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 Between Lodging Resistance and Chemical Contents in Culms and Sheaths of Japonica Rice During Grain Filling 被引量:8
1
作者 ZHANG Feng-zhuan JIN Zheng-xun +4 位作者 MA Guo-hui SHANG Wen-nan LIU Hai-ying Xu Mei-lan LIU Yan 《Rice science》 SCIE 2010年第4期311-318,共8页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dging resistance and chemical component contents in culms and leaf sheaths of rice, the physical strength and maximum bearing capacity of culm, and the contents and amounts of ...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dging resistance and chemical component contents in culms and leaf sheaths of rice, the physical strength and maximum bearing capacity of culm, and the contents and amounts of potassium (K) silicon (Si) and soluble sugars in culms and leaf sheath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four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lodging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grain filling.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otal amounts of K, Si and soluble sugars in culms and leaf sheaths among the tested rice varieties. The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amount of Si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K or soluble sugars. The physical strength and maximum bearing capacity of culm continuously decreased from heading to ripening, with a rapid decrease at the dough stage. However, the contents and total amounts of K and Si in culms and the Si content in leaf sheaths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an accumulation of K and Si in culms was exhibited, whereas the content and total amount of K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Si in leaf sheaths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an exportation of K and Si in leaf sheaths was presented. The physical strength was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total amounts of K and Si in culms during grain filling except that at the heading stage, the total amount of soluble sugars in culms at the heading and milky stages, the total amounts of Si and soluble sugars in leaf sheaths at the heading stage, the total amount of K in leaf sheaths at the heading and milky stages, and the maximum bearing capacity during grain filling.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lodging resistance of japonica rice would be improved by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soluble sugars in plants at the early filling stage, and enhancing the amount of Si in plants during grain filling through topdressing Si fertilizer at the early filling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ponica rice grain filling lodging resistance chemical component content dynamic change
下载PDF
灌浆成熟期粳稻抗倒伏性和茎鞘化学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4
2
作者 张丰转 金正勋 +4 位作者 马国辉 商文楠 刘海英 徐美兰 刘岩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4-270,共7页
