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 between celiac artery variation and number of lymph nodes dissection in gastric cancer surgery 被引量:4
1
作者 Guang-Chuan Mu Yuan Huang +4 位作者 Zhi-Ming Liu Zhi-Bai Chen Xiang-Hua Wu Xin-Gan Qin Yan-Jun Ze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 SCIE CAS 2019年第6期499-508,共10页
BACKGROUND Radical D2 lymphadenectomy for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as a standard procedure has gained global consensus. Mounting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s dissection directly affects the prognos... BACKGROUND Radical D2 lymphadenectomy for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as a standard procedure has gained global consensus. Mounting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s dissection directly affects the prognosis and recurrence of gastric cancer. Our previous study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obvious lymph node around the abnormal hepatic artery derived from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AIM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liac artery variation and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s dissection in gastric cancer surgery. METHODS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data of 421 patients treated with radical D2 lymphadenectom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of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s dissection between the celiac artery variation group and the normal vessels group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prognosis were analyzed. RESULTS Celiac artery variation was found in 110 patients, with a variation rate of 26.13%. Celiac artery variation, tumor staging, and Borrmann typing were factors that affected lymph node clearance in gastric cancer, and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s dissection in patients with celiac artery vari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of non-variant groups (P < 0.05).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urvival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Univariate and multiple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celiac artery variation was not a prognostic factor for gastric cancer (P > 0.05). Tumor staging,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nd positive lymph node ratio were prognostic factors for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all P < 0.05). CONCLUSION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s dissection in patients with celiac artery variation was reduced, but there was no obvious effect on prognosis. Therefore, lymph nodes around the abnormal hepatic artery may not need to be dissected in radical D2 lymphadenectom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ic cancer celiac artery VARIATION lymphADENECTOMY NUMBER of lymph nodes Prognosis
下载PDF
Mesenteric lymph node cavitation syndrome
2
作者 Hugh James Freema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4期2991-2993,共3页
The mesenteric lymph node cavitation syndrome consists of central necrosis of mesenteric lymph nodes and may occur with either celiac disease or a sprue-like intestinal disease that fails to respond to a gluten-free d... The mesenteric lymph node cavitation syndrome consists of central necrosis of mesenteric lymph nodes and may occur with either celiac disease or a sprue-like intestinal disease that fails to respond to a gluten-free diet. Splenic hypofunction may also be present. The cause is not known but its development during the clinical course of celiac disease is usually indicative of a poor prognosis for the intestinal disorder, a potential for signif icant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sepsis and malignancy, particularly T-cell lymphoma, and signif icant mortality. Modern abdominal imaging modalities may permit earlier detection in celiac disease so that earlier diagnosis and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its pathogenesis may res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enteric lymph node celiac disease Yersinia infection TUBERCULOSIS Kikuchi disease Hyposplenism lymphOMA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诊断子宫内膜癌患者肌层浸润和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分析
