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血基线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双双 谢翔 +2 位作者 吴婷婷 郑颖颖 马依彤 《中国医药》 2023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基线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对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明确诊断冠心病的老年(年龄≥60岁)患者3024例并对其进行定... 目的探讨外周血基线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对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明确诊断冠心病的老年(年龄≥60岁)患者3024例并对其进行定期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最长随访时间达10年,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CM)、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获得预测长期全因死亡的基线RDW最佳截断值为13.5%,根据RDW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RDW组(<13.5%,1915例)和高RDW组(≥13.5%,1109例)。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和终点事件发生率。调整混杂因素后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RDW与患者长期不良预后的关系。结果2组患者年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比例、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脂蛋白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RDW组随访期间全因死亡、CM、MACCE、MACE发生率均高于低RDW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调整多种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DW≥13.5%显著增加老年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比=1.592,95%置信区间:1.160~2.185,P=0.004)、CM(风险比=1.759,95%置信区间:1.217~2.542,P=0.003)、MACE(风险比=1.351,95%置信区间:1.078~1.692,P=0.009)的发生风险,而不增加MACCE的发生风险(风险比=1.229,95%置信区间:0.994~1.521,P=0.057)。结论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基线RDW水平升高可作为长期全因死亡、CM、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全因死亡 心源性死亡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D-1/PD-L1抑制剂治疗后发生肿瘤治疗相关心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
2
作者 王传统 徐露露 +1 位作者 张瑞 杨军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19期2310-2314,2342,共6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抑制剂治疗后发生肿瘤治疗相关心功能不全(CTRC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2例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原发性NSCLC患者的临... 目的 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抑制剂治疗后发生肿瘤治疗相关心功能不全(CTRC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2例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原发性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CTRCD,将患者分为CTRCD组(n=18)和非CTRCD组(n=174)。比较CTRCD组与非CTRCD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原发性NSCLC患者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后发生CTRCD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危险因素单独及联合预测患者发生CTRCD的效能。结果 CTRCD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血浆D-二聚体水平、血清胱抑素C水平高于非CTRC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胱抑素C水平、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RDW-SD是原发性NSCLC患者PD-1/PD-L1抑制剂治疗后发生CTRC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胱抑素C水平、血浆D-二聚体水平、RDW-SD预测原发性NSCLC患者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后发生CTRC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1、0.774、0.687,3者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08。结论 血清胱抑素C水平、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RDW-SD是原发性NSCLC患者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后发生CTRCD的独立危险因素,3者联合检测对该类患者发生CTRCD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 肿瘤治疗相关心功能不全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 危险因素 预测效能
下载PDF
糖尿病/肥胖相关的炎症,心肌细胞死亡及心肌病(英文) 被引量:6
3
作者 王越晖 蔡露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14-818,共5页
