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Safety and Prevention Technology of Coal Mining under the River in Xingyuan Coal Mine
1
作者 Abdoulaye Sylla Wenbing Guo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CAS 2024年第3期339-402,共64页
Coal mining-induced surface subsidence poses significant ecological and infrastructural challenges, necessitati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to ensure safe mining practices, particularly in underwater conditions. This proj... Coal mining-induced surface subsidence poses significant ecological and infrastructural challenges, necessitati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to ensure safe mining practices, particularly in underwater conditions. This project aims to address the extensive impact of coal mining on the environment, infrastructure, and overall safety, focusing on the Shigong River area above the working face. The study employ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along with on-site engineering measurements, to gather data on crucial parameters such as coal seam characteristics, roof rock lithology, thickness, water resistance, and structural damage degree. The research encompasse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involving mining, geology, hydrogeology,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rock mechanics, mine surveying, 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The importance of effective safety measures and prevention techniques is emphasized,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Xingyun coal mine. The brief concludes by highlighting the potential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this project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future subsea coal mi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mining-induced Surface subsidence Ecological and Infrastructural Challenges Safe mining Practices Underwater Conditions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Safety Measures Prevention Techniques
下载PD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induced seismicity source mechanisms in a retreating room and pillar coal mine in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 被引量:1
2
作者 Morgen R.Leake William J.Conrad +2 位作者 Erik C.Westman Setareh Ghaychi Afrouz Ryan J.Molka 《Underground Space》 SCIE EI 2017年第2期115-124,共10页
A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system was installed in an underground room and pillar coal mine in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 to analyze the occurr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duced seismicity during the retreat of two pan... A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system was installed in an underground room and pillar coal mine in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 to analyze the occurr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duced seismicity during the retreat of two panels in the mine.This study is the first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effort at an underground coal mine in nearly 30 years.During the retreat of the first panel,an array of eight uniaxial geophones,installed 10 ft.into the roof,recorded events and their magnitudes.The second panel was monitored using an array of twelve uniaxial geophones and two triaxial geophones,also installed 10 ft.into the roof.