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3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OS Marker分析柑橘属及其近缘、远缘属植物的遗传与进化 被引量:9
1
作者 王炯 龚桂芝 +3 位作者 彭祝春 李一兵 王艳杰 洪棋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0-331,共12页
【目的】研究柑橘属及其近缘、远缘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为柑橘类果树的遗传和进化关系提供新的视点,也为遗传育种以及种质资源深入的收集、保护及评价利用提供新工具和参考。【方法】下载Phytozome网站公布的全部克里迈丁... 【目的】研究柑橘属及其近缘、远缘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为柑橘类果树的遗传和进化关系提供新的视点,也为遗传育种以及种质资源深入的收集、保护及评价利用提供新工具和参考。【方法】下载Phytozome网站公布的全部克里迈丁Conserved ortholog sequences,并在NCBI中与测序甜橙序列比对,获得具有Gap的序列,从中设计60对COS引物,筛选并利用多态性标记对柑橘属及其近缘、远缘属植物进行扩增检测,通过Structure、Power Marker和Gen Al Ex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从设计引物中筛选出谱带清晰、稳定性好、具有多态性且分布在柑橘不同连锁群的引物25对,对45份柑橘属及其近缘、远缘属种质资源进行扩增检测,共得到584条谱带,平均每对引物约为23.36条;基因多样性为0.26—0.88,平均0.49;PIC为0.26—0.87,平均0.48。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显示,在K=9时,群体结构图清晰地揭示了柑橘属及其近、远缘属植物间的遗传组成关系,可区分为宽皮柑橘类群、柚类群、枸橼类群、大翼橙类群、金柑类群、枳及澳沙檬澳圆檬类群、花椒类群、黄皮酒饼簕九里香类群以及印度野橘和莽山野柑杂合类群,类群关系与聚类分析结果总体比较一致。UPGMA聚类分析显示,COS Marker能够明确地区分柑橘属及其近缘、远缘属种质资源,柑橘属在较高分类层次与金柑属、枳属、澳沙檬属、澳圆檬属、花椒属以及黄皮、酒饼簕、九里香等近、远缘植物分离;在柑橘属内,枸橼和大翼橙类首先聚类,然后与宽皮柑橘、柚类等其他柑橘属植物聚类;宽皮柑橘类群里,道县野橘、岑溪酸橘等半野生宽皮柑橘与椪柑等栽培宽皮柑橘可以明确区分,而莽山野柑和印度野橘不在本类群。【结论】根据甜橙和克里迈丁基因测序信息设计的COS引物,在柑橘近缘、远缘属植物中均能获得有效扩增,能够有效区分柑橘属及其近缘、远缘属种质资源;莽山野柑和印度野橘的遗传组成表现杂合,聚类分析中与宽皮柑橘距离比较远,可能并非宽皮橘类群最原始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coS MARKER 亲缘关系 种质资源 遗传与进化
下载PDF
瓯江流域唇和花线粒体COⅡ基因部分序列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吕耀平 胡则辉 +1 位作者 叶丽平 姚子亮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0-585,共6页
采用PCR技术获得了唇(Hemibarbus labeo)和花(H.maculatus)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COⅡ)基因部分序列,将所得的COⅡ基因序列与4种取自GenBank的属鱼类同一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这一序列在种质鉴定、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子系... 采用PCR技术获得了唇(Hemibarbus labeo)和花(H.maculatus)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COⅡ)基因部分序列,将所得的COⅡ基因序列与4种取自GenBank的属鱼类同一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这一序列在种质鉴定、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子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测序结果表明,在实际分析的600bp序列中,序列A+T含量(56.9%~57.8%)高于G+C含量,物种间共有变异位点116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46个;唇和花2个地理种群间变异位点均为11个,唇种群间碱基替换均为转换,花的转换/颠换为8/3.以COⅡ基因片段序列为标记,用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 Bleeker)作外群,构建了属鱼类的系统发生树,其拓扑结构显示2个地理种群浙江花单倍体Ⅰ(H1)与江苏花首先聚为一支,然后与浙江花单倍体Ⅱ(H2)形成一个单系群.韩国唇和日本为姐妹群,然后与中国花(浙江和江苏)相聚为一支.长吻和朝鲜单独聚为一支,表明2者的亲缘关系较近.结果同时表明,韩国唇与江苏花、日本和浙江花(H1)的遗传距离均为0.0084,结合形态特征鉴定,推测韩国唇和日本是中国花(浙江和江苏)的同物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骨]属鱼类 coⅡ基因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基于COⅠ基因部分序列对尾凤蝶属(鳞翅目,凤蝶科)四种蝴蝶分子系统关系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34
3
