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urce of blood supply of liver cavernous hemangioma and sclerosis and embolization treatment 被引量:4
1
作者 LI Gou Wei 1, ZHAO Zhong Rong 2, LI Bao Sheng 1, LIU Xiao Gong 1, WANG Zhi Liang 1 and LIU Qing Feng 1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9-21,共3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source of blood supply of carvenous hemangioma of liver (CHL) and provide a feasibile treatment for CHL via hepatic artery. METHODS Ⅰ. Origin of blood supply of CHL: portovenography, hepatic... AIM To investigate the source of blood supply of carvenous hemangioma of liver (CHL) and provide a feasibile treatment for CHL via hepatic artery. METHODS Ⅰ. Origin of blood supply of CHL: portovenography, hepatic arteriography and portal vein staining were performed in 5 patients. Two casts of hepatic blood vessels from resected specimen were observed. Ⅱ. Clinical data: Among 75 patients (30 males, 45 females, aged 25~57 years with a mean of 37 4). 56 were of solitary type (44 on the right lobe, 12 on the left with 4 having intraparenchymatoma) and 19 were of multiple type (9 on the right, 2 the left, 8 whole liver). Twenty two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sclerosis, 50 by embolization via hepatic artery and 3 were excised. RESULTS In 5 cases with portography, the contrast medium did not enter the tumor, the tumor appeared as low denty area and the intrahepatic branches of portal vein were pushed aside. In 5 cases with portal vein staining, the normal liver parenchyma was stained deep blue, and the tumor was not stained. The tumor area appeared as a round vacant cavity in 2 specimen casts. In 72 patients treated with sclerosis a or embolization via hepatic artery or through interventional method, the tumors diminished by 10%~30% in diameter and no tumors grew larger. CONCLUSION The blood supply of CHL originates from the hepatic artery. Tumors treated with sclerosis and emblization decreased in size or got fiber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R neoplasms/blood supply LIVER neoplasms/therapy hemangioma cavernous/therapy embolization therapeutic SCLEROTHERAPY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与MRI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分级和肿瘤血供评估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马娜 李义兴 +1 位作者 徐一文 侯波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期129-134,共6页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与MRI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分级和肿瘤血供评估的差异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2年6月进行诊断并治疗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G1级患者25例,G2级患者23例,G...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与MRI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分级和肿瘤血供评估的差异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2年6月进行诊断并治疗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G1级患者25例,G2级患者23例,G3级患者22例,富血供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29例,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肿瘤分级、肿瘤血供的MSCT指标以及MR指标之间的差异,研究MSCT与MRI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分级和肿瘤血供评估的诊断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动脉期以及门脉期的CT绝对强化