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球囊接力技术在急性颈内动脉串联闭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1
作者 余丹枫 徐渭 +4 位作者 何平游 陈峰 刘晓波 蒋烽烽 鲍翔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8期20-23,36,共5页
目的探讨球囊接力技术在急性颈内动脉串联闭塞血管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金华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急性颈内动脉串联闭塞患者39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球囊接力组(29例)和PEARS组(10例)。收集两组近端通路建... 目的探讨球囊接力技术在急性颈内动脉串联闭塞血管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金华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急性颈内动脉串联闭塞患者39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球囊接力组(29例)和PEARS组(10例)。收集两组近端通路建立时间、血管再通时间、手术时间、取栓次数、血管再通程度、术中血栓逃逸、围手术期脑出血、术后大面积脑梗死、术后48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球囊接力组近端通路建立时间、血管再通时间、手术时间、取栓次数、血管有效再通率、术中血栓逃逸率、术后NIHSS评分改善、大面积脑梗死、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术后mRS评分等方面均优于PEARS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急性颈内动脉串联闭塞血管内治疗应用中,球囊接力技术具有安全性与有效性,在近端通路建立时间、血管再通时间、手术时间上可能有一定优势,在术中血栓逃逸、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上可能存在潜在的优势,还需大样本研究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接力技术 逆向开通 PEARS技术 颈内动脉串联闭塞
下载PDF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1
2
作者 郝敏丽 丁奇 张慧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采用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06—2021-06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对照组47例采用传统方式栓塞治疗,研究组51...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采用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06—2021-06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对照组47例采用传统方式栓塞治疗,研究组51例采用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比较2组术后Raymond-Roy分级、动脉瘤填塞密度、动脉瘤复发、术后动眼神经恢复情况、动脉瘤术后GOS评分、术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Raymond-Roy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弹簧圈填塞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动脉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动眼神经恢复情况、发生死亡、植物生存、重残、轻残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恢复良好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弹簧圈用量及弹簧圈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弹簧圈技术用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栓塞程度及密度,降低动脉瘤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安全性高,且能降低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 动眼神经麻痹 大弹簧圈技术 栓塞术
下载PDF
快速原型技术建立人颅段颈内动脉弯曲的动物模型及Willis覆膜支架的柔顺性测试 被引量:4
3
作者 谢剑 李明华 +5 位作者 朱悦琪 谭华侨 李永东 范春华 胡丁君 乔瑞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6-140,共5页
目的在犬体内建立人颅段颈内动脉系列弯曲形态的动物模型,并测试Willis覆膜支架柔顺性。方法3T磁共振3D-TOFMRA序列采集头颅横断面DICOM格式图像,导入MATERIALISEMIMICS和Pro-E软件,做出管状三维数字模型。根据该文件利用快速原型技术... 目的在犬体内建立人颅段颈内动脉系列弯曲形态的动物模型,并测试Willis覆膜支架柔顺性。方法3T磁共振3D-TOFMRA序列采集头颅横断面DICOM格式图像,导入MATERIALISEMIMICS和Pro-E软件,做出管状三维数字模型。根据该文件利用快速原型技术制作出TangoPlus材料的实体模型并硅胶涂层。将犬两侧颈内动脉切断,一端结扎,一端穿过模型做端端吻合,得到人颅段颈内动脉弯曲形态的动物模型。1周后在DSA下置入Willis覆膜支架8枚(3.5mm×16mm2枚,3.5mm×13mm2枚,3.5mm×10mm2枚,3.5mm×7mm2枚)通过模型段血管释放到远端,设对照2枚。结果在犬体内成功复制了人颅段颈内动脉弯曲形态的动物模型10例。Pro-E软件中进行图像融合比较,模型血管与志愿者颈内动脉高度相似。Willis覆膜支架分组测试时,无血管痉挛和急性血栓形成,测试后病理检查3.5mm×16mm组可见血管内膜及中膜不同程度损伤,3.5mm×13mm组可见内皮损伤及肿胀,3.5mm×10mm组仅见内皮肿胀,3.5mm×7mm组内皮肿胀更少见。结论本实验模型具有高度可控性,可重复性和真实性,手术操作简单,可用于神经介入材料的研究和测试,为神经介入医师培训提供了可靠的工具。Willis覆膜支架具有较好的柔顺性,在弯曲血管中长度越小对血管内膜损伤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快速原型技术 颈内动脉 支架
下载PDF
新生儿经颈内静脉-颈总动脉置管建立体外膜氧合的操作经验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刚 洪小杨 +2 位作者 王辉 赵喆 周更须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0年第4期208-211,共4页
目的回顾总结新生儿经颈内静脉-颈总动脉置管建立体外膜氧合(ECMO)的操作经验。方法以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儿童重症监护室经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建立ECMO的37例新生患儿为研究对象。男性27例,女性10例。置管时中位年龄2 d(1~26 ... 目的回顾总结新生儿经颈内静脉-颈总动脉置管建立体外膜氧合(ECMO)的操作经验。方法以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儿童重症监护室经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建立ECMO的37例新生患儿为研究对象。男性27例,女性10例。置管时中位年龄2 d(1~26 d),体质量2.6~4.1(3.3±0.4)kg。原发疾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6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12例;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7例;先天性膈疝2例。37例患儿均经右侧颈内静脉-颈总动脉置管,采用静脉-动脉(V-A)ECMO模式。结果静脉插管型号8~12 F,深度6.5~9.0 cm;动脉插管型号8~10 F,深度1.5~2.5 cm。ECMO支持时间5.5 d(1~18 d)。24例患儿成功撤除ECMO。置管相关并发症:静脉插管位置不当需调整插管深度2例。插管位置出血1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通过细致熟练的操作和ECMO团队的协作,可以安全高效的对新生儿经颈内静脉-颈总动脉置管建立ECMO,降低置管相关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体外膜氧合 颈内静脉 颈总动脉 置管 呼吸窘迫综合征
