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avy metals in surficial sediments of the central Bohai Sea:their distribution,speciation and sources 被引量:7
1
作者 LIU Ming FAN Dejiang +2 位作者 LIAO Yongjie CHEN Bin YANG Zuoshe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9期98-110,共13页
The semi-enclosed Bohai Sea has received large amount of pollutants from surrounding rivers and sewage channels along the densely populated and industrializing Bohai coasts,as well as the offshore oil exploration in t... The semi-enclosed Bohai Sea has received large amount of pollutants from surrounding rivers and sewage channels along the densely populated and industrializing Bohai coasts,as well as the offshore oil exploration in the sea.The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s copper,cobalt,nickel,zinc,lead,chromium and cadmium in 25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from the central Bohai Sea are obtained by ICP-MS analysis.The speciation of these heavy metals is extracted and their distribution,fractionation,pollution status and sources are presented.High concentrations of copper,cobalt,nickel,zinc and chromium are found in the sediments off the coastal area of the Bohai Bay and the central Bohai Sea mud,whil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admium and lead are found in the sediments in the whole study area.The residual fraction is the dominant form of copper,cobalt,nickel,zinc and chromium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while cadmium and lead have large proportions in the nonresidual fractions.The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shows that the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are unpolluted with respect to the heavy metals of cobalt,nickel and chromium and unpolluted to moderately polluted with respect to copper,zinc,cadmium and lead.Cobalt,nickel and chromium mainly have natural origin and their concentrations significantly vary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ediments.The contents of copper,zinc,lead and especially cadmium in sediments are suggested to be influenced by pollutants of human activities.The heavy metal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at most sampling stations are mainly come from the Huanghe River; the heavy metals in the sediments in the northernmost part of the study area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sediment from the Luanhe River; while in the Bohai Bay and the central region they were affected by the sediment from the Haihe River and aerosol depo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metal central bohai sea SPECIATION environment quality source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and Protection of Fishery Resources in the Middle of Bohai Sea
2
作者 Ruijia Zhou Xiao Liu +3 位作者 Yiting Liu Mengmeng Bao Beibei Sun Xiaoyuan Du 《Journal of Fisheries Science》 2021年第2期12-18,共7页
