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侧堰周进周出辐流二沉池工艺设计要点
1
作者 翟林 罗肖肖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年第9期141-143,共3页
湖光污水处理厂为湛江市重要市政基础设施之一,设计近期规模2.5×10^(4)m^(3)/d,远期规模5.0×10^(4)m^(3)/d,采用AAO+AO/双侧堰周进周出辐流二沉池/深度处理工艺。双侧堰周进周出辐流二沉池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辐流二沉池,具有... 湖光污水处理厂为湛江市重要市政基础设施之一,设计近期规模2.5×10^(4)m^(3)/d,远期规模5.0×10^(4)m^(3)/d,采用AAO+AO/双侧堰周进周出辐流二沉池/深度处理工艺。双侧堰周进周出辐流二沉池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辐流二沉池,具有表面负荷高、水力停留时间长、利于固液分离、用地节约等特点,介绍了其主要设计参数及总体布置形式、上下游衔接方式、双侧堰出水方式等,该池布水均匀、运行稳定。本工程用地面积为建设标准的77%,实现了节约土地和节省投资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堰 周进周出 二沉池 污水处理 设计要点
下载PDF
底部进水圆形雨水泵站设计方案研究
2
作者 张思 《中国市政工程》 2023年第4期88-91,112,113,共6页
结合北新泾(北)雨水泵站水力模型试验,研究和分析圆形雨水泵站底部进水渠及集水池内的流态,并提出改善底部进水渠及集水池进水流态的措施。试验结果表明,采取纵、横向隔板和三层环形水平压水板的措施后,能有效地改善底部进水渠及集水池... 结合北新泾(北)雨水泵站水力模型试验,研究和分析圆形雨水泵站底部进水渠及集水池内的流态,并提出改善底部进水渠及集水池进水流态的措施。试验结果表明,采取纵、横向隔板和三层环形水平压水板的措施后,能有效地改善底部进水渠及集水池内的进水流态,减少不良流态对水泵吸水喇叭口的影响。这也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部进水 圆形雨水泵站 方案研究
下载PDF
导流洞改建为跌流式竖井溢洪道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孙双科 徐体兵 +1 位作者 孙高升 解卫东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8,共4页
结合某水电站导流洞改建永久性溢洪道试验,研究了跌流式竖井溢洪道的水力特性,并对消力井布置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表明,该溢洪道自环形进水口以下采用突扩方式与竖井连接所形成的脱壁水流结构,与传统的贴壁式竖井的水流结构具有明显不... 结合某水电站导流洞改建永久性溢洪道试验,研究了跌流式竖井溢洪道的水力特性,并对消力井布置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表明,该溢洪道自环形进水口以下采用突扩方式与竖井连接所形成的脱壁水流结构,与传统的贴壁式竖井的水流结构具有明显不同,不仅可以有效避免竖井段因水流流速较高可能造成的空化空蚀破坏,降低施工难度,而且有利于水舌掺气并促进消力井消能。该研究提出的消力井优化布置体型,与传统的布置形式相比具有更高的消能效率,消能效率可以达到8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跌流式竖井溢洪道 环形堰 消力井 消能效率 大石门水电站
下载PDF
HVPE反应器内输运现象的数值模拟研究
4
作者 李晖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5期378-383,共6页
对用于制备GaN的具有同心圆喷头的HVPE(氢化物气相外延)反应器内的输运现象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在模拟计算中,分别改变总载气进口流量、同心圆喷口进口流量、重力、压强等条件,得到反应器内流场、温场、浓度场的相应变化.根据对模... 对用于制备GaN的具有同心圆喷头的HVPE(氢化物气相外延)反应器内的输运现象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在模拟计算中,分别改变总载气进口流量、同心圆喷口进口流量、重力、压强等条件,得到反应器内流场、温场、浓度场的相应变化.根据对模拟结果的分析,得出输运过程的优化条件为:尽量减小总载气进口流量,适当增大同心圆喷口的双进口流量,并降低反应室内的压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VPE反应器 同心圆喷头 输运现象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圆波导圆柱轴+平面叶片终端不连续性的计算
5
作者 童创明 张晨新 +3 位作者 王积勤 王朝墀 王光明 陈保辉 《上海航天》 1999年第1期6-11,共6页
分析了圆波导中“圆柱轴+平面扇形金属叶片终端”的不连续性,根据电磁场互易定理和物理光学法(PO)计算了这种终端对波导模的反射系数。这个问题的研究可用来解决喷气式发动机进气道对电磁波的反射,进一步地利用本文的结果可计算... 分析了圆波导中“圆柱轴+平面扇形金属叶片终端”的不连续性,根据电磁场互易定理和物理光学法(PO)计算了这种终端对波导模的反射系数。这个问题的研究可用来解决喷气式发动机进气道对电磁波的反射,进一步地利用本文的结果可计算进气道的雷达截面(RCS)或极化散射矩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气道 电磁场 圆波导 雷达截面 飞行器 散射
下载PDF
一种Ma0~4 TBCC进气道气动设计及性能分析
6
作者 袁化成 刘君 郭荣伟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41,共9页