糖尿病心肌病( DCM)是糖尿病引发的一种慢性心肌病理改变。在这一慢性病理过程中,急性心肌反应如心肌细胞死亡起关键性的启动作用。除了高血糖,炎症反应也是引起糖尿病性心肌病心肌细胞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证实,糖尿病或肥胖经常... 糖尿病心肌病( DCM)是糖尿病引发的一种慢性心肌病理改变。在这一慢性病理过程中,急性心肌反应如心肌细胞死亡起关键性的启动作用。除了高血糖,炎症反应也是引起糖尿病性心肌病心肌细胞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证实,糖尿病或肥胖经常可导致全身包括心脏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 TGF-α) ,白介素-18和血小板激活抑制因子-1( PAI-1)的升高。这些细胞因子引起心肌细胞死亡的机制主要是与氧化和/或氮化损伤相关。金属硫蛋白做为一个有效的抗氧化剂,可以保护心肌免受氧化应激损伤以及细胞因子引发的心肌细胞死亡,从而有效地防止DCM的发生。应用特异性的超氧化抑制剂可以完全阻断细胞因子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所以抑制氧化应激可以有效防止心肌死亡。因此,糖尿病诱发的炎症因子通过氧化应激反应所诱发的心肌细胞死亡是糖尿病心肌病( DCM)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始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肥胖 炎症 心肌病 心肌细胞死亡 金属硫蛋白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与猪冠状动脉微栓塞致心功能损伤的关系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苏强 李浪 +1 位作者 周游 王江友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6-181,共6页
目的:探讨巴马系小型猪冠状动脉(冠脉)微栓塞(CME)致心功能损伤与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关系。方法:60头巴马系小型猪经微导管左前降支注入微栓塞球构建冠脉微栓塞组;注射生理盐水构建假手术组,每组小型猪均为30... 目的:探讨巴马系小型猪冠状动脉(冠脉)微栓塞(CME)致心功能损伤与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关系。方法:60头巴马系小型猪经微导管左前降支注入微栓塞球构建冠脉微栓塞组;注射生理盐水构建假手术组,每组小型猪均为30只。每组小型猪随机分为0 h、3 h、6 h、9 h、12 h、24 h六个不同时间点观察(每个时间点小型猪均为5头)。应用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苏木素碱性复红苦味酸(HBFP)染色进行梗死区域测量;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心肌组织PDCD4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 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PDCD4与TNF-α蛋白表达。结果:超声心动图参数显示,冠脉微栓塞组除0 h、24 h外其余时间点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5),伴随着LVEF显著下降,心脏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和心排血量(CO)下降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增加。病理学显示,冠脉微栓塞组3 h、6 h、9 h、12 h、24 h五个时间点均可见微梗死灶,但各时间点之间的微梗死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冠脉微栓塞组心肌组织PDCD4与TNF-αmR NA表达都是在3 h开始升高,9 h达高峰,12 h和24 h下降(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冠脉微栓塞组除0 h外其他时间点心肌组织PDCD4与TNF-αmR NA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均P<0.05)。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冠脉微栓塞组心肌组织PDCD4与TNF-α的蛋白表达都是在3 h开始升高,9 h达高峰,12 h和24 h下降(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冠脉微栓塞组除0 h外其他时间点心肌组织PDCD4与TNF-α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DCD4参与了冠脉微栓塞致心功能的损伤,并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可能是通过调控心肌TNF-α的表达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栓塞 血管内介入 心功能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下载PDF
NAC对大鼠I/R心肌细胞凋亡及bad、bak、bax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兴德 陈运贞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1期1-3,共3页
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带萤光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法和免疫组化方法对N -乙酰基 -L -半胱氨酸 (NAC)对大鼠心肌缺血 4 5min再灌注 2 4h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对凋亡促进基因bad、bak和bax蛋白表达的调节进行研究。结果... 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带萤光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法和免疫组化方法对N -乙酰基 -L -半胱氨酸 (NAC)对大鼠心肌缺血 4 5min再灌注 2 4h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对凋亡促进基因bad、bak和bax蛋白表达的调节进行研究。结果 :(1)NAC加IR组TUNEL法阳性心肌细胞核数量及阳性心肌细胞核占总心肌细胞核数的百分比均明显少于IR组(P <0 0 5) ;(2 )NAC加IR组表达bad、bak和bax蛋白阳性的心肌细胞数及阳性心肌细胞占心肌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均明显低于IR组 (P <0 0 5)。提示 :(1)NAC能够减少大鼠I/R心肌细胞凋亡 ;(2 )NAC能够下调I/R心肌细胞凋亡的多个凋亡促进基因的蛋白表达 ,这可能是NAC抑制I/R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细胞凋亡 NAC I/R心肌细胞
下载PDF
三类降压药物对高血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左室重构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余国龙 梁晓秋 +1 位作者 郑剑卿 谢秀梅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05-408,共4页