In May and October 2017,12 stations were set up in the Central Bohai Sea for fishery resources investig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many dominant species in this area,and the inshore fishery resources are hig... In May and October 2017,12 stations were set up in the Central Bohai Sea for fishery resources investig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many dominant species in this area,and the inshore fishery resources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pen sea because of the abundant nutrients from land,the high density of zooplankton and the food of swimming animals.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fishery resources in the Central Bohai Sea,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propaganda,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fishing,and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marine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shery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central bohai sea
下载PDF
渤中浅滩对渤海夏季底层冷水带的影响
3
作者 姜贺 郑鹏 陈学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本文基于有限体积海洋模式(Finite 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FVCOM),模拟了2016年夏季渤海温度场的三维结构,准确刻画了夏季渤海底层以渤中浅滩为暖中心,四周被冷水包围的温度分布特征(渤海夏季底层冷水带),再现了渤海夏季底层“非... 本文基于有限体积海洋模式(Finite 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FVCOM),模拟了2016年夏季渤海温度场的三维结构,准确刻画了夏季渤海底层以渤中浅滩为暖中心,四周被冷水包围的温度分布特征(渤海夏季底层冷水带),再现了渤海夏季底层“非对称双中心冷水”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保守物质示踪实验以及拉格朗日粒子追踪实验分析了渤海夏季底层冷水带的来源;通过地形实验分析了渤海夏季底层冷水带的形成机制,讨论了渤中浅滩对渤海夏季底层冷水带的影响。结果表明,渤海夏季底层冷水带中的低温水主要为渤海冬季残留冷水,北黄海冷水入侵也对其有一定贡献;渤中浅滩水深较浅、四周较深的地形差异是形成渤海夏季底层冷水带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底层冷水带 渤中浅滩 地形实验 海洋模式 渤海
下载PDF
渤海中部海浪的同步观测与数值预报检验
4
作者 尹汉军 谢波涛 +2 位作者 黄必桂 王志翔 尹训强 《海岸工程》 2023年第2期131-139,共9页
利用2021年6月20日至7月23日在渤海中部海域2个站位开展的海浪同步观测实验获取的实测海浪资料,分析了该海域夏季的海浪统计特征,并利用该资料对渤海海域的海浪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表明:观测海域2个站位的海浪要素整体趋势... 利用2021年6月20日至7月23日在渤海中部海域2个站位开展的海浪同步观测实验获取的实测海浪资料,分析了该海域夏季的海浪统计特征,并利用该资料对渤海海域的海浪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表明:观测海域2个站位的海浪要素整体趋势相似,海浪的主波向为SE-SSE向,跨零周期基本在5s以内,观测的有效波高最大约2m,2个站位出现最大波高的波向均为SE向,观测期间经历了2次明显的起浪过程,2个站位的有效波高在起浪过程中出现了差异,这可能与风区有关。通过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对比检验,表明在观测位置处的模拟效果良好,海浪特征参数的整体变化趋势与观测相符,预报数据可为海上工程作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中部 海浪 同步观测 数值预报
下载PDF
渤海中部网采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 被引量:15
5
作者 孙雪梅 徐东会 +6 位作者 夏斌 崔正国 曲克明 江涛 赵俊 陈聚法 陈碧鹃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9-27,共9页
利用2013年5月、7月、11月和12月渤海中部41个站位的4次综合海上调查所获资料,分析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42属87种。其中,硅藻门33属72种,甲藻门9属15种,金藻门1属1种。渤海中部浮游植物优势种多为硅藻... 利用2013年5月、7月、11月和12月渤海中部41个站位的4次综合海上调查所获资料,分析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42属87种。其中,硅藻门33属72种,甲藻门9属15种,金藻门1属1种。渤海中部浮游植物优势种多为硅藻,部分甲藻也表现为优势类群。与历史资料比较发现,主要优势种发生了演替现象,往年优势种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本次调查并未出现,斑点海链藻(Thalassiosira punctigera)首次以优势种出现,浮游甲藻的优势地位与往年相比日趋明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5月、7月、11月和12月平均为200.14×10^4、16.32×10^4、7.43×10^4、12.77×10^4 cell/m^3,与同期历史资料相比,5月偏高,这与萎软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的暴发有关,其他月份相对比较稳定。其群落结构特征中的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呈现7月〉11月〉5月〉12月的趋势。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相关度较高的环境因子是无机氮、磷酸盐、石油烃和N/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中部 浮游植物 优势种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渤海中部沉积物铅来源的同位素示踪 被引量:7
