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added Cd on Cd uptake by oilseed rape and pai-tsai co-cropping 被引量:3
1
作者 刘云国 叶菲 +3 位作者 曾光明 樊霆 孟蕾 袁华山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EI CSCD 2007年第4期846-852,共7页
The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study whether the decrease of Cd in the rhizosphere of Zhongyouza Ⅰ ,one breed of oilseed rapes (Brassica junica) that can hyperaccumulate cadmium from the soil, can improve the living ... The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study whether the decrease of Cd in the rhizosphere of Zhongyouza Ⅰ ,one breed of oilseed rapes (Brassica junica) that can hyperaccumulate cadmium from the soil, can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less Cd-tolerant plant pai-tsai (Brassia chinensis) with their roots permitted to intermingle and develop coincident rhizosphere. The extent of rhizosphere interactions between ZhongyouzaⅠ and pai-tsai was controlled by different root barriers, or without barri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10 and 20 mg/kg Cd treated soils, pai-tsai gets higher shoot mass and less Cd accumulation in its shoot than in the barrier treatments or in the mono cultures, when its roots are permitted to intermingle with those of ZhongyouzaⅠ .Meanwhile, soil decontamination rates of ZhongyouzaⅠ are not affected much by co-cropping with pai-tsai, they are 80.0% and 91.8% of that in the mono cultures of ZhongyouzaⅠ,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co-cropping method in meliorating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pai-tsai is not obvious when Cd concentration in soil reaches 40 mg/kg, and soil decontamination rate decreases to 0.14, which is 58.3% of that in the mono culture.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ilseed rape ZhongyouzaⅠ may alleviate Cd toxicity of surrounding less-tolerant species, and its ability of phytoremediation is not affected much at the same time, especially in the middle polluted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含油种子 油菜 植物修复
下载PDF
稻-虾共作模式下水体和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研究
2
作者 覃宝利 韩光明 +8 位作者 吴雷明 张家宏 王守红 朱凌宇 毕建花 寇祥明 葛恒来 陈选青 唐金玉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41,共13页
为探究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水体、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采用16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夏季稻-虾共作和水稻单作模式下稻田水体、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稻-虾共作模式水体细菌群落... 为探究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水体、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采用16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夏季稻-虾共作和水稻单作模式下稻田水体、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稻-虾共作模式水体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呈上升趋势,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变化不明显,但多样性有所下降,尤其9月显著下降。在细菌群落组成方面,稻-虾共作模式增加水体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相对丰度,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芽孢杆菌目(Bacillus)相对丰度,增加致病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的相对丰度;降低土壤放线菌门(Actinorny c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根瘤菌目(Rhizobiales)相对丰度,增加变形菌门、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和Steroidobacterales目的相对丰度。功能预测分析发现,稻-虾共作模式下细菌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相对丰度在水体中呈上升趋势,在土壤中呈下降趋势。综上,稻-虾共作模式可改变水体、土壤细菌群落与功能,提高水体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细菌群落 多样性 功能预测
