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儿扶脾颗粒对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孙建辉 唐纯玉 +3 位作者 霍海如 李小芹 李洪梅 唐代凤 《中医药导报》 2018年第21期71-74,共4页
目的:探究小儿扶脾颗粒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运动、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饥饱失常和左旋精氨酸致幼鼠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测定炭末推进率、血清中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采用正常幼鼠和阿托品致胃肠运动抑制幼鼠模型,测定炭末推进率... 目的:探究小儿扶脾颗粒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运动、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饥饱失常和左旋精氨酸致幼鼠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测定炭末推进率、血清中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采用正常幼鼠和阿托品致胃肠运动抑制幼鼠模型,测定炭末推进率;采用环磷酰胺致免疫功能低下幼鼠模型,测定廓清指数K值;采用大黄灌胃造成幼鼠脾虚模型,测定小鼠游泳时间和自主活动次数。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组小鼠炭末推进率、血清中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低于正常组(P<0.01),小儿扶脾颗粒高、中剂量组小鼠炭末推进率、血清中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正常小鼠小儿扶脾颗粒中、低剂量组炭末推进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阿托品致胃肠运动抑制模型组小鼠炭末推进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小儿扶脾颗粒高、中剂量组小鼠炭末推进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环磷酰胺致免疫功能低下模型组小鼠K值和α值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小儿扶脾颗粒低剂量组小鼠廓清指数K值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小儿扶脾颗粒各剂量组小鼠α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致脾虚模型组小鼠游泳时间低于正常组(P<0.05),小儿扶脾颗粒高、低剂量组小鼠游泳时间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小儿扶脾颗粒各剂量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扶脾颗粒对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治疗作用,可促进胃肠运动和胃肠激素分泌,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改善脾虚症状,缓解体力疲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扶脾颗粒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肠运动 胃肠激素 免疫功能
下载PDF
中药敷脐防治儿童哮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胡和平 罗菲 +5 位作者 张晶樱 周士伟 刘昌玉 向希雄 乐芹 夏新红 《中医儿科杂志》 2005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观察中药喘敷灵敷脐对缓解期哮喘患儿血清IgE、嗜酸性粒细胞(EOS)、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浓度的影响,观察该方法对哮喘患儿最大呼气流速(PEF)及临床发作情况的影响,为更有效地防治该病探索新方法。方法:选取120例缓解... 目的:观察中药喘敷灵敷脐对缓解期哮喘患儿血清IgE、嗜酸性粒细胞(EOS)、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浓度的影响,观察该方法对哮喘患儿最大呼气流速(PEF)及临床发作情况的影响,为更有效地防治该病探索新方法。方法:选取120例缓解期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四组:全年敷组30例,在单纯三伏敷贴的基础上,每隔10天用凡士林调喘敷灵敷脐;三伏敷组30例,分别在三伏的第一天外敷姜汁调喘敷灵,共3次;西药组30例,吸入普米克气雾剂;空白组30例,用凡士林调安慰剂敷脐,方法同全年敷组,后三组共1年。四组患儿均于三伏敷贴前及敷后1年各测定血清IgE、EOS、NO、NOS浓度1次,并于2000年及2001年三伏敷贴期间,对缓解期哮喘患儿测定PEF,每个敷贴日测3次,取最大值为测定值。分别比较每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中药外敷在控制哮喘患儿临床症状,降低患儿血清IgE、EOS、NO、NOS浓度,改善肺功能,提高PEF值及机体免疫力等方面疗效接近西药组,并且全年敷较单纯三伏敷疗效更好(P<0.05或0.01)。结论:运用中药敷脐防治儿童哮喘,不仅能很好地控制患儿临床症状,改善各项生化指标和调节机体免疫状态,而且易于操作,经济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儿童 穴位疗法 临床观察
下载PDF
骨龄评价方法TW3-RUS、TW3-Ccarpal、RUS-CHN对比及可重复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冯红梅 洪居陆 +4 位作者 何耀强 杨冠英 朱彬 高明勇 包相华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5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TW3-RUS、TW3-C carpal、RUS-CHN三种骨龄评价方法的差异性及可重复性。材料与方法:应用TW3-RUS、TW3-C carpal、RUS-CHN三种方法,由2名有骨龄评价培训经历的医师,阅读时间年龄为12岁的正常男性儿童的手腕部X线平片,独立盲法... 目的:探讨TW3-RUS、TW3-C carpal、RUS-CHN三种骨龄评价方法的差异性及可重复性。材料与方法:应用TW3-RUS、TW3-C carpal、RUS-CHN三种方法,由2名有骨龄评价培训经历的医师,阅读时间年龄为12岁的正常男性儿童的手腕部X线平片,独立盲法进行骨龄评价。结果:2名医师的骨龄评价结果差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3种方法对骨龄评价结果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人组内3种方法两两比较,TW3-C carpal与TW3-RUS及RUS-CHN骨龄评价结果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TW3-RUS与RUS-CHN骨龄评价结果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名医师应用3种方法对12岁男童骨龄评价结果的可重复性高。对12岁男童骨龄评价,TW3-RUS与RUS-CHN法无明显差别,TW3-C carpal与TW3-RUS及RUS-CHN差别较大,推测TW3-C carpal可能不适合12岁男童骨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骨龄 手腕骨 可重复性