目的 :评价氯沙坦、福辛普利、氨氯地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心肌细胞凋亡及左室重构的效应。方法 :将 40只 16周龄SHR随机分为氯沙坦治疗组 (SHR -L)、福辛普利治疗组 (SHR -F)、氨氯地平治疗组 (SHR -A)及空白对照组 (SHR -C)。... 目的 :评价氯沙坦、福辛普利、氨氯地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心肌细胞凋亡及左室重构的效应。方法 :将 40只 16周龄SHR随机分为氯沙坦治疗组 (SHR -L)、福辛普利治疗组 (SHR -F)、氨氯地平治疗组 (SHR -A)及空白对照组 (SHR -C)。采用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TP缺口末端标记、放免及病理检查方法对SHR治疗 8周、16周心肌细胞凋亡指数 (APOI)、血浆和组织血管紧张素II(PAngII,MAngII)及左室重构指标检测。结果 :①各治疗组治疗 8周、16周收缩压均明显下降 ,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各治疗组左室重量 (LVW)、左室重量指数 (LVMI)均有显著性改善 ,SHR -F组治疗 16周较其他两组LVMI显著减低。②仅SHR -F组治疗 8周APOI显著性下降 ,治疗 16周各治疗组APOI均有显著下降 ,尤以SHR -F组下降明显。③SHR -L组治疗 8周及 16周PAngII,MAngII显著增加。SHR -F组治疗 8周MAngII显著下降 ,治疗 16周SHR -F ,SHR -A两组MAngII均明显下降 ,且前组较后组下降显著 ,但对PAngII无明显影响。结论 :3药物均能有效逆转心脏肥厚及抗心肌细胞凋亡 ,其中以福辛普利显著。上述作用可能是拮抗心肌组织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心肌肥厚 血管紧张素Ⅱ药物治疗 动物疾病模型 大鼠 高血压 氯沙坦 福辛普利 氨氯平
下载PDF
心脏死亡后捐献角膜用作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供体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徐晶 张虹 +5 位作者 蒋继贫 徐玲娟 杜建芳 陈敏 马剑晴 李贵刚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317-319,共3页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后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角膜供体行穿透性角膜移植的安全性。方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采用DCD供体角膜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3~4mo检测角膜植片内皮细胞密度及最佳矫正视力。结果:共统计14例2...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后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角膜供体行穿透性角膜移植的安全性。方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采用DCD供体角膜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3~4mo检测角膜植片内皮细胞密度及最佳矫正视力。结果:共统计14例26眼DCD角膜供体纳入本研究。供体年龄0.5~61(平均38.3±15.6)岁;死亡原因包括脑外伤9例,心肌梗塞2例,脑干出血2例,呼吸循环衰竭1例。14例DCD捐献者28眼,因2眼暴露性角膜炎用作科学研究,共26眼用于穿透性角膜移植。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后3~4mo未发生排斥反应,角膜植片保持透明。手术后3~4mo角膜内皮细胞密度794~4 347(平均2 305±827)个/mm2,其中低于1 000个/mm2者1例(3.8%),1 000~2 000个/mm2者9例(34.6%),大于2 000个/mm2者16例(61.5%)。26例角膜移植受者年龄20~80(平均40.7±17.1)岁。手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光感(+)~0.08(平均0.027±0.024);手术后3~4mo最佳矫正视力为0.2~0.8(平均0.52±0.18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96,P〈0.01)。结论:DCD捐献角膜用作穿透性角膜移植供体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死亡后捐献 穿透性角膜移植 角膜内皮细胞 最佳矫正视力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体外修复DCD供肝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尹明丽 史源 +3 位作者 杨洋 郑卫萍 沈中阳 宋红丽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7年第4期277-281,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的修复方法,采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联合常温机械灌注(NMP),研究其对DCD肝脏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MMSCs,建立心脏死亡后热缺血45分钟的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A组(冷保存组)、... 目的探讨体外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的修复方法,采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联合常温机械灌注(NMP),研究其对DCD肝脏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MMSCs,建立心脏死亡后热缺血45分钟的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A组(冷保存组)、B组(单纯NMP组)和C组(NMP+BMMSCs组),4小时为各组研究时间点(n=5)。血生化仪检测循环液中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的病理情况,血气分析仪检测灌注组的耗氧量。结果 C组ALT和AST的量明显低于B组(ALT:F=177.98,P<0.05;AST:F=284.38,P<0.05);C组ALT和AST的量明显低于A组(ALT:F=3 100.39,P<0.05;AST:F=192.88,P<0.05)。C组的耗氧量在1小时后明显高于B组(4小时:F=22.90,P<0.05)。肝脏病理显示C组的修复作用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 BMMSCs联合NMP对DCD肝脏功能、病理及细胞活性均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为修复DCD供肝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温机械灌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热缺血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大鼠