作者 诸立新 吴孝兵 晏鹏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5-30,共6页
为了探讨中国尾凤蝶属的系统发生关系,对中国产4种尾凤蝶属蝴蝶的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了分析。在获得的636bp的序列中,有59个变异位点,47个简约信息位点;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5%、40.8%、13.9%及15.... 为了探讨中国尾凤蝶属的系统发生关系,对中国产4种尾凤蝶属蝴蝶的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了分析。在获得的636bp的序列中,有59个变异位点,47个简约信息位点;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5%、40.8%、13.9%及15.8%;表现出明显的A+T含量(70.3%)偏异。采用NJ、MP、ML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尾凤蝶属二尾种组与多尾凤蝶亲缘关系较近,而三尾凤蝶较早分化出来。同时结果表明丽斑尾凤蝶和二尾凤蝶的COⅠ基因没有序列差异。对这2个物种3个个体的COⅡ基因进行了测序,结果也没有序列的差异,表明丽斑尾凤蝶和二尾凤蝶可能是同物异名。而三尾凤蝶的遗传多样性较为贫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凤蝶科 尾凤蝶属 coⅠ基因 系统发生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COⅠ部分序列对皿蛛科盖蛛属(Linyphiidae,Neriene)几种蜘蛛亲缘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明 陈建 +3 位作者 杨勇 刘杰 彭宇 刘凤想 《蛛形学报》 2006年第1期14-18,共5页
将自测的皿蛛科Linyphiidae盖蛛属Neriene15种蜘蛛与从GenBank中下载的1种盖蛛的COⅠmtD-NA序列片段进行了同源性比较,以皿蛛科朱氏盾蛛Frontinellazhui的作为外群,用NJ、MP、ML和贝叶斯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在所比较的818bp的序列中,有... 将自测的皿蛛科Linyphiidae盖蛛属Neriene15种蜘蛛与从GenBank中下载的1种盖蛛的COⅠmtD-NA序列片段进行了同源性比较,以皿蛛科朱氏盾蛛Frontinellazhui的作为外群,用NJ、MP、ML和贝叶斯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在所比较的818bp的序列中,有371个变异位点,143个简约信息位点;A、T、G、C的平均含量为23.1%、42.9%、17.8%、16.2%,所有种类的A+T含量比较高,平均为66.0%。分子系统树基本支持已有的形态学研究,但鹤嘴盖蛛Nerienemacella却没有被归入哈氏盖蛛组,可能是由于鹤嘴盖蛛与同组其他3种蜘蛛属于不同的动物地理区系所致;分析结果同时支持将中华盖蛛Nerienesinensis和黑斑盖蛛Nerieneni-gripectoris归入盾形盖蛛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蛛属co mtDNA系统发育
下载PDF
从COⅠ和COⅡ基因部分序列研究中国翠凤蝶亚属(鳞翅目:凤蝶科)的分子系统关系(英文) 被引量:12
5
作者 诸立新 吴孝兵 +1 位作者 晏鹏 武春生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7-263,共7页
为了探讨中国尾凤蝶翠凤蝶亚属(Princeps)的系统发生关系,本文对中国产10种翠凤蝶亚属蝴蝶的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基因(约627bp)、细胞色素氧化酶Ⅱ(COⅡ)基因部分序列(约690bp)进行了分析。在获得的1317个位点中,有184个变异位点,14... 为了探讨中国尾凤蝶翠凤蝶亚属(Princeps)的系统发生关系,本文对中国产10种翠凤蝶亚属蝴蝶的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基因(约627bp)、细胞色素氧化酶Ⅱ(COⅡ)基因部分序列(约690bp)进行了分析。在获得的1317个位点中,有184个变异位点,144个简约信息位点;表现出明显的A+T含量(74.2%)偏倚。采用MP、ML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达摩翠凤蝶(P.demoleus)、巴黎翠凤蝶(P.paris)可能是中国最早起源的翠凤蝶亚属的蝴蝶,与其它翠凤蝶亚属蝴蝶的亲缘关系较远;碧翠凤蝶(P.bianor)、波绿翠凤蝶(P.polyctor)、穹翠凤蝶(P.dialis)和短尾翠凤蝶(P.doddsi)的亲缘关系较近;窄斑翠凤蝶(P.arcturus)、克里翠凤蝶(P.krishna)、绿带翠凤蝶(P.maackii)和西番翠凤蝶(P.syfanius)的亲缘关系较近。结果同时表明:短尾翠凤蝶和穹翠凤蝶没有序列差异,碧翠凤蝶和波绿翠凤蝶序列差异为0.15%,因此短尾翠凤蝶是穹翠凤蝶的同物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翠凤蝶亚属 coⅠ基因 coⅡ基因 系统发生关系
下载PDF
我国五大淡水湖三角帆蚌群体mtDNA COⅠ基因片段变异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家乐 王建军 +1 位作者 汪桂玲 白志毅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79-782,共4页
关键词 三角帆蚌 线粒体DNA coⅠ基因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下载PDF
新型COS标记技术及其在梨属植物系统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1
7