下载PDF
不同肥料与稻鳖共作对土壤性质及镉形态转化的影响
3
作者 虞朝洪 胡冰 +3 位作者 刘星星 倪才英 杜春朝 简敏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4,共8页
为探究不同肥料与稻鳖共作对土壤性质及Cd形态转化的影响,该文以氨基酸水溶肥(AAT)、钙镁磷肥(GMP)、半胱氨酸叶面肥(Cys)和稻鳖共作(CK)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稻作(CT)为对照进行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K与CT相比,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有机... 为探究不同肥料与稻鳖共作对土壤性质及Cd形态转化的影响,该文以氨基酸水溶肥(AAT)、钙镁磷肥(GMP)、半胱氨酸叶面肥(Cys)和稻鳖共作(CK)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稻作(CT)为对照进行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K与CT相比,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50.57%、50.92%、127.36%和236.63%,土壤酸提取态Cd、可还原态Cd、可氧化态Cd分别提高了170.35%、52.91%、50.00%,土壤残渣态Cd降低了7.66%.不同肥料与CK相比,Cys处理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10.12%,降低了土壤酸提取态Cd 37.40%、可还原态Cd 10.88%;GMP处理使土壤pH值、碱解氮和速效钾分别提高了9.31%、27.77%和34.06%;AAT处理提高了土壤残渣态Cd 120.63%.AAT与GMP相比,碱解氮、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速效钾分别提高了0.12%、4.76%、16.26%、78.77%,降低了土壤可还原态Cd 3.89%和可氧化态Cd 2.41%.与Cys相比,有效磷与速效钾分别提高了47.72%和50.03%,土壤可氧化态Cd降低了2.46%.AAT、GMP、Cys与CK皆具有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Cd形态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稻鳖共作 土壤性质 镉形态
下载PDF
基于稻虾共作系统水稻收割后水体水质及沉积物重金属风险评估
4
作者 李志福 吴永红 +1 位作者 刘雪梅 李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33,共12页
为探究稻虾共作系统中水稻收割后水体营养盐和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评估其水生态风险,通过监测4块稻虾田的种养后期水体中的理化指标,评价了稻虾田中分子氨和沉积物重金属的毒性,系统分析了种养体系中水体营养盐、重金属的生态毒性风... 为探究稻虾共作系统中水稻收割后水体营养盐和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评估其水生态风险,通过监测4块稻虾田的种养后期水体中的理化指标,评价了稻虾田中分子氨和沉积物重金属的毒性,系统分析了种养体系中水体营养盐、重金属的生态毒性风险.结果表明,稻虾种养模式的水稻收割后,水体pH值高,达到9.25;总氮、氨氮和COD浓度分别达到14.15、11.49和92.01 mg/L.常年的稻虾共作系统中,沉积物中的重金属wAs(16.21 mg·kg^(-1))和wCd(0.20 mg·kg^(-1))水平较高,分别超背景值2.35倍和1.72倍,其他重金属含量较低.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潜在生物毒性评价结果均表明,稻虾共作系统中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风险低,这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养殖需要矿物质元素有关.综上所述,稻虾共作系统具有潜在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风险评估 营养盐 重金属毒性
下载PDF
不同稻虾模式对硫酸盐还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黎衍亮 邱秀文 +4 位作者 江玉梅 倪才英 肖罗长 梁以豪 刘鑫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9-570,共12页
硫酸盐还原菌(SRB)作为一种土壤中普遍存在的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以常规水稻单作模式为对照(CK),无环沟式稻虾(水稻和克氏原螯虾)共作模式(RS_(0))、有环沟式稻虾轮作模式(RS_(1))与有环沟式稻虾共作模式(R... 硫酸盐还原菌(SRB)作为一种土壤中普遍存在的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以常规水稻单作模式为对照(CK),无环沟式稻虾(水稻和克氏原螯虾)共作模式(RS_(0))、有环沟式稻虾轮作模式(RS_(1))与有环沟式稻虾共作模式(RS_(2))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不同稻虾模式对土壤硫酸盐还原菌(SRB)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3种稻虾模式均显著降低了水稻成熟期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和硫化物、硫酸盐、全硫含量,提高了pH和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含量,其中RS_(0)提升效果最为显著;3种稻虾模式SRB群落结构存在差异:RS1、RS2和RS0处理的δ-变形菌纲相对丰度比CK分别下降46.00%、63.61%和51.94%,而α-变形菌纲则分别提高402.52%、441.01%和584.17%。