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force chain characteristics with coal dust layer and the three-body contact stiffness
1
作者 Xinwei Yang Dongxuan Wu +1 位作者 Hongyue Chen Dong Wang 《Particu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288-304,共17页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meso-mechanical behaviors of the wet coal dust layers on the contact stiffness of mechanical bonding surfaces,a three-body contact model incorporating an interface with wet coal dust wa...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meso-mechanical behaviors of the wet coal dust layers on the contact stiffness of mechanical bonding surfaces,a three-body contact model incorporating an interface with wet coal dust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breakage theory.The model considered the mechanical surface morphology and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t coal dust.The force chain evolution laws of the wet coal dust layer were elucidated under the effects of gap filling and the cover layer,and the bear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body contact bonding surfaces were revealed by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the number,length,collimation coefficient,and coordination number of the force chains within the wet coal dust layer.Finally,the three-body normal contact stiffness under various preload forces was computed and experimentally validated.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external load transfer path of the three-body contact bonding surfaces was from mechanical surface(macroscopic stress)to wet coal dust layer(mesoscopic force chains)and then to mechanical surface(peaks and valleys).The interactions among these three elements contributed to transforming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macroscopic stresses and mesoscopic force chains to the locations at the peaks and valleys of the mechanical surface.Among them,the proportion of short force chains in the wet coal dust layer increased from approximately 0.8%–91%,while the proportion of long force chains exhibited an opposite changing trend.The force chain collimation coefficient initially increased and subsequently stabilized,reaching a maximum value of 0.93.A large number of broken,small particles in the wet coal dust layer mainly served to fill the gaps among large particles.The maximum relative error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ed values on the three-body contact stiffness is 7.26%,indicating tha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can be an approximate substitute fo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accuracy and practicality.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of mechanical surfaces containing particulate med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t coal dust Force chain Three-body contact stiffness Gap filling effect Cover layer effect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chain stiffness and shear flow on nanoparticle dispersion and distribution in ring polymer melts 被引量:2