下载PDF
经翼点入路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显微外科解剖
5
作者 杨雷霆 黄玮 +2 位作者 肖绍文 黄祜鸿 朱贤立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 :掌握经翼点入路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显微外科解剖和显微外科技术。方法 :在 15例 (30侧 )经颈内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头颅上模拟翼点入路 ,借助手术显微镜在 6~ 2 5倍下通过鞍区手术间隙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进行显微外科解... 目的 :掌握经翼点入路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显微外科解剖和显微外科技术。方法 :在 15例 (30侧 )经颈内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头颅上模拟翼点入路 ,借助手术显微镜在 6~ 2 5倍下通过鞍区手术间隙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进行显微外科解剖 ,并在游离的脑标本上对它进行测量。结果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主要分支包括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 ;分为眼段、交通段、脉络膜段 ,它们的平均长度分别为 8.96、3.4 5、5 .6 m m;它们较恒定地发出穿通动脉至垂体柄、视路、三脑室底等。经翼点入路 ,通过鞍区的手术间隙 ,可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其分支进行良好的显露。结论 :经翼点入路对鞍区病变 ,特别是动脉瘤显微手术时 ,需熟悉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解剖特点 ,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其分支和穿通动脉进行识别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点人路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 显微外科解剖 显微外科技术 后交通动脉瘤
下载PDF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超声诊断及临床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余虹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41-42,T002,共3页
目的 :利用超声血管成像技术观察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 1 7例经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全部发生在起始部。闭塞者 ... 目的 :利用超声血管成像技术观察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 1 7例经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全部发生在起始部。闭塞者 ,患侧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减慢 ,同侧颈外动脉血流速度增快 ;严重狭窄者局部血流速度明显增快 ,其远端及近端血流速度减慢。其中 5例严重狭窄者行手术或介入治疗 ,术后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结论 :超声血管成像技术直观、无痛苦创伤、重复性强 ,其二维图像可清晰的显示颈内动脉闭塞或狭窄程度 ,彩色多普勒可准确判定病变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二者结合 ,可对颈内动脉病变作出准确诊断、对其所引起供血不足作出预报 ,并对临床疗效进行观察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血管成像技术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 颈内动脉闭塞 诊断 临床价值
下载PDF
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的应用体会
7
作者 丁桂兵 吴岩峰 +1 位作者 陈亮 吴晋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23期249-253,共5页
目的急性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末端闭塞预后差,本研究旨在观察双支架取栓技术在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2016年9月~2018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采用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的6例心源性栓塞导致的急... 目的急性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末端闭塞预后差,本研究旨在观察双支架取栓技术在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2016年9月~2018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采用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的6例心源性栓塞导致的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使用Solitaire AB(6×30mm)支架,大脑前动脉闭塞使用Solitaire AB(4×20mm)支架。结果 5例(5/6)例取栓后再通成功,mTICI达到3级;1例血栓负荷太大向远端前移未成功,mTICI 1级。穿刺到再通时间为58~126min,中位时间90min;术中新发远端栓塞1例,大面积脑梗死脑疝形成死亡2例,其中1例行去骨瓣减压术。随访3个月期间无新发脑卒中、短暂性脑血缺血发作及死亡等事件,无再次闭塞发生。结论使用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安全可行,能够取得较高的开通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末端闭塞 双支架取栓技术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大弹簧圈技术与传统方式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曾平 谷震 +5 位作者 陈红 陈昱云 李亚捷 王磊 吴键 陈旭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80-984,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大弹簧圈技术与传统方式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 目的对比分析大弹簧圈技术与传统方式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和对照组(传统方式栓塞治疗),每组34例。比较两组术后即刻Raymond-Roy分级、动脉瘤填塞密度、弹簧圈用量、弹簧圈费用、术中支架辅助、手术并发症、出院时Glasgow预后量表(GOS)评分及术后6个月随访GOS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即刻Raymond-Roy分级、弹簧圈用量、弹簧圈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动脉瘤填塞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支架辅助、手术并发症、出院时GOS评分及术后6个月随访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与传统方式相比,可提高动脉瘤栓塞密度和治愈率、降低动脉瘤复发率、减少弹簧圈用量及其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大弹簧圈技术 弹簧圈费用 疗效对比