下载PDF
DCD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曹倩 李兰 +3 位作者 李云川 李勇 梁毓琳 董洁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9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来源角膜植片行穿透性角膜移植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异情况.方法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心脏死亡供体来源角膜植片行穿透性角膜移植191例眼术后角膜植片分别于术后1~4周;5~12周;...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来源角膜植片行穿透性角膜移植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异情况.方法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心脏死亡供体来源角膜植片行穿透性角膜移植191例眼术后角膜植片分别于术后1~4周;5~12周;4~6月;7~12月行角膜内皮镜检查.结果 (1)191例患者中有48例患者角膜内皮镜检出,143例患者角膜内皮镜无法检出,检出率占25%;(2)48例患者术后1~4周、2~3月、4~6月及7~12月的内皮细胞细胞密度(2271.15±321.47)个/mm^2、(1971.33±358.18)个/mm^2、(1826.59±303.92)个/mm^2、及(1753.14±306.31)个/mm^2.平均细胞面积由术前的(388.45±95.26)μm增加到术后7~12月的(638.63±124.73),细胞大小变异系数(cv值)由30.15%增加到65.04%,六角形细胞比例由(52.59±7.26)%下降到(40.01±11.35)%.结论 (1)角膜内皮镜检查对于早期角膜移植术后患者内皮细胞识别率较低,敏感度差,角膜移植术后早期内皮镜无法测出结果时可选择共焦显微镜评价观察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2)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供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逐渐减少,六角形细胞比例渐变小平均细胞面积和cv值均渐增大.(3)DCD角膜移植术后1 a,尤其是术后3月应加强术后随访,当发现有早期排斥反应的征象时,及时进行抗排斥治疗对于减少早期排斥反应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DCD) 穿透性角膜移植 角膜内皮细胞
下载PDF
七氟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10
作者 白雪 宋思宜 +3 位作者 郭海燕 赵洋 王士雷 李瑜 《精准医学杂志》 2021年第3期203-206,211,共5页
目的探讨七氟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模型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A、B、C、D、E组,每组9只大鼠。A组大鼠在心肌MIRI模型制备过程中,分离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后,在其下方穿线但不结扎,观... 目的探讨七氟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模型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A、B、C、D、E组,每组9只大鼠。A组大鼠在心肌MIRI模型制备过程中,分离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后,在其下方穿线但不结扎,观察160 min;B组在建立大鼠MIRI模型后,结扎LAD 40 min,随后松开结扎线再灌注120 min;C组大鼠在B组操作的基础上,再灌注开始时吸入体积分数0.024的七氟烷15 min,然后停止吸入七氟烷继续再灌注105 min;D组于MIRI模型制备前1 h先腹腔注射HIF2α阻滞剂PT238510 mg/kg,其后操作同C组;E组于大鼠LAD结扎前15 min经颈内静脉注射AREG蛋白50μg,其余操作同D组。比较各组大鼠缺血前、缺血15 min、再灌注2 h末的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并比较各组大鼠心梗质量占左心室质量的比值、Bax/Bcl-2比值的变化。结果时间、分组、时间与分组交互作用对大鼠平均动脉压有明显影响(F_(时间)=101.41,F_(组间)=10.23,F_(交互)=6.93,P<0.05);除A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6.07~34.08,P<0.05)。再灌注2 h末,与B组相比,C、E组平均动脉压明显上升(F=13.62,P<0.05),而D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D组与B组以及D组与E组大鼠心梗质量占左心室质量比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4.24~20.01,P<0.05)。A~E组大鼠心肌组织Bax/Bcl-2比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27.92,P<0.05)。A、C组与B组以及C、E组与D组大鼠心肌组织Bax/Bcl-2比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5.04~6.79,P<0.05)。结论七氟烷后处理对大鼠心肌具有保护作用,且该保护作用可以通过HIF2α-AREG通路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心肌再灌注损伤 疾病模型 动物 缺氧诱导因子2 双调蛋白 BCL-2相关X蛋白质 肌细胞 心脏 细胞死亡 大鼠 Sprague-Dawley
下载PDF
