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窥镜下脉络丛凝固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 被引量:9
1
作者 詹升全 李昭杰 +4 位作者 林志俊 许作奎 林晓风 李贵福 舒航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1年第5期9-10,共2页
目的 :探讨交通性脑积水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神经内窥镜下侧脑室脉络丛凝固的方法 ,对 2 6例交通性脑积水患者进行治疗 ,其中 14例术前已行 2~ 5次的脑室 -腹腔 (V -P)分流术 ,且分流无效。 2 6例中 2 0例颅高压进展缓慢 ,6... 目的 :探讨交通性脑积水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神经内窥镜下侧脑室脉络丛凝固的方法 ,对 2 6例交通性脑积水患者进行治疗 ,其中 14例术前已行 2~ 5次的脑室 -腹腔 (V -P)分流术 ,且分流无效。 2 6例中 2 0例颅高压进展缓慢 ,6例进展迅速。结果 :随访 4~ 2 4个月 ,17例 (6 5 % )有效 ,6例再行V -P分流 ,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神经内窥镜下脉络丛凝固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窥镜 脑积水 脉络丛凝固
下载PDF
脉络丛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8
2
作者 孙建华 朱珍 梁宗辉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94-497,共4页
目的:研究脉络丛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搜集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脉络丛肿瘤,其中脉络丛乳头状瘤35例,脉络丛癌4例。男性13例,女性26例,年龄1~60岁,平均19.5岁。所有病例均行CT和(或)MRI扫描。分析CT和MRI表现... 目的:研究脉络丛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搜集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脉络丛肿瘤,其中脉络丛乳头状瘤35例,脉络丛癌4例。男性13例,女性26例,年龄1~60岁,平均19.5岁。所有病例均行CT和(或)MRI扫描。分析CT和MRI表现。结果:脉络丛肿瘤发生于侧脑室26例,9例位于第四脑室,3例位于桥小脑角,1例同时累及第三脑室和侧脑室。小儿21例,其中2例为脉络丛癌;成人18例,其中2例为脉络丛癌。脉络膜乳头状瘤为良性、分叶状实质性肿块,常见肿瘤血管,可见钙化,出血、囊变很少。实质部分CT呈现等或(和)略高密度;MRI T_1WI呈现等或(和)略高或略低信号,T_2WI等或高信号,FLAIR多为高信号,DWI多为等或略高信号。实质部分常均匀明显增强。无或有极轻微瘤周水肿,一般无脑组织浸润。可致阻塞或(和)交通性脑积水。脉络丛癌可见脑组织浸润或囊变、出血等改变。结论:脉络丛肿瘤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结合能够做出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瘤 脉络丛 肿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保留颈丛的功能性颈清扫术在分化性甲状腺癌治疗上的应用 被引量:21
3
作者 沈强 田敖龙 屈海欧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61-363,366,共4页
目的 :探讨保留颈丛感觉神经的功能性颈清扫术在分化性甲状腺癌上的应用。方法 :1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 ,施行保留颈丛感觉神经的功能性颈清扫术。结果 :颈部阳性淋巴结主要分布在Ⅲ区 ,Ⅳ区 ,Ⅵ区。Ⅵ区淋巴结阳性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 目的 :探讨保留颈丛感觉神经的功能性颈清扫术在分化性甲状腺癌上的应用。方法 :1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 ,施行保留颈丛感觉神经的功能性颈清扫术。结果 :颈部阳性淋巴结主要分布在Ⅲ区 ,Ⅳ区 ,Ⅵ区。Ⅵ区淋巴结阳性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 (5 7 1% )。 15例患者术后全部耳部感觉良好 ,下颈部及肩部无麻木感。结论 :手术适应征 :①N0 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②N1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 ,淋巴结转移仅仅局限Ⅵ区者 ,或颈内静脉旁淋巴结较小 (N <3cm)无包膜外侵犯者。手术禁忌征 :①手术前已有不规范颈清扫术史者 ;②颈淋巴结广泛转移或淋巴结有明显外侵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泌性甲状腺瘤 颈清扫术 颈从感觉神经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脉络丛癌 被引量:3
4
作者 朱海青 沈静 周金宝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425-428,共4页