3
作者 祁红琳 郑岚枫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27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子宫内膜癌患者肌层浸润和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开展术前MRI检查,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子宫内膜癌患者肌层浸润和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开展术前MRI检查,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MRI检查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以及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结果:MRI检查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的诊断准确性为90.63%(58/64),低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MRI灵敏度为92.45%(49/53),特异度为91.43%(32/35),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对子宫内膜癌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为82.81%(53/64),灵敏度为76.47%(13/17),特异度为85.11%(40/47),低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判定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在盆腹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准确性较低,故在实际诊断时,应与其他诊断方法联合应用,提高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磁共振成像 盆腹腔淋巴结转移 肌层浸润
下载PDF
CT引导下穿入淋巴结内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癌性腹痛 被引量:15
4
作者 席芊 王培军 +5 位作者 尚鸣异 马骏 陆影 黄宗良 唐俊军 高晓龙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86-388,共3页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入淋巴结内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对伴有后腹膜淋巴结广泛肿大、融合,并侵犯、包裹腹腔神经丛的顽固性癌性腹痛的止痛效果。方法 104例晚期癌症患者,均有严重的上腹部疼痛、伴有后腹膜淋巴结广泛肿大,并融合成团块状...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入淋巴结内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对伴有后腹膜淋巴结广泛肿大、融合,并侵犯、包裹腹腔神经丛的顽固性癌性腹痛的止痛效果。方法 104例晚期癌症患者,均有严重的上腹部疼痛、伴有后腹膜淋巴结广泛肿大,并融合成团块状。采用过麻醉类止痛药治疗,效果均不佳。应用CT引导下穿入淋巴结内无水乙醇阻滞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即刻,2周,1、2、3和4个月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100%、100%、100%、98.0%、96.9%、92.6%。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对伴有后腹膜淋巴结广泛肿大,融合成块,并侵犯、包裹腹腔神经丛的顽固性癌性腹痛患者,采用穿入淋巴结内阻滞疗法,可取得较好的止痛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顽固性 无水乙醇 腹腔神经丛 阻滞 淋巴结
下载PDF
腹腔神经节和主动脉肾节寻找及辨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蔡昌平 谢兴国 +3 位作者 王祎 李成军 赵琼惠 张小明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年第5期292-293,共2页
目的为科研、教学和标本制作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节提供寻找和辨认方法。方法对75具成年尸体标本的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节进行解剖,通过组织学鉴定神经节和淋巴结,通过CT、MRI扫描和断层观察其位置。结果对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节的... 目的为科研、教学和标本制作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节提供寻找和辨认方法。方法对75具成年尸体标本的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节进行解剖,通过组织学鉴定神经节和淋巴结,通过CT、MRI扫描和断层观察其位置。结果对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节的寻找方法进行描述。结论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节与淋巴结的区别可通过手触摸组织的硬度,相连的纤维状结构是否坚韧,是否有内脏大神经或内脏小神经与神经节相连进行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神经节 主动脉肾节 腹腔淋巴结 腰淋巴结
下载PDF
腹腔淋巴结影像断层解剖学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蔡昌平 谢兴国 +4 位作者 李成军 张小明 赵琼慧 曾南林 黄小华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年第4期261-262,共2页
目的为腹腔淋巴结的临床诊断提供断层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对6具尸体标本的上腹部横断层、CT、MRI扫描图像进行观察,观察腹腔淋巴结的位置,测量其横断面矢径和横径,辨认在MRI、CT扫描图像中的腹腔淋巴结。结果共观察到8个腹腔淋巴结,单... 目的为腹腔淋巴结的临床诊断提供断层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对6具尸体标本的上腹部横断层、CT、MRI扫描图像进行观察,观察腹腔淋巴结的位置,测量其横断面矢径和横径,辨认在MRI、CT扫描图像中的腹腔淋巴结。结果共观察到8个腹腔淋巴结,单具标本腹腔淋巴结的数目有1~2个;其横断面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矢径为(5.27±2.18)mm,横径为(2.35±1.12)mm,组织疏松较软,横断面上可见管腔断面;在MRI扫描图像上能被清晰分辨,在尸体标本的CT扫描图像上与周围结构界线不清。结论腹腔淋巴结与腹腔神经节的鉴别,在断面标本中可通过观察组织是否致密,有无管腔断面进行确定;在CT、MRI扫描图像上主要根据他们的位置关系进行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淋巴结 断层解剖 影像解剖
下载PDF
关于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系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董运厚 徐世杰 李玉兰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96-99,共4页
在实体镜下解剖了86具新生儿和婴儿尸体,详细观察了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淋巴系,并将其中淋巴结划分为10组.各组淋巴结分别接受出自肝门部的浅、深淋巴管。最后,诸淋巴结组中的门静脉后淋巴结和肝总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向下行,组成腹腔淋巴干... 在实体镜下解剖了86具新生儿和婴儿尸体,详细观察了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淋巴系,并将其中淋巴结划分为10组.各组淋巴结分别接受出自肝门部的浅、深淋巴管。最后,诸淋巴结组中的门静脉后淋巴结和肝总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向下行,组成腹腔淋巴干丛,再向下续于肠淋巴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系 十二指肠 解剖学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癌性腹痛 被引量:3
