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existence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esophageal and gastric cardia carcinomas 被引量:5
1
作者 Yong Zhou Xu-Dong Wu +1 位作者 Quan Shi Jing Ji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12期2005-2008,共4页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 are distinct neoplasms originating from different cell layers; therefor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 are distinct neoplasms originating from different cell layers; therefor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such carcinomas is relatively rare. Auxiliary examinations revealed coexistence of esophageal and gastric cardia carcinoma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a 77-year-old man. Intraoperatively, an extraluminal tumor (about 6.0 cm × 5.0 cm × 6.0 cm) at the posterior wall of the gastric body, a tumor (about 2.5 cm × 2.0 cm) in the lower esophagus, and an infiltrative and stenosing tumor (about 1.0 cm × 2.0 cm) in the gastric cardia were detected. Wedge resection for extraluminal gastric tumor, radical esophagectomy for lower esophageal tumor, and cardiac resection with gastroesophageal (supra-aortic arch anastomoses) were performed. Postoperative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showed synchronous occurrence of gastric GIST,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 Furthermore, immunohistochemistry indicated strong staining for c-Kit/CD117, Dog-1, Ki-67 and smooth muscle, while expression of S-100 and CD34 was nega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
下载PDF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食管及贲门固有肌层来源大型症状性黏膜下肿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
2
作者 林佳佳 王珏 +2 位作者 姜琦 胡皓 周平红 《中国临床医学》 2024年第4期586-592,共7页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治疗食管和贲门固有肌层来源的大型(长径≥3.5 cm)症状性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治疗食管和贲门固有肌层来源的大型(长径≥3.5 cm)症状性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收治的接受STER治疗的食管和贲门大型症状性SMT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随访资料。采用完全切除率、复发率和残留率评估STER的疗效,分析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评价STER的安全性。结果共纳入111例SMT患者,其中男性65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43.2±11.6)岁,11例(9.9%)患者有典型症状。切除肿瘤中,平滑肌瘤105例、胃肠道间质瘤2例、神经鞘瘤4例,瘤体中位长径5 cm、中位短径3 cm,中位手术时间70 min,中位住院时间3 d。STER手术成功率100%,肿瘤完全切除率73.9%。术中黏膜破损18例(16.2%);发生术后并发症16例(14.4%),其中严重气胸/胸腔积液(需要引流)10例(9.0%),迟发性出血1例(0.9%),中度以上发热4例(3.6%),隧道内感染1例(0.9%)。随访1~18个月,未发现肿瘤残留、复发,无食管狭窄及憩室等远期并发症。结论STER治疗食管和贲门大型症状性SMT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黏膜下肿瘤 食管 贲门 并发症
下载PDF
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在腹腔镜贲门周围间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3
作者 龚帅 张冲 +4 位作者 吴耐 张易 任泽强 张秀忠 张蓬波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43-747,共5页
目的探讨组织结构分离技术(component separation technique,CST)在腹腔镜贲门周围间质瘤切除术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6月20例贲门周围间质瘤应用CST行腹腔镜切除的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20例均成功完成手... 目的探讨组织结构分离技术(component separation technique,CST)在腹腔镜贲门周围间质瘤切除术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6月20例贲门周围间质瘤应用CST行腹腔镜切除的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20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90.5±18.9)min,术中出血量(22.0±14.7)ml,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1.2±0.4)d,排气时间(2.1±0.8)d,术后住院时间(5.7±1.2)d。术后病理极低危1例,低危14例,中危4例,高危1例;肿瘤最大径(3.6±0.9)cm。术后1例胃排空功能障碍,1例胸腔积液,均治愈。无贲门狭窄、胃漏、胃出血、腹腔内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5个月,进食正常,无进食哽噎感,无反酸、烧心及反流等症状,CT检查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CST用于腹腔镜贲门周围间质瘤切除术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腹腔镜 贲门 组织结构分离技术
下载PDF
