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肌肉激活的斜方肌平衡训练对偏瘫肩痛患者上肢运功功能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
1
作者 董明 余静 +2 位作者 陆彦青 李琎 林立军 《中医康复》 2025年第1期28-33,共6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斜方肌平衡训练对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 3年11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康复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1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2例。两组患... 目的:本研究探讨斜方肌平衡训练对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 3年11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康复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1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用药及神经发育学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肩胛带的稳定性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斜方肌平衡训练(侧卧位肩外旋、侧卧位外旋、俯卧位水平外展、俯卧位水平后伸),两组患者训练均30min/次,1次/d,5次/周,连续训练6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Fugl-Meyc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VAS视觉模拟评分,以及上肢静息运动阈值(rMT)、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检测。结果:观察组9例及对照组7例患者因提前出院中途退出被剔除,最终观察组63例,对照组65例。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U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MA-U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MT和CMC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rMT和CMCT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肩胛带的稳定性训练基础上,斜方肌平衡训练能更好的改善偏瘫后肩痛患者的疼痛、运动功能及神经电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后肩痛 斜方肌平衡训练 疼痛 运功功能 静息运动阈值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下载PDF
Feasibility of central loop TEM method for prospecting multilayer water-fi lled goaf 被引量:9
2
作者 Yan Shu Xue Gou-Qiang +2 位作者 Qiu Wei-Zhong Li Hai Zhong Hua-Sen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6年第4期587-597,736,共12页
With deep mining of coal mines, prospecting multilayer water-filled goaf has become a new content that results from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in coalfields. The central loop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TEM) method is f... With deep mining of coal mines, prospecting multilayer water-filled goaf has become a new content that results from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in coalfields. The central loop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TEM) method is favorable for prospecting conductive layers because of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 field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However, the shielding effect of conductive overburden would not only require a longer observation time when prospecting the same depth but also weaken the anomalous response of underlying layers. Through direct time domain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horizontal layered earth forward modeling,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length of observation time required to prospect the target, and the distinguishable criterion of multilayer water-filled goal is presented with observation error according to the effect of noise on observation data. The observed emf curves from Dazigou Coal Mine, Shanxi Province can distinguish multilayer water-filled goaf. In quantitative inversion interpretation of observed curves, using electric logging data as initial parameters restrains the equivalence caused by coal formation thin layers. The deduced three-layer and two-layer water-filled goals are confirmed by the drilling hole.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when observation time is long enough and with the anomalous situation of underlying layers being greater than the observation error, the use of the central loop TEM method to orosoect a multilaver water-filled goaf is fea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loop TEM method prospecting multilayer water-filled goaf conductive shielding layer numerical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length of observation time observation error distinguishable criterion
下载PDF
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的影响
3