2
作者 Dan WANG Feng-qing LI +2 位作者 Xiang-hong WANG Shi-ben LI Lin-li HE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29-239,共11页
The dispersion behavior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anoparticles(NPs)in ring polymer melts are explored by using molecular dynamics(MD)simulations.As polymer-NP interactions increase,three general categories of polym... The dispersion behavior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anoparticles(NPs)in ring polymer melts are explored by using molecular dynamics(MD)simulations.As polymer-NP interactions increase,three general categories of polymer-mediated NP organization are observed,namely,contact aggregation,bridging,and steric dispersion,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equivalent linear ones in previous studies.In the case of direct contact aggregation among NPs,the explicit aggregation-dispersion transition of NPs in ring polymer melts can be induced by increasing the chain stiffness or applying a steady shear flow.Results further indicate that NPs can achieve an optimal dispersed state with the appropriate chain stiffness and shear flow.Moreover,shear flow cannot only improve the dispersion of NPs in ring polymer melts but also contro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Ps into a well-ordered structure.This improvement becomes more evident under stronger polymer-NP interactions.The observed induced-dispersion or ordered distribution of NPs may provide efficient access to th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high-performance polymer nanocomposites(PN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ng polymer NANOCOMPOSITES chain stiffness Shear flow Molecular dynamics(MD)
原文传递
Coil to globule transition of homo- and block-copolymer with different topological constraint and chain stiffness
3
作者 Wei Wang Yanchun Li Zhongyuan Lu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9期1471-1477,共7页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the coil-to-globule(CG) transitions of homopolymers and multiblock copolymers with different topology and stiffness by using molecular dynamics with integrated tempering sampling method. The ...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the coil-to-globule(CG) transitions of homopolymers and multiblock copolymers with different topology and stiffness by using molecular dynamics with integrated tempering sampling method. The sampling method was a novel enhanced method that efficiently sampled the energy space with low computational costs. The method proved to be efficient and precise to study the structural transitions of polymer chains with complex topological constraint, which may not be easily done by using conventional Monte Carlo method. The