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rbon Reserve Characteristics of Arbor Layer in Mid-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1
作者 Zeng Zhangquan Wang Ying +4 位作者 Li Minghong Tang Hong Yang Rui Zhang Canming Zeng Xiahui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9年第4期81-83,共3页
In this paper, secondary forest of Pinus massoniana , coniferous-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and broad-leaved evergreen forest were taken as research objects, to explore carbon reserve of arbor layer and its spatial dis... In this paper, secondary forest of Pinus massoniana , coniferous-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and broad-leaved evergreen forest were taken as research objects, to explore carbon reserve of arbor layer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 succession stages, the sequence of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each organ was secondary forest of P. massoniana > coniferous-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broad-leaved evergreen forest. Carbon reserve of arbor layer was the highest in broad-leaved evergreen forest, which was 129.34 t/hm 2, followed by coniferous-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95.83 t/hm 2), and the minimum was 85.27 t/hm 2 in secondary forest of P. massoniana . In each stand type, the sequence of carbon reserve of each organ in arbor layer was trunk>root>branch>leaf>bark. Carbon reserve of arbor layer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runk, and the proportion to carbon reserve of arbor layer declined from secondary forest of P. massoniana to broad-leaved evergreen forest, while it had increasing relationship in root. In secondary forest of P. massoniana , coniferous-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and broad-leaved evergreen forest, individual with the diameter more than 20 cm accounted for the majority of carbon reserve in the arbor 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carbon RESERVE of ARBOR layer Mid-subtropical zone
下载PDF
Linkage of microbial living communities and residues to soil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along a forest restoration gradient in southern China
2
作者 Shuo Zhang Qi Deng +8 位作者 Ying-Ping Wang Ji Chen Mengxiao Yu Xi Fang Hongbo He Jinlei Chen Pingping Xu Shenhua Wang Junhua Yan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1年第4期765-777,共13页
Background:Forest restoration has been considered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ncrease soil organic carbon(SOC),whereas it remains unclear whether long-term forest restoration will continuously increase SOC.Such large unce... Background:Forest restoration has been considered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ncrease soil organic carbon(SOC),whereas it remains unclear whether long-term forest restoration will continuously increase SOC.Such large uncertainties may be mainly due to the limited knowledge on how soil microorganisms will contribute to SOC accumulation over time.Methods:We simultaneously documented SOC,total 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s),and amino sugars(AS)content across a forest restoration gradient with average stand ages of 14,49,70,and>90 years in southern China.Results:The SOC and AS continuously increased with stand age.The ratio of fungal PLFAs to bacterial PLFAs showed no change with stand age,while the ratio of fungal