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的构建:怀化个案 被引量:18
1
作者 冷志明 易夫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4-78,共5页
省际边界区域应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培育区域增长极,扩大边界区域"中心市场"的质量和数量,发挥省际边界区域的扩张效应,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怀化具备成为湘鄂渝黔桂省际边界区域的中心城市的前景,应积极推动边区经济协作向深... 省际边界区域应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培育区域增长极,扩大边界区域"中心市场"的质量和数量,发挥省际边界区域的扩张效应,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怀化具备成为湘鄂渝黔桂省际边界区域的中心城市的前景,应积极推动边区经济协作向深层次发展;加快发展步伐,构建区域增长极,大力推动企业跨区兼并、收购和联合,制定政策法规,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边界区域 增长极 中心城市
下载PDF
点轴系统理论及其拓展与应用:一个文献述评 被引量:23
2
作者 吴传清 孙智君 许军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30-36,共7页
点轴系统理论自1984年提出以来,随着该理论在科学基础、形成机理、过程模式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衍生的“T”型空间开发战略广泛应用于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成效显著。自该理论提出以来,... 点轴系统理论自1984年提出以来,随着该理论在科学基础、形成机理、过程模式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衍生的“T”型空间开发战略广泛应用于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成效显著。自该理论提出以来,在理论拓展和实践应用中涌现出一批成果,点轴系统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不断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轴系统 中心地理论 增长极 “T”型空间结构
下载PDF
泉州市“十一五”经济发展基本战略决策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集聚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义龙 赵亚丽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21-29,共9页
通过对泉州企业抽样调查及总体经济统计,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研究中,引入AHP决策分析方法,着重探讨泉州究竟如何抓住时机,发挥区位优势,合理选择主导产业的优先发展顺序,促进城市经济全面发展,并使之尽快... 通过对泉州企业抽样调查及总体经济统计,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研究中,引入AHP决策分析方法,着重探讨泉州究竟如何抓住时机,发挥区位优势,合理选择主导产业的优先发展顺序,促进城市经济全面发展,并使之尽快成为海峡经济带上的核心增长极。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给出泉州产业集聚模式的演变及发展趋向,从而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 泉州市 “十一五”经济发展战略 集聚 AHP决策分析方法 核心增长极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和回流作用 被引量:18
4
作者 柯善咨 夏金坤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3-103,共11页
本文根据集聚经济与增长极理论构建产业集聚和增长极溢出作用模型,分别使用工具变量固定效应联立方程和各年截面方程检测2000-2007年间河南省126个市(县)产业集聚与自身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和中原城市群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 本文根据集聚经济与增长极理论构建产业集聚和增长极溢出作用模型,分别使用工具变量固定效应联立方程和各年截面方程检测2000-2007年间河南省126个市(县)产业集聚与自身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和中原城市群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非农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互相强化,但是非农业就业的空间密度相对过高,已产生明显的拥挤效应和非经济性;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原城市群地级中心城市对各级市县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在最近几年相当稳定。研究结果为统筹制定配套区域政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集聚经济 增长极 空间计量
下载PDF
发挥中心城市作用 带动西部区域经济发展 被引量:5
5
作者 谢永琴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2期52-54,共3页
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城市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西部地区应该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 ,加快中心城市的发展 ,带动西部整体经济的腾飞。最后就城市今后的发展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增长极 中心城市 区域经济
下载PDF
以城市群带动中部崛起的思考 被引量:5
6
作者 贾学锋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68-71,共4页
当前,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突飞猛进,西部大开发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三重夹击下,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是要立足于中部地区的实际,选择赶超式发展的模式,采取以发展中心城市为主的城市群战略,加快中部六省城市化进程步伐,并以城市化... 当前,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突飞猛进,西部大开发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三重夹击下,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是要立足于中部地区的实际,选择赶超式发展的模式,采取以发展中心城市为主的城市群战略,加快中部六省城市化进程步伐,并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最终实现中部崛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中部崛起 经济增长极
下载PDF
行政区划掣肘经济发展的研究——以泰州及其港口——高港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传康 邓忠泉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29-336,共8页
