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of Marine Cladocerans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Southern China
1
作者 K.W.Tang Q.C.Chen C.K.Wong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5年第3期198-200,共3页
关键词 Distribution of Marine cladocerans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Southern China
下载PDF
长江中游2个湖泊沉积物枝角类微化石密度的垂直变化
2
作者 戚惠颖 曹雅芹 +4 位作者 张坤 曹惠娟 赵雅洁 葛博蔚 邓道贵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6-164,共9页
为了重现湖泊枝角类的群落演替历史,反映人类活动对湖泊生态的干扰强度,选择长江中游的龙感湖和武昌湖分别设置2个和1个采样点,每个样点采集2根沉积柱,鉴定沉积物中的枝角类卵鞍和象鼻溞属壳刺并计数,测定沉积物样品的总氮和总磷含量并... 为了重现湖泊枝角类的群落演替历史,反映人类活动对湖泊生态的干扰强度,选择长江中游的龙感湖和武昌湖分别设置2个和1个采样点,每个样点采集2根沉积柱,鉴定沉积物中的枝角类卵鞍和象鼻溞属壳刺并计数,测定沉积物样品的总氮和总磷含量并鉴定沉积物年代,探究枝角类微化石组成、密度垂直变化及其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龙感湖和武昌湖沉积物中,分别鉴定出9种和12种枝角类卵鞍。龙感湖沉积物中的枝角类总卵鞍密度(均以干重计)为2.27个/g,高于武昌湖1.63个/g;象鼻溞壳刺的平均密度459.40个/g,显著高于武昌湖1.52个/g。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武昌湖沉积物中枝角类的优势类群由裸腹溞属、尖额溞属种类向裸腹溞属、盘肠溞属种类转变;50年代以前,龙感湖枝角类卵鞍的优势种群为盘肠溞属种类,之后其优势类群由盘肠溞属、裸腹溞属种类向象鼻溞属种类转变。2个湖泊沉积物中枝角类卵鞍和象鼻溞壳刺密度的垂直变化与湖泊富养化过程及渔业养殖历史一致。研究表明,人类活动的干扰强度影响了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中枝角类微化石的组成和密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角类 微化石 湖泊沉积物 富营养化 龙感湖 武昌湖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subfossil cladocerans(water fleas) in assessing ecological resilience of shallow Yangtze River floodplain lake systems(China) 被引量:4
3
作者 Giri KATTEL Ke ZHANG Xiangdong Y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9期1157-1168,共12页
Majority of shallow floodplain lake ecosystem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China) have gone through serious eutrophication problems over the recent past. The severe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Majority of shallow floodplain lake ecosystem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China) have gone through serious eutrophication problems over the recent past. The severe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accompanied by cyanobacterial blooms have become major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challenges in the region. An advanced research method is urgently needed to tackle these challeng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resilience address pressing questions of non-linear dynamics, threshold effects and regime shifts in shallow floodplain lakes, and help manage the ecosystem effectively. Palaeolimnological techniques are important for assessing long term