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creased retinal venule diameter as a prognostic indicator for recurrent cerebrovascular events: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被引量:1
1
作者 Ying Zhao Dawei Dong +5 位作者 Ding Yan Bing Yang Weirong Gui Man Ke Anding Xu Zefeng Ta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156-1160,共5页
Microvasculature of the retina is considered an alternative marker of cerebral vascular risk in healthy populations.However,the ability of retinal vasculature changes,specifically focusing on retinal vessel diameter,t... Microvasculature of the retina is considered an alternative marker of cerebral vascular risk in healthy populations.However,the ability of retinal vasculature changes,specifically focusing on retinal vessel diameter,to predict the recurrence of cerebr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has not been determined comprehensively.While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a link between retinal vessel diameter and recurrent cerebrovascular events,they have not incorporated this information into a predictive model.Therefore,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inal vessel diameter and subsequent cerebr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Additionally,we sought to establish a predictive model by combining retinal veessel diameter with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We performed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f 141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an University.All of these patients underwent digital retinal imaging within 72 hours of admission and were followed up for 3 years.We found that,after adjusting for related risk factors,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mean arteriolar diameter within 0.5-1.0 disc diameters of the disc margin(MAD_(0.5-1.0DD))of≥74.14μm and mean venular diameter within 0.5-1.0 disc diameters of the disc margin(MVD_(0.5-1.0DD))of≥83.91μm tended to experience recurrent cerebrovascular events.We established three multivariat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regression models:model 1 included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model 2 added MAD_(0.5-1.0DD)to model 1,and model 3 added MVD0.5-1.0DD to model 1.Model 3 had the greatest potential to predict subsequent cerebrovascular events,followed by model 2,and finally model 1.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ombining retinal venular or arteriolar diameter with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could improve the prediction of recurrent cerebr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and that retinal imaging could be a useful and non-invasive method for identifying high-risk patients who require closer monitoring and more aggressive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ischemic stroke arteriolar cerebrovascular events DIAMETER digital retinal imaging MICROVASCULATURE prediction RECURRENT RETINA venular
下载PDF
Effects of glucose-lowering agents on ischemic stroke 被引量:3
2
作者 Konstantinos Avgerinos Konstantinos Tziomalos 《World Journal of Diabetes》 SCIE CAS 2017年第6期270-277,共8页
Diabetes mellitus(DM) is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cluding ischemic stroke. Moreover, ischemic stroke appears to be more severe in these patients a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less favorable outcome... Diabetes mellitus(DM) is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cluding ischemic stroke. Moreover, ischemic stroke appears to be more severe in these patients a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less favorable outcomes. However, strict glycemic control does not appear to reduce the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On the other hand, newer glucose-lowering agents(glucagon-like peptide 1 receptor agonists and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reduce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recent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Semaglutide also reduced the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These benefits are independent of glucose lowering and might be due to the favorable effects of these agents on body weight and blood pressure. Pioglitazone also reduced the risk of recurrent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insulin resistance or type 2 DM but the unfavorable safety profile limits its use. In contrast, sulfonylureas and dipeptidyl peptidase 4 inhibitors have a neutral effect on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ight be less attractive options in this high-risk po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diabetic treatment ischemic stroke Cardiovascular events Glucose regulation NEUROPROTECTION