作者 陶晓琳 李红 +2 位作者 马将 史万英 赵青青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2期182-185,共4页
目的探究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07—2023-07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9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49例和观察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等速... 目的探究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07—2023-07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9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49例和观察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等速肌力训练。比较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2组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患侧半球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手力量、生活自理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结果训练4周后,2组患者MEP、CMCT较训练前降低,观察组MEP[(14.57±1.25)ms]、CMCT[(8.29±1.03)ms]低于常规组[(15.86±1.32)ms、(8.96±1.06)ms](P<0.05);2组患者握力及MBI评分均较训练前升高,观察组握力[(22.42±2.38)kg]、MBI评分[(62.78±6.33)分]高于常规组[(20.15±2.24)kg及(60.17±6.21)分](均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能够改善运动皮层兴奋性,增强手力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等速肌力训练 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手力量 生活自理能力
下载PDF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时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马玉娟 黄杰 +2 位作者 方征宇 王秋 尤春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98-902,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强度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刺激组、rTMS组(按不同刺激强度分80%MT亚组、100%MT亚组、120%MT亚组)。测定运动阈值(MT)后制备大脑...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强度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刺激组、rTMS组(按不同刺激强度分80%MT亚组、100%MT亚组、120%MT亚组)。测定运动阈值(MT)后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模型成功24h后给予20Hz,刺激时间2s,间隔时间28s,总脉冲数为1200的rTMS刺激,连续刺激14d。观察术前、术后1d、治疗7d和治疗14d时双侧中枢传导时间(CMCT)和皮质潜伏时(CL)的变化。结果:①术前各组左右侧CMCT、CL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后1d左侧CMCT、CL较术前和右侧缩短(P<0.01)。③治疗7d时,双侧CMCT、CL各组之间以及各组双侧CMCT、CL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治疗14d时,100%MT亚组左侧CMCT、CL较正常组和治疗7d时均缩短(P<0.05),双侧CMCT、CL均较术前缩短(左侧P<0.01,右侧P<0.05);80%MT亚组右侧CMCT、CL较术后1d缩短(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20HzrTMS有助于促进脑梗死大鼠双侧CMCT和CL缩短使双侧大脑达到某种平衡或者代偿,80%MT和100%MT两种强度的rTMS作用可能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经颅磁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中枢传导时间 皮质潜伏时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5
作者 孟祥民 赵宇阳 +2 位作者 杨传美 陈曦 李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4-669,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符合入组条件完成研究的4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频刺激组(14例)、假rTMS组(14例)和高频刺激组(1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符合入组条件完成研究的4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频刺激组(14例)、假rTMS组(14例)和高频刺激组(1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低频刺激组则在非受累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区)进行1Hz的rTMS治疗;高频刺激组及假rTMS组则在患侧M1区给予10Hz的rTMS治疗;所有患者接受2周治疗,每周5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FMA)、患侧上肢MAS量表,将各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治疗前,3组患者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神经电生理学变化:治疗2周后,3组患者的MEP皮质潜伏期、CMCT均较组内治疗前缩短(P<0.05);1Hz组和10Hz组较前明显缩短且优于假r TMS组(P<0.05);1Hz组和10Hz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上肢功能改善:治疗2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其中1Hz组和10Hz组与假rTMS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1Hz组和10Hz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3组患者患侧上肢MAS量表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3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频及低频rTMS治疗均有利于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且两者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 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上肢功能影响
下载PDF
正常中国人中枢运动系统传导时间的测定 被引量:3
6
作者 倪月秋 滕国玺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22-329,共8页