AS to bacterial 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The total microbial residue-carbon(AS-C)accounted for 0.95-1.66% in SOC across all forest restoration stages,with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fungal residue-C(0.68-1.19%)than bacterial residue-C(0.05-0.11%).Furthermore,the contribution of total AS-C to SOC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lay content at 0-10 cm soil layer but negatively related to clay content at 10-20 cm soil layer.Conclusions: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of AS-C to SOC accumulation along forest restoration stages,with divergent contributions from fungal residues and bacterial residues.Soil clay content with stand age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divergent contributions of AS-C to SOC at two different soil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carbon stock Microbial biomass Microbial residues Forest restoration Soil clay content Soil layer
下载PDF
深圳建成区城市绿地乔木层碳密度估算及分布特征
3
作者 陈永翀 史正军 +3 位作者 曾伟 袁峰均 王雨佳 曾畅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4期43-50,共8页
为揭示深圳建成区城市绿地乔木层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树木异速生长模型对深圳各行政区不同城市绿地类型及不同龄林碳密度进行估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深圳城市绿地乔木层平均碳密度为(4.494±0.345)kg·m^(-2)... 为揭示深圳建成区城市绿地乔木层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树木异速生长模型对深圳各行政区不同城市绿地类型及不同龄林碳密度进行估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深圳城市绿地乔木层平均碳密度为(4.494±0.345)kg·m^(-2);不同乔木林龄组碳密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成熟林碳密度最高,近熟林、中龄林次之,幼龄林最低。2)不同类型的绿地乔木层碳密度差异较大,公园绿地乔木层平均碳密度最高(5.436±0.498 kg·m^(-2)),附属绿地次之(2.866±0.323 kg·m^(-2)),广场绿地最低(2.230±0.405 kg·m^(-2))。3)不同行政区绿地乔木层碳密度也存在较大差异,福田区、宝安区、罗湖区城市绿地乔木层的平均碳密度较高,光明区、龙岗区及龙华区相对较低。4)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林分密度、郁闭度和平均冠幅对城市绿地的乔木层碳密度影响显著(P<0.01),而材积密度与乔木层碳密度之间影响较弱。因此,通过在碳密度较低的绿地内适度增加乔木种植密度和大冠幅乔木,将会有效促进深圳市城市绿地固碳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乔木层碳密度 生物量模型 深圳市
下载PDF
县域尺度乔木林碳储量及碳汇特征分析——以马关县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冯源 王连晶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2-159,共8页
为明确县域尺度上不同起源、不同类型的森林碳储量和碳源/汇特征,本文应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及2019—2020年森林资源监测数据对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乔木林碳储量和固碳特征开展评估。结果显示:2019—2020年马关县乔木林碳储量由38... 为明确县域尺度上不同起源、不同类型的森林碳储量和碳源/汇特征,本文应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及2019—2020年森林资源监测数据对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乔木林碳储量和固碳特征开展评估。结果显示:2019—2020年马关县乔木林碳储量由3807.07 Gg C(Gg C=10^(9) g C)增加到3893.49 Gg C,碳汇量为86.42 Gg C,其中天然林碳汇占38.09%,人工林碳汇占61.88%;马关县8种乔木林类型中其他硬阔林碳汇量最大,占总碳汇量的40.84%;2019—2020年间马关县乔木林碳密度由32.69 Mg C/hm^(2)下降至29.58 Mg C/hm^(2),是乔木林面积增长的幅度远高于其碳储量增长幅度所致。研究结果表明:马关县乔木林碳汇量最高;未来可通过加强退化林修复、低效林改造和森林抚育等措施,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马关县森林固碳能力,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木林 天然林 人工林 碳储量 碳汇
下载PDF
云南维西县域乔木林碳储量与碳汇价值估算研究
5
作者 朱昳橙 王俊翔 +1 位作者 崔莹莹 李安鑫 《南方林业科学》 2023年第6期26-32,共7页