DCD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与排斥反应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倩 李兰 +7 位作者 李云川 李勇 梁毓琳 董洁 徐晓莉 邹莹 范雅馨 孔令宇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7-149,共3页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来源角膜植片术后排斥反应与角膜内皮细胞的相关性。方法: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心脏死亡供体来源角膜植片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的28例28眼角膜植片分别于术...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来源角膜植片术后排斥反应与角膜内皮细胞的相关性。方法: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心脏死亡供体来源角膜植片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的28例28眼角膜植片分别于术后<1、2~3、4~6、7~12mo行角膜内皮镜检查。结果:28例患者术后<1、2~3、4~6、7~12mo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分别为38.23%、49.56%、57.18%、65.04%;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071.15±311.47、1771.33±348.18、1626.59±353.92、1553.14±307.31个/mm2;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与排斥反应呈正相关关系(r=0.95,P<0.05);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排斥反应呈负相关关系(r=-0.93,P<0.05)。结论:DCD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有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逐步增高,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逐步降低的趋势;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可作为早期检测术后排斥反应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 角膜移植 排斥反应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率
下载PDF
IL-10改善心脏死亡大鼠离体肺灌注后供肺功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英伦 卫栋 +4 位作者 王梓涛 杨修成 刘明昭 戴振航 陈静瑜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1-427,共7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0对心脏死亡大鼠离体肺灌注(EVLP)后供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单纯灌注组(A组)和改良灌注组(B组),每组10只。A组采用A灌注液(灌注液未添加IL-10)进行灌注,B组采用B灌注液(灌注液中添加...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0对心脏死亡大鼠离体肺灌注(EVLP)后供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单纯灌注组(A组)和改良灌注组(B组),每组10只。A组采用A灌注液(灌注液未添加IL-10)进行灌注,B组采用B灌注液(灌注液中添加IL-10)进行灌注,建立大鼠心脏死亡供肺EVLP模型。比较两组供肺外观及供肺组织干重/湿重(D/W)比值、供肺功能和代谢状态、供肺形态学表现和供肺炎症标志物水平。结果灌注结束后,A组供肺全肺明显水肿,顺应性差,气道内涌出大量水肿液,而B组未见明显水肿,顺应性较好。与A组比较,B组肺组织D/W比值较高(P<0.05)。两组肺静脉血氧分压均在灌注2 h时达到最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肺动脉压升高速度较慢,灌注结束时肺动脉压较低;且灌注液中乳酸水平下降(均为P<0.05)。A组肺泡结构大量破坏,细胞数量稀少,B组肺泡结构相对正常,未见明显细胞水肿。A组供肺细胞凋亡较多,B组供肺未见明显细胞凋亡现象。两组灌注4 h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IL-6水平均升高,IL-4均降低(均为P<0.05),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IL-10可通过减少细胞凋亡改善心脏死亡大鼠EVLP后供肺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体肺灌注(EVLP) 肺移植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 细胞凋亡 白细胞介素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 肿瘤坏死因子 供肺
下载PDF
RIPK3介导坏死样凋亡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阴苏月 王守宝 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41-645,共5页
及时恢复冠脉血流是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关键,但再灌注后缺血心肌仍会出现大量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3,RIPK3)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及时恢复冠脉血流是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关键,但再灌注后缺血心肌仍会出现大量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3,RIPK3)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IPK3可以分别通过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RIPK1/RIPK3/MLKL)和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II)介导坏死样凋亡参与MIRI进程。该文从内质网应激、钙超载、线粒体功能障碍、心肌微血管功能障碍和炎症等对RIPK3介导坏死样凋亡在MIRI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RIPK3作为抗MIRI新靶点的可能性,为提高缺血性心脏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 坏死样凋亡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脏疾病 细胞死亡 炎症
下载PDF
冠心病猝死心肌组织中PDCD4、端粒酶表达量与凋亡分子、间质分子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旭庭 陈刚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4期3350-3353,共4页
