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Late Pleistocene activity of the eastern part of east Kunlun fault zone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被引量:9
1
作者 ZHANG JunLong REN JinWei +4 位作者 CHEN ChangYun FU JunDong YANG PanXin XIONG RenWei HU ChaoZh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439-453,共15页
The nearly EW-trending East Kunlun fault zone is the north boundary of the Bayan Har block.The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eastern end of its eastward extension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bin... The nearly EW-trending East Kunlun fault zone is the north boundary of the Bayan Har block.The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eastern end of its eastward extension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bing into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the east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and als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of the fault zone.The following results are obtained by analysis based on satellite image interpretation of landforms,surface rupture survey,terrace scarp deformation survey,and terrace dating data o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1)the Luocha segment is a Holocene active fault,where a reverse L-shape paleo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of about 50 km long is located;(2)the Luocha seg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left-lateral slip movement under the compression-shear condition since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Late Pleistocene,with a rate of 7.68–9.37 mm/a and a vertical slip rate of 0.7–0.9 mm/a,which are basically in accord with the activity rate of segments on its west sid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t is a part of eastward extension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3)the high-speed linear horizontal slip of the nearly EW-trending East Kunlun fault zone is blocked by the South China block at east,and transforms into the vertical movement of the nearly SN-NNE trending Minjiang fault zone and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and the uplift of Longmenshan and Minjiang.The area where transform of the two tectonic systems occurred confines the position of the east end;(4)Luocha segment and Maqu segment constitute the"Maqu seismic gap",so,seismic risk at Maqu segment is higher than that at Luocha segment,which should attract more atten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eastern end slip rate tectonic transform seismic risk
原文传递
东昆仑造山带不同蛇绿岩带的厘定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94
2
作者 朱云海 张克信 +2 位作者 陈能松 王国灿 侯光久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4-138,共5页
在野外填图和室内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东昆仑造山带蛇绿岩重新进行了厘定,并对本区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把东昆仑造山带蛇绿岩划分为4个带,从南到北分别为:阿尼玛卿蛇绿岩带、塔妥蛇绿岩带、清水泉蛇绿岩带、乌妥蛇绿岩带.它... 在野外填图和室内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东昆仑造山带蛇绿岩重新进行了厘定,并对本区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把东昆仑造山带蛇绿岩划分为4个带,从南到北分别为:阿尼玛卿蛇绿岩带、塔妥蛇绿岩带、清水泉蛇绿岩带、乌妥蛇绿岩带.它们在围岩的时代、构造样式及围岩变质程度、地球化学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蛇绿岩 构造意义 东昆仑
下载PDF
东昆仑中部缝合带清水泉麻粒岩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76