下载PDF
Ischemic colitis after receiving the second dose of a COVID-19 inactivated vaccine: A case report 被引量:1
3
作者 Mei-Hua Cui Xiao-Lin Hou Jun-Yuan Liu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12期3866-3871,共6页
BACKGROUND The outbreak of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caused by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ha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clinical challenge worldwide since January 2020.COVID-19 inact... BACKGROUND The outbreak of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caused by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ha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clinical challenge worldwide since January 2020.COVID-19 inactivated vaccin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reducing the rates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CASE SUMMARY We presented a 48-year-old woman from Haidian District,Beijing,China who developed ischemic colitis after receiving the second dose of COVID-19 inactivated vaccine.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abdomen showed edema and bowel wall thickening with hypodensity in the sigmoid colon and descending colon.Colonoscopy revealed hyperemia,edema and erosion of the mucosa with superficial ulceration and a yellow-white coating at the descending colon and sigmoid colon.The symptoms were relieved after 1 wk of receiving pinaverium bromide(50 mg,tid)and aspirin enteric-coated tablets(0.1 g,qd).CONCLUSION The possible occurrence of ischemic colitis should be considered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the COVID-19 inactivated vacc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VACCINE ischemic colitis Adverse event Case report
下载PDF
远端缺血预处理对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1年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4
作者 张丽娜 张艳阁 伍永权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5期487-491,共5页
目的:探讨远端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1年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的影响。方法:2015年4月至2020年5月经手术治疗髋部骨折老年患者314例,男116... 目的:探讨远端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1年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的影响。方法:2015年4月至2020年5月经手术治疗髋部骨折老年患者314例,男116例,女198例;年龄60-76岁;均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Ⅱ-Ⅲ级。所有患者进行常规麻醉,根据是否进行RIPC将患者分为两组,157例在常规麻醉基础上应用RIPC为干预组,男56例,女101例,年龄(68.12±7.13)岁;另157例为对照组,男60例,女97例,年龄(68.24±7.05)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MACEs事件。结果:应用RIPC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非致命性心搏停止、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严重心律失常、周围动脉血栓形成、心血管疾病再住院、术后1年全因死亡影响的OR值分别是1.269、1.304、0.977、1.089、1.315、1.335、0.896、0.774、1.19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RIPC并未明显影响改变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非心脏手术中RIPC对临床心血管结局的长期影响需要在适当的随机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缺血预处理 髋部骨折 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相关性
5
作者 王雯 毕振云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651-656,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OSA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有认知功...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OSA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有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设为观察组(n=38),无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设为对照组(n=76)。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2组患者认知功能进行测试,比较2组患者MMSE评分。采用颅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2组患者梗死病灶的脑区;采用SC-500型非直接接触式无干扰性睡眠监测传感器床垫对2组患者进行卒中相关OSA的筛查和评估;采用美国Nerosscan64导10/20脑电生理系统检测2组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OSA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MMSE总分和各维度评分包括定向力、即刻记忆力、注意力+计算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评分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史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病史比例、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受教育年限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梗死病灶位于额叶、颞叶、顶叶、枕叶、丘脑、基底节、脑干、半卵圆中心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前额叶区、中央区、顶部区导联P300潜伏期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央区、顶部区导联P300波幅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年限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OSA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保护因素(P<0.05);有丘脑梗死灶、高AHI和P300-顶部区潜伏期长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OSA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OSA患者易发生多领域的认知功能受损,P300-顶部区潜伏期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OSA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密切相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OSA患者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认知功能损害 事件相关电位P300