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these studies,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magnitude of seismic events is minimally affected by immediate roof geology or depth of cover.However,it was observed in both studies that the rate at which seismic events occurred did vary with changing roof geology and depth of cover.Using the seismic data from the second panel retreat,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were generated for 50 hand-picked events in order to determine if the failure was in compression,tension,or shear.Results of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show that stress relief resulting in dilational events occurs at significant depths,150-200 m in this case,beneath the active mining 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mining induced seismicity coal mining Rock mechanics Source mechanisms subsidence
原文传递
采煤沉陷后风沙土理化性质变化及其评价研究 被引量:54
3
作者 臧荫桐 汪季 +7 位作者 丁国栋 高永 贺晓 阎琳 何志 那钦 龚萍 任昱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2-269,共8页
对毛乌素沙地南缘补连塔矿采煤沉陷后风沙土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与对照区相比,沉陷2a间沉陷区土壤含水量普遍显著减小(p<0·05),而在沉陷2a后,沉陷区的地表沉陷边界处风沙土孔隙度显著增大(p<0·05),而容重、硬度... 对毛乌素沙地南缘补连塔矿采煤沉陷后风沙土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与对照区相比,沉陷2a间沉陷区土壤含水量普遍显著减小(p<0·05),而在沉陷2a后,沉陷区的地表沉陷边界处风沙土孔隙度显著增大(p<0·05),而容重、硬度显著减小(p<0·05),沉陷区局部地表开裂地段全氮、全磷含量显著减小(p<0·05),全钾与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研究区样地前2个主成分值的散点图,用以反映沉陷后风沙土理化性质的综合变异性,对采煤沉陷后土壤质量评价进行了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 土壤理化性质 不均匀错落 沉陷裂缝 土壤质量评价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皖北刘桥矿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 被引量:12
4
作者 裴文明 姚素平 +4 位作者 董少春 胡奎 段中稳 王继华 彭龙超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7-72,共6页
基于多时相的遥感影像数据,采用遥感技术动态监测皖北刘桥矿区近20 a来土地覆盖变化、塌陷积水区水深及分布和水环境富营养化状态。监测结果表明:2012年矿区塌陷积水面积已达到研究区总面积的23.86%,最大积水水深超过4 m,积水区水质已... 基于多时相的遥感影像数据,采用遥感技术动态监测皖北刘桥矿区近20 a来土地覆盖变化、塌陷积水区水深及分布和水环境富营养化状态。监测结果表明:2012年矿区塌陷积水面积已达到研究区总面积的23.86%,最大积水水深超过4 m,积水区水质已达到轻度—中度富营养化状态。在此基础上,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的原则,对塌陷水域进行划分,提出建立以生态农业为核心,集成景观湿地、休闲娱乐和调蓄功能的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桥矿区 采煤塌陷区 遥感技术 动态监测 生态修复模式
下载PDF
^(137)Cs示踪采煤沉陷坡土壤侵蚀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合兵 聂小军 程静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7-143,共7页
为更好地理解矿区土壤退化机理,该文利用137Cs技术研究了焦作矿区具有15a沉陷历史的采煤沉陷坡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沉陷坡137Cs含量从坡顶到下坡逐渐降低,及至坡脚急剧增大且表现出最高的值。基于137Cs本底(1 645 Bq/m2)... 为更好地理解矿区土壤退化机理,该文利用137Cs技术研究了焦作矿区具有15a沉陷历史的采煤沉陷坡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沉陷坡137Cs含量从坡顶到下坡逐渐降低,及至坡脚急剧增大且表现出最高的值。基于137Cs本底(1 645 Bq/m2),沉陷坡坡顶至下坡表现为土壤侵蚀,而坡脚为土壤沉积。沉陷坡土壤侵蚀高达3.75 kg/(m2·a),属于中度侵蚀。沉陷坡土壤黏粒含量沿下坡方向增加,表明水蚀的分选性搬运。与对照区相比,沉陷坡侵蚀区土壤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含量均出现了显著降低(P<0.05);沉积区除WSOC显著降低(P<0.05)外,其他养分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在沉陷坡的侵蚀区,TOC与WSOC含量沿下坡方向逐渐减小,表现出与137Cs一致的分布格局;其他养分含量的坡面变化与137Cs分布不一致。相较于对照区,WSOC/TOC与碳氮比、碳磷比在沉陷坡侵蚀强烈的坡位分别出现了显著增大与降低(P<0.05)。研究结果表明:1)焦作矿区自采煤沉陷坡形成以来发生了较严重的水蚀;2)侵蚀引起的土壤再分配影响沉陷坡土壤碳、氮、磷动态,其中,土壤再分配对土壤碳动态的影响最强;3)在土壤侵蚀作用下,采煤沉陷坡侵蚀强烈的坡位土壤有效态碳、氮、磷养分潜在的侵蚀风险大。采煤沉陷坡土壤侵蚀及其对土壤养分的不利影响应引起矿粮复合区土地整治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养分 137Cs示踪 矿区土壤 采煤沉陷