3种稻虾模式硫酸盐还原菌Observed_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CK相比均显著提高,但不同稻虾模式间丰富度及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RDA分析表明,速效钾、Eh、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硫酸盐、硫化物、全硫和pH是影响稻田土壤SRB群落结构的影响因子,其中全硫和硫化物是主要因子。综上,稻虾模式能维持或者提高稻田土壤养分状况和SRB群落丰富度及多样性,改善稻田土壤SRB群落结构,结果可为稻虾种养土壤生态健康及稻田综合种养土壤微生物研究提供参考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种养 轮作 共作 硫酸盐还原菌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下载PDF
华东地区新型稻鳖共作模式探索与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凤民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1期78-80,共3页
稻鳖共作是安徽省五河县最近几年稻渔综合种养主推的模式之一,通过稻鳖的种养结合,能够达到互利共生、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文章结合安徽省五河县的实际,对该模式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基于此提出了新型稻鳖共作模式的关键技术要点,希望通... 稻鳖共作是安徽省五河县最近几年稻渔综合种养主推的模式之一,通过稻鳖的种养结合,能够达到互利共生、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文章结合安徽省五河县的实际,对该模式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基于此提出了新型稻鳖共作模式的关键技术要点,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为实现农户增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河县 稻鳖共作 技术模式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稻蟹共作系统水质和底栖生物群落
7
作者 徐婵 刘峰 +5 位作者 李娴 董俊 苗静 高云芳 董文 闫法军 《渔业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2,共7页
2020年6—10月,在山东东营垦利区设置4个不同河蟹养殖密度(0、0.45、0.68、0.90ind/m^(2))的稻蟹共作试验,测定其系统水质和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旨在为盐碱地稻蟹共作生态模式构建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试验期间水体温度(T)... 2020年6—10月,在山东东营垦利区设置4个不同河蟹养殖密度(0、0.45、0.68、0.90ind/m^(2))的稻蟹共作试验,测定其系统水质和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旨在为盐碱地稻蟹共作生态模式构建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试验期间水体温度(T)、溶氧(DO)、总氮(TN)与总磷(TP)等指标先高后低,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不同河蟹养殖密度间水体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能与河蟹养殖密度相对养殖稻田面积明显较小有关;稻蟹共作系统水质氮磷年平均值含量显著低于水稻单作,高于河蟹池塘单养,但共作系统氮磷吸收能力相对最高;底栖生物检测仅发现水丝蚓、摇蚊幼虫、圆田螺3种,这与黄河三角洲的砂石底质有关,其生物量与水体盐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水体PO_(4)^(3-)-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改良盐碱地稻蟹共作系统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作 水质 底栖生物 盐碱地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稻虾共作模式下品种和机插密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唐建鹏 陈京都 +4 位作者 张明伟 姚义 温凯 闵思桂 陆佩玲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研究种植方式和机插密度对优良食味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718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稻米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降低了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对淀粉RVA谱特征值有较大影响,提... 研究种植方式和机插密度对优良食味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718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稻米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降低了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对淀粉RVA谱特征值有较大影响,提高了崩解值,降低了消减值,改善了米饭的外观、硬度、黏度、平衡度和食味品质;机插密度极显著影响稻米垩白粒率和直链淀粉含量(P<0.01),显著影响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P<0.05),米饭的食味品质均随机插密度降低而明显改善。互作分析表明,品种、机插密度和种植模式及其之间的互作对稻米品质产生较为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机插密度 优良食味粳稻 互作效应 稻米品质
