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amid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Response in the China Context
1
作者 Qiguang Yang Jiameng Shen Yaoying Xu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22年第1期23-40,共18页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nd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global has had a huge impact on the mobility of international stu...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nd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global has had a huge impact on the mobil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Specifically,the scal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has decreased,changes in the geographic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have intensified,the form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has changed,and the compet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abroad market has intensified.As a major country that sends and receives international students,China has adopted a series of respons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the pandemic on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and has formulated a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promote the mobil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in the post-epidemic period countries should provide support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home and abroad,promot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and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china context
原文传递
Adapting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to China's context 被引量:3
2
作者 YE Jin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7年第10期29-33,共5页
The issue on which this essay focuses is how to adapt 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Approach to China's context. With the recent accession to the WTO, the long-awaited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 China ha... The issue on which this essay focuses is how to adapt 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Approach to China's context. With the recent accession to the WTO, the long-awaited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 China has made learning English a national priority. It is very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research on how to adapt CLT flexibly and appropriately to China's context if most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are to gain a good grasp of oral English, and if specialist learning is to be achieved by those who need English for business and academic purposes. Therefore this essay is structured as follows: First, analyzing the different types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in China and then focusing on the CLT Method. By analyzing and contrasting these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the need to change the current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in China will be discovered. Finally, it explains the problems of adopting the more modem CLT Approach and gives suggestions on how it may best be adapted to the Chinese contex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T Approach china's context English teaching
下载PD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s Context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梅樱 周星佐 《海外英语》 2016年第17期223-225,共3页
English learning as a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s considered as much more like an approach rather than a method in most case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langu... English learning as a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s considered as much more like an approach rather than a method in most case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abroad and at home.And extra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current realities of teaching in underdeveloped area in China,with certain suggested strategies proposed along wi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china’s context
下载PDF
Chinese Students’ Adaptation of Social Intercourse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of China and America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4
作者 于乐群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2年第2期102-103,共2页
1 Statement of the Purpose (1) Statement of the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to study Chinese studends' adaptation of social intercourse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of China and America in A... 1 Statement of the Purpose (1) Statement of the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to study Chinese studends' adaptation of social intercourse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of China and America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And the study will also try to find out the exact problems and obstacles during Chinese students' adapting period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Adaptation of Social Intercourse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of china and America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Chinese Students
