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奥拉西坦联合丁苯酞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
1
作者 孙佳瑶 唐鹤飞 +3 位作者 王静 牛映霞 丁奇 岳丽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94-199,共6页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联合丁苯酞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of non-dementia,VCIN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VCIN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32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奥拉西坦治疗,联合...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联合丁苯酞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of non-dementia,VCIN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VCIN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32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奥拉西坦治疗,联合组给予奥拉西坦联合丁苯酞治疗,疗程为3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评分、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valuation scale,MMSE)、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分,检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抗凋亡因子(anti-apoptotic factor,Liv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水平的变化,检测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_(m))、动脉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与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结果治疗后,2组MoCA、MMSE和ADL评分均升高,NIHSS评分均降低,且联合组MoCA、MMSE和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脑血管V_(m)均升高,PI和RI均降低,且联合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MMP-9NSE均降低,TGF-β、Livin和NGF水平均升高,且联合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拉西坦联合丁苯酞治疗VCIND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脑血管功能,保护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纠正血清TGF-β、MMP-9、Livin、NSE及NGF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拉西坦 丁苯酞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 脑血管功能 转化生长因子-Β 基质金属蛋白酶-9 抗凋亡因子
下载PDF
基于cAMP-PKA-CREB信号通路中药防治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高媛 惠乐乐 +2 位作者 杨瑞林 李玉芳 徐冰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4期1037-1041,共5页
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cAMP响应性元件结合蛋白(CREB)是神经系统一条重要的信号途径,在血管性痴呆(Va D)的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是我国治疗Va D的重要手段,其主要优势在于保护脑血管、改善学习记忆与认知功能的效果... 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cAMP响应性元件结合蛋白(CREB)是神经系统一条重要的信号途径,在血管性痴呆(Va D)的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是我国治疗Va D的重要手段,其主要优势在于保护脑血管、改善学习记忆与认知功能的效果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本文基于cAMP-PKA-CREB信号通路在脑血管病变和记忆认知功能方面的调节机制,从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角度综述了中药防治Va D的作用机制,为今后Va D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cAMP-PKA-CREB信号通路 中药 脑血管病变 记忆认知障碍
下载PDF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tetrandrine against vascular dementia 被引量:14
3
作者 Yan-ling Lv Ze-zhi Wu +5 位作者 Li-xue Chen Bai-xue Wu Lian-lian Chen Guang-cheng Qin Bei Gui Ji-ying Zho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454-459,共6页
Tetrandrine is one of the major active ingredients in Menispermaceae 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and has specific therapeutic effects in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ts use in vascular dementia has not been studi... Tetrandrine is one of the major active ingredients in Menispermaceae 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and has specific therapeutic effects in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ts use in vascular dementia has not been studied fully.Here,we investigated whether tetrandrine would improve behavioral and cellular impairments in a two-vessel occlusion rat model of chronic vascular dementia.Eight weeks after model establishment,rats were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 with 10 or 30 mg/kg tetrandrine every other day for 4 weeks.Behavioral assessment in the Morris water maze showed that model rats had longer escape latencies in training trials,and spent less time swimming in the target quadrant in probe trials,than sham-operated rats.However,rats that had received tetrandrine showed shorter escape latencies and longer target quadrant swimming time than