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幻、现实与数字鸿沟:“洞穴隐喻”下的元宇宙
1
作者 石庆波 石开忠 《学术探索》 2024年第1期44-50,共7页
元宇宙已经成为当下研究热点,但在社会学哲学交叉领域缺乏经典命题与当代最新发展之间的时空对话。本文引入古希腊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探讨元宇宙在社会领域的发展与影响。将“洞穴隐喻”及人类对元宇宙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洞中... 元宇宙已经成为当下研究热点,但在社会学哲学交叉领域缺乏经典命题与当代最新发展之间的时空对话。本文引入古希腊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探讨元宇宙在社会领域的发展与影响。将“洞穴隐喻”及人类对元宇宙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洞中场景是虚幻的“现实”,洞外场景是现实的“虚幻”,返洞场景是数字鸿沟。基于符号互动论及群体思维论认为,面对元宇宙社会到来,不同的个体和群体往往陷入虚幻、现实的两端无法调和,进而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应对元宇宙带来的新挑战,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促进知识传播和社会认同势在必行:开启元宇宙开放对话之门,铸造元宇宙信息批判之剑,构建元宇宙多样繁荣之场,增强元宇宙多维互动之域,倡导元宇宙平台建设之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社会 数字鸿沟 洞穴隐喻 元宇宙
下载PDF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与正义观——基于《理想国》中的“洞穴喻”隐喻
2
作者 周妍璇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0-13,共4页
“洞穴喻”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非常关键的内容,蕴意丰富,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其对真理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对“洞穴喻”进行简单地阐释,在巩固与强调《理想国》中的其他隐喻的基础上,剖析了人类... “洞穴喻”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非常关键的内容,蕴意丰富,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其对真理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对“洞穴喻”进行简单地阐释,在巩固与强调《理想国》中的其他隐喻的基础上,剖析了人类对真理层层递进的看见以及对至善真理的追求。接着,围绕柏拉图的人性论,通过阐释灵魂的永恒性、向善性以及“理性”的含义、可能性和凌驾性,强调“洞穴喻”所体现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促进灵魂转向。最后围绕“洞穴困境”凸显柏拉图的正义观,即正义一定比不正义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喻 灵魂转向 理性 正义
下载PDF
哲人何以进入政治生活--基于《理想国》洞穴隐喻的解读
3
作者 杨金霖 《巢湖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44-51,共8页
针对《理想国》中洞穴隐喻提出的核心问题——哲学家何以进入政治生活,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解读:“强制论”与“说服论”。然而,“强制论”导致城邦正义与个体幸福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柏拉图的正义理论不能自洽;而“说服论”既未充分论证哲... 针对《理想国》中洞穴隐喻提出的核心问题——哲学家何以进入政治生活,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解读:“强制论”与“说服论”。然而,“强制论”导致城邦正义与个体幸福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柏拉图的正义理论不能自洽;而“说服论”既未充分论证哲学家统治城邦的必然性,其所依赖的“说服”理由也与哲学家自身的追求相矛盾。这两种解释都不能充分说明哲学家为何要进入政治生活。“爱欲”为哲学家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模式。它是哲人重返洞穴的内在动力,也是他们从事政治活动的根本原因。通过爱欲,哲学家能够将对理想的追求转化为实际的政治行动,从而使城邦的正义与个体的幸福达成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隐喻 哲人 政治生活 爱欲
下载PDF
教育:引导灵魂转向的技艺——基于对“洞穴隐喻”的解读
4
作者 周东艳 《语言与教育研究》 2023年第4期51-57,共7页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正义”,他从“理想国”的思想建构引申出培养城邦统治者的教育问题。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洞穴隐喻”进行深入解读,发现教育的基础条件在于灵魂自身具有的德性;教育的本质内涵在于引导...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正义”,他从“理想国”的思想建构引申出培养城邦统治者的教育问题。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洞穴隐喻”进行深入解读,发现教育的基础条件在于灵魂自身具有的德性;教育的本质内涵在于引导灵魂转向,实现灵魂的超越和完善;同时由“哲学王悖论”问题的探讨揭示人的存在始终具有二重性。借此审视现代教育,发现现代教育存在灵魂转向与物欲解放的价值倒转问题;现代教育承担着协调人的个体性存在与社会性存在之间永恒张力的使命;现代教育正在逐渐从引导灵魂转向走向视界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国》 洞穴隐喻 灵魂转向 哲学王悖论 视界融合
