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ision of the Clam Shrimp Genus Magumbonia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of the Luanping Basin,Hebei,Northern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LI Gang SHEN Yanbin +3 位作者 LIU Yongqing Peter BENGTSON Helmut WILLEMS Hiramichi HIRAN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期46-51,共6页
The diverse clam shrimp Nestoria-Keratestheria fauna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Dabeigou Formation in northern Hebei and eastern Inner Mongolia of China. Its important component genus Magumbonia from the Dabeigou Fo... The diverse clam shrimp Nestoria-Keratestheria fauna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Dabeigou Formation in northern Hebei and eastern Inner Mongolia of China. Its important component genus Magumbonia from the Dabeigou Formation in the Luanping Basin, northern Hebei, China, is revised on the basis of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examination of the type species M.jingshangensis Wang, 1984, which revealed morphological features not recognized previously. These include coarse reticulation on the umbo and prominent growth lines ornamented with densely spaced, small tubercles and fine lir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m shrimp Magumbonia Dabeigou Formation Upper Jurassic Luanping Basin Hebei China
下载PDF
A Hope for an Integrated Taxonomy of Fossil and Extant Clam Shrimps
2
作者 Gang Li Xiao Teng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9年第10期609-612,共4页
Clam shrimps are large bivalved branchiopod crustacean. They first occurred in the Devonian, and flourished during the Mesozoic in Asia. Fossil clam shrimp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b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Clam shrimps are large bivalved branchiopod crustacean. They first occurred in the Devonian, and flourished during the Mesozoic in Asia. Fossil clam shrimp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b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non-marine fossil-bearing strata. The phosphatized carapaces or carapace external/internal moulds are the main objects for taxonomical studies. The delicate ornament and the ontogenetically developing morphological patterns on the growth bands of carapaces are the main fossil taxonomic criteria. While modern clam shrimp taxonomy is based on soft body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molecular data, which could not be found in the fossil records. This makes it difficult to discuss the fossil and modern clam shrimp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Nowaday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 are widely available, and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vestigating clam shrimp carapace morphology which could be common language to integrate fossil and modern taxonom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m shrimpS FOSSIL Extant TAXONOMY
