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 between self-recalled childhood physical activity and adult physical activity: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1
作者 Deborah Goodman Hannah L. Park +8 位作者 Marcia Stefanick Erin LeBlanc Jennifer Bea Lihong Qi Kristopher Kapphahn Michael Lamonte Tood Manini Manisha Desai Hoda Anton-Culver 《Ope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3年第4期224-231,共8页
Background: Evidence suggests that childhood physical activity may play a role in the et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adult chronic diseases. Because researchers must often depend on self-recalled physical activity data ma... Background: Evidence suggests that childhood physical activity may play a role in the et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adult chronic diseases. Because researchers must often depend on self-recalled physical activity data many years after the exposure,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factors which may influence adult recall of childhood physical activity.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influence of adult characteristics on reported childhood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dult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lf-recalled childhood physical activity. Methods: 48,066 post-menopausal women from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reported their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during ages 5-9, 10-14, and 15-19. Results: In this cohort, over 65% of the population reported the same category of physical activity over the three childhood age groups. While higher levels of childhood physical activity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higher adult physical activity, this association varied by race/ethnicity, education, smoking, body mass index, history of diabetes 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ocial support and physical functional status. Women who were consistently highly active reported adult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that were 2.82 MET-hr/week (95% C.I. = 2.43, 3.20) higher compared to women who were always physically inactive during childhood. Conclusions: It is important for researchers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adult characteristics on reported childhood physical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ULT childhood Physical Activity self-REPORTED
下载PDF
儿童期情感虐待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羞耻感与特质正念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野 刘致宏 +1 位作者 刘子赫 赵永耀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2-89,共8页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1 113名青少年进行调查,探讨儿童期情感虐待与青少年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羞耻感与特质正念的作用。结果表明:(1)儿童期情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自伤行为;(2)羞耻感在儿童期情感虐待与自伤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1 113名青少年进行调查,探讨儿童期情感虐待与青少年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羞耻感与特质正念的作用。结果表明:(1)儿童期情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自伤行为;(2)羞耻感在儿童期情感虐待与自伤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儿童期情感虐待影响青少年自伤行为的直接路径和中介路径的后半段均受到特质正念的调节。具体而言,在低特质正念水平下,儿童期情感虐待对自伤行为以及羞耻感对自伤行为的预测作用均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情感虐待 自伤行为 羞耻感 特质正念 有调节的中介
下载PDF
童年期创伤和心理弹性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关联性研究
3
作者 高媛媛 王冉 +9 位作者 李娜 王岚 赵天宇 赵晓川 卢文婷 焦艳明 张聪敏 李宁 王金成 王学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83-488,共6页
目的探讨童年期创伤和心理弹性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影响。方法纳入158例首发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根据有无NSSI行为,将其分为伴NSSI组(n=94)和不伴NSSI组(n=64)。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 目的探讨童年期创伤和心理弹性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影响。方法纳入158例首发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根据有无NSSI行为,将其分为伴NSSI组(n=94)和不伴NSSI组(n=64)。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童年期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SF)、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评估抑郁焦虑情绪、童年期创伤经历及心理弹性水平。结果伴NSSI组与不伴NSSI比较,发病年龄小[(16.17±1.67)岁vs.