3
作者 李怀坤 陆松年 +5 位作者 相振群 周红英 郭虎 宋彪 郑健康 顾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11-321,共11页
东昆仑中部缝合带清水泉一带发育石榴斜长紫苏麻粒岩、紫苏辉石黑云母石榴子石麻粒岩、石榴二辉斜长麻粒岩和石榴单斜辉石麻粒岩,它们与混合岩化黑云母石榴子石变粒岩、黑云母辉石变粒岩、石墨大理岩、含透辉石透闪石大理岩、透辉石大... 东昆仑中部缝合带清水泉一带发育石榴斜长紫苏麻粒岩、紫苏辉石黑云母石榴子石麻粒岩、石榴二辉斜长麻粒岩和石榴单斜辉石麻粒岩,它们与混合岩化黑云母石榴子石变粒岩、黑云母辉石变粒岩、石墨大理岩、含透辉石透闪石大理岩、透辉石大理岩、黑云斜长角闪岩和片麻岩等高级变质岩系以及纯橄岩、辉橄岩、橄长岩、辉长岩、辉绿岩和玄武岩等共同构成蛇绿混杂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为丁=760-880℃,P=830~1200MPa,为高温中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估算其形成深度为40~45km。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507.7±8.3)Ma。清水泉地区蛇绿岩形成于~520Ma,到~508Ma时俯冲至地下40-45km深处而发生中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然后发生构造折返而剥露至地表。证实了清水泉高级变质岩和基性超基性岩片是形成于早中寒武世的蛇绿混杂岩,标志一个古生代早期的非常重要的板块汇聚边界,这对于进一步研究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乃至中国西部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 U-PB年龄 麻粒岩 构造混杂岩 东昆仑中部缝合带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清水泉高级变质岩片的变质岩石学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陈能松 朱杰 +4 位作者 王国灿 侯光久 张克信 朱云海 拜永山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6-120,共5页
清水泉高级变质岩片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昆中多旋回俯冲碰撞构造混杂岩带内,由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的麻粒岩、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变粒岩和大理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一套形成于后太古宙以来的火山-沉积岩系.顶峰期典型... 清水泉高级变质岩片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昆中多旋回俯冲碰撞构造混杂岩带内,由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的麻粒岩、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变粒岩和大理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一套形成于后太古宙以来的火山-沉积岩系.顶峰期典型矿物共生组合为石榴石+蓝晶石+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金红石和石榴石+紫苏辉石+斜长石+石英,属中压相系,变质温度压力条件为(850±50)℃和高于1.0GPa.石榴石中x(Sps)成分剖面平坦,近边缘略为上升,x(Alm),x(Pyr)和x(Grs)仍保留了较好的生长环带特点.p-t轨迹为顺时针型,记录了古-中元古代之交或晋宁运动期间强烈的碰撞构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变质岩片 岩相学 变质作用 变质岩 造山带
下载PDF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的地质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50
5
作者 刘战庆 裴先治 +8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陈有炘 高景民 刘成军 王学良 魏方辉 张刚 杨忠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82-1195,共14页
在1∶50000地质填图的基础上,运用详细的野外剖面测制、岩石组合分析、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等研究手段,将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划分为基质和构造混杂岩块。构造混杂岩块包括变质基底岩块、洋壳型岩块和岛弧型岩块。其中,... 在1∶50000地质填图的基础上,运用详细的野外剖面测制、岩石组合分析、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等研究手段,将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划分为基质和构造混杂岩块。构造混杂岩块包括变质基底岩块、洋壳型岩块和岛弧型岩块。其中,洋壳型混杂岩块又细分为早古生代蛇绿岩(516.4Ma±6.3Ma)、晚古生代蛇绿岩(332.8Ma±3.1Ma)和海山/洋岛玄武岩;岛弧型混杂岩块细分为加里东期中酸性侵入岩岩块(441.1Ma±6.3Ma)和火山熔岩岩块。建立了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2套典型的古洋盆扩张、俯冲消减的物质组合,分别代表东原特提斯洋和东古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演化,从而为研究东特提斯洋演化的进程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南缘 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 东特提斯洋 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东昆仑金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 被引量:60
6
作者 袁万明 莫宣学 +1 位作者 王世成 张雪亭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8,共4页