目的介绍脉络丛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对1例脉络丛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进行探讨。结果脉络丛癌在组织病理学上主要呈现由柱状上皮围绕毛细... 目的介绍脉络丛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对1例脉络丛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进行探讨。结果脉络丛癌在组织病理学上主要呈现由柱状上皮围绕毛细血管、纤维组织所形成的乳头样结构;肿瘤细胞呈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角蛋白表达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蛋白以及波形蛋白呈灶性阳性反应,上皮细胞膜抗原、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以及神经微丝等均呈阴性反应;Ki-67标记指数〉20%;过碘酸雪夫染色阴性。结论脉络丛癌的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检测结果,须与乳头型室管膜瘤、转移癌及乳头型脑膜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丛肿瘤 乳头状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脉络丛乳头状瘤1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韩春 毕海霞 +1 位作者 张福林 唐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9-583,共5页
目的 探讨脉络丛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收集2003年5月至2012年8月间13例脉络丛乳头状瘤,观察其临床特征、病理学表现和免疫学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13例脉络丛乳头状瘤,男性8例,女性5例... 目的 探讨脉络丛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收集2003年5月至2012年8月间13例脉络丛乳头状瘤,观察其临床特征、病理学表现和免疫学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13例脉络丛乳头状瘤,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1.5~51岁,中位年龄31岁。发病部位分别为第四脑室(7例)、侧脑室(4例)、左桥脑小脑角(2例)。光镜下肿瘤组织呈乳头状结构,由单层立方形或假复层柱状上皮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肿瘤细胞异型性小,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位于上皮基底部,核分裂象未见或偶见。其中4例有钙化,2例有黏液变性,1例有骨化,1例有纤维化。结论 脉络丛乳头状瘤为中枢神经少见的良性肿瘤,明确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标记。需与脑膜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神经鞘瘤和转移性乳头状癌等相鉴别。外科手术完整切除,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脉络丛乳头状瘤 临床病理学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脉络丛肿瘤的影像学征象与病理对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田萍 李陈 +4 位作者 席一斌 刘康 崔龙彪 吴雨静 印弘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6-349,共4页
目的:探讨脉络丛肿瘤(CPTs)的CT和MRI表现特征,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CPT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脉络丛乳头状瘤(CPP)22例,非典型性脉络丛乳头状瘤(ACPP)2例,脉络丛癌(CPC)4例。全部病例均... 目的:探讨脉络丛肿瘤(CPTs)的CT和MRI表现特征,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CPT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脉络丛乳头状瘤(CPP)22例,非典型性脉络丛乳头状瘤(ACPP)2例,脉络丛癌(CPC)4例。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8例CPTs患者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5个月~66岁,中位年龄30岁。发病部位包括侧脑室(12例)、第四脑室(8例)、桥脑小脑角区(6例)、三脑室(1例)和小脑蚓部(1例)。CPPs CT平扫多表现为较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其中6例伴有钙化;肿瘤实性部分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MRI增强扫描示肿瘤实性部分及囊壁呈明显强化。CPPs内可见肿瘤血管,出血和囊变少见;APCCs更易发生囊变,可侵犯周围脑实质,易出现瘤周水肿;CPCs可见瘤内出血、囊变、脑实质浸润、沿脑脊液播散等改变。结论:脉络丛肿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能清晰显示肿瘤的形态学改变,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判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脉络丛肿瘤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下载PDF