下载PDF
右侧颈部切开置管建立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危重患儿的临床效果分析
9
作者 程文哲 陈力 王洁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12期2118-2122,共5页
目的总结分析右侧颈部切开置管建立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危重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7年3月至2020年9月河南省儿童医院ECMO团队经右侧颈部切开置管建立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的危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分析其上机指征... 目的总结分析右侧颈部切开置管建立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危重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7年3月至2020年9月河南省儿童医院ECMO团队经右侧颈部切开置管建立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的危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分析其上机指征、原发疾病种类、年龄、性别、体质量、置管时间、运行时间、撤机率、生存率、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共收集40例病例,男24例,女16例,新生儿14例,29 d~5岁26例,原发疾病包括:呼吸窘迫综合征13例,暴发性心肌炎12例,胎粪吸入综合征9例,中毒4例,其他2例。患儿的年龄为1~1783 d,中位年龄为301 d;体质量为2.6~15.8 kg,中位体质量7.7 kg;置管时长20~47 min,中位时长32 min,运行时长6.5~360 h,中位时长118 h。其中11例在体外心肺复苏术(ECPR)下置管,外出转运9例。成功撤机27例,撤机成功率67.50%,出院成活24例,成活率60.00%。并发症:置管深度不合适,需调整3例;置管位置切口出血1例;损伤颈外静脉1例,给予血管修复后好转;切口感染2例。结论右侧颈部切开,颈内静脉-颈总动脉置管,能够快速建立有效的(V-A)ECMO通路,为年龄小、体质量轻的危重患儿提供救治机会,但是认真、熟练、精细的操作和ECMO团队的协作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侧颈部 颈内静脉 颈总动脉 体外膜肺氧合 置管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8
10
作者 杜翠英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2期57-59,共3页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因短暂性脑缺血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护理资料.结果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疗效显著,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术前充分准备、颈总动脉压迫试验及病人良好的...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因短暂性脑缺血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护理资料.结果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疗效显著,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术前充分准备、颈总动脉压迫试验及病人良好的心理状态,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有效地控制血压、做好体位及活动的具体指导,是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病人康复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围手术期护理
下载PDF
以咀嚼困难起病的颈内动脉夹层1例报告
11
作者 嵇小芮 刘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1127-1129,共3页
颈部动脉夹层是导致青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自发或外伤后起病,累及颈部各个动脉血管,临床表现多样,累及颈内动脉致症状性闭塞则多表现一过性单眼黑朦、偏瘫、失语甚至意识丧失。本文报道1例以咀嚼困难起病的颈内动脉夹层患者,对其... 颈部动脉夹层是导致青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自发或外伤后起病,累及颈部各个动脉血管,临床表现多样,累及颈内动脉致症状性闭塞则多表现一过性单眼黑朦、偏瘫、失语甚至意识丧失。本文报道1例以咀嚼困难起病的颈内动脉夹层患者,对其诊治过程的系列追踪,并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手段进行讨论,让我们重新复习一下颈内动脉夹层特征性的超声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 颈内动脉闭塞 高分辨率核磁“黑血”成像技术
下载PDF
双路途指导下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的疗效观察
12
作者 程娅雯 韩香凝 +5 位作者 朱宁 何彩莲 张润宁 于嘉 韩建峰 刘福德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4期330-337,共8页
目的探讨对于血管闭塞时间超过24 h的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SNA-ICAO)患者,在双路途技术指导下行血管内治疗(EVT)开通颈内动脉颅内段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陕西中... 目的探讨对于血管闭塞时间超过24 h的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SNA-ICAO)患者,在双路途技术指导下行血管内治疗(EVT)开通颈内动脉颅内段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二科住院,并在双路途技术指导下行EVT的SNA-ICAO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基线资料、影像学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临床预后与随访结果等,对上述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综合评价该技术对于此类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血管成功再通者30例(93.8%,30/32);术中发生血栓逃逸者1例(3.1%,1/32)、血管夹层者3例(9.4%,3/32),未发生任何血管穿孔出血事件;术后发生高灌注综合征者4例(12.5%,4/32),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24 h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完成术后12个月影像学随访者26例,其中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者4例(15.4%,4/26);90 d良好预后者28例(93.3%,28/30)。Ⅰ型闭塞(前交通动脉开放型)和Ⅱ型闭塞(后交通动脉开放型)患者均能获得较高的血管成功再通率(90.9%vs 95.2%)及良好预后率(90 d良好预后:81.8%vs 90.5%;12个月良好预后:72.7%vs 90.5%)。结论对于SNA-ICAO(颅内段)患者,在双路途技术指导下行EVT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路途技术 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原文传递