下载PDF
从灵魂到身体——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及现代教育的价值倒转 被引量:14
5
作者 翟楠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75,共5页
在柏拉图著名的洞穴之喻中,教育是促使人的灵魂转向善的技艺。他区分了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不同,从而为人们探寻教育的本质问题提供了启示。现代教育忘却了教育促使人的灵魂转向这一本质特征,而仅仅满足于身体的需要... 在柏拉图著名的洞穴之喻中,教育是促使人的灵魂转向善的技艺。他区分了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不同,从而为人们探寻教育的本质问题提供了启示。现代教育忘却了教育促使人的灵魂转向这一本质特征,而仅仅满足于身体的需要及其转向,这是造成现代教育困境的根源所在。现代教育改革不应满足于流行教育理念的相互更替,而应关注教育的本质问题和有关人的灵魂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隐喻 灵魂 身体 教育本质 价值倒转
下载PDF
电子媒介时代的囚徒——柏拉图“洞穴之喻”的当代启示 被引量:9
6
作者 陆涛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23,共11页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到这样的一类人,他们只是乐意去看可见的世界,而不去思考可知的世界,这就是柏拉图洞穴之喻中所说的囚徒。过了两千多年,这些囚徒依然没有走出囚禁他们的洞穴,继续在图像的牢笼中观看这个世界。在当...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到这样的一类人,他们只是乐意去看可见的世界,而不去思考可知的世界,这就是柏拉图洞穴之喻中所说的囚徒。过了两千多年,这些囚徒依然没有走出囚禁他们的洞穴,继续在图像的牢笼中观看这个世界。在当前的电子媒介时代,这些囚徒已经演变成在图像文化的强力诱惑下而无法自拔的影视观众。电子媒介的囚徒在图像的愉悦中获得了身体上的愉悦,从现象学、精神分析理论以及符号学理论的分析,可以发现图像所带来的愉悦相比于文字的愉悦更为强烈。而相关的批判就有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布尔迪厄的电视文化批判和波斯特的娱乐至死的分析。在当代的语境下,回归印刷文化和走向听觉文化则有助于电子媒介的囚徒走出图像文化的牢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囚徒 洞穴之喻 图之悦 身之悦 图像批判
下载PDF
柏拉图的“洞穴喻” 被引量:19
7
作者 田海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16-21,共6页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洞穴喻”的哲学寓言。这是一个关于人从黑暗走向光明 ,从无知走向有知 ,从被遗弃状态走向被拯救状态的神话。它最形象地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理想 :“光源”是理念论的终极实在 ;“灵魂转向”是理念论的基本...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洞穴喻”的哲学寓言。这是一个关于人从黑暗走向光明 ,从无知走向有知 ,从被遗弃状态走向被拯救状态的神话。它最形象地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理想 :“光源”是理念论的终极实在 ;“灵魂转向”是理念论的基本原理。柏拉图为西方思想精心设计了一个“光源隐喻” ,它是对光明的一种理解 ,是理性自主独立的凯歌 ,其核心是对“永恒在者”的“光源化”。西方现代文明之“根”一直可以回溯到柏拉图的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寓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洞穴喻 光源隐喻 灵魂转向
下载PDF
困境囚徒与光明使者——柏拉图“洞穴喻”的伦理探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冯昊青 胡祎赟 《红河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3-15,23,共4页
柏拉图“洞穴喻”形象地说明了世界有可感领域和可知领域两个部分。可感领域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可知领域是“善的理念”的世界。柏拉图“洞穴喻”的伦理内涵表现在:要达到对“善的理念”的把握,灵魂要发生一系列转向,最终回到它的本... 柏拉图“洞穴喻”形象地说明了世界有可感领域和可知领域两个部分。可感领域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可知领域是“善的理念”的世界。柏拉图“洞穴喻”的伦理内涵表现在:要达到对“善的理念”的把握,灵魂要发生一系列转向,最终回到它的本真状态。柏拉图“洞穴喻”给我们的伦理启示:真正能够达到对理念把握的人是很少的,这不仅需要伟大的心灵智慧,更需要承担人类责任的巨大勇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洞穴喻" 灵魂转向 理念论
下载PDF
解读《独角兽》:在偶然世界里对真和善的求索 被引量:7
9
作者 何伟文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5-51,共7页
《独角兽》是被文学批评家研究得最细致的小说之一 ,为他们“在意思中发现意思提供了狩猎场”。解读《独角兽》的关键是柏拉图的洞喻。小说是对洞喻的评论 ,默多克在小说中通过构建“现实世界”、盖兹堡和雷德斯等三个世界 ,艺术化地演... 《独角兽》是被文学批评家研究得最细致的小说之一 ,为他们“在意思中发现意思提供了狩猎场”。解读《独角兽》的关键是柏拉图的洞喻。小说是对洞喻的评论 ,默多克在小说中通过构建“现实世界”、盖兹堡和雷德斯等三个世界 ,艺术化地演绎了在相对和偶然的世界里对真和善等绝对概念的求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偶然 文学批评家 解读 现实世界 相对 柏拉图 绝对 演绎 艺术化