下载PDF
燕辽生物群叶肢介动物群组成和演化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罡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8-381,共14页
中国北方著名中、晚侏罗世的燕辽生物群含有丰富的叶肢介动物群。早期燕辽生物群也称为道虎沟生物群,主要产出层位为海房沟组,含有三饰叶肢介动物群,主要分子包括:海房沟三饰叶肢介(Triglypta haifanggouensis)、滦平三饰叶肢介(T.luanp... 中国北方著名中、晚侏罗世的燕辽生物群含有丰富的叶肢介动物群。早期燕辽生物群也称为道虎沟生物群,主要产出层位为海房沟组,含有三饰叶肢介动物群,主要分子包括:海房沟三饰叶肢介(Triglypta haifanggouensis)、滦平三饰叶肢介(T.luanpingensis)和平泉三饰叶肢介(T.pingquanensis)。晚期燕辽生物群又可称为玲珑塔生物群,主要产出层位为髫髻山组,含有丰富的叶肢介化石,主要分子包括:建昌三饰叶肢介(Triglypta jiancangensis)、玲珑塔辽西叶肢介(Liaoxiestheria linglongtaensis)、大西山玲珑塔叶肢介(Linglongtaestheria daxishanensis)和青龙玲珑塔叶肢介(Linglongtaestheria qinglongensis)。文中总结了北方雕饰叶肢介(Aquilonoglypta)、柴达木叶肢介(Qaidamestheria)和针孔叶肢介(Punctatestheria)的最新研究成果,支持将柴达木叶肢介、辽西叶肢介和玲珑塔叶肢介划归北方雕饰叶肢介科。同时,三饰叶肢介是由针孔叶肢介演化而来,与柴达木叶肢介并无直接演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叶肢介动物群 道虎沟生物群 玲珑塔生物群 燕辽生物群
下载PDF
蟹虾贝混养池塘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刘瑞娟 田相利 +3 位作者 董双林 张凯 阳钢 闫法军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35-544,共10页
应用BIOLOG生态微板研究了三疣梭子蟹不同混养生态系统的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包括三疣梭子蟹和菲律宾蛤仔分别与中国明对虾、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囊对虾混养系统,以三疣梭子蟹单养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养殖生态系统细菌群落代谢功能在... 应用BIOLOG生态微板研究了三疣梭子蟹不同混养生态系统的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包括三疣梭子蟹和菲律宾蛤仔分别与中国明对虾、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囊对虾混养系统,以三疣梭子蟹单养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养殖生态系统细菌群落代谢功能在整个养殖期间表现出动态变化趋势,对底物碳源的利用数量和利用强度也具有较大差异。(1)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疣梭子蟹、菲律宾蛤仔和中国明对虾混养系统中水体中细菌群落代谢活性逐渐增强,而三疣梭子蟹、菲律宾蛤仔和日本囊对虾混养系统则逐渐降低。试验后期,中国明对虾和凡纳滨对虾两个混养系统中水体细菌群落代谢活性显著高于三疣梭子蟹单养系统,而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囊对虾两个混养系统中底泥细菌群落代谢活性显著高于单养模式,中国明对虾混养系统则显著低于单养系统。(2)不同混养系统水体和底泥细菌群落对碳源种类利用差异随时间分化显著。试验后期,中国明对虾混养系统中水体细菌群落和日本囊对虾混养系统中底泥细菌群落对6类碳源的利用强度总体上均显著高于三疣梭子蟹单养系统(P<0.05)。(3)水体细菌群落功能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在试验后期出现显著差异(P<0.05),McIntosh指数则在整个试验期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中国明对虾和凡纳滨对虾两个混养系统中水体细菌群落3种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三疣梭子蟹单养系统(P<0.05);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囊对虾两个混养系统中底泥细菌群落功能McIntosh指数随时间呈显著升高趋势,而三疣梭子蟹单养系统却随时间呈显著下降趋势。试验后期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囊对虾两个混养系统中底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单养模式(P<0.05)。混养凡纳滨对虾可能更有助于对混养生态系统细菌群落的结构与功能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养 微生物群落 多样性
下载PDF
冀北、辽西地区上侏罗统土城子组的新叶肢介化石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思恩 李罡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19-325,共7页