下载PDF
衰弱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的影响
6
作者 朱琳 吕逸宁 《智慧健康》 2024年第3期136-139,共4页
目的 探讨衰弱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随访2年预后的影响,并分析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纵向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老年TIA患者。依据是否合并衰弱,按照1:1:1,选择同期入院、年龄、病史... 目的 探讨衰弱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随访2年预后的影响,并分析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纵向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老年TIA患者。依据是否合并衰弱,按照1:1:1,选择同期入院、年龄、病史匹配的患者分为衰弱前期组、衰弱组,两组各132例,另选取同期132例未伴衰弱患者纳入对照组。针对三组患者进行连续随访24个月,并以脑血管病相关事件的发生情况为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新发卒中、再发TIA、全因死亡情况等。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预后,并建立回归模型对脑血管事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衰弱组和衰弱前期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位随访时间(22.4±2.3)个月,共有68例(17.2%)脑血管事件,包括15例(3.8%)全因死亡,33例(8.3%)再发TIA,20例(5.1%)新发卒中。就三组再发TIA率而言,衰弱组、衰弱前期组、对照组分别为7.6%、4.5%、3.0%,P=0.027;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7.3%、15.2%、9.1%,P=0.016。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衰弱(HR=2.114,95%CI:1.128~3.962,P=0.021)和衰弱前期(HR=1.526,95%CI:1.042~2.235,P=0.030)仍然是发生脑血管事件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衰弱可显著增加老年TIA患者再发TIA的风险,且为脑血管事件的独立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弱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老年 脑血管事件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基于FAERS数据库的秋水仙碱相关神经毒性风险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汀溪 赵志刚 +3 位作者 石延枫 张杨 张伊楠 朱斌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3期341-345,共5页
目的 评价秋水仙碱相关神经系统不良事件(nAEs)的风险及特征,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检索2004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的秋水仙碱相关nAEs报告,采用比例失衡法和贝叶... 目的 评价秋水仙碱相关神经系统不良事件(nAEs)的风险及特征,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检索2004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的秋水仙碱相关nAEs报告,采用比例失衡法和贝叶斯分析法对nAEs及缺血性、出血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疾病不良事件进行信号挖掘,并分析事件发生时间及患者结局。结果 共提取秋水仙碱相关nAEs 906例,报告例数排名前3位的不良事件分别是头痛(ROR_(025)=1.09,IC_(025)=0.30)、感觉减退(ROR_(025)=1.79,IC_(025)=1.09)、意识丧失(ROR_(025)=1.62,IC_(025)=0.99),在缺血性和出血性中枢神经血管疾病中均不存在信号。秋水仙碱相关nAEs发生时间中位数为30 d,7.42%的患者死亡。结论 秋水仙碱在缺血性和出血性中枢神经血管疾病中未检测到信号,但临床应警惕一些其他罕见神经毒性不良事件,加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水仙碱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毒性 缺血性 出血性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不良事件 信号挖掘
下载PDF
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性的新进展
8
作者 范佳煜 董亚男 +2 位作者 白竹(综述) 陈盈 王丽娟(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31-34,F0003,共5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负荷及颈动脉狭窄均与缺血性事件发生密切相关,此外,颈动脉斑块内成分也与缺血性事件发生息息相关。斑块内新生血管(intraplaque neovascularization,IPN)作为易损斑块的...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负荷及颈动脉狭窄均与缺血性事件发生密切相关,此外,颈动脉斑块内成分也与缺血性事件发生息息相关。斑块内新生血管(intraplaque neovascularization,IPN)作为易损斑块的特征成分,通过多种机制参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本篇综述重点关注IPN分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事件 斑块内新生血管 颈动脉狭窄
下载PDF
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患者早期淡漠与认知和情感障碍的相关性
9
作者 高昕 杜冰滢 +3 位作者 谷正盛 孙旭 蔡晨 毕晓莹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5,共8页
目的探究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NICE)患者早期淡漠与认知和情感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NICE患者244例,男156例、女88例,年龄为(63.1±9.7)岁。根据入院时淡漠... 目的探究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NICE)患者早期淡漠与认知和情感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NICE患者244例,男156例、女88例,年龄为(63.1±9.7)岁。根据入院时淡漠评估量表-临床医师版(AES-C)评分分为淡漠组(评分≥33分,n=64)和非淡漠组(评分<33分,n=180)。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血液检测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病因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轻型卒中,后者再进行Org 10172急性脑卒中治疗试验(TOAST)分型;使用Fazekas量表对白质损伤进行评分。于发病2周内完成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听觉语词学习测验(AVLT)、数字广度测验(DST)、数字符号转换测验(DSST)、数字连线测验(TMT)、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评估。比较两组患者之间一般资料和各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早期淡漠的影响因素。结果NICE患者早期淡漠的发生率为26.2%(64/244)。与非淡漠组相比,淡漠组患者的年龄较大,而BMI和受教育年限较低(均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时首次血液检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学评估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病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azekas量表评分结果提示,淡漠组患者的脑白质损伤程度明显高于非淡漠组(P=0.004)。认知功能检测结果提示,淡漠组患者认知障碍(MoCA总分<26分)发生率高于非淡漠组[46.1%(83/180)vs 59.4%(38/64),P=0.047]。淡漠组患者的语言功能、流畅性、抽象能力、延迟回忆和定向能力明显减退(均P<0.05),两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能力、注意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淡漠组PSQI、HAMA、HAMD得分高于非淡漠组,且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高于非淡漠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AMD得分、年龄和TMT-A用时为NICE后早期淡漠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早期淡漠的NICE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更高,且更易出现睡眠障碍、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HAMD得分、年龄和TMT-A用时为NICE后早期淡漠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淡漠 认知障碍 睡眠障碍 抑郁 焦虑