(16.73±1.37)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0.9%vs.15.6%)、留守经历(48.9%vs.29.7%)、学校欺凌(46.8%vs.25.0%)、自杀意念(85.1%vs.37.5%)、自杀未遂史(29.8%vs.6.3%)者更多,HAMD评分(27.99±5.94 vs.24.19±5.19)、HAMA评分(18.02±5.94 vs.15.45±4.99)、CTQ总分(48.43±15.40 vs.41.97±9.75)、情感虐待分值(12.77±6.06 vs.10.19±4.06)、情感忽视分值(11.40±5.34 vs.9.14±3.55)更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伴NSSI组心理弹性总分(39.83±10.27 vs.28.66±12.75)、坚韧性(19.59±4.92 vs.12.28±6.47)、力量性(12.03±3.98 vs.9.99±4.67)、乐观性(8.98±2.97 vs.6.47±3.73)评分高于伴NSSI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留守经历(OR=4.494,95%CI:1.192~16.940)、学校欺凌(OR=5.983,95%CI:1.329~26.945)、自杀意念(OR=13.225,95%CI:2.908~60.146)、自杀未遂史(OR=16.769,95%CI:1.845~152.379)、HAMD评分(OR=1.264,95%CI:1.046~1.626)、情感虐待(OR=1.327,95%CI:1.093~1.612)、坚韧性(OR=0.468,95%CI:0.266~0.823)与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NSSI行为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守经历、校园欺凌、自杀意念及自杀未遂、情感虐待、抑郁程度、心理弹性可能与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NSSI行为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心境障碍 非自杀性自伤 儿童期虐待 心理弹性 留守 欺凌 抑郁 自杀
下载PDF
童年创伤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伤行为的影响: 抑郁和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路月英 孔兰兰 +3 位作者 王思琪 刘淙淙 王紫妍 李幼东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探讨抑郁和社会支持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童年创伤经历和自伤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首次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214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童年创伤问卷、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抑郁自评... 目的:探讨抑郁和社会支持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童年创伤经历和自伤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首次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214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童年创伤问卷、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抑郁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童年创伤、抑郁、社会支持和自我伤害的关系。结果:(1)女性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我伤害评分显著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童年创伤总分与抑郁、自我伤害评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56、0.396,均P<0.05);抑郁与自我伤害评分呈正相关(r=0.477,P<0.05);社会支持评分与童年创伤、抑郁、自我伤害评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40、-0.376、-0.523,均P<0.05)。(3)童年创伤总分、社会支持和抑郁评分对自我伤害有预测作用(F=46.972,P<0.001),可解释方差变异的39.3%。(4)抑郁和社会支持在童年创伤与自我伤害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0.1%和40.2%。结论:抑郁和社会支持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童年创伤经历和自伤行为之间具有双重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症 童年创伤 自我伤害 社会支持
下载PDF
童年期性虐待与大学生自我攻击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5
作者 王中杰 彭英 +3 位作者 何静可 王学振 刘翠静 郑娟娟 《中国性科学》 2024年第8期156-160,共5页
目的探讨童年期性虐待与大学生自我攻击的关系,以及心理痛苦的中介作用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为大学生自我攻击的防控工作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简式问卷(CTQ-SF)、心理痛苦量表(PAS)、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AQ... 目的探讨童年期性虐待与大学生自我攻击的关系,以及心理痛苦的中介作用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为大学生自我攻击的防控工作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简式问卷(CTQ-SF)、心理痛苦量表(PAS)、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AQ-CV)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对方便抽样选取的河南省5所高校的63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童年期性虐待与心理痛苦(r=0.30,P<0.01)和自我攻击(r=0.33,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心理痛苦与自我攻击呈显著正相关(r=0.56,P<0.01)。心理痛苦在童年期性虐待和自我攻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相对中介效应为46%。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童年期性虐待与心理痛苦之间起调节作用(β=0.10,P<0.01),且属于“杯水车薪”调节模式。具体而言,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以缓冲童年期性虐待对心理痛苦的消极影响,但随着童年期性虐待程度的增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缓冲作用也会减弱。结论童年期性虐待通过心理痛苦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攻击,同时对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其中所起到的保护作用也不宜过分夸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期性虐待 心理痛苦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自我攻击
下载PDF