作者 鲍露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34-39,共6页
植物系统关系的研究以DNA序列比较分析应用最为广泛;目前,DNA序列分析的发展趋势由常用DNA片段(cpDNA,nrDNA)向低拷贝核基因(Low-copy nuclear gene,LCNG)分析发展,COS(Conserved Ortholog Set)标记就属于这一类低拷贝核基因,笔者对新型... 植物系统关系的研究以DNA序列比较分析应用最为广泛;目前,DNA序列分析的发展趋势由常用DNA片段(cpDNA,nrDNA)向低拷贝核基因(Low-copy nuclear gene,LCNG)分析发展,COS(Conserved Ortholog Set)标记就属于这一类低拷贝核基因,笔者对新型COS标记的特点、COS标记的开发和应用进行综述,同时探讨其在梨属植物系统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从而为解决梨属植物的系统演化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属 coS标记 系统关系 种源基因
下载PDF
后危机时代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研究——基于浙江省数据的Granger与Cointegration检验 被引量:5
8
作者 陈雪 马依甸 《物流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2-225,共4页
从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后危机时代的经济特点,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后危机时期浙江省各个月份国际物流以及国际贸易的相关指标,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根据实证得出的结论,结合浙江省... 从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后危机时代的经济特点,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后危机时期浙江省各个月份国际物流以及国际贸易的相关指标,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根据实证得出的结论,结合浙江省的具体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国际物流 后危机时代 格兰杰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 因果关系
下载PDF
基于CO Ⅰ、CO Ⅱ和Cyt b基因探讨沙棘木蠹蛾和榆木蠹蛾的种间关系
9
作者 李婧 陈敏 +2 位作者 李建光 宗世祥 赵汉青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9-185,共7页
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t)和榆木蠹蛾(H.vicarious)为木蠹蛾科(Cossidae)线角木蠹蛾属(Holcocerus)的近缘种,二者形态相似,难于进行区分。本文基于线粒体COⅠ、COⅡ和Cyt b基因片段,对我国不同种群的沙棘木蠹蛾和榆木蠹... 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t)和榆木蠹蛾(H.vicarious)为木蠹蛾科(Cossidae)线角木蠹蛾属(Holcocerus)的近缘种,二者形态相似,难于进行区分。本文基于线粒体COⅠ、COⅡ和Cyt b基因片段,对我国不同种群的沙棘木蠹蛾和榆木蠹蛾进行遗传差异分析,以探讨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遗传距离分析表明,沙棘木蠹蛾和榆木蠹蛾在COⅠ、COⅡ和Cyt b 3个片段的遗传差异分别为0.009,0.001和0.062,仅相当于二者种内遗传差异均值范畴,远远低于同属的种间遗传距离均值,表明两种昆虫之间存在高度的遗传相似性。两种木蠹蛾在3个基因位点共检测到6个共享单倍型,占单倍型总数的四分之一,且共享单倍型分布不受地理距离限制,显示两个种的种群之间尚未完全分化。系统发育树分析中,沙棘木蠹蛾和榆木蠹蛾在3个基因序列均未构成独立分支,而是形成了混合集群。介于沙棘木蠹蛾和榆木蠹蛾之间极高的遗传相似性,对二者之间的亲缘进化关系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木蠹蛾 沙棘木蠹蛾 co Ⅰ、co Cyt b 种间关系
下载PDF
基于合作教育(CO-OP)的公共关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美国陶森大学公共关系合作教育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曾琳智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01-107,共7页
合作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本文以美国陶森大学公共关系合作教育为例,用实证研究方法,从教学模式、教育管理两方面探讨了公共关系应用型人才的... 合作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本文以美国陶森大学公共关系合作教育为例,用实证研究方法,从教学模式、教育管理两方面探讨了公共关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给国内公共关系教育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关系合作教育 应用型人才培养 美国陶森大学
下载PDF
Co(Ⅱ)和Ni(Ⅱ)在北山花岗岩上的吸附:表面配位模型及线性自由能关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宗元 张瑞 +3 位作者 杨兴龙 吴王锁 郭治军 刘春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019-2026,共8页