本文应用高电压、低输出阻抗刺激器,经皮给予大脑皮层和脊髓电刺激(BSPES),同时在上肢鱼际(Thenar)和下肢胫骨前肌(Muscle tibialis anterior)上记录诱发肌肉动作电位,测定了64名正常健康中国人(男:46;女:18)的中枢运动系统传导时间。... 本文应用高电压、低输出阻抗刺激器,经皮给予大脑皮层和脊髓电刺激(BSPES),同时在上肢鱼际(Thenar)和下肢胫骨前肌(Muscle tibialis anterior)上记录诱发肌肉动作电位,测定了64名正常健康中国人(男:46;女:18)的中枢运动系统传导时间。受试者年龄为20—67岁,身高为156—185cm。刺激大脑皮层出现反应的潜伏期与刺激脊髓出现反应的潜伏期之差为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实验测得鱼际的 CMCT 为6.69±1.48ms;胫骨前肌的 CMCT 为12.90±1.59ms。经统计学处理证明,CMCT 与左右侧肢体、性别、年龄及身高无关。说明 CMCT 是无损伤测定与评价中枢运动系统功能的较精确的一种客观指标。本文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出脊髓内运动传导速度为71.34±10.89 m/s,与文献报道的锥体束传导速度50—70 m/s 相近。因此,CMCT 反映了锥体束的传导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体束 中枢运动系统 传导 时间
下载PDF
短潜时体感诱发电位评价冠心病患者中枢神经功能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田瑞振 郝媛媛 刘德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6期471-472,共2页
目的应用短潜时体感诱发电位(SSEP)评价冠心病中枢神经功能的变化.方法刺激43例无明显中枢神经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心绞痛18例、心肌梗死慢性期25例)以及14例正常对照的正中神经,同时记录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和脊髓体感诱发电位,观察中... 目的应用短潜时体感诱发电位(SSEP)评价冠心病中枢神经功能的变化.方法刺激43例无明显中枢神经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心绞痛18例、心肌梗死慢性期25例)以及14例正常对照的正中神经,同时记录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和脊髓体感诱发电位,观察中枢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的N13、N20、P25波潜伏期及中枢传导时间(CCT)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P〈0.05~0.001);心绞痛患者的N20、P25波潜伏期及CCT均较心肌梗死患者明显延长( P〈0.01~0.001).结论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死患者,其脊髓到大脑皮质第一感觉区的中枢躯体感觉通路存在亚临床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脏病 短潜时体感诱发电位 中枢传导时间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翦凡 崔丽英 +3 位作者 刘明生 潘华 杜华 李本红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年第5期345-349,393,共6页
目的: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改变及与临床的相关性,了解其在ALS诊断和上运动神经元(UMN)损害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对符合1998年修订的E1Escorial诊断标准的ALS患者40例、单纯下运动神经元(LMN)... 目的: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改变及与临床的相关性,了解其在ALS诊断和上运动神经元(UMN)损害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对符合1998年修订的E1Escorial诊断标准的ALS患者40例、单纯下运动神经元(LMN)受累患者8例和健康对照34例进行双小指展肌、胫前肌TMS-MEP测定。MEP中枢性损害的判断标准为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延长、安静状态双侧皮层刺激MEP未引出或易化状态至少一侧皮层刺激MEP未引出,CMCT侧间差增大为可疑异常。所有ALS患者均用改良的MRC评分判断双侧小指展肌和胫前肌肌力,Ellis反射评分评估UMN受累程度,Norris评分和ALS功能评分量表(ALSFRS)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与MEP改变做相关分析。结果:ALS患者小指展肌易化状态、安静状态CMCT、胫前肌易化状态CMCT分别为7.12±2.25、8.69±1.38、13.11±2.06ms,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延长(对照组相应数值分别为6.26±0.97、8.10±1.22、12.30±1.11ms)。ALS患者TMS-MEP中枢性损害的出现率为62.5%,主要表现为CMCT延长和MEP引不出,分别占52.5%(21/40)和40%(16/40),如将CMCT侧间差增大者计入,则总异常率提高到72.5%。单纯LMN受累患者未见MEP中枢性异常。按诊断级别分组后,临床确诊、拟诊、实验室辅助拟诊和可能的ALS的MEP中枢性损害出现率分别为88.9%、81.8%、69.2%和42.9%,单纯CMCT侧间差增大而无其他异常仅见于辅助拟诊或可能的ALS患者。CM-CT与相应靶肌肌力无关(p>0.05),与相应肢体的Ellis评分显著正相关(r=0.272~0.391,p<0.05),与Norris评分和ALSFRS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418~-0.426和-0.352~0.429,p<0.05)。结论:对于ALS的早期诊断,TMS-MEP的敏感性欠高,但对于辅助拟诊或可能的ALS,MEP中枢性异常有助于UMN受累的确立。单纯CMCT侧间差增大可能发生于早期患者,有助于发现轻度或亚临床UMN病损。CMCT变化与UMN损害程度相一致,是UMN受累的客观评价指标,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肢体功能状态和疾病严重程度,但其能否用于病情监测,仍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上运动神经元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下载PDF
中枢传导时间在糖尿病中枢神经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洪霞 许峥 董万利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559-561,共3页
目的 测定糖尿病患者的中枢传导时间以观察糖尿病患者中枢神经病变以及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与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8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查,并获得中枢传导时间(CCT):N11-N20峰间期;对86例患者进行神经传导检查... 目的 测定糖尿病患者的中枢传导时间以观察糖尿病患者中枢神经病变以及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与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8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查,并获得中枢传导时间(CCT):N11-N20峰间期;对86例患者进行神经传导检查,并据此分为周围神经传导正常组、周围神经传导检查异常组,并将两组CCT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患者CCT 8.1 7±1.10ms,与正常人CCT 7.70ms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周围神经传导正常组103例与周围神经传导异常组64例CCT进行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且其发生与周围神经病变不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传导时间 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肌萎缩侧索硬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梁银杏 葛辉 +1 位作者 廖松洁 姚晓黎 《新医学》 2010年第8期511-514,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对符合E1Escorial诊断标准的20例ALS患者(ALS组)和15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进行双小指展肌、胫前肌TMS-MEP测定。