泰州市在区域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成长为长江下游北岸中段泰州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是江苏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但由于试行“市管县”体制时,简单地将地广人众的原扬州“专区”改由扬州市下辖,对泰州市的性质、作用认识不清,未能确定... 泰州市在区域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成长为长江下游北岸中段泰州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是江苏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但由于试行“市管县”体制时,简单地将地广人众的原扬州“专区”改由扬州市下辖,对泰州市的性质、作用认识不清,未能确定与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行政区划,致使行政上泰州市与其腹地相隔绝,中心城市与出江海口岸——高港相分割,弹丸之地的泰州市被当成了扬州市的郊区“直辖镇”,综合服务功能逐渐相对萎缩。同时,泰州经济区不能有效地协调加强其区域性基础设施,投资环境改善缓慢,经济竞争力较弱,发展速度与江苏沿江其它经济区的差距在拉大。本文详细论述了由于地区行政区划的不合理,使得中心城市泰州及长江骨干港口——高港难以突破旧有规模,形成了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泰州——高港现象”,并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泰州经济区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州 经济区 行政区划 经济发展
下载PDF
淮安市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郭立新 李前兵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66-74,共9页
在深入分析与探索可以促使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原理,构建由相关决策变量、增长极、动力变量和城市中心化水平等因素构成的概念模型,从而在理论和逻辑上理清淮安市中心城市建... 在深入分析与探索可以促使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原理,构建由相关决策变量、增长极、动力变量和城市中心化水平等因素构成的概念模型,从而在理论和逻辑上理清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问题,并可作为政府部门决策参考及后续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市 动力机制 增长极
下载PDF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路径及关键问题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吴一平 陈素云 孙德中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4528-4533,共6页
【目的】探寻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路径,研究该路径中的关键问题。【方法】运用灰色系统GM(1,N)模型,分析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驱动因素和影响因素。【结果】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驱动指数为负值,城镇化驱动指数最低,工业化驱动指数最... 【目的】探寻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路径,研究该路径中的关键问题。【方法】运用灰色系统GM(1,N)模型,分析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驱动因素和影响因素。【结果】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驱动指数为负值,城镇化驱动指数最低,工业化驱动指数最高。【结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路径应以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并同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在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过程中应加强城镇化与产业集聚协同;保持适当的土地流转速度,合理分配收益;循序渐进城镇化,保障农户权益;整合各类资金,破解资金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化协调 城乡统筹 增长极 土地流转 中原经济区
下载PDF
人才集聚视角下的中原经济区增长极培育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贾冀南 杨丽倩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73,共6页
中原经济区作为我国重点发展规划区,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当前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快速发展。而培育增长极是吸引人才集聚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理论的基础上,阐释了增长极带动人... 中原经济区作为我国重点发展规划区,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当前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快速发展。而培育增长极是吸引人才集聚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理论的基础上,阐释了增长极带动人才集聚的理论机制,剖析了当前中原经济区人才集聚的现状,综合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进行计算,甄选出了中原经济区应该优先发展的三级增长极,并从交通一体化、产业增长极和城市增长极三个方面提出了该区域培育增长极进而带动人才集聚的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人才集聚 增长极
下载PDF
论中部城市群竞争中的国家区域政策选择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荣胜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9-131,共3页
正确认识中部崛起中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国家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政策。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以及扩大区域竞争力的需要是中部各省竞相打造城市群的主要原因,但这种局面可能诱发重复建设和非城市群地区的进一步边缘化。在中部应当采取“... 正确认识中部崛起中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国家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政策。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以及扩大区域竞争力的需要是中部各省竞相打造城市群的主要原因,但这种局面可能诱发重复建设和非城市群地区的进一步边缘化。在中部应当采取“双层多极”网络的发展战略,国家应通过多元化的政策把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培育成国家级的增长极,使其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尽快建设中部地区增长极之间以及通往沿海地带的交通和信息网络,促进东部产业向中部的转移,并积极推进中部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增长极 中部地区
下载PDF
中部崛起“龙头”之争及国家区域政策选择 被引量:2
12
作者 彭荣胜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5-7,共3页
中部各省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东部和西部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客观要求中部崛起必须有自己的“领头羊”。正确解读中部崛起“龙头”之争,有助于国家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政策。
关键词 城市群 增长极 龙头 中部地区
下载PDF
大西安经济圈构想及其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洪增林 《唐都学刊》 2010年第2期41-46,共6页
基于增长极理论和梯度发展理论,结合西安的区位优势,提出大西安经济圈构想,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中国西北地区应以西安为中心,将培育大西安经济圈作为新的增长极,按照梯度开发思路,逐步形成以下五大圈层——西安核心区、西安... 基于增长极理论和梯度发展理论,结合西安的区位优势,提出大西安经济圈构想,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中国西北地区应以西安为中心,将培育大西安经济圈作为新的增长极,按照梯度开发思路,逐步形成以下五大圈层——西安核心区、西安都市区、西安都市圈、西安大都市圈、大西安经济圈。从历史文化、交通、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现状来看,西北地区已具备了形成大西安经济圈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长极 西安 中心城市 辐射 经济圈