6
作者 刘明 范德江 +2 位作者 郑世雯 田元 张爱滨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47,共12页
本研究对渤海中部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Pb的含量和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其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物质来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Pb的含量为14.54×10^-6~59.42×10^-6,其含量在渤海湾近岸、黄河口附近、研究区的东北部较高... 本研究对渤海中部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Pb的含量和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其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物质来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Pb的含量为14.54×10^-6~59.42×10^-6,其含量在渤海湾近岸、黄河口附近、研究区的东北部较高,而在研究区的中部和渤海湾北部含量较低;Pb同位素207Pb/206Pb的值为0.834 1~0.848 9,208Pb/206Pb的值为2.082 8~2.098 0。岩心沉积物中Pb含量、同位素组成与表层沉积物相似,整体上较为稳定,但在1990s以来呈现增大的趋势。渤海中部沉积物中Pb以自然来源为主,黄河沉积物是其主要物质来源,但渤海湾北端则与滦河源物质或沿岸侵蚀相关;人类活动影响主要出现在1990s以后,与中国含Pb矿石的燃烧等工业活动相关,但影响微弱,仅在黄河口西北近岸海域、渤海湾等个别站位得到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同位素 沉积物 来源 渤海中部 人类活动
下载PDF
渤海海域中部古近系深埋藏湖相高孔隙度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1
7
作者 吕正祥 宋修章 +3 位作者 张健 卿元华 齐玉民 金晓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17,共8页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中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育湖相高孔隙度白云岩储层,准确预测高孔白云岩储层的分布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大意义。为此,选取石臼坨凸起沙河街组(E2s)碳酸盐岩储层薄片,进行岩石矿物学、偏光显微镜、荧光、扫描电镜、...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中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育湖相高孔隙度白云岩储层,准确预测高孔白云岩储层的分布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大意义。为此,选取石臼坨凸起沙河街组(E2s)碳酸盐岩储层薄片,进行岩石矿物学、偏光显微镜、荧光、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综合分析,确定了高孔白云岩的岩石类型、成岩作用和储集空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高孔白云岩储层主要是生屑云岩,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原生孔和生物体腔孔为主,成岩作用的主要特征为压实作用弱,发育衬垫白云石。进一步利用同位素地质温度、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等确定了自生矿物的形成时期,再以显微荧光观察结合包裹体激光拉曼烃类检测技术,获得了烃类充注的期次。结论认为,沙河街组高孔白云岩储层发育具有3大主控因素:(1)高能沉积环境是高孔白云岩储层发育的基础;(2)渗流带—潜流带形成的早期衬垫白云石有效降低了机械压实对孔隙的破坏强度;(3)早期烃类充注有利于高孔白云岩储层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海海域中部 古近纪 深埋藏 白云岩 高孔隙度储集层 成因
下载PDF
渤海中部海域低氧区的发生记录 被引量:7
8
作者 江涛 徐勇 +7 位作者 刘传霞 张艳 丁东生 孙雪梅 陈聚法 陈碧鹃 赵俊 曲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共6页
2014年8月对渤海中部海域的水文(温度、盐度)、化学(溶解氧DO、营养盐和化学耗氧量COD)和生物要素(叶绿素a Chl-a)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该海域底层水体低氧(DO<3.0 mg/L)的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低氧区发生的关键因素。结果显... 2014年8月对渤海中部海域的水文(温度、盐度)、化学(溶解氧DO、营养盐和化学耗氧量COD)和生物要素(叶绿素a Chl-a)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该海域底层水体低氧(DO<3.0 mg/L)的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低氧区发生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底层水体DO浓度最小值为2.30 mg/L,低氧面积达1200 km^2,呈西北–东南走向。调查海域的西部和西南海域呈现出明显的温度层化,尤其在低氧区附近形成了一个表层与底层水体温度差(δT)>5℃的区域,δT最高值达到7.3℃。水体密度层化与温度层化特征相似,在低氧区附近形成了一个底表层密度差(δρ)>2 g/L的等值线闭合圈。温度层化是低氧产生的主要物理因素。表层水体COD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调查海域的西部,覆盖大部分的低氧海域。表层水体中的Chl-a(>4μg/L)和PO_4~3-P(>6μg/L)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调查海域的西南部,部分与低氧区重合。本研究可为探索渤海海域富营养化演变过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中部海域 溶解氧 低氧 富营养化