下载PDF
江西省5岁儿童龋病抽样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欧晓艳 熊伟 +2 位作者 刘艳 张海亮 朱洪水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1期4418-4420,共3页
目的:了解江西省5岁儿童乳牙龋病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儿童口腔预防保健工作提供基线资料。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城乡792名5岁儿童进行龋病情况调查,随机抽取396名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龋病相关影响... 目的:了解江西省5岁儿童乳牙龋病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儿童口腔预防保健工作提供基线资料。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城乡792名5岁儿童进行龋病情况调查,随机抽取396名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龋病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2.70%,龋均为2.96,龋齿充填率为0.73%;患龋率和龋均在城乡、性别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龋率最高的是上颌乳中切牙。父母在口腔健康方面的认知态度正确与否、孩子睡前吃甜点或喝甜饮料与儿童患龋相关。结论:预防乳牙龋齿需要综合防治,特别是要加强儿童及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乳牙 龋病 抽样调查
原文传递
心力衰竭患儿ACEI治疗前后MMP-9 TIMP-1和BNP变化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蔡强 唐慧 易岂建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54-456,共3页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CHF)患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治疗前后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和B型利钠肽(BNP)的变化。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6月在四川省宜宾市二医院住院的CHF患儿20例,其中男13例,...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CHF)患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治疗前后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和B型利钠肽(BNP)的变化。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6月在四川省宜宾市二医院住院的CHF患儿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3个月至8岁。将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和加用苯那普利的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前后径(LVDs)、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射血分数(LVE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血清MMP-9、TIMP-1;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BNP。另选择健康儿童12名为正常组。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LVDd、LVDs及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VEDV和LVESV治疗后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疗前后,LVDd、LVDs、LVEDV、LVESV、LVE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LVDd、LVDs、LVEDV、LVESV降低更明显,LVEF增高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HF患儿血浆MMP-9、BNP明显高于正常组,TIMP-1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浆MMP-9和BNP降低,TIMP-1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MMP-9和BNP亦明显降低,TIMP-1显著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浆MMP-9和BNP更明显降低,TIMP-1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CEI治疗后,CHF患儿血浆MMP-9和BNP降低更为明显,TIMP-1升高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MMP-9/TIMP-1 BNP ACEI 儿童
原文传递
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被引量:4
6
作者 卢根 申昆玲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5-318,共4页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已知的8个人类疱疹病毒之一。可潜伏在人体B淋巴细胞中,受感染者可终身携带病毒。原发感染可无症状或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病具有自限性,数周后症状减轻直至消失。而在个别情况下,宿主...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已知的8个人类疱疹病毒之一。可潜伏在人体B淋巴细胞中,受感染者可终身携带病毒。原发感染可无症状或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病具有自限性,数周后症状减轻直至消失。而在个别情况下,宿主的免疫功能和病毒感染之间的平衡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