从TBCC推进系统总体性能需求出发,给出了TBCC进气道捕获面积以及模态转换马赫数确定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平动式模态转换装置的马赫数0~4内并联TBCC进气道气动方案设计,给出了进气道单自由度几何调节机构方案及其几何调节规律。通... 从TBCC推进系统总体性能需求出发,给出了TBCC进气道捕获面积以及模态转换马赫数确定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平动式模态转换装置的马赫数0~4内并联TBCC进气道气动方案设计,给出了进气道单自由度几何调节机构方案及其几何调节规律。通过对涡轮通道典型几何参数的规律化研究,结果表明:方转圆段几何长度、中心点ym值以及面积变化规律对进气道出口总压恢复系数及马赫数影响较小,对进气道出口流场的均匀度影响较大;就研究的进气道而言,选取方转圆段几何长度为3m,中心控制点ym=1.5,沿程截面面积变化规律为"先急后缓"的设计较为适宜;Ma=4.0时,设计的TBCC变几何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为0.45,Ma=2.2时,总压恢复系数和畸变分别为0.79和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基组合循环推进系统 TBCC进气道 变几何机构 平动式模态转换 方转圆扩压段
下载PDF
组合式快速流态化床的初步研究
7
作者 刘得金 郑传根 +1 位作者 李洪钟 郭慕孙 《化工冶金》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3-67,共5页
1 前言常规快速流化床(见图1)的基本流动规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CFB 的结构如固体入口和产品出口等对流动的影响也见报导.尽管还没有足够的数据对 CFB 进行详细的定量分析,但常规 CFB 的固有缺点,如进出口的不对称以及在高温... 1 前言常规快速流化床(见图1)的基本流动规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CFB 的结构如固体入口和产品出口等对流动的影响也见报导.尽管还没有足够的数据对 CFB 进行详细的定量分析,但常规 CFB 的固有缺点,如进出口的不对称以及在高温过程中各组件不同的热膨胀,引发了将其四个主要部分组合于单柱中的思想,这就产生了组合式快速流化床(ICFB).如图2所示,ICFB 具有同心套管式结构,环隙为快速流化床,中心管为内旋风分离器的下料腿。从快速流化床扬析的固体颗粒被多入口旋风分离器(MIC)分离后,下降到流态化下料腿中,然后经圆周形 V 型阀(CV)排入环隙快速床中重新循环.两管的流化气体分别通入,使下料腿在临界流态化速度或稍高的气速下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流化床 旋风分离器 V型阀
下载PDF
水下航行器尾流数值仿真和特征分析
8
作者 王熙湲 段存丽 +1 位作者 周燕 李丽艳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14-20,共7页
为研究水下航行器尾流特征的影响因素。文中借助圆柱绕流模型对尾流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基于计算流体力学中的大涡模型,通过二维和三维的数值仿真分析了航行器与入口间距、航行环境深度和航行器直径对尾流特征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航... 为研究水下航行器尾流特征的影响因素。文中借助圆柱绕流模型对尾流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基于计算流体力学中的大涡模型,通过二维和三维的数值仿真分析了航行器与入口间距、航行环境深度和航行器直径对尾流特征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航行器与入口之间的距离越大,受冲击流的影响,尾流横向分散且分离处扩散的面积增加,尾流的速度减小;航行器航行深度对水下航行器附近的尾流影响较小,尾流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快速衰减;航行器直径越大,尾流“卡门涡街”特征越明显,对周围流体的速度分布影响范围越大,尾流的速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航行器 尾流特征 入口流场 圆柱绕流
下载PDF
环行交叉路口雨水口布设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利健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45-48,共4页
环行交叉路口的雨水口布设问题是城市道路排水系统设计和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针对环行路口与直线道路的差异,在分析了道路积水的基础上,引入以环行路口中心线所构成圆环中雨水口间的角度进行汇水面积的计算,以雨水口之间角度确定位... 环行交叉路口的雨水口布设问题是城市道路排水系统设计和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针对环行路口与直线道路的差异,在分析了道路积水的基础上,引入以环行路口中心线所构成圆环中雨水口间的角度进行汇水面积的计算,以雨水口之间角度确定位置的雨水口布设方法。新的环行交叉路口雨水口布设方法以雨水流量的计算为基础,较现有均匀布设雨水口的方法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口 环行交叉路口 布设
下载PDF
一种双S形进气道流场特性及控制的试验研究(英文) 被引量:16
10
作者 孙姝 郭荣伟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0-17,共8页