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心理弹性和抑郁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段登艾 张志雄 +3 位作者 王维 张勇辉 张轶杰 谷樟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99,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评分、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和儿童期虐待问卷对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的213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进行...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评分、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和儿童期虐待问卷对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的213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儿童期虐待对NSSI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95%CI)=0.112(0.076~0.148),P<0.001],儿童期虐待对心理弹性存在负向预测作用[β(95%CI)=-0.459(-0.629~-0.289),P<0.001],对抑郁情绪存在正向预测作用[β(95%CI)=0.100(0.027~0.172),P<0.001];儿童期虐待、心理弹性、抑郁情绪同时对NSSI行为存在预测作用[β(95%CI)=0.047(0.012~0.082),-0.064(-0.093~-0.034)和0.201(0.127~0.275),P<0.001]。心理弹性在儿童期虐待与NSSI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值(95%CI)为0.029(0.015~0.051),占总效应的25.89%;抑郁情绪在儿童期虐待与NSSI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值(95%CI)为0.020(0.006~0.040),占总效应的17.86%;心理弹性和抑郁情绪在儿童期虐待与NSSI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值(95%CI)为0.016(0.009~0.028),占总效应的14.29%。结论:心理弹性和抑郁情绪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对NSSI的影响中起到链式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虐待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心理弹性 抑郁障碍
下载PDF
童年期创伤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自尊和反刍思维的链式中介效应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娇娇 徐碧波 +2 位作者 侯小花 尹锡杨 吴连宁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42-48,共7页
为探讨童年期创伤与大学生孤独感的关系,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自尊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孤独感量表对62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童年期创伤、反刍思维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自尊与童年期创伤、反刍思维、孤独感显著负相关;(2)自尊... 为探讨童年期创伤与大学生孤独感的关系,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自尊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孤独感量表对62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童年期创伤、反刍思维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自尊与童年期创伤、反刍思维、孤独感显著负相关;(2)自尊和反刍思维在童年期创伤与孤独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童年期创伤不仅是触发大学生孤独感的重要外部因素,而且童年期创伤还会通过影响自尊和经由反刍思维对大学生孤独感产生间接作用.因此,减少和避免童年期创伤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增强其自尊水平,调整其负性认知方式是改善和预防大学生孤独感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期创伤 自尊 反刍思维 孤独感:大学生
下载PDF
自我厌恶在青少年童年不良经历与抑郁焦虑情绪、自杀风险间的中介作用
8
作者 程玲飞 王蕾蕾 陈景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03-408,共6页
目的探讨自我厌恶在青少年童年不良经历与抑郁焦虑情绪、自杀风险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5所初中、5所高中以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横断面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6838份,用自制一般资料问卷、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目的探讨自我厌恶在青少年童年不良经历与抑郁焦虑情绪、自杀风险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5所初中、5所高中以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横断面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6838份,用自制一般资料问卷、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7项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简明国际神经精神障碍访谈检查5.0中文版自杀模块、童年不良经历问卷修订版(revised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ACEQ-R)、自我厌恶量表(self-hate scale,SHS)进行相关内容的评估。结果青少年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及自杀风险在女性(P<0.001)、高中年级(P<0.001)的检出率更高。有抑郁情绪、有焦虑情绪、有自杀风险的青少年在童年不良经历、自我厌恶的评分分别高于无抑郁情绪、无焦虑情绪、无自杀风险的青少年(P<0.001)。童年不良经历通过自我厌恶间接预测抑郁,间接效应为0.1488,效果量为60.86%(P<0.001);童年不良经历通过自我厌恶间接预测焦虑,间接效应为0.1524,效果量为62.87%(P<0.001);童年不良经历通过自我厌恶间接预测自杀风险,间接效应为0.0485,效果量为49.44%(P<0.001)。结论童年不良经历对青少年的抑郁焦虑情绪、自杀风险有预测作用,同时通过自我厌恶的中介作用而对青少年的抑郁焦虑情绪、自杀风险发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童年不良经历 自我厌恶 抑郁情绪 焦虑情绪 自杀风险 中介作用
下载PDF
儿童期逆境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被引量:1
9
作者 欧阳靖雯 周春燕 +2 位作者 李林 黄海 刘陈陵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年第1期20-31,共12页
为探讨儿童期逆境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儿童期逆境量表、青少年日常烦恼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与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量表对463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中职学生的儿童期逆境得分显著... 为探讨儿童期逆境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儿童期逆境量表、青少年日常烦恼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与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量表对463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中职学生的儿童期逆境得分显著高于普高学生;(2)普通初中学生抑郁得分最低,与普高、中职、职高学生相比均显著,职高学生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普高学生;(3)儿童期逆境能够正向预测青少年抑郁水平;(4)日常烦恼在儿童期逆境与青少年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5)儿童期逆境对青少年日常烦恼的影响受到核心自我评价的调节。研究结果为青少年抑郁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逆境 日常烦恼 核心自我评价 青少年 抑郁