下载PDF
高危非致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名丽 陈蕊 +3 位作者 刘晓莉 季晓飞 曹华 申敬顺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79-383,共5页
高危非致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早期卒中复发风险高,抗血小板治疗是其治疗的基石。短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减少90 d的卒中复发风险,但仍有部分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不佳,其中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是导致抗血小板治疗疗效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危非致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早期卒中复发风险高,抗血小板治疗是其治疗的基石。短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减少90 d的卒中复发风险,但仍有部分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不佳,其中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是导致抗血小板治疗疗效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而言,替换为替格瑞洛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很好的选择。目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仍不够理想,联合强化降脂治疗、抗炎治疗等或许能有更多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非致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抗血小板治疗 氯吡格雷 替格瑞洛
下载PDF
基因多态性检测在高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二级预防中的指导价值
11
作者 江铮 魏锋 +1 位作者 陈朋 蒋小玲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12期25-28,32,共5页
目的观察基因多态性检测在高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二级预防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于福州市第二医院住院的高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根据指南推... 目的观察基因多态性检测在高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二级预防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于福州市第二医院住院的高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根据指南推荐选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试验组根据基因检测分析结果及指南推荐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比较2组随访3、6、12个月终点事件发生率,存活时间,随访12个月累积生存率。结果试验组随访3、6、12个月终点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平均存活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生存曲线结果显示,试验组12个月累积生存率高于对照组(χ^(2)=7.650,P<0.01)。结论通过基因多态性检测选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高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明显降低其12个月内终点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累积生存率,该检测有利于指导临床医师个体化精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缺血性脑卒中 基因多态性检测 抗血小板药物 终点事件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卒中的斑块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危险因素分析
12
作者 陈禹 沈龙山 +1 位作者 陈刘成 王震寰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8期46-53,共8页
目的:使用全脑管壁成像联合全脑灌注探寻引起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的相关高危斑块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60例疑似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磁共振血管... 目的:使用全脑管壁成像联合全脑灌注探寻引起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的相关高危斑块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60例疑似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联合CT灌注检查,根据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或临床出现与MCA供血区域相关的特异性临床症状将其分为症状组(36例)和无症状组(24例),比较两组的斑块影像学特征、侧支循环状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单因素和联合诊断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与无症状组相比,症状组患者的斑块更长、重构指数更大、斑块强化程度更高、斑块位于上壁和(或)后侧的更多、偏心性斑块更多、侧支循环状态更差、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更大、相对达峰时间(rTTP)更大、相对剩余函数达峰时间(rTmax)更大。ROC曲线分析显示,上述4个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低于4者联合诊断模型的AUC(0.911)。结论:HRMR-VWI联合CTP能够明确其在预测缺血性事件中的价值,优化基于MCA粥样硬化斑块、软脑膜侧支状态及脑灌注状态等风险因素评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 血流动力学 大脑中动脉(MCA) 斑块 缺血性事件
下载PDF
替罗非班联合双抗治疗对致残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网明 田荣华 崔春霞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24年第4期407-411,共5页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双抗治疗对致残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复发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小卒中患者154例,根据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观察与对照组,各7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双抗治疗对致残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复发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小卒中患者154例,根据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观察与对照组,各7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 RS)、血小板参数变化、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20%(71/77)]与对照组[83.16%(64/7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42,P>0.05)。