untreated model rats.Hematoxylin-eosin and Nissl staining revealed less neuronal necrosis and pathological damage,and more living cells,in the hippocampus of rats treated with tetrandrine than in untreated model rats.Western blot assay showed that interleukin-1β expression,and phosphorylation of the N-methyl-D-aspartate 2B receptor at tyrosine 1472,were lower in model rats that received tetrandrine than in those that did not.The present findings suggest that tetrandrine may be neuroprotective in chronic vascular dementia by reducing interleukin-1β expression,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2B phosphorylation at tyrosine 1472,and neuronal necr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tetrandrin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vascular dementia 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 2B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2B phosphorylation at tyrosine 1472 interleukin-1β neuronal necrosis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Transcatheter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of the brain complicated by vascular dementia development 被引量:1
4
作者 Ivan V. Maksimovich 《World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2年第4期200-209,共10页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nsluminal laser revascularization of the brain in the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accompanied by vascular dementia development. 1125 patients aged from 29 to 81...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nsluminal laser revascularization of the brain in the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accompanied by vascular dementia development. 1125 patients aged from 29 to 81 (average age 75) suffering from various kinds of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of cerebral vessels were examined during the research. The examination plan included: 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brain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scintigraphy of the brain (SG), rheoencephalography (REG), cerebral multi-gated angiography (MUGA). 665 (59.11%) patients suffered from diseases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vascular dementia. To perform transcatheter treatment, 639 patients were selected: Group 1 (CDR-1)—352 patients, Group 2 (CDR-2)—184 patients, Group 3 (CDR-3)—103 patients. To conduct revascularization of main intracranial arteries high-energy laser systems were used;for revascularization of the distal intracranial branches low-energy laser systems were used. The clinical outcome depended on the severity of dementia and the timing of the intervention. A good clinical outcome in Group 1 was obtained in 281 (79.82%) cases, in Group 2 in 81 (44.02%) cases, in Group 3 in 9 (8.73%) cases. A satisfactory clinical outcome in Group 1 was obtained in 53 (15.34%) cases, in Group 2 in 62 (33.70%) cases, in Group 3 in 31 (30.09%) cases. A relatively satisfactory clinical outcome in Group 1 was obtained in 17 (4.83%) cases, in Group 2 in 41 (22.28%) cases, in Group 3 in 63 (61.16%) cases. No negative effect was observe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Evaluating the data obtained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method of transluminal laser revascularization of cerebral blood vessels is an effective 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of the brain accompanied by dement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Vascular dementia Cognitive IMPAIRMENT Stroke TRANSCATHETER TREATMENT Laser REVASCULARIZATION Regeneration
下载PDF
头颅核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痴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5
作者 刘志伟 王艳 +1 位作者 刘志强 黄明霞 《世界复合医学》 2023年第5期55-58,共4页