下载PDF
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潮流和余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徐珊珊 杨锦坤 +2 位作者 武双全 董明媚 苗庆生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8-134,共7页
利用2014年各月浮标观测得到的表层海流资料,对其进行调和分析,基于调和分析结果对渤海中部潮流和余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海中部大部分海域潮流性质属于不正规半日潮性质。渤海中部水深较浅,浅水分潮的影响不可忽略,其中M4分潮... 利用2014年各月浮标观测得到的表层海流资料,对其进行调和分析,基于调和分析结果对渤海中部潮流和余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海中部大部分海域潮流性质属于不正规半日潮性质。渤海中部水深较浅,浅水分潮的影响不可忽略,其中M4分潮的影响更为显著;潮流运动形式除西部和北部两个浮标点为往复流以外其余均是旋转流,旋转方向均为逆时针;渤海中部实测涨落潮流除最北端的2号浮标点较强以外,其他均小于75 cm/s。涨落潮流的强度较一致。渤海中部的余流除4号浮标点以外均为偏向北的流动,表层月均余流的季节变化不太明显。本文推测渤海中部环流的流动特征为顺时针。冬季渤海中部表层余流受制于风的作用,春、夏季某些区域余流受到风的影响较大,是潮汐余流和浅海风海流的合成。而靠近岸边的1号浮标点以潮余流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中部 潮流 余流 潮余流 风生流
下载PDF
渤海中部底质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质量 被引量:30
10
作者 刘明 张爱滨 +4 位作者 范德江 邓声贵 王亮 张喜林 赵全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9-290,共12页
对渤海中部底质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Cu、Pb、Zn、Cr、V、Ni的含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与国内外其他海域进行了对比,探讨了重金属来源,并对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发现,该区重金属元素Cu、Pb、Zn、Cr、V、Ni的平均含... 对渤海中部底质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Cu、Pb、Zn、Cr、V、Ni的含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与国内外其他海域进行了对比,探讨了重金属来源,并对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发现,该区重金属元素Cu、Pb、Zn、Cr、V、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2.50,24.26,64.27,59.66,67.91,30.57 g/g,重金属在海河口附近、渤海湾中部、渤海中部泥质区及辽东半岛沿岸的含量较高,而在研究区东部的渤中浅滩和渤海湾北部的含量较低.与国内外其他海域相比,研究区的重金属含量处于中等水平.重金属以自然来源为主,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生态危害评价法对研究区底质沉积物的环境质量评价表明:渤海湾北部和研究区东部的渤中浅滩污染程度较轻或者无污染;辽东半岛沿岸为轻度污染;海河口及天津沿岸、渤海湾中部、研究区中部泥质区为中度污染.污染元素主要是Pb,其次为Cr、Zn和V,而Cu和Ni的污染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环境质量评价 沉积物 渤海中部
下载PDF
渤海中部海域水体中Hg、As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茜 夏斌 +5 位作者 孙耀 陈聚法 张艳 曲克明 赵俊 崔正国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59,共6页
本研究分析了2013年5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12月(冬季)渤海中部海域表、中、底层海水中汞(Hg)、砷(As)两种元素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Hg的含量范围为0.0029–0.3926μg/L,平均含量为0.0676μg/L。从垂直分布来看,水体... 本研究分析了2013年5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12月(冬季)渤海中部海域表、中、底层海水中汞(Hg)、砷(As)两种元素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Hg的含量范围为0.0029–0.3926μg/L,平均含量为0.0676μg/L。从垂直分布来看,水体中Hg的含量呈现底层>中层>表层的变化特点;从四季的变化特点看,水体中Hg的含量呈现春季>冬季>秋季>夏季的变化规律,其中,仅有夏季表层水体达到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其余水体中Hg的含量均有超标现象发生。As的含量范围为0.65–10.83μg/L,平均含量为1.50μg/L,除夏季表层水体中的As含量较高外,水体中的As均呈现均匀的分布模式。从垂直分布来看,As在四季的平均含量均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且均未超出国家海水水质标准。研究表明,渤海中部海域水体中,As的含量均达到Ⅰ类水质标准(20μg/L),而Hg含量却频频超出Ⅰ类水质标准(0.05μg/L)或Ⅱ类水质标准(0.20μg/L)。渤海中部海域水质已经受到了重金属的污染,推测该现象主要源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中部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近年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聚法 赵俊 +6 位作者 过锋 曲克明 崔正国 孙雪梅 朱建新 丁东生 刘传霞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8-35,共8页