topological constraint affects the globule shape of the polymer chain, thus further influencing the CG transition. We found that increasing the topological constraint generally decreased CG transition temperature for homopolymers. For semiflexible chains, an additional first-order like symmetry-broken transition emerged. For block copolymers, the topological constraint did not obviously change th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but greatly reduced the energy signal of the CG tran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il-to-globule transition topological constraint chain stiffness molecular dynamics
原文传递
耐热聚氯乙烯的耐热机理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杜淼 翁志学 +2 位作者 单国荣 黄志明 潘祖仁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7-61,共5页
用悬浮聚合方法制得了氯乙烯 N 苯基马来酰亚胺 ( 丙烯腈 )共聚物 ,研究了该共聚物的维卡软化点、玻璃化温度、动态力学行为以及形态结构 .发现当耐热组分达到一定含量时 ,耐热性能的增加幅度发生变化、出现两个动态力学内耗峰、形态上... 用悬浮聚合方法制得了氯乙烯 N 苯基马来酰亚胺 ( 丙烯腈 )共聚物 ,研究了该共聚物的维卡软化点、玻璃化温度、动态力学行为以及形态结构 .发现当耐热组分达到一定含量时 ,耐热性能的增加幅度发生变化、出现两个动态力学内耗峰、形态上出现双连续相结构 .基于这些实验现象 ,提出了“刚性有效网架”可以使耐热性能大幅度提高的观点 ,并探讨了耐热机理 ,给出了物理模型 .讨论了相容性对“刚性有效网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热聚氯乙烯 耐热机理 刚性有效网架 相容性 PVC 共聚 N-苯基马来酰亚胺 丙烯腈
下载PDF
基于主断面刚度优化分配的车身正向概念设计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子建 周小龙 +1 位作者 田海豹 吕程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7-843,共7页
提出了基于刚度优化分配的车身正向概念设计流程。根据车身结构拓扑与刚度分布紧密关联和相互影响的特点,提出了车身刚度链设计方法。建立了基于梁单元的车身简化模型,确定了18个主断面位置,建立了以主断面为节点的车身刚度链数学模型... 提出了基于刚度优化分配的车身正向概念设计流程。根据车身结构拓扑与刚度分布紧密关联和相互影响的特点,提出了车身刚度链设计方法。建立了基于梁单元的车身简化模型,确定了18个主断面位置,建立了以主断面为节点的车身刚度链数学模型。针对车身刚度分布问题,研究了基于车身刚度链的整体刚度优化分布方法,建立了车身弯曲刚度优化分布问题的数学模型,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了求解,确定了各主断面的材料分布。与已有近似标杆车CAE模型的刚度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刚度优化分布方案的合理性以及车身刚度链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身概念设计 简化模型 车身刚度链 刚度优化分配
下载PDF
外加盐对凉粉草胶溶液的耐盐性和分子链刚性度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冯涛 顾正彪 金征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6-249,共4页
在有盐环境下贮藏和加工凉粉草胶必须了解其多糖分子对盐的敏感性,该文绘制了凉粉草胶多糖在不同离子强度N aC l、KC l、M gC l2和C aC l2溶液中的Hugg ins'图,分别计算其分子链在这4种离子溶液中的耐盐度S、链刚性度B等值,结果发现... 在有盐环境下贮藏和加工凉粉草胶必须了解其多糖分子对盐的敏感性,该文绘制了凉粉草胶多糖在不同离子强度N aC l、KC l、M gC l2和C aC l2溶液中的Hugg ins'图,分别计算其分子链在这4种离子溶液中的耐盐度S、链刚性度B等值,结果发现:凉粉草胶多糖在4种离子溶液中,其耐盐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K+>N a+>M g++>C a++,其分子链的构象在4种离子溶液中由柔到刚的顺序为:K+>N a+>M g++>C a++,这说明凉粉草胶多糖适合在KC l溶液中贮藏和加工。与其他多糖分子链在N aC l溶液中的B值比较后发现,凉粉草胶多糖的分子链构象较海藻酸钠要刚,较黄原胶要柔,这说明凉粉草胶比黄原胶更适合在N aC l溶液中贮藏和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粉草胶多糖 刚性 柔性 耐盐度 链刚性度
下载PDF
电网故障下风电机组轴系扭振抑制方法 被引量:11
7
作者 贾锋 王瑞明 +3 位作者 李征 蔡旭 高强 张琛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4-80,86,共8页
