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sotopes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Meixian-type Pb-Zn-(Ag)Deposits,Central Fujian Rift,South China:Implications for Geological Events 被引量:3
1
作者 FENG Chengyou ZHANG Dequan LI Daxin SHE Hongquan DONG Yingj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4期826-837,共12页
Central Fujian Rift is another new and important 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 Pb-Zn polymetallic metallogenetic belt.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material genesis and mineralization period of Meixian-type Pb-Zn-Ag deposi... Central Fujian Rift is another new and important 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 Pb-Zn polymetallic metallogenetic belt.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material genesis and mineralization period of Meixian-type Pb-Zn-Ag deposits, S and Pb isotope analysis and isotope geochronology of ores and wall rocks for five major deposits are discuss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mposition of sulfur isotope from sulfide ore vary slightly in different deposits and the mean value is close to zero with the 834S ranging from -3.5‰ to +5.6‰ averaging at +2.0‰,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ulfur might originate from magma or possibly erupted directly from volcano or was leached from ore-hosted volcanic rock. The lead from ores in most deposits displays radioactive genesis character (206pb/204pb〉18.140, 207Pb/204pb〉15.584, 208pb/204pb〉38.569) and lead isotope values of ores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wall rock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lead was likely leached from the ore-hosted volcanic rocks. Based on isotope data, two significant Pb-Zn metallogenesis are delineated, which are Mid- and Late-Proterozoic sedimentary exhalative metailogenesis (The single zircon U-Pb, Sm-Nd isochronal and Ar-Ar dating ages of ore- hosted wall rocks are calculated to be among 933-1788 Ma.) and Yanshanian magmatic hydrothermal superimposed and alternated metallogenesis (intrusive SHRIMP zircon U-Pb and Rb-Sr isochronal ages between 127-154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ixian-type deposit sulfur and lead isotopes mineralogetic epoch metallizing genesis central fujian rift
下载PDF
闽中梅仙式铅锌银矿床矿质来源的硫、铅同位素示踪及成矿时代 被引量:32
2
作者 丰成友 丰耀东 +4 位作者 张德全 佘宏全 李大新 李进文 董英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906-916,共11页
福建闽中地区是我国又一个新的、重要的火山岩容矿块状硫化物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为查明梅仙式铅锌银矿床的金属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时代,本文对其中5个主要矿床进行了矿石矿物和围岩的硫、铅同位素测试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 福建闽中地区是我国又一个新的、重要的火山岩容矿块状硫化物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为查明梅仙式铅锌银矿床的金属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时代,本文对其中5个主要矿床进行了矿石矿物和围岩的硫、铅同位素测试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矿床矿石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小且平均值接近于零,δ34S介于-3.5‰^+5.6‰,平均+2.0‰,表明硫主要为岩浆来源,火山直接喷发和从容矿火山岩中淋取皆是可能的机制。大部分矿床矿石铅以放射性成因为特征(206Pb/204Pb>18.140、207Pb/204Pb>15.584、208Pb/204Pb>38.569),且矿石铅同位素值均大于围岩,指示铅可能主要是由容矿火山岩淋滤而来。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和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厘定出两次重要的铅锌成矿作用,即中-新元古代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同生成矿(赋矿围岩单颗粒锆石U-Pb法、Sm-Nd等时线法和40Ar-39Ar法年龄介于933~1788Ma)和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成矿(侵入岩锆石SHRIMPU-Pb和Rb-Sr等时线年龄为127~154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仙式矿床 硫铅同位素 成矿时代 成矿物质来源 闽中裂谷带
下载PDF
闽中裂谷块状硫化物型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生辉 石建基 +1 位作者 狄永军 余心起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5-384,共10页