东昆仑分布有丰富的多种热液金矿床 ,成矿时代以印支期和燕山早期为主。热液金成矿作用受控于构造热事件。板块构造活动 ,特别是陆内造山作用是热液金成矿作用的原动力。昆中断裂带和昆南断裂带控制区域成矿带 ,北西向次级构造既控制成... 东昆仑分布有丰富的多种热液金矿床 ,成矿时代以印支期和燕山早期为主。热液金成矿作用受控于构造热事件。板块构造活动 ,特别是陆内造山作用是热液金成矿作用的原动力。昆中断裂带和昆南断裂带控制区域成矿带 ,北西向次级构造既控制成矿亚带又是主干导矿构造 ,容矿构造亦以北西向或近北西向断裂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成矿作用 成矿时代 印支期 构造热事件 板块构造活动 断裂带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东端的构造转换与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孕震机制 被引量:39
7
作者 任俊杰 徐锡伟 +3 位作者 张世民 罗毅 梁欧博 赵俊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027-4045,共19页
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_s7.0地震之后,青藏高原东缘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发生的第三个震级M_s7.0以上的强震.这次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东端,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东... 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_s7.0地震之后,青藏高原东缘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发生的第三个震级M_s7.0以上的强震.这次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东端,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与东端其它构造之间的转换关系仍不清楚,因区内地质构造和地形复杂,东昆仑断裂带东端的主要构造仍缺少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区域地震构造活动特征、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基础上,通过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已有的和最近开展的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结果,并结合现今GPS变形场资料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灾害特征分析,发现东昆仑断裂带最东段塔藏断裂上的左旋走滑除了一小部分继续向东传播转移到文县断裂带上外,大部分转化为其南侧的龙日坝断裂带北段、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上的近东西向地壳缩短,这可能是岷山隆起的构造机制,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正是左旋走滑的东昆仑断裂带在东端继续向东扩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构造转换 2017年九寨沟地震 岷山隆起 塔藏断裂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昆中构造混杂岩带左旋斜冲韧性变形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梁斌 王国灿 张克信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9-93,共5页
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是经历了晚元古代、加里东末和晚海西期三次碰撞事件而形成的多旋回复合碰撞缝合带。通过对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晚加里东期左旋斜冲韧性剪切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流变学特征的研究 ,探讨了其形成的构造背景 ,指出该... 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是经历了晚元古代、加里东末和晚海西期三次碰撞事件而形成的多旋回复合碰撞缝合带。通过对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晚加里东期左旋斜冲韧性剪切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流变学特征的研究 ,探讨了其形成的构造背景 ,指出该期构造变形是东昆中加里东末碰撞事件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混杂岩带 韧性剪切带 东昆仑造山带 碰撞事件 构造变形 蛇绿混杂岩带
下载PDF
东昆仑阿尼玛卿混杂岩带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克信 黄继春 +2 位作者 骆满生 张天平 拜永山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1-115,共5页
通过对阿尼玛卿混杂岩带复理石楔岩片砂板岩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综合研究,认为复理石楔岩片砂板岩的大地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东段更接近活动大陆边缘的大陆岛弧环境,反映出一定的古地理格局;通过对硅质岩泥岩岩片的硅质岩中稀土... 通过对阿尼玛卿混杂岩带复理石楔岩片砂板岩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综合研究,认为复理石楔岩片砂板岩的大地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东段更接近活动大陆边缘的大陆岛弧环境,反映出一定的古地理格局;通过对硅质岩泥岩岩片的硅质岩中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及结合放射虫动物群的研究,认为其是靠近大陆边缘“非热水成因”的深海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地球化学 大地构造背景 混杂岩带 东昆仑
下载PDF
东昆仑南缘哥日卓托地区马尔争组沉积物源分析: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6
10
作者 裴磊 李瑞保 +8 位作者 裴先治 刘俊来 李佐臣 刘成军 陈有炘 刘战庆 陈国超 胡楠 高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26-1344,共19页