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An effective and safe therapy fo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ubmucosal tumors originating from the muscularis propria layer 被引量:20
4
作者 Chen Du Ning-Li Chai +7 位作者 En-Qiang Ling-Hu Zhen-Juan Li Long-Song Li Jia-Le Zou Lei Jiang Zhong-Sheng Lu Jiang-Yun Meng Ping T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9年第2期245-257,共13页
AIM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 and compare its outcomes in esophageal and cardial submucosal tumors(SMTs) of the muscularis propria(MP) layer.METHODS Fr... AIM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 and compare its outcomes in esophageal and cardial submucosal tumors(SMTs) of the muscularis propria(MP) layer.METHODS From May 2012 to November 2017, 173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GI) SMTs of the MP layer underwent STER. Overall, 165 patients were included, and 8 were excluded. The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ients and SMTs were recorded. The en bloc resection rate, complete resection rate,residual rate, and recurrence rate were calcula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STER, 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recorded to evaluate its safety.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utcom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esophageal and cardial SMTs.RESULTS One hundred and twelve men and 53 women with a mean age of 46.9 ± 10.8 years were included. The mean tumor size was 22.6 ± 13.6 mm. Eleven SMTs were located in the upper esophagus(6.7%), 49 in the middle esophagus(29.7%), 46 in the lower esophagus(27.9%), and 59 in the cardia(35.7%). Irregular lesions accounted for 48.5% of all lesions. STER achieved an en bloc resection rate of78.7%(128/165) for GI SMTs with an overall complication rate of 21.2%(35/165).All complications resolved without intervention or were treated conservatively without the need for surgery. The en bloc resection rates of esophageal and cardial SMTs were 81.1%(86/106) and 72.1%(42/59), respectively(P = 0.142), 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s were 19.8%(21/106) and 23.7%(14/59), respectively,(P =0.555).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for esophageal SMTs were gas-related complications and fever, while mucosal injury was the most common for cardial SMTs.CONCLUSION STER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therapy for GI SMTs of the MP layer. Its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are comparable between SMTs of the esophagus and card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scopic RESECTION SUBMUCOSAL tunnel SUBMUCOSAL tumor Muscularis propria LAYER ESOPHAGUS cardia
下载PDF
1982年至1999年食管癌、贲门癌低发区和高发区患者TNM分期比较 被引量:7
5
作者 冯常炜 王立东 +13 位作者 侯晓华 李吉林 李学民 刘宾 罗平 王能超 郭军辉 赵建波 宋昕 樊慧 郭涛 张梅 刘保池 吴爱群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4-416,共3页
目的探讨1982年到1999年18a间中国北方城市食管、贲门癌城市低发区与农村高发区居民中新发食管癌与贲门癌患者的肿瘤TNM分期分布特征。方法根据北京同仁医院和河北磁县人民医院的病例资料记录,动态分析这2个医院18a间首次确诊时的食管... 目的探讨1982年到1999年18a间中国北方城市食管、贲门癌城市低发区与农村高发区居民中新发食管癌与贲门癌患者的肿瘤TNM分期分布特征。方法根据北京同仁医院和河北磁县人民医院的病例资料记录,动态分析这2个医院18a间首次确诊时的食管癌和贲门癌TNM分期,并依据TNM分期,将患者分为早期(TNM0和Ⅰ期),中期(TNMⅡa和Ⅱb期)及晚期(TNMⅢ和Ⅳ期)。结果18a间农村居民患者首次确诊的4928例食管癌(3074例)和贲门癌(1854例)中,早期患者仅占5%和2%,95%以上的患者均为中、晚期。城市居民患者首次确诊的751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中,早期食管癌(14%)和早期贲门癌(10%)均略高于农村患者(P<0.05),但是城市患者中,90%的贲门癌和86%的食管癌患者仍为中、晚期。结论城市低发区和农村高发区首次就诊的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仍以中、晚期为主,这是导致食管贲门癌预后差、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贲门腺癌 肿瘤分期 城市 农村
下载PDF
贲门癌中染色体8p21-p23杂合性丢失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满晓辉 徐岩 +6 位作者 王振宁 吕志 徐米多 姜莉 罗阳 徐惠绵 张学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1-645,共5页