下载PDF
稻鸭共作与圈养模式对麻鸭生长性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9
作者 冯杯仪 王国霞 +7 位作者 刘文俊 郑春田 张亚男 王爽 夏伟光 金成龙 吕艳涛 陈伟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4年第2期37-40,共4页
该研究旨在比较研究稻鸭共作和圈养两种饲养模式对麻鸭生产性能的影响,为稻田养鸭生态模式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选择来自一个商业孵化场的400只雄性1日龄麻鸭随机分为稻鸭共作组(密度为30只鸭/亩)和圈养组(密度为10只/平方米),每组10个... 该研究旨在比较研究稻鸭共作和圈养两种饲养模式对麻鸭生产性能的影响,为稻田养鸭生态模式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选择来自一个商业孵化场的400只雄性1日龄麻鸭随机分为稻鸭共作组(密度为30只鸭/亩)和圈养组(密度为10只/平方米),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试验时长49天。圈养按20只鸭子分组分配到10个铁丝地板围栏,共200只;另外200只在稻田放养。在49日龄时,分别测定这两组鸭的体重、采食量等生产性能。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组日增重、日采食量、体重均显著高于圈养组(P<0.001),而圈养组料重比高于稻鸭共作组(P<0.001)。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稻鸭共作模式有利于提高蛋鸭生产性能,降低饲料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共作 麻鸭 生产性能
下载PDF
木兰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推广应用分析
10
作者 田佳鑫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5期625-627,共3页
2023年,黑龙江省木兰县水稻种植面积80.93万亩,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资源潜力巨大。文章介绍了木兰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推广应用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推广应用对策,供各地参考。
关键词 木兰县 稻渔综合种养 稻鱼共作 稻蟹共作 稻鳅共作 稻虾共作
下载PDF
氨基酸肥料对水稻Cd含量及农产品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倪才英 刘星星 +5 位作者 梁以豪 黎衍亮 肖罗长 刘鑫 简敏菲 丁蕾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9-829,共11页
【目的】探究稻鳖共作模式下不同氨基酸肥料对水稻Cd吸收累积和农产品品质的影响。【方法】选择鹰潭市余江区稻鳖共作田块进行大田试验,设计氨基酸水溶肥①(AAO)、氨基酸水溶肥②(AAT)、氨基酸叶面肥(半胱氨酸(Cys))、钙镁磷肥(GMP)(常... 【目的】探究稻鳖共作模式下不同氨基酸肥料对水稻Cd吸收累积和农产品品质的影响。【方法】选择鹰潭市余江区稻鳖共作田块进行大田试验,设计氨基酸水溶肥①(AAO)、氨基酸水溶肥②(AAT)、氨基酸叶面肥(半胱氨酸(Cys))、钙镁磷肥(GMP)(常规肥料做比较用)及钙镁磷肥与氨基酸水溶肥复配(GA)和不添加肥料(CK)的6个处理,研究Cd在各处理水稻植株中的富集和转运情况以及对稻米Cd、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和甲鱼肌肉Cd含量的影响。【结果】水稻植株Cd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根、茎、叶、糙米。与CK相比,对水稻根茎叶Cd含量降低效果最好的是AAT处理,分别降低了40.50%、65.74%和58.10%;Cys处理显著降低了水稻糙米Cd含量,降幅为32.98%。糙米和甲鱼肌肉Cd含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限值。与CK相比,施用氨基酸类肥料均降低了糙米蛋白质和16种氨基酸总量,其中Cys处理的降低效果最显著,分别降低了29.37%和35.71%。根据通径分析,土壤-糙米富集系数对糙米Cd含量的富集起直接作用,而酸提取态Cd、可氧化态Cd、茎-叶片转运系数则是通过影响土壤-糙米富集系数来间接影响糙米对Cd的积累。【结论】氨基酸水溶肥能较好地降低水稻根茎叶Cd含量,氨基酸叶面肥(半胱氨酸)降低糙米中Cd含量效果最好,且两者均降低了糙米蛋白质和16种氨基酸总量,改善了稻米食味品质,以叶面喷施半胱氨酸的处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共作 水稻 农产品品质
下载PDF
A Study on Genetic Variability, Character Association and Path Co-Efficient Analysis on Morphological and Yield Attributing Characters of Taro [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
12
作者 Dipaloke Mukherjee Md. Abdur Roquib +1 位作者 Nanda Dulal Das Soma Mukherjee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6年第3期479-488,共10页