头面部外伤后迟发性鼻出血16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杜玉晓 陈锦州 +1 位作者 王军 陈炳强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343-1345,1351,共4页
目的:探讨头面部外伤后迟发性鼻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头面部外伤后迟发性鼻出血患者的诊治经过,患者均行DSA确诊,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随访资料,分析早期的诊断方法和最佳治疗方案。结果... 目的:探讨头面部外伤后迟发性鼻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头面部外伤后迟发性鼻出血患者的诊治经过,患者均行DSA确诊,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随访资料,分析早期的诊断方法和最佳治疗方案。结果:14例患者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形成,出血量50-1 000ml,均行覆膜支架介入治疗;失明1例,出现视野缺损1例。另外2例患者为颌内动脉分支假性动脉瘤形成,伤后及伤后2周出血,出血量约200ml,行血管介入明胶海绵栓塞,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均无脑神经功能障碍并发症及再次鼻出血等发生,复查DSA未见假性动脉瘤复发。结论:头面部外伤后迟发性鼻出血主要由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形成后破裂引起,颌内动脉动脉瘤也可引起迟发性鼻出血,CTA、MRA和DSA有助于早期确诊,血管介入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出血 假性动脉瘤 颅脑创伤 血管内技术
原文传递
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春霞 《中国实用医刊》 2015年第20期45-46,共2页
目的:分析血尿酸( UA)、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于周口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其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按照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目的:分析血尿酸( UA)、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于周口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其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按照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UAER)将其分为低排泄率组( A组,48例)高低排泄率组( B组,32例)。同时根据患者的UA上升情况将其分为升高组( C组,49例)与非升高组( D组,31例),分析患者颈动脉内膜病变与UA、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者UA水平为(405.13±49.11)μmol/L,显著高于B组[(202.31±39.33)μmol/L,P〈0.05];且 A 组 UAER、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别为(237.10±31.55)μg/min、(1.00±0.22)mm,均显著高于B组[(128.01±98.22)μg/min、(0.78±0.26) mm,P〈0.05];C组UA、UAER、IMT分别为(389.18±51.11)μmol/L、(269.01±59.11)μg/min、(1.06±0.28)mm,也显著高于D组[(3213.23±31.55)μmol/L、(132.10±103.36)μg/min、(0.82±0.17)mm,P〈0.05]。分别将实验室指标作为自变量,以颈动脉IMT作为应变量,结果提示颈动脉IMT与UA、UAER均存在明显正相关联系(r=0.19998、0.2112,P〈0.05)。结论早期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可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指导,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尿酸 尿微量白蛋白 2型糖尿病 颈动脉内膜病变 相关性
原文传递
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下行夹闭术与传统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怀彬 《中国实用医刊》 2017年第9期50-52,共3页
目的 探讨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下行夹闭术与传统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患者7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研究组在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 目的 探讨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下行夹闭术与传统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患者7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研究组在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下行夹闭术,对照组行传统夹闭术.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夹闭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格拉斯哥评价量表(GOS)评分评估两组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完全夹闭率(100%)略高于对照组(89.47%),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89%)显著低于对照组(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恢复良好率(78.95%)明显高于对照组(5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夹闭术相比,造影技术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下行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夹闭效果好,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 造影技术 球囊临时阻断技术 夹闭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