下载PDF
非自杀性自伤患者的生理疼痛与社会疼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英哲 刘竞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3,共5页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目前临床中常见的病理行为,严重影响个体身心健康。自伤与个体疼痛感知异常密切相关。疼痛分为生理疼痛和社会疼痛,相比健康人群,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对生理疼痛敏感性低而对社会疼痛敏感性高,生理疼痛阈值增高而社会疼...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目前临床中常见的病理行为,严重影响个体身心健康。自伤与个体疼痛感知异常密切相关。疼痛分为生理疼痛和社会疼痛,相比健康人群,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对生理疼痛敏感性低而对社会疼痛敏感性高,生理疼痛阈值增高而社会疼痛阈值减低,疼痛敏感性的改变使其通过“以痛镇痛”的方式缓解情绪。非自杀性自伤个体疼痛敏感性的改变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自我批评、抑郁症状和童年期不良经历都与非自杀性自伤患者的疼痛敏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伤行为 疼痛 痛阈 疼痛测定 自我评估 抑郁症状 童年期不良经历
下载PDF
儿童期逆境与大学生消极自我图式的关系: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和环境敏感性的调节作用
11
作者 陈晨 刘馨雨 +1 位作者 秦舒婷 王明怡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1561-1568,共8页
目的:探究儿童期逆境与大学生消极自我图式的关系,检验执行功能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环境敏感性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高敏感儿童量表中文版、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成人版、消极自我图式问卷、儿童逆境问卷对256名18~28岁的大学生施... 目的:探究儿童期逆境与大学生消极自我图式的关系,检验执行功能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环境敏感性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高敏感儿童量表中文版、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成人版、消极自我图式问卷、儿童逆境问卷对256名18~28岁的大学生施测。结果:①儿童期逆境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消极自我图式(r=0.37,P<0.001);②执行功能在儿童期逆境与消极自我图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13,t=4.12,P<0.001);③环境敏感性在儿童期逆境与消极自我图式之间起调节作用(β=0.65,t=2.80,P<0.01);仅环境敏感性较高时,儿童期逆境能显著正向预测消极自我图式(βsimple=1.71,t=4.99,P<0.001)。结论:儿童期逆境除了直接预测大学生消极自我图式外,还可通过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其消极自我图式。同时,环境敏感性在其中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逆境 执行功能 消极自我图式 环境敏感性
下载PDF
童年创伤影响社交焦虑障碍的心理与生物机制研究进展
12
作者 刘益彤 严舒雅 +2 位作者 孙靖延 钟舒明 贾艳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65-569,共5页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对个体的社会交往和正常生活具有显著负面影响,而童年创伤在SA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童年创伤通过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损害信息加工能力,阻碍前额叶-边缘系统环路和默认网络的正常发育...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对个体的社会交往和正常生活具有显著负面影响,而童年创伤在SA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童年创伤通过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损害信息加工能力,阻碍前额叶-边缘系统环路和默认网络的正常发育,造成糖皮质激素和催产素的分泌异常等,导致个体在正确理解社交线索、合理调控情绪等方面存在困难,在社交情境中无法产生适应性情绪和行为反应,进而可能产生SAD。总之,童年创伤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对社交功能产生持久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创伤 社交焦虑障碍 自我概念 自我关怀 面部表情 心理理论 脑影像 默认网络 内分泌激素
下载PDF
青少年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忽视对抑郁的影响:不安全依恋、自责和责备他人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叶莹莹 李伊凡 +2 位作者 亓军军 刘艳 周宵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4-242,共9页
为考察青少年儿童期情感虐待和忽视、不安全依恋、自责、责备他人与抑郁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自陈式问卷对4933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忽视能够直接正向预测抑郁。情感虐待可以通过不安全依恋、自责和责备他人间... 为考察青少年儿童期情感虐待和忽视、不安全依恋、自责、责备他人与抑郁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自陈式问卷对4933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忽视能够直接正向预测抑郁。情感虐待可以通过不安全依恋、自责和责备他人间接预测抑郁,还可以通过焦虑依恋分别经自责和责备他人的多重中介、通过回避依恋经责备他人的多重中介间接预测抑郁。而情感忽视则通过回避依恋和自责间接预测抑郁,或通过回避依恋经责备他人的多重中介间接预测抑郁。更重要的是,情感虐待通过焦虑依恋和回避依恋预测抑郁的间接效应显著大于情感忽视通过两种依恋维度对抑郁预测的间接效应。结果说明,青少年的不安全依恋、自责或责备他人中介了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忽视对抑郁的作用。相对于情感忽视,情感虐待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关系更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忽视 抑郁 不安全依恋 自责 责备他人
下载PDF
童年创伤与非自杀性自伤: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14
作者 侯小花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538-544,共7页