下载PDF
Entrepreneurial Spirit for China in the New Era and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on
5
作者 Xu Yuanhua He Jun +1 位作者 Sun Zao Li Xiaoke 《China Economist》 2024年第5期48-59,共12页
What type of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needed for China’s new era,and how can we unlock its innovation potential?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will unleash vital forces to drive China’s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 What type of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needed for China’s new era,and how can we unlock its innovation potential?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will unleash vital forces to drive China’s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After reviewing the theories,dimensions,features,and limitations of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n the Western context,we concluded that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n China’s new era,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patriotism,innovation,trustworthiness,adherence to the law,fulfillmen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ies,and a global horizon,has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that come with self-intereste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context of Western economics.This is a major step forwar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ies on entrepreneurial spirit.In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the new era,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to implement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fost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and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stage.This paper provides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of what type of entrepreneurial spirit China’s new era requires.Finally,this paper presents basic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new era,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young entrepreneurs,ensure their business autonomy,develop a multi-tiered capital market,implement the factor market reforms,improve the business climate,and accelerate the digital tran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ext of china’s new era context of Western economics entrepreneurial spiri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ultivation strategy
下载PDF
跨文化视角中ware、porcelain和china的意义考察
6
作者 蔡乾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27-132,共6页
在17—18世纪的英语文献中,ware、porcelain和china三词的含义都与瓷器有关,但仍存在细微的区别和联系。在跨文化视角下历史观念语境中对这三词进行词源和词义的考察,展示了中国瓷器的进口和仿制对英国语言中原有相关概念的影响,以及词... 在17—18世纪的英语文献中,ware、porcelain和china三词的含义都与瓷器有关,但仍存在细微的区别和联系。在跨文化视角下历史观念语境中对这三词进行词源和词义的考察,展示了中国瓷器的进口和仿制对英国语言中原有相关概念的影响,以及词义变化中的"现代化"观念的指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re、porcelain和china 跨文化视角 历史观念语境 现代化
下载PDF
文化资本与教育获得:中国情境中的探索与创新 被引量:2
7
作者 余秀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37,共18页
关于中国情境中文化资本与教育获得的研究,学者们在验证布迪厄理论基础上,基于其理论“法国化”和“静态化”的不足,进行了相关拓展:探索了底层文化资本等概念,并在文化资本概念的具体测量上增加了新的内容;对于文化资本的效应进行了验... 关于中国情境中文化资本与教育获得的研究,学者们在验证布迪厄理论基础上,基于其理论“法国化”和“静态化”的不足,进行了相关拓展:探索了底层文化资本等概念,并在文化资本概念的具体测量上增加了新的内容;对于文化资本的效应进行了验证研究,特别探讨了社会背景、应试教育、文化传统、时代变迁等情境性因素对文化资本发生作用的限制;关于文化资本产生作用的机制,发现了高雅文化排斥机制之外的文化认同机制。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文化资本概念测量上的混乱、文化资本理论运用的机械性以及基于中国本土情境的创新研究不足。未来需要进一步确定文化资本概念的边界,找出中国情境中文化资本的特点及其作用机制,并关注时代变迁特别是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资本 布迪厄 教育获得 中国情境
下载PDF
Challenges and Approaches of Teaching EFL to Large Classes in China
8
作者 叶文红 李玲 《海外英语》 2011年第12X期119-121,共3页
Compared with the smaller class sizes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China EFL classes are generally oversize with gaps of learners'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competence, different language acquisition abilities, diverse ... Compared with the smaller class sizes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China EFL classes are generally oversize with gaps of learners'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competence, different language acquisition abilities, diverse motivations and attitudes which constitute a multilevel class with many challenges to class management and language teaching. Based on the views upon the issue of researchers from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challenges with large EFL classes and discusses strategies of coping in such a context by providing pragmatic guidelines of teaching EFL to large classe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 CLASSES china EFL context CHALLENGES 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下载PDF
解析中西方乡村振兴的“同”与“不同”——探索理性务实的乡村振兴之路
9
作者 张京祥 林靖杰 《城市学报》 2024年第2期2-9,共8页