resilience and associated thresholds effects of shallow lake ecosystems. However, the lack of reliable proxy methods available, the assessment of long term ecological resilience of shallow Yangtze River lake system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difficult. Cladocerans(water fleas) play a central role in lacustrine food webs by responding to external drivers and internal ecosystem processes in lakes. Their subfossils are well preserved and becoming one of potential proxy indicators of lake ecosystems change for a longer time scal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subfossil cladocerans and their ephippia in assessing a long term ecological resilience and help better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lake ecosystems and water resource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fossil cladoceran Yangtze River lake system Food web Ecological resilience Regime shift Threshold
原文传递
食物浓度对来自不同营养水平水体盔型溞克隆生活史参数的影响
4
作者 黄小娥 郭诗元 林秋奇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91,共8页
探讨浮游动物对食物浓度变化的生态适应性,为了解环境中食物浓度对浮游动物生存、进化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于2018年5月采集广东流溪河水库、广西岩滩水库和洪潮江水库(营养水平分别为贫-中营养型、中营养型和富营养型)盔型溞克隆,比较... 探讨浮游动物对食物浓度变化的生态适应性,为了解环境中食物浓度对浮游动物生存、进化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于2018年5月采集广东流溪河水库、广西岩滩水库和洪潮江水库(营养水平分别为贫-中营养型、中营养型和富营养型)盔型溞克隆,比较分析了高食物浓度(以碳浓度计为2 mg/L)和低食物浓度(以碳浓度计为0.5 mg/L)的斜生栅藻(碳磷比为105:1)对这3个水库的盔型溞克隆生活史参数的影响。在高食物浓度处理组,3个克隆幼溞生长速率、首窝和第二窝产仔量和内禀增长率均显著高于低食物组,首次生殖时间和新生幼溞体长显著小于低食物组,首次怀卵体长在2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食物的增加缩短了性成熟时间、增加产仔量,从而提高内禀增长率。首次生殖时间在3个克隆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来自中营养水体克隆的产仔量在2个食物处理组中均显著低于其他2个克隆,导致中营养水体克隆内禀增长率小于其他2个克隆。贫-中营养水体克隆在2个食物处理组中内禀增长率均与富营养水体克隆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3个盔型溞克隆对食物浓度变化均表现出较高的表型可塑性,但在生活史策略上并未表现出适应性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角类 生活史策略 食物数量 富营养化
下载PDF
基于围隔实验研究鳙在亚热带贫-中营养水库的下行效应
5
作者 赵帅营 孙育平 韩博平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6期1-10,共10页
为了解鳙在低营养水体中的下行效应,于秋冬季节在流溪河水库开展了原位围隔实验。该实验在水库原水中进行,并根据鳙的生物量(0 g·m^(–3)和3 g·m^(–3))设置了对照组和有鱼组。研究结果显示:总氮(TN)、总磷(TP)、氮磷质量比(T... 为了解鳙在低营养水体中的下行效应,于秋冬季节在流溪河水库开展了原位围隔实验。该实验在水库原水中进行,并根据鳙的生物量(0 g·m^(–3)和3 g·m^(–3))设置了对照组和有鱼组。研究结果显示:总氮(TN)、总磷(TP)、氮磷质量比(TN:TP)和叶绿素(Chl a)在加入鳙后均未发生显著变化。所有围隔中浮游动物群落均是以小个体种类为主,缺少大型枝角类。鳙的存在促进了轮虫和剑水蚤丰度的增加,但降低了枝角类和哲水蚤的丰度,并导致枝角类、桡足类及浮游动物的生物量显著下降。有鱼围隔中甲壳类的平均体长(352—396μm)显著低于对照组(547—592μm)。添加鳙使浮游植物优势门类绿藻与大型浮游植物(最大轴直径≥30μm)的生物量显著升高,但对优势门类硅藻、金藻和甲藻、小型浮游植物(最大轴直径<30μm)以及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无显著影响。这些结果显示,鳙对浮游动物群落产生了强烈的下行效应,对浮游植物群落则未产生明显的级联效应。我们的结果表明,在缺少大型牧食性枝角类的低营养水体中,鳙在低温季节对水质的影响可能相对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鱼类 低营养水平 级联效应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大型枝角类 营养循环