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动脉期高信号、门脉期高信号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分级、不同血液供应患者的MSCT动脉期以及门脉期的CT绝对强化值、边缘、形状、囊变坏死、主胰管扩张以及远处转移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级、不同血液供应患者的MRI动脉期高信号、门脉期高信号、边缘、形状、囊变坏死、主胰管扩张以及远处转移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MRI联合诊断的特异性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MSCT与MRI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分级和肿瘤血供评估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MRI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病理分级 肿瘤血供
下载PDF
子宫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放疗与单纯放射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大庆 陈建安 +2 位作者 成金娥 彭丽 李海泉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304-306,共3页
为了探讨子宫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放射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效果,应用子宫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放疗(A组)和单纯放疗(B组)随机对照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74例,A、B组各37例,比较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A组近期有效率91·9%(34/37),B组为... 为了探讨子宫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放射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效果,应用子宫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放疗(A组)和单纯放疗(B组)随机对照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74例,A、B组各37例,比较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A组近期有效率91·9%(34/37),B组为70·3%(26/37),χ2=5·64,P=0·018。1、3和5年生存率A组为97·3%、86·5%和81·1%;B组为83·8%、64·9%和56·8%,χ2值分别为3·95、4·70和5·11,P值分别为0·047、0·030和0·024。血液毒性反应主要表现白细胞下降,A组为78·4%,B组为56·8%,χ2=3·95,P=0·047。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子宫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放射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较单纯放疗显著提高近期疗效及生存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治疗 灌注 局部 动脉 放射疗法 子宫/血液供给
下载PDF
肝癌的动脉供血分类研究:规则性、变异性和寄生性供血 被引量:52
4
作者 田建明 王飞 +5 位作者 叶华 王振堂 孙飞 刘崎 杨继金 陈栋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研究肝癌的动脉供血分类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1116例肝癌在 THAIE 前行常规腹腔动脉造影,对疑为肝动脉变异的194例和23例分别作肠系膜上动脉及胃左动脉造影,对肿瘤邻近膈肌的114例作了选择性膈下动脉造影。结果:血管造影显示,... 目的:研究肝癌的动脉供血分类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1116例肝癌在 THAIE 前行常规腹腔动脉造影,对疑为肝动脉变异的194例和23例分别作肠系膜上动脉及胃左动脉造影,对肿瘤邻近膈肌的114例作了选择性膈下动脉造影。结果:血管造影显示,1116例中,规则性供血886例(79.4%),变异性供血230例(20.6%),变异性供血又进一步分为5个供血亚型。腹腔动脉造影显示47例右肝下部的肝癌合并胃网膜右动脉的寄生性供血。选择性膈下动脉造影证实有89例台并膈下动脉寄生性供血。结论:肝癌的动脉供血可分为规则性、变异性和寄生性供血3大类,这对肝癌的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血管造影术 血供
下载PDF
肝转移瘤的血供 被引量:28
5
作者 李智岗 黄景香 +7 位作者 李顺宗 赵俊京 时高峰 梁国庆 王红光 韩捧银 王琦 谷铁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6-150,共5页
目的:通过腹腔动脉造影、肝固有动脉造影、单纯门静脉CT灌注成像探讨肝转移瘤的血液供应。方法:对50例肝转移瘤患者进行了CT平扫、CT增强扫描、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超选择性肝固有动脉造影,对其中23例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插管单纯门静... 目的:通过腹腔动脉造影、肝固有动脉造影、单纯门静脉CT灌注成像探讨肝转移瘤的血液供应。方法:对50例肝转移瘤患者进行了CT平扫、CT增强扫描、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超选择性肝固有动脉造影,对其中23例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插管单纯门静脉CT灌注扫描,以观察肝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计算转移瘤中心区域、肿瘤边缘、门静脉和肿瘤周边正常肝实质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图像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定量分析,CT图像用去卷积分灌注软件进行分析。