儿童幕上脑室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杨飘 李美蓉 李玉华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3-156,161,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幕上脑室内占位性病变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儿童幕上脑室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男25例,女20例,年龄4月~13岁,中位年龄2岁。结果:脉络丛乳头状瘤16例,边缘呈颗粒状或分叶状,CT表... 目的:探讨儿童幕上脑室内占位性病变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儿童幕上脑室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男25例,女20例,年龄4月~13岁,中位年龄2岁。结果:脉络丛乳头状瘤16例,边缘呈颗粒状或分叶状,CT表现为稍高密度,MRI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DWI等低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6例,1例散在斑点状钙化,2例伴脑脊液播散,2例伴周围脑组织水肿。脉络丛癌1例,呈囊实性,DWI呈高信号。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4例,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2例,均位于三脑室,DWI稍低信号,增强明显强化。室管膜瘤2例,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2例,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1例,脑膜瘤1例。神经上皮囊肿10例,囊壁菲薄,囊液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似,增强扫描无强化。结论:儿童幕上脑室占位性病变的病理类型复杂,CT和MRI基本能反映肿瘤的特点,结合临床资料,可对大部分病例作出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丛肿瘤 儿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异位脉络丛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志峰 王如密 +3 位作者 李小平 黄眉飞 杨庆武 吴淑贝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204-205,共2页
目的:探讨异位脉络丛癌的诊断治疗。方法:分析我院近来诊治的1例异位脉络丛癌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既往文献报道。结果:临床表现为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和进行性颅高压征,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结论:异位脉络丛癌少见,易引起误诊。确诊有赖于病... 目的:探讨异位脉络丛癌的诊断治疗。方法:分析我院近来诊治的1例异位脉络丛癌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既往文献报道。结果:临床表现为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和进行性颅高压征,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结论:异位脉络丛癌少见,易引起误诊。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辅助于放、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丛肿瘤/病理学 脉络丛肿瘤/外科学
下载PDF
颈丛神经阻滞预防瑞芬太尼致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郑彬 佘守章 +3 位作者 许立新 许学兵 刘焕仪 简晓敏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年第3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颈丛神经阻滞对瑞芬太尼致甲状腺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拟行甲状腺次全切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颈丛神经阻滞组(B组)、吗啡组(M组)和对照组(C组)各20例。全麻诱导前30分钟3组分别行双侧颈浅... 目的探讨颈丛神经阻滞对瑞芬太尼致甲状腺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拟行甲状腺次全切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颈丛神经阻滞组(B组)、吗啡组(M组)和对照组(C组)各20例。全麻诱导前30分钟3组分别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B组双侧颈浅丛各注入0.25%罗哌卡因10 ml,M组和C组注入0.9%生理盐水10 ml。术中输注异丙酚、瑞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记录苏醒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记录拔管期间躁动和寒颤的发生情况,以及意识恢复后5分钟时的口述痛觉评分(VRS评分)。分别于术后1(T1)、2(T2)、4(T3)、8(T4)、12(T5)和24小时(T6)等时点,采用VAS评分评价患者静态和动态的疼痛程度。记录术后24小时内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嗜睡、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的发生情况。结果 M组苏醒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均长于B组和C组(P〈0.05);C组意识恢复后5分钟时VRS评分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与C组比较,B组和M组T1~6时静态和动态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B组与M组各时点静态和动态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期间躁动发生率C组明显高于B组和M组(P〈0.05);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发生率M组明显高于C组和B组(P〈0.05)。结论颈丛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可有效预防瑞芬太尼致甲状腺术后痛觉过敏,与吗啡静脉注射超前镇痛相比,副作用更少,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丛神经阻滞 痛觉过敏 瑞芬太尼 甲状腺肿瘤 术后