The study investigated genotypic and phenotypic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heritability, genetic advance at 5% selection intensity and in percentage of population mean of nine characters (plant height, leaf number, l... The study investigated genotypic and phenotypic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heritability, genetic advance at 5% selection intensity and in percentage of population mean of nine characters (plant height, leaf number, length and width of leaf lamina, number and weight of cormels per plant, weight of corm per plant, dry matter percentage in the tubers and tuber yield per from 14 cultivars of taro [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 Results indicated highest genotypic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for dry matter percentage (47.91), which was 95.78% of the phenotypic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whereas tuber yield per plant showed the widest range (819.37). Number of cormels per plant and dry matter percentage ehibited considerably higher heritability (84.90% and 91.70%, respectively) and genetic advance (81.19 and 79.00,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e potentiality of selection for improvement of such characters. These two characters were found to b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uber yield per plant. Path analysis revealed that weight of cormels per plant possessed the highest direct effect on tuber yield,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selection based on this character to increase tuber yield per pl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racter Association Heritability Genotypic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Phenotypic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Tuber crop
下载PDF
稻虾共作模式下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对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罗加伟 钱开国 +7 位作者 徐博 李虹颖 刘少君 熊启中 李硕 孙瑞波 张朝春 叶新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52-1859,共8页
为探究稻虾共作体系中不同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试验,采取密闭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稻虾共作对温室气体排放规律、排放量及综合增温潜势(GW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稻... 为探究稻虾共作体系中不同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试验,采取密闭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稻虾共作对温室气体排放规律、排放量及综合增温潜势(GW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稻虾共作期间,各处理CH_(4)和N_(2)O排放规律基本一致,均在拔节期出现排放高峰;CH_(4)累积排放量表现为DZ(水稻单作)>DA(水稻澳龙共作)>DD(水稻低密度克氏原螯虾共作)>DG(水稻高密度克氏原螯虾共作),而N_(2)O累积排放量表现为DG>DD>DA>DZ;GWP表现为DZ>DA>DD>DG,与DZ处理相比,DG、DD和DA处理GWP分别降低36.9%、30.7%和18.1%。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水体溶解氧、铵态氮、硝态氮与CH_(4)排放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N_(2)O排放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稻虾共作降低稻田CH_(4)排放,增加N_(2)O排放,减少GWP,其中DG处理减缓GWP效果最好。在稻虾共作体系中,为了更有效降低稻田系统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需要考虑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温室气体 综合增温潜势 养殖密度
下载PDF
不同稻虾种养模式下水稻中微量元素吸收与稻米品质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钱开国 罗加伟 +7 位作者 占丰瑞 刘少君 李虹颖 熊启中 张卫峰 柴如山 张朝春 叶新新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5期855-861,共7页