文章描述冀北、辽西地区土城子组(后城组)的两新属、两新种叶肢介化石:Pingquania huangtuliangensis gen.et sp.nov.,Lingyuanella shuiquanesis gen.et sp.nov.,并附有电子扫描照片。文中还讨论叶肢介组合的时代问题,认为将其时代归... 文章描述冀北、辽西地区土城子组(后城组)的两新属、两新种叶肢介化石:Pingquania huangtuliangensis gen.et sp.nov.,Lingyuanella shuiquanesis gen.et sp.nov.,并附有电子扫描照片。文中还讨论叶肢介组合的时代问题,认为将其时代归入晚侏罗世早期比较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肢介化石 土城子组 上侏罗统 冀北 辽西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新品种“黄选1号”的选育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健 刘萍 +1 位作者 高保全 陈萍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57,共7页
2005年收集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舟山4个三疣梭子蟹野生地理群体,构建核心育种群体,评估有效群体含量,制定合理保种模式;在5%留种率下,采用群体选育方法进行新品种培育.到2010年经过连续5个世代选育,形成特征明显、性状稳定的三... 2005年收集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舟山4个三疣梭子蟹野生地理群体,构建核心育种群体,评估有效群体含量,制定合理保种模式;在5%留种率下,采用群体选育方法进行新品种培育.到2010年经过连续5个世代选育,形成特征明显、性状稳定的三疣梭子蟹新品种“黄选1号”.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商品苗种进行对比测试.“黄选1号”收获时平均个体体重提高20.12%,成活率提高32.00%,全甲宽变异系数小于5%“黄选1号”新品种2010~2012年进行中试养殖200余hm2,养殖方法以“蟹、虾、贝、鱼”多品种生态养殖为主.结果显示,新品种收获时个体规格大、成活率高、整齐度好,平均单产提高30%;已推广到山东、河北及浙江等地,累计养殖面积6 000余hm2,获得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群体选育 “黄选1号”新品种 “蟹虾贝鱼”生态养殖
下载PDF
文蛤稚贝虾池中间育成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远 袁成玉 +2 位作者 王志松 李桐良 张书臣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3-66,共4页
对文蛤稚贝虾池中间育成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稚贝经164d中间育成,贝苗平均壳长达6 51mm,最大个体25mm,成活率达60 18%。报道了文蛤稚贝中间育成的主要技术环节,尤其是稚贝虾池网箱育成技术;介绍了提高育成稚贝的生长速度、育成成... 对文蛤稚贝虾池中间育成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稚贝经164d中间育成,贝苗平均壳长达6 51mm,最大个体25mm,成活率达60 18%。报道了文蛤稚贝中间育成的主要技术环节,尤其是稚贝虾池网箱育成技术;介绍了提高育成稚贝的生长速度、育成成活率的方法与措施,以及稚贝在高温期间如何度夏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稚贝 虾池 中间育成
下载PDF
中国北方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的新叶肢介化石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思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57-966,共10页
新叶肢介化石共有3属5种,其中2属4种产自新疆准噶尔盆地早白垩世早期的清水河组,包括Shiheziestheria pangiWang(gen.et sp.nov.),Nestoria jungarensis Wang(sp.nov.),Nestoria shawanensis Wang(sp.nov.),Nestoria donggouensis Wang(... 新叶肢介化石共有3属5种,其中2属4种产自新疆准噶尔盆地早白垩世早期的清水河组,包括Shiheziestheria pangiWang(gen.et sp.nov.),Nestoria jungarensis Wang(sp.nov.),Nestoria shawanensis Wang(sp.nov.),Nestoria donggouensis Wang(sp.nov.);另1属1种Eosestheria yaozhanensis sp.nov.,产自冀北围场县腰站乡晚侏罗世晚期的大北沟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肢介新属种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中国北方
下载PDF
介甲目甲壳动物的研究——Ⅱ、中国的16种蚌壳虫(英文) 被引量:1
9
作者 胡维兴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年第4期66-86,共21页
