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rge Scale Mass Movements Triggered by the Kashmir Earthquake 2005,Pakistan
1
作者 Muhammad BASHARAT Joachim ROHN +2 位作者 Mirza Shahid BAIG Muhammad Rustam KHAN Markus SCHLEIER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1期19-30,共12页
The SPOT image analysis in Muzaffarabad Azad Kashmir,northwest Himalayas,Pakistan reveals that the Kashmir earthquake 2005 triggered a number of coseismic mass movements along the hanging wall block of the Muzaffaraba... The SPOT image analysis in Muzaffarabad Azad Kashmir,northwest Himalayas,Pakistan reveals that the Kashmir earthquake 2005 triggered a number of coseismic mass movements along the hanging wall block of the Muzaffarabad Fault.The Neelidandi and Langarpura rock fall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two major reactivated mass movements with an estimated volume of 3.1 × 106m3and 5.76 × 106m3,respectively.The Neelidandi and Langarpura mass movements were initiated during earthquake in the direction of northwest-southeast extension and northeastsouthwest directed thrusting,respectively.The Neelidandi rock fall occurred in sheared cherty dolomites and limestones of the Cambrian Muzaffarabad Formation,whereas the Langarpura rock fall occurred in alternating clays,shales,claystones,siltstones and sandstones of the Miocene Murree Formation.These rock units along the fault are highly fractured and jointed.The geotechnical maps and geological longitudinal profiles s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these mass movements.Their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role of topographic,seismic,geological and tectonic factors.The steep topography,sheared rocks,lithology,coseismic uplift and strong ground shaking of the hanging wall block along Muzaffarabad Fault facilitated the gravity collapse of these mass mov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EISMIC mass movements HIMALAYAS Muzaffarabad Fault GEOLOGICAL and TECTONIC factors EARTHQUAKE rock FALL
下载PDF
Experimental Field Study of Movement Charateristics of Rock Blocks Falling down a Slope 被引量:6
2
作者 黄润秋 刘卫华 +1 位作者 周江平 裴向军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330-339,共10页
The downslope movement of detached rock blocks along steep slopes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endangering the safety of infrastructure along the foot of a slope and on the valley bottom,but only limited knowledge is avail... The downslope movement of detached rock blocks along steep slopes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endangering the safety of infrastructure along the foot of a slope and on the valley bottom,but only limited knowledge is available on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velocity and distance of movement of such blocks.We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the mass and shape of the rock blocks,the steepness of the slope,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overburden on the slope,on the distance of movement of rock blocks which was observed in 256 field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ly shaped blocks from 3 different positions on the slope with a height of 176 m.The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the results of the field tests shows that the slope condition of gradient and overburden is the main factor,the form of rock masses is the second