下载PDF
土地利用与裂缝对采煤沉陷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聂小军 吕洋 +2 位作者 刘昌华 于吉涛 王世东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3-78,91,共7页
为更好地理解矿区土壤退化机理,选择焦作采煤沉陷区4种代表性土壤景观即有裂缝耕地、无裂缝耕地、有裂缝林地、无裂缝林地,评价土地利用与裂缝对沉陷土壤养分的影响。沉陷区耕地与林地2种利用方式中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 为更好地理解矿区土壤退化机理,选择焦作采煤沉陷区4种代表性土壤景观即有裂缝耕地、无裂缝耕地、有裂缝林地、无裂缝林地,评价土地利用与裂缝对沉陷土壤养分的影响。沉陷区耕地与林地2种利用方式中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裂缝有无对这3个养分参数影响显著(P<0.05);土地利用方式(耕地、林地)与裂缝因素(裂缝有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SOC含量影响显著(P<0.05)。沉陷区SOC,TN,TP含量均表现为:无裂缝的林地与耕地>有裂缝的林地与耕地(P<0.05)。与对照区相比,4种景观的SOC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TN,TP仅在有裂缝的耕地与林地显著降低(P<0.05)。研究结果表明,裂缝加剧了沉陷区耕地与林地的土壤C,N,P库损失,尤其是C库损失。在有裂缝情况下,沉陷耕地-林地转变降低土壤C库损失,但在无裂缝情况下,该转变加剧土壤C库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表裂缝 矿区土壤 采煤沉陷
下载PDF
重庆采煤沉陷区植物修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显强 石晓玲 +3 位作者 谌金吾 孙利 龚卫平 孙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98-203,共6页
利用不同植物修复模式对重庆天府煤矿采煤沉陷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经植物修复4 a各修复模式容重比对照明显减小;土壤孔隙度显著增大(p<0.05),从对照的41.84%变化为油茶45.21%,商陆46.42%和黑麦草的47.87%,黑... 利用不同植物修复模式对重庆天府煤矿采煤沉陷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经植物修复4 a各修复模式容重比对照明显减小;土壤孔隙度显著增大(p<0.05),从对照的41.84%变化为油茶45.21%,商陆46.42%和黑麦草的47.87%,黑麦草上升的幅度达到6.03个百分点。有机质含量变化显著(p<0.05),天然植被含量最高,为82.84 g/kg,其次为商陆的80.67 g/kg,对照区含量15.82 g/kg为最低。全氮、碱解氮含量显著减小(p<0.05),全钾、速效钾、全磷、速效磷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通过主成分分析不同植物修复区土壤前3个主成分值的散点图来表征土壤理化性质的综合变异性,并对采煤沉陷区植物修复后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土壤理化性质 植物修复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建筑荷载下浅埋长壁老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规律与机理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绍杰 祝伟豪 +3 位作者 汪锋 尹大伟 任梦梓 ВАРНАВСКИЙКИРИЛЛ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403-4416,共14页
针对采煤塌陷地新建建筑物时老采空区覆岩活化运动导致地表移动变形并威胁建筑物安全的问题,现场勘测和物理模拟分析了浅埋长壁老采空区覆岩长期状态,数值模拟研究了建筑荷载作用下浅埋长壁老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规律,探讨了建筑荷载作... 针对采煤塌陷地新建建筑物时老采空区覆岩活化运动导致地表移动变形并威胁建筑物安全的问题,现场勘测和物理模拟分析了浅埋长壁老采空区覆岩长期状态,数值模拟研究了建筑荷载作用下浅埋长壁老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规律,探讨了建筑荷载作用下浅埋长壁老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边界覆岩不稳定区域在采空区封闭后长期存在;相似物理模拟实验中,煤柱长期承载失稳破坏后,煤柱支承区高度增加、宽度增加了32.5%,矸石压缩区高度增加、宽度增加了80.4%,煤壁支承区高度增加、宽度增加了67.2%,侧向裂隙区高度增加、宽度减小了23.3%。当新建建筑物位置不变时,随着荷载的增加,地表移动变形量和范围也增加。各加载位置中,侧向裂隙区地表新建建筑物导致地表移动变形量突增的荷载阈值最小,建筑物高度阈值为18层,与建筑物高度12层时相比,地表最大下沉量增幅为91.4%,地表最大水平移动量增幅为62.1%。当新建建筑物位于侧向裂隙区上方时,由于侧向裂隙区内部不稳定结构多,且建筑荷载下侧向裂隙区中关键块出现回转和滑落失稳,覆岩下沉量大,此时地表移动变形量最大;当新建建筑物位于煤柱支承区上方时,煤柱在建筑荷载作用下继续产生塑性变形,覆岩下沉量较小,此时地表移动变形值次之;当建筑荷载作用于煤壁支承区时,煤壁在建筑荷载作用下继续产生压缩变形,覆岩下沉量小,此时地表移动变形值较小;当建筑荷载作用于矸石压缩区时,覆岩下沉量小,老采空区垮落矸石在建筑荷载作用下发生二次承载压缩变形,此时地表移动变形值最小。建筑荷载宽度增加初期地表最大移动变形量呈加速增长趋势,当建筑荷载宽度大于50 m时,地表最大移动变形量呈减速增长趋势。当建筑荷载附加应力对老采空区覆岩承载结构造成影响时,老采空地表产生移动变形;当建筑荷载传递至关键块的载荷超过关键块回转失稳或滑落失稳的临界载荷时,老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产生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塌陷地 建筑物 老采空区 承载结构 地表移动变形