下载PDF
柏拉图“洞穴隐喻”解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万娟娟 《天中学刊》 2015年第6期55-59,共5页
《理想国》对正义问题的探讨是逐级展开的,其中"洞穴隐喻"的提出可谓是全篇的核心和高潮。"洞穴隐喻"描绘了一个上升和下降的过程,所代表的寓意是作者对于理想国的建构和对于正义问题的认知达到了一个新的哲学高度... 《理想国》对正义问题的探讨是逐级展开的,其中"洞穴隐喻"的提出可谓是全篇的核心和高潮。"洞穴隐喻"描绘了一个上升和下降的过程,所代表的寓意是作者对于理想国的建构和对于正义问题的认知达到了一个新的哲学高度,触及了政治和哲学的关系问题。通过对囚徒困境的解释,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思想也得到了鲜明的阐释。"洞穴隐喻"是哲人王关于教育问题的序篇,伴随其间的还包括对自由、解放、善的理念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国》 柏拉图 洞穴隐喻 二元论 上升 下降
下载PDF
柏拉图为什么需要另一个世界?——舍斯托夫对柏拉图哲学的存在主义解释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凤林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11,共7页
舍斯托夫从存在哲学的视角,关注柏拉图关于超验世界、洞穴比喻、精神视力、死亡练习等主题。超验世界之所以必要是为了与现实世界的必然性做斗争;洞穴比喻对"清楚明白"的理性主义真理标准提出质疑;精神视力要超越肉体,在生命... 舍斯托夫从存在哲学的视角,关注柏拉图关于超验世界、洞穴比喻、精神视力、死亡练习等主题。超验世界之所以必要是为了与现实世界的必然性做斗争;洞穴比喻对"清楚明白"的理性主义真理标准提出质疑;精神视力要超越肉体,在生命的边界寻求真理,使哲学思考成为"死亡练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验世界 精神视力 洞穴比喻
下载PDF
金庸小说中的山洞意象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言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27-130,共4页
金庸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山洞意象。对于金庸小说,山洞首先具有一种叙事意义,并通过小说主人公侠客的生命和武功两个重要方面得以具体呈现。山洞的第二重意义是对小说读者的娱乐意义,它是构成审美快感的常用叙事元素。在深层次上,山洞其... 金庸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山洞意象。对于金庸小说,山洞首先具有一种叙事意义,并通过小说主人公侠客的生命和武功两个重要方面得以具体呈现。山洞的第二重意义是对小说读者的娱乐意义,它是构成审美快感的常用叙事元素。在深层次上,山洞其实是一种道德隐喻,借助小说中作为正义化身的侠客传达出善有善报的道德训诫。在更深层次上,山洞作为道家文化的典型象征符号,是为了解决儒家道德精神对侠客身心的双重伤害而广泛存在于小说文本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庸小说 山洞 道德隐喻 道家文化 象征符号
下载PDF
艾丽丝·默多克为什么要为柏拉图辩护 被引量:1
13
作者 岳国法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7期56-58,共3页
通过重新阐释柏拉图的洞穴喻,艾丽丝·默多克对隐喻中所蕴含的人作为认知主体与被看"客体"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以此来批评现代道德哲学对于人的道德现实状况描述的不足;与此同时,默多克对"善"的"... 通过重新阐释柏拉图的洞穴喻,艾丽丝·默多克对隐喻中所蕴含的人作为认知主体与被看"客体"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以此来批评现代道德哲学对于人的道德现实状况描述的不足;与此同时,默多克对"善"的"现实化"描述肯定了它对于处理"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并且为当代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艾丽丝·默多克 洞穴喻
下载PDF
柏拉图思想中的光与看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秉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41,共6页
柏拉图是光的形而上学和视觉中心主义的开启者,《理想国》中的"日光喻"、"洞喻"、"线喻"都可以用光和看的逻辑线索贯通。光架通了看者和被看者之间的桥梁,而看使光的功能得以实现。不同的光照决定了人的... 柏拉图是光的形而上学和视觉中心主义的开启者,《理想国》中的"日光喻"、"洞喻"、"线喻"都可以用光和看的逻辑线索贯通。光架通了看者和被看者之间的桥梁,而看使光的功能得以实现。不同的光照决定了人的不同认知层次和意识境界,自然之光对应于目视,而性灵之光对应于心观,目视看外物,心观观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喻 洞喻
下载PDF
洞穴之喻与认知方式辨疑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光顺 顾玉平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5-129,共5页
人的认识的来源和正确性保证问题历来是哲学学者关注的问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分别提出了从观念到物和从物到观念的两种认识路径来确保人们获得真知的可能性。马克思完成了对两者的超越。
