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The Children's Choir of the Chinese Central Philharmonic Society |
JIANG YUAN
|
《Women of China》
|
1994 |
0 |
|
2
|
传统村落居民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演变过程及机制——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 |
杨立国
王佳琴
刘旭
|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3
|
音乐教育专业合唱团“综合育人”机制、路径与成效探讨——以绵阳师范学院“梦之声”合唱团为例 |
王小明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
0 |
|
4
|
分“形”归“类”,保护民族器乐遗产——再谈抄儿、马头琴、抄儿类乐器及其保护问题 |
博特乐图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
2007 |
7
|
|
5
|
中世纪音乐中的男声歌唱及其历史地位 |
曹慧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6
|
侗族大歌研究综述 |
刘明珠
|
《教育文化论坛》
|
2014 |
6
|
|
7
|
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 |
陈娅
温莹莹
|
《黑河学院学报》
|
2017 |
2
|
|
8
|
平越时期唐山交大地下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活动 |
彭晓伟
冉绵惠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1
|
|
9
|
色拉西“潮尔”乐曲创作手法探究 |
李世相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
2007 |
6
|
|
10
|
虹虹歌咏团与香港地区抗日救亡运动 |
邵明众
|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3
|
|
11
|
蒙古族“潮尔”大师——色拉西 |
乌兰杰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
2007 |
6
|
|
12
|
时代的一面镜子——对潮尔大师色拉西的再认识 |
柯沁夫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
2007 |
4
|
|
13
|
民歌配置方式的衍变和对整体音响及特殊音效的组织——配器的传统思维与现代语汇在陈怡《歌墟》中的运用 |
郭新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11 |
2
|
|
14
|
侗汉双语文教学·侗族大歌·侗民族综合素质——以贵州省宰荡行政村加所小学为例 |
谭厚锋
|
《教育文化论坛》
|
2012 |
2
|
|
15
|
色拉西先生潮尔演奏中多声部手法及其风格特征 |
好必斯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
2009 |
3
|
|
16
|
试论我国合唱艺术的现状与发展 |
王个松
|
《惠州学院学报》
|
2016 |
3
|
|
17
|
“潮尔”汉语音译的规范问题 |
柯沁夫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
2009 |
1
|
|
18
|
从“国家在场”视角看侗族大歌的符号特征 |
肖金香
包龙源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
2015 |
1
|
|
19
|
当前我国合唱事业发展问题探讨 |
陈新平
|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3
|
|
20
|
地方高校合唱团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以湖北理工学院新空气合唱团为例 |
杨祖欣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