基于云南省维西县第三次(2006年)和第四次(201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对乔木林生物量进行了估算;运用生物量-碳储量转换系数法,估算了乔木林碳储量;按照储量变化,对维西县2006到2016年10 a期间乔木林林碳汇量... 基于云南省维西县第三次(2006年)和第四次(201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对乔木林生物量进行了估算;运用生物量-碳储量转换系数法,估算了乔木林碳储量;按照储量变化,对维西县2006到2016年10 a期间乔木林林碳汇量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利用碳税率法、造林成本法、碳市场CEA价格法,分别估算了维西县乔木林碳汇价值。结果表明:(1)2006年和2016年维西县森林碳储量分别为2.174 89×10^(4)Gg C(1Gg=109g)和2.323 2×10^(4)Gg C,蓄积量分别为4.582 69×107m^(3)和4.851 03×107m^(3),平均碳密度分别为66.49 Mg C·hm^(-2)(1Mg=106g)和70.87 Mg C·hm^(-2)(含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不包括枯死木、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10 a期间碳密度净增4.38 Mg C·hm^(-2),碳汇量为1 483.1 Gg C。(2)在林分起源方面,2006到2016年维西县乔木林碳储量一直以天然林为主;在龄组方面,2006到2016年,维西县乔木林碳储量比例较高的是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在树种方面,2006年到2016年,维西县的云南松、冷杉和栎类的碳储量最大。(3)按碳税率法、造林成本法、碳市场CEA价格法测算,2006年到2016年平均森林碳汇价值分别为17.8亿元、4.1亿元和0.86亿元。综上,反映出云南省维西县域乔木林碳储量一直不断增加,体现了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但其碳汇经济价值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应有针对性地强化森林的科学抚育和经营管理,持续提高森林的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西县 二类调查 乔木林 碳储量 碳汇量 碳汇经济价值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有机层碳、氮、磷储量特征 被引量:45
6
作者 邓仁菊 杨万勤 +4 位作者 张健 胡建利 冯瑞芳 简毅 林静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2-496,共5页
同步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云杉林、冷杉林和白桦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层(OL)和矿质层(MS)的有机碳、全氮及全磷储量特征.所有土壤剖面上的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即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完全分解层<腐殖质层&... 同步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云杉林、冷杉林和白桦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层(OL)和矿质层(MS)的有机碳、全氮及全磷储量特征.所有土壤剖面上的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即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完全分解层<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云杉林、冷杉林和白桦林土壤有机层的有机碳储量分别为29.38(±1.28)thm-2、22.70(±1.20)thm-2和8.63(±0.95)thm-2,矿质土壤中分别为17.84(±1.92)thm-2、19.74(±1.76)thm-2和14.92(±1.64)thm-2.冷杉林和白桦林土壤剖面上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大小顺序为半分解层<完全分解层<腐殖质层,但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云杉林、冷杉林、白桦林土壤有机层的全氮储量分别为0.85(±0.11)thm-2、0.68(±0.06)thm-2和(0.36±0.03)thm-2,全磷储量分别为0.29(±0.03)thm-2、0.22(±0.03)thm-2和0.06(±0.02)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层 碳储量 氮储量 磷储量 亚高山森林
下载PDF
徐州城市绿地乔木层碳储量现状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葛之葳 周丹燕 +2 位作者 郝雨杉 陈萍 关庆伟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0-34,共5页
针对徐州市城市建成区绿地进行了全面的本底调查,测算不同城市分区所有树种的碳储量,并对不同区域、不同绿地类型、不同种类的乔木碳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市7个区中,鼓楼区与云龙区的城市绿地乔木层单位面积碳储量最高,铜山区、... 针对徐州市城市建成区绿地进行了全面的本底调查,测算不同城市分区所有树种的碳储量,并对不同区域、不同绿地类型、不同种类的乔木碳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市7个区中,鼓楼区与云龙区的城市绿地乔木层单位面积碳储量最高,铜山区、新城区和开发区相对较低。将徐州市城市绿地大致归为3类: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和其他附属绿地,其中道路绿地乔木层单位面积碳储量最高。徐州市绿化3个主要树种:银杏、女贞和法桐,其中法桐分布最广,平均胸径最大。不同绿地类型乔木丰富度指数存在差异:道路绿地物种丰富度较低,其他附属绿地和公园绿地则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乔木层碳储量 径阶 丰富度
下载PDF
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变化 被引量:7
8
作者 李帅锋 苏建荣 +5 位作者 刘万德 郎学东 黄小波 贾呈鑫卓 童清 唐红燕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10-817,共8页
以思茅松人工林中龄林、近熟林和过熟林及附近区域思茅松天然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探讨造林对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大小与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林地类型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与C:N随着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少,过熟林土... 以思茅松人工林中龄林、近熟林和过熟林及附近区域思茅松天然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探讨造林对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大小与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林地类型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与C:N随着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少,过熟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含量随土层加深则显著高于其它林地类型,近熟林土壤表层有机碳和氮含量显著低于中龄林和过熟林。