以74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童年创伤问卷、感恩问卷、行为抑制/行为激发系统量表和非自杀性自伤量表探讨童年创伤、非自杀性自伤、强化敏感性和感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控制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后,童年创伤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非自... 以74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童年创伤问卷、感恩问卷、行为抑制/行为激发系统量表和非自杀性自伤量表探讨童年创伤、非自杀性自伤、强化敏感性和感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控制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后,童年创伤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非自杀性自伤,强化敏感性在二者之间有遮掩效应;2)童年创伤通过强化敏感性对非自杀性自伤的遮掩效应受到感恩的调节,感恩可以增强童年创伤对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提示感恩对强化敏感性在童年创伤和非自杀性自伤间的遮掩效应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创伤 非自杀性自伤 强化敏感性 感恩 遮掩效应
下载PDF
论宋代童蒙教育对宋代文学人才的培养
15
作者 张鹏宇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5-60,83,共7页
宋代童蒙教育相较于前代来说具有突破性的进展,即宋代童蒙教育打破了门阀士族的限制,使得平民子弟亦可接受童蒙教育,这对于中国整个古代社会的童蒙教育来说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和贯彻,及铨选制度的全面改革,对... 宋代童蒙教育相较于前代来说具有突破性的进展,即宋代童蒙教育打破了门阀士族的限制,使得平民子弟亦可接受童蒙教育,这对于中国整个古代社会的童蒙教育来说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和贯彻,及铨选制度的全面改革,对于人才选拔的主要标准就是知识和能力,这又从根本上推动了宋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作为宋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童蒙教育,自然也受到了整个社会的重视,而相当数量的文人学者参与童蒙教育更加提高了童蒙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他们在编撰童蒙读物和参与童蒙教学的过程中,也有着一定的文学培养的自觉意识,这些都使得宋代童蒙教育对宋代文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代文学的整体气质和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童蒙教育 文学人才 培养 自觉意识
下载PDF
童年不幸经历与青少年学业自我妨碍:自尊和性别调节的中介模型
16
作者 李中昌 岳鹏飞 《校园心理》 2024年第6期505-510,共6页
目的探讨童年不幸经历与青少年学业自我妨碍的关系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童年不幸经历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学业自我妨碍量表对河南省信阳市2所高中703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童年不幸经历与青少年学... 目的探讨童年不幸经历与青少年学业自我妨碍的关系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童年不幸经历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学业自我妨碍量表对河南省信阳市2所高中703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童年不幸经历与青少年学业自我妨碍呈正相关(r=0.11,P<0.01),与自尊呈负相关(r=-0.19,P<0.01);自尊与学业自我妨碍呈负相关(r=-0.18,P<0.01);自尊在童年不幸经历与青少年学业自我妨碍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童年不幸经历对女性的自尊有负向预测作用,对男性群体无预测作用。结论童年不幸经历通过自尊影响青少年学业自我妨碍,性别调节童年不幸经历与自尊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童年不良经历 学业自我妨碍 自尊 性别差异
下载PDF
自尊在童年期不良经历和大学生社交回避与苦恼间的中介作用
17
作者 黎日晴 禹玉兰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37-440,共4页
目的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对大学生社交回避与苦恼的直接效应,以及自尊在他们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量表修订版、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及自尊量表对广东某高校系统抽样选取的250名在... 目的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对大学生社交回避与苦恼的直接效应,以及自尊在他们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量表修订版、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及自尊量表对广东某高校系统抽样选取的2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ACEs与大学生社交回避与苦恼呈正相关(r=0.34,P<0.01)、与自尊呈负相关(r=-0.33,P<0.01)。大学生自尊和社交回避与苦恼呈负相关(r=-0.35,P<0.01)。(2)自尊在ACEs和大学生社交回避与苦恼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20.00%。结论自尊在童年期不良经历和大学生社交回避与苦恼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提高大学生自尊有助于缓解ACEs给大学生在社交回避与苦恼方面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尊 童年期不良经历 社交回避与苦恼 中介效应
下载PDF
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创伤对攻击行为的影响:自尊与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孙玉静 张静 +3 位作者 宇虹 周郁秋 姜文龙 贾艳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2899-2906,共8页
背景在各类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最高,攻击行为不仅扰乱医疗环境,也对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造成巨大威胁。既往的回归分析研究表明童年创伤、自尊、心理弹性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但当前较少有研究探讨... 背景在各类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最高,攻击行为不仅扰乱医疗环境,也对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造成巨大威胁。既往的回归分析研究表明童年创伤、自尊、心理弹性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但当前较少有研究探讨上述4个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目的构建链式中介模型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创伤、自尊、心理弹性及攻击行为的关系,阐明其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依据便利抽样原则,选取2021年3月—2022年7月在大庆市第三医院和赤峰市安定医院住院的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童年创伤量表(CTQ-SF)、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自尊量表(SES)、攻击行为问卷(AQ),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CTQ-SF、CD-RISC、SES和AQ得分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采用AMOS 24.0进行链式中介模型的构建,并采用Bootstrap方法对所构建的链式中介模型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1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为96.8%。