下载PDF
微囊藻水华对淡水浮游动物轮虫和枝角类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6
作者 朱津永 陆开宏 潘洁慧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67-375,共9页
微囊藻是最为常见也是研究最多的水华蓝藻之一。有关微囊藻对浮游动物尤其是对枝角类溞属动物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已广泛报道。总体而言,产毒微囊藻对浮游动物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不同浮游动物对这种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响应。关于微囊藻... 微囊藻是最为常见也是研究最多的水华蓝藻之一。有关微囊藻对浮游动物尤其是对枝角类溞属动物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已广泛报道。总体而言,产毒微囊藻对浮游动物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不同浮游动物对这种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响应。关于微囊藻对浮游动物的毒性效应及影响,存在着一些相互冲突的观点并有很多种解释。本文就微囊藻水华对枝角类和轮虫的摄食、生长、繁殖和种间竞争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同时对由此引发的适应性特征进行了概述,旨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 轮虫 枝角类 毒性效应 耐受性 竞争
下载PDF
南亚热带湖泊—星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赵帅营 林秋奇 +1 位作者 刘正文 韩博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5-413,共9页
星湖位于广东省境内,是一个南亚热带浅水自然湖泊,由5个子湖组成,是典型的富营养化湖泊。为了解这一典型南亚热带富营养湖泊的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于2002年对该湖的轮虫和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研究。星湖的后生浮游动物基本上为广温种类... 星湖位于广东省境内,是一个南亚热带浅水自然湖泊,由5个子湖组成,是典型的富营养化湖泊。为了解这一典型南亚热带富营养湖泊的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于2002年对该湖的轮虫和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研究。星湖的后生浮游动物基本上为广温种类,兼具一些嗜暖种。轮虫在种类数、数量和生物量上均占优势,其优势种为臂尾轮虫。在4个子湖中,波海湖的臂尾轮虫数量最高,与该子湖营养水平较高相对应。桡足类为第二优势类群,在数量上以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为主,并且在7、8月份数量较高,优势种为温中剑水蚤和台湾温剑水蚤;枝角类优势种则是长额象鼻溞和颈沟基合溞。两类浮游甲壳动物成体的数量均比较低。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星湖后生浮游动物的数量和生物量均下降,两类甲壳动物均向小型种类演替。和我国北亚热带的富营养化湖泊相比,星湖后生浮游动物的数量和生物量都明显偏低,这可能反映了南亚热带浅水湖泊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湖泊 浅水湖泊 后生浮游动物 轮虫 枝角类 桡足类
下载PDF
长江口南北支浮游甲壳动物的比较及南水北调工程影响预测 被引量:17
8