为探明不同稻虾种养模式下水稻中微量元素吸收与稻米品质的关系,开展不同龙虾品种和密度的田间试验,设计水稻单作(rice monoculture,R)、水稻克氏原螯虾低密度共作(rice co-cropping with Procambarus Clarkii in low density,RCL)、水... 为探明不同稻虾种养模式下水稻中微量元素吸收与稻米品质的关系,开展不同龙虾品种和密度的田间试验,设计水稻单作(rice monoculture,R)、水稻克氏原螯虾低密度共作(rice co-cropping with Procambarus Clarkii in low density,RCL)、水稻克氏原螯虾高密度共作(rice co-cropping with Procambarus Clarkii in high density,RCH)和水稻澳龙共作(rice co-cropping with Cherax quadricarinatus,RA)4个处理,分析了稻米中微量元素含量、稻米品质、中微量元素与品质的相关性以及经济效益等指标。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稻米中微量元素含量,其中Fe、Ca和Mg含量显著增加,与R处理相比,RCH、RCL和RA处理稻米的Fe含量分别增加52.0%、23.4%和21.4%,Ca含量分别增加45.7%、32.1%和22.8%,Mg含量分别增加45.0%、28.6%和23.3%。稻米中微量元素提升,有利于稻米品质的改善,稻米品质中的蛋白质与Fe、Ca和Mg呈显著(P<0.05)正相关,胶稠度与Fe、Ca和Mg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和垩白粒率均与Ca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降低了稻米的垩白粒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稻米品质变优,其中RCH处理稻米品质改善效果最好。与R处理相比较,RCH、RCL和RA处理的纯收益分别增加了506%、314%和429%。总体而言,稻虾共作模式能够提高稻米中微量元素含量,改善稻米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在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选择中,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是需要综合考虑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中微量元素 龙虾品种 养殖密度 稻米品质
下载PDF
不同稻蟹共作模式下寒区稻田土壤微生物的高通量测序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金雨 张瑞 +5 位作者 罗亮 王世会 郭坤 白庆利 徐伟 赵志刚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8-124,130,共8页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的9个稻田单元分别设置了稻田单作(CK)、稻蟹共作(RC)和稻-蟹-鳅共作(RCL)3种模式,每种模式3个重复,每个稻田单元的面积均为300 m^(2),水稻种植品种为“绥粳4号”。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3...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的9个稻田单元分别设置了稻田单作(CK)、稻蟹共作(RC)和稻-蟹-鳅共作(RCL)3种模式,每种模式3个重复,每个稻田单元的面积均为300 m^(2),水稻种植品种为“绥粳4号”。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3种模式稻田表层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稻蟹模式放养河蟹体质量为(21.45±1.45)g,放养密度为500 ind./667 m^(2);稻-蟹-鳅模式,河蟹体质量为(21.45±1.45)g,放养密度为350 ind./667 m^(2),泥鳅体质量为(0.47±0.07)g/ind.,放养密度为2 223 ind./667m^(2)。养殖期间投喂配合饲料,饲养管理方式一致。2020年9月10日收获河蟹与泥鳅,9月20日收割水稻。结果显示:不同模式的9个土壤样品共包含了6 404个OTUs,分属细菌59个门,1 093个属,2 245个种。韦恩图显示,CK模式特有375个OTUs、RC模式特有359个OTUs、RCL模式特有453个OTUs。3种模式的主要优势菌门均为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脱硫杆菌门(Desulfobacterota)。RC和RCL土壤细菌的ACE指数、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水稻单作,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PCo A分析图显示,RC和RCL与CK分别在不同区域聚类。研究初步揭示:稻-蟹共作和稻-蟹-鳅共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寒区稻田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增加土壤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作模式 稻-蟹-鳅共作模式 稻田土壤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不同种养模式下的土壤肥力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冯慧敏 郭小丽 +5 位作者 肖远业 温晓彤 李梓珊 曾鸿浩 罗伊莉 李海渤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0,共10页
为探究不同种养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贡献,筛选出适合推广的生态种养模式。在韶关市仁化县扶溪镇紫岭村水稻田开展了2年田间试验,设置水稻单作(CK)、油稻轮作(T1)、鸭稻共作(T2)和油稻鸭模式(T3)4个处理,分析水稻种植后不同处理土壤机... 为探究不同种养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贡献,筛选出适合推广的生态种养模式。在韶关市仁化县扶溪镇紫岭村水稻田开展了2年田间试验,设置水稻单作(CK)、油稻轮作(T1)、鸭稻共作(T2)和油稻鸭模式(T3)4个处理,分析水稻种植后不同处理土壤机械组成、容重、pH、有机质、有机碳、全氮、碳氮比、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差异。结果发现,与CK相比,T3处理土壤容重、pH、碳氮比显著下降(降幅分别为24.63%、8.78%、23.98%),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均显著提高(增幅依次为21.66%、21.66%、57.75%、24.64%、20.81%、26.43%);T2处理土壤容重、pH、碳氮比显著下降(降幅依次为19.34%、8.78%、16.01%),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均显著增加(增幅依次为15.19%、15.19%、36.31%、17.02%、18.81%);T1处理土壤容重显著下降(降幅11.95%),土壤pH、有机质、有机碳、全氮、碳氮比、碱解氮显著增加(增幅依次为3.03%、11.29%、11.29%、7.01%、4.76%、10.49%)。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肥力综合排名:T3>T2>T1>CK。因此,T3处理更有利于改善稻田土壤各项理化指标,土壤培肥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油稻轮作 鸭稻共作 油稻鸭 绿肥 土壤肥力 评价