下载PDF
构建京津冀区域的三大经济增长极 被引量:4
14
作者 汪海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0-46,共7页
北京主要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老城区造成了尖锐矛盾,极大束缚了北京独特优势的发挥。需要像上海开发浦东、天津建设滨海新区那样,在北京主城之外的通州构建北京大都市圈和京津冀地区的新商务中心区,重新集聚北京现代服务业和知识密集产... 北京主要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老城区造成了尖锐矛盾,极大束缚了北京独特优势的发挥。需要像上海开发浦东、天津建设滨海新区那样,在北京主城之外的通州构建北京大都市圈和京津冀地区的新商务中心区,重新集聚北京现代服务业和知识密集产业的优势资源,充分释放其巨大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通州新商务中心区可与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店工业区优势互补,成为京津冀区域的工业增长极,全面带动京津冀、环渤海以至广大"三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 经济增长极 北京 通州 商务中心区
下载PDF
中、西部长江经济带在中心节点城市带动下实现崛起——兼论武汉在湖北长江经济带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翠军 《科技创业月刊》 2010年第12期1-3,共3页
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中、西部长江经济带需要快速发展和崛起。分析了中心节点城市在流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武汉为例,分析其在湖北长江经济带中的能级,并指出发挥武汉龙头带动作用... 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中、西部长江经济带需要快速发展和崛起。分析了中心节点城市在流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武汉为例,分析其在湖北长江经济带中的能级,并指出发挥武汉龙头带动作用的四个着力点是:发挥中心城市的核心增长极功能、发挥中心城市的产业协调与带动作用、发挥中心城市的现代服务功能、发挥中心城市的对外合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武汉 中心城市 增长极 中部崛起
下载PDF
河南省城市化水平的实证检验与建设路径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明斗 徐邓耀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44-48,共5页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社会转型的有效保障.河南省城市化建设的特征是: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差异明显;中原城市群牵动辐射力弱,首...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社会转型的有效保障.河南省城市化建设的特征是: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差异明显;中原城市群牵动辐射力弱,首位城市作用小.人口基数庞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是其基本制约因素.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增长极作用、实施分域引导等策略可有效提高河南省城市化建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城市化水平 中原城市群 增长极
下载PDF
我国城镇体系和城市化的探讨 被引量:4
17
作者 丁锡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1期38-44,共7页
城市化和城镇体系是城市地理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结合中国实际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的发展,是研究城市化和城镇体系的新内容.本文首先介绍我国城镇体系的基本发展史,然后对与城市化有关的增长极理论、中心地学说、灰色区... 城市化和城镇体系是城市地理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结合中国实际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的发展,是研究城市化和城镇体系的新内容.本文首先介绍我国城镇体系的基本发展史,然后对与城市化有关的增长极理论、中心地学说、灰色区域概念、耗散结构理论等作概括性的介绍,从而探讨我国城市化的道路.作者认为:我国的城市化道路既要充分发挥特大城市的主力军作用,又要积极发挥小城镇的基础作用,而且要特别重视灰色区域的发展,使全国形成一个完整的、不同层次的、协调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镇体系 增长极理论 灰色区域 中国
下载PDF
基于低碳视角的中原经济区新型城市化的空间架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冯凤英 李波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62-65,83,共5页
立足于新城市主义观点和城市精明增长理论,对比分析了传统城市化与新型城市化的空间机制、特征和结果;针对中原城市化的产业构成和空间现状,从地理空间的观测尺度上提出了中原经济区新型城市化的空间架构目标及实现途径。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新型城市化 空间架构 核心增长极
下载PDF
“中三角”空间范围与发展定位
19
作者 朱丽萌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26-132,共7页
"中三角"以湘鄂赣三省为宜,以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大南昌城市群为主要载体。应分别从空间定位、功能定位、产业定位、特色定位等四方面对"中三角"及各大片区发展进行战略定位。研究表明,"中三角"... "中三角"以湘鄂赣三省为宜,以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大南昌城市群为主要载体。应分别从空间定位、功能定位、产业定位、特色定位等四方面对"中三角"及各大片区发展进行战略定位。研究表明,"中三角"应定位为我国重要的"两基地三区、一中心一枢纽",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核心增长极,成为我国具有国际性功能、跨省域影响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和重要的经济区,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三角 空间范围 战略定位 第四增长极
下载PDF
淮安建设“三中心一极一带”的战略与对策 被引量:1
20
作者 冯斌 曹玉华 +4 位作者 石梦琦 钟晓 冯冰清 陈媛媛 毛广雄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4期330-335,共6页
根据中心城市、增长极的概念、内涵及"点-轴"理论,结合典型流域开发经验模式及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现状,构建了淮安在淮河生态经济带、苏北地区及沿运河城镇轴等区域的中心城市评价模型.选取相应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数据,运... 根据中心城市、增长极的概念、内涵及"点-轴"理论,结合典型流域开发经验模式及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现状,构建了淮安在淮河生态经济带、苏北地区及沿运河城镇轴等区域的中心城市评价模型.选取相应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数据,运用中心指数测度淮安中心职能强度,结合SWOT分析和调查问卷分析,从地理位置、产业、经济、环境等方面,提出"三中心一极一带"建设下淮安市的战略选择与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中心城市 增长极 淮安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