用批式法研究了Co(Ⅱ)和Ni(Ⅱ)在北山花岗岩(BS03, 600 m)上的吸附. Co(Ⅱ)和Ni(Ⅱ)在北山花岗岩上的吸附分配比(Kd)均随pH值、离子强度和吸附质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在低pH值范围, Co(Ⅱ)和Ni(Ⅱ)的Kd 值随离子强度的增... 用批式法研究了Co(Ⅱ)和Ni(Ⅱ)在北山花岗岩(BS03, 600 m)上的吸附. Co(Ⅱ)和Ni(Ⅱ)在北山花岗岩上的吸附分配比(Kd)均随pH值、离子强度和吸附质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在低pH值范围, Co(Ⅱ)和Ni(Ⅱ)的Kd 值随离子强度的增大显著减小, 而在高pH值范围,离子强度对Kd的影响较小; Co(Ⅱ)和Ni(Ⅱ)在北山花岗岩上的吸附作用可以分别用1个离子交换反应和2个内层表面配位反应进行定量描述. 建立了表面配位反应平衡常数(K)与过渡金属二价离子水解常数(OHK)之间的线性自由能关系(LFER),据此对Pb(Ⅱ)和Cu(Ⅱ)在花岗岩上的吸附进行了预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获得了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花岗岩 吸附 co(Ⅱ) Ni(Ⅱ) 表面配位模型 线性自由能关系
下载PDF
Cu-Ce催化剂上CO催化燃烧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康润宁 魏小林 +1 位作者 宾峰 王子兵 《洁净煤技术》 CAS 2020年第5期111-118,共8页
CO作为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来源较为广泛。工业炉窑、冶金工业以及机动车尾气排放等均会造成CO大量排放,污染环境。催化燃烧技术是公认的有效限制并消除CO的主流技术,可通过引入催化剂的方式实现CO低温高效转化,已在汽车尾气排放、CO优... CO作为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来源较为广泛。工业炉窑、冶金工业以及机动车尾气排放等均会造成CO大量排放,污染环境。催化燃烧技术是公认的有效限制并消除CO的主流技术,可通过引入催化剂的方式实现CO低温高效转化,已在汽车尾气排放、CO优先氧化等低温催化氧化领域形成了产业化应用,且效果显著。Cu-Ce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具有低温高效、寿命长且廉价等优点,成为应用于CO催化燃烧的首选催化剂。综述近年来Cu-Ce体系催化剂上CO催化燃烧反应的研究进展,列举了不同的催化剂制备方法,概括了Cu-Ce催化剂的结构形貌-性能关系与载体-活性组分的强相互作用规律(尺寸效应、界面效应),分析了基于表征技术、原位试验与反应动力学等方法得到的不同反应路径之间的差异,总结出CO催化燃烧微观反应机理。同时根据不同工业废气中CO浓度变化特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效洁净燃烧课题组近年的相关工作进展,最后对CO催化燃烧反应研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转炉炼钢过程中产生的转炉放散煤气(CO≤35%)为例,设计制备出低温高效CuCe 0.75 Zr 0.25 O y催化剂,并进一步合成工业级蜂窝陶瓷催化剂,提出了CO自持催化燃烧技术,探究得到宽CO浓度范围(1%~20%)条件下的CO催化燃烧反应规律(诱导阶段、热飞温及热自持阶段),确定了较详细的CO催化燃烧反应路径(M-K和L-H机理)与稳燃机制(贫燃极限、稳燃温度场、换热特性),为转炉放散煤气从所需燃气引燃到自身能量回收利用的双向节能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未来CO催化燃烧反应机理研究可从新型高效纳米Cu-Ce催化剂出发,寻找精细的形貌可控催化剂制备方法与规模化生产技术,制得活性位原子利用率高、持久高效的催化剂,采用先进的原位表征试验技术与理论模拟计算方法,深入研究催化剂载体-活性组分相互作用演化规律,开展CO催化燃烧吸附-反应-脱附过程的定性定量研究,以丰富CO催化燃烧安全控制理论,考察长时间复杂烟气环境下催化剂的各项性能,促进工业节能减排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e催化剂 co 催化燃烧 构效关系 反应机理
下载PDF
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中的模糊技术初探 被引量:4
13
作者 雷乐 王丽珍 肖清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158-166,共9页
空间并置(co-location)模式是指其特征的实例在地理空间中频繁并置出现的一组空间特征的集合。传统co-location模式挖掘通常由用户给定一个邻近阈值来确定实例的邻近关系,使用单一的邻近阈值来判定两个空间实例的邻近性可能会造成邻近... 空间并置(co-location)模式是指其特征的实例在地理空间中频繁并置出现的一组空间特征的集合。传统co-location模式挖掘通常由用户给定一个邻近阈值来确定实例的邻近关系,使用单一的邻近阈值来判定两个空间实例的邻近性可能会造成邻近关系的缺失,也没有考虑距离大小的不同对邻近关系的影响。同时,传统方法主要利用频繁性阈值来衡量模式的频繁性,存在着算法效率对频繁性阈值较为敏感的问题。由于频繁并置的特征间具有较高的邻近度,因此利用聚类算法可以将其聚集在一起,加之邻近以及特征间的并置都是模糊的概念,因此将模糊集理论与聚类算法相结合,研究了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中的模糊挖掘技术,在定义模糊邻近关系的基础上,定义了度量特征之间邻近度的函数,基于特征邻近度利用模糊聚类算法挖掘co-location模式,最后通过广泛的实验验证了提出方法的实用性、高效性及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数据挖掘 空间co-location模式 模糊邻近 模糊聚类
