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eat构造”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5
1
作者 王寅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共6页
本文基于汉英语料库对“吃/eat构造”进行了对比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看法:1)根据语义链拟构出两词的意义延伸途径,发现它们有大致相似的隐喻义。2)以“吃/eat”为例在认知语言学(CL)框架中阐述了构造的特征。3)由于汉语在动词后除可接对... 本文基于汉英语料库对“吃/eat构造”进行了对比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看法:1)根据语义链拟构出两词的意义延伸途径,发现它们有大致相似的隐喻义。2)以“吃/eat”为例在认知语言学(CL)框架中阐述了构造的特征。3)由于汉语在动词后除可接对象或受事语义成分外还可接许多其他成分,与英语的宾语有较大差异。4)根据CL的范畴理论,汉语“吃”后的名词构成了一个“动后语范畴”,可用事件域认知模型(ECM)做出合理解释。5)说汉语的中国人有较大的容忍逻辑偏差的能力,以求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和灵活性,而英民族则更喜欢以合逻辑性为首选,使得英语“VN构造”缺乏汉语“动名构造”的经济性和灵活性。6)构造是词义变化的主要途径,有时不同搭配可改变整个构造意义,这亦说明:CL所倡导的整合观比组合观更有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动名语法构造 语义链 动后语 事件域认知模型 eat
下载PDF
“吃”+N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徐文红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7-120,共4页
“吃”这个高频动词的后面可以带名词、动词、形容词。本文通过对“吃”所带名词的特征及“吃”的词义引申方式的分析,归纳出了“吃”与不同特征的名词的搭配情况。
关键词 名词 搭配 语义 "吃"+N 结构 汉语 语法
下载PDF
论动词本原构式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建理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4-185,共12页
认知构式语法中的构式是形义配对。各种语义和抽象度不同的构式通过传承关系分层分次组成语言网络系统。动词不是具有多义的独立词项,而是涉及表征行为事件的具体题元构式。动词与其高频共现的名词形成构式,称为"动词本原构式"... 认知构式语法中的构式是形义配对。各种语义和抽象度不同的构式通过传承关系分层分次组成语言网络系统。动词不是具有多义的独立词项,而是涉及表征行为事件的具体题元构式。动词与其高频共现的名词形成构式,称为"动词本原构式"。它具有独特的事件图式,有完形效应,并可以对含有新的参与组分的构式句进行范畴化。动词本原构式是动词的私用构式,而多个动词私用构式又能作为组分分别参与同一超动词构式,故后类构式是比前类构式抽象的公用构式。探讨动词本原构式的自在性和涉外行踪有助于展现一构多义现象,确立语言构式网络中的基本局域,廓清网络中的上下层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构式语法 句法—语义界面 互动与整合 动词 多义性
下载PDF
汉英“动名/VN构造”的语义格对比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楚军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14-18,33,共6页
从深层语义格关系看,汉英"动名/VN构造"中动词后的名词表示受事意义时可称为"常规格语言现象",表示非受事意义时可称之为"超格语言现象"。运用格语法的基本理论和语义格链的研究方法,对体现"吃/eat... 从深层语义格关系看,汉英"动名/VN构造"中动词后的名词表示受事意义时可称为"常规格语言现象",表示非受事意义时可称之为"超格语言现象"。运用格语法的基本理论和语义格链的研究方法,对体现"吃/eat构造"的基本义和隐喻义的深层语义格特征和语义格链的分析研究表明:由于"动名/VN构造"中动词与名词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深层语义格特征和语义格链,才产生了动词的多义现象,改变了动词后名词的意义,甚至改变了整个"动名/VN构造"的意义。这亦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认知语言学所提倡的构造整合观比组合观更具解释力。深层语义格和语义格链的分析视角不仅对汉英"动名/VN构造",乃至对"主谓/NV构造"等其他语法构造都能作出较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语法 动名语法构造 语义格链 eat
下载PDF
从原型义项看汉英“吃”的认知语义文化差异 被引量:4
5
作者 季静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24-27,共4页
运用认知词汇语义学关于语义和认知机制的关系来研究“吃”一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所构筑和衍生的词义,通过对两者原型义项、下属词义和在各自语言的成语、习语中的比较分析发现两者的相似性和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造成相似和差异的认知和... 运用认知词汇语义学关于语义和认知机制的关系来研究“吃”一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所构筑和衍生的词义,通过对两者原型义项、下属词义和在各自语言的成语、习语中的比较分析发现两者的相似性和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造成相似和差异的认知和文化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t 原型义项 下属词义