本文对分布在我国淡水池塘及水稻田中的16种介甲目甲壳动物(隶属于5科8属)进行了记述及部分种类的形态分类描述。有5种是作者近年来的新发现,其中的中华蚌壳虫Cyzicus sinensis sp nov系新种。列表比较了新种与其近似种尼泊尔蚌壳虫Cyzi... 本文对分布在我国淡水池塘及水稻田中的16种介甲目甲壳动物(隶属于5科8属)进行了记述及部分种类的形态分类描述。有5种是作者近年来的新发现,其中的中华蚌壳虫Cyzicus sinensis sp nov系新种。列表比较了新种与其近似种尼泊尔蚌壳虫Cyzicus nepalensis Ueno,1967的主要形态区别特征。本文中附有亚目、科、属的检索表及形态特征图109幅。本文记述种的名录如下: 1、东北锐眼蚌虫Lynceus manchuricus Daday,1927 2、中国拟圆蚌虫Paracyclestheriasinensis Shen et Dai,1987 3、木场真渔乡蚌虫Eulimnada kobai Ueno,1940 4、涛雒真渔乡蚌虫E.raotuoensisl Hu,1986 5、东方原蚌虫Eocyzicus orientalis Daday,1915 6、蒙古原蚌虫E.mongolianus Ueno,1927 7、莱阳原蚌虫E.laiyangensis Hu,1985 8、中华蚌壳虫(新种)Cyzicus sinensis Hu,1988 sp.nov.9、窦氏隐妇蚌虫Caenestheria davidi(Simon,1886)10、川候隐妇蚌虫C.kawamurai(Ueno,1940) 11、瘦狭蚌虫Leptestheria tenuisSars,1901 12、川内狭蚌虫L.kawachiensis Ueno,1925 13、南京狭蚌虫L.nanjingensis Zhanget Chen,1976 14、新疆狭蚌虫L.xinjiangensis Hu,1987 15、中国原狭蚌虫Eoleptestheriachinensis Daday,1923 16、东平原狭蚌虫E.dongpingensis H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中华 东北 尼泊尔 中国 南京 新疆 蚌壳 甲壳动物 记述
下载PDF
泥蚶促熟技术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碧全 陈武各 《水产科技情报》 2001年第5期202-204,共3页
将泥蚶放在对虾池中蓄养 ,其性成熟比放养在自然海区的提前 3个月。此法提早并延长了泥蚶的繁殖期 ,是提高泥蚶苗种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 泥蚶 虾池 饵料 鲜出肉率 肥满度 促熟
下载PDF
虾贝循环水养殖池塘叶绿素a与水质指标的关系
11
作者 张志东 陈爱华 +5 位作者 吴杨平 张雨 曹奕 陈素华 田镇 李秋洁 《水产养殖》 CAS 2022年第7期29-33,共5页
为了解虾贝循环水养殖模式中虾池叶绿素a(Chl.a)与其他各水质指标间的函数关系,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Chl.a(Y)、pH值(X_(1))、铵态氮(NH_(4)^(+)-N)(X_(2))、亚硝酸盐氮(NO_(2)^(-)-N)(X_(3))、硝酸盐氮(NO_(3)--... 为了解虾贝循环水养殖模式中虾池叶绿素a(Chl.a)与其他各水质指标间的函数关系,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Chl.a(Y)、pH值(X_(1))、铵态氮(NH_(4)^(+)-N)(X_(2))、亚硝酸盐氮(NO_(2)^(-)-N)(X_(3))、硝酸盐氮(NO_(3)--N)(X_(4))、无机氮(X_(5))、无机磷(X_(6))及化学需氧量(COD)(X_(7))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H_(4)^(+)-N(X_(2))和无机磷(X_(6))对Chl.a(Y)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无机氮(X_(5))与Chl.a(Y)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通径分析表明,NH_(4)^(+)-N(X_(2))和无机磷(X_(6))对Chl.a(Y)的直接作用最大,无机氮(X_(5))主要通过NO_(2)^(-)-N对Chl.a(Y)起间接作用;综合主成分及通径分析结果,拟合出虾贝循环水养殖模式虾池中Chl.a(Y)的函数方程,该方程R^(2)=0.935,说明虾贝循环水养殖模式拟合优度很高,可用于分析和预测虾贝多元养殖池内Chl.a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贝循环水养殖 叶绿素A 水质指标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江西晚三叠世安源叶肢介属重要分类学特征的发现
12
作者 李罡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0-397,共8页
通过扫描电镜重新研究产自江西省萍乡市安源镇三湾上三叠统安源群的近方形安源叶肢介(Anyuanestheria subquadrata Zhang and Chen in Zhang et al., 1976)的模式标本。电镜照相揭示了光学照相无法分辨的重要分类学新特征,其中包括壳瓣... 通过扫描电镜重新研究产自江西省萍乡市安源镇三湾上三叠统安源群的近方形安源叶肢介(Anyuanestheria subquadrata Zhang and Chen in Zhang et al., 1976)的模式标本。电镜照相揭示了光学照相无法分辨的重要分类学新特征,其中包括壳瓣背部生长带上的多边形中–大网装饰,以及腹部生长带上的两种装饰类型:每条生长带上部为稀疏纤细的线脊装饰,每条生长带下部中–大网装饰装饰。网状装饰的特征是网壁纤细,网底平浅,印在外膜上表现为彼此濒临的多边形平台。基于以上观察,本文重新修订了安源叶肢介属壳面装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叶肢介 安源叶肢介属 分类学 上三叠统 中国
原文传递
江西上三叠统安源组叶肢介一新属
13
作者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1-308,共8页