染色体Sp21-p23区域存在与多种肿瘤相关的抑癌基因。为明确该染色体区域的抑癌基因与贲门癌的关系,我们进行了贲门癌中染色体8p21-p23区域微卫星标记的杂合性丢失研究。首先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从19例贲门癌组织中获得均质的肿瘤... 染色体Sp21-p23区域存在与多种肿瘤相关的抑癌基因。为明确该染色体区域的抑癌基因与贲门癌的关系,我们进行了贲门癌中染色体8p21-p23区域微卫星标记的杂合性丢失研究。首先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从19例贲门癌组织中获得均质的肿瘤细胞及正常的胃粘膜细胞,然后利用多重置换扩增技术扩增捕获细胞的全基因组DNA。选择覆盖染色体8p21-p23区域的13个微卫星标记,利用PCR结合硝酸银染色方法分析了肿瘤细胞中染色体8p21-p23的杂合性丢失情况。结果显示,在贲门癌中染色体8p21-p23的总丢失频率高达63.2%(12/19),单一标记的丢失频率为25%~55.6%。根据不同肿瘤组织中杂合性丢失的情况,我们确定了一个最小缺失区域,即8p22GGAA-8p22ATCT标记间约1.2Mb的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染色体8p22区域抑癌基因在贲门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染色体最小重叠区域的确定对最终鉴定该区域内的抑癌基因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癌 抑癌基因 染色体8p21-p23 杂合性丢失
下载PDF
MSCT增强扫描对贲门部胃平滑肌瘤与胃间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7
作者 孟小丽 舒俊 +4 位作者 任转琴 李文 张雷 王晓虎 任慧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8期1494-1497,共4页
目的探讨增强CT对贲门部胃平滑肌瘤与胃间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与免疫组化证实的贲门部25例胃平滑肌瘤与16例胃间质瘤的CT资料,对两组患者的CT表现,包括累及胃食管连接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生长方式... 目的探讨增强CT对贲门部胃平滑肌瘤与胃间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与免疫组化证实的贲门部25例胃平滑肌瘤与16例胃间质瘤的CT资料,对两组患者的CT表现,包括累及胃食管连接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生长方式、形态、强化方式、平衡期与门脉期强化比较、强化程度、溃疡、坏死、长径、短径、长径/短径进行统计,并对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胃间质瘤相比,胃平滑肌瘤多累及EGJ、轻中度强化、平衡期与门脉期强化相比较低或类似、长径/短径>1.3(P值依次为0.000、0.000、0.001、0.007)。结论 MSCT增强扫描对于贲门部胃平滑肌瘤与胃间质瘤有很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肌瘤 间质瘤 贲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斑蝥酸钠维生素B_6注射液对晚期贲门癌患者化疗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朱辉 张海燕 何明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8-170,共3页
目的研究晚期贲门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表达情况,探讨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晚期贲门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方法将临床病理证实且评估为不可手术的贲门癌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A组)接受PF方案化疗(至少4周期)... 目的研究晚期贲门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表达情况,探讨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晚期贲门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方法将临床病理证实且评估为不可手术的贲门癌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A组)接受PF方案化疗(至少4周期),随化疗同时给予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每日0.5 mg;对照组(B组)接受同样方案化疗,同时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62例贲门癌患者分别于初次化疗前1天和第三次化疗前1天,抽取静脉血行D-二聚体测定。结果晚期贲门癌患者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不同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D-二聚体水平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000),且实验组(A组)患者化疗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B组)患者(P=0.042)。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4%vs.64.5%,P=0.200),血液毒性发生率A组较B组明显降低(41.9%vs.67.7%,P=0.041)。结论晚期贲门癌患者化疗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下降。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对于贲门癌患者的化疗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协同作用,且有效地降低了化疗不良反应,减轻了晚期贲门癌患者血栓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肿瘤 D-二聚体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斑蝥酸钠
下载PDF
贲门癌瘤体最长直径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陈曦 范宗民 +8 位作者 蔺红丽 崔纪丽 刘亚丽 陈莉莎 宋昕 王苒 李贝 黄浦慧 王立东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9-213,共5页
