与混源型深水峡谷体系有关的规模深水扇砂岩岩性油气藏。基于钻井约束下的三维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系统解剖白云凹陷中新世SQ21.0层序碎屑岩—碳酸盐岩混源型深水峡谷体系的形态、充填演...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世珠江组SQ21.0层序发育与混源型深水峡谷体系有关的规模深水扇砂岩岩性油气藏。基于钻井约束下的三维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系统解剖白云凹陷中新世SQ21.0层序碎屑岩—碳酸盐岩混源型深水峡谷体系的形态、充填演化与主控因素。研究显示该混源型深水峡谷体系自陆架坡折带向南部陆坡延伸超150 km,呈SN向展布于白云凹陷东区;该峡谷体系呈现上陆坡峡谷体系头部、中陆坡白云东洼区和下陆坡云荔低隆起—荔湾凹陷区等三段式发育特征,剖面形态由上陆坡的“V”型演变为中下陆坡的“U”型—“W”型,平面上由多条发散状峡谷水道演变为一条大型深水峡谷体系。受古珠江三角洲—东沙陆隆起台地双物源演化、相对海平面变化、陆架坡折和限制性陆坡地貌等共同控制,在强制海退期—低位期发育古珠江三角洲和东沙隆起滨岸体系供源的富砂型峡谷水道体系,而在相对海平面上升的海侵期—高位期发育大规模泥质/碳酸盐岩台地供源的峡谷水道体系,强烈下切侵蚀出现在限制性强的陡坡区,充填物相对富泥或富灰质。近SN向分布的泥/灰质水道峡谷体系切过近EW向展布的鼻状构造带和下覆早期富砂深水扇体形成大规模的岩性圈闭群,为近期深水区岩性圈闭勘探的重点突破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混源型深水峡谷体系 陆坡限制性地貌 古珠江三角洲 碳酸盐岩台地
原文传递
南海浊流地貌 被引量:3
9
作者 钟广法 朱本铎 王嘹亮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75-82,共8页
南海深海底部浊流地貌十分发育。陆坡区有大量的海底峡谷,部分峡谷的谷底、越岸区或出口部位分布有超临界流成因的大型沉积物波和周期阶坎底形。多数峡谷在陆坡脚的出口处并未形成像样的海底扇,而深海平原中却保有高丰度的浊流沉积。这... 南海深海底部浊流地貌十分发育。陆坡区有大量的海底峡谷,部分峡谷的谷底、越岸区或出口部位分布有超临界流成因的大型沉积物波和周期阶坎底形。多数峡谷在陆坡脚的出口处并未形成像样的海底扇,而深海平原中却保有高丰度的浊流沉积。这可能暗示,南海峡谷浊流的能量较高,即使在经历陆坡脚的减速之后仍有足够的能量维持其沿平缓的深海平原作较长距离的搬运。浊流地貌的出现大多始于晚中新世,其成因与南海及周缘强烈的构造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地貌 超临界浊流 海底峡谷 沉积物波 周期阶坎 南海
原文传递
三峡水库峡谷地貌区消落带土壤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和pH值的时空动态 被引量:14
10
作者 简尊吉 裴顺祥 +5 位作者 郭泉水 秦爱丽 马凡强 赵玉娟 肖文发 康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778-2786,共9页
基于三峡水库巫山段和秭归段消落带海拔155~172 m区段经历水库水位涨落前(2008年)和经历1次(2009年)、4次(2012年)、7次(2015年)水库水位涨落后土壤化学性质的长期定位监测,研究峡谷地貌区消落带土壤氮(N)、磷(P)、钾(K)、有机质(OM)含... 基于三峡水库巫山段和秭归段消落带海拔155~172 m区段经历水库水位涨落前(2008年)和经历1次(2009年)、4次(2012年)、7次(2015年)水库水位涨落后土壤化学性质的长期定位监测,研究峡谷地貌区消落带土壤氮(N)、磷(P)、钾(K)、有机质(OM)含量和p H值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并对其养分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经历水库水位涨落次数的增多,消落带土壤全氮(TN)、速效氮(AN)、速效钾(AK)和OM含量减少,全磷(TP)、全钾(TK)、速效磷(AP)含量和p H值增加;经历水库水位涨落前和经历1次水库水位涨落后,消落带各土层的TP、TK和AP含量为巫山样地>秭归样地,经历4次和7次水库水位涨落后,变为秭归样地>巫山样地;随着经历水库水位涨落次数的增多,消落带大多数土壤化学指标含量在土层间的差异减小.对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经历7次水库水位涨落后,秭归样地土壤TP和AP含量达到极高等级,巫山样地土壤AP含量为高等级,其他指标为中等及以下等级.三峡水库的水文特征、人为活动的干扰,以及不同土壤化学指标性质的差异,是峡谷地貌区消落带土壤N、P、K、OM含量和p H值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化学性质 时空动态 消落带 三峡水库 峡谷地貌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