运动诱发电...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对符合E1Escorial诊断标准的20例ALS患者(ALS组)和15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进行双小指展肌、胫前肌TMS-MEP测定。运动诱发电位(MEP)中枢性损害的判断标准为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延长、安静状态双侧皮层刺激MEP未引出或易化状态至少一侧皮层刺激MEP未引出;CMCT侧间差增大为可疑异常。对两组患者的MEP中枢异常进行比较。结果:ALS患者小指展肌易化状态、安静状态CMCT、胫前肌易化状态CMCT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延长。ALS患者TMS-MEP中枢性损害的出现率为60%,主要表现为CMCT延长和MEP引不出,分别占50%(10/20)和50%(10/20),如将CMCT侧间差增大者计入,则总异常率提高到75%。按诊断级别分组后,临床确诊、拟诊和可能的ALS患者的MEP中枢性损害出现率分别为87.5%、71.4%和60.0%,单纯CMCT侧间差增大而无其他异常,仅见于拟诊或可能的ALS患者。结论:对于拟诊或可能的ALS,MEP中枢性异常可以帮助确立上运动神经元受累。单纯CMCT侧间差增大可能发生于早期患者,有助于发现轻度或亚临床上运动神经元病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上运动神经元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下载PDF
国人大脑皮层与脊髓电刺激多导联描记MEP正常值 被引量:7
11
作者 宋新光 任玉玲 +4 位作者 姚桂兰 郭怀宸 张淑英 李六一 申风琴 《临床脑电学杂志》 1996年第1期38-40,共3页
报告国人上、下肢共24块肌于大脑皮层与脊髓电刺激时的运动诱发电位(MEP)正常值。无论上肢或下肢,MEP潜伏期均因肌肉所在位置而异,越是远端肌潜伏期越长,认为此乃脊神经长度不同所致。但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则与... 报告国人上、下肢共24块肌于大脑皮层与脊髓电刺激时的运动诱发电位(MEP)正常值。无论上肢或下肢,MEP潜伏期均因肌肉所在位置而异,越是远端肌潜伏期越长,认为此乃脊神经长度不同所致。但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则与脊神经长度、肢长及身高无关,此为锥体束功能的最重要指标。肌肉轻度收缩时,皮层刺激的MEP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认为系上运动神经元的易化所致。作者认为,MEP的多导记录能减少刺激次数,一次性刺激即能同时获得多块肌的EMP记录;有利于髓内和神经根病变的定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皮层 脊髓 电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血管病患者脑循环动力学、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晓梅 朱晓峰 黄昕艳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1年第3期40-41,共2页
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FN)后脑循环动力学参数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方法:选择急性期脑梗塞患者40名,应用脑循环治疗仪(CVFT-010M)电刺激小脑顶核,于治疗前后进行脑血管功能(CVA)平均血流量(Qmean)、最小血流量(Qmin)、平均血... 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FN)后脑循环动力学参数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方法:选择急性期脑梗塞患者40名,应用脑循环治疗仪(CVFT-010M)电刺激小脑顶核,于治疗前后进行脑血管功能(CVA)平均血流量(Qmean)、最小血流量(Qmin)、平均血流速度(Vmean)、最小血流速度(Vmin)、脑循环阻力(R)等参数及体感诱发电位中枢传导时间(CCT)检测。结果:治疗后患侧脑循环动力学参数Qmean、Qmin、Vmin明显增加(P<0.05),Vmean显著增加、R显著减小(P<0.01),治疗后患侧CCT明显缩短,与治疗前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小脑顶核 脑循环动力学参数 中枢传导时间 脑血管疾病 体感诱发电位
下载PDF
21例脊髓型颈椎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许林生 王书成 +1 位作者 李书鑫 高美霞 《临床脑电学杂志》 1996年第2期71-75,共5页
对21例脊髓型颈椎病进行了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测试。MEP异常率90.5%,以运动中枢传导时间(CMCT)延迟为主,部分见双侧CMCT差值增大,皮层刺激MEP波幅降低及波形消失。MEP变化与肌力明显相关。手术... 对21例脊髓型颈椎病进行了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测试。MEP异常率90.5%,以运动中枢传导时间(CMCT)延迟为主,部分见双侧CMCT差值增大,皮层刺激MEP波幅降低及波形消失。MEP变化与肌力明显相关。手术后可见异常MEP改善。结果表明,MEP检查可作为检测本病患者运动功能状态的客观定量指标,对评价手术效果及预测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运动诱发电位 临床研究
下载PDF
用三重刺激技术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被引量:7
14
作者 苏红军 谢炳玓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8年第3期133-137,共5页
目的:评估三重刺激技术(TST)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观察及预后的预测作用,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应用TST对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皮质脊髓束损伤对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并定期对其运动功能通过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 目的:评估三重刺激技术(TST)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观察及预后的预测作用,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应用TST对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皮质脊髓束损伤对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并定期对其运动功能通过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进行量表评估,计算TST测试值(TSTtest)和TST对照反应(TSTcontrol)的波幅比率和面积比率,并分析其与运动功能的关系,评估TST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①急性脑梗死患者健侧TST波幅比率为95.0%±3.0%,面积比率为96.0%±2.0%,患侧TST波幅比率为66.5%±16.9%,面积比率为66.6%±17.0%,两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患者住院当天及住院30天时通过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进行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分值分别为40.8±11.2分和72.0±15.6分,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其分值明显提高(P<0.01)。③对TSTtest和TSTcontrol波幅比率和面积比率与通过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r=0.982和r=0.996,两变量呈正相关。结论:定量检测皮质脊髓束在急性脑梗死期传导缺损方面是可能的。因此TST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功能状况的评价和随访研究可提供一个准确而客观的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中枢传导时间(CCT) 三重刺激技术(TST) 小指展肌 对冲技术 经颅磁刺激(TMS)