在NIHSS、m RS评分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全部出现下降情况,观察组[分别为(1.13±0.19)分,(1.30±0.33)分]相较于对照组[分别为(1.36±0.21)分,(1.62±0.35)分]更低(t=7.126、5.837,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MPV、PDW[分别为(9.15±1.26) fl、(12.14±1.63)%]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1.03±1.35) fl、(13.28±1.67)%],PCT[(0.35±0.06)%]高于对照组[(0.28±0.04)%](t=8.933、4.286、8.518,均P<0.05)。观察组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复发率[分别为6.49%(5/77)、3.89%(3/77)]与对照组[分别为12.98%(10/77)、7.79%(6/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47、0.472,均P>0.05)。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双抗治疗可有效改善致残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血小板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且不会增加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残性缺血性小卒中 替罗非班 不良心脑血管事件 复发 神经功能 血小板功能
下载PDF
缺血性心肌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脏超声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研究
14
作者 王曼 赵森 《实用医技杂志》 2024年第2期90-94,共5页
目的分析缺血性心肌病(ICM)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脏超声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住院的80例接受PCI手术治疗的ICM患者,根据术后1年是否发生MACE将其分为2组,将18例发生MACE... 目的分析缺血性心肌病(ICM)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脏超声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住院的80例接受PCI手术治疗的ICM患者,根据术后1年是否发生MACE将其分为2组,将18例发生MACE的患者设为观察组,62例未发生MACE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心脏超声指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M患者PCI术后MACE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心脏超声对ICM患者PCI术后MACE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A峰(E/A)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糖尿病病史、PCI术后复流、C反应蛋白(CRP)是ICM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LVEF、LVEDD、E/A联合检测预测ICM患者PCI术后MACE的曲线下面积(AUC)(95%CI):0.851(0.828,0.958),LVEF、LVEDD、E/A联合检测预测灵敏度(94.1%)高于单一检测(73.5%、69.8%、78.9%)(P<0.05),LVEF、LVEDD、E/A联合检测特异度(84.1%)与单一检测(79.2%、76.0%、80.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M患者PCI术后MACE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联合检测LVEF、LVEDD、E/A可提高对MACE的预测效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缺血性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不良事件
下载PDF
脑小血管负担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复发性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江艳柳 王书培 +1 位作者 李凤 张璐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71,共5页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负担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复发性脑血管事件(recurrence cerebrovascular events,RCVEs)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负担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复发性脑血管事件(recurrence cerebrovascular events,RCVEs)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于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82例TIA患者病例资料,依据MRI检查计算CSVD总体负担评分,根据随访1个月内有无发生RCVEs分为RCVEs组(n=46)和未RCVEs组(n=136)。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CSVD总体负担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RCVEs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CSVD影像特征得分及总负担评分对TIA患者RCVEs的预测价值。结果RCVEs组和未RCVEs组TIA发作次数、症状持续时间、既往高血压病史、CSVD总负担评分及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IA发作次数、症状持续时间、CSVD总负担评分是TIA患者发生RCVE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SVD影像特征评分及总负担评分预测TIA患者发生RCVEs的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71(95%CI:0.673~0.869,P<0.001)、0.745(95%CI:0.655~0.835,P<0.001)、0.664(95%CI:0.549~0.780,P=0.009)、0.845(95%CI:0.766~0.924,P<0.001)、0.945(95%CI:0.896~0.994,P<0.001),其中CVSD总负担评分预测的AUC最高,当最佳截断值为2分时,敏感度为86.05%,特异度为83.02%。结论CSVD总负担评分对TIA患者发生RCVEs的预测价值良好,有助于临床评估TIA患者的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小血管病 磁共振成像 脑小血管负担评分 复发性脑血管事件 预后
下载PDF
阿加曲班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16
作者 李伟 王瑾 +1 位作者 李麒 李雪静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24年第4期403-406,共4页
目的 探究阿加曲班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a PCI)患者病情控制及出血事件影响。方法 选取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2020年12月至2023年9月接受相应治疗的a PCI患者98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 目的 探究阿加曲班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a PCI)患者病情控制及出血事件影响。方法 选取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2020年12月至2023年9月接受相应治疗的a PCI患者98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双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对比治疗2周后改良Rankin量表(m 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巴氏指数量表(BI)评分、凝血功能及出血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为(2.26±0.78)分低于对照组(3.65±1.03)分(t=7.531,P<0.05),治疗后观察组m RS评分≤2分的患者比例为53.06%(26/49)高于对照组32.65%(16/49)(χ^(2)=4.167,P<0.05),BI评分为(81.33±12.36)分高于对照组(68.45±12.02)分(t=5.229,P<0.05)。