思茅松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随林龄增大而增加,过熟林乔木层碳储量最高。造林对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氮储量的影响不显著,而土壤有机碳储量随林龄增大先减少后增加至过熟林恢复至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天然林水平,土壤有机碳与氮储量随土层加深而减少。与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天然林相比,思茅松人工林的中龄林与过熟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的年变化量高于近熟林,近熟林年变化量呈净减少;在思茅松天然林中,人工更新与在常绿阔叶林中造林相比,思茅松人工林可以累积更多的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此外,土壤含水量越大,土壤有机碳储量则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思茅松天然林 人工林 乔木层碳储量 造林
下载PDF
森林大火对冻土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晓英 金会军 +4 位作者 何瑞霞 黄亚冬 罗栋梁 金晓颖 吕兰芝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7-327,共11页
森林大火是森林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干扰因素之一,不仅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营养物质循环、水分和能量流动、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而且对冻土环境和冷生土壤和土壤碳库、碳氮循环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着重要影响。随着气候变暖和人为活... 森林大火是森林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干扰因素之一,不仅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营养物质循环、水分和能量流动、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而且对冻土环境和冷生土壤和土壤碳库、碳氮循环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着重要影响。随着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不断增强,北方林区火灾日益频繁,对冻土的水热影响显著:活动层加深、薄层冻土退化、浅层有机碳大量快速释放、森林和湿地的逆向演替,导致热融沉陷、滑塌、泥石流等现象发生。通过综述国内外森林大火对冻土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指出目前森林大火对冻土环境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火烧之后短时间、小范围的定性描述与推断,缺乏长时间、大范围的定量分析。尤其是在大兴安岭地区,除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少量研究外,此后这方面研究虽有零星报道,但缺乏长期和系统的观测与模型研究,所以森林大火对冻土环境的研究,可以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长、短期的野外观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定量研究森林大火之后,多年冻土的水热状态、过程和变化机制,可以为寒区林区、湿地保护、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大火 冻土退化 北方森林 活动层 碳库
下载PDF
大庆市城市森林公园乔木林生物量及碳储量估算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宁 富丰珍 +4 位作者 程浩天 张有利 王孟雪 焦峰 肖洁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9-14,共6页
由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森林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在固碳释氧,减缓全球变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实测大庆城市森林公园内5 种树木共18374 株乔木的胸径和树高数据,采用异速生长方程对大庆市城市森林公园... 由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森林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在固碳释氧,减缓全球变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实测大庆城市森林公园内5 种树木共18374 株乔木的胸径和树高数据,采用异速生长方程对大庆市城市森林公园乔木生物量进行测定,并采用不同树种不同器官碳含量进一步估算碳储量。结果表明:(1)大庆市城市森林公园乔木层总生物量为12.76×10^3 t,单位面积生物量为227.50 t·hm^-2,乔木层总碳储量为5678.45 t,碳密度为101.22 t·hm^-2;(2)城市森林公园各树种生物量及碳储量均为家榆>垂柳>银中杨>樟子松>云杉;(3)5 种树种各器官生物量和碳储量分配均表现为干>根>枝>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碳储量 分配格局 乔木层 城市森林公园 大庆市
下载PDF
太岳山3种林型碳储量及其空间分配格局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菽敉 张欢 +1 位作者 赵洪涛 周志勇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4-59,共6页