下载PDF
红水河龙滩水库夏季CO_2分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4
作者 曹玉平 邓飞艳 +2 位作者 焦树林 袁热林 张倩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21-527,共7页
为研究红水河龙滩水库的CO_2浓度分布及影响因素,于2016年7月对红水河河段龙滩水库进行定点采样,测定水体理化参数并计算水体表层CO_2分压(pCO_2)。结果表明:坝前到红水河入库水体表层pCO_2值分3个区间,坝前至库中在64.28~152.56 Pa之间... 为研究红水河龙滩水库的CO_2浓度分布及影响因素,于2016年7月对红水河河段龙滩水库进行定点采样,测定水体理化参数并计算水体表层CO_2分压(pCO_2)。结果表明:坝前到红水河入库水体表层pCO_2值分3个区间,坝前至库中在64.28~152.56 Pa之间,库中过渡带在161.57~257.57 Pa之间,入库水体在126.45~264.29 Pa之间,入库水体和过渡区的pCO_2均高于坝前。相关分析表明:表层水体pCO_2与电导率、总溶解固体物(TDS)、氧化还原电位(ORP)呈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水生生物光合-呼吸作用、碳酸盐岩溶体系是影响水库pCO_2变化的重要因素。水库CO_2释放通量范围为9.06~78.80 mmol·m^(-2)·d^(-1),均值为45.96 mmol·m^(-2)·d^(-1),库区表层水体表现为大气CO_2的源,呈现坝前CO_2排放弱源过度到上游碳排放强源的空间变化特征,说明河流水体流经水库作用减缓了CO_2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滩水库 co2分压 co2排放通量 相关分析
下载PDF
60Co-γ射线诱发小鼠卵母细胞染色体畸变与剂量效应的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杨莉玲 高锦声 郑斯英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1995年第1期19-23,共5页
本文采用超数排卵技术,观察不同剂量(0~3Gy)60CO—γ射线全身一次性照射雌性ICR小鼠后,MⅡ卵母细胞染色体的损伤效应。结果表明,各受照射组的畸变细胞率(%)和总染色体畸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最适剂量效... 本文采用超数排卵技术,观察不同剂量(0~3Gy)60CO—γ射线全身一次性照射雌性ICR小鼠后,MⅡ卵母细胞染色体的损伤效应。结果表明,各受照射组的畸变细胞率(%)和总染色体畸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最适剂量效应方程式分别为Y=21.1057D0.7958和Y=1.6502+15.9986D+3.8533D2,而非整倍体率仅在2Gy以上各组有统计学上的差异。进一步估算在2,2.5和3Gy组子代平衡易位携带者的再现率分别为0.25%,0.42%和0.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60 Γ射线 卵母细胞 染色体畸变 量效关系
下载PDF
~60Coγ射线诱发小鼠卵母细胞和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的量效关系比较
16
作者 杨莉玲 高锦声 郑斯英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用不同剂量(0~3Gy)60Coγ射线一次全身性照射雌性ICR小鼠,观察MⅡ(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卵母细胞和骨髓细胞染色体损伤效应,用WHO推荐的4个模式进行剂量效应曲线的拟合,选出最优的拟合模式,并对MⅡ卵母细胞和... 用不同剂量(0~3Gy)60Coγ射线一次全身性照射雌性ICR小鼠,观察MⅡ(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卵母细胞和骨髓细胞染色体损伤效应,用WHO推荐的4个模式进行剂量效应曲线的拟合,选出最优的拟合模式,并对MⅡ卵母细胞和骨髓细胞的量效关系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MⅡ卵母细胞和骨髓细胞均为辐射的敏感指标。骨髓细胞的辐射敏感性高于MⅡ卵母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射线 染色体畸变 量效关系 辐射敏感性 细胞
下载PDF
壳源氦气成藏主控因素及资源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义平 王青 +6 位作者 陶士振 王建君 李谦 张宁宁 吴晓智 李浩武 王晓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0-350,共11页
当前国内外尚无系统的氦气资源评价方法以及针对性的参数取值标准。通过天然气和氦气的成藏要素对比,明确了载体气和壳源氦气的异源同储、同源同储和同源异储3类共生关系,以及壳源氦气成藏的8个关键因素。构建了4类10种氦气资源分级分... 当前国内外尚无系统的氦气资源评价方法以及针对性的参数取值标准。通过天然气和氦气的成藏要素对比,明确了载体气和壳源氦气的异源同储、同源同储和同源异储3类共生关系,以及壳源氦气成藏的8个关键因素。构建了4类10种氦气资源分级分类评价方法,其中含量法包括5个亚类,统计法包括1个亚类,类比法包括3个亚类,成因法1个亚类,初步解决了氦气资源定量计算的难题。结果表明:高氦气含量的气藏一般为常压及低压气藏,氦气含量与氦源岩类型、铀钍含量和氦源岩规模3个参数呈正向关系,而与离主断裂距离、埋深和生烃强度3个参数呈负相关,适度的基底构造活动有利于氦气释放及富集。基于8类氦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氦气含量的定量关系,建立了氦气含量类比法。基于异源同储不同序的原理,构建了氦气资源规模序列法;基于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氦机理,建立了氦气成因法。氦气资源评价方法在国内外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研究成果将为我国氦气储量规模发现提供了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体气 共生关系 氦气含量 生氦法 规模序列 资源评价