目的 分析头颅核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寿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脑血管性痴呆患者45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45例和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人45例,分别作为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施... 目的 分析头颅核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寿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脑血管性痴呆患者45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45例和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人45例,分别作为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施以头颅核磁共振检查,记录3组受检群众的左、右两侧和总海马体积,同时比对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的比值。结果 对照组左侧海马体积为(2.59±0.25)cm^(3)、右侧海马体积为(3.04±0.23)cm^(3)、海马总体积为(5.23±0.32)cm^(3),观察1组的分别为(2.38±0.26)、(2.61±0.21)、(5.69±0.39)cm^(3),观察2组的分别为(1.88±0.21)、(1.86±0.23)、(5.19±0.24)cm^(3),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097、321.184、33.393,P<0.05),且观察1组高于观察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观察2组与对照组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比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1组颞叶沟回间距、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的比值低于观察2组,大脑左右径高于观察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颅核磁共振检查能了解脑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不同,方便临床医师对疾病进行鉴别,并能够掌握患者的病情,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性痴呆 头颅核磁共振 临床应用价值
下载PDF
脂蛋白a、MMP-9、胱抑素C与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脑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
6
作者 马戈 《新疆医学》 2023年第3期282-284,300,共4页
目的探讨脂蛋白[Lp(a)]、基底金属蛋白酶-9(MMP-9)、胱抑素C(Cyst-C)与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脑血管性痴呆(VD)的相关性。方法将2018年5月-2020年5月在邓州市人民医院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的V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纳入150例,将检查结果按照... 目的探讨脂蛋白[Lp(a)]、基底金属蛋白酶-9(MMP-9)、胱抑素C(Cyst-C)与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脑血管性痴呆(VD)的相关性。方法将2018年5月-2020年5月在邓州市人民医院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的V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纳入150例,将检查结果按照IMT(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为IMT正常组(38例)、IMT增厚组(62例)、斑块形成组(50例),检测并对比三组血清Lp(a)、MMP-9、Cyst-C指标。Pearson分析Lp(a)、MMP-9、Cyst-C与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VD相关性。结果斑块形成组与IMT增厚组在血清Lp(a)、MMP-9、Cyst-C三项指标对比得出:前者三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后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增厚组与IMT正常组在血清Lp(a)、MMP-9、Cyst-C三项指标对比得出:前者三项指标显著高与后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ostoc回归分析显示,三项只研究指标与动脉粥样斑块与VD的发病有较高的关联性,是VD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VD患者随着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发生、发展,血清Lp(a)、MMP-9、Cyst-C会逐渐升高,与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VD呈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 基底金属蛋白酶-9 胱抑素C 动脉粥样斑块 脑血管性痴呆
下载PDF
老年脑梗死后痴呆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江川 张志强 沈世鑫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08-310,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后痴呆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于2002年10月-2004年10月入住天津港口医院的脑梗死患者共362例,其年龄≥60岁,男性192例,女性170例,包括其住院时及发病后2个月的病史、化验结果、神经病学、神经心理学等方面的...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后痴呆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于2002年10月-2004年10月入住天津港口医院的脑梗死患者共362例,其年龄≥60岁,男性192例,女性170例,包括其住院时及发病后2个月的病史、化验结果、神经病学、神经心理学等方面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幕入选362例患者中诊断为痴呆者102例(发生率为28.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低教育、脑卒中史、糖尿病、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左半球脑梗死、前循环脑梗死等因素为脑梗死后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脑梗死后约有1/4患者出现痴呆,其临床危险因素包括:梗死部位及严重程度、血管性危险因素(如糖尿病、脑卒中史)、患者的特征(如高龄、文化程度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痴呆 脑血管意外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欧海宁 李盈盈 +1 位作者 陈红霞 窦祖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85-687,共3页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VD)和无痴呆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ADL能力在训练后的恢复情况,比较两者的康复效益。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分为VD组(n=30例)和VCIND组(n=34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认知训...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VD)和无痴呆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ADL能力在训练后的恢复情况,比较两者的康复效益。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分为VD组(n=30例)和VCIND组(n=34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认知训练、运动功能及ADL训练。在训练前后用神经行为认知状况评估量表(NCSE)、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Barthel指数(BI)进行相应的评价,采用ADL能力的改善值与住院天数比值进行康复效益评定。结果:VCIND组训练前在注意力、计算力、结构组织能力、记忆力评分低于正常值,VD组认知功能的各项评分均低于正常值,训练后与训练前比较,VCIND组定向力、注意力、语言理解、结构组织、记忆、判断力等项目分值的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VD组定向力分值的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VD组和VCIND组训练前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训练后上述分值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VCNID组运动功能的改善及认知可能的改善比VD组明显,VCIND组的康复效益值比VD组高。结论:VCIND组的康复训练比VD组疗效好,康复效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认知障碍 血管性痴呆