首先利用高速风洞对一种与机身保形的双S进气道原始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进气道出口截面总压周向畸变指数较大。继而,在低速风洞试验的基础上选择了一种基于涡流发生器的流场控制方案,并在高速风洞中开展了对该进气道高速风洞流场控... 首先利用高速风洞对一种与机身保形的双S进气道原始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进气道出口截面总压周向畸变指数较大。继而,在低速风洞试验的基础上选择了一种基于涡流发生器的流场控制方案,并在高速风洞中开展了对该进气道高速风洞流场控制试验研究,分别获得了流量特性、速度特性、攻角特性和侧滑角特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原型方案的高速风洞试验结果说明双S弯进气道第二S弯上壁面产生了气流分离,在横截面二次流的共同作用下,导致该方案出口截面的上方存在一较大的低压区,当Ma0=0.8,α=0°,β=0°时匹配点处总压恢复系数σ为0.958,周向总压畸变指数Δσ0达到11.7%,超过了一般航空发动机的忍受范围。(2)与原型方案的风洞试验结果相比,涡流发生器控制技术能够有效抑制双S弯进气道第二S弯上壁面的气流分离,大幅度降低了该进气道的流场畸变。设计状态下(Ma0=0.8,α=0°,β=0°)总压恢复系数σ为0.953,周向总压畸变指数Δσ0仅有2.3%,综合畸变指数W为4.1%,满足了发动机的使用条件。(3)研究范围内,较低的飞行马赫数使得流场控制方案出口截面的总压恢复系数略有升高,但对周向畸变指数有着不利影响。此外,随着攻角从-4°增加到8°,出口总压恢复系数和周向畸变指数均逐渐降低。而当侧滑角从0°变化到6°时总压恢复系数几乎不变,但大侧滑角给周向畸变指数带来的不利影响较为显著。(4)在飞行马赫数Ma0=0.6~0.85,攻角α=-4°~8°,β=0°~6°的范围内,匹配点处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在0.936~0.961之间,周向畸变指数在1.4%~5.4%之间,综合畸变指数在3.8%~7.0%之间,表明采用流场控制后的进气道方案已达到实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S进气道 总压周向畸变指数 涡流发生器 流场控制技术 气流分离 总压恢复系数
下载PDF
一种带前体的高超声速矩转圆形进气道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璞 郭荣伟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25-629,共5页
对一种带前体的高超声速矩转圆形进气道开展了数值仿真及高焓脉冲风洞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来流马赫数为6时进气道出口马赫数为2.60,总压恢复系数为0.40,增压比为39.8,流量系数为0.769;来流马赫数为5时进气道出口马赫数为2.28,总压恢... 对一种带前体的高超声速矩转圆形进气道开展了数值仿真及高焓脉冲风洞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来流马赫数为6时进气道出口马赫数为2.60,总压恢复系数为0.40,增压比为39.8,流量系数为0.769;来流马赫数为5时进气道出口马赫数为2.28,总压恢复系数为0.45,增压比为19.7,流量系数为0.643;(2)超声通流时,内通道上、下壁面静压大幅波动;(3)隔离段内较强的横向压力梯度使得进气道出口流场畸变较大;(4)前体横向溢流较大,对进气道性能不利;(5)数值仿真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高超声速进气道 矩转圆形 前体
原文传递
类水滴进口高超声速内收缩进气道设计及数值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永洲 张堃元 +1 位作者 南向军 张林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55-1361,共7页
采用压升规律可控的轴对称基准流场,结合流线追踪及截面渐变等技术设计了类水滴进口转圆形出口高超内收缩进气道构型,在设计点和接力点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和设计参数相同的矩形转圆形内收缩进气道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设计点和接力点两... 采用压升规律可控的轴对称基准流场,结合流线追踪及截面渐变等技术设计了类水滴进口转圆形出口高超内收缩进气道构型,在设计点和接力点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和设计参数相同的矩形转圆形内收缩进气道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设计点和接力点两者总体性能相当,类水滴进口进气道出口流场较均匀,并且具有更好的起动性能.此外,类水滴进口的几何非对称性造成了进气道整个流场结构的非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进气道 内收缩进气道 方转圆 类水滴进口 数值仿真
原文传递
方转圆对三维侧压进气道的流动特性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雄 王翼 梁剑寒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939-2948,共10页
针对三维侧压进气道开展了方转圆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对比了矩形出口、隔离段方转圆和内收缩段方转圆这3种方案进气道的基本性能和流场结构,分析了方转圆过程对进气道性能和流场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方转圆隔离段的三维侧压进气... 针对三维侧压进气道开展了方转圆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对比了矩形出口、隔离段方转圆和内收缩段方转圆这3种方案进气道的基本性能和流场结构,分析了方转圆过程对进气道性能和流场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方转圆隔离段的三维侧压进气道总体性能要优于原型进气道,而在两个方转圆方案中,将内收缩段和隔离段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方转圆的方案3,要优于从喉部截面开始方转圆的方案2;3种方案进气道隔离段二次流动的共同特点是在底板附近存在方向相反的两个流向涡,它们的强弱关系决定了底板低能流动的分布;始于侧板前缘根部的方转圆过程较始于喉部的方转圆过程对靠近侧板的流向涡的增强作用更大,这个涡提供的"下卷"作用具有改善角区低能流动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转圆 高超声速 三维侧压 进气道 内收缩段 隔离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