8
作者 史昌乾 张硕 +2 位作者 廖威 朱江 赵岩 《武警医学》 CAS 2012年第12期1068-1071,共4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淋巴结内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对晚期顽固性癌性腹痛的止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35例后腹膜广泛淋巴结肿大,并融合成团块状的晚期癌症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腹前壁穿刺行淋巴结内腹腔神经丛无水乙醇阻滞术,记录患者术...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淋巴结内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对晚期顽固性癌性腹痛的止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35例后腹膜广泛淋巴结肿大,并融合成团块状的晚期癌症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腹前壁穿刺行淋巴结内腹腔神经丛无水乙醇阻滞术,记录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吗啡摄入量和不良反应。结果 35例术后第2、4、8、12周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97.14%、91.18%、84.37%、73.33%,术后不同时间有效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2周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吗啡摄入量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对晚期后腹膜广泛淋巴结肿大并融合成团块状的顽固性癌性腹痛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腹前壁途径淋巴结内腹腔神经丛阻滞疗法,镇痛效果确切,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超声 无水乙醇 腹腔神经丛 阻滞术 淋巴结
下载PDF
彩超对肝门区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的临床研究
9
作者 肖雨雄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3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 探讨彩超对肝门区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8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门区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患者的二维超声图像及彩色多谱勒检测结果.结果81例患者中恶性淋巴结肿大63例,良性淋巴结肿大18例.良恶性淋巴结... 目的 探讨彩超对肝门区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8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门区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患者的二维超声图像及彩色多谱勒检测结果.结果81例患者中恶性淋巴结肿大63例,良性淋巴结肿大18例.良恶性淋巴结肿大在数目、分布、大小、纵横比、边界、皮质回声等方面差异小.肿大淋巴结的血流信号检出率较低(35.8%),如检出血流信号,则良恶性淋巴结的动脉频谱、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有显著差异.结论二维超声对肝门区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检出有重要意义,而彩色多谱勒对其良恶性鉴别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超 肝门区 腹主动脉旁 淋巴结肿大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健脾化瘀方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89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杨红蓉 郭培京 +4 位作者 张娜 于斌 杨青峰 韩俊丽 肖晶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03-505,共3页
目的观察健脾化瘀方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176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9例和对照组87例,治疗组采用健脾化瘀方结肠滴注后改口服治疗,对照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双嘧达莫片、匹多莫德分散片,... 目的观察健脾化瘀方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176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9例和对照组87例,治疗组采用健脾化瘀方结肠滴注后改口服治疗,对照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双嘧达莫片、匹多莫德分散片,两组均连续治疗半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腹腔淋巴结、T细胞亚群(CD4+、CD8+)、D-二聚体值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D-二聚体升高85例,对照组升高81例,治疗后两组均恢复正常。两组患者治疗后21、90、180d腹腔淋巴结B超增大例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同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180d两组患者CD4+、CD4/CD8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同时间CD4+、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健脾化瘀方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疗效确切,其机制与迅速缓解患者高凝状态,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化瘀方 腹型过敏性紫癜 淋巴结 T细胞亚群 D-二聚体
原文传递
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构建及其转移概率的风险亚组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强明 张国庆 +4 位作者 侯志超 刘旭东 刘天阳 赵松 李向楠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37-643,共7页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构建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并进行转移概率的风险亚组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9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43例行胸腹腔镜食管...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构建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并进行转移概率的风险亚组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9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43例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治疗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59例,女184例;中位年龄为64岁,年龄范围为41~81岁。