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nge of Coagulation Factor Ⅷ and Antithrombin Ⅲ Activity in Bank-Stored Blood
1
作者 胡丽华 余忠清 张清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0年第3期263-264,共2页
Coagulation factor Ⅷ and antithrombin Ⅲ activity were detected in 15 health donors. It was found that antithrombin Ⅲ activity decreased obviously 12 h after blood drawing. It lost 56 % of the activity at the 3rd ... Coagulation factor Ⅷ and antithrombin Ⅲ activity were detected in 15 health donors. It was found that antithrombin Ⅲ activity decreased obviously 12 h after blood drawing. It lost 56 % of the activity at the 3rd day, and 70 % of the activity at the 7th day. FⅧ:c showed no obvious change after 24 h, until the 3rd day. It lost 40 %-60 % of the activity after 36 h and was reduced to the 30 % of the original activity at the 5th day.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t the 3rd day coagulation factor Ⅷ of bank stored blood can be used to replenish antithrombin Ⅲ, while bank stored blood in one day can be used to replenish F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od storage antithrombin coagulation factor
下载PDF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Value of Plasma Factor V Activity and Parameters in Thrombin Generation for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被引量:4
2
作者 Hai-ming K0U Xiao-ping ZHANG +3 位作者 Man-zhi WANG Jun DENG Heng MEI Yu HU 《Current Medical Science》 SCIE CAS 2019年第4期546-550,共5页
In this study,we used plasma factor V activity and parameters of the thrombin generation test to discuss their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value for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 In this study,we used plasma factor V activity and parameters of the thrombin generation test to discuss their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value for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A total of 164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in the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Union Hospital,between Apr 2014 and Dec.2014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There were 131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and 33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terms of the laboratory results for DIC.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divided into a DIC subgroup (n=59) and a non-DIC subgroup (n=72)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ISTH) Integral System,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four subgroups [score ≤3 (n=35),score=4 (n=37),score=5 (n=47),and score >6 (n=12)] according to ISTH scores.Using 28-day mortality as the endpoint,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divided into a survival subgroup (n=111) and a non-survival subgroup (n=20).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lasma factor V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weaker,and lag time and time to peak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 the study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The factor V activity,peak and endogenous thrombin potential (ETP)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DIC subgroup as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non-DIC subgroup (P<0.01).Among factor V activity,lag time,peak,ETP,and ttPeak,only the factor V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nonsurvival