通过全面分析不同故障类型和不同运行状态的双馈风力发电机电磁转矩特性以及由此激发的轴系扭振,得出了轴系关键参数对扭振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从降低模态耦合度的角度考虑的轴系参数配置方案对于抑制电网故障下的扭振无法取得显著成... 通过全面分析不同故障类型和不同运行状态的双馈风力发电机电磁转矩特性以及由此激发的轴系扭振,得出了轴系关键参数对扭振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从降低模态耦合度的角度考虑的轴系参数配置方案对于抑制电网故障下的扭振无法取得显著成效,应当从削弱故障及恢复时刻转矩过冲和增加阻尼入手。随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扭转角速度并通过附加电磁转矩实现的传动轴阻尼虚拟配置方法,针对扭转角速度可能难以获取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之等效的基于发电机转速的传动轴阻尼虚拟配置方法,通过大量PSCAD仿真验证了虚拟配置参数的一些特性以及2种参数虚拟配置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 轴系 扭振 刚度 阻尼 关键参数 虚拟配置 电网故障
下载PDF
灵芝菌丝体多糖的化学组成和溶液性质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敬华 张俐娜 +1 位作者 余登寿 朱荣萍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961-964,共4页
用磷酸盐缓冲液在 80℃时从灵芝菌丝体中提取出多糖 -蛋白质缀合物 LM-A.成分分析表明 ,GLM-A主要由葡萄糖组成 ,蛋白质含量为 1 3 % . GLM-A在 1∶ 1水稀释的饱和镉乙二胺溶液中 3 0℃时的特性粘数 [η]和均方根旋转半径〈S2 〉1 /2 ... 用磷酸盐缓冲液在 80℃时从灵芝菌丝体中提取出多糖 -蛋白质缀合物 LM-A.成分分析表明 ,GLM-A主要由葡萄糖组成 ,蛋白质含量为 1 3 % . GLM-A在 1∶ 1水稀释的饱和镉乙二胺溶液中 3 0℃时的特性粘数 [η]和均方根旋转半径〈S2 〉1 /2 的分子量依赖关系分别为 [η]=5.1× 1 0 - 2 M0 .6 0w ( cm3· g- 1 )和〈S2 〉1 /2 =3 .9×1 0 - 2 M0 .5 0w ( nm) .按照 Yamakawa-Fujii-Yoshizaki蠕虫状圆筒模型的粘度理论和 Bohdanecky表达式 ,求得GLM-A的分子参数为 :单位围长摩尔质量 ML=( 53 0± 1 0 ) nm- 1 ,持久长度 q=( 2 .8± 0 .2 ) nm.链直径 d=0 .75nm.实验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菌丝体 化学组成 链刚性 溶液性质 多糖
下载PDF
零耦合度空间2T1R并联机构运动学与刚度建模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沈惠平 朱忠颀 +2 位作者 孟庆梅 吴广磊 邓嘉鸣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11-420,共10页
根据基于方位特征(POC)方程的并联机构拓扑设计理论与方法,提出一种零耦合度、含1条冗余支链的三自由度两平移一转动(2T1R)并联机构,并对该机构进行拓扑分析。结果表明:该机构具有符号式位置正解和部分运动解耦特性,其被动冗余支链能避... 根据基于方位特征(POC)方程的并联机构拓扑设计理论与方法,提出一种零耦合度、含1条冗余支链的三自由度两平移一转动(2T1R)并联机构,并对该机构进行拓扑分析。结果表明:该机构具有符号式位置正解和部分运动解耦特性,其被动冗余支链能避免奇异位置,改善刚度;因机构耦合度为零,易求解出其符号式位置正解,并分析了机构可能产生的3种奇异位置;运用虚拟弹簧法建立了每条支链的刚度模型并进行求解,给出并分析了机构笛卡尔刚度矩阵中扭转刚度和线性刚度的变化趋势,讨论了冗余支链对整体刚度性能的影响,验证了冗余支链可使机构整体刚度性能提升约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构 拓扑设计 刚度矩阵 虚拟弹簧法 冗余支链
下载PDF
全柔性并联机器人支链静刚度矩阵的建立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启志 马履中 +1 位作者 郭宗和 尹小琴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156-1159,共4页
设计了一种新型非对称全柔性3-RRRP平移微动并联机器人机构。在柔性铰链静刚度矩阵及柔性移动副静刚度矩阵的基础上,先建立该微动机器人机构单个支链的一般模型,利用坐标矩阵变换(D-H矩阵变换)的方法,推导出一般支链静刚度矩阵求解的理... 设计了一种新型非对称全柔性3-RRRP平移微动并联机器人机构。在柔性铰链静刚度矩阵及柔性移动副静刚度矩阵的基础上,先建立该微动机器人机构单个支链的一般模型,利用坐标矩阵变换(D-H矩阵变换)的方法,推导出一般支链静刚度矩阵求解的理论过程,进而求得该支链端部的静刚度矩阵。最后,通过理论计算一简单模型,并用ANSYS对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模拟。模拟结果显示,理论计算的静刚度矩阵与模拟结果很相近,说明一般支链静刚度矩阵理论推导过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柔性机构 并联机器人 支链静刚度矩阵 坐标变换 仿真
下载PDF
一种手性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的稀溶液行为及链刚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支俊格 刘安华 +5 位作者 朱志国 吕晓村 范星河 陈小芳 宛新华 周其凤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74-778,共5页
用激光光散射和粘度法研究了一系列窄分子量分布的新的手性甲壳型液晶聚合物P1~P6的溶液行为及其链刚性.研究发现四氢呋喃是聚合物P1~P6的良溶剂.在四氢呋喃溶液中,聚合物P1~P6的特性粘数[η]和均方根旋转半径<Rg2>z12对重均... 用激光光散射和粘度法研究了一系列窄分子量分布的新的手性甲壳型液晶聚合物P1~P6的溶液行为及其链刚性.研究发现四氢呋喃是聚合物P1~P6的良溶剂.在四氢呋喃溶液中,聚合物P1~P6的特性粘数[η]和均方根旋转半径<Rg2>z12对重均分子量Mw的依赖关系分别是[η]=(2.75±0.05)×10-3Mw0.78±0.02和<Rg2>z12=(1.53±0.04)×10-2Mw0.60±0.01.按照YamakawaFujiiYoshizaki蠕虫状圆筒模型的粘度理论和BohdaneckyBushin表达式,求得聚合物的单位围长摩尔质量ML=(29.8±1.0)×102nm,构象保持长度q=(15.4±3.0)nm.q和MHS方程指数α的值说明这类在结构上属于侧链型液晶高分子的聚合物在良溶剂四氢呋喃中呈现比较伸展的刚性链构象,其链刚性与半刚性主链液晶高分子的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 稀溶液行为 链刚性 构象保持长度 旋光活性