目的探讨贲门癌瘤体最长直径(maximum tumor diameter,MTD)与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的关系及其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为贲门癌临床病理TNM分期提供依据。方法测量4826例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MTD,分析MTD与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 目的探讨贲门癌瘤体最长直径(maximum tumor diameter,MTD)与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的关系及其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为贲门癌临床病理TNM分期提供依据。方法测量4826例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MTD,分析MTD与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的关系;对其中1 756例患者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和(或)电话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其生存期并绘制生存曲线,Log rank检验分析组间生存期的差异,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TD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4 826例贲门癌患者平均MTD为(5.6±2.3)cm,MTD中位数为5.0 cm(0.5~18.0 cm)。依MTD长度,将贲门癌患者分为四组(MTD【3 cm、3~6 cm、≥6~9 cm、≥9 cm)。随MTD增长,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明显升高(r=0.254,P【0.05),浸润程度逐渐加深(r=0.102,P【0.05),癌细胞分化程度变差(r=0.069,P【0.05);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随MTD增长,淋巴结转移阴性组患者5年生存率也明显降低。Cox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MTD、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和分化程度是影响贲门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贲门癌MTD与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浸润程度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是影响贲门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癌 肿瘤最长直径 浸润程度 淋巴结转移 分化程度
下载PDF
食管及贲门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印隆林 杨志刚 +3 位作者 李媛 李真林 余建群 白红利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88-791,811,共5页
目的运用首次通过法多层螺旋CT(MDCT)灌注成像前瞻性评价食管及贲门癌的肿瘤血管生成。方法纳入经病理证实且未接受抗癌治疗的44例食管及贲门癌患者进行MDCT灌注成像,另纳入21例食管正常的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t检验比较食管癌组与... 目的运用首次通过法多层螺旋CT(MDCT)灌注成像前瞻性评价食管及贲门癌的肿瘤血管生成。方法纳入经病理证实且未接受抗癌治疗的44例食管及贲门癌患者进行MDCT灌注成像,另纳入21例食管正常的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t检验比较食管癌组与对照组、鳞癌组与腺癌组、转移组与未转移组间的灌注参数有无差异。结果食管癌组较对照组有更高的血容量(BV)、血流量(BF)、强化峰值(PEI),更短的峰值到达时间(TTP),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组与腺癌组的灌注参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转移组较未转移组具有更短的TTP及更高的BF,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CT灌注成像可用于评价食管及贲门癌的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的血管分布或血管生成与其组织学类型无关;高BF值及短TTP值可能有助于预测肿瘤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食管/贲门 灌注 多层螺旋CT
下载PDF
贲门腺癌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与cyclin D1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9
11
作者 郭炜 杨植彬 +2 位作者 范立侨 邝钢 董稚明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c adenocarcinoma,GCA)中RASSF1A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其与cyclinD1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o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贲门腺癌组织及相应... 目的:探讨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c adenocarcinoma,GCA)中RASSF1A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其与cyclinD1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o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贲门腺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的RASSF1A基因甲基化情况和cyclin D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92例贲门腺癌组织中有54例RASSF1A发生了甲基化,甲基化率为58.7%,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1)。Ⅲ期和Ⅳ期贲门腺癌患者中RASSF1A基因发生甲基化的比率显著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P<0.05)。92例贲门腺癌组织中有72例(78.3%)cyclin D1蛋白表达阳性,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比较,cyclin D1在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升高(P<0.001);且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cyclin D1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RASSF1A基因在贲门腺癌中的高甲基化与cyclinD1蛋白表达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以及cyclin D1蛋白的过表达可能参与了贲门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贲门 DNA甲基化 基因 肿瘤抑制 细胞周期蛋白D1 基因 RASSF1A
下载PDF