下载PDF
定量负荷后大脑皮层运动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
15
作者 李捷 牛英鹏 李鹏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2年第3期11-17,共7页
应用计算机技术及先进的大脑皮层电刺激仪等,进行了大脑皮层运动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对锥体束功能进行了直接定量测定,提供了有关运动负荷后锥体束及脊髓的兴奋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对运动行为控制的神经生理基础及运动训练负荷最佳... 应用计算机技术及先进的大脑皮层电刺激仪等,进行了大脑皮层运动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对锥体束功能进行了直接定量测定,提供了有关运动负荷后锥体束及脊髓的兴奋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对运动行为控制的神经生理基础及运动训练负荷最佳化提出了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体束神经元 PT细胞 中枢传导时间(CMCT) 运动诱发电位 潜伏期 H反射
下载PDF
正常成人运动诱发电位及其与身高相关性的研究
16
作者 刘庆 贺英群 李美山 《实用医技杂志》 2003年第9期997-998,共2页
目的:研究健康成人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正常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分别检测于头皮、颈7、Erbs点、肘点、胭窝及腰及腰4各点引出的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比较性别及肢体左右侧两组间的差别,并研究潜伏期及CMCT与身高之... 目的:研究健康成人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正常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分别检测于头皮、颈7、Erbs点、肘点、胭窝及腰及腰4各点引出的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比较性别及肢体左右侧两组间的差别,并研究潜伏期及CMCT与身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潜伏期及CMCT在性别与肢体侧别之间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周围部分的潜伏期与身高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而CMCT则无。结论:MEP是检测中枢与周围神经系统运动传导通路功能状态的重要技术之一,而正常值的确定是临床诊断的前提。周围部分的潜伏期与身高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成人 运动诱发电位 身高 神经系统 潜伏期 MEP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运动皮质兴奋性的研究
17
作者 贺娟 张国华 +3 位作者 呼日乐 王智光 江名芳 张春雨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2年第6期321-324,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TMS)对帕金森病(Parkinsondiscase,PD)模型大鼠大脑皮质电生理学的影响,并从电生理角度探讨PD的发病机制。方法:实验分两组,健康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①实验组...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TMS)对帕金森病(Parkinsondiscase,PD)模型大鼠大脑皮质电生理学的影响,并从电生理角度探讨PD的发病机制。方法:实验分两组,健康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①实验组(PD模型组)26只,②对照组(生理盐水组)14只。采用静息皮层运动阈值(RMT)、中枢传导时间(CMCT)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波幅(Amp)作为评定大脑皮质兴奋性的指标。结果统计采用SPSS]1.5统计软件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结果:术后1周,实验组左下肢RMT、CMCT较对照组降低或缩短(P〈O.05),而Amp无明显变化;实验组自身左右侧比较,左下肢RMT、CMCT较右下肢缩短,Amp增高(P〈0.05);制模前、术后1周、术后3周实验组大鼠左下肢RMT、CMCT进行性降低(P〈0.05);实验组大鼠右下肢与对照组大鼠左侧及右侧下肢RMT、CMCT及Am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模型大鼠损毁侧皮层兴奋性增加,且与症状严重程度相关;PD模型大鼠病情越重、病程越长,大脑皮层兴奋性升高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模型 经颅磁刺激 皮质兴奋性 运动诱发电位 中枢传导时间
下载PDF
集中式空调系统提前关机调度技术的节能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乔富荣 闫军威(指导) 胡小芳 《建筑节能》 CAS 2020年第4期1-8,32,共8页
针对集中式空调系统提前关机调度技术存在节能效果不明确和外界气象参数或冷冻水剩余冷量变化时关机时间设定不准确的问题,结合工程实际和已有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冷负荷预测和冷冻水温升过程热传导模型的节能分析方法,以东莞某办公建筑为... 针对集中式空调系统提前关机调度技术存在节能效果不明确和外界气象参数或冷冻水剩余冷量变化时关机时间设定不准确的问题,结合工程实际和已有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冷负荷预测和冷冻水温升过程热传导模型的节能分析方法,以东莞某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空调系统冷负荷预测模型和冷冻水温升过程的热传导模型,对提前关机调度技术进行了节能分析,优化了关机时间,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提前关机调度技术,根据季节及冷冻水温度确定关机时间,制冷季和过渡季空调系统日能耗与常规运行相比可分别降低90~140 kW·h、80~140 kW·h;该节能分析方法能有效得出提前关机调度技术的节能效果并优化关机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式空调系统 提前关机调度技术 冷负荷预测 热传导模型 节能 关机时间
下载PDF
Major ozonated autohemotherapy promotes the recovery of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被引量:23
19
作者 Xiaona Wu Zhensheng Li +4 位作者 Xiaoyan Liu Haiyan Peng Yongjun Huang Gaoquan Luo Kairun Pe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5期461-468,共8页