基于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其校正曲线和决策曲线,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采用一致性指数评估。根据列线图模型对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预测的总分进一步行递归分割分析,构建决策树模型对患者进行风险亚组分析。观察指标:(1)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情况。(2)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3)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4)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决策树模型的构建及转移概率的风险亚组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经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后,应用RStudio 3.4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1)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情况:443例患者中,89例发生腹腔淋巴结转移,腹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0.09%(89/443)。(2)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置、肿瘤长度、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学T分期、神经侵犯、脉管侵犯和胸部淋巴结转移是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χ2=12.177,Z=-2.754,-4.218,-4.254,χ2=3.908,33.025,30.38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置、脉管侵犯和胸部淋巴结转移是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2.165,3.442,2.876,95%可信区间为1.380~3.396,1.787~6.633,1.631~5.071,P<0.05)。(3)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应用多因素分析结果筛选指标,包括肿瘤位置、脉管侵犯和胸部淋巴结转移,构建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列线图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846。校正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概率与实际淋巴结转移概率吻合度较高。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概率阈值为0.001~0.819时,应用该列线图预测模型有较好收益。(4)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决策树模型的构建及转移概率的风险亚组分析:决策树模型根据腹腔淋巴结转移概率将患者分为6个风险亚组:A组,无脉管侵犯+胸部淋巴结无转移;B组,无脉管侵犯+胸部淋巴结转移1~3枚;C组,无脉管侵犯+胸部淋巴结转移≥4枚;D组,脉管侵犯+胸部淋巴结转移0~2枚+肿瘤位于胸上段或胸中段;E组,脉管侵犯+胸部淋巴结转移0~2枚+肿瘤位于胸下段;F组,脉管侵犯+胸部淋巴结转移≥3枚。A组为低危组,腹腔淋巴结转移概率为11%;B和D组为中低危组,腹腔淋巴结转移概率分别为27%和21%;C和E组为中高危组,腹腔淋巴结转移概率分别为56%和55%;F组为高危组,腹腔淋巴结转移概率为80%。结论肿瘤位置、脉管侵犯和胸部淋巴结转移是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脉管侵犯对腹腔淋巴结转移影响最大,胸部淋巴结转移数目次之,而肿瘤位置最小。构建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列线图预测模型及决策树模型可将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概率分为6个风险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癌 腹腔淋巴结转移 胸部淋巴结转移 脉管侵犯 预测模型 危险因素 风险分层
原文传递
腹腔神经丛毁损单独或联合腹膜后转移淋巴结注射治疗胰腺癌相关疼痛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5
12
作者 谢广伦 郭大鹏 +3 位作者 刘畅 吴官鸿 陈昊 李志刚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57-362,共6页
目的分析胰腺癌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在CT引导下行腹腔神经丛毁损或腹腔神经丛毁损联合腹膜后肿大淋巴结无水乙醇注射治疗(简称联合治疗)胰腺癌相关疼痛的止痛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87例因... 目的分析胰腺癌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在CT引导下行腹腔神经丛毁损或腹腔神经丛毁损联合腹膜后肿大淋巴结无水乙醇注射治疗(简称联合治疗)胰腺癌相关疼痛的止痛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87例因上腹痛控制不佳入院的胰腺癌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A组(n=48),在CT引导下行腹腔神经丛毁损治疗;B组(n=139),在CT引导下行联合治疗。分别比较手术前、手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的止痛效果、吗啡应用剂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口服吗啡剂量分别为(107±34)、(65±23)、(35±12)、(48±18)、(81±25)mg,B组患者分别为(112±37)、(53±17)、(27±14)、(42±16)、(63±20)mg;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以及3个月口服吗啡剂量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1周A组疼痛治疗有效率和优良率分别为83.3%和60.4%,B组分别为95.7%和75.5%;术后1个月A组分别为71.7%和45.6%,B组分别为89.0%和67.6%;术后3个月A组分别为48.6%和25.7%,B组分别为72.6%和47.0%;与A组相比,B组疼痛治疗有效率和优良率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术前相比,A组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术后1 d、1周、1个月以及3个月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后1 d相比,A组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B组术后1周、1个月以及3个月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后1周相比,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恶心呕吐发生率有所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术后1个月相比,A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恶心呕吐发生率有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一过性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腹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 d内发生率最高,一般在术后7 d内基本恢复。结论两种方案均可有效缓解胰腺癌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疼痛,降低吗啡用量。联合治疗的有效率和优良率更高,术后应用吗啡剂量更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淋巴结 腹腔丛 疼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