患者PANSS、CTQ-SF、SES、CD-RISC、AQ平均得分为(18.4±3.7)、(49.7±13.5)、(26.9±6.9)、(55.2±15.5)、(84.3±19.8)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创伤[B=0.551,95%CI(0.421,0.681),P<0.001]、自尊[B=-0.661,95%CI(-0.908,-0.413),P<0.001]、心理弹性[B=-0.448,95%CI(-0.561,-0.335),P<0.001]是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TQ-SF得分与AQ得分呈正相关(r=0.695,P<0.01),与SES得分、CD-RISC得分呈负相关(r=-0.524,P<0.01;r=-0.565,P<0.01);SES得分与AQ得分呈负相关(r=-0.607,P<0.01),与CD-RISC得分呈正相关(r=0.522,P<0.01);CD-RISC得分与AQ得分呈负相关(r=-0.681,P<0.01)。链式中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度和适配度良好。Bootstrap分析结果显示,各中介路径95%CI均不包括0,中介效应显著。童年创伤对攻击行为的总效应显著[β=0.810,95%CI(0.743,0.871),P<0.001];童年创伤对攻击行为的间接效应,即自尊、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显著[β=0.473,95%CI(0.362,0.598),P<0.001];童年创伤对攻击行为的直接效应显著[β=0.377,95%CI(0.179,0.485),P<0.001]。结论自尊与心理弹性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创伤与攻击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未来可构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风险预测模型,对患者进行攻击行为风险评估,早期识别有攻击风险的患者并对风险人群进行管理,以减少和预防攻击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稳定期精神分裂症 童年创伤 自尊 心理弹性 攻击行为 中介分析 链式中介作用
下载PDF
The Process by Which Girls Who Develop Type 1 Diabetes before School Age Acquire Self-Management Skills during Puberty and Adolescence
19
作者 Ayumi Yamasaki Yuko Tomari +1 位作者 Ryuzo Takaya Manabu Ishiro 《Health》 CAS 2016年第15期1788-1806,共20页
Our aim was to clarify the process by which girls who develop type 1 diabetes before school age acquire self-management skills during puberty and adolescence. We conduct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such women wh... Our aim was to clarify the process by which girls who develop type 1 diabetes before school age acquire self-management skills during puberty and adolescence. We conduct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such women who had reached adolescence,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using the modified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 (M-GTA). We found the process to be composed of eight categories: Girls begin to feel they understand their own bodies;Girls give precedence to fun, and forget about their disease;Girls build a foundation for taking control of their physical health;Girls feel “out of sync” with their physical sensations;Girls gain new awareness of their disease due to discrimination and comparing themselves to others;Girls revisit their lifestyle and diabetes care practices, with an eye to their future;Girls employ the wisdom and knowledge they have gained from experience;Girls are frustrated at diabetes’ relent-less presence in their lives. The learning process could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a period dominated by annoyance, where girls prioritize fun activities and try to forget about their disease, and a period where they leverage their wisdom to revisit their care behaviors and change their lifesty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e 1 Diabetes GIRLS childhood Development self-MANAGEMENT Puberty and Adolescence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非自杀性自伤与童年期心理创伤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勤 胡淑文 +3 位作者 曹小梅 莫大明 陈彬彬 钟慧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502-506,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与其童年期心理创伤之间关系。方法:选取70例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依据有无NSSI,分为NSSI组和非NSSI组各35例,并选择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与之匹配的正常青少年3...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与其童年期心理创伤之间关系。方法:选取70例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依据有无NSSI,分为NSSI组和非NSSI组各35例,并选择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与之匹配的正常青少年35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渥太华自伤量表、童年创伤问卷(CT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进行临床症状评估。结果:NSSI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及CTQ量表总分评分均高于非NSSI组,且2组上述3个评分及躯体虐待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抑郁障碍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SI组性虐待、躯体忽视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NSSI组非自杀性自伤频率与CTQ中情感忽视评分、HAMD量表认知障碍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NSSI与童年期心理创伤存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青少年 非自杀性自伤 童年期心理创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