下载PDF
浅埋房式采空区下煤层长壁综采矿压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方田 陈芳 +1 位作者 白庆升 王沉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6-69,共4页
根据温家梁三号煤矿地质生产条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等方法,分析了浅埋房式采空区下综采长壁工作面矿压规律。结果表明:工作面充分采动后覆岩呈现冒落带与裂隙带的"两带"发育特征;在工作面来压期间出现顶板沿... 根据温家梁三号煤矿地质生产条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等方法,分析了浅埋房式采空区下综采长壁工作面矿压规律。结果表明:工作面充分采动后覆岩呈现冒落带与裂隙带的"两带"发育特征;在工作面来压期间出现顶板沿支架前方煤壁处切落现象,台阶下沉量高达1.0m,在地表形成断裂地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煤层 房式采空区 综采长壁工作面 台阶下沉 矿压规律
下载PDF
覆盖紫花苜蓿对采煤沉陷区植物生长和土壤化学生物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志刚 毕银丽 +3 位作者 何瑞敏 刘文文 裘浪 申振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74-178,共5页
以神东矿区采煤沉陷地种植的复垦植物(野樱桃、文冠果、欧李和山杏)为试材,采用野外原位监测方法,研究覆盖紫花苜蓿和未覆盖处理(对照,CK)对植物生长及土壤化学和生物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紫花苜蓿处理的野樱桃、文冠果、欧李和山... 以神东矿区采煤沉陷地种植的复垦植物(野樱桃、文冠果、欧李和山杏)为试材,采用野外原位监测方法,研究覆盖紫花苜蓿和未覆盖处理(对照,CK)对植物生长及土壤化学和生物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紫花苜蓿处理的野樱桃、文冠果、欧李和山杏苗木地上部干质量比未覆盖处理显著增加31.7%~54.6%,根干质量增加25.6%~41.0%;同样地,植物成活率和叶色值分别增加到85%和32.0以上,显著高于对照;覆盖处理的土壤碱解氮、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幅较对照分别达到12.5%~17.9%、14.0%~17.8%、14.0%~23.2%、13.6%~28.4%,差异显著;土壤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36.4%~41.6%、21.8%~51.2%、33.6%~44.7%、20.5%~39.9%。因此,覆盖紫花苜蓿有利于改善神东采煤沉陷区复垦植物生长、提高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状水平,为矿区生态恢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覆盖紫花苜蓿 复垦植物 土壤化学性状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施肥对采煤塌陷复垦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梁利宝 冯鹏艳 许剑敏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5-51,共7页
【目的】研究施肥对采煤塌陷复垦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为改善采煤塌陷复垦土壤的物理团粒结构与化学性质,促进复垦土壤碳氮循环与利用提供一定理论基础。【方法】以山西省晋城市采煤塌陷复垦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常规灌... 【目的】研究施肥对采煤塌陷复垦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为改善采煤塌陷复垦土壤的物理团粒结构与化学性质,促进复垦土壤碳氮循环与利用提供一定理论基础。【方法】以山西省晋城市采煤塌陷复垦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常规灌溉条件下,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研究了有机肥、无机肥、有机无机肥配施3种施肥处理对0~20、20~40cm土层团聚体组成及碳、氮分布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2mm和1~2mm粒级团聚体量,降低了0.053~0.25mm和<0.053mm粒级微团聚体量,单施化肥较有机肥处理提高了微团聚体量。单施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土壤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分形维数(D)低于化肥处理。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量最高,有机无机肥处理配施次之,单施化肥处理显著低于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主要分布在>2mm、1~2mm、0.25~1mm粒级大团聚体,显著高于0.053~0.25mm、<0.053mm粒级小团聚体;有机肥处理、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土壤>2mm、1~2mm、0.25~1mm粒级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全氮量要显著高于单施无机肥处理的。各施肥处理土壤1~2mm、0.25~1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贡献率较高,显著高于其余粒级。有机肥、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各级团聚体(除0.053~0.25mm外)的C/N值显著高于CK,而单施化肥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结论】不同施肥处理(尤其是有机肥)提高了复垦土壤大团聚体量,增强了团聚体稳定性,提高了团聚体有机碳、全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塌陷 复垦土壤 施肥 团聚体 有机碳 全氮 常规灌溉