下载PDF
体外受精婴儿脉络丛癌1例
10
作者 陈静 李欣 +1 位作者 王春祥 赵滨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32-1732,共1页
患儿男,10个月,因“发热3天、前囟膨隆1天”就诊。患儿系体外受精,双胎之一,剖宫产,早产,出生体质量1.7 kg,有缺氧窒息史。查体:前囟约1 cm×1 cm,膨隆,张力略高,精神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6.79×10 9 /L,血小板336×10 9... 患儿男,10个月,因“发热3天、前囟膨隆1天”就诊。患儿系体外受精,双胎之一,剖宫产,早产,出生体质量1.7 kg,有缺氧窒息史。查体:前囟约1 cm×1 cm,膨隆,张力略高,精神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6.79×10 9 /L,血小板336×10 9 /L。CT:左侧侧脑室三角区见混杂密度肿块影,最大截面大小约为 2.8 cm ×2.3 cm,以等、稍高密度为主,肿块边缘尚清,周围见片状稍低密度水肿区。MRI:平扫示左侧侧脑室三角区不均匀等T1、等T2信号为主肿块,大小约2.8 cm×2.5 cm×2.1 cm,其内见小片状短T1信号,周围见水肿区(图1A、1B);增强后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多发小片未强化区(图1C)。影像学诊断:考虑脉络丛或室管膜起源高度恶性肿瘤。行左侧脑室肿瘤清除术,术中见“菜花样”肿物位于左侧侧脑室内,质脆,血运较丰富。术后病理: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多形性,核浆比增大,瘤细胞呈乳头状,局部瘤细胞呈片状排列(图1D);免疫组织化学:CK(+)、Vimentin(+)、S-100(+)、GFAP灶状(+)、Ki-67(约8%+)。病理诊断:(左侧脑室)脉络丛癌(choroid plexus carcinoma, CPC;WHO Ⅲ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丛肿瘤 婴儿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1例四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术后并发三次出血的护理
11
作者 柏基香 顾云霞 +1 位作者 苏雪琴 吴珠静 《临床护理杂志》 2010年第5期29-30,共2页
关键词 第四脑室 脉络丛肿瘤/外科学 乳头状瘤 手术后出血/护理
下载PDF
脊髓脉络膜囊肿1例
12
作者 刘杰 李玲 +1 位作者 程志山 贾淑敏 《临床骨科杂志》 2012年第2期215-215,共1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21岁,因胸部不适、腹部束带感2个月,大小便失禁、双下肢无力2 d,于2010年8月21日入院。查体:脊柱未见明显畸形,生理弯曲正常存在,无皮肤破损、红肿,胸背后部压痛阴性,叩击痛阳性,胸部活动度基本正常;脐以下感觉减退... 1病例资料患者,女,21岁,因胸部不适、腹部束带感2个月,大小便失禁、双下肢无力2 d,于2010年8月21日入院。查体:脊柱未见明显畸形,生理弯曲正常存在,无皮肤破损、红肿,胸背后部压痛阴性,叩击痛阳性,胸部活动度基本正常;脐以下感觉减退,末梢血运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囊肿 脊髓肿瘤/外科学
下载PDF
经脉络裂入路切除三脑室肿瘤
13
作者 周定标 段国升 张纪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1991年第1期20-23,共4页
本文报告经脉络裂入路处理三脑室病变8例,并介绍了手术方法。该入路的优点在于:①脉络裂系侧脑室壁最薄弱的部位,经此甚易进入三脑室;②不切断穹窿,术后无记忆缺失之虞;③显露好,特别适用于三脑室中部,也适用于三脑室前部或后部病变。... 本文报告经脉络裂入路处理三脑室病变8例,并介绍了手术方法。该入路的优点在于:①脉络裂系侧脑室壁最薄弱的部位,经此甚易进入三脑室;②不切断穹窿,术后无记忆缺失之虞;③显露好,特别适用于三脑室中部,也适用于三脑室前部或后部病变。作者认为,对三脑室前中部病变,可分别通过脉络裂和室间孔这一“8”字形入路处理,而无需将二者之间的室间孔后缘切开,从而避免了结扎切断丘纹静脉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肿瘤 脉络膜 外科手术
下载PDF
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6
14
作者 闫萌 柯昌庶 +4 位作者 万峰 郭东生 许三鹏 周晟 雷霆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725-730,共6页
目的报告一例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患者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与结果男性患儿,1岁。主因跌倒后呕吐3d入院,体格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CT显示左侧侧脑室占位性病变,密度略增高,侧脑室扩张、脑积水;相邻区域部分... 目的报告一例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患者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与结果男性患儿,1岁。主因跌倒后呕吐3d入院,体格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CT显示左侧侧脑室占位性病变,密度略增高,侧脑室扩张、脑积水;相邻区域部分脑组织水肿。术中可见肿瘤组织呈灰白色、质地不均匀,血供丰富,与脑室内脉络丛粘连。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部分肿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呈轴心排列形成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呈实性团块状及小片状生长结构,细胞密度增加,呈轻至中度异型,局灶性坏死;部分肿瘤细胞胞质嗜酸性,可见少量肿瘤巨细胞,偶见核分裂象,计数为2个/10HP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突触素、细胞角蛋白8/18、波形蛋白、平足蛋白,灶性表达整合酶作用子1;但不表达S100蛋白、细胞角蛋白19、神经元核抗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上皮膜抗原、嗜铬素A及细胞角蛋白7和20;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为8%。手术后随访6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为发生于脑室系统、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罕见肿瘤,婴幼儿高发,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后预后良好,偶有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脉络丛肿瘤 病理学 乳头状瘤