治疗后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分别为(34.52±4.68) s、(13.05±2.88) s],对照组为[(33.38±4.23) s、(12.13±2.40) 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5、1.718,P=0.209、0.089);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02±1.08) g·L^(-1)、(0.36±0.11) mg·L^(-1)]低于对照组[(3.58±1.63) g·L^(-1)、(0.70±0.21) mg·L^(-1)](t=2.005、10.039,均P<0.05)。在出血事件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28.57%(14/49),对照组为16.33%(8/4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10,P=0.146)。结论 阿加曲班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有效控制a PCI患者病情,未增加出血风险,安全性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加曲班 双抗血小板治疗 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 病情控制 出血事件
下载PDF
收缩压在目标范围内时间对高血压患者预后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杨鑫 杨叶 崔仲华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4期336-339,344,共5页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可控的危险因素之一,需综合管理措施来改善患者的预后,包括持续有效的血压监测和早期的干预治疗,反映血压控制情况的指标还未明确。随着目标范围内时间(TTR)的出现,一些研究已将其应用于华法林抗凝监测,证实其已成为...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可控的危险因素之一,需综合管理措施来改善患者的预后,包括持续有效的血压监测和早期的干预治疗,反映血压控制情况的指标还未明确。随着目标范围内时间(TTR)的出现,一些研究已将其应用于华法林抗凝监测,证实其已成为评估一定时期内的抗凝控制质量的重要指标。此外,最近的研究将TTR与血糖结合,发现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低血糖与血糖波动情况,并可预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然而,是否可将TTR与血压结合进一步反映血压控制情况以及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现从收缩压TTR的新视角,研究其对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压目标范围内时间 心血管疾病 主要不良肾脏事件 认知功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延续性护理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8
作者 王红梅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5期173-175,共3页
目的:观察延续性护理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 目的:观察延续性护理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眩晕[眩晕评定量表(DARS)]、自护能力[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生命质量[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DA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ESCA、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0%(2/50),低于对照组的18.0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00%(49/50),高于对照组的84.0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应用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可降低眩晕评分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自护能力、生命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延续性护理 自护能力 生命质量 不良事件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部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效果
19
作者 郑文婷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25期24-26,共3页
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部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6月韶关市始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椎动脉开口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60例,按照简单抽样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对症药物治... 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部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6月韶关市始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椎动脉开口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60例,按照简单抽样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对症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管狭窄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脑缺血性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血管狭窄率、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管狭窄率、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脑缺血性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以改善椎动脉开口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血管狭窄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减少脑缺血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椎动脉开口部 粥样硬化性狭窄 缺血性事件
下载PDF
主动强化风险干预联合抚触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护理中的作用研究
20
作者 牛曼玉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7期1608-1609,1632,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强化风险干预联合抚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患儿风险事件及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70例HIE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主动强化风险干预联合抚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患儿风险事件及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70例HIE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联合抚触干预,研究组实施主动强化风险干预联合抚触干预。分析比较两组风险事件,体格生长指标、精神运动及智力发育情况。结果:干预期间,研究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身高、体重、头围增长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动强化风险干预联合抚触能减少新生儿HIE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还能促进患儿体格发育、改善精神运动及智力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婴儿抚触 风险事件 发育情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