目的:研究冠心病猝死心肌组织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端粒酶表达量与凋亡分子、间质分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7年3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接受尸检的猝死病例资料,根据尸检结果并结合法医鉴定书分为... 目的:研究冠心病猝死心肌组织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端粒酶表达量与凋亡分子、间质分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7年3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接受尸检的猝死病例资料,根据尸检结果并结合法医鉴定书分为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的A组、冠心病非心源性猝死的B组以及无冠脉病变的C组。收集心肌组织并测定PDCD4、端粒酶的mRNA表达量以及PDCD4、端粒酶、凋亡分子、间质分子的蛋白表达量。结果:A组心肌组织中PDCD4、端粒酶的mRNA表达量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A组心肌组织中Bax、p53、SOCS1的蛋白表达量均高于B组和C组(P<0.05),且与PDCD4、端粒酶的蛋白表达量呈正相关;Bcl-2、N-cadherin、Cx40、Cx43、Cx45、FN的蛋白表达量均低于B组和C组(P<0.05),且与PDCD4、端粒酶的蛋白表达量呈负相关;B组和C组心肌组织中PDCD4、端粒酶的mRNA表达量、蛋白表达量以及Bax、Bcl-2、p53、SOCS1、N-cadherin、Cx40、Cx43、Cx45、FN的蛋白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DCD4、端粒酶的高表达与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有关,心肌组织中凋亡及间质分子的表达均受其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源性猝死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 端粒酶 凋亡
下载PDF
Administration of grape seed extract alleviates age-associated decline in 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and cardiomyocyte apoptosis in rats 被引量:2
15
作者 Arun Kumar Vijayakumar Vasanthan Kuppuswamy Panneerselvam Chinnakkannu 《Advances in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3年第2期253-263,共11页
Effective clearance of oxidized, damaged, and/or misfolded proteins in the cell by the 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UPS) is critical for cell homeostasis, survival and function. We hypothesized that in the aging heart... Effective clearance of oxidized, damaged, and/or misfolded proteins in the cell by the 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UPS) is critical for cell homeostasis, survival and function. We hypothesized that in the aging heart, generation of free radicals could impair UPS where the associated build-up of polyubiquitinated proteins could trigger programmed cell death. To test this, we used young (4 months old) and aged (24 months old) rats to analyze polyubiquitinated proteins, proteasome activity 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the ventricular tissue samples. Our studies reveal excessive deposition of polyubiquitinated proteins in the ventricular tissue extracts of old rats when compared to younger rats. The increased ubiquitination was accompanied by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20S proteasome activity. Since the loss of proteasome-mediated clearance of ubiquitinated proteins is linked to programmed cell death, we measured TUNEL activity in aged rat heart and compared with younger animals. Aged animal hearts showed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programmed cell death as evidenced by TUNEL positive nuclei and DNA fragmentation. Analyses of cell death/survival pathways support our findings in terms of age-associated increase in the nuclear localization of p53, Bax/Bcl2 ratio and cleaved (active) caspase-3 and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cellular inhibitor of apoptosis (cIAP1). Administration of grape seed extract (GSE) as a source of antioxidant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se age-associated deleterious changes suggesting that free radicals primarily contribute to impaired UPS function and increased programmed cell death and that administration of antioxidants during aging could protect cardiac muscle cells and preserve ventricular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ing PROTEASOME DYSFUNCTION cardiac MUSCLE cell death
下载PDF