下载PDF
弹性铰平面闭环六杆机构刚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延治 赵铁石 师丽菊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09-513,共5页
为研究弹性铰平面闭环六杆机构的刚度特性,运用影响系数法求解了闭环机构的Jocabian矩阵和Hessian矩阵,借助虚功原理同时考虑主动、被动铰链弹性变形,建立了机构约束方程,推导出机构的刚度矩阵。结合刚度矩阵的瑞利商定义了刚度判定指... 为研究弹性铰平面闭环六杆机构的刚度特性,运用影响系数法求解了闭环机构的Jocabian矩阵和Hessian矩阵,借助虚功原理同时考虑主动、被动铰链弹性变形,建立了机构约束方程,推导出机构的刚度矩阵。结合刚度矩阵的瑞利商定义了刚度判定指标K,绘制出刚度性能空间图,进一步研究了操作端方向的刚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系数 弹性铰 闭环六杆机构 刚度特性 方向刚度
下载PDF
苯基硅橡胶的低温动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尹建伟 黄艳华 +2 位作者 米志安 苏正涛 王景鹤 《有机硅材料》 CAS 2016年第5期366-368,共3页
研究了苯基硅橡胶在-50—20℃的动态特性,结果表明: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苯基硅橡胶的损耗角、弹性刚度和阻尼刚度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减小,最后趋于稳定;且随着温度降低,其损耗角、弹性刚度和阻尼刚度逐渐增大;-50℃时其损耗角、弹... 研究了苯基硅橡胶在-50—20℃的动态特性,结果表明: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苯基硅橡胶的损耗角、弹性刚度和阻尼刚度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减小,最后趋于稳定;且随着温度降低,其损耗角、弹性刚度和阻尼刚度逐渐增大;-50℃时其损耗角、弹性刚度和阻尼刚度分别是20℃时的1.2、1.4和1.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基硅橡胶 低温 损耗角 弹性刚度 链段 阻尼
下载PDF
3自由度恰约束支链并联机构的静刚度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谢志江 董阿彬 +2 位作者 邢淑霞 姚猛 孙琦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2-47,共6页
3自由度恰约束支链并联机构主要由动平台、静平台、3条无约束UPS主动支链和中间恰约束PU支链组成。采用螺旋理论求得驱动子雅克比矩阵和约束子雅克比矩阵,最终得到完整雅克比矩阵。通过虚功原理建立3自由度恰约束支链并联机构静刚度解... 3自由度恰约束支链并联机构主要由动平台、静平台、3条无约束UPS主动支链和中间恰约束PU支链组成。采用螺旋理论求得驱动子雅克比矩阵和约束子雅克比矩阵,最终得到完整雅克比矩阵。通过虚功原理建立3自由度恰约束支链并联机构静刚度解析模型,采用刚度矩阵法通过MATLAB运动算例仿真得到整个工作空间范围内静刚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中间恰约束支链PU对全局刚度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恰约束支链 螺旋理论 完整雅克比矩阵 刚度矩阵法
下载PDF
2RPU-2SPS全柔顺并联机构构型设计及刚度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大昌 李培 +1 位作者 崔祥府 严智敏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44-50,共7页
2RPU-2SPS型并联机构由RPU支链和SPS支链组成的非对称结构,具有2转动2平移运动特性的并联机构.文中基于2RPU-2SPS并联机构的运动特性,采用替换法设计出与之对应的柔性并联机构.应用ANSYS软件建立2RPU-2SPS型柔性并联机构、全柔顺并联机... 2RPU-2SPS型并联机构由RPU支链和SPS支链组成的非对称结构,具有2转动2平移运动特性的并联机构.文中基于2RPU-2SPS并联机构的运动特性,采用替换法设计出与之对应的柔性并联机构.应用ANSYS软件建立2RPU-2SPS型柔性并联机构、全柔顺并联机构的支链模型,并对全柔顺并联机构的支链进行拓扑优化,进而设计出具有全柔顺特性的新型的2RPU-2SPS型空间全柔顺并联机构.实验仿真对比结果表明:全柔顺支链在整体刚度性能方面优于柔性并联机构支链,该设计方法为全柔顺并联机构整体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并联机构 全柔顺并联机构 运动特性 支链刚度 建模仿真
下载PDF
四自由度全柔顺并联机构刚度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大昌 李培 +1 位作者 崔祥府 严智敏 《测试技术学报》 2013年第1期79-86,共8页
利用动力学方程求出4CRU型全柔顺并联机构支链的刚度,并用ANSYS软件仿真结果验证此种方法的正确性,为求全柔顺并联机构整体刚度提供了依据;本文基于4CRU并联机构的运动特性,采用传统柔性并联机构的构成方式设计了具有全柔顺特性的新... 利用动力学方程求出4CRU型全柔顺并联机构支链的刚度,并用ANSYS软件仿真结果验证此种方法的正确性,为求全柔顺并联机构整体刚度提供了依据;本文基于4CRU并联机构的运动特性,采用传统柔性并联机构的构成方式设计了具有全柔顺特性的新型4CRU的全柔顺并联机构;利用动力学方程对全柔顺支链刚度进行计算;采用ANSYS软件建立4CRU型全柔顺机构支链模型,并对其刚度进行仿真实验对比研究;仿真结果与计算结果基本上一致,验证了分析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柔顺并联机构 运动特性 支链刚度 建模仿真