subgroup compared with the survival subgroup (P<0.01).With the increase in ISTH score,the ETP and peak decreased gradually.The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PLT,D-dimer,factor V activity and ETP had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DIC diagnosed by ISTH Integral System.Using DIC diagnosed by ISTH Integral System as the endpoint,the area under curve (AUC) of factor V activity was found to be similar to that of blood platelet count (PLT) and prothrombin time (PT).In conclusion,factor V activity,ETP and peak had diagnostic value for DIC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and only factor V activity had limited prognostic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factor v ACTIvITY THROMBIN generation test
下载PDF
Maltose-binding Protein Improving the Crystallizability of C2 Domain of Human Coagulation Factor V
3
作者 陈松 王宇 +2 位作者 赵宝玉 陈卓 黄明东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216-222,共7页
Human coagulation Factor V(FV), together with Factor Xa, assembles to prothrombinase complex on activated cell surface, which converts prothrombin into thrombin, leading to fibrin deposition. The C2 domain of FV is ... Human coagulation Factor V(FV), together with Factor Xa, assembles to prothrombinase complex on activated cell surface, which converts prothrombin into thrombin, leading to fibrin deposition. The C2 domain of FV is believed to be a primary anchor for the assembly of pro- thrombinase on the cell surface, and was proposed as a target to intervene with pathological thrombotic events. We report here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2 domain of FV fused to maltose-binding protein(MBP). The fusion tag of MBP is critical to generate the crystal for this study. There is no strong interaction between MBP and FVC2.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FVC2 is similar to the previous FVC2 structures, suggesting the MBP fusion does not perturb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FVC2. This crystal form of FVC2 can be used for future study of molecular interaction between FVC2 and its inhibi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ltose-binding protein coagulation factor v protein crystallizability
下载PDF
VWF、AT-Ⅲ、凝血因子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预测价值
4
作者 胡绍山 杨婧 +6 位作者 吕佳珺 李苹菊 刘清清 马红琳 金秋 王莎 董程萱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1501-1506,1513,共7页
目的探讨VWF、AT-Ⅲ、凝血因子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11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计算Child-Pugh... 目的探讨VWF、AT-Ⅲ、凝血因子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11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计算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MELD-NA评分。分析影响ACLF的相关因素,并评估VWF、AT-Ⅲ、凝血因子对ACLF的预测价值。结果与低MELD组相比,高MELD组IL-6、PCT、CRP、VWF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凝血因子Ⅷ水平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69,P=0.866);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Ⅺ、Ⅻ和AT-Ⅲ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IL-6、PCT、CRP、VWF、AT-Ⅲ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Ⅻ水平在不同Child-Pugh分级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变量分析中,PCT、CRP、VWF、AT-Ⅲ和凝血因子Ⅱ、Ⅶ、Ⅸ、Ⅹ、Ⅺ、Ⅻ与ACLF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VWF、AT-Ⅲ为ACLF是否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AT-Ⅲ、VWF诊断效能ROC曲线分析,AT-Ⅲ的AUC值为0.873(P<0.001),敏感度为94.1%,特异度为73.1%;VWF的AUC值为0.699(P=0.002),敏感度为65.4%,特异度为79.6%。结论肝硬化患者的IL-6、PCT、CRP、VWF、AT-Ⅲ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Ⅻ水平在不同Child-Pugh分级中存在差异;肝硬化患者MELD评分增大,IL-6、PCT、CRP、VWF水平升高,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Ⅺ、Ⅻ和AT-Ⅲ水平降低;AT-Ⅲ、VWF是ACLF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一定程度预测ACLF的发生,为ACLF的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vWF AT- 凝血因子 预测价值