下载PDF
基于综合效益评价的采煤塌陷地复垦模式的设计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巧妮 陈新生 张智光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9-92,86,共5页
介绍了采煤塌陷地复垦模式的总体情况,建立了塌陷地复垦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评价模型,对积水较深的塌陷地、积水较浅或季节性积水的塌陷地、无积水塌陷地3种情况下,4种典型复垦模式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结合... 介绍了采煤塌陷地复垦模式的总体情况,建立了塌陷地复垦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评价模型,对积水较深的塌陷地、积水较浅或季节性积水的塌陷地、无积水塌陷地3种情况下,4种典型复垦模式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结合徐州市九里区的特点,对九里区采煤塌陷地复垦模式进行了总体设计,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各复垦模式提出了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 综合效益 复垦 采煤塌陷地
下载PDF
对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的思考 被引量:21
13
作者 崔龙鹏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6-48,52,共4页
本文以华东最大能源基地——淮南矿区为例,基于“三大基地”和“生态淮南”建设背景,贯彻持续发展观,科学确立基于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的大型生态矿区建设战略思路,及以凸显“一个目标、两个主题、三大分区、四项原则、五类工程”的... 本文以华东最大能源基地——淮南矿区为例,基于“三大基地”和“生态淮南”建设背景,贯彻持续发展观,科学确立基于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的大型生态矿区建设战略思路,及以凸显“一个目标、两个主题、三大分区、四项原则、五类工程”的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具体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矿区 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 采煤沉陷地 生态环境修复
下载PDF
采煤沉陷对水田水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成六三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1-122,126,共3页
采煤沉陷区土地生态复垦是当前土地整治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之一。论文以重庆松藻矿区沉陷区受损水田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考察和总结文献的方法,从水田水循环过程环节特征出发,主要对水田土壤水分剖面层次和水分运移速度及方向的可能性... 采煤沉陷区土地生态复垦是当前土地整治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之一。论文以重庆松藻矿区沉陷区受损水田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考察和总结文献的方法,从水田水循环过程环节特征出发,主要对水田土壤水分剖面层次和水分运移速度及方向的可能性进行了系统分析,采煤沉陷对水田犁底层的入渗特性损毁是水田漏水的关键,这对于矿区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田复垦 采煤沉陷 土地利用与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正断层对采煤沉陷控制作用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正恒 许满贵 +1 位作者 马卫国 黄文祥 《矿业工程研究》 2009年第2期29-33,共5页
利用RFPA2D软件,分别建立除正断层类型不同外,其它地质、采矿条件完全相同的两类模型,以模拟正断层对采煤沉陷的控制作用.第一类模型为断层落差为5m时,倾角分别为60°,70°和80°的3个模型;第二类模型为断层倾角为70°... 利用RFPA2D软件,分别建立除正断层类型不同外,其它地质、采矿条件完全相同的两类模型,以模拟正断层对采煤沉陷的控制作用.第一类模型为断层落差为5m时,倾角分别为60°,70°和80°的3个模型;第二类模型为断层倾角为70°时,落差分别为1m,3m和5m的3个模型;又建立了1个无断层的模型,共7个模型.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提出正断层对采煤沉陷的控制作用的规律.同时,简要分析了因地下开采而引起煤层上覆岩层中应力场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 正断层 数值试验 倾角 落差
下载PDF
淮南潘集采煤沉陷区土壤及煤矸石镉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涛 陈欣悦 +1 位作者 刘旭 郑刘根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1-5,共5页
以淮南潘集采煤沉陷区土壤、煤矸石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样品中重金属镉(Cd)含量,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利用Tessier五步形态提取法,研究样品中Cd赋存形态,分析其生物可利用性;最后采用地累积指数法评价沉陷... 以淮南潘集采煤沉陷区土壤、煤矸石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样品中重金属镉(Cd)含量,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利用Tessier五步形态提取法,研究样品中Cd赋存形态,分析其生物可利用性;最后采用地累积指数法评价沉陷区土壤和煤矸石中Cd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潘集采煤沉陷区土壤Cd含量是淮南土壤背景值4.17倍,煤矸石中Cd含量是淮南土壤背景值和煤背景值5.33倍;潘集采煤沉陷区土壤和煤矸石中残渣态Cd占绝大部分,可交换态Cd含量低,但潜在生物可利用态含量高;地累积指数法结果表明,淮南潘集采煤沉陷区土壤和煤矸石中Cd中度污染,应采取措施优先治理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土壤 煤矸石 镉(CD) 赋存状态