Major ozonated autohemotherapy is classically used in treating ischemic disorder of the lower limb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performed major ozonated autohemotherapy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 Major ozonated autohemotherapy is classically used in treating ischemic disorder of the lower limb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performed major ozonated autohemotherapy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assessed outcomes according to the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ore, Modified Rankin Scale, an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motor-evoked potential.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the cortical potential rise rate of the upper limb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e 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of upper limb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and the upper limb motor-evoked potential amplitud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ozone group. In the ozone group,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or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and the motor-evoked potential amplitude of the upper limb. 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and motor-evoked potential amplitude of the upper limb may be effective indicators of motor-evoked potentials to assess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 in cerebral infarct patients. Furthermore, major ozonated autohemotherapy may promote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of the upper limb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regeneration clinical practice ozone cerebral infarction evoked potential motor upper limbs upper limb paralysis motor function 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amplitud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ore grants-supported paper photographs-containing paper neuroregenertion
下载PDF
Effects of cortical 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precise root stimulation on motor func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a case series study 被引量:4
20
作者 Ye-Ran Mao Zhong-Xia Jin +10 位作者 Ya Zheng Jian Fan Li-Juan Zhao Wei Xu Xiao Hu Chun-Ya Gu Wei-Wei Lu Guang-Yue Zhu Yu-Hui Chen Li-Ming Cheng Dong-Sheng X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8期1821-1826,共6页
Activ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spinal cord circuitry is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motor function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We conducted a case series study to investigate motor function improvement in 14 patien... Activ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spinal cord circuitry is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motor function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We conducted a case series study to investigate motor function improvement in 14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treated with 4 weeks of unilateral(right only)cortical 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bilat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f L3-L4 nerve roots,five times a week.Bilateral resting motor evoked potential amplitude was increased,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on the side receiving cortical stimulation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and lower extremity motor score,Berg balance score,spinal cord independence measure-III score,and 10 m-walking speed were all increased after treatment.Right resting motor evoked potential amplitud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ower extremity motor score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ortical 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precise root stimulation can improve nerve conduction of the corticospinal tract and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lower extremity motor score motor evoked potential stimulation NEUROMODULATION neuronal plasticity spinal cord injury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