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皮质和尾壳核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与nNOS的表达 被引量:3
1
作者 李云涛 晋光荣 +2 位作者 刘俊华 徐汉荣 张海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7-431,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和尾壳核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与nNOS表达的关系。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分裂增殖细胞,免疫组化单标和双标记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皮质... 本研究旨在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和尾壳核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与nNOS表达的关系。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分裂增殖细胞,免疫组化单标和双标记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皮质和尾壳核BrdU阳性细胞和nNOS的表达。模型组大鼠皮质和尾壳核BrdU阳性细胞再灌注后3d开始增多,14d达高峰,nNOS阳性细胞再灌注后7d表达增强,28d达高峰,BrdU/nNOS双标细胞在14d达高峰,占皮质BrdU阳性细胞数的42.95%,尾壳核内占42.56%。新生细胞分化组BrdU阳性细胞和BrdU/nNOS双标细胞显著多于模型组(P<0.05),皮质双标细胞占BrdU阳性细胞数的54.08%,尾壳核内占47.84%。提示局灶性脑缺血可增强大鼠皮质和尾壳核的增殖能力,部分增殖细胞分化为nNOS阳性神经元,参与神经网络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大鼠 皮质 尾壳核 神经干细胞 增殖分化 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皮层和尾壳核NOS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顾振 韩群颖 +1 位作者 苏殿三 王鹤鸣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 :了解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一氧化氮合酶 (NOS)变化与脑缺血损伤的关系 ,探索治疗时间窗。材料和方法 :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的时间分别为 1 5、3 0、60、90、1 2 0min ,再灌注 2 4h。用NADPH ... 目的 :了解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一氧化氮合酶 (NOS)变化与脑缺血损伤的关系 ,探索治疗时间窗。材料和方法 :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的时间分别为 1 5、3 0、60、90、1 2 0min ,再灌注 2 4h。用NADPH d组织化学法 ,检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区 (额叶皮层 )和中心区 (顶叶皮层和尾壳核 )NOS活性变化。结果 :半暗区NOS阳性神经元数量于 60min达峰值 ;中心区NOS阳性神经元数量于 3 0min达峰值 ,90~ 1 2 0min急剧减少。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NOS参与脑缺血损伤 ,在中心区与半暗区NOS活性变化不一致 ,半暗区NOS达峰值时间较中心区延长。推测中心区运用NOS抑制剂最佳时机在 3 0min内 ,半暗区最佳时机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S 局灶性脑缺血 皮层 尾壳核 一氧化氮合酶 治疗时间窗
下载PDF
白介素-1βmRNA在缺血侧大脑半球不同区域表达的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雷万龙 刘勇 +1 位作者 袁群芳 姚志彬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33-337,共5页
目的 :比较缺血侧大脑半球尾壳核、视前区和顶叶皮质白介素 - 1β m RNA表达的差异 ,探讨脑不同区域对缺血敏感性的病理机制。方法 :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对 30只 SD大鼠进行了研究。结果 :缺血侧大脑半球尾壳核、视前区和顶叶皮质微血管内... 目的 :比较缺血侧大脑半球尾壳核、视前区和顶叶皮质白介素 - 1β m RNA表达的差异 ,探讨脑不同区域对缺血敏感性的病理机制。方法 :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对 30只 SD大鼠进行了研究。结果 :缺血侧大脑半球尾壳核、视前区和顶叶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 /巨噬细胞显示白介素 - 1β m RNA的强杂交信号 ,尾壳核杂交信号较视前区和顶叶皮质出现早而强。顶叶皮质的白介素 - 1β m RNA阳性信号的高峰也明显迟于尾壳核。结论 :白介素 - 1β m RNA在尾壳核的早期以及高表达 ,提示白介素 - 1可能与尾壳核对脑缺血反应敏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壳核 脑缺血 原位杂交 白细胞介素1Β MRNA
下载PDF
慢性局灶脑缺血区血管周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雷万龙 袁群芳 +1 位作者 董志宏 姚志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3-376,T064,共5页