下载PDF
Influence of MgO contents on silica supported nano-size gold catalyst for carbon monoxide total oxidation 被引量:2
18
作者 Huiyuan Xu Weiyi Li +1 位作者 Shuyong Shang Chunrong Yan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EI CAS CSCD 2011年第5期498-502,共5页
A series of nano-size gold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by deposition-precipitation method using silica material promoted with different amounts of MgO as the carrier. The influences of MgO addition on the structure and pr... A series of nano-size gold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by deposition-precipitation method using silica material promoted with different amounts of MgO as the carrier. The influences of MgO addition on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y of the nano-size gold catalys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O2 temperature-programmed desorption (O2-TPD), and inductively coupled with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 (ICP-AES) techniques. The total oxidation of CO was chosen as the probe reac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for the gold catalysts supported on the silica material after MgO modification, the size of the gold particles is pronouncedly reduced, the oxygen mobility is enhanced, and the catalytic activity for low-temperature CO oxidation is greatly improved. The gold catalyst modified by 6 wt% MgO (Mg/SiO2 weight ratio) shows higher CO oxidation activity, over which the temperature of CO total oxidation is lower about 150 K than that over the silica directly supported gold cataly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nano-size gold catalyst co oxidation MGO SIO2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下载PDF
^(60)Coγ射线照射离体人血诱发淋巴细胞微核率与剂量之间的关系
19
作者 赵山川 李士骏 《苏州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1期23-24,82,共2页
在以淋巴细胞微核测定法作为辐射生物剂量计的研究中,由于各实验室采用的实验条件不尽相同,有关的微核测定结果有一定的差异。为了提高各实验室微核测定结果的可比性,本文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除了选择合适的培养时间外,还对淋巴细胞的... 在以淋巴细胞微核测定法作为辐射生物剂量计的研究中,由于各实验室采用的实验条件不尽相同,有关的微核测定结果有一定的差异。为了提高各实验室微核测定结果的可比性,本文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除了选择合适的培养时间外,还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水平加以适当的限定;在此基础上,探讨了^(60)Coγ射线照射离体人血诱发淋巴细胞微核率与剂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0~4Gy^(60)Coγ射线剂量范围内,淋巴细胞微核率Y(%)与剂量D(Gy)之间呈良好的二次曲线关系:Y=2.22D+0.76D^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co 微核率 淋巴细胞 剂量效应
下载PDF
The Predatory Function of Three Spiders to Two Insect Pests in Rice Within a Multi-species Co-existence System