下载PDF
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与脑卒中后痴呆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黄延焱 卢晓喆 俞茂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04-307,共4页
目的研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脑卒中后痴呆(post-stroke dementia,PSD)的关系。方法同期选择脑卒中患者129例作为脑卒中组,其他疾病患者76例为对照组,健康老年人41例为正常组。6个月后将脑卒中组患者按其是否符合痴呆... 目的研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脑卒中后痴呆(post-stroke dementia,PSD)的关系。方法同期选择脑卒中患者129例作为脑卒中组,其他疾病患者76例为对照组,健康老年人41例为正常组。6个月后将脑卒中组患者按其是否符合痴呆诊断标准又分为PSD组(65例)和非PSD组(64例),发病时及6个月后测血IGF-1及认知功能量表测定。结果脑卒中组IGF-1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88,P=0.06),与正常组比较,则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9,P=0.006);PSD组IGF-1水平比其他3组均低,4组间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43,P=0.013);发病6个月后,PSD组IGF-1保持较低水平;logistic回归方程发现与PSD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收缩压I、GF-1及冠心病、高血压。相关分析发现血IGF-1水平与一般认知功能水平相关,其中空间结构能力、注意、短时记忆与瞬间记忆受影响比较明显(P<0.05)。结论脑卒中发病时低IGF-1水平者,其发生PSD的可能性大;血IGF-1水平与认知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脑血管意外 痴呆 认知 诊断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屏气试验对中度血管性痴呆的预后评估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丽 张馨 李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41-543,共3页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屏气试验研究脑血管储备功能对中度血管性痴呆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经颅多普勒彩超屏气试验测定正常对照组、无颅内动脉狭窄及伴有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屏气指数(BHI)、Vm上升率(Vm%),并于6个月后随...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屏气试验研究脑血管储备功能对中度血管性痴呆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经颅多普勒彩超屏气试验测定正常对照组、无颅内动脉狭窄及伴有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屏气指数(BHI)、Vm上升率(Vm%),并于6个月后随访。结果两组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BHI、Vm%较对照组均有下降(P<0.01),且伴有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中度痴呆组(MCASVD)下降更加明显(P<0.01)。6个月后两中度痴呆组MMSE评分及BHI、Vm%不同程度下降(P<0.01或P<0.05),MCASVD组下降更加明显(P<0.01)。结论脑血管储备功能下降与血管性痴呆发生及发展具有相关性,可能对血管性痴呆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储备功能 中度血管性痴呆 预后
下载PDF
脑血管性痴呆中医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戴云 夏翔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4期60-63,共4页
为了解脑血管性痴呆中医药研究进展,对近几年中医药有关脑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行了综述。有关研究结果提示:中医药治疗可改善痴呆症状、提高智力.改善多项检验指标;并对模型动物的行为记忆成绩、脑组织血流量、神经递质和神... 为了解脑血管性痴呆中医药研究进展,对近几年中医药有关脑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行了综述。有关研究结果提示:中医药治疗可改善痴呆症状、提高智力.改善多项检验指标;并对模型动物的行为记忆成绩、脑组织血流量、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基因表达及组织形态学等方面均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性痴呆 中医药研究 痴呆症 改善作用 组织形态学 血流量 脑组织 智力 研究结果 提示
下载PDF
化浊解毒通络法对血管性痴呆脑血管功能、Livin、TGF-β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芳 杜蓉 杨玲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5-57,共3页
目的分析化浊解毒通络法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血管功能、抗凋亡因子(Livin)、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影响情况。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9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加用化浊解毒通络法... 目的分析化浊解毒通络法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血管功能、抗凋亡因子(Livin)、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影响情况。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9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加用化浊解毒通络法,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Livin、TGF-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及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颅内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及Livin、TGF-β、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颅内动脉搏动指数(P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简易精神状态评定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MSE评分(20.10±3.65)分、ADL评分(68.52±6.12)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8.51%)与对照组(10.64%)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浊解毒通络法可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血管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其日常生活能力,提高Livin、TGF-β、BDNF的表达水平,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浊解毒通络法 血管性痴呆 脑血管功能 抗凋亡因子 认知功能