下载PDF
以视力下降为主要症状的老年鞍上区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小山 孙婧 +4 位作者 曲丽梅 曹赢坤 刘文彬 赵钥 李蕴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65-1069,I0007,共6页
目的:分析以视力下降为主要症状的老年男性鞍上区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ACPP)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治疗方法,为该病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例以视力下降为主要症状的鞍上区ACP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 目的:分析以视力下降为主要症状的老年男性鞍上区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ACPP)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治疗方法,为该病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例以视力下降为主要症状的鞍上区ACP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61岁,因“持续性头痛1年余、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2个月余”入院。实验室检查,0:00和8:00时血清皮质醇含量降低;头部MRI检查显示鞍上区椭圆形肿块,大小为3.2 cm×2.7 cm×2.0 cm,T1WI显示不均匀低信号,T2WI显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团块状高低混杂信号影,周边可见花环状强化,实验室检查及头部MRI检查提示不排除胶质瘤诊断,限期选择额下入路行鞍上区占位切除术切除全部肿物,病理诊断为ACPP。该患者术后未接受放化疗,术后随访未见复发。结论:ACPP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手术全切是有效的治疗方式,病理学诊断是本病诊断的金标准,ACPP患者术后应定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 鞍上区脉络丛乳头状瘤 脉络丛肿瘤 鞍上区
下载PDF
脑室外脉络丛肿瘤MRI表现
16
作者 赵雪宁 王晓晨 +1 位作者 王思慧 孙胜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96-1300,共5页
目的观察脑室外脉络丛肿瘤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脑室外脉络丛肿瘤患者,包括大脑实质内肿瘤8例、幕下脑室外肿瘤30例及鞍区肿瘤11例,观察其MRI表现。结果大脑实质内脉络丛肿瘤均呈囊实性,实性部分多呈粗颗粒结节状,部分边缘呈分叶... 目的观察脑室外脉络丛肿瘤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脑室外脉络丛肿瘤患者,包括大脑实质内肿瘤8例、幕下脑室外肿瘤30例及鞍区肿瘤11例,观察其MRI表现。结果大脑实质内脉络丛肿瘤均呈囊实性,实性部分多呈粗颗粒结节状,部分边缘呈分叶状,瘤周水肿较重,无明显脑积水。幕下脑室外脉络丛肿瘤呈实性或囊实性,实性肿块内可见囊变、钙化、出血及流空血管影,亦可伴脑积水。鞍区原发性脉络丛肿瘤可见囊腔及颗粒状壁结节,继发肿瘤则多为实性团块。结论不同部位脑室外脉络丛肿瘤MRI表现各异,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丛肿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乳腺癌保留肋间臂神经手术治疗31例分析
17
作者 张君 王峰 解芳 《肿瘤防治杂志》 2003年第3期312-312,共1页
在 116例乳腺癌患者中 3 1例保留肋间臂神经 。
关键词 乳腺肿瘤/外科学 臂丛/外科学 手术后期间
下载PDF
婴幼儿脉络丛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及疗效观察
18
作者 夏泽阳 杨波 +3 位作者 马婧 宋云海 高俜娉 鲍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37-1141,共5页
目的探讨婴幼儿脉络丛乳头状癌(CPC)的临床特点、治疗策略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6例CPC患儿的临床资料,肿瘤均位于侧脑室内,采用经侧脑室枕角三角区入... 目的探讨婴幼儿脉络丛乳头状癌(CPC)的临床特点、治疗策略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6例CPC患儿的临床资料,肿瘤均位于侧脑室内,采用经侧脑室枕角三角区入路行肿瘤切除术;术后1、3、6个月,术后1年及以上每年定期进行临床随访,随访术后患儿是否进行放、化疗,是否行二次手术,有无肿瘤播散、转移,存活状态及预后情况.