中—新元古代闽中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形成的古构造环境、主要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是了解华夏古陆前寒武纪构造成矿演化及进一步找矿的关键。地层层序及岩相学研究表明闽中地区马面山群东岩组并不是一次火山旋回的产物,而是经历... 中—新元古代闽中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形成的古构造环境、主要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是了解华夏古陆前寒武纪构造成矿演化及进一步找矿的关键。地层层序及岩相学研究表明闽中地区马面山群东岩组并不是一次火山旋回的产物,而是经历了至少3期双峰式火山作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赋矿地层东岩组的原岩属海相细碧—石英角斑质火山岩系,形成于中—新元古代的大陆裂谷环境。典型矿床地质研究表明闽中地区在新元古代形成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铅锌矿床(或矿胚层),燕山晚期受到了强烈的构造及岩浆热液的叠加改造,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矿床。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中—新元古代古裂谷环境与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的成因联系。根据闽中地区铅锌矿床的主要特征、找矿方法的分析,总结了该类矿床的找矿标志,并对该区的找矿前景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中裂谷 块状硫化物型铅锌矿床 找矿标志 找矿前景
下载PDF
闽中地区马面山群东岩组变质岩形成的古构造环境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达 吴淦国 +4 位作者 彭润民 吴建设 狄永军 张祥信 汪群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10-320,共11页
闽中地区马面山群东岩组地层主要为绿片岩为主的一套古火山沉积建造。其主要岩性类型包括各种成分的绿片岩、大理岩、石英片岩及变粒岩类。绿片岩显示海底火山喷发特征,变粒岩原岩为中酸性岩类。东岩组变质岩岩石化学研究表明,绿片岩的... 闽中地区马面山群东岩组地层主要为绿片岩为主的一套古火山沉积建造。其主要岩性类型包括各种成分的绿片岩、大理岩、石英片岩及变粒岩类。绿片岩显示海底火山喷发特征,变粒岩原岩为中酸性岩类。东岩组变质岩岩石化学研究表明,绿片岩的原岩应为玄武岩类。变粒岩类主要属于英安岩及流纹岩。这些特征反映东岩组具双峰式火山岩特征,形成于大陆内部张性环境。绿片岩稀土元素特征也显示和大陆拉张环境中的火山岩类稀土特征非常相似,属大陆拉斑玄武岩;微量元素分布显示出该组变质岩原岩类似于大洋岛和大陆裂谷的板内碱性玄武岩。因此闽中地区中元古代可能处于板内古裂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中 中元古代 东岩组 马面山群 双峰式火山岩 裂谷背景
下载PDF
闽中裂谷系的格局演化及成矿系统时空结构 被引量:3
5
作者 黄树峰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8,共18页
闽中裂谷系为转换-伸展型裂谷盆地系,其形成发展和复合-成矿作用是福建地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研究认为:闽中裂谷系在古元古代结晶基底上形成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850~500Ma),盆山反转于奥陶-志留纪(447~412Ma);沉降中心迁移、伸展轴... 闽中裂谷系为转换-伸展型裂谷盆地系,其形成发展和复合-成矿作用是福建地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研究认为:闽中裂谷系在古元古代结晶基底上形成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850~500Ma),盆山反转于奥陶-志留纪(447~412Ma);沉降中心迁移、伸展轴向改变并复活发展于中石炭世-中三叠世(315~223Ma),构造动力反转复合于侏罗纪(188~137Ma)-白垩纪(134~90Ma);构造格局演化驱动了喷流沉积-改(再)造成矿系统与斑岩(矽卡岩)-浅成热液成矿系统之间的复合交融。研究提出:(1)裂谷体内"麻源群"(部分改划古元古代迪口组变质核杂岩系)与马面山群、万全群同归南华纪;(2)裂谷成矿系统时空结构所昭示的闽省找矿主攻方向:在伸展体制主导的裂谷纵向(NNW、NE)"先张后压"型断层带特定层位找中大型喷流沉积-改(再)造型矿床,在挤压体制主导的裂谷横向(NEE)"先压后张"型断裂带特定岩系找大中型斑岩(矽卡岩)-浅成热液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伸展盆地系 格局演化 变质岩地层层序 陆内-陆缘裂谷 成矿系统 闽中裂谷系
下载PDF
福建政和地区熊山岩体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剑平 王会胜 +1 位作者 唐秀念 李绪俊 《世界地质》 CAS 2020年第2期250-260,共11页
熊山岩体分布于福建政和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南褶皱系东部的闽中裂谷带中西部,岩性总体上属基性岩。浅部主要为细粒辉长岩、辉绿玢岩,深部出现粗粒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类。细粒辉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463.9±6.2)... 熊山岩体分布于福建政和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南褶皱系东部的闽中裂谷带中西部,岩性总体上属基性岩。浅部主要为细粒辉长岩、辉绿玢岩,深部出现粗粒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类。细粒辉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463.9±6.2)Ma,粗粒闪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465.7±6.1)Ma,表明熊山岩体的结晶年龄为465.7~463.9 Ma。样品在TAS图解中主要投影在辉长岩范围内。细粒辉长岩中稀土元素总量偏低,(La/Yb)N为1.08,LREE/HREE比值为1.94;δEu为0.83,表现为较弱的负异常;δCe为0.92,基本无异常;LILE(K、Sr、Ba)含量较低,HFSE(U、Zr、Nb)和Ti表现为较弱的正异常。粗粒闪长岩及花岗闪长岩中稀土元素总量中等,(La/Yb)N为8.68和8.91,LREE/HREE比值为8.60和8.50,富集轻稀土元素;δEu为0.95和0.87,表现为较弱的负异常;δCe为0.96和0.99,无明显异常;样品中LILE(K、Rb、Ba、Sr)相对富集,HFSE(U、Th、Nb)、Ti和P亏损。根据岩体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形成熊山岩体早期细粒辉长岩的岩浆来自于深部的地幔橄榄岩,而形成较晚期的粗粒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类的岩浆则来自于玄武质和榴辉岩熔体区。熊山岩体成岩时间早于大药坑金矿床形成时间,不是成矿岩体,但在后期成矿过程中可提供成矿物质,是金矿形成的"矿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中裂谷带 熊山岩体 锆石U-PB测年 地球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