结果:DSA表现:多血供肿瘤12例,少血供者38例,环形染色36例。肝固有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密度(K值)峰值平均为(67.48±11.56)%,肿瘤边缘密度(K值)峰值平均为(76.23±14.89)%,正常肝实质密度(K值)峰值平均为(51.42±10.26)%;肿瘤中心密度达到峰值的时间平均为(9.00±1.03)s,肿瘤边缘密度的达峰时间为(10.69±2.82)s。腹腔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及肿瘤边缘密度先表现为快速上升,然后为缓慢上升的平台,而正常肝实质则呈现持续缓慢上升的态势,在14s以后,肿瘤中心的密度不仅小于肿瘤边缘的密度,而且小于正常肝实质的密度。门静脉显影的峰值时间平均为(11.84±1.81)s。多期增强CT扫描表现:动脉期呈明显环状强化者11例;动脉期呈轻度环状强化、门脉期呈渐进性厚壁强化者5例;动脉期不强化、门脉期环状强化者25例;平衡期环形强化者8例;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均不强化者1例。单纯门静脉灌注CT表现:肿瘤在30s的时间内,密度几乎呈直线,无增强表现。门静脉达峰时间平均为(14.33±2.23)s,最高峰值平均为(320.00±28.78)HU;而正常肝实质的密度在注射对比剂后呈现缓慢上升的态势,达峰时间为(22.25±3.44)s,最高峰值平均为(110.75±16.31)HU。结论:肝动脉是肝转移瘤血供的唯一来源,门静脉不参与肝转移瘤的血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肿瘤转移 血液供给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组织因子在子宫颈病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与瘤内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青 陈陆俊 +4 位作者 谈炎 虞华明 鲁常青 陈同钰 樊祥山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9-352,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组织因子表达和微血管分布,探讨组织因子在子宫颈病变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与瘤内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 目的通过检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组织因子表达和微血管分布,探讨组织因子在子宫颈病变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与瘤内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组织因子的表达和微血管分布。结果组织因子在正常子宫颈组织中均不表达,而在子宫颈病变过程中其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001),瘤内微血管密度亦显著增加(P<0.0001);同时,子宫颈病变过程中组织因子的表达水平和瘤内微血管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3705,P<0.0001),和患者年龄无关(P=0.7089)。结论组织因子参与子宫颈癌的发生与发展,并促进瘤内微血管形成,可作为一个潜在的子宫颈癌诊断和治疗的分子靶标并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病理学 凝血致活酶 宫颈肿瘤/血液供给 鳞状细胞/血液供给 免疫组织化学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芯片分析技术
下载PDF
肝转移瘤血供对肝动脉化疗栓塞的近期疗效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李国文 梁赵玉 +5 位作者 于小平 古善智 张铁钢 何庆 熊正平 黄满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93-496,共4页
目的探讨肝转移瘤的血供对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经TACE治疗的肝转移瘤58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58例肝转移瘤根据DSA造影表现分为多血供型、中等血供型及少血供型,多血供型14例中有效者(CR+PR)13例(92.9%),... 目的探讨肝转移瘤的血供对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经TACE治疗的肝转移瘤58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58例肝转移瘤根据DSA造影表现分为多血供型、中等血供型及少血供型,多血供型14例中有效者(CR+PR)13例(92.9%),中等血供型12例中有效者(CR+PR)10例(83.3%),少血供型32例中有效者(CR+PR)3例(9.4%)。多血供型与少血供型组间、中等血供型与少血供型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血供型与中等血供型组间疗效差别不明显(P>0.05)。从TACE治疗开始,全部病例0.5、1年生存率分别为67.2%、42.3%,多血供型者0.5、1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78.6%,中等血供型者分别为100%、58.3%,少血供型者分别为40.6%、7.6%。多血供型与少血供型组间、中等血供型与少血供型组间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血供型与中等血供型组间生存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TACE对血供丰富的肝转移瘤疗效较好,区分肿瘤血供有利于治疗计划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肿瘤转移 血液供给 化疗栓塞 治疗效果
下载PDF
中晚期肝癌肝外供血分析及临床介入治疗 被引量:22
8
作者 许卫国 彭秀斌 +3 位作者 李鹤平 王于 程光森 陈加源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8年第4期294-297,共4页