为研究东昆仑南缘中下二叠统马尔争组沉积物源及沉积构造背景,对东昆仑南缘哥日卓托地区中下二叠统马尔争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地层划分、沉积环境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尔争组为一套形成于大陆斜坡半深海-深海环... 为研究东昆仑南缘中下二叠统马尔争组沉积物源及沉积构造背景,对东昆仑南缘哥日卓托地区中下二叠统马尔争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地层划分、沉积环境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尔争组为一套形成于大陆斜坡半深海-深海环境的浊积岩系。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可明显划分为早古生代和新元古代两个主年龄谱及古、中元古代两个次级年龄谱。主年龄谱分别为396~573Ma和727~947Ma,峰值年龄分别为421 Ma和862Ma。次级年龄谱分别为1117~1993Ma和2319~3063Ma,峰值年龄不明显。本文认为东昆仑南缘哥日卓托地区马尔争组物质来源较为复杂,显示早古生代、新元古代、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多个时代物源共同供给的特征。东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岩浆岩和新元古代岩浆岩为其提供了约60~65%的沉积物源,而古老的变质基底为其提供了仅约30~35%的沉积碎屑。综合区域资料认为马尔争组形成于相对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构造背景,该期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还未开始向北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 马尔争组 碎屑锆石 沉积物源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东昆中构造带韧性剪切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小兵 裴先治 +5 位作者 刘成军 陈有炘 李瑞保 李佐臣 陈国超 魏刚锋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19-436,共18页
东昆仑东段东昆中构造带经历了多期(次)构造事件,现今保留了复杂多样的构造样式.哈图沟、清水泉-塔妥和沟里等地区构造变形十分强烈,且发育有呈NWW-SEE展布的韧性剪切带.通过野外调研及显微构造研究,对东昆中构造带几何学、运动学及... 东昆仑东段东昆中构造带经历了多期(次)构造事件,现今保留了复杂多样的构造样式.哈图沟、清水泉-塔妥和沟里等地区构造变形十分强烈,且发育有呈NWW-SEE展布的韧性剪切带.通过野外调研及显微构造研究,对东昆中构造带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等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费氏台和EBSD技术对其进行石英C轴组构分析后认为该剪切带为一压-扭性构造界面,且早期为左旋逆冲,晚期为右旋走滑,变形温度为400~550℃.对剪切带内的石英亚颗粒及动态重结晶粒度测量计算出研究区内韧性剪切带古应力值约为153.791 MPa.哈图沟牦牛山组变形砾岩(4个测点)有限应变测量结果显示,越靠近东昆中断裂带砾石Flinn指数、应变程度、罗德系数(绝对值)越大,且Flinn指数均大于1,属拉伸变形.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东昆仑东段东昆中韧性剪切带形成于晚海西-印支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石英C轴岩组 有限应变测量 Flinn指数 东昆中构造带
下载PDF
东昆仑中段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蔡雄飞 魏启荣 +3 位作者 罗中杰 刘德明 袁晏明 李德威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09年第4期243-254,共12页
东昆仑中段是昆仑山地区基础研究的热点,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层类型多样。对构造混杂岩地层必须坚持活动论思想,采取以反序方法,有助于正确进行构造古地理的恢复。对成层有序的浅变质砂岩、板岩必须摒弃传统做法,即按一个岩系的自然成... 东昆仑中段是昆仑山地区基础研究的热点,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层类型多样。对构造混杂岩地层必须坚持活动论思想,采取以反序方法,有助于正确进行构造古地理的恢复。对成层有序的浅变质砂岩、板岩必须摒弃传统做法,即按一个岩系的自然成因单元结构进行。通过对东昆仑中段构造构混杂岩的万保沟岩群研究,获得了洋岛地层序列的新认识,识别了东昆仑中三叠世希里可特组的存在。对巴颜喀拉山群作了许多新研究,对中新世地层取得了重大发现,提出了青藏高原隆升的具体时间和一系列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构造混杂岩 成层有序地层 青藏高原隆升 东昆仑中段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昆中复合蛇绿混杂岩带及“东昆中断裂带”地质涵义 被引量:65
13
作者 王国灿 张天平 +4 位作者 梁斌 陈能松 朱云海 朱杰 拜永山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9-133,共5页
东昆中断裂带中存在多期蛇绿岩组合,分别代表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3次裂解成洋.断裂带中主要的3类各不相同的韧性剪切构造变形组合分别可与新元古代早期、加里东期末和晚海西期的3次碰撞缝合事件相匹配.“东昆... 东昆中断裂带中存在多期蛇绿岩组合,分别代表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3次裂解成洋.断裂带中主要的3类各不相同的韧性剪切构造变形组合分别可与新元古代早期、加里东期末和晚海西期的3次碰撞缝合事件相匹配.“东昆中蛇绿混杂岩带”不能仅限于东昆中断裂带,而应包括原东昆中蛇绿混杂岩带和整个东昆南单元,是一多旋回俯冲碰撞的复合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东昆中断裂带作为统一的纵贯东昆仑造山带的线性构造变形带应形成于印支期陆内构造变形阶段,是碰撞后的陆内构造变形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中断裂带 蛇绿混杂岩带 韧性变形组合
全文增补中