下载PDF
新生儿窒息的凝血功能及抗凝血酶Ⅲ VWF D-二聚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李志光 冯战桂 +1 位作者 罗亮 杨建生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82-1085,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患者的凝血功能和抗凝血酶Ⅲ、VWF、D-D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酶联荧光分析法和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42例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和16例正常新生儿VWF及D-D的含量及AT-Ⅲ的活性,同时检测INT、TT、APTT、Fbg及BPC的变...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患者的凝血功能和抗凝血酶Ⅲ、VWF、D-D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酶联荧光分析法和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42例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和16例正常新生儿VWF及D-D的含量及AT-Ⅲ的活性,同时检测INT、TT、APTT、Fbg及BPC的变化。结果:重度窒息组的AT-Ⅲ明显降低,窒息新生儿血浆的VWF、D-D平均值均有不同程度增高,重度窒息组升高更为显著,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窒息后并发器官功能损害新生儿与无并发症组比较,血浆的VWF、D-D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以脑损害组升高最为明显(P<0.05,P<0.01)。结论:窒息新生儿表现以高凝状态为主的早期D IC,VWF及D-D的升高与窒息的程度有关,VWF及D-D明显升高者常合并组织器官损害。测定窒息新生儿血浆中AT-Ⅲ、VWF、D-D等指标对窒息后新生儿临床选用抗凝药物治疗及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 凝血功能 抗凝血酶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D-二聚体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D-D、vWF、AT-Ⅲ、FIB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姚声盛 刘小敏 杨晓婷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53-1956,共4页
目的:探讨对急性白血病(AL)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Ⅲ(AT-Ⅲ)和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价值。方法:对146例AL患者(AL组)首次化疗前后进行血浆D-D、vWF、AT-Ⅲ、FIB检测,并对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 目的:探讨对急性白血病(AL)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Ⅲ(AT-Ⅲ)和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价值。方法:对146例AL患者(AL组)首次化疗前后进行血浆D-D、vWF、AT-Ⅲ、FIB检测,并对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上述检测。比较化疗前不同病理类型AL患者上述四项指标,并比较AL组(化疗前后)、对照组上述四项指标,分析AL患者D-D、vWF、AT-Ⅲ、FIB与瘤负荷的相关性。结果:化疗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组D-D、vWF高于非APL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组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P<0.05),AT-Ⅲ、FIB低于非APL的AML组和ALL组(P<0.05);AL组D-D、vWF高于对照组(P<0.05),AT-Ⅲ、FIB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化疗后完全缓解(CR)患者D-D、vWF低于未缓解(NR)患者(P<0.05),AT-Ⅲ、FIB高于NR患者(P<0.05);且CR患者D-D、vWF、AT-Ⅲ、FIB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AL组患者D-D、vWF与瘤负荷呈正相关(r=0.412、0.533,P<0.05),AT-Ⅲ、FIB与瘤负荷呈负相关(r=-0.282、-0.311,P<0.05)。结论:血浆D-D、vWF、AT-Ⅲ、FIB水平可反应AL患者的病情变化,可作为疗效评估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凝血指标 D-二聚体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抗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Ⅲ在非小细胞肺癌高凝状态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7