去甲斑蝥素抑制大鼠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崔宝弟 武扬 孙震晓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4年第6期423-427,433,共6页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NCTD)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和大鼠心肌细胞系H9c2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01、0.05、0.1、0.5、1和5μg/mL)NCTD预处理对IRI的心肌细...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NCTD)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和大鼠心肌细胞系H9c2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01、0.05、0.1、0.5、1和5μg/mL)NCTD预处理对IRI的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NCTD预处理对IRI的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Giemsa染色及台盼蓝染色观察NCTD预处理对IRI的心肌细胞形态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NCTD预处理对IRI心肌细胞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表达情况;RT-qPCR检测NCTD预处理对IRI心肌细胞microRNA-21(miR-21)的表达情况。结果:NCTD对原代心肌细胞和H9c2心肌细胞IRI具有抑制作用(P〈0.01);通过NCTD预处理可以抑制IRI造成的细胞死亡并抑制IRI导致的Pdcd4蛋白表达上调及miR-21下调。结论:NCTD在0.1-0.5μg/mL浓度下可以抑制心肌细胞IRI,miR-21-Pdcd4信号通路参与心肌细胞IRI及NCTD抑制IRI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斑蝥素 心肌细胞 缺血再灌注损伤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MICRORNA-21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与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在冠心病猝死者体内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笃秋 陈刚 +2 位作者 吴旭庭 王镇波 庾宇军 《中国当代医药》 2018年第36期4-7,12,共5页
目的研究冠心病猝死患者心肌组织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的表达量与心血中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猝死者体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8年6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死亡并接受... 目的研究冠心病猝死患者心肌组织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的表达量与心血中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猝死者体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8年6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死亡并接受尸检的死亡病例60例,根据尸检结果分为冠心病猝死组(20例)、冠脉狭窄组(20例)以及冠脉正常组(20例),每个病例均收集心肌组织一块用于测定PDCD4的mRNA表达量及蛋白表达量,并抽取右心血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浆NTproBNP的水平。结果冠心病猝死组心肌组织中PDCD4的mRNA表达量、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猝死组、冠脉狭窄组的血浆NTproBNP含量均高于冠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猝死组的血浆NTproBNP含量高于冠脉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D4、NTproBNP的高表达与冠心病猝死的发生有关,能辅助判定冠心病的严重程度以及协助鉴定冠心病猝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源性猝死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
下载PDF
GPX4对erastin诱导的H9C2细胞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宪鑫 张京 +1 位作者 肖丹丹 王建勋 《精准医学杂志》 2021年第2期127-131,共5页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以及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对erastin诱导的H9C2细胞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H9C2细胞按照实验要求分为A~K组,A组为对照组,B~K组为分别经erastin(5μmol/L)、erastin(5μmol/L)...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以及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对erastin诱导的H9C2细胞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H9C2细胞按照实验要求分为A~K组,A组为对照组,B~K组为分别经erastin(5μmol/L)、erastin(5μmol/L)+Fer-1(5μmol/L)、erastin(5μmol/L)+DFO(100μmol/L)、erastin(5μmol/L)+Z-VAD(10μmol/L)、erastin(5μmol/L)+Nec-1(50μmol/L)、erastin(5μmol/L)+empty vector、erastin(5μmol/L)+GPX4、erastin(5μmol/L)+siGPX4-scr、erastin(5μmol/L)+si-GPX4、erastin(5μmol/L)+NRF2处理组。分别检测A~C组H9C2细胞中GPX4、NRF2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同时检测A~K组H9C2细胞的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情况。