目的探讨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规律及介入治疗。方法92例肝癌患者发现肝外供血动脉105条,分别超选择插管行化疗栓塞。结果中晚期肝癌肝外动脉来源类型分别源于肠系膜上动脉(33.33%)、右膈下动脉(17.14%)、胃十二指肠动脉(14.29%)、左膈下... 目的探讨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规律及介入治疗。方法92例肝癌患者发现肝外供血动脉105条,分别超选择插管行化疗栓塞。结果中晚期肝癌肝外动脉来源类型分别源于肠系膜上动脉(33.33%)、右膈下动脉(17.14%)、胃十二指肠动脉(14.29%)、左膈下动脉(7.62%)、胃左动脉(6.67%)、右肋间动脉(6.67%)、右肾上腺动脉(4.76%)、脾动脉(4.76%)、右腰动脉(2.86%)和右胸廓内动脉(1.90%)。形成肝外动脉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化疗栓塞的次数、肿瘤在肝内的部位、肿瘤的直径和操作方法。结论肝癌有丰富的肝外动脉供血,对肝外动脉供血支超选择性栓塞治疗,对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外供血 临床分析
下载PDF
探讨肝癌肝外供血的形成规律及介入治疗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军华 马威 +2 位作者 董景辉 王华明 李勇武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规律,插管技术,旨在指导介入治疗。方法分析46例肝癌患者54条肝外动脉供血的特征,对肝外动脉供血支超选插管,并行动脉化疗栓塞术。结果肝外动脉供血与肿瘤部位、大小密切相关;RH、Cobra导管配合SP导管... 目的探讨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规律,插管技术,旨在指导介入治疗。方法分析46例肝癌患者54条肝外动脉供血的特征,对肝外动脉供血支超选插管,并行动脉化疗栓塞术。结果肝外动脉供血与肿瘤部位、大小密切相关;RH、Cobra导管配合SP导管使用,肝外动脉供血支插管成功率为81%。4~6周复查,CT显示肿瘤缩小,碘油沉积致密完全。结论肝癌可有丰富的肝外动脉供血,明确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的形成机制对临床准确和彻底阻断肝癌的动脉供血,提高肝癌介入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肝外动脉供血 血管造影术 化疗栓塞
下载PDF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前后CT动态扫描血供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周顺科 李少波 +3 位作者 谭利华 贺忠 杜万平 白末了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420-422,共3页
目的 研究子宫肌瘤介入治疗前后子宫与肌瘤血供变化。方法  1 6例单发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治疗 ,术前、术后 7d及术后 3个月选择同层面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 ,测量正常子宫及肌瘤的CT值 ,进行栓塞前后对比分析。结果  ... 目的 研究子宫肌瘤介入治疗前后子宫与肌瘤血供变化。方法  1 6例单发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治疗 ,术前、术后 7d及术后 3个月选择同层面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 ,测量正常子宫及肌瘤的CT值 ,进行栓塞前后对比分析。结果  1 6例患者每次均顺利完成CT动态增强扫描 ,术前、术后 7d及术后 3个月正常子宫组织动态增强曲线及CT值无明显改变 ,而肌瘤动态增强曲线及CT值有明显改变 ,肌瘤栓塞后处于持续性缺血状态。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安全 ,有效的新疗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介入治疗 CT动态扫描 肿瘤血供 缺血状态
下载PDF
彩超观察肝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前后门静脉血供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8
11
作者 郑进方 李龙浩 +4 位作者 吴昌雄 张震生 邢贻雷 周开伦 李灼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6-258,共3页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肝细胞性肝癌(HCC)患者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前后门静脉作为肿瘤引流血管及供血血管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HCC患者42例,行2次TACE治疗,分别于2次TACE术前及术后7d行彩超检查,分析不同时间段...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肝细胞性肝癌(HCC)患者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前后门静脉作为肿瘤引流血管及供血血管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HCC患者42例,行2次TACE治疗,分别于2次TACE术前及术后7d行彩超检查,分析不同时间段肿瘤血供方式的变化。结果:首次TACE术前肝癌均有动脉参与供血,以动脉供血并门静脉引流者所占比例最大占50%,其次是单纯动脉供血方式占35.7%,动脉与门静脉双重供血者较少占14.3%,但无单纯门静脉供血者;而TACE术后7d出现5例完全由门静脉供血的肿瘤,占11.9%;双重供血的肿瘤数也显著增加,占47.6%;单纯动脉供血及动脉供血门静脉引流的肿瘤数则显著减少,分别占19.0%、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次TACE前后肝癌血供的变化趋势与首次TACE相似,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TACE治疗后部分肿瘤内门静脉由TACE术前的引流血管转变为术后的供血血管,门静脉作为HCC供血血管的比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超声检查 多普勒 门静脉 血供
下载PDF
胃癌病人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化疗对肿瘤血管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孙碎康 蒲青凡 +3 位作者 严律南 潘继豹 曹高健 吴文珍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02-204,共3页