渤海封闭性强,水动力条件和自净能力较弱,其生态系统较为敏感和脆弱。2011年位于渤海中部的蓬莱19-3油田发生重大溢油事故,对渔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解和掌握该起溢油污染事故发生后渔业生态环境的变化状况,分别于2... 渤海封闭性强,水动力条件和自净能力较弱,其生态系统较为敏感和脆弱。2011年位于渤海中部的蓬莱19-3油田发生重大溢油事故,对渔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解和掌握该起溢油污染事故发生后渔业生态环境的变化状况,分别于2012-2014年在渤海中部海域进行了9个航次的生态环境跟踪调查。利用其中部分调查资料,作者对渤海中部活性磷酸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显示,(1)2012-2014年春季和夏季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秋、冬季部分海域已受到活性磷酸盐的污染。(2)不同季节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的平面分布趋势各异,垂直分布也存在季节差异。春季和夏季活性磷酸盐呈现由表层至底层递减的趋势,秋季和冬季接近呈垂直分布均匀状态。(3)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季节变化明显,其含量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冬季明显高于夏季。2014年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含量低于2013年,呈逐年降低趋势。(4)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时空变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营养盐的外源补充、内源再生和生物消耗是影响活性磷酸盐时空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磷酸盐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渤海中部海域
下载PDF
渤海中部海区水域夏季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9
13
作者 徐勇 曲克明 +2 位作者 赵俊 崔正国 夏斌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15,共8页
基于2012年夏季渤海中部海域21个站点的调查数据,采用内梅罗(Nemerow)指数、富营养指数(EI)和潜在富营养化法对渤海中部海域水体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内梅罗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对参与评价的酸碱度、溶解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 基于2012年夏季渤海中部海域21个站点的调查数据,采用内梅罗(Nemerow)指数、富营养指数(EI)和潜在富营养化法对渤海中部海域水体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内梅罗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对参与评价的酸碱度、溶解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耗氧量、石油类、重金属(Cu、Zn、Pb、Cd、Hg和As)等12项指标而言,表层、10 m层、底层受污染站位比例分别为57.1%、33.3%、23.8%。表层海水石油类浓度超标率为57.1%,10 m层水体超标率为42.9%,底层水体超标率为14.3%,石油类是主要污染因素。从分布位置看,受污染站位主要集中在调查区域的西南部,中部海域水质等级较高。海水环境质量呈现出由沿岸水域向中央海盆逐渐升高的趋势。渤海中部海域无明显富营养化状态,除表层13号站位外,表层、10 m层、底层海水富营养状态指数法EI均小于1,表现为贫营养级水平。绝大部分海域氮磷比值高于Redfield比值,但未呈现富营养化水平,无机氮浓度升高,活性磷酸盐浓度降低,渤海中部水域营养盐结构由氮限制向磷限制转变,已经开始转变成磷限制中度营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中部 水质 环境质量评价 富营养化
下载PDF
渤海中部郯庐断裂带的近期活动与渤海新近纪新生断裂 被引量:47
14
作者 高祥林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55-364,共10页
渤海中部的郯庐断裂带在平面上表现为不连续的几条北北东走向断层,地震反射剖面和钻探资料显示断层两侧沉积厚度的巨大差异,表明新近纪以来它们是在沉降运动背景下活动的具有大幅度倾滑位移的正断层,构成渤海盆地内凹陷与凸起的边界... 渤海中部的郯庐断裂带在平面上表现为不连续的几条北北东走向断层,地震反射剖面和钻探资料显示断层两侧沉积厚度的巨大差异,表明新近纪以来它们是在沉降运动背景下活动的具有大幅度倾滑位移的正断层,构成渤海盆地内凹陷与凸起的边界。这些断层在剖面上有一定弯曲和倾斜,向下延伸深度不超过10-12km。在此深度以上的地壳浅部,没有水平方向位移以及其它直接变形证据表明郯庐断裂带有走滑运动分量。从地震机制解得到的走滑断层运动反映渤海地区地壳深部的变形及相应的构造应力状态,与浅部残留的伸展构造应力同时存在。根据断裂力学分析,认为中新世末以来渤海浅层新近系内出现的大量近东西向小断裂可能是现代构造应力场作用的结果,与郯庐断裂带或其它基底老断裂没有继承性或派生的成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新生断裂 正断层 渤海中部
下载PDF
夏季渤海中部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8