作者 彭建华 郑金秀 +3 位作者 马沛明 吴生桂 彭祺 万成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48-1954,共7页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实施后将给长江口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2005年秋季和2006年春季,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2航次的调查。调查区域从长江口徐六径至河口50号灯标,全长181.8km,自西向东江面宽由约5.7km扩展为约9...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实施后将给长江口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2005年秋季和2006年春季,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2航次的调查。调查区域从长江口徐六径至河口50号灯标,全长181.8km,自西向东江面宽由约5.7km扩展为约90km,平面形态呈扇形分布,设立3个断面14个调查采集点。采集到浮游甲壳动物共23科37属54种,其中枝角类6科8属15种,桡足类17科29属39种;秋季种类数多于春季,北支桡足类种类数多于南支;平均总密度为9.10ind.L-1,平均总生物量为0.1179mg.L-1,以桡足类为主;北支III断面的现存量远远高于南、北支其他断面;长额象鼻溞、简弧象鼻溞为优势枝角类;中华华哲水蚤、汤匙华哲水蚤、球状许水蚤、广布中剑水蚤为优势桡足类。文中还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甲壳动物的总体水平及时空分布、南水北调对浮游甲壳动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甲壳动物 枝角类 桡足类 长江口 南水北调 影响预测
下载PDF
广东省水库枝角类组成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陈绵润 赵帅营 +1 位作者 林秋奇 韩博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7-86,共10页
于2000年丰水期和枯水期调查了广东省19座典型大中型水库枝角类,随后对其中3座代表性水库进行了4年的枝角类种类定性调查.在鉴定出的枝角类16属24种中有13个广温种、7个嗜暖种、3个嗜寒种和1个特有种;每个水库的平均种类数5-6种.从... 于2000年丰水期和枯水期调查了广东省19座典型大中型水库枝角类,随后对其中3座代表性水库进行了4年的枝角类种类定性调查.在鉴定出的枝角类16属24种中有13个广温种、7个嗜暖种、3个嗜寒种和1个特有种;每个水库的平均种类数5-6种.从个体大小来看,水库枝角类以小个体种类为主,有14种的体长小于1mm,它们分布广且数量多,其中优势种主要为长额象鼻溞、秀体溞、微型裸腹溞、颈沟基合溞和角突网纹溞等.透明溞和透明薄皮溞是主要的大个体种类,出现在4座贫、中营养水库的水样中.水库枝角类的丰度较低,在丰水期,平均丰度小于10ind./L和10-20ind./L的水库分别为14座和5座,在枯水期,为12座和5座,而高州水库和河溪水库中的平均丰度达67 ind./L.主要优势种在不同营养类型水库中分布差别不大.枝角类的丰度受水力滞留时间影响,直流型水库的枝角类种群丰度的分布明显受到水流速度的影响,湖泊区枝角类个体及其食物均随水库放水输出而减少.由于采样点主要位于大坝附近,枝角类以敞水区的种类为主.从种类组成和数量来看,广东省水库枝角类具有明显的热带特点,枝角类的生物量小,以个体较小的种类优势种,大型种类的个体数量极低且身体透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角类 热带亚热带 水库 分布
下载PDF
近百年来枝角类群落响应洱海营养水平、外来鱼类引入以及水生植被变化的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卢慧斌 陈光杰 +4 位作者 蔡燕凤 王教元 陈小林 段立曾 张虎才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2-140,共9页
近几十年来,以大型湖泊为代表的云南部分湖泊受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出现了生态环境的明显变化.洱海作为云南面积第2大淡水湖泊,经历了多重环境压力(富营养化、外来鱼类引入、水生植被退化等)的影响.在湖泊现代监测数据面临时段较短、缺... 近几十年来,以大型湖泊为代表的云南部分湖泊受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出现了生态环境的明显变化.洱海作为云南面积第2大淡水湖泊,经历了多重环境压力(富营养化、外来鱼类引入、水生植被退化等)的影响.在湖泊现代监测数据面临时段较短、缺乏连续记录的背景下,湖泊沉积物的连续记录可以提供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长期历史并可用于生态响应模式的识别.以目前处于富营养水平的洱海为研究对象,应用湖泊沉积物记录进行多指标分析,探讨多重环境压力影响下洱海枝角类群落的长期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并与已有研究成果和现代监测数据进行对比,探讨了枝角类群落对环境压力响应的空间差异性.通过分析沉积物枝角类记录,重建了近百年来洱海枝角类群落的变化历史,结果表明过去100年来,枝角类的生物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尤其从1990年左右开始,象鼻溞生物量显著增加,物种相对组成出现明显变化(如Bosmina longispina被B.longirostris取代).同时象鼻溞的生物量、壳长与触角长度在1990s初期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与同期外来鱼类(如银鱼)引种成功的时间一致.