结果6例患儿的中位就诊年龄为29.5个月(5~38个月),就诊时除1例患儿无症状外,其余5例均伴有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术前头颅MRI T1加权成像显示肿瘤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加权成像呈稍高信号,增强序列呈不同程度强化.6例患儿的首次手术均顺利完成,4例肿瘤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术后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病理学检查可见细胞核分裂明显,Ki-67阳性指数为30%~65%,均证实为CPC.6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6~59个月);4例患儿(其中2例为肿瘤复发)经历二次手术,2例肿瘤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至末次随访,4例患儿存活,2例死亡.4例存活的患儿术后均行卡铂+长春新碱辅助化疗,2例同时辅助全脑、脊髓放疗,临床症状均改善,生长发育正常,预后良好.2例死亡的患儿术后均未行放、化疗等辅助治疗,术后脑室内多处种植、转移后死亡.结论CPC多发于婴幼儿,多伴有颅内压增高表现,手术应尽可能全切除肿瘤,如术后复发需考虑二次手术切除;对术后肿瘤残留或转移的患儿可考虑放、化疗等辅助性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脉络丛肿瘤 乳头状 外科手术 疾病特征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囊壁附着脉络丛鞍上池囊肿的临床分析(附19例报告)
19
作者 孙莲萍 梁秦川 +2 位作者 孙守庆 高俜娉 夏泽阳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84-489,共6页
目的 分析囊壁上附着异位脉络丛的鞍上池囊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并探讨囊肿增大的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2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19例鞍上池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的中位年龄为9.... 目的 分析囊壁上附着异位脉络丛的鞍上池囊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并探讨囊肿增大的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2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19例鞍上池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的中位年龄为9.4个月(1~48个月).17例在母亲孕检中发现鞍上池囊肿并行胎儿MRI明确诊断,另2例分别在出生后6、42个月发现并确诊.术前MRI显示,17例患儿的囊肿呈进行性增大.19例患儿中,2例囊肿仍局限于鞍上池生长,另17例自鞍区向周边扩大并压迫颞叶、顶叶、枕叶、小脑或脑干.2例伴中度脑积水,7例脑室受压变小,另10例脑室大小在正常范围内.8例在神经内镜下经颞部行囊肿-脑池开窗术,11例在神经内镜下经额叶行囊肿-第三脑室-桥前池开窗术.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进行影像学复查以评估囊肿的变化及有无复发.结果 术中发现,19例患儿的鞍区部位囊壁上均有散在的珊瑚状脉络丛结构.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并发症发生.19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8±7.0)个月(3~24个月),17例患儿生长发育良好,且囊肿缩小>50%,MRI检查显示囊肿无复发;2例行囊肿-脑池开窗术的患儿出现术后复发,分别接受囊肿-腹腔分流术和囊肿-第三脑室-桥前池开窗术后好转.结论 胎儿及儿童早期发现的鞍上池囊肿具有快速增大且向周边扩展的临床特点,其囊壁上的异位脉络丛主动分泌脑脊液可能是囊肿增大的主要机制,神经内镜下囊肿-第三脑室-桥前池开窗术应为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囊肿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脉络丛 鞍上池 囊肿-第三脑室-桥前池开窗术
原文传递
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切除脉络膜黑色素瘤 被引量:8
20
作者 魏文斌 胡士敏 +5 位作者 陈铮 杨文利 李彬 翁乃清 王景昭 孙宪丽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86-188,共3页
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切除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疗效、安全性及其适应证范围。 方法  8例脉络膜黑色素瘤 ,直径 5~ 2 0mm ,厚 4~ 12mm。 4例合并视网膜脱离。 2例经眼内肿瘤切除 ,6例行板层巩膜脉络膜切除。 8例均联合玻璃体视网... 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切除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疗效、安全性及其适应证范围。 方法  8例脉络膜黑色素瘤 ,直径 5~ 2 0mm ,厚 4~ 12mm。 4例合并视网膜脱离。 2例经眼内肿瘤切除 ,6例行板层巩膜脉络膜切除。 8例均联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包括玻璃体切割 ,过氟化碳液体应用 ,眼内光凝 ,气体或硅油充填。 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证实 :7例为脉胳膜黑色素瘤 ,其中 5例为梭形细胞型 ,2例混合细胞型 ,3例累及睫状体。 1例为脉络膜黑色素细胞瘤。经 2~ 2 4个月 (平均 9 1个月 )随访 ,未发现肿瘤复发与转移 ,眼球外形均无明显改变 ,5例视力在 0 1以上。 结论 对选择性病例采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切除脉络膜黑色素瘤可以保留患眼 ,挽救视力 ,而且对切除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黑色素瘤 玻璃体视网膜切除术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