作者 董蕙 王存德 +3 位作者 龚泉 李雪芹 张利娟 周春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85-389,共5页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Ⅲ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高凝状态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云南省肿瘤医院病理和生化检测证实为NSCLC高...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Ⅲ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高凝状态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云南省肿瘤医院病理和生化检测证实为NSCLC高凝状态患者74例,NSCLC无高凝状态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凝血因子Ⅲ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化疗前NSCLC高凝状态患者血清凝血因子Ⅲ为(560.32~200.34)ng/L,显著高于无高凝状态患者(463.29~159.22)ng/L的表达水平(P=0.008),且显著高于化疗后凝血因子Ⅲ(471.39±160.31)ng/L的血清表达水平(P<0.001);凝血因子Ⅲ在NSCLC高凝状态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P=0.026)、远端转移(P=0.025)和TNM分期(P=0.007)有关,且与凝血酶原时间(PT)(r=-0.638,P=0.032)、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r=-0.702,P=0.028)呈负相关,与纤维蛋白原(FIB)(r=0.715,P=0.008)、血小板(PLT)(r=0.597,P=0.007)呈正相关;凝血因子Ⅲ高表达水平的NSCLC高凝状态患者1~3年总生存期显著低于低表达患者(P<0.05)。结论:NSCLC高凝状态患者血清凝血因子Ⅲ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对患者生存期具有预测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 高凝状态 临床病理 生存期
下载PDF
凝血因子V基因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6
8
作者 郭辰虹 郭琼行 +3 位作者 龚瑶琴 陈丙玺 常宏 周海斌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235-237,共3页
目的 :探讨凝血因子V基因G16 91A突变 (Leiden突变 )和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10A突变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 RFLP技术对 8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和 10 0例正常对照的健康人群进行凝血因子V基因G16 91A突变和凝... 目的 :探讨凝血因子V基因G16 91A突变 (Leiden突变 )和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10A突变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 RFLP技术对 8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和 10 0例正常对照的健康人群进行凝血因子V基因G16 91A突变和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10A突变检测。结果 :8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和 10 0例正常对照组中均未检出凝血因子V基因G16 91A突变和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10A突变。结论 :凝血因子V基因G16 91A突变和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v基因 凝血酶原基因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ⅩⅢ和细胞因子水平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姜文理 金佩佩 +1 位作者 任懿倩 沈立松 《检验医学》 CAS 2017年第6期467-470,共4页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和细胞因子在脑卒中患者血液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47例临床确诊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183例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50名体检健康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各组FⅩⅢ、D-二聚体、抗凝血酶(AT)、...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和细胞因子在脑卒中患者血液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47例临床确诊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183例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50名体检健康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各组FⅩⅢ、D-二聚体、抗凝血酶(AT)、纤溶酶原(PLG)水平,分析脑卒中与凝血系统指标的相关性。同时检测各研究对象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初步探讨细胞因子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FⅩⅢ、PL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T水平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脑卒中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0.05),FⅩⅢ、PLG、AT水平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L-6、IL-10、TNF-α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出血性脑卒中患者IL-6水平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0.05),IL-10、TNF-α水平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ⅩⅢ、PLG、D-二聚体、IL-6、IL-10和TNF-α对脑卒中具有良好的辅助诊断价值,对早期诊断脑卒中、及早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Ⅹ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脑卒中
下载PDF