限制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变化有3个主要阶段:1990s以前,底栖枝角类为群落的主要组成;1990—2000年左右,浮游枝角类(以象鼻溞为主)在枝角类群落结构中的比例迅速增加;从2000年以后,枝角类群落组成以浮游枝角类为主.同时,枝角类数据的主成分(PCA)分析显示,仅有PCA主轴1呈现显著的变化且解释了群落结构变化的61.64%,进一步分析表明水生植被变化可能是驱动枝角类变化的主要环境梯度,如底栖枝角类生物量减少响应了湖泊水生植被的退化.与已有研究对比表明,浅水湖区沉积物记录的枝角类生物量在1970s急剧增加与1980s急剧降低等现象并没有被深水区的沉积物记录所反映,指示了洱海生态系统的变化模式存在空间差异性.同时象鼻溞个体大小的变化模式反映了外来鱼类引入导致的鱼类捕食压力的变化.总之,本文揭示了枝角类群落结构与生物量的长期变化,反映了洱海富营养化过程、水生植被的退化与外来鱼类引入的长期驱动影响,因此对洱海的生态管理与修复工作应考虑多个环境压力的影响并加强对湖泊生态系统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湖沼学 洱海 枝角类 群落结构 富营养化
下载PDF
徐家河水库枝角类优势种群与近太湖新银鱼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正文 吴庆龙 +5 位作者 陈源高 王卫民 刘兴国 陈希亮 熊庆元 涂艳青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0-166,共7页
于 1 995年 6月— 1 997年 1 2月 ,对徐家河水库枝角类优势种群的密度和近太湖新银鱼 (Neosalanxpseudotaihuensis)的生物量 (单位努力量渔获量 )进行了初步调查 ,以期研究银鱼与浮游动物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 1 995年银鱼的生物量较高... 于 1 995年 6月— 1 997年 1 2月 ,对徐家河水库枝角类优势种群的密度和近太湖新银鱼 (Neosalanxpseudotaihuensis)的生物量 (单位努力量渔获量 )进行了初步调查 ,以期研究银鱼与浮游动物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 1 995年银鱼的生物量较高时 ,透明薄皮 (Leptodorakindti)、盔形 (Daphniagaleata)和模糊秀体 (Diaphanosomadubia)等大型枝角类的密度较低 ;在 1 997年银鱼的生物量较低时 ,这三种枝角类的密度则较高。而象鼻 (Bosminaspp )这样的小型枝角类恰恰相反 ,当银鱼的生物量较高时 ,其密度较高 ;反之 ,其密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鱼 枝角类 捕食 透明薄皮蚤 盔形Sou 生物量 浮游动物 象鼻Sou
下载PDF
壬基酚对浮游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食物链传递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孙凯峰 孙东 +2 位作者 綦世斌 陈清华 段舜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816-3823,共8页
以蛋白核小球藻及5种枝角类(微型裸腹溞、多刺裸腹溞、盔型溞、蚤状溞、大型溞)浮游动物为研究对象,开展壬基酚(NP)对浮游生物的毒性效应,及NP在“水-蛋白核小球藻-大型溞”食物链的生物富集和生物传递能效研究.结果表明:NP对微藻的半... 以蛋白核小球藻及5种枝角类(微型裸腹溞、多刺裸腹溞、盔型溞、蚤状溞、大型溞)浮游动物为研究对象,开展壬基酚(NP)对浮游生物的毒性效应,及NP在“水-蛋白核小球藻-大型溞”食物链的生物富集和生物传递能效研究.结果表明:NP对微藻的半抑制效应浓度为3.33mg/L;对5种枝角类浮游动物的48h半致死效应浓度范围介于8.67~131.79μg/L,裸腹溞属耐受性显著高于溞属.1和5μg/LNP连续暴露下,大型溞存活率显著降低,且首次繁殖时间延迟,前者仅在第8d有子代产出,而后者未观察到子代个体.微藻对培养液中0.1mg/LNP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在3h时达到最大值7393.投喂NP暴露后的微藻,大型溞摄食率呈显著降低的趋势,且第3d天出现死亡现象.大型溞体内NP含量最大值为0.07mg/g,NP经蛋白核小球藻传递到大型溞的生物富集系数仅为0.097.NP的低食物链传递可能与大型溞对NP的转化、大型溞生长过程中的蜕壳以及摄食后的消化和排泄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基酚 蛋白核小球藻 枝角类 急性毒性 生物富集
下载PDF
太湖枝角类微化石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桂民 陈非洲 刘正文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0-476,共7页