factor,and the mass is the third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It is the maximum average acceleration for movement of rock masses when the mass of rock masses is 15≤m27 kg,the form of rock masses is flake,the condition of gradient is on average 59.6° and the overburden is basic exposed bedrock and a small quantity of gravel-soil in the experiment condition.It is the minimum average acceleration for movement of rock masses when the mass of rock masses is 9.5≤m15 kg,the form of rock masses is rectangular,the condition of gradient is on average 39° and the overburden is gravel-soil and cinder.Then,the foundation for impact energy is provided and the new feasible methods to prevent potential unstable rock masses are put for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fall risk rock block moving field experiment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geo-hazard control measure
原文传递
某高陡边坡崩塌落石运动特征分析及其防治 被引量:29
3
作者 刘永平 佴磊 李广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3,共4页
长白山天池观光长廊段边坡于1998年8月1日发生崩塌,导致重大的伤亡事故,天池地区旅游业遭到重创。为对其治理,以该段边坡为例,对其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了边坡岩体特征、边坡形态、岩石物理力学特性以及雨水、风化等内外营力的... 长白山天池观光长廊段边坡于1998年8月1日发生崩塌,导致重大的伤亡事故,天池地区旅游业遭到重创。为对其治理,以该段边坡为例,对其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了边坡岩体特征、边坡形态、岩石物理力学特性以及雨水、风化等内外营力的综合影响是崩塌产生的原因。根据崩塌落石运动与边坡高程相关的特征,对其运动速度和运动轨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坡段拦截"和"陡坡段遮挡"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 落石运动特征 防治
下载PDF
强震触发崩塌滚石运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36
4
作者 裴向军 黄润秋 +1 位作者 裴钻 董秀军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98-504,共7页
高强度、长持时汶川地震诱发大量边坡滚石,滚石源于岩体结构面切割而成的块体或岩土质边坡中尺寸较大的孤石。以汶川地震未扰动现场滚石痕迹的判识、测量取样及分析,得出强震作用下块体(石)是以一定初始速度抛射而出的;其坡面运动表现... 高强度、长持时汶川地震诱发大量边坡滚石,滚石源于岩体结构面切割而成的块体或岩土质边坡中尺寸较大的孤石。以汶川地震未扰动现场滚石痕迹的判识、测量取样及分析,得出强震作用下块体(石)是以一定初始速度抛射而出的;其坡面运动表现为滑动、滚动、跳跃与3种方式的组合。选取2个典型强震崩塌点为例进行研究,基本结论:(1)与重力作用下崩塌滚石运动特征是有显著区别的,地震触发滚石具有一定的平抛速度,初始速度除与地震烈度有关外,还与地形地貌有关,其中变坡点、凸起点、端部速度较大;(2)滚石三边(长、宽、高)比例越接近,其运距越远;坡面相对1/2高度以上,运动方式表现为跳跃-滚动、跳跃-滑动为主,其下滚石则以滑动、滚动运动为主;(3)规模(质量)大的滚石多停留于第一着地点附近或边坡坡脚宽缓地带,滚石运动消能方式为摩擦或碰撞解体;滚石平台阻滞率为54%,树(灌)木拦阻率为12%。通过反演,计算了非弹性碰撞法向恢复系数Rn与切向恢复系数Rt,其中裸露基岩Rn=0.2,Rt=0.6,一般覆盖层Rn=0.3,Rt=0.8。滚石在运动过程中的弹跳理论高度在0.2~1.3m之间,坡面相对高差与最远滚动距离之比约为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边坡滚石 运动特征 消能方式 恢复系数
下载PDF
流杯池小区危岩落石运动特征分析及其防治建议 被引量:3
5
作者 高云河 雷建海 +2 位作者 田景富 宋建波 刘宏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0-154,共5页
在对流杯池小区进行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边坡地形地貌特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边坡剖面作为危岩体崩塌落石运动特征分析模型,对危岩体崩塌落石的运动过程进行分析,确定落石在边坡不同位置处的运动形式,采取与落石运动形式相对应的... 在对流杯池小区进行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边坡地形地貌特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边坡剖面作为危岩体崩塌落石运动特征分析模型,对危岩体崩塌落石的运动过程进行分析,确定落石在边坡不同位置处的运动形式,采取与落石运动形式相对应的运动方程,描述落石的运动轨迹,依据落石的运动路径,提出崩塌落石灾害防治的合理建议。对危岩落石的运动特征分析不仅能为崩塌落石灾害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对指导工程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岩体 落石 运动特征 灾害防治
下载PDF
神府浅埋煤层顶板破断运动规律 被引量:57
6
作者 石平五 侯忠杰 《西安矿业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03-207,215,共6页
大量观测和模拟实验表明,薄基岩在厚沙覆盖层作用下的整体切落是顶板破断运动的主要方式。本文论述了对顶板破断运动及破断后运动的控制,指出保证足够的初撑力和采空区一定充填状况是控制要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基岩厚度、采高、推进速... 大量观测和模拟实验表明,薄基岩在厚沙覆盖层作用下的整体切落是顶板破断运动的主要方式。本文论述了对顶板破断运动及破断后运动的控制,指出保证足够的初撑力和采空区一定充填状况是控制要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基岩厚度、采高、推进速度对顶板破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顶板 破断运动 运动规律