下载PDF
英汉语中有关“吃”的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 被引量:7
6
作者 房战峰 《中国西部科技》 2008年第17期71-72,92,共3页
本文以隐喻性词义生成和演变的仙人掌发展模型为工作假设,分析英汉语中有关"吃"的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指出英汉语中有关"吃"的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存在共性和个性,同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机理。本文同样可以... 本文以隐喻性词义生成和演变的仙人掌发展模型为工作假设,分析英汉语中有关"吃"的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指出英汉语中有关"吃"的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存在共性和个性,同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机理。本文同样可以为窥探英汉民族的文化特性、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t 隐喻性词义 仙人掌发展模型 相似性
下载PDF
“吃”主宾语搭配双向迫力阐释
7
作者 褚瑞莉 张京鱼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22,共6页
“吃”是一个组合能力极强的动词,其主宾语搭配情况看似异常复杂,其实有章可循。以往研究只注重单一视角的分析,因此存在解释力不足的问题。基于迫力图式理论,我们构建了动词主宾语搭配迫力双向语义模型,并将“吃”主宾语名词搭配分为两... “吃”是一个组合能力极强的动词,其主宾语搭配情况看似异常复杂,其实有章可循。以往研究只注重单一视角的分析,因此存在解释力不足的问题。基于迫力图式理论,我们构建了动词主宾语搭配迫力双向语义模型,并将“吃”主宾语名词搭配分为两类:施事→目标正向迫力主动搭配;逆向目标←施事迫力被动搭配。研究发现:其一,正向迫力主动搭配是其主模式,逆向迫力被动搭配是其副模式,且副模式是主模式的衍生体;其二,在正向主动搭配中,施事均是受惠者;而在逆向被动搭配中,主语是受事、蒙事、受损者;其三,所有逆向迫力搭配均属于被动式,此被动式中的“吃”是被动义的标记。动词主宾语搭配迫力双向语义模型不仅可以给予“吃”的所有动宾搭配一个统一的阐释,亦可为其它诸如“偷秤”“晒太阳”等动词主宾语名词搭配开辟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吃” 迫力图式 施事 受事 受惠者 蒙事
下载PDF
从“吃”看动物名词的不对称现象
8
作者 王利峰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6年第5期73-78,共6页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吃”和动物名词搭配所体现的不对称现象,可以把动物名词分为三类:类属名、个体名、食物名;通过对动词“吃”的时间结构的考察.把“吃”区分为三类:习性义、消耗义、食用义;这种不对称现象的本质是作为整...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吃”和动物名词搭配所体现的不对称现象,可以把动物名词分为三类:类属名、个体名、食物名;通过对动词“吃”的时间结构的考察.把“吃”区分为三类:习性义、消耗义、食用义;这种不对称现象的本质是作为整体的类属名“转喻”作为部分的食物名,这是语言“经济性原则”的体现。这一转喻的成立有三个条件,即动物名词所指称的对象必须具有:(1)“可食用性”.且“可食用性”特征是其唯一的或主要的功能特征;(2)“无/低生命度”;(3)“高显著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吃” 动物名词 不对称 转喻
下载PDF
汉韩动宾结构对比研究——以汉语“吃”和韩国语“■”对比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梁贞爱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4年第2期70-76,共7页
以汉语动词"吃"和韩国语动词"■"为例,对汉韩动宾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以语料库的例句为分析对象,通过对语义、句法、文化层面的分析,研究了汉韩动宾结构中名词性宾语的类型、属性、语义、句法限制等方面的特点,揭... 以汉语动词"吃"和韩国语动词"■"为例,对汉韩动宾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以语料库的例句为分析对象,通过对语义、句法、文化层面的分析,研究了汉韩动宾结构中名词性宾语的类型、属性、语义、句法限制等方面的特点,揭示了汉韩动宾结构的共性和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宾结构 (掣卧) 名词性宾语
下载PDF
从汉语词看传统文化——以“吃”语素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璇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4期61-64,共4页