湖泊沉积物中的枝角类微化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时期水体中的枝角类种群动态,从而具有重要的环境指示意义.通过对太湖(马山附近)沉积物中枝角类微化石的初步研究,尝试反演了所研究湖区近百年来水体环境的演化过程,并对枝角类种群... 湖泊沉积物中的枝角类微化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时期水体中的枝角类种群动态,从而具有重要的环境指示意义.通过对太湖(马山附近)沉积物中枝角类微化石的初步研究,尝试反演了所研究湖区近百年来水体环境的演化过程,并对枝角类种群动态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从沉积物中共鉴定出10属14种枝角类,其中象鼻溞属占绝对优势,相对丰度平均值高达95.4%,尖额溞属次之,为4.2%;盘肠溞属以及其他枝角类不到1%.研究结果显示,随沉积深度自下而上变化,喜好富营养水体环境的B.longirostriscornuta和A.rectangula的丰度逐渐增加,而偏贫-中营养环境的A.intermedia的丰度则逐渐下降,表明水体营养水平处于逐渐上升的过程,其中表层3cm以上枝角类绝对丰度的急剧下降和A.intermedia的完全消失表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水体急剧富营养化;另外枝角类敞水区种类与沿岸带种类的数量比(P/L)随沉积深度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太湖水深/水面积的变化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研究结果同时也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前,自然环境条件为影响枝角类种群动态的主控因素,此后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并最终成为枝角类种群动态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枝角类 微化石 古湖沼学
下载PDF
香溪河库湾枝角类的种类组成及垂直分布 被引量:7
14
作者 薛俊增 韩新芹 +1 位作者 蔡庆华 刘建康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0-122,共3页
关键词 枝角类 三峡水库 香溪河库湾 垂直分布
下载PDF
三峡水库坝前段蓄水前后枝角类的周年变化 被引量:7
15
作者 薛俊增 叶麟 +1 位作者 蔡庆华 刘建康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8-63,共6页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作者从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按月在坝前段(茅坪—归州)采集枝角类,研究蓄水前后枝角类的变化,结果显示蓄水前该江段水流急不适合枝角类栖息,仅在水流相对较缓的岸边采集到2种;蓄水后水环境较适宜枝角类生活,周年内共...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作者从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按月在坝前段(茅坪—归州)采集枝角类,研究蓄水前后枝角类的变化,结果显示蓄水前该江段水流急不适合枝角类栖息,仅在水流相对较缓的岸边采集到2种;蓄水后水环境较适宜枝角类生活,周年内共采集到20种,并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水平分布上的差异,文中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角类 种类组成 三峡水库 水库蓄水
下载PDF
太湖微囊藻对几种枝角类种群影响的实验生物学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钰 谷孝鸿 +1 位作者 朱光敏 何俊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66-571,共6页
微囊藻是形成蓝藻水华最普遍的一种,不同枝角类受微囊藻的影响不同。实验从太湖梅梁湾分离天然的微囊藻,研究了其对长刺溞、隆线溞、短尾秀体溞和角突网纹溞四种枝角类存活和生殖的影响。在微囊藻食物浓度为1×10^6cells/ml,测... 微囊藻是形成蓝藻水华最普遍的一种,不同枝角类受微囊藻的影响不同。实验从太湖梅梁湾分离天然的微囊藻,研究了其对长刺溞、隆线溞、短尾秀体溞和角突网纹溞四种枝角类存活和生殖的影响。在微囊藻食物浓度为1×10^6cells/ml,测得四种枝角类的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长刺溞3.03d、隆线溞3.79d、短尾秀体溞8.48d和角突网纹溞9.25d,体长较小的短尾秀体溞和角突网纹溞的半致死时间相对较长;实验过程中没有观察到长刺溞和隆线溞有新生幼体,而短尾秀体溞和角突网纹溞在少数几天里产出了少量新生幼体。以不同浓度微囊藻(0.5×10^6-8×10^6cells/m1)喂养枝角类,测得四种枝角类的24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10×10^6、4.78×10^6、6.21×10^6和7.77×10^6cells/ml,参照以栅藻喂养的枝角类生长情况,可知太湖微囊藻对四种枝角类的存活和生殖有很强的负面作用,其中体长较大的长刺溞和隆线溞受的影响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微囊藻 枝角类 半致死时间 半致死浓度
下载PDF