下载PDF
老年期痴呆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的测定 被引量:9
13
作者 许晶 郑莉莎 张延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18-220,共3页
目的 评价Diamox SPECT脑血流(CBF)负荷显像对于老年期痴呆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Di- amox药物负荷99mTc-ECD SPECT核素显像技术对Alzheimer型痴呆(DAT)患者10例、血管性痴呆... 目的 评价Diamox SPECT脑血流(CBF)负荷显像对于老年期痴呆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Di- amox药物负荷99mTc-ECD SPECT核素显像技术对Alzheimer型痴呆(DAT)患者10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 20 例、正常对照者15例进行脑血管储备功能测定。结果 安静状态下,两痴呆组平均脑血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不同程度VD组间脑血流无统计学意义。Diamox负荷后VD组血流增加值(△CBF)显著减少,并且各VD 组间出现显著差异。而DAT组变化不明显。结论 Diamox药物负荷SPECT脑灌注显像技术是一种较为完善的脑 功能检测手段,它有助于早期发现脑血管储备功能受损的代偿期患者,判断病情程度及鉴别老年期痴呆的不同类 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HEIMER型痴呆 血管性痴呆 脑血管储备功能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洋 李玉红 +1 位作者 张晓英 郭利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8年第21期3248-3249,3254,共3页
目的分析血管性痴呆(V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比较痴呆组与非痴呆组患者既往病史、饮食口味、吸烟饮酒史、情志因素、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各项目暴露率用频数或百分数表示,同时计算相对危险度比值比(OR值)。结果在VD既往史调查中,脑... 目的分析血管性痴呆(V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比较痴呆组与非痴呆组患者既往病史、饮食口味、吸烟饮酒史、情志因素、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各项目暴露率用频数或百分数表示,同时计算相对危险度比值比(OR值)。结果在VD既往史调查中,脑血管疾病为几乎所有VD患者的基础疾病,有明确发病史者占57%,其次为高血压病(54%),糖尿病、高脂血症的OR值亦较高。VD患者在饮食偏嗜方面以嗜辛辣、嗜荤为主。每日吸烟大于10支、饮酒以及不良精神刺激易导致痴呆的发生。结论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等疾病及烟酒嗜好、不良饮食习惯、精神刺激是VD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
下载PDF
北京版MoCA在长沙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人群中的应用及长沙版MoCA的形成 被引量:59
15
作者 靳慧 丁斌蓉 +5 位作者 杨霞 雷曾辉 曾湘良 白松 唐湘祁 涂秋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49-353,共5页
目的探讨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的可行性及潜在修订点。通过翻译及修订英文原版MoCA,形成长沙版MoCA。方法在长沙地区年龄≥40岁的56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及32名对照人群中应用北京版MoCA、简... 目的探讨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的可行性及潜在修订点。通过翻译及修订英文原版MoCA,形成长沙版MoCA。方法在长沙地区年龄≥40岁的56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及32名对照人群中应用北京版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等进行认知及日常生活、情绪、精神评估。通过相关、ROC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分析及比较北京版MoCA各子测试项目在对照组人群中的得分率及受教育程度的影响等,探讨北京版MoCA的可行性及潜在修订点。进而通过申请英文版MoCA的翻译修订权、翻译、专家评议、修订、小样本临床试验等步骤,最终确定长沙版MoCA。结果北京版MoCA与MMSE的总分高度相关(r=0.926)。北京版MoCA诊断认知障碍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7(95%可信区间为0.848~0.966)。按照推荐划界分值(25/26分),其诊断认知障碍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5.35%及55.56%。如果将划界分值调整为23/24分可得到最理想的灵敏度(86.04%)和特异度(82.22%)。3个存在修订争议的子测试项目进入小样本试验,经反复评议及修订,于2010年7月确定长沙版MoCA。结论北京版MoCA为一种有效、可行的认知筛查量表,但尚存在一些不适用于我国大陆人群的不足。长沙版MoCA为一种适合中国大陆人群使用的认知筛查量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静 周华东 +4 位作者 王延江 邓娟 高长越 方传勤 张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8-161,共4页
目的研究脑梗死后痴呆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546例脑梗死急性期住院患者,完成随访434例,于住院期间和脑卒中3个月后进行神经心理测试,其中痴呆组118例,非痴呆组316例。运用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 目的研究脑梗死后痴呆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546例脑梗死急性期住院患者,完成随访434例,于住院期间和脑卒中3个月后进行神经心理测试,其中痴呆组118例,非痴呆组316例。运用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为27.2%。单因素分析表明,血管性痴呆组的年龄比非痴呆组高8.5岁,在低教育水平(小学以下)、每日饮酒、脑卒中史等方面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痴呆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低教育水平、每日饮酒和脑卒中史与血管性痴呆相关。结论血管性痴呆是血管因素和退行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血管因素在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中起主导作用。年龄、低教育水平、每日饮酒和脑卒中史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血管性 脑梗塞 危险因素 脑血管意外