上消化道颗粒细胞肿瘤10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樊祥山 张明 +1 位作者 吴鸿雁 黄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观察10例上消化道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组织形态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等特征。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0.5岁,男女比例为7∶3。9例上消化道颗粒细胞肿瘤位于食管,1例位于胃。肿块...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观察10例上消化道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组织形态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等特征。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0.5岁,男女比例为7∶3。9例上消化道颗粒细胞肿瘤位于食管,1例位于胃。肿块多位于黏膜层至黏膜下层。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呈紧密的巢状或片状,多呈浸润性生长,但常无坏死。细胞呈圆形、多边形或梭形,细胞质丰富且含有多量呈PAS-D阳性的嗜双色性颗粒状物质,细胞核小、圆而居中,核分裂象少见。免疫谱示肿瘤细胞均呈弥漫强阳性表达nestin和S-100,多呈CD68差异性阳性表达,而CK、CD117、CD34、desmin和SMA均阴性。经随访12~54个月,10例肿瘤均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上消化道颗粒细胞肿瘤少见,但特征性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有助于诊断,多行内窥镜下或手术切除治疗,常具有良性的临床经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贲门肿瘤 颗粒细胞瘤 临床病理学
下载PDF
术中亚甲基蓝标定清扫淋巴结提高贲门癌患者生存率 被引量:1
13
作者 颜云鹏 毛须平 +3 位作者 陈建红 张志宇 马人杰 潘忠军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493-1495,共3页
目的分析术中直视下亚甲基蓝标定贲门周围淋巴结,引导清扫根治,观察对术后3年无病生存率、5年总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小于70岁,贲门癌单瘤体直径小于8cm,Ⅰ期至ⅢB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常规行D2根治术。B组术中在瘤体周围注入... 目的分析术中直视下亚甲基蓝标定贲门周围淋巴结,引导清扫根治,观察对术后3年无病生存率、5年总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小于70岁,贲门癌单瘤体直径小于8cm,Ⅰ期至ⅢB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常规行D2根治术。B组术中在瘤体周围注入亚甲基蓝,显示周围淋巴结,引导清扫切除,术后随访5年。结果 A组术后3年无病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和37%,B组为74%和53%。结论术中直视下行瘤体周围淋巴结标定能较完整地切除前哨淋巴结及被染色而肉眼不易发现的<2mm阳性微小淋巴结,提高了术后3年无病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该技术简单可行、实用性强,临床可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癌 淋巴转移 淋巴结染色 生存率
下载PDF
内镜下射频治疗术联合氩离子凝固术在贲门-胃底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晓华 邢飞 +1 位作者 孙健 陆敬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12期1277-1278,共2页
目的贲门-胃底癌经内镜检查证实时多属晚期癌,多数合并有多脏器转移,手术难以切除,文中探讨射频与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应用在贲门-胃底癌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02年10月至2008年5月37例贲门-胃底癌Ⅳ级狭窄的患者,使用射频及氩离子... 目的贲门-胃底癌经内镜检查证实时多属晚期癌,多数合并有多脏器转移,手术难以切除,文中探讨射频与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应用在贲门-胃底癌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02年10月至2008年5月37例贲门-胃底癌Ⅳ级狭窄的患者,使用射频及氩离子凝固术使贲门通畅,防治慢性失血。结果 37例患者有26例经反复多次治疗,梗阻解除,胃底肿瘤生长趋缓。结论内镜下联合射频与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贲门-胃底癌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 氩离子凝固术 贲门-胃底癌
下载PDF
贲门癌手术切缘癌残留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沈祯云 闫天生 +4 位作者 刘丹丹 梁正 王可毅 周枫 宋金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1171-1174,共4页
目的:分析贲门癌切除手术后切缘镜下癌残留相关原因,为提高贲门癌外科治疗效果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2005年间收治的123例贲门癌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探讨贲门癌切除手术上下切缘癌残留的相关因素。结果:123例贲... 目的:分析贲门癌切除手术后切缘镜下癌残留相关原因,为提高贲门癌外科治疗效果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2005年间收治的123例贲门癌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探讨贲门癌切除手术上下切缘癌残留的相关因素。结果:123例贲门癌术后病理诊断切缘镜下癌残留11例,上切缘残留5例,下切缘残留6例,上下切缘均残留1例,残留率8.9%,切缘癌残留者与切缘无癌残留肿瘤最长径分别为9.5±3.8cm和6.5±3.1cm,P<0.05;不同肿瘤大小、不同TNM分期的切缘癌残留发生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贲门癌肿瘤最长径>7cm以及TNM分期为Ⅳ期是切缘癌残留的危险因素。结论:在贲门癌外科治疗中,根据肿瘤最长径来决定贲门癌手术切除范围及术式以减少切缘癌残留有重要临床价值:肿瘤最长径超过7cm,肿瘤TNM分期至Ⅳ期患者应行全胃切除术,并保证足够长度的上切缘以减少切缘癌残留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癌 切缘镜下癌残留 肿瘤最长径
下载PDF
应用金属内支架治疗食管及贲门部恶性狭窄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曦彤 朱应合 +3 位作者 郭峰 祝风云 王利君 徐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1997年第2期76-78,共3页
目的:评价金属内支架治疗食管及贲门部恶性狭窄的效果。材料和方法:14例食管,贲门部恶性狭窄患者,1例合并有食管气管瘘。经口操作,先行球囊导管对狭窄段进行扩张,后置入金属内支架(stent),其中13例置入国产被覆涤纶膜 Z 型内支架(共15枚... 目的:评价金属内支架治疗食管及贲门部恶性狭窄的效果。材料和方法:14例食管,贲门部恶性狭窄患者,1例合并有食管气管瘘。经口操作,先行球囊导管对狭窄段进行扩张,后置入金属内支架(stent),其中13例置入国产被覆涤纶膜 Z 型内支架(共15枚)。另1例应用 Strecker stent。结果:内支架置入全部成功,术后患者狭窄得到改善,食管气管瘘孔安全封闭。术后患者平均生存时问为5.5个月。结论:金属内支架是治疗食管及贲门部恶性狭窄的有效的非手术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内支架 食管肿瘤 贲门肿瘤 食管狭窄