20
作者 LI Jian-quan, SHEN Zuo-rui and ZHAO Zhi-mo(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4 , P.R. China Department of Plant Protection ,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 P.R.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91-396,共6页
The prey-seeking behavior of three spiders (X1-Pirata subpiraticus, X2-Clubiona japonicola and X3-Tetragnatha japonica) for brown plant hopper (X4-Nilaparvata lugens) and rice spittle bug (X5-Cal-litettix versicolor) ... The prey-seeking behavior of three spiders (X1-Pirata subpiraticus, X2-Clubiona japonicola and X3-Tetragnatha japonica) for brown plant hopper (X4-Nilaparvata lugens) and rice spittle bug (X5-Cal-litettix versicolor) was investigated, as well as how interference between and within species occurred, by using a quadratic regression rotational composite design. Six predation models derived from the analysis of interactions among and within predators and preys were developed. The total predatory capacity of spiders on rice insect pests after coexistence for one day can be expressed as follows: Y3 = 32.795 + 2.25X1 + 1.083X2 + 0.5X3 + 10.167X4 + 3.167X5 - 1.67X12 - 2.42X22 - 3.295X32 - 0.045X42 + 0.455X52 - 3.125X1X2 + 0.375X1X3 -0.625X1X4 - 0.375X1X5 + 0.375X2X3 - 0.875X2X4 + 0.125X2X5 + 0.375X3X4 - 0.375X3X5 + 0.125X4X5. The principal efficiency analysis using this model indicated that increases in insect pest densit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redation by predators; this was much greater than the effect of any single predator. X4 had a greater effect than X5; however, X4 and X5 demonstrated little interspecific interference and even promoted each other and increased predation rates as the densities of the two pests increased. Among the three predators, an increase in the density of X, had the greatest effect on the increase in predation, X3 had the second, X2 the third greatest effect. As predator density increased inter- and intra-species interference occurred, which were largely related to the size, activity, niche breadth, niche overlap and searching efficiency of the predators. X2 produced the greatest inter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individuals and between any other predator species. X3 had the second greatest, which reduced predation levels at high predator densities. Because of these factors, the highest predation rate was obtained at a prey density of 120 per 4 rice-hills. The optimal proportion of the three predators in the multi-predator prey system was X1: X2: X3 = 5.6:1.3: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ders Predation BIO-coNTROL Intra-species relationships co-existence system Interaction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Animal behavior Natural enemies Rice insect pes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