结果A~C组H9C2细胞GPX4、NRF2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比较均有显著差异(F=8.277~42.570,P<0.05),其中C组细胞中GPX4、NRF2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B组(t=3.320~9.803,P<0.05);各组H9C2细胞的死亡率及脂质ROS、MDA含量进行比较,A~F组均有显著差异(F=22.380~259.500,P<0.05),其中C、D组较B组明显降低(t=4.056~45.500,P<0.05);A、B、G、H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4.069~488.900,P<0.05),其中H组较G组明显降低(t=2.044~16.750,P<0.05);A、B、I、J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9.880~363.200,P<0.05),其中J组较I组明显升高(t=2.925~10.280,P<0.05);A、B、G、K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3.786~99.120,P<0.05),其中K组较G组明显降低(t=1.873~8.315,P<0.05)。结论GPX4和NRF2均参与了调控erastin诱导的心肌细胞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过程,其中NRF2可能是通过GPX4发挥转录调控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过氧化酶 NF-E2相关因子2 肌细胞 心脏 脂质过氧化作用 铁死亡 细胞死亡 活性氧 丙二醛 伊拉斯汀 体外研究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182例单中心经验总结
19
作者 胡良硕 师建华 +7 位作者 田敏 沙焕臣 张晓刚 刘学民 刘昌 于良 吕毅 王博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7年第5期381-385,共5页
目的总结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肝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DCD供肝肝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原发病不同将182例受者分为良性组(135例)及肝细胞癌(肝癌)组(47例)。比较两组受者围手术期情况及1年、3年存活率;总结... 目的总结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肝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DCD供肝肝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原发病不同将182例受者分为良性组(135例)及肝细胞癌(肝癌)组(47例)。比较两组受者围手术期情况及1年、3年存活率;总结受者的临床预后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移植物早期功能障碍(EAD)、血管并发症、急性肾损伤(AKI)、肺部感染、急性排斥反应、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及胆道并发症。结果两组受者的无肝期、手术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182例受者的1年人、移植物存活率均为93.1%,3年人、移植物存活率均为84.9%。良性组受者的1年和3年存活率分别为92.5%和88.1%,肝癌组受者的1年存活率及无病存活率分别为95%和91%,3年存活率为78%。两组受者的总体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9)。术后并发症包括胆道并发症26例,血管并发症14例,AKI 34例,肺部感染22例,急性排斥反应11例,EAD11例,CMV感染10例,其中放置T管者的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比未放置T管者明显降低(8%比19%,P<0.05)。结论 DCD供肝肝移植是治疗各类终末期肝病及肝癌的良好手段,术后短期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 终末期肝病 肝细胞 胆道并发症 移植物早期功能障碍 急性.肾损伤 肺部感染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与端粒酶在冠心病猝死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刚 王阳 +2 位作者 吴旭庭 王镇波 王涛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8年第4期321-324,共4页
目的分析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与端粒酶在冠心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关系,探讨其对冠心病心肌损伤患者的临床诊疗意义。方法收集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组、冠心病非心源性猝死组及正常死亡组心肌切片标本各25例,... 目的分析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与端粒酶在冠心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关系,探讨其对冠心病心肌损伤患者的临床诊疗意义。方法收集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组、冠心病非心源性猝死组及正常死亡组心肌切片标本各2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PDCD4与端粒酶进行检测,观察并分析两者在各组中的阳性检出率及表达量的关系。结果 (1)PDCD4与端粒酶在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组的阳性平均检出率分别为27.36%、30.08%;在冠心病非心源性猝死组的阳性平均检出率分别为73.58%、76.22%;在正常死亡组的阳性平均检出率分别为89.52%、92.31%,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的PDCD4与端粒酶的阳性检出率明显少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DCD4与端粒酶的积分光密度中位数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组分别为2 776.32、11 889.65,冠心病非心源性猝死组分别为1 073.52、7 254.91,正常死亡组分别为987.48、6 908.27,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组的PDCD4与端粒酶的积分光密度的中位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D4与端粒酶在冠心病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心肌组织中阳性检出率较低,中位数呈过表达,而在冠心病非心源性猝死及正常死亡患者的心肌组织中检出率均较高,表示PDCD4与端粒酶可能是冠心病心肌损伤中的关键标志物,对临床诊疗冠心病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端粒酶 冠心病猝死 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