15
作者 徐勇 江涛 +3 位作者 杨茜 崔正国 赵俊 曲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2-61,共10页
为了解渤海中部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于2013年8月采集了渤海中部海域34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检测了Pb、Cd、Hg、Cu、Zn和As 6种重金属的含量,分析了Pb、Cd、Cu和Zn 4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为了解渤海中部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于2013年8月采集了渤海中部海域34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检测了Pb、Cd、Hg、Cu、Zn和As 6种重金属的含量,分析了Pb、Cd、Cu和Zn 4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其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较低,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Ⅰ类标准的要求。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由近岸向中心海域降低的趋势。Cu、Zn和Pb含量空间变化趋势比较明显,靠近渤海湾海域重金属含量高,离岸距离越远,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Cd含量在靠近黄河入海海域最高,呈现自高值区向东西两边海域减小的趋势。各个站位的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程度较轻,单因子污染系数均值大小顺序为Pb>Cu>Zn>As>Cd>Hg;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都小于5,表现为低污染水平。除1号站位的Hg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为54.44之外,其他站位表层沉积物Hg、As、Cu、Zn、Pb和Cd的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i r小于40,范围为0.39~38.80,风险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Hg、Cd、As、Pb、Cu和Zn;其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小于150,范围为16.39~79.57。其中,1号站位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系数最高达到79.57。研究表明,此海域属于低潜在生态风险水平,风险指数高值区出现在唐山大清河口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中部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分布特征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下载PDF
渤海湾中部海底沉积物饱和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冉涛 张敏 +1 位作者 李双林 王建强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21-27,4-5,共7页
通过对渤海湾中部海域5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进行色谱-质谱(GC-MS)测定,探讨了其有机质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结果显示,样品正构烷烃呈双峰型分布,且后峰群奇碳优势明显,以及规则甾烷不对称的"V"字型分布,... 通过对渤海湾中部海域5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进行色谱-质谱(GC-MS)测定,探讨了其有机质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结果显示,样品正构烷烃呈双峰型分布,且后峰群奇碳优势明显,以及规则甾烷不对称的"V"字型分布,说明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的双重性,陆源高等植物占优,且研究区北部较其他区域陆源有机质输入强;沉积物有机质主要在微咸水海相还原环境下沉积;C31升藿烷22S/(22S+22R)和C29甾烷αββ/(ααα+αββ)等参数反映研究区沉积物达到成熟阶段,明显偏离了现代沉积物未熟-低熟的特征,表明可能有外来成熟有机质混入;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研究区北部成熟度较高,与物源空间分布一致,以及低碳数峰群普遍存在不可分离化合物(UCM)鼓包,说明北部遭受细菌微生物降解后的石油烃输入可能性较大,混入的石油烃可能与深部油气渗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中部 海底沉积物 生物标志化合物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渤海海域中西部地区气藏伴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丹 文志刚 +2 位作者 唐友军 宋换新 李浮萍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50-253,共4页
通过碳同位素与色谱质谱分析,探讨了渤海海域中西部地区气藏伴生油的碳同位素与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特征,依据4-甲基甾烷和伽马蜡烷含量,将气藏伴生油分为3类,再结合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气藏伴生油进行了油源研究。研究表明,气藏伴生... 通过碳同位素与色谱质谱分析,探讨了渤海海域中西部地区气藏伴生油的碳同位素与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特征,依据4-甲基甾烷和伽马蜡烷含量,将气藏伴生油分为3类,再结合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气藏伴生油进行了油源研究。研究表明,气藏伴生油多数属于高蜡油,补身烷分布一致,三环萜烷丰度较低,甾烷组成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但伽马蜡烷、4-甲基甾烷分布有差异。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气藏伴生油主要来源于沙河街组烃源岩,东下段烃源岩也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中西部地区 气藏伴生油 生物标志物 油源对比