香溪叶肢介亚科(Xiangxiellinae)以壳瓣胎壳较大、壳上具有一条或两条短脊为特征,包括两个属:原单脊叶肢介属(ProtomonocarinaTasch,1962)和香溪叶肢介属(XiangxiellaShen,1976)。该亚科化石广布于世界各地,最早出现于我国晚石炭世,三... 香溪叶肢介亚科(Xiangxiellinae)以壳瓣胎壳较大、壳上具有一条或两条短脊为特征,包括两个属:原单脊叶肢介属(ProtomonocarinaTasch,1962)和香溪叶肢介属(XiangxiellaShen,1976)。该亚科化石广布于世界各地,最早出现于我国晚石炭世,三叠纪末消失。本文建立的新属叉脊叶肢介(Dicerestheriagen.nov.),以胎壳上具有两条呈“人”字形向前后分叉的、粗壮的短脊为特征,与香溪叶肢介的构造特征最为接近。推测新属壳瓣胎壳脊的形成与闭壳肌附着引起的壳瓣变异或与生态环境变化有关。化石产于江西抚州崇礼县礼陂煤矿,上三叠统安源组徐坊段。湘赣一带安源组为一套含煤地层,属于滨海、近海、沼泽沉积区,产半咸水类型的双壳类,时代认为卡尼及早诺利期。植物化石Ptiozamites–Anthrophyopsis组合是诺利期的代表,适宜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滨海环境生长的群落。因此推测新属是一个生活在炎热、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近海沼泽环境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脊叶肢介 新属 香溪叶肢介亚科 叶肢介 晚三叠世 安源组 江西
原文传递
三饰叶肢介科(Triglyptidae fam.nov.)的建立及其在叶肢介演化、地层划分对比上的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思恩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6-496,共11页
自从Triglypta Wang(1984)属建立以来,在国内、外陆续发现了一个具有针孔状-小网状-线脊状三种装饰的叶肢介化石群。这个化石群的属种装饰揭示它们之间存在亲缘关系,为此建立三饰叶肢介科Triglyptidae fam.nov.。该化石新科在研究叶肢... 自从Triglypta Wang(1984)属建立以来,在国内、外陆续发现了一个具有针孔状-小网状-线脊状三种装饰的叶肢介化石群。这个化石群的属种装饰揭示它们之间存在亲缘关系,为此建立三饰叶肢介科Triglyptidae fam.nov.。该化石新科在研究叶肢介的系统演化和地层划分对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肢介 古生物学 生物地层学
原文传递
加拿大北极地区泥盆纪叶肢介修订及兼论早期李氏叶肢介类(leaiins)的形态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沈炎彬 吴肖春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7-225,共9页
1962年,M.J.Copeland报道了加拿大北极梅尔维尔岛中–上泥盆统梅尔维尔岛组的叶肢介化石。2014年秋,作者对馆藏在加拿大地质调查所的模式标本进行了观察、照相,发现了一些新的重要的分类特征,在此予以补充修订。1、壳瓣具有3–5条放射... 1962年,M.J.Copeland报道了加拿大北极梅尔维尔岛中–上泥盆统梅尔维尔岛组的叶肢介化石。2014年秋,作者对馆藏在加拿大地质调查所的模式标本进行了观察、照相,发现了一些新的重要的分类特征,在此予以补充修订。1、壳瓣具有3–5条放射脊的翼李氏叶肢介属(Pteroleaia)是梅尔维尔岛泥盆纪最具特色的类型,与其保存在同一层面上还发现有另一类个体十分微小的棒叶肢介属(Rhabdostichus),该属与美国中北部及加拿大艾伯塔地区同时代的叶肢介可以对比,之前这一类型的标本仅见于该地区中–晚泥盆世地层,其在北极地区的出现为首次报道。同时对归于棒叶肢介科(Rhabdostichidae)的另外两属(Rhabdostichops和Archaeositum)的含义进行了甄别,认为前者建属特征不成立,后者不应属于该科。2、产于梅尔维尔岛Dundas半岛的叶肢介,个体数量多且密集堆积,曾被鉴定为Asmussia canadensis的那些个体的壳顶都发育有一个细小的、凸起的卵形瘤状构造,依据这一重要鉴定特征,其分类位置应属于锥顶叶肢介亚科(Vertexiinae)的犄叶肢介属(Cornia),从而使这一属的地史历程从石炭纪追溯到中泥盆世。这些化石的修订,丰富了我们对加拿大北极地区泥盆纪叶肢介面貌的认识,为研究相关类群的起源、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文中也讨论了李氏叶肢介亚目(Leaiina)三个早期叶肢介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Pteroleaia(Rostroleaiidae)代表了形态特殊的一个演化分支,仅见于泥盆纪并很快灭绝。壳瓣具有两条放射脊的叶肢介科(如:Leaiidae)被认为是李氏叶肢介亚目的演化主干,兴盛于石炭纪和二叠纪。广东中泥盆世早期(Givetian)桂头群中的叶肢介组合以Hepuleaia(Praeleaiidae)为主,并包含壳瓣具两条放射脊的种类,该组合是迄今已知李氏叶肢介亚目的最早代表,这表明该亚目应起源于中国而非欧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加拿大北极 修订 叶肢介 李氏叶肢介 形态特征
原文传递
宽网叶肢介属重要分类特征的发现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罡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5-451,共7页