下载PDF
采场上覆岩层采动裂隙演化规律相似模拟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杨鹏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1-124,共4页
为得到薄基岩厚风积沙地区采场裂隙带发育高度及演化特征,基于采场覆岩'三带'的划分,对薄基岩地区厚风积沙煤层采动过程中裂隙发育特征进行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研究,得到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垮落破坏特征及运移规律,岩层内部压力分... 为得到薄基岩厚风积沙地区采场裂隙带发育高度及演化特征,基于采场覆岩'三带'的划分,对薄基岩地区厚风积沙煤层采动过程中裂隙发育特征进行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研究,得到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垮落破坏特征及运移规律,岩层内部压力分布规律,分析采动裂隙带发育高度及存在形态与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补连塔煤矿12406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为22.5~30.0 m;上覆岩层的破断角在采空区侧为64°,在煤壁侧为61°;裂隙带高度为157.1 m,为工作面采高的26.18倍;工作面上覆岩层下沉趋势呈非线性曲线,移动形态具有非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岩垮落 裂隙带高度 围岩移动 相似模拟
下载PDF
厚松散层条件下的岩层移动特征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郝延锦 宁永香 《煤炭技术》 CAS 2000年第4期46-47,共2页
对厚松散层条件下采动程度的确定方法进行了探讨 ,并应用数理统计原理整理和分析了大量的实测资料 ,研究了厚松散层条件的岩层移动特征 ,对厚松散层条件下开采沉陷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厚松散层 岩层移动 开采沉陷 采动程度
下载PDF
基于能量分析的落石对棚洞垫层冲击力学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永东 周天跃 +2 位作者 柴伦磊 赵海平 郑卓琦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148-153,共6页
基于能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落石对棚洞垫层的冲击力学行为。考虑缓冲垫层弹塑性对落石冲击过程的影响,研究了冲击过程中的成坑变形所需能量、垫层与落石之间相互摩擦所产生的内能以及棚洞自身耗能的影响,根据动能定理得到了冲击深度以及... 基于能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落石对棚洞垫层的冲击力学行为。考虑缓冲垫层弹塑性对落石冲击过程的影响,研究了冲击过程中的成坑变形所需能量、垫层与落石之间相互摩擦所产生的内能以及棚洞自身耗能的影响,根据动能定理得到了冲击深度以及冲击压力的计算表达式;同时将本方法同已有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于成坑变形所消耗的能量占总能量比重最大,其值约为总冲击能量的50%;垫层与落石之间由于摩擦所产生的内能占比次之,其值约为30%并且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大而下降;棚洞结构自身耗能约占总能量的20%并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在考虑了摩擦耗能以及结构自身耗能的影响之后,对落石冲击压力的计算结果同半理论半经验的日本道路公团方法以及基于实验数据的瑞士方法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石冲击压力 侵入深度 动能定理 摩擦内能 弹塑性
下载PDF
地震条件下危岩崩塌运动特性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7
10
作者 黄小福 张迎宾 +4 位作者 赵兴权 余鹏程 邢昊 张珏 陈岩岩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83-592,共10页
危岩崩塌是一种常见且破坏性极大的地质灾害,而地震是导致危岩崩塌的主要因素之一。数值模拟是研究危岩崩塌的重要手段。以概念危岩为例,运用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法研究了地震荷载对危岩体崩塌块体运动特性的影响。对无地震荷载和3种不... 危岩崩塌是一种常见且破坏性极大的地质灾害,而地震是导致危岩崩塌的主要因素之一。数值模拟是研究危岩崩塌的重要手段。以概念危岩为例,运用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法研究了地震荷载对危岩体崩塌块体运动特性的影响。对无地震荷载和3种不同地震荷载输入方式的4种工况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地震荷载对危岩崩塌破坏有促进作用,不同的地震荷载输入方式对崩塌块体的运动特性有着显著的差异。从算例来看,竖向地震动对崩塌块体运动距离的影响程度甚至比水平地震动对其的影响程度更大,这与人们的传统观念不同,在今后的地震危岩崩塌防治措施设计中,应对竖向地震荷载给予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岩崩塌 地震荷载 非连续变形分析(DDA) 运动距离 竖向地震动
下载PDF
崩塌落石运动学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4
11
作者 亚南 王兰生 +1 位作者 赵其华 徐进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1996年第2期25-32,共8页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目前正在进行全面治理。本文以链子崖东侧猴子岭崩塌落石为典型实例,开展了地质力学与数值模拟,研究了崩塌落石的运动学特征,并对防治方案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崩塌 落石运动 地质力学模拟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强震抛射型崩塌滚石运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蔡红刚 裴向军 +1 位作者 吴景华 叶坤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4,20,共5页