关键词 认识的来源 正确性保证 洞穴之喻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从柏拉图“洞穴隐喻”角度解析我国教育弊病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竹梅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年第4期48-51,共4页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意蕴深刻的"洞穴隐喻",其实质可从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灵魂的转向、善的理念的获得以及哲学王的培养进行理解和把握。这个隐喻为反思我国教育的弊病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在此基础上从家庭、学校、社...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意蕴深刻的"洞穴隐喻",其实质可从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灵魂的转向、善的理念的获得以及哲学王的培养进行理解和把握。这个隐喻为反思我国教育的弊病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在此基础上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洞穴隐喻 我国教育 弊病 反思
下载PDF
越过边境去立法——柏拉图《理想国》的一个注脚
17
作者 周红阳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10,共4页
在《理想国》描述的洞穴比喻中,隐含了哲人/真理为民众/意见立法的复杂关系。哲人/真理之所以要跨越本身的边界去为民众/意见立法,而不是隐匿自身、远离民众/意见,是由于民众/意见正是哲人/真理之得以成为哲人/真理的前提条件。哲人/真... 在《理想国》描述的洞穴比喻中,隐含了哲人/真理为民众/意见立法的复杂关系。哲人/真理之所以要跨越本身的边界去为民众/意见立法,而不是隐匿自身、远离民众/意见,是由于民众/意见正是哲人/真理之得以成为哲人/真理的前提条件。哲人/真理必须进入民众/意见的世界,否则就根本不可能有关于哲人/真理的任何意义。哲人立的法就是要民众通过一定的规矩去发现自然正确,在朝圣的路途之中对于真正的思敞开大门,发现、显示自身的所是并揭示存在。法律正是民众“成人”的法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比喻 哲人 真理 民众 意见 立法
下载PDF
柏拉图哲学王思想探析——从囚徒的境遇看王者的风范
18
作者 李海峰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35-40,共6页
"哲学王"思想是柏拉图思想体系中关于政治哲学的核心学说,是柏拉图在城邦失序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改造城邦、建立理想国家的一次伟大尝试。该学说强调王者要用哲学思维和知识去统摄政治,从而引导国家健康、有序发展。而对洞穴比... "哲学王"思想是柏拉图思想体系中关于政治哲学的核心学说,是柏拉图在城邦失序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改造城邦、建立理想国家的一次伟大尝试。该学说强调王者要用哲学思维和知识去统摄政治,从而引导国家健康、有序发展。而对洞穴比喻的解读就是以形象生动的方式来表达哲学王统治下的社会所独有的人文精神和价值。深度挖掘和分析该学说,将更全面、更系统地呈现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将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王 囚徒 洞穴喻 理念 可见世界
下载PDF
现代上海女作家文本中的“娜拉出走”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冷 《保定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73-75,共3页
易卜生作品中娜拉的出走是女性主动选择的结果,而苏青和潘柳黛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出走多少有些不情愿,女性本无意抛弃孩子,作品也因此摒除了更多的理想主义色彩,这也是男性文本和女性文本的差异。女性从父母主宰的旧家庭出走隶属于知识分... 易卜生作品中娜拉的出走是女性主动选择的结果,而苏青和潘柳黛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出走多少有些不情愿,女性本无意抛弃孩子,作品也因此摒除了更多的理想主义色彩,这也是男性文本和女性文本的差异。女性从父母主宰的旧家庭出走隶属于知识分子为了追求真理而离家这一模式,只是出走由男性变成了女性而已;邢禾丽则描绘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娜拉出走"。离家是男性知识分子寻找真理的一种方式但不一定是女性寻求幸福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青 潘柳黛 邢禾丽 娜拉出走 洞穴喻
下载PDF
真理的修复术:海德格尔的真理观
20
作者 缪羽龙 《台州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74-77,共4页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史上对真理的理解发生过一次倒转,使原本表示去蔽之意的真理/aletheia失去了原来的意思,成为一个固定的行为、一种轨范性的态度和超感性的东西。这一过程可以称为对现代意义上的真理的"发现"。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史上对真理的理解发生过一次倒转,使原本表示去蔽之意的真理/aletheia失去了原来的意思,成为一个固定的行为、一种轨范性的态度和超感性的东西。这一过程可以称为对现代意义上的真理的"发现"。海德格尔对真理的源初含义进行了修复,通过对柏拉图的洞穴隐喻的现象学阐释重新发现了alethe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真理 柏拉图 洞穴隐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