由汉语的"吃"语素所组成的词语,反映了"吃"是中国人乃至国家生存之本,是中国人朴素的认知方式;"吃"出政治功用.以"吃"语素组成的众多词语,积淀了深刻的汉文化因子,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义,体... 由汉语的"吃"语素所组成的词语,反映了"吃"是中国人乃至国家生存之本,是中国人朴素的认知方式;"吃"出政治功用.以"吃"语素组成的众多词语,积淀了深刻的汉文化因子,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义,体现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忠实地反映了汉民族的历史、文化、信仰、偏见以至思维定势和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吃” 文化意义 传统文化 思维定势 价值观
下载PDF
传统文化中“吃”的隐喻研究:一个统一的解释
11
作者 褚静 许自博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112-119,共8页
“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如果以古汉语为起源依据,以《水浒传》《金瓶梅词话》和《红楼梦》为语料来源,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早期白话中“吃”的隐喻用法,可以将“吃”的用法整合于一个统一的认知框架中。受事“吃”是... “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如果以古汉语为起源依据,以《水浒传》《金瓶梅词话》和《红楼梦》为语料来源,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早期白话中“吃”的隐喻用法,可以将“吃”的用法整合于一个统一的认知框架中。受事“吃”是一个被动标记词,但“吃”的被动含义起源于受事“吃”这一行为可能伴随某些负面结果。这一用法不利于交际,因此“吃”这一隐喻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这个过程和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吃” 早期白话 概念隐喻
下载PDF
英汉超常动宾构式的认知对比——以“eat/have”和“吃”类构式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邓云华 黄广平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39,共9页
英语的"eat/have"和汉语的"吃"类超常动宾构式在动词的语义特征、宾语的形式和语义特征及其构式的语义特征上具有一些共性和差异。其共性特征的认知机制为隐喻和转喻,隐喻和转喻拓展的基础是事物、事件之间的相似... 英语的"eat/have"和汉语的"吃"类超常动宾构式在动词的语义特征、宾语的形式和语义特征及其构式的语义特征上具有一些共性和差异。其共性特征的认知机制为隐喻和转喻,隐喻和转喻拓展的基础是事物、事件之间的相似性、相邻性或相关性关联。英语"eat/have"类构式的动词、宾语及其构式语义的抽象性和比喻性程度大大低于汉语"吃"类构式,汉语民族的形象思维方式引发了类比/比喻性思维,"吃"类动宾构式的各种隐喻和转喻表达清楚地反映了汉语民族的各种比喻性思维。同时,"吃"类动宾构式表达呈现出较强的主观性识解的倾向,此构式前景化事件的某个侧面,从而达到语用表达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t/have”和“吃” 超常动宾构式 隐喻 转喻 识解
原文传递
从英汉句子的及物性看英汉思维的时空性强弱差异——以eat和“吃”的句法及物性对比为例
13
作者 杨静 王文斌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1,30,共12页
基于及物性的认知视角,本文提出句子的及物性与思维的时空性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通过对比英汉常用动词eat和“吃”的句法表现可见,英语句子的及物性更强,而汉语的及物性较弱,因为英语句子更注重表征能量传递的完整性、顺序性和连续性,... 基于及物性的认知视角,本文提出句子的及物性与思维的时空性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通过对比英汉常用动词eat和“吃”的句法表现可见,英语句子的及物性更强,而汉语的及物性较弱,因为英语句子更注重表征能量传递的完整性、顺序性和连续性,汉语句子则更倾向于打破上述特性,突显事件的参与者。英汉句子之间的及物性差异可进一步说明英汉民族思维的时空性强弱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及物性 时空性 英汉思维差异 eat
原文传递
英汉指元状语句的及物性对比研究
14
作者 杨静 王文斌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0-613,共14页
当前的及物性研究主要关注主谓宾等句子主干成分,尚未深入探讨修饰语的作用。本文基于及物性的认知模式,以英汉语基础动词EAT和“吃”与指元状语的共现情况为例,对比英汉指元状语句的及物性。结果发现:1)英语指元状语主要分布于句末,且... 当前的及物性研究主要关注主谓宾等句子主干成分,尚未深入探讨修饰语的作用。本文基于及物性的认知模式,以英汉语基础动词EAT和“吃”与指元状语的共现情况为例,对比英汉指元状语句的及物性。结果发现:1)英语指元状语主要分布于句末,且频率较低,因而对句子及物性的负向作用低于汉语;2)汉语指元状语主要分布于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且频率远高于英语指元状语,因而对句子及物性的损耗远高于英语。本文提出,英汉指元状语对句子及物性作用的差异,根源在于这两种语言不同的时空性偏好:英语偏重强时间性思维,而汉语侧重强空间性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元状语 及物性 eat 时空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