宝兴县潘族组崩塌位于"5.12"汶川地震重灾区四川省宝兴县,地震诱发多处危岩体崩塌失稳,造成崩塌滚石地质灾害。受地震效应作用,危岩体后缘拉裂隙逐渐被贯通,形成抛射型崩塌模式。滚石运动路径主要受滚石形状、起始运动方式、... 宝兴县潘族组崩塌位于"5.12"汶川地震重灾区四川省宝兴县,地震诱发多处危岩体崩塌失稳,造成崩塌滚石地质灾害。受地震效应作用,危岩体后缘拉裂隙逐渐被贯通,形成抛射型崩塌模式。滚石运动路径主要受滚石形状、起始运动方式、坡面特征和坡体形态等因素的影响。通过调查滚石与坡面碰撞留下的地质痕迹,真实复原了滚石运动路径。依据坡度、坡表覆盖层厚度、植被发育程度等,选择碰撞恢复系数,计算滚石运动参数。计算结果与调查滚石运动的最远距离相差5.4 m,误差范围较小,能为滚石防治措施设计评价提供必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射型崩塌 滚石 坡面特征 运动特征
下载PDF
落石在棚洞垫层上的运动轨迹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燕新 徐海 +1 位作者 汪涛 张峰 《路基工程》 2019年第5期210-212,218,共4页
落石运动形式包括平抛运动、碰撞运动、斜上抛运动以及滚动运动。根据Hertz的弹性碰撞理论以及Beta函数,分析了落石在垫层上的运动轨迹和落石冲入垫层的深度以及最大冲击力。考虑落石在垫层上的滚动摩擦,忽略落石与垫层之间的滑动摩擦,... 落石运动形式包括平抛运动、碰撞运动、斜上抛运动以及滚动运动。根据Hertz的弹性碰撞理论以及Beta函数,分析了落石在垫层上的运动轨迹和落石冲入垫层的深度以及最大冲击力。考虑落石在垫层上的滚动摩擦,忽略落石与垫层之间的滑动摩擦,得出落石在垫层上的滚动距离。根据弹跳运动的计算,护栏高度必须大于落实弹跳高度H 2,才能保证行车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棚洞垫层 坠落落石 运动轨迹 冲击力 弹跳高度
下载PDF
崩塌落石被动防护的实用工程计算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璋彬 张文丽 《山西建筑》 2011年第33期79-80,共2页
针对崩塌落石运动特征表现复杂、影响因子众多、被动防护计算存在困难等问题,通过大量工程实践检验,证明经验公式计算法具有概括性强、参数简单、安全有效等优点,达到了良好的实用效果。
关键词 崩塌落石 防护计算 运动特征
下载PDF
青龙煤矿11602工作面地表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大坤 陈军 《煤矿现代化》 2010年第5期16-17,共2页
通过对青龙煤矿11602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观测数据的分析,得出了青龙煤矿开采条件下的地表岩移参数和地表移动特征,证明11602工作面开采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并初步掌握了部分地表移动特征,可为同类条件开采所借鉴,为矿区"三下&qu... 通过对青龙煤矿11602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观测数据的分析,得出了青龙煤矿开采条件下的地表岩移参数和地表移动特征,证明11602工作面开采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并初步掌握了部分地表移动特征,可为同类条件开采所借鉴,为矿区"三下"采煤优化设计提供了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移动观测 岩移参数 移动特征
下载PDF
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分类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苏生瑞 李松 王孝建 《公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64,共7页
在对汶川地震后映秀~卧龙公路边坡崩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发生崩塌的边坡的物质组成、崩塌灾害的发生时间、运动方式、崩塌形成机理和崩塌物源与路基的关系等方面作为分类依据,提出了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的初步分类。按... 在对汶川地震后映秀~卧龙公路边坡崩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发生崩塌的边坡的物质组成、崩塌灾害的发生时间、运动方式、崩塌形成机理和崩塌物源与路基的关系等方面作为分类依据,提出了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的初步分类。按照崩塌的边坡的物质组成,震后崩塌灾害可分为岩质边坡崩塌、土质边坡崩塌和岩土组合边坡崩塌。根据崩塌灾害发生时间,将震后崩塌灾害分为新生崩塌、复发崩塌和继发崩塌。根据崩塌块体运动方式,震后崩塌灾害可分为弹跳式崩塌、滚落式崩塌和滑动式崩塌。根据形成机理,震后崩塌可分为震裂-滑移式、震裂-倾倒式、震裂-溃屈式和震裂-错断式。根据崩塌物源与路基关系,震后崩塌灾害可以分为近源崩塌、远源崩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后崩塌 边坡物质组成 崩塌块体运动方式 崩塌发生时间 崩塌机理 映秀~卧龙公路
原文传递
阿勒泰骆驼峰景区崩塌灾害特征与防治措施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吕乔森 董玮玮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214-219 224,224,共7页
以阿勒泰市骆驼峰景区崩塌灾害为工程背景,采用地质分析法研究其形成机制,利用赤平极射投影与数值计算得出典型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通过现场调查与Rocfall模拟软件分析崩塌落石的运动特征,并提出防治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成岩过程中形成... 以阿勒泰市骆驼峰景区崩塌灾害为工程背景,采用地质分析法研究其形成机制,利用赤平极射投影与数值计算得出典型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通过现场调查与Rocfall模拟软件分析崩塌落石的运动特征,并提出防治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结构面在后期持续的地质应力的作用下张开甚至贯通,以及强烈的冻融循环作用是形成骆驼峰崩塌的主要原因;数值计算结果显示,崩塌体在外界扰动因素(降雨/融雪、地震)的作用下稳定系数降低明显,多数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崩塌落石形成后经历抛掷、碰撞、弹跳、滚动等运动状态,弹跳高度最大值为11.3 m,总动能最大值为304.6 k J。根据分析成果,提出"主动+被动"相结合的崩塌防治措施,既避免破坏景观,又达到了治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 成灾机制 运动特征 防治措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