面对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由量转质的内在需求,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当前的乡村振兴既与西方具有共性的方面,但也存在社会制度、具体语境等差异,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深入的比较剖析,从而促进外来经验与本土化的... 面对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由量转质的内在需求,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当前的乡村振兴既与西方具有共性的方面,但也存在社会制度、具体语境等差异,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深入的比较剖析,从而促进外来经验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与务实落地。首先,文章在梳理中国和西方乡村振兴演进脉络的基础上,阐释了二者的历史共性,包括:化解城乡差距过大的社会矛盾、对乡村价值与环境产生主动需求、面向城乡等值的目标实现等。其次,文章认为中国乡村振兴与西方的差异主要在于城镇化不稳定态、多重战略目标面向、城乡流动限制、复杂严苛规制、新技术经济变革等方面塑造的特殊情景。最后,文章针对当前乡村振兴实践中的问题并基于中国国情,对乡村振兴路径设计提出了五方面的策略建议,包括:空间资源配置、城乡对流机制、乡村空间管控、产业联动发展、治理现代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中西方比较 不同语境 共性与差异 路径设计
下载PDF
中国铁路遗产文化价值概览
10
作者 夏海山 《新建筑》 2024年第5期8-13,共6页
当前铁路遗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保护与利用策略也在不断完善,但仍存在对中国铁路遗产价值认知的整体高度不够、活化利用体系性不强的问题。文章通过梳理中国铁路由交通工程向文化遗产演进的过程及其作为遗产的背景和独特性,从时间... 当前铁路遗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保护与利用策略也在不断完善,但仍存在对中国铁路遗产价值认知的整体高度不够、活化利用体系性不强的问题。文章通过梳理中国铁路由交通工程向文化遗产演进的过程及其作为遗产的背景和独特性,从时间和要素两条线对中国铁路遗产的文化价值进行分析;构建出多层级的基因图谱树状网络关系,阐释了铁路遗产价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探讨了中国铁路遗产价值的当代意义,提出其文化价值在于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交通强国的文化支撑及“一带一路”的文化纽带。研究旨在深化对我国铁路遗产的认知,探索铁路遗产文化价值的内涵和本质,以期更好地传承铁路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铁路遗产 文化价值 历史脉络 基因图谱 文化自信
下载PDF
申遗历程和政策引领视角下中国大运河研究演进脉络与特征
11
作者 汪德根 王旭 +1 位作者 陆林 汤恒亮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9-170,共22页
中国大运河是新时代宣传国家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对明晰中国大运河的研究特色、构建新时代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梳理,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剖析了中国大运河在... 中国大运河是新时代宣传国家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对明晰中国大运河的研究特色、构建新时代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梳理,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剖析了中国大运河在申遗前期(1992—2005年)、申遗时期(2006—2014年)和后申遗时期(2015—2023年)3个阶段的研究演进脉络;同时,依据新时代中国大运河发展的政策指引,分析7大主要领域的研究特征,并进一步剖析中国大运河研究的尺度特征与方法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大运河学术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适应性与政策导向性,文献发文量与关注热度随着政策发展与申遗工作推进呈持续增长态势;2)中国大运河研究顺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政策导向,形成以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为基石、生态环境修复与河道治理提升为保障、文旅融合和城乡区域协调为抓手、文化带和文化公园为载体的7大领域齐头并进的研究特征;3)中国大运河“三阶段七领域”在行政尺度与流域尺度上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尺度差异性;4)中国大运河研究方法总体上以定性分析为主,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在“三阶段七领域”上呈现明显差异性。最后,从立足国家战略和中国情境的学理探索、理论方法集成与范式创新、统筹协调合作联动机制、遗产话语体系确立与国家形象传播等4个方面展望中国大运河未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运河 演进脉络 申遗历程 政策引领 世界文化遗产
下载PDF
边疆人类学:源流、对象与中国语境 被引量:1
12
作者 袁剑 王坤焱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6,共11页
现代世界通过边界划定各国的领土范围,随之产生的边疆成为诸多国家内部文明空间的重要区域。在现实中,边界不仅明确区隔两个国家的地理空间,还影响了特定空间中的人文社会,以及相应的文明生成。因此,对边疆区域相关实践的关注,成为边疆... 现代世界通过边界划定各国的领土范围,随之产生的边疆成为诸多国家内部文明空间的重要区域。在现实中,边界不仅明确区隔两个国家的地理空间,还影响了特定空间中的人文社会,以及相应的文明生成。因此,对边疆区域相关实践的关注,成为边疆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从学科源流来看,随着中国周边与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国内学界对于边疆的关注,从边疆社会面临外部冲击时的救亡图存意识及行动,开始转向主动开拓关于国家整体性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边疆研究与人类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在应用中不断结合,具有自身本位的中国边疆人类学开始形成。关于边疆人类学研究对象的讨论,需要从具体的边疆实践出发,本着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关注、记录和解释人类社会文化的基本要求,从边界、区域、边民社会、人地关系4个方面获得具体经验,以贯彻边疆人类学的研究旨趣和实践路径。进入新时代,中国边疆人类学的发展,一方面通过记录并客观呈现边疆社会丰富的文化内涵,致力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表达;另一方面,则具有回应国家建设与决策的重大实践意义。以此为基础,创造丰富的边疆田野民族志、思考边疆治理现代化的人文路径、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内涵,在理解中华文明空间的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体现了中国边疆人类学的现实使命,同时,在智识生产方面也为中国与国际学术实践创造更多的路径与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人类学 源流 中国语境 现代文明 边疆治理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启示——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新刚 张佰儒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贯通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一条主线。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作为民主革命时期党领导的左翼文化团体,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诠释与彰显了党探求理论创新的艰辛历程。系统分析与把握中国社会科...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贯通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一条主线。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作为民主革命时期党领导的左翼文化团体,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诠释与彰显了党探求理论创新的艰辛历程。系统分析与把握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启示,必将对新时代新阶段党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历史启示
下载PDF
重现·跨越·融合:让共情照进历史——对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的情境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文辉 季唯可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120-131,共12页