分析了不同抗倒类型的粳稻品种灌浆成熟过程中茎鞘抗倒伏性和化学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抗倒类型品种茎鞘的钾、硅和可溶性糖等总量差异很大,与钾和可溶性糖总量相比,硅总量的差异较大。随着籽粒灌浆进程,不同抗倒类型品种... 分析了不同抗倒类型的粳稻品种灌浆成熟过程中茎鞘抗倒伏性和化学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抗倒类型品种茎鞘的钾、硅和可溶性糖等总量差异很大,与钾和可溶性糖总量相比,硅总量的差异较大。随着籽粒灌浆进程,不同抗倒类型品种的茎秆物理强度和最大承载量均逐渐变小,到成熟期为最小,尤其是茎秆物理强度到蜡熟期开始迅速变小,但茎的钾、硅含量和总量及叶鞘的硅含量逐渐增加,出现沉积现象,而叶鞘的钾含量和总量及硅总量逐渐减少,呈输出迹象。除齐穗期茎的钾总量外,灌浆不同时期茎秆物理强度与茎的钾总量和硅总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秆物理强度与齐穗期和乳熟期茎的可溶性糖总量,与齐穗期叶鞘的硅总量和可溶性糖总量,与齐穗期和乳熟期的钾总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灌浆各时期穗部最大承载量与茎秆物理强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提高灌浆前期的茎鞘可溶性糖总量,以及通过追施硅肥增加植株硅总量有利于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灌浆过程 抗倒伏性 化学成分含量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叶丝滚筒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廷 李斌 +2 位作者 朱文魁 于川芳 石中金 《烟草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14,共6页
利用批处理式滚筒干燥试验装置,以两种烤烟、一种白肋烟为原料,研究了叶丝滚筒干燥过程中含水率、总植物碱、还原糖、总糖、石油醚提取物等含量随干燥处理时间的动态变化特征,同时对比分析了滚筒壁温对上述指标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 利用批处理式滚筒干燥试验装置,以两种烤烟、一种白肋烟为原料,研究了叶丝滚筒干燥过程中含水率、总植物碱、还原糖、总糖、石油醚提取物等含量随干燥处理时间的动态变化特征,同时对比分析了滚筒壁温对上述指标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叶丝干燥过程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符合菲克第二定律,实验所用烤烟的传质有效扩散系数(De)均小于白肋烟。滚筒壁温升高,3种叶丝De值均增大,但上部叶De值的变化较中部叶小;②随干燥时间延长,总植物碱和还原糖含量均呈近似线性下降,随滚筒壁温升高,其下降速率增大;③总糖含量除在160℃干燥结束阶段急剧下降外,整体变化规律不明显;④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在不同条件下均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其含量随干燥过程的进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峰值区间均在含水率为8%~2.5%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筒干燥 含水率 化学成分 动态变化 滚筒壁温
下载PDF
芝芪菌质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阮鸣 张李阳 +1 位作者 陈玉胜 饶玉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8期12313-12314,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发酵工艺下芝芪菌质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验证芝芪菌质的最佳发酵工艺。[方法]对不同发酵天数下芝芪菌质的有效成分多糖、蛋白质及总皂苷进行动态变化研究,绘制动态变化曲线。[结果]第20~25天是发生次生代谢最旺盛的时... [目的]探讨不同发酵工艺下芝芪菌质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验证芝芪菌质的最佳发酵工艺。[方法]对不同发酵天数下芝芪菌质的有效成分多糖、蛋白质及总皂苷进行动态变化研究,绘制动态变化曲线。[结果]第20~25天是发生次生代谢最旺盛的时候。[结论]结合动物免疫学试验结果,确定第20~25天为发酵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芪菌质 多糖 蛋白质 总皂苷 含量变化 双向固体发酵
下载PDF
浮梁槠叶种夏茶加工成红茶和绿茶的品质化学成分变化 被引量:8
5
作者 徐骥远 陈斌 +4 位作者 卢利荣 袁利人 李兆钦 吴志华 陈红兵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04-1610,共7页
目的比较浮梁槠叶种(Castanopsis sinensis)夏茶加工成红茶和绿茶的品质化学成分变化,研究其适制性。方法将浮梁产槠叶种夏茶分别加工成红茶和绿茶,采用国家标准方法等测定其滋味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 sol... 目的比较浮梁槠叶种(Castanopsis sinensis)夏茶加工成红茶和绿茶的品质化学成分变化,研究其适制性。方法将浮梁产槠叶种夏茶分别加工成红茶和绿茶,采用国家标准方法等测定其滋味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其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比较两者的品质化学成分差异。结果茶青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为3.86%,低于红茶中的4.43%(P<0.05),高于绿茶中的3.68%(P<0.05);而酚氨比为3.22,高于红茶中的1.45,低于绿茶中的3.79;多糖含量为6.77%,高于红茶中的6.14%(P<0.05),略高于绿茶中的6.70%(P>0.05);咖啡碱含量为2.83%,略低于红茶中的2.96%(P>0.05),高于绿茶中的1.81%(P<0.05)。挥发性物质分析结果表明,红茶中以花果香、柠檬香、薄荷香等为主的β-紫罗兰酮、水杨酸甲酯、D-柠檬烯、(Z,Z)-α-法呢烯等物质相对含量较高,赋予了红茶独特的高香;绿茶中以柠檬香、花果香和苦杏仁香等为主的D-柠檬烯、顺-衣兰油-3,5-二烯和咖啡因等物质相对含量较高,使得绿茶香气高长。结论浮梁产槠叶种夏茶加工后品质化学成分随工艺不同而不同,其既适合制成红茶,也适合加工为绿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槠叶种夏茶 适制性 品质化学成分变化 滋味成分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绿茶贮藏过程主要品质化学成分的变化特点 被引量:31