为了深入研究血管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在脑缺血病理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规律 ,对不同缺血时间的大鼠大脑皮质缺血区和尾壳核区的血管周细胞的变化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探查。结果显示 :(1)在脑缺血早期 (3 d,1周 ) ,ED2阳性反应的血管周... 为了深入研究血管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在脑缺血病理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规律 ,对不同缺血时间的大鼠大脑皮质缺血区和尾壳核区的血管周细胞的变化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探查。结果显示 :(1)在脑缺血早期 (3 d,1周 ) ,ED2阳性反应的血管周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 ,无明显的突起。数量增加的阳性细胞主要位于大脑皮质缺血灶外围的血管周围 ,并随血管走行而分布 ,缺血灶中央区的阳性细胞数量少。在缺血侧尾壳核 ,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 ,呈卵圆形或杆状 ,阳性细胞大多数位于尾壳核的实质内 ,少数位于血管壁内 ;(2 )在脑缺血后期 (4周 ,6周 ) ,大脑皮质缺血灶外周的 ED2阳性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分布形式与脑缺血早期相比 ,也无明显变化 ;但在脑缺血灶的中央区有大量的 ED2阳性反应细胞 ,呈圆形 ,无明显突起 ;脑缺血后期 ED2阳性细胞主要位于尾壳核外侧区 ,其数量与缺血早期无明显的变化 ,但细胞形态变化显著 ,大多数细胞胞体肥大并有 2~ 3个明显的突起。脑缺血后期 ,在侧脑室脉络丛出现大量 ED2阳性反应的细胞 ,其胞体肥大 ,并有多个突起。结果表明 :慢性局灶脑缺血导致大脑皮质缺血区和尾壳核区的血管周细胞发生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提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局灶脑缺血 血管周细胞 大脑皮质 尾壳核 大鼠 形态学
下载PDF
尾壳核与大脑皮质缺血区炎症细胞反应的比较
5
作者 雷万龙 袁群芳 +1 位作者 田映红 姚志彬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09-513,共5页
目的 :观察尾壳核和大脑皮质缺血区炎症细胞的反应模式 ,探讨尾壳核对缺血反应敏感的病理机制。方法 :采用局灶脑缺血模型和组化、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观察尾壳核和大脑皮质缺血区ED1、OX6和CD3阳性细胞的反应。结果 :HE染色显示缺血尾... 目的 :观察尾壳核和大脑皮质缺血区炎症细胞的反应模式 ,探讨尾壳核对缺血反应敏感的病理机制。方法 :采用局灶脑缺血模型和组化、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观察尾壳核和大脑皮质缺血区ED1、OX6和CD3阳性细胞的反应。结果 :HE染色显示缺血尾壳核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呈明显的团块状坏死区 ,T淋巴细胞和单核 /巨噬细胞却显示明显的团块状排列。同时 ,缺血尾壳核小胶质细胞亦发生强烈的激活反应 ,并高表达免疫分子MHCⅡ类抗原。炎症细胞在尾壳核与在大脑皮质缺血区的反应形式不同。结论 :单核 /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缺血尾壳核的反应和分布特征与该区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明显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壳核 局灶脑缺血 巨噬细胞 小胶质细胞 T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下载PDF
大鼠尾壳核出血后海马神经细丝磷酸化程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6
作者 王俊文 徐佩 +4 位作者 刘杰 王雷 方慧 刘红朝 李俊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06-1708,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尾壳核出血后海马神经细丝磷酸化程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立体定位下用微量注射泵向脑尾壳核注入胶原酶Ⅶ制作脑出血模型,观察出血后不同时间段SD大鼠神经缺损行为体征的变化以及磷酸化神经细丝在海马的表达。结果大鼠尾... 目的探讨大鼠尾壳核出血后海马神经细丝磷酸化程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立体定位下用微量注射泵向脑尾壳核注入胶原酶Ⅶ制作脑出血模型,观察出血后不同时间段SD大鼠神经缺损行为体征的变化以及磷酸化神经细丝在海马的表达。结果大鼠尾壳核出血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1d手术组平均Bederson评分0.9分,3d组1.5分,5d组2.0分),海马神经细丝的磷酸化于术后第1天开始出现,后逐渐加重,第5天最为明显。结论大鼠尾壳核出血后海马神经细丝磷酸化程度的增高可反映其神经缺损行为体征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尾壳核 海马 神经细丝磷酸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