下载PDF
不同配施比例下秸秆和木本泥炭对快速提升土壤有机质和作物产量的耦合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谈坛 李丹丹 +4 位作者 邱丽丽 徐基胜 周云鹏 谭钧 赵炳梓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99-1711,共13页
木本泥炭和秸秆配施有快速提升土壤有机质(SOM)和作物产量的潜力,但其配施比例如何影响作物产量及其微生物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在施用秸秆和激发剂(RJ)基础上,比较分析了木本泥炭和秸秆三种施用比例2︰1(RJM1)、3︰1(RJM2... 木本泥炭和秸秆配施有快速提升土壤有机质(SOM)和作物产量的潜力,但其配施比例如何影响作物产量及其微生物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在施用秸秆和激发剂(RJ)基础上,比较分析了木本泥炭和秸秆三种施用比例2︰1(RJM1)、3︰1(RJM2)、4︰1(RJM3)对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组成和水稻产量影响,并与不施用有机物料的对照(CK)进行比较;同时基于网络分析和路径分析,明确不同处理特定细菌菌群与作物产量之间潜在关系。结果表明,RJM1、RJM2、RJM3间的水稻产量差异不明显,但平均较RJ和CK显著增产16.09%和31.46%。五个处理按土壤理化性质分成显著不同的三组(P<0.01),第一组为RJM2+RJM3,以pH、SOM、可溶性有机碳(DOC)、有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显著升高为特征;第二组为RJ+RJM1,以硝态氮(NO_(3)^(–)-N)和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显著升高为特征;第三组为CK。RJM2+RJM3的SOM、DOC、AP较RJM1处理平均提高29.69%、22.65%和23.95%,表示RJM2+RJM3能迅速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RJM2和RJM3的细菌群落组成类似,并主要受制于土壤pH、SOM、DOC的变化,但与RJM1的群落组成显著不同。RJM2+RJM3显著增加了与水稻产量正相关的盖勒氏菌(Gaiellaceaeunidentified)、类诺卡氏菌(Nocardioidaceae unidentified)、土壤球菌(Terracoccus)、从毛单胞菌(Comamonadaceae unidentified)、WD2101 unidentified、鞘脂杆菌(Sphingobacterialesunidentified)的丰度,而RJM1显著增加了上述除鞘脂杆菌外的其他5个物种的丰度,表示RJM2+RJM3较RJM1刺激更多的与作物产量有正相关的优势物种。上述结果表明,RJM2+RJM3通过改善土壤pH、SOM、DOC,较RJM1刺激更多的有利于作物增产的优势物种;同时由于RJM1的SOM含量与对照没有显著变化,导致其增产的可持续性要低于RJM2+RJM3处理。综合上述结果和经济效益,推荐RJM2,即木本泥炭和秸秆的施用比例为3︰1时具有同时快速提升SOM和作物产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木本泥炭 共现网络 土壤有机质 作物产量
下载PDF
不同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综合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晓龙 杨倩楠 +5 位作者 李祥东 陈静 王超 陈金洁 张池 刘科学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2-209,共8页
[目的]定量评价不同生态种养模式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及综合肥力的影响,以期为华南地区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定量评价稻鸭(RD)、稻鱼(RF)、稻虾(RS)3种生态种养模式和常规种植(CK)稻田模式的土壤... [目的]定量评价不同生态种养模式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及综合肥力的影响,以期为华南地区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定量评价稻鸭(RD)、稻鱼(RF)、稻虾(RS)3种生态种养模式和常规种植(CK)稻田模式的土壤综合肥力的差异,明确影响稻田土壤综合肥力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不同生态种养模式均可有效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缓解土壤酸化,对提高土壤养分和有机碳含量也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其中0–10 cm表层土壤的孔隙度、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为RD最高或并列最高。土壤综合肥力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0–10 cm表层土壤肥力得分排序为RD>RF> RS> CK,10–20 cm亚表层土壤为RD> RF> CK> RS,并且土壤容重、有机碳、孔隙度、胡敏素碳、全氮和碱解氮为稻田土壤肥力的主要贡献性指标,全钾、pH、速效钾、全磷、富里酸碳、胡敏酸碳和有效磷为次要贡献性指标。[结论]整体来看,RD为培肥稻田土壤的最佳模式,RF其次,RS的效果较差。因此,华南地区稻田土壤培肥可将RD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或者结合现实情况合理选择其他生态种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种养 理化性质 土壤肥力