FV_(Leiden)和FⅡ G20210A与中国汉族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姜剑军 张柏根 张皓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 探讨FV_(Leiden)及FⅡG20210A与中国汉族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H—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及DNA测序技术,对经过筛选的62例汉族DVT患者和50例非血栓病正常汉族人进行FV_(Leiden)及F... 目的 探讨FV_(Leiden)及FⅡG20210A与中国汉族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H—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及DNA测序技术,对经过筛选的62例汉族DVT患者和50例非血栓病正常汉族人进行FV_(Leiden)及FⅡG20210A分析。结果 112例研究对象中未发现FV_(Leiden)及FⅡG20210A变异。在FV基因1628位发现一单核苷酸多态性G/A,G与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893和0.107。病例组与对照织无显著性差异,与高加索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FV_(Leiden)及FⅡG20210A可能与中国汉族DVT无相关性,也不存在于正常汉族人。FV1628G/A属中性多态现象,具有种族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基因 凝血因子Ⅴ 凝血酶原
下载PDF
凝血因子VR_2等位基因多态性在血栓相关性疾病患者中的分布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燕青 陈方平 +3 位作者 解勤之 蹇在伏 王光平 左晓霞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159-160,共2页
目的 :通过检测血栓相关性疾病患者的凝血因子V(coagulationfactorV)R2 等位基因多态性 ,探讨R2单体型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 酶切法对 10 0个脑血栓患者 ,96个心肌梗塞患者 ,45个深静脉血栓患者 ,80个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 目的 :通过检测血栓相关性疾病患者的凝血因子V(coagulationfactorV)R2 等位基因多态性 ,探讨R2单体型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 酶切法对 10 0个脑血栓患者 ,96个心肌梗塞患者 ,45个深静脉血栓患者 ,80个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以及 98个正常对照进行FVR2 等位基因检测。结果 :首次发现 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基因型为R2 等位基因杂合子。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血栓形成的遗传分子背景与FVHR2 等位基因可能没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v HR2单体型 血栓
下载PDF
两例先天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基因突变的鉴定 被引量:3
12
作者 曹丽娟 王兆钺 +4 位作者 苏雁华 杨海燕 赵小娟 白霞 阮长耿 《血栓与止血学》 2007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乏症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采用一期法检测血浆FⅤ活性, ELISA法检测血浆FⅤ的抗原含量,PCR法扩增FV基因的2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DNA测序并与Genebank校对确定基因异常。结果两例患者血浆FⅤ活性和抗... 目的探讨先天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乏症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采用一期法检测血浆FⅤ活性, ELISA法检测血浆FⅤ的抗原含量,PCR法扩增FV基因的2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DNA测序并与Genebank校对确定基因异常。结果两例患者血浆FⅤ活性和抗原含量均为2%。病例1在FⅤ基因23外显子G 69969 T的纯合突变,导致G 2107 V;病例2由13外显子双杂合突变所致,其中一突变C 45533 T导致R 740 Ter,另一突变位点G 45366 A导致C 684 Y,这是国际上第一个位于13外显子的错义突变位点。分子结构分析表明684 Cys突变Tyr后,不能与603 Cys形成二硫键,影响了A2区β环状结构的形成,导致FⅤ的稳定性降低。结论FⅤ基因G 69969 T、C 45533 T及G 45366 A突变与先天性FⅤ缺乏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v 基因突变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中国人动脉血栓性疾病与活化蛋白C裂解FV和FVIII基因位点突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熊立凡 倪培华 +5 位作者 吴洁敏 胡翊群 应雅韵 康文英 王学锋 王鸿利 《微循环学杂志》 2004年第4期49-51,54,F004,共5页
目的 :检测脑血栓 (CT)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活化蛋白C(APC)抵抗 (APCR)及APC裂解凝血因子V (FV )和凝血因子VIII(FVIII)肽链的基因位点突变。方法 :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SSCP)方法 ,检测 10 2例CT、46例AMI和 10 5例健康人的APC... 目的 :检测脑血栓 (CT)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活化蛋白C(APC)抵抗 (APCR)及APC裂解凝血因子V (FV )和凝血因子VIII(FVIII)肽链的基因位点突变。方法 :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SSCP)方法 ,检测 10 2例CT、46例AMI和 10 5例健康人的APC裂解FV肽链 (Arg3 0 6、Arg 5 0 6、Arg 679和结合部位 1865~ 1875 )、裂解FVIII肽链 (Arg3 3 6、Arg 5 62和结合部位 2 0 0 5~ 2 0 18)的基因位点。结果 :对照组和患者组均未检出FV的突变基因。结论 :中国人动脉血栓性疾病患者无APC裂解FV和FVIII肽链的基因突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 动脉血栓性疾病 活化蛋白C 裂解Fv FvIII基因位点突变 相关性研究