通过扫描电镜重新研究了产自俄罗斯维特奴河流域下三叠统维特奴宽网叶肢介(Loxomegaglypta wetlugiana Novojilov, 1958)的正模标本。扫描电镜成像揭示了光学照相无法分辨的重要分类学新特征,其中包括:生长带饰有圆形、角状或椭圆形小... 通过扫描电镜重新研究了产自俄罗斯维特奴河流域下三叠统维特奴宽网叶肢介(Loxomegaglypta wetlugiana Novojilov, 1958)的正模标本。扫描电镜成像揭示了光学照相无法分辨的重要分类学新特征,其中包括:生长带饰有圆形、角状或椭圆形小筛坑状装饰(直径15–25μm),筛坑被不同形状的隆起包围。均匀分布的针孔(直径4–6μm)不但出现在筛坑里,而且布满了筛坑周围的隆起。这种装饰与该属建立时描述的多角状大网格装饰区别较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修订了宽网叶肢介属生长带的装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叶肢介 宽网叶肢介属 分类学 早三叠世 俄罗斯
原文传递
我国冀北西瓜园组丰宁叶肢介模式种形态学再研究(英文)
17
作者 李罡 王思恩 +1 位作者 陈丕基 Willems Helmut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7-532,共6页
通过扫描电镜重新研究产自冀北丰宁满族自治县花吉营下白垩统西瓜园组的花吉营丰宁叶肢介(Fengninggrapta huajiyingensis)的正型标本。电镜照相揭示以前光学照相无法分辨的重要分类特征,其中包括:1)胎壳附近窄生长带上的小到中网装饰... 通过扫描电镜重新研究产自冀北丰宁满族自治县花吉营下白垩统西瓜园组的花吉营丰宁叶肢介(Fengninggrapta huajiyingensis)的正型标本。电镜照相揭示以前光学照相无法分辨的重要分类特征,其中包括:1)胎壳附近窄生长带上的小到中网装饰和密而细的线脊夹小网装饰;2)胎壳附近生长线上的小网装饰;3)靠腹边缘生长带粗壮线脊下端向下接近生长线时膨胀变成三角形"滨生长线瘤"。从而修定丰宁叶肢介的特征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肢介 丰宁叶肢介属 早白垩世 冀北 中国
原文传递
叶肢介颈器的超微形态特征及其演化意义
18
作者 孙晓艳 杨群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1-289,共9页
颈器的构造与功能在甲壳动物的演化过程中存在明显差异,其同源性受到质疑。本研究在叶肢介颈器的超微形态比较与分子系统学分析基础上,对该器官的同源性进行了讨论。颈器的超微形态分析表明,叶肢介的颈器形态多样,包括椭圆形、马蹄形、... 颈器的构造与功能在甲壳动物的演化过程中存在明显差异,其同源性受到质疑。本研究在叶肢介颈器的超微形态比较与分子系统学分析基础上,对该器官的同源性进行了讨论。颈器的超微形态分析表明,叶肢介的颈器形态多样,包括椭圆形、马蹄形、花边形、梨核形等,其中马蹄形、花边形、梨核形颈器为首次报道类型。颈器的形态在属与种分类级别上呈现一定的稳定性,如马蹄形颈器出现在2属4种个体上。基于分子数据的系统发生分析为评判颈器的同源性与演化意义提供了依据。系统分析表明,颈器并非鳃足纲与颚足类的共有衍征,而可能是泛甲壳动物的祖征;鳃足纲渔乡蚌虫科颈器存在3种状态特征:包括具颈器但不突出,颈器显著突出呈梨形,以及颈器不同程度的退化或丢失。颈器的形态特征可作为种或属级别上分类的辅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鳃足纲 蚌壳虾 颈器 超微形态特征 COI系统发育分析 扫描电镜
原文传递
海水混养池塘虾蛤肠道与养殖环境的微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12
19
作者 林国荣 王春忠 +1 位作者 孙富林 郑志鹏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989-1999,共11页
【背景】海水混养池塘环境微生物以及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已有研究,但对混养环境中多品种动物肠道与环境微生物群落的关系尚未见报道。【目的】研究海水虾蛤混养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以及与养殖动物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Illu... 【背景】海水混养池塘环境微生物以及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已有研究,但对混养环境中多品种动物肠道与环境微生物群落的关系尚未见报道。【目的】研究海水虾蛤混养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以及与养殖动物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冬季莆田市北江养殖区2个混养池塘中水体、底泥以及虾蛤肠道的菌群结构。【结果】同一池塘水体与底泥之间、不同池塘水体或底泥之间的微生物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养殖区2个混养池塘虾与蛤肠道微生物结构之间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与养殖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差异很大,表现出底泥>水体>肠道;虾蛤肠道微生物以厚壁细菌和γ-变形细菌为主;池塘水体以放线菌、α-变形细菌以及拟杆菌为主,底泥以γ-变形细菌和δ-变形细菌为主。养殖动物肠道微生物主要优势种为乳球菌属和假单胞菌属,池塘环境内存在较高丰度的黄杆菌类潜在致病菌,而在虾和蛤的肠道中基本未检出。2个池塘底泥硫还原细菌含量较高,增加了底质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风险。【结论】比较混养池塘中水体、底泥以及虾蛤肠道三者之间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揭示虾、贝混养模式微生物与养殖环境的关系,为池塘养殖虾、贝疾病防治和混养结构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混养池塘 Illumina高通量测序 细菌群落 对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