目的 探讨胃癌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化疗对肿瘤血管的影响。方法  40例胃癌患者分为灌注化疗组 (GAI)和栓塞化疗组 (GAE )。两组于介入治疗前、治疗后 1,3d测定周围静脉及术中胃静脉血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血栓调节蛋白 (TM )浓... 目的 探讨胃癌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化疗对肿瘤血管的影响。方法  40例胃癌患者分为灌注化疗组 (GAI)和栓塞化疗组 (GAE )。两组于介入治疗前、治疗后 1,3d测定周围静脉及术中胃静脉血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血栓调节蛋白 (TM )浓度。治疗后 7~ 10d行胃癌根治术。观察胃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GAI组比较 ,GAE组各时点周围静脉和胃静脉血TNF浓度明显增高 (P <0 .0 5 ) ,胃静脉血TM浓度明显降低 (P <0 .0 5 ) ,并与胃静脉血TNF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r =-0 .77,P <0 .0 5 )。组织学检查发现GAE组胃癌细胞及胃脂肪淋巴组织中癌细胞变性坏死明显 ,肿瘤血管炎症、内膜增厚、毛细血管血栓形成。结论 胃癌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化疗 ,可能是通过TNF介导的肿瘤血管内皮损伤及血管内凝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病人 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化疗 肿瘤血管 影响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在宫颈癌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3
作者 江忠清 朱凤川 +2 位作者 张声 张彬 吴桂珠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2期1767-1770,共4页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 - 1(TIMP- 1)在早期宫颈癌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 75例早期宫颈浸润癌 (宫颈癌组 )、1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组 )和 15例癌旁正常宫颈上皮 (对照组 )中 TIMP- 1...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 - 1(TIMP- 1)在早期宫颈癌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 75例早期宫颈浸润癌 (宫颈癌组 )、1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组 )和 15例癌旁正常宫颈上皮 (对照组 )中 TIMP- 1的表达情况 ,并检测其中微血管密度 (CD34 标记 )和癌细胞增殖标记指数 (Ki- 6 7标记 )。结果 :TIMP- 1主要表达于宫颈癌细胞膜和 (或 )细胞浆 ,Ki- 6 7主要表达于癌细胞核 ,CD34 主要表达于癌巢间质血管内皮细胞。从对照组到 CIN组再到宫颈癌组 ,TIMP- 1的阳性表达率未见显著升高 (P>0 .0 5 )。 TIMP- 1在宫颈癌中表达与 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盆腔淋巴结转移和间质浸润深度有关 (P<0 .0 5 ) ;而与年龄、组织学类型、脉管浸润、Ki- 6 7表达及微血管密度无关 (P>0 .0 5 )。 FIGO分期为 期、组织学分级为 级、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及突破深肌层间质浸润者 ,其 TIMP- 1阳性表达率分别显著低于 FIGO分期为 期、组织学分级在 级以内、无盆腔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在浅肌层间质以内者 (P<0 .0 5 )。结论 :宫颈癌 TIMP- 1表达降低可能在侵袭转移中起一定作用。检测宫颈癌 TIMP- 1表达对进一步了解宫颈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病理学 宫颈肿瘤/血液供给 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代谢 淋巴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肝癌切除术中肝血流控制方法的选择 被引量:7
14
作者 孙备 姜洪池 +6 位作者 许军 王刚 周尊强 刘昶 李军 孟庆辉 赵金朋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853-856,共4页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术中不同肝血流控制方法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9 4例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时采用4种不同肝血流控制方法对术后肝功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其并发症的影响。结果3 8例(4 0.4%)行常规第一肝门阻...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术中不同肝血流控制方法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9 4例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时采用4种不同肝血流控制方法对术后肝功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其并发症的影响。结果3 8例(4 0.4%)行常规第一肝门阻断,3 4例(3 6.2%)行选择性半肝阻断,4例(4.3%)行全肝血流阻断,1 8例(1 9.1%)未阻断肝门。全部成功切除肿瘤,手术顺利,术后并发症2 4例次,术后死亡2例(2.1%)。结论大肝癌切除时肝血流控制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病变的大小、部位、肝功能、切肝难易程度及术中探查结果等因素综合决定。合理的肝血流控制方法是保证肝切除手术成功、患者术后顺利恢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外科学 肝切除术 肝/血液供给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前后肿瘤血流的变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廖锦堂 王志明 +6 位作者 周乐杜 吕新生 肖萤 黄铁汉 黄渊金 王书初 潘瑞喆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912-914,共3页