下载PDF
凝血因子V基因突变(1691G/A)与脑血栓、深静脉血栓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毕云天 胡玉红 +2 位作者 梁万东 罗佳滨 吕学诜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0年第5期17-18,共2页
本文采用PCR扩增、限制性酶切及电泳分型等方法 ,检测了凝血因子V1691(G→A)突变在中国汉族人群体中的分布特点 ,并探讨了该突变同脑血栓、深静脉血栓等血栓性疾病的风险相关性。结论如下 :1 中国汉族人群中约有 1 96%携带突变基因 1691... 本文采用PCR扩增、限制性酶切及电泳分型等方法 ,检测了凝血因子V1691(G→A)突变在中国汉族人群体中的分布特点 ,并探讨了该突变同脑血栓、深静脉血栓等血栓性疾病的风险相关性。结论如下 :1 中国汉族人群中约有 1 96%携带突变基因 1691A ,墨西哥人中为 1 88% ,美国白人中为 1 89% ,美国黑人中为 0 % ,资料表明瑞典人群中约为 7% ,此结果提示该基因频率随种族、地区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 2 深静脉血栓患者的FactorV 1691A基因频率为 0 .0 761与正常对照组(0 0 0 98)比较 ,统计结果RR =8.9798(u =2 .6648>2 .5 8,P <0 .0 1)两者差异显著 ,此结果表明该突变是静脉血栓的主要的风险因子。 3 脑血栓患者的FactorV 1691A基因频率为 0 .0 0 675 ,与正常对照组 (0 0 0 98)比较 ,统计结果RR =0 .6845 (U =-0 2 984<1.96 ,P >0 .0 5 ) ,此结果表明 ,该突变可能不是脑动脉血栓的主要的风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v 基因突变 血栓 PCR
下载PDF
易栓性疾病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V基因三种多态性和APC—R、LA的检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霍梅 徐勇 +2 位作者 龚文胜 叶素丹 何林 《海南医学》 CAS 2004年第6期35-36,24,共3页
目的 了解易栓性疾病患者凝血因子Ⅴ基因三种多态性和狼疮抗凝物质(LA)、活化蛋白C抵抗(APC-R)的发生率。方法 测定237例易栓性疾病(包括90例脑梗塞、59例冠心病、57例高血压、31例深静脉血栓)患者和正常对照血浆中LA、APC-R,并用限制... 目的 了解易栓性疾病患者凝血因子Ⅴ基因三种多态性和狼疮抗凝物质(LA)、活化蛋白C抵抗(APC-R)的发生率。方法 测定237例易栓性疾病(包括90例脑梗塞、59例冠心病、57例高血压、31例深静脉血栓)患者和正常对照血浆中LA、APC-R,并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方法测定FV G1691→A、C1091→C、A1090→G三种基因多态性的发生情况。结果 脑梗塞组LA阳性者有41例(45.6%),APC-R阳性者3例(3.3%);冠心病组LA阳性者有24例(40.7%),APC-R未见阳性;高血压组LA阳性者有22例(38.6%),APC-R阳性者有4例(7.0%);深静脉血栓组LA阳性者有13例(41.9%),APC-R阳性者1例(3.2%);对照组未见阳性、三种基因多态性都未见阳性。结论 易栓性疾病患者LA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LA可能是引起易栓性疾病患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易栓性疾病患者存在APC—R,但可能和凝血因子Ⅴ基因三种多态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栓性疾病 血浆 凝血因子v 基因多态性 APC-R LA 狼疮抗凝物质 活化蛋白C抵抗
下载PDF
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陷症的诊断
16
作者 王静 李稻 +6 位作者 戴菁 陆晔玲 丁秋兰 傅启华 王学锋 沈立松 王鸿利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00-603,共4页
目的对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症进行诊断。方法通过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FV促凝活性(FV∶C)和FV抗原(FV∶Ag)等进行临床表型诊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先证者F5基因的25个外... 目的对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症进行诊断。方法通过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FV促凝活性(FV∶C)和FV抗原(FV∶Ag)等进行临床表型诊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先证者F5基因的2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以发现其基因突变,进行家系调查以期发现遗传规律。结果先证者APTT和PT显著延长,FV∶C为3.5%,FV∶Ag为1.47%。F5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F5基因外显子区共有7处与GenBank AY364535序列不同的位点,其中外显子10区的C38591T杂合突变导致产生1个终止密码(R506Term),外显子13区的C47504T纯合变异导致编码氨基酸L1369F替换,该变异被证实为基因多态性。家系分析表明,前者遗传于先证者母亲,后者遗传于其父母双亲。结论通过表型检测、家系调查和基因诊断,明确该先症者为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陷症,C38591T杂合突变产生终止密码是导致先证者FV缺陷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v缺陷症 表型 基因 突变 诊断
下载PDF
两个复合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突变分析
17
作者 郑周 徐琦煜 +2 位作者 周星星 王明山 谢耀盛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947-953,共7页