以山西太岳山自然保护区油松林(Pinustabulaeformis forest,PF)、辽东栎林(Quercusliaotungesis forest,QF)、油松辽东栎混交林(mixed forest,MF)为研究对象,计算了3种林分类型的碳储量及其在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表凋落物和0~20... 以山西太岳山自然保护区油松林(Pinustabulaeformis forest,PF)、辽东栎林(Quercusliaotungesis forest,QF)、油松辽东栎混交林(mixed forest,MF)为研究对象,计算了3种林分类型的碳储量及其在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表凋落物和0~20 cm土层中的分配比例.结果表明:PF、QF和MF的碳储量分别为123.01、153.53、132.93 t·hm^(-2),其地上碳储量分别占总碳储量的70.83%、60.94%、57.50%;地上碳储量以乔木层最高,其占总碳储量的比例在PF、QF、MF中分别是65.96%、58.07%、54.01%;3种林型灌木、草本和地表凋落物的碳储量较少,占总碳储量的比例不到5%;PF、QF、MF、0~2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分别为57.88、54.07、33.45 t·hm^(-2),占总有机碳储量的比例分别为33.04%、36.43%和23.85%;根系碳储量在PF、QF和MF中分别为2.04、1.92、1.49 t·hm^(-2),占其总碳储量的1.74%、1.26%、1.19%.太岳山3种林分类型碳储量的空间分配格局为地上乔木层、表层土壤、根系中的碳储量比例约为6∶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型 有机碳储量 空间分配格局 乔木层 土壤
下载PDF
青海祁连圆柏林乔木层碳密度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强浪浪 陈志林 +2 位作者 党坤良 侯晓巍 李智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1-39,共9页
【目的】探究青海祁连圆柏林乔木层碳密度空间分异特征,为青海祁连圆柏林的科学经营和碳库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青海祁连圆柏6个不同的分布区域(德令哈柏树园、都兰热水乡、祁连八宝镇、乌兰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兴海中铁林... 【目的】探究青海祁连圆柏林乔木层碳密度空间分异特征,为青海祁连圆柏林的科学经营和碳库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青海祁连圆柏6个不同的分布区域(德令哈柏树园、都兰热水乡、祁连八宝镇、乌兰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兴海中铁林场、泽库麦秀林场)和不同立地条件(海拔、坡向、坡位和坡度)设置标准样地96个,每块标准地选取1~3株标准木,对每株标准木的干、枝、叶和根称重,测定各器官生物量和含碳量,进而估算乔木层生物量和碳密度,通过统计分析探讨祁连圆柏林乔木层碳密度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差异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6个区域祁连圆柏林乔木层碳密度差异较大,大小依次为兴海中铁林场(134.88 t/hm^(2))>都兰热水乡(79.59 t/hm^(2))>乌兰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71.96 t/hm^(2))>德令哈柏树园(66.60 t/hm^(2))>泽库麦秀林场(54.24 t/hm^(2))>祁连八宝镇(52.39 t/hm^(2)),其中兴海中铁林场与其他区域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2)祁连圆柏各器官碳密度的分配比例不同,不同器官依次表现为树干(38.37%)>树枝(28.51%)>树根(27.10%)>树叶(6.02%)。(3)乔木层碳密度随海拔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以海拔>3500~≤3700 m区域最大,为109.76 t/hm^(2);海拔>2900~≤3100 m区域最小,为44.37 t/hm^(2)。(4)阳坡的乔木层碳密度(86.55 t/hm^(2))高于阴坡(68.74 t/hm^(2)),且差异显著(P<0.05)。(5)乔木层碳密度随坡度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以坡度>15°~≤25°最大(108.36 t/hm^(2))。(6)坡位不同,乔木层碳密度存在差异,其大小顺序为:下坡位(98.80 t/hm^(2))>中坡位(75.72 t/hm^(2))>上坡位(54.92 t/hm^(2))。【结论】青海祁连圆柏林乔木层碳密度在不同区域及不同立地条件下存在一定差异,海拔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地形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圆柏 乔木层碳密度 空间分异特征 立地条件
下载PDF
阿丁枫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布格局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敏 钟连香 +2 位作者 梁小春 李俊贞 秦武明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第6期14-17,144,共5页
以广西南宁树木园内30年生阿丁枫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碳储量、年净固碳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阿丁枫地上部分单株生物量为553.60 kg,林分地上部分生物量为271.77 t/hm^(2),其中乔木层为265.73 t/hm^(2),... 以广西南宁树木园内30年生阿丁枫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碳储量、年净固碳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阿丁枫地上部分单株生物量为553.60 kg,林分地上部分生物量为271.77 t/hm^(2),其中乔木层为265.73 t/hm^(2),占97.78%;地上部分碳储量为125.10 t/hm^(2),其中乔木层为122.52 t/hm^(2),占97.94%;各器官碳储量以干材最大,为84.10 t/hm^(2);林分地上部分生产力为11.32 t/hm^(2),年净固碳量为5.24 t/hm^(2),折合CO_(2)固定量为19.18 t/hm^(2),可见阿丁枫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是发展碳汇林的良好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丁枫人工林 生物量 乔木层 生产力 碳储量
下载PDF
抚育间伐对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慧 董希斌 +3 位作者 曲杭峰 宋鑫彧 赵状 韩敏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35,共5页