目的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肝癌集束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15 2例 2 12个肝癌集束射频治疗术前 1周和术后 1个月肿瘤内部和外周血流变化。结果 治疗前 15 2例 2 12个肝癌肿块中 187个可探及血流信... 目的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肝癌集束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15 2例 2 12个肝癌集束射频治疗术前 1周和术后 1个月肿瘤内部和外周血流变化。结果 治疗前 15 2例 2 12个肝癌肿块中 187个可探及血流信号 ,以动静脉混合供血为主 ;治疗后有血流的 187个肿瘤中 13 3个血流信号完全消失 ,40个血流减少 ,14个无变化 ;但有 5 1.2 %的肿瘤周边血流无变化。结论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肝癌射频治疗前后血流的变化可以评价其治疗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超声检查 射频消融术 肝肿瘤/血液供给
下载PDF
喉癌中p53蛋白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林功标 肖健云 +2 位作者 赵素萍 王承龙 朱翌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45-248,共4页
目的 检测、比较分析喉癌中p5 3蛋白与VEGF的表达及平均瘤内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S -P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 6 2例喉癌术后标本中 p5 3蛋白和VEGF的表达 ,并计算其平均瘤内血管密度 ;同时采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 p5 3蛋白与VEG... 目的 检测、比较分析喉癌中p5 3蛋白与VEGF的表达及平均瘤内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S -P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 6 2例喉癌术后标本中 p5 3蛋白和VEGF的表达 ,并计算其平均瘤内血管密度 ;同时采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 p5 3蛋白与VEGF的表达及瘤内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结果  6 2例喉癌中 ,33例 p5 3蛋白阳性 ,38例VEGF阳性 ,平均瘤内血管密度为 (34 .5 8± 11.2 3)mv ;p5 3蛋白阳性的 33例中 ,2 5例VEGF表达阳性 ,平均瘤内血管密度为 (39.6 5± 10 .6 6 )mv ;2 9例 p5 3蛋白阴性的病例中 ,13例VEGF表达阳性 ,平均瘤内血管密度为 (30 .45± 11.76 )mv;统计学处理发现p5 3蛋白阳性的病例中 ,VEGF表达的阳性率高于 p5 3阴性的病例 ,平均瘤内血管密度高于 p5 3阴性的病例。 结论 喉癌中VEGF的表达、平均瘤内血管密度与 p5 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 ,mut p5 3基因可能具有促进喉癌中VEGF表达、促进喉癌中微血管形成 ,进而促进喉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 血液供给 病理学 淋巴转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P53蛋白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和VEGF在人肝细胞癌血管生成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邓伟 梁力建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436-440,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Ang)及受体Tie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肝细胞癌血管生成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28例肝细胞癌(HCC)、10例肝硬化和10例正常肝标本。观察血管生成素及受体、VEGF的表达与HCC肿瘤血管...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Ang)及受体Tie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肝细胞癌血管生成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28例肝细胞癌(HCC)、10例肝硬化和10例正常肝标本。观察血管生成素及受体、VEGF的表达与HCC肿瘤血管生成和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Ang/Tie2,VEGF在肝细胞癌中表达明显上调,免疫组织化学也显示Ang2和VEGF,Tie2蛋白在肝癌表达增强。Ang2/Ang1mRNA比值、VEGFmRNA与肿瘤血管侵犯及CD34染色的微血管密度相关。结论Ang/Tie2,VEGF在HCC肿瘤血管生成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血液供给 肝细胞癌 血液供给 血管生成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秦净 吴肇汉 +4 位作者 张轶斌 施达仁 陆洪芬 孙宝荣 徐世中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16-220,共5页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的关系 ,以及这两项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观察分析 116例胃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计算微血管密度 (MVD ) ,分析VEGF的表达与MVD间的关系及...