东昆中构造带清水泉地区变沉积岩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14
作者 彭思钟 裴先治 +7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刘成军 陈有炘 颜全治 王兴 张玉 胡晨光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12-226,共15页
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主要由构造混杂岩块、古老基底岩系及原地沉积岩系组成,前人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都兰县清水泉地区的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中出露了一套变质沉积地层,作为清水泉蛇绿构造混杂岩的基质岩系,研究其形成时代、构造归属以... 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主要由构造混杂岩块、古老基底岩系及原地沉积岩系组成,前人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都兰县清水泉地区的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中出露了一套变质沉积地层,作为清水泉蛇绿构造混杂岩的基质岩系,研究其形成时代、构造归属以及沉积物源,对于了解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的时代归属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变质沉积岩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碎屑锆石年龄范围为1847~437Ma,可进一步划分为1847~1729Ma、1 558~1400Ma、1 295~1 112Ma、965~749Ma、552~437Ma 5个年龄段。通过年代学、岩相学和区域对比研究,将浅变质沉积岩的形成时代限定为(490±2.6)^(427±4)Ma,为早古生代,归属于下古生界纳赤台群,同时进一步限定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的基本构造格架形成于早古生代末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变沉积岩 纳赤台群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的地貌响应定量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昭 付碧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21-1447,共27页
位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的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由数条规模不等、羽状斜列的次级断裂组成,其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自西向东呈现梯度式降低的原因仍存在较大争议。精确查明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可为探讨东昆... 位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的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由数条规模不等、羽状斜列的次级断裂组成,其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自西向东呈现梯度式降低的原因仍存在较大争议。精确查明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可为探讨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的构造转换机制、评价地震危险性提供重要线索。地貌指数定量分析是活动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中,面积-高程积分(HI)和河流坡降指数(SL)可有效揭示区域构造变形信息,而地势起伏度(TR)能直观地反映区域构造活动的侵蚀响应程度。文中利用30m精度的AW3D30数据系统地定量提取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及其周边整个流域的TR指数、流域盆地的HI指数及主要河流的Hack剖面、SL指数及归一化坡降指数(SLK),通过构造地貌与河道形态揭示区域构造活动的地貌响应特征,探讨不同构造段落的活动强度。研究结果表明,沿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的HI指数、Hack剖面、SLK指数及TR指数等值呈自西向东连续下降的变化特征,其中,HI值自西部的0.77~0.89向E下降至0.15~0.36,TR所反映的地表侵蚀量从欧拉秀玛乡西侧的400m向E降至玛曲县东侧的(61±11)m,而Hack剖面的上凸程度与其SLK异常显著性则具有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这与沿主断裂带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自西向东梯度递减的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地貌指数值变化与断裂活动强度密切相关;地貌指数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揭示了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及分支断裂(阿万仓断裂和尕海断裂)的晚第四纪构造活动性具有西段最强,中段、东段逐渐减弱的显著分段特征。结合野外构造地貌调查和验证认为,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性从玛沁—欧拉秀玛一带的断裂交会区开始向E逐渐减弱。因此,推断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晚第四纪左旋走滑速率向E降低的现象与其主断裂带及阿万仓断裂、尕海断裂等分支断裂构成的马尾状断裂系统密切相关,分支断裂通过左旋走滑与逆冲变形共同吸收和调节了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向E扩展过程中的部分运动分量,对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的构造转换与变形分解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积-高程积分 地势起伏度 河流坡降指数 构造活动强度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