6
作者 陆锦时 谭和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S1期77-81,共5页
在烘青春绿茶的一年贮藏期中,定时取样进行化学分析和感官审评,以调查茶叶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绿茶吸湿能力的强弱,不但与起始含水率有关,还与空气相对湿度密切相关.贮藏绿茶的含水率要求控制在3%~4%,最高不超过6%.多酚类物质贮藏... 在烘青春绿茶的一年贮藏期中,定时取样进行化学分析和感官审评,以调查茶叶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绿茶吸湿能力的强弱,不但与起始含水率有关,还与空气相对湿度密切相关.贮藏绿茶的含水率要求控制在3%~4%,最高不超过6%.多酚类物质贮藏一年后,含量减幅达10.92%;氨基酸始终呈波浪形曲线变化,贮藏前后的含量大致持平.叶绿素减少幅度达12.79%;水浸出物减少幅度为16.78%.咖啡碱的变化较为平缓,减幅较小.贮藏过程各种有效化学物质的大量损失以及氧化、降解和组成比例的变化,是造成茶叶贮藏品质不断劣变的主要内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贮藏 化学成份变化 含水率 茶多酚 氨基酸
下载PDF
干燥方式对烟叶样品干物质量、颜色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赵会纳 雷波 +3 位作者 丁福章 任竹 蔡凯 潘文杰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32,36,共6页
采用半叶法对烟叶进行杀青干燥和冷冻干燥,分析2种干燥方式对烟叶形态和化学成分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冷冻干燥后的烟叶呈鲜绿色,杀青干燥后的烟叶呈黄褐色,冷冻干燥后的烟叶体积(同样重量)是杀青法干燥后的烟叶的3.25倍;(2)杀青干... 采用半叶法对烟叶进行杀青干燥和冷冻干燥,分析2种干燥方式对烟叶形态和化学成分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冷冻干燥后的烟叶呈鲜绿色,杀青干燥后的烟叶呈黄褐色,冷冻干燥后的烟叶体积(同样重量)是杀青法干燥后的烟叶的3.25倍;(2)杀青干燥的过程中,由于外界温度较高及烟叶内水分的耗散,造成烟叶中多酚和类胡萝卜素的降解转化,检测出美拉德反应产物9种和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8种,同时损失了9种低分子香气物质,如:3-甲基丁醇、2-戊烯醇和3-戊烯醛等,总体造成干物质含量降低(与冷冻法相差4.37百分点)。冷冻干燥方式保持了烤烟烟叶的固有色泽、结构和内含物,是一种适合于化学成分准确检测的样品干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冷冻法干燥 杀青法干燥 颜色 干物质量 化学成分
下载PDF
水分对起爆药老化的影响
8
作者 刘晓慧 关翔云 《火工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33,共2页
对起爆药老化问题进行了探讨。针对水分对起爆药老化的影响,讨论了目前所用起爆药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对火工品的影响。
关键词 水分 起爆药 老化 化学键 组分变化
下载PDF
槐耳/板蓝根双向发酵体系物质基础变化 被引量:8
9
作者 张文意 张婧 +1 位作者 高鹏飞 史新元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66-70,共5页
目的:分析槐耳/板蓝根双向发酵体系的物质基础变化规律。方法:分别采用三氯甲烷和水提取不同发酵时间菌质中的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并通过UPLC-MS对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指认发酵过程中变化明显的色谱峰,确定其分子结构。结果:槐耳/板蓝... 目的:分析槐耳/板蓝根双向发酵体系的物质基础变化规律。方法:分别采用三氯甲烷和水提取不同发酵时间菌质中的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并通过UPLC-MS对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指认发酵过程中变化明显的色谱峰,确定其分子结构。结果:槐耳/板蓝根菌质的脂溶性部分分离出11个色谱峰,经质谱确认出其中的8个化合物,分别为3-甲醛吲哚、次黄嘌呤,2,4-喹唑啉二酮,丁香酸,(E)-3-(3’,5’-二)甲氧基-4’-(羟基苯亚甲基)-2-吲哚酮,2,5-二羟基吲哚,鸟嘌呤,靛红;水溶性部分分离出8个色谱峰,经质谱确认出其中5个化合物,分别为精氨酸、甘草素、腺嘌呤、表告依春、色胺酮。结论:分离鉴定出的13种化合物具有多方面药效学作用,为后续的药效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质联用 槐耳 板蓝根 双向发酵 物质基础变化
原文传递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物质的化学变化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磊 《化学教育(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6,共6页
简要介绍《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物质的化学变化”学习主题的修订重点,阐述了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的设计思路,以及教师理解和实施该学习主题课程标准的建议。
关键词 物质的化学变化 学习主题 大概念 BCMAP多维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