三峡水库初次蓄水后干流库区枝角类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吴惠仙 姚建良 +3 位作者 刘艳 薛俊增 蔡庆华 刘建康 《生物多样性》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2-517,共6页
为了阐明三峡水库初次蓄水后干流库区枝角类的时空分布规律,2004年4月至2005年1月,在600余公里干流库区设置10个样点,定性和定量采集枝角类标本。本次调查共采到9种枝角类,其中春季8种,夏季5种,秋季2种,冬季3种。枝角类种类组成的空间... 为了阐明三峡水库初次蓄水后干流库区枝角类的时空分布规律,2004年4月至2005年1月,在600余公里干流库区设置10个样点,定性和定量采集枝角类标本。本次调查共采到9种枝角类,其中春季8种,夏季5种,秋季2种,冬季3种。枝角类种类组成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河流状态的江段有4种,水库状态的江段有7种,水库状态的江段距大坝越近,枝角类种类越丰富。枝角类的密度和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一致,季节间差异极显著(P<0.01),春季最高,夏季次之,秋季和冬季较低;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在干流库区的纵向分布上差异极显著(P<0.01),河流状态样点远低于水库状态的样点,水库上游江段又低于下游坝前段。结果显示三峡水库的枝角类具有明显的纵向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生态 长江三峡 水库
下载PDF
枝角类休眠卵形成和萌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8
作者 孟琼 邓道贵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4-160,共7页
综述了多年来国内外对枝角类休眠卵的研究概况,重点介绍了休眠卵的形态、形成的条件、保存方式及萌发条件等。休眠卵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外被一层厚的卵膜。休眠卵的形成主要依赖于生物因子(遗传因素、种群密度等)和非生物因子(温度、... 综述了多年来国内外对枝角类休眠卵的研究概况,重点介绍了休眠卵的形态、形成的条件、保存方式及萌发条件等。休眠卵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外被一层厚的卵膜。休眠卵的形成主要依赖于生物因子(遗传因素、种群密度等)和非生物因子(温度、食物、光照等)的作用。影响休眠卵萌发的因子有休眠卵的保存方式、保存时间、萌发阶段的光照及温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角类 休眠卵 形成 保存 萌发
下载PDF
轮虫和枝角类的种间竞争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黄林 席贻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6720-6728,共9页
轮虫和枝角类是浮游动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势类群,它们之间的竞争互作是调节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动力之一。普遍的观点认为,轮虫和大型枝角类难以共存,往往被竞争排斥,而和小型枝角类可以共存;实际上,轮虫和枝角类的种间竞... 轮虫和枝角类是浮游动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势类群,它们之间的竞争互作是调节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动力之一。普遍的观点认为,轮虫和大型枝角类难以共存,往往被竞争排斥,而和小型枝角类可以共存;实际上,轮虫和枝角类的种间竞争结局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介绍了轮虫和枝角类的种间竞争方式及其相对重要性,对影响轮虫和枝角类种间竞争结局的因素,包括温度、食物、相对起始密度、个体大小、食物临点、耐饥饿能力、捕食及竞争者和捕食者释放的化感物质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了今后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虫 枝角类 种间竞争 机理 结局 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
下载PDF
枝角类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陆正和 阎斌伦 杨家新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6-110,共5页
对枝角类生态毒理学研究作了概述,主要包括枝角类生态毒理学研究常用种类、生态毒理学研究的领域、毒性试验常用方法,分析了目前枝角类生态毒理研究存在优点和不足,指出其生态毒理学研究需要加强的方面。
关键词 枝角类 生态毒理学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