下载PDF
淮南顾桥与新庄孜采煤沉陷区土壤镉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世龙 邱峰 +1 位作者 姜春露 徐浩然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6-10,共5页
对淮南顾桥和新庄孜采煤沉陷区土壤进行采样测试,研究沉陷区土壤中镉的分布及沉陷时间和矸石充填对土壤中镉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长期的累积作用和下伏充填矸石的影响,新庄孜矿表层土壤中总镉含量是顾桥矿的9.37倍。顾桥矿区土... 对淮南顾桥和新庄孜采煤沉陷区土壤进行采样测试,研究沉陷区土壤中镉的分布及沉陷时间和矸石充填对土壤中镉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长期的累积作用和下伏充填矸石的影响,新庄孜矿表层土壤中总镉含量是顾桥矿的9.37倍。顾桥矿区土壤镉含量从土壤表层向下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受淋滤作用和地形控制,新庄孜充填复垦区土壤中镉含量随深度变化呈现两种变化趋势,一是地势高处先降低后增高,二是地势低处先增加再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土壤 煤矸石充填 差异性
下载PDF
基于SBAS InSAR的新疆哈密砂墩子煤田开采沉陷监测与反演 被引量:13
18
作者 沙永莲 王晓文 +2 位作者 刘国祥 张瑞 张波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4-201,共8页
矿区地表沉陷监测能够为当地安全生产防护、开采规划和管理提供关键支撑信息。以新疆哈密砂墩子煤田矿区为研究对象,利用SBAS InSAR方法调查了其于2018年9月-2019年10月期间的地表沉陷特征。InSAR形变监测结果显示砂墩子矿主井西北侧存... 矿区地表沉陷监测能够为当地安全生产防护、开采规划和管理提供关键支撑信息。以新疆哈密砂墩子煤田矿区为研究对象,利用SBAS InSAR方法调查了其于2018年9月-2019年10月期间的地表沉陷特征。InSAR形变监测结果显示砂墩子矿主井西北侧存在一个沉陷漏斗,最大年均沉陷速率约为150 mm/a。时序形变结果显示沉陷漏斗在2018年9月-2019年6月间发生明显线性下沉,而之后逐渐趋于稳定。基于InSAR观测形变,采用Okada矩形位错模型反演得到砂墩子矿综采面采深约349.89 m,走向长约1001.27 m,倾向宽约211.80 m;结合煤层视密度估算得到该矿在2018-2019年间开采量约3.18 Mt,与已有资料报道的该矿年产能基本一致。本研究为利用InSAR形变约束反演煤矿综采面参数,并结合煤层视密度构建综采面参数与开采量之间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沉陷 砂墩子矿 SBAS InSAR 参数反演
下载PDF
基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采煤沉陷区治理规划研究——以淮南市西部采煤沉陷区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笑凯 王建龙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9-96,共8页
采煤沉陷区一直被看作是对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城乡空间等各个方面造成巨大影响,同时治理耗时耗财、成效不佳的城市负面空间。随着我国进入生态文明时代,资源型城市迎来转型发展的契机,而采煤沉陷区的治理是转型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 采煤沉陷区一直被看作是对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城乡空间等各个方面造成巨大影响,同时治理耗时耗财、成效不佳的城市负面空间。随着我国进入生态文明时代,资源型城市迎来转型发展的契机,而采煤沉陷区的治理是转型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以淮南市西部采煤沉陷区为例,通过对其生态、功能、土地、景观、设施等多要素的研究,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和城市转型的角度,重识空间价值、重构发展动力、重塑城市品质,探索新时期采煤沉陷区治理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治理 资源型城市 转型发展 淮南市
下载PDF
高潜水位平原区采煤沉陷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薄怀志 《山东国土资源》 2018年第11期59-66,共8页
在高潜水位煤粮复合区,煤炭开采沉陷造成大面积耕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因此,总结采煤沉陷防治技术很有必要。该文介绍了常用的沉陷盆地修复技术和修复模式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消灾修复技术、工程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 在高潜水位煤粮复合区,煤炭开采沉陷造成大面积耕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因此,总结采煤沉陷防治技术很有必要。该文介绍了常用的沉陷盆地修复技术和修复模式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消灾修复技术、工程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和成果。用"矿地一体化"理念统筹资源开发和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地、环、景、城"四位一体的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模式,运用3S、大数据、云平台实现采煤塌陷地动态监测监管,是将来采煤塌陷防治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 治理修复 研究现状 高潜水位平原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