下载PDF
中三角产业发展差距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温如春 狄强 刘晶晶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102-105,113,共5页
中三角是我国中部的一块区域,由湖北、湖南、江西3省组成。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比,中三角的产业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中对中三角产业发展的差距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缩小这些差距,以促进中... 中三角是我国中部的一块区域,由湖北、湖南、江西3省组成。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比,中三角的产业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中对中三角产业发展的差距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缩小这些差距,以促进中三角产业与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三角 长三角 珠三角 环渤海地区 产业发展
下载PDF
渤海湾中部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潜山的形成 被引量:9
19
作者 周琦杰 刘永江 +5 位作者 王德英 关庆彬 王光增 王宇 李遵亭 李三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7-160,共14页
渤海湾盆地是华北克拉通东部的晚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其东部为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经历了多期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叠加。目前对渤海湾地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期次划分及各期次构造运动的应力状态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潜山是盆地沉积... 渤海湾盆地是华北克拉通东部的晚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其东部为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经历了多期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叠加。目前对渤海湾地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期次划分及各期次构造运动的应力状态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潜山是盆地沉积之前就已形成的基岩古地貌山,后被新地层覆盖而成,潜山内幕所保留的先存断裂及潜山与上覆盖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为研究盆地构造运动提供了依据。本文以渤中19-6潜山构造为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结合相干剖面及钻井资料进行系统构造解析,建立渤中19-6潜山构造演化新模型,并探讨了华北克拉通东缘的区域构造演化。研究结果表明:(1)渤中19-6潜山构造西部以一系列S-N向雁列式正断层为界,断层东侧为隆起的渤中19-6潜山构造,西侧为低洼的沙南凹陷。古潜山最早形成于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形成如今以S-N向正断层为界的东隆西降的潜山构造格局;(2)渤中19-6潜山构造西部边界S-N向断裂以及上覆地层中存在的E-W向断裂为两侧大型走滑带间雁列式断裂构造,是该潜山构造储层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3)该潜山受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剪刀式闭合碰撞和古太平洋板块NNW向俯冲的多重影响,中生代以来,共经历了印支早期挤压隆起、印支晚期伸展改造、燕山早期左行压扭改造、燕山中期左行伸展改造、燕山晚期左行压扭改造、喜山期右行伸展埋藏6个阶段的发育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海海域中部 潜山 构造演化 中—新生代 沙南凹陷
下载PDF
莱州湾、渤海湾及渤海中央盆地沉积物岩芯地球化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周永芝 刘娟 《黄渤海海洋》 CSCD 1991年第2期54-59,共6页
本文对莱州湾、渤海湾、渤海中央盆地的海洋底质沉积环境进行了研宄,通过对17柱沉积物岩芯样品中Fe,Al,Mn,Ti的测定和分析,论述了四元素在底质表层沉积物中及在岩芯沉积物中的含量和分布规律,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渤海中央盆地Fe,Al,M... 本文对莱州湾、渤海湾、渤海中央盆地的海洋底质沉积环境进行了研宄,通过对17柱沉积物岩芯样品中Fe,Al,Mn,Ti的测定和分析,论述了四元素在底质表层沉积物中及在岩芯沉积物中的含量和分布规律,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渤海中央盆地Fe,Al,Mn,Ti的丰度值,为渤海环境背景值及环境背景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 渤海 盆地 沉积物 地球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