下载PDF
叶面肥与穗肥互作对稻虾共作水稻抽穗后光合特性、产量性状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皓轩 朱杰 +5 位作者 周勇 李绍秋 吴建伟 杨伟 刘章勇 朱波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95-1105,共11页
【目的】研究稻虾共作模式下叶面肥与穗肥互作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产量性状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宜的叶面肥与穗肥配施组合,为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水稻品种荆香优7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 【目的】研究稻虾共作模式下叶面肥与穗肥互作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产量性状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宜的叶面肥与穗肥配施组合,为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水稻品种荆香优7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碳氧1号叶面肥处理(F)和穗肥水平(P)]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叶面肥设不喷施处理(F0)与喷施处理(F1)2个水平,穗肥设追施复合肥0 kg/ha(P0)、75 kg/ha(P1)和150 kg/ha(P2)3个水平,共6个处理。喷施叶面肥后第7 d测定剑叶SPAD值、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含量,水稻成熟后测定产量性状和稻米品质。【结果】喷施碳氧1号叶面肥和穗肥追施复合肥均可不同程度提高水稻剑叶光合能力和抗氧化能力。喷施叶面肥处理较不喷施处理可提高水稻剑叶的SPAD值2.3%~10.5%、可溶性糖含量17.1%~34.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活性26.4%~53.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9.2%~45.1%、过氧化物酶(POD)活性2.2%~7.2%,降低MDA含量16.7%~41.4%,其中,F1P2处理对提高水稻剑叶Rubisco活性和降低MDA含量的效果较好,F1P1处理对提高水稻剑叶SPAD值、可溶性糖含量及SOD和POD活性的效果较好。从产量来看,喷施叶面肥和穗肥追施复合肥均可提高水稻产量,喷施叶面肥后较不喷施处理可使水稻显著增产14.6%~24.5%(P<0.05,下同),其中F1P1处理的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水稻产量最高。从品质来看,喷施叶面肥和穗肥追施复合肥均可不同程度改善稻米品质,喷施叶面肥后较不喷施处理可使水稻整精米率提高2.2%~2.5%,稻米垩白粒率降低29.2%~32.4%,稻米垩白度降低7.1%~31.8%,稻米总蛋白含量降低8.6%~9.7%,其中,F1P2处理可显著提高稻米整精米率,F1P1处理可显著降低稻米垩白粒率、垩白度和总蛋白含量。剑叶光合生理指标与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产量和稻米整精米率与剑叶SPAD值、可溶性糖含量及Rubisco、SOD和POD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分别与MDA含量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结论】穗肥追施75 kg/ha复合肥并于抽穗50%时喷施1次碳氧1号叶面肥对提高水稻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的综合效果较好,在稻虾共作模式的水稻生产中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叶面肥 水稻 光合生理 产量性状 品质
下载PDF
江汉平原典型虾稻共作沉积物重金属和砷富集现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彬 熊晶 +2 位作者 郭丽 余开升 姚诗源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7-376,共10页
为查明江汉平原“虾稻共作”养殖沉积物的肥力状况及重金属和砷富集现状,采集典型样品并监测pH、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10种元素(As、Cd、Cr、Cu、Hg、Mn、Ni、Pb、V、Zn)含量,通过标准评价法、地累积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富... 为查明江汉平原“虾稻共作”养殖沉积物的肥力状况及重金属和砷富集现状,采集典型样品并监测pH、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10种元素(As、Cd、Cr、Cu、Hg、Mn、Ni、Pb、V、Zn)含量,通过标准评价法、地累积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富集因子法、生态风险评价法等对监测数据进行评价,并开展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本次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pH和阳离子交换量普遍略低于深层,有机质含量则普遍高于深层;在所有样品中均检出10种元素,表层和深层含量差异不大,不同地区的点位间不存在明显空间分布差异;沉积物中元素含量大多低于文献报道的其他养殖区或水平相当,As和Cu的少量结果略高于GB15618—2018风险筛选值;与区域背景值相比,70%的点位属轻度富集,主要因子为Cd、Ni、Zn、Cu,有56.7%的沉积物存在Cd中等生态风险。综上所述:水生生物活动可能会对沉积物理化性质产生影响;推测Cd、Ni、Zn、Cu主要来源于人为,Cr、Pb、Hg、V、As、Mn主要来源于环境背景;开展无公害养殖时,建议合理规划养殖区,并重视添加剂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虾稻共作 沉积物 重金属 富集 生态风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