下载PDF
基于4-CRU全柔顺并联机构刚度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大昌 李培 +1 位作者 崔祥府 严智敏 《煤矿机械》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4-127,共4页
4-CRU并联机构有4条对称的CRU支链组,具有3转动1平移运动特性。基于4-CRU并联机构的运动特性,设计具有全柔顺特性的新型4-CRU的全柔顺并联机构,并对全柔顺支链刚度和动力学方程进行分析。实验采用ANSYS软件仿真结果表明:通过与计算的刚... 4-CRU并联机构有4条对称的CRU支链组,具有3转动1平移运动特性。基于4-CRU并联机构的运动特性,设计具有全柔顺特性的新型4-CRU的全柔顺并联机构,并对全柔顺支链刚度和动力学方程进行分析。实验采用ANSYS软件仿真结果表明:通过与计算的刚度进行对比,验证方法的可行性;为求全柔顺并联机构整体刚度提供依据;为超精密定位平台的精度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柔顺并联机构 运动特性 支链刚度 建模仿真
下载PDF
基于主断面参数的车身结构刚度链快速求解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子建 饶俊威 +1 位作者 刘瑜 秦欢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共8页
在刚度链计算模型中直接利用真实主断面参数快速求解,是车身结构刚度链设计方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建立和完善轿车车身弯曲静刚度链计算模型的基础上,以刚度链节点参数可控和工程化为目标,建立了刚度链节点参数与主断面截面属性参数... 在刚度链计算模型中直接利用真实主断面参数快速求解,是车身结构刚度链设计方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建立和完善轿车车身弯曲静刚度链计算模型的基础上,以刚度链节点参数可控和工程化为目标,建立了刚度链节点参数与主断面截面属性参数的对应关系,研究了利用极坐标法控制真实主断面形状的参数化方法,以及由单一变量控制的复杂截面属性计算方法,实现了刚度链节点属性的参数化计算和刚度链模型计算参数的工程化,为基于真实主断面结构形状的车身静刚度优化分配研究打下了基础.最后用一个车身轻量化优化计算实例验证了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身结构静刚度链 主断面 参数化 刚度优化分配
下载PDF
具有耦合分支的两转动两移动并联机构分析与优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温如凤 方跃法 叶伟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02-410,共9页
提出了具有耦合分支的两转动两移动并联机构。基于李群理论分析了机构自由度,该机构动平台能输出两个转动运动和两个移动运动;采用闭环矢量法对机构进行了位置分析,求得位置反解;通过速度分析得到机构的雅可比矩阵,在雅可比矩阵基础上... 提出了具有耦合分支的两转动两移动并联机构。基于李群理论分析了机构自由度,该机构动平台能输出两个转动运动和两个移动运动;采用闭环矢量法对机构进行了位置分析,求得位置反解;通过速度分析得到机构的雅可比矩阵,在雅可比矩阵基础上对机构的奇异位形进行了分析;采用虚功原理建立了机构的刚度模型,并进行了刚度性能分析;为消除内部奇异产生的刚度退化,在机构上增加了冗余驱动分支,并对添加冗余驱动分支前后机构的刚度、工作空间等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工作空间内刚度平均值为目标对冗余驱动机构进行了尺度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冗余驱动机构的刚度性能得到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分支 并联机构 李群理论 刚度 工作空间 优化设计
下载PDF
基于模态区间-马尔科夫链的动刚度预测 被引量:2
20
作者 谢锋云 周建民 江炜文 《测控技术》 CSCD 2016年第6期137-140,共4页
动刚度反映着数控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对加工精度有直接影响。对动刚度进行预测,预知动刚度的变化趋势,可为处理数控机床动刚度劣化问题提供指导作用。传统的马尔科夫链模型预测方法难以处理不确定性问题,将降低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将模... 动刚度反映着数控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对加工精度有直接影响。对动刚度进行预测,预知动刚度的变化趋势,可为处理数控机床动刚度劣化问题提供指导作用。传统的马尔科夫链模型预测方法难以处理不确定性问题,将降低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将模态区间数学理论应用于传统马尔科夫链中,提出一种基于模态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的预测方法,以提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为了验证提出的预测方法的有效性,设计了一个数控机床相对激振实验。通过相对激振方法获取历史动刚度数据,采用模态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对动刚度劣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提出的预测方法有一个更好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区间 马尔科夫链 动刚度 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