下载PDF
腹腔镜近侧半胃切除治疗胃底贲门癌3例报告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存川 曾毅克 肖丽玲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5年第4期196-197,共2页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近侧半胃切除治疗早期胃底贲门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为术前确诊为胃底贲门癌的3例患者行完全腹腔镜近侧半胃切除术.结果: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80~280min.术后平均30.5h胃肠功能恢复,平...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近侧半胃切除治疗早期胃底贲门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为术前确诊为胃底贲门癌的3例患者行完全腹腔镜近侧半胃切除术.结果: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80~280min.术后平均30.5h胃肠功能恢复,平均术后7.5d出院.1例患者贲门右淋巴结转移1枚,随访7~24个月,无复发转移,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近半胃切除手术野显露清楚,可对早期胃底贲门癌完成根治性切除术,术后患者康复快、胃肠干扰小,值得进一步探索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 胃肿瘤 腹腔镜
下载PDF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食管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兆军 姜宗丹 +7 位作者 汪志兵 高波 高敏 翟晓静 戴雪松 吴慧寅 张振玉 张予蜀 《中国内镜杂志》 2020年第6期30-36,共7页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8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内镜中心采用STER治疗的50例食管贲门周围SM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5...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8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内镜中心采用STER治疗的50例食管贲门周围SM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50例患者均完成STER。食管病变33例,贲门周围、胃底病变17例,1例病变为2个瘤体,其他均为单个瘤体。成功切除所有SMT,一次性完整切除率96.0%,手术时间32~115 min,平均(54.0±24.5)min,完整缝合创面所需金属夹4~8枚,平均(5.6±2.1)枚。术后瘤体直径0.8~3.3 cm,平均(1.6±0.4)cm。术后经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确诊为平滑肌瘤40例(80.0%),间质瘤7例(14.0%),食管支气管源性囊肿2例(4.0%),钙化性纤维性肿瘤1例(2.0%),切缘均为阴性。4例术中发生穿孔,3例术中发生皮下气肿,3例术后出现发热,均经保守治疗痊愈。住院时间6~15 d,平均(7.8±3.7)d。结论STER对食管贲门周围SMT有较高的完整切除率,且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较少,住院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黏膜下肿瘤 食管 贲门 疗效
下载PDF
食管贲门癌切除迷走神经保留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启驹 刘平 +6 位作者 郭锋 贾建红 孟伟 李军 陆江 李飞卫 李迎新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 研究保留迷走神经的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39例无外侵的早中期食管贲门癌患者施行根治性切除中迷走神经保留术,并随机选取39例未保留迷走神经的常规手术作对照组.术后通过胃排空时间、血胃泌素含量测定、... 目的 研究保留迷走神经的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39例无外侵的早中期食管贲门癌患者施行根治性切除中迷走神经保留术,并随机选取39例未保留迷走神经的常规手术作对照组.术后通过胃排空时间、血胃泌素含量测定、近期营养学计算来研究保留迷走神经的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胃肠消化功能.结果 保留组胃排空时间T1/2均数值20.3±8.9分和血胃泌素水平均数值34.2±18.5mg/L与对照组胃排空时间T1/2均数值35.7 ±5.8分和血胃泌素水平均数值56.5±21.6ng/L相比有显著差别,分别为P<0.01和P<0.05).术后近期营养学计算显示,保留组在术后短期内摄入量及营养状况达到正常,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早中期无周围外侵的食管贲门癌患者切除中保留迷走神经对于防止病人术后消化功能紊乱,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贲门癌 迷走神经保留术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贲门周围固有肌层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文义 韩大正 +6 位作者 武利萍 闫春晓 黄祎诺 谭莉霞 王航宇 董勇 杨国威 《实用癌症杂志》 2018年第8期1257-1259,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贲门周围固有肌层良性肿瘤患者应用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经消化内镜和超声内镜确诊的贲门周围固有肌层良性肿瘤患者50例,按照随机单盲法分... 目的研究分析贲门周围固有肌层良性肿瘤患者应用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经消化内镜和超声内镜确诊的贲门周围固有肌层良性肿瘤患者50例,按照随机单盲法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分别为(104.82±5.66)min、(8.30±1.05)d、(3.20±0.14)万元,均优于对照组(150.79±9.27)min、(10.98±2.45)d、(3.63±0.32)万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明显低于对照组(32.00%)(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贲门周围固有肌层良性肿瘤患者,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有利于降低病变切除难度和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创面愈合速度,值得临床积极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 固有肌层良性肿瘤 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临床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