目的:对两个由F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初步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检测两个家系各成员外周血的血浆FV活性(FV:C)和FV抗原(FV:Ag)等凝血指标。通过PCR扩增F5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 目的:对两个由F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初步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检测两个家系各成员外周血的血浆FV活性(FV:C)和FV抗原(FV:Ag)等凝血指标。通过PCR扩增F5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区域,并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辅助分析突变对蛋白功能的影响。使用PyMOL软件分析突变前后FV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变化。通过凝血酶生成实验评估突变蛋白的功能变化。结果:表型检测显示两个先证者FV:C和FV:Ag均同步下降,表现为I型FV缺陷症。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A第3外显子存在c.332G>T杂合错义突变(p.Ser111Ile)及第25外显子存在c.6665A>G杂合多态性(p.Arg2222Gly);先证者B第3外显子存在c.286G>C杂合错义突变(p.Asp96His)及第13外显子存在c.2393-2393del C杂合缺失突变(p.Pro798Leufs*13)。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p.Ser111Ile和p.Pro798Leufs*13突变均为致病性突变。蛋白模型分析显示,p.Ser111Ile突变导致氨基酸间的氢键发生改变;p.Pro798Leufs*13突变产生了截断蛋白。凝血酶生成实验表明,先证者A和B的凝血功能已受到影响。结论:这四种突变可能是造成该两个家系FV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p.Ser111Ile突变鲜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v缺陷症 F5基因 生物信息学 凝血酶生成
下载PDF
乏凝血因子V血浆的制备及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
18
作者 陈慧芬 孙文琴 张琴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233-234,共2页
目的 :探讨乏凝血因子V血浆制备方法及凝血因子V活性 (FV C)测定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温育法制备乏因子V基质血浆并应用于临床检测。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人 175例 ,分急性肝炎、慢性轻度肝炎、慢性中 /重度肝炎、肝硬化... 目的 :探讨乏凝血因子V血浆制备方法及凝血因子V活性 (FV C)测定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温育法制备乏因子V基质血浆并应用于临床检测。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人 175例 ,分急性肝炎、慢性轻度肝炎、慢性中 /重度肝炎、肝硬化和重症肝炎五个组 ,检测血浆中FV C ,并与 36例正常对照组测定结果相比较。结果 :自制乏因子V基质血浆检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除急性肝炎外 ,慢性轻度肝炎轻度异常 (P <0 0 5 ) ,慢性中 /重度肝炎、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浆中FV C则明显下降 (P <0 0 0 1)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 :自制乏因子V血浆 ,简单易行 ,结果满意。FV C的下降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该测定对于判断重症肝炎病情和观察其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v 血浆制备 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下载PDF
中国心肌梗死人群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检测
19
作者 乐玮 于金德 +4 位作者 陆林 陶蓉 尤蓓 曹文俊 龚兰生 《中国实验诊断学》 1998年第5期252-253,共2页
目的对中国心肌梗死人群进行凝血因子V(FV)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在50例心肌梗死患者和 100例正常对照者中,运用多聚酶链反应一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检测FV基因Leiden突变所在的10号外显子。结... 目的对中国心肌梗死人群进行凝血因子V(FV)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在50例心肌梗死患者和 100例正常对照者中,运用多聚酶链反应一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检测FV基因Leiden突变所在的10号外显子。结果未检测到Leiden突变,但发现10号外显子存在一个新的多态性1628G→A(Arg→Lys),此多态性为首次报道,且频率在心梗组和对照组间有极显著差异。结论中国人群中不存在Leiden突变,但1628G→A多态性可能是中国人群冠心病心梗发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v 心肌梗塞 多态性 PCR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从Cohn氏法组分Ⅲ沉淀纯化人凝血因子Ⅶ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世洲 赵青蓉 +2 位作者 林方昭 肖玲 肖小璞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52-355,共4页
目的探索从Cohn氏法组分Ⅲ(组分Ⅲ)沉淀中纯化人凝血因子Ⅶ(FⅦ)的方法并对纯化产物进行鉴定。方法将组分Ⅲ沉淀溶解,经柠檬酸钡吸附、洗脱、硫酸铵沉淀、2次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纯化人FⅦ。... 目的探索从Cohn氏法组分Ⅲ(组分Ⅲ)沉淀中纯化人凝血因子Ⅶ(FⅦ)的方法并对纯化产物进行鉴定。方法将组分Ⅲ沉淀溶解,经柠檬酸钡吸附、洗脱、硫酸铵沉淀、2次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纯化人FⅦ。结果从400g组分Ⅲ沉淀中最终得到10.1mg纯化的FⅦ,活性为1775.8U/mg,FⅦ被浓缩了近6000倍,总活性回收率为17.6%,SDS-PAGE电泳鉴定只有1条主条带。结论组分Ⅲ沉淀中有很高FⅧ活性;建立了从组分Ⅲ沉淀中纯化人FⅦ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分沉淀 Cohn氏法 凝血因子Ⅶ 纯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