崛起的中国正在激发人们重温历史的兴趣。然而在历史与当下时空的双重错位中,历史如何才能打破时空界域,从古代穿梭到当下,达到与今人的共情,从而塑构古今共通的意义空间呢?以“共情”理论作为视镜,通过聚焦《典籍里的中国》的历史情境... 崛起的中国正在激发人们重温历史的兴趣。然而在历史与当下时空的双重错位中,历史如何才能打破时空界域,从古代穿梭到当下,达到与今人的共情,从而塑构古今共通的意义空间呢?以“共情”理论作为视镜,通过聚焦《典籍里的中国》的历史情境塑构与时空跨越,在历史时空的重现、跨越与融合三个维度进行情境分析。研究发现:在时空重现上,依凭复调式结构、感染力话语与视听表达,营构历史的情境,重现历史的在场感;在时空跨越上,通过古今对话、场景透视与理性诠释,实现情境织构与文化解读;在时空融合上,借由意义建构、文化交融与心理赋能,达到情境共通与情感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里的中国》 时空 共情 历史情境
下载PDF
抗战背景下《西行漫记》译者社会化行为探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国月 高晓仙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30,共9页
以往译者行为批评研究秉承从文本内到文本外的分析路径取得了客观合理的研究结果,但译者行为与历史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尚未得到足够关注。历史语境制约译者行为,有必要从历史语境切入对译者行为加以批评分析,可以充分阐释译者的特定行... 以往译者行为批评研究秉承从文本内到文本外的分析路径取得了客观合理的研究结果,但译者行为与历史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尚未得到足够关注。历史语境制约译者行为,有必要从历史语境切入对译者行为加以批评分析,可以充分阐释译者的特定行为表现,并有效揭示译者的特定社会作用。探究Red Star Over China首个汉译本《西行漫记》译者的社会化行为发现,译者适时改写原文意义实现行为的社会化转型,为中国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语境 译者社会化行为 《西行漫记》
下载PDF
中美语境中融合教育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6
作者 胡少华 《现代特殊教育》 2024年第22期51-56,共6页
美国的融合教育概念可归纳为基于安置形式的融合教育、应然状态的融合教育、动态发展的融合教育三种定义模式。我国融合教育概念经历了一般理解、内涵不断丰富、趋向理性和包容三个阶段的嬗变。比较发现,国内对融合教育的理解借鉴了美... 美国的融合教育概念可归纳为基于安置形式的融合教育、应然状态的融合教育、动态发展的融合教育三种定义模式。我国融合教育概念经历了一般理解、内涵不断丰富、趋向理性和包容三个阶段的嬗变。比较发现,国内对融合教育的理解借鉴了美国的概念,中美融合教育概念都蕴含了“公平”“自由”“多元”的价值理想,体现了共同的残疾儿童观。同时,中美融合教育概念在产生的实践基础、理解的视角、所体现的安置模式方面有所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教育 中国 美国 语境 安置模式 残疾儿童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流变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轨迹
17
作者 郭彬彬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47-156,共10页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推进,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其语境展现出四重变奏: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推进,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其语境展现出四重变奏: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如今发展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的这一历史流变,清晰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把握从青涩走向成熟,映射到文化观上展现为从“中西对立、批判否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到“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如今发展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转变与发展过程,擘画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生成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下载PDF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1
18
作者 孟祥娟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5-11,共7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归根到底是两个行”这一重要论断。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既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又要把握基于中国实际实现历史性巨变的规律和道理,以及根据中国实践提炼升华的真理和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归根到底是两个行”这一重要论断。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既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又要把握基于中国实际实现历史性巨变的规律和道理,以及根据中国实践提炼升华的真理和理论。在探索理论的交织网络、历史的深远脉络以及实践经验的丰富土壤的过程中,揭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深刻洞见,多维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并准确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哪里,并从中真正体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下载PDF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版本修订与比较
19
作者 沈子瑜 黄德志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11-119,共9页
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目前共有英文、繁体中文、简体中文三个版本。《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哈佛系列“新编文学史”的特色:宏观文明视野与微观文学现场的碰撞。这部文学史的版本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次修订上,其... 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目前共有英文、繁体中文、简体中文三个版本。《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哈佛系列“新编文学史”的特色:宏观文明视野与微观文学现场的碰撞。这部文学史的版本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次修订上,其一是从英文版到繁体中文版,修订主要体现在篇章标题的修改、序章篇幅的增长和篇目数量的增加上;其二是从繁体中文版到简体中文版,修订主要体现在文章篇目的增删上。版本变化将不同文化语境产生的差异具象化,让这部文学史蓦然成为展现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发展动态的可读文本。王德威在编纂过程中有意呈现海外汉学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差异性的目标,在版本变化中不期而然地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版本比较 文化语境 王德威
下载PDF
民国物理学期刊的发展脉络、特征及启示
20
作者 陈义报 《丽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89-101,共13页
按照期刊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不同特征,民国时期的物理学期刊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1912至1927年,可视为物理学期刊的萌芽阶段。在此期间,物理学期刊数量稀少,发表的论文数量有限,且缺乏专业化的物理期刊,因此所刊登的论文整体质量尚待提... 按照期刊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不同特征,民国时期的物理学期刊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1912至1927年,可视为物理学期刊的萌芽阶段。在此期间,物理学期刊数量稀少,发表的论文数量有限,且缺乏专业化的物理期刊,因此所刊登的论文整体质量尚待提升。随后,1928至1937年迎来了一个繁荣时期。此阶段内,物理学期刊的数量显著增长,论文发表量亦随之攀升,专业化期刊开始崭露头角,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科学共同体的研究动态。然而,1938至1949年则进入了发展的困境阶段。受时局影响,物理学期刊数量有所减少,刊登内容也发生了一定转变,尽管如此,它们仍与科学共同体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物理学期刊在与科学共同体的互动中,积极寻求与国际物理学术界的接轨,这为当今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物理学期刊 科学共同体 发展脉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