下载PDF
老年性痴呆与血管性痴呆智能障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友文 任桂英 +4 位作者 翁雅琴 王庆同 徐文璇 张中兴 马辛 《老年学杂志》 CSCD 1993年第3期159-161,共3页
本文应用长谷川痴呆评定量表、MMSE及Kohs立方体组合测验,对32例老年性痴呆、74例血管性痴呆及82例非痴呆老人进行了智能测查。结果发现,痴呆组三项测验成绩均显著低于非痴呆老人组。痴呆组成绩比较,同一严重程度的老年性痴呆与血管性... 本文应用长谷川痴呆评定量表、MMSE及Kohs立方体组合测验,对32例老年性痴呆、74例血管性痴呆及82例非痴呆老人进行了智能测查。结果发现,痴呆组三项测验成绩均显著低于非痴呆老人组。痴呆组成绩比较,同一严重程度的老年性痴呆与血管性痴呆三项测验得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严重程度的痴呆应用MMSE、长谷川痴呆量表的得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轻度痴呆组得分最高,中度组次之,重度痴呆组得分最低。Kohs测验结果发现,轻度痴呆组得分显著低于非痴呆老人组。轻度与中度痴呆组、中度与重度痴呆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这提示Kohs测验仅可作为轻度痴呆的筛查工具,对鉴别痴呆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不大。 本文结果还表明,三项测验有较好的正相关。测验成绩与诊断、疾病严重程度、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与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及病程等因素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 痴呆 血管性痴呆 智能障碍
下载PDF
脑白质疏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秦绍森 李娟 牛海军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6年第2期107-110,共4页
分析40例痴呆患者、120例无痴呆脑血管病患者及60例临床既无痴呆也无脑血管病病史的“正常”老人CT和MRI资料,脑白质疏松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痴呆(62.50%)、脑血管病(34.17%)和“正常”老人(15.0... 分析40例痴呆患者、120例无痴呆脑血管病患者及60例临床既无痴呆也无脑血管病病史的“正常”老人CT和MRI资料,脑白质疏松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痴呆(62.50%)、脑血管病(34.17%)和“正常”老人(15.00%)。推测脑白质疏松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脑室周围半卵圆区缺血、缺氧及炎症反应所致脑白质神经纤维脱髓鞘。脑白质疏松可能加重或导致智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 临床分析 脑病
下载PDF
气体信号分子NO和CRP在脑血管性疾病及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浆中的变化和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祥琴 石毅 刘小琦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271-273,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中一氧化氮(NO)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1.收集脑血管疾病患者4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46例,正常对照50例。全部研究对象均应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Hachi...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中一氧化氮(NO)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1.收集脑血管疾病患者4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46例,正常对照50例。全部研究对象均应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Hachinski缺血指数和Hamilton抑郁量表量表进行检测,血管性痴呆患者用全面衰退量表分级。取空腹静脉血2ml,迅速分离血浆并置于-70℃冰箱保存。2.NO和CRP分别以硝酸还原酶法及散射比浊法进行测定。结果 1.NO水平:血管性痴呆组为39.84±17.28μmol/L、脑血管疾病组为42.72±17.19μmol/L,均较对照组的62.92±17.58μmol/L明显降低(P<0.01);病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浆NO水平与血管性痴呆患者痴呆的严重程度没有相关性。2.CRP水平:血管性痴呆组(5.26±3.47mg/L)和脑血管疾病组(3.01±1.78mg/L)较对照组(1.36±1.33mg/L)升高(P<0.05),且血管性痴呆组血浆CRP水平明显高于脑血管疾病组(P<0.05)。血浆CRP水平与血管性痴呆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3.各组内NO与CRP的相关分析显示:各组内NO与CRP血浆水平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1.气体信号分子NO在血管性痴呆及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水平降低,但与血管性痴呆患者痴呆的严重程度没有相关性;2.血管性痴呆和脑血管疾病患者CRP升高提示炎症可能参与了脑卒中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C反应蛋白 脑血管疾病 血管性痴呆
下载PDF
抗抑郁治疗对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盛志娟 田虹 胡国娣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48-49,共2页
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对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收诊的156例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8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78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另外给予抗抑郁药... 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对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收诊的156例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8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78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另外给予抗抑郁药治疗,20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之后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P300、Barthel指数、认知障碍的患者例数和S100蛋白浓度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治疗组在MMSE评分、HAMD评分、P300、Barthel指数、认知障碍的患者数和S100蛋白浓度等方面,均比对照组具有明显的优势(P<0.05)。结论抗抑郁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谵妄 痴呆 遗忘 认知障碍 脑血管障碍 抗抑郁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