在小兴安岭地区带岭林业实验局东方红林场天然林试验区,设置6块样地,对天然针阔混交次生林进行不同强度(10%、15%、20%、25%、30%、35%)的抚育间伐;采用平均标准木法取样、实验室重铬酸钾法测定林木碳质量分数,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乔木... 在小兴安岭地区带岭林业实验局东方红林场天然林试验区,设置6块样地,对天然针阔混交次生林进行不同强度(10%、15%、20%、25%、30%、35%)的抚育间伐;采用平均标准木法取样、实验室重铬酸钾法测定林木碳质量分数,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碳储量整体呈先增加再减小趋势,但间伐8 a内各间伐生物量、碳储量均显著少于对照。伐后1~4 a,间伐强度20%,乔木层碳储量增长率、增长量均高于对照;间伐后1~4 a内,间伐强度20%,乔木层碳储量的恢复能力最强。间伐后5~8 a,高度间伐(间伐强度30%、35%)碳储量恢复能力最弱;间伐8 a后,各间伐强度(10%、15%、20%、25%、30%、35%)的碳储量,分别为74.93±3.42、86.96±7.31、99.24±2.43、93.64±6.68、85.23±2.11、79.54±3.38 t/hm2,林木各器官碳储量差异显著,从大到小依次为树干、树枝、树叶;间伐8 a后,各间伐树干碳储量所占比例比对照所占比例增加-0.04%~12.27%,在间伐强度为20%时树干碳储量比例最高,说明间伐强度20%有利于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树干碳储量的累积及单株林木质量的提高。总体看,短期间伐(4 a内)利于20%间伐乔木层碳储量的迅速积累,8 a内各间伐仍处于乔木层地上部分碳储量低于对照的恢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碳储量 间伐强度 乔木层 小兴安岭
下载PDF
汤原县林业局乔木林碳储量分布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魏胜利 《林业勘查设计》 2020年第2期98-99,109,共3页
本文依据汤原县林业局2017年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汇总成果,参考《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分布及动态研究成果(2016)》,分析汤原县林业局乔木林各优势树种(组)碳储量分布及特点。
关键词 乔木林 碳储量 分布特点 分析
下载PDF
赤峰市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研究
16
作者 冯昭辉 李晓宇 安玉麟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8年第1期98-100,共3页
文章以赤峰市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林龄各器官的生物量、碳含量和碳储量。结果表明:(1)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林龄各主要器官平均生物量均表现为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其中以干器官变化幅度最大。各器官中,以... 文章以赤峰市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林龄各器官的生物量、碳含量和碳储量。结果表明:(1)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林龄各主要器官平均生物量均表现为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其中以干器官变化幅度最大。各器官中,以树干生物量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根、枝、叶。影响生物量的主要因素是林龄,次要因素是不同器官。(2)落叶松不同林龄各器官碳含量在470~505 g/kg之间,差别不大,其平均碳含量为481.07 g/kg。此数值可为落叶松碳储量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3)落叶松各器官平均碳储量随着林龄增加均呈逐渐增高趋势;相同林龄各器官平均碳储量大小为干>根>枝>叶。(4)落叶松人工林各林龄乔木层碳密度随林龄增加呈现先升高趋势,其变化呈乘幂关系。截止2013年末,赤峰市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总碳储量为3.8×106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人工林 乔木层 碳储量
下载PDF
目标树经营初期对马尾松人工林碳贮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罗艳 何朋俊 +4 位作者 吕倩 范川 冯茂松 李贤伟 陈露蔓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6-214,共9页
【目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受到重视,保护现有人工林碳贮量以及开展科学的森林经营活动,已成为改善林分结构,增强陆地碳汇的重要措施。【方法】以川东华蓥33年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采用3种目标树密度(H1.100;H2.1... 【目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受到重视,保护现有人工林碳贮量以及开展科学的森林经营活动,已成为改善林分结构,增强陆地碳汇的重要措施。【方法】以川东华蓥33年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采用3种目标树密度(H1.100;H2.150;H3.200株/hm^2)经营方式,研究目标树经营后马尾松人工林碳贮量变化。【结果】与对照林分相比较,目标树经营后乔木层(各器官)、林下层贮量变化差异显著(P<0.05),而不同处理间土壤层碳贮量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目标树经营后乔木层碳贮量生长量分别为15.65%、18.70%、16.59%,均高于HCK(对照林)的13.4%;目标树干、枝、叶、根和全株碳贮量生长量平均值较一般树高出66.04%、51.25%、52.09%、48.81%和38.67%,各器官碳贮量大小顺序为树干>根系>树枝>树叶;林下层碳贮量变化除草本层为H2>H3>H1>HCK,其余层次皆为H3>H2>H1>HCK;土壤层碳贮量为244.86 t/hm^2,占林分总碳贮量76.44%,但土壤表层(0~5cm)碳贮量占土壤层(0~40 cm)的45.52%,并呈现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显著减少的趋势;马尾松林碳库空间分布为土壤层(0~40 cm)>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枝落叶层>粗木残体层。【结论】目标树经营可提高马尾松人工林碳贮量,且经营密度为150株/hm^2的马尾松林碳贮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树经营 碳贮量 马尾松人工林 生态系统 乔木层 土壤层 林下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