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的关系 ,以及这两项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观察分析 116例胃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计算微血管密度 (MVD ) ,分析VEGF的表达与MVD间的关系及它们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16例胃癌组织中 ,VEGF的阳性率为 6 0 .34 %。VEGF阳性组中的MVD值明显高于VEGF阴性组 (分别为 2 6 .16± 8.5 0和 19.2 2± 8.2 0 ,P <0 .0 1)。在淋巴结转移组中VEGF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5 )。在肿瘤分期晚的病人中 ,其VEGF表达的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分期早的 (P <0 .0 5 )。MVD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及腹腔内转移有关 (P均 <0 .0 1) ,且随TNM分期而增加 (P <0 .0 1)。VEGF表达阴性组和低MVD组 (MVD <2 3)的 5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VEGF表达阳性组和高MVD组 (MVD≥ 2 3)(均P <0 .0 1)。多因素分析表明 ,MVD和VEGF的表达均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胃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MVD能反映胃癌的恶性程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血液供给 微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胃癌
下载PDF
子宫肌瘤剔除术合并子宫动脉阻断治疗多发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9
作者 余春风 陈龙 刘凤娟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400-402,共3页
目的评价子宫肌瘤剔除术合并子宫动脉阻断术在治疗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5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动脉阻断术,对照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情况、... 目的评价子宫肌瘤剔除术合并子宫动脉阻断术在治疗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5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动脉阻断术,对照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情况、手术时间、术后肌瘤复发率、复发肌瘤数及术后卵巢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内分泌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复发率及复发肌瘤数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术合并子宫动脉阻断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肌瘤复发率,减少复发肌瘤数,并且对术后卵巢功能无明显影响,是一项安全、有效、经济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外科学 动脉/外科学 平滑肌瘤/外科学 子宫/血液供给 腹腔镜检查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肝动脉灌注栓塞术后肿瘤存活区的血液供应 被引量:5
20
作者 郑小华 官泳松 +2 位作者 周翔平 黄娟 刘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3期195-200,共6页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研究原发性肝癌(HCC)经肝动脉灌注碘化油栓塞术(LPTACE)后肿瘤存活区(VTA)的血液供应,以期对再治疗方案和途径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38例HCC患者共55个病灶,经57次LPTACE后行MSCT平...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研究原发性肝癌(HCC)经肝动脉灌注碘化油栓塞术(LPTACE)后肿瘤存活区(VTA)的血液供应,以期对再治疗方案和途径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38例HCC患者共55个病灶,经57次LPTACE后行MS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根据增强扫描不同时期的强化表现,将VTA的血液供应分为四种类型:肝动脉供血型、门静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及少血供型;统计各种血供类型的比例,并与术前肿瘤血供进行比较。结果38例患者行57次LPTACE后的肿瘤存活区在平扫表现为肿瘤内栓塞碘化油之间及周围非坏死低密度影,其CT值为(37.71±7.78)Hu。低密度肿瘤存活区有四种类型的血液供应,分别为:肝动脉供血型(29例)、门静脉供血型(2例)、双重供血型(22例)、少血供型(4例)。与术前肿瘤血供比较,门静脉参与供血有增加。结论HCC经LPTACE术后肿瘤存活区血供以肝动脉供血和肝动脉、门静脉双重供血为主,单纯门静脉供血及